专题19 《石钟山记》-2025年新高考语文60篇古诗必背默写+阅读提升手册(讲义+练习)
展开一、默写闯关
(一)挖空练习
《石钟山记》 苏轼
《水经》云:“彭( )之口有石钟山焉。”( )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 )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 )胡,北音清越,( )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 ),闻人声亦惊起,( )( )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 )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 )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 ),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 )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 )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 )坎( )( )之声,与向之噌( )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 )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坎( )( )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 )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 )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附:记忆导图
将易写错的字每个写3遍
(二)情境默写
1.【2024·湖南·三模】“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苏轼在《石钟山记》中明确指出“( ),( )”是错误的做法,表现出注重调查研究的求实精神。
2.【2024·黑龙江吉林·二模】苏轼《石钟山记》中,人们把钟磬放在水中,“( ),( )”,以此质疑郦道元关于石钟山由“水石相搏”得名的说法。
3.【2024·湖南·二模】在《石钟山记》中苏轼夜乘小舟来到绝壁下,听到了山上栖息的鹘鸟“( )”的惊叫声以及“( )”这两种声音,渲染了石钟山阴森可怖、冷清凄厉的氛围。
4.【2024·河北保定·二模】苏轼《石钟山记》中,表现作者写作本文原因的两句是“( ),( )”。
5.【2024·重庆荣昌·三模】苏轼在《石钟山记》中,用“( ),( )”两句交代了自己探访石钟山的时间和同游者。
6.【2024·山东日照·二模】据《石钟山记》所述,唐代李渤在石钟山敲击石头时,“( ),( )”两句写出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继续的情形。
7.【2024·河南·二模】苏轼在《石钟山记》中用“( ),( )”阐释了自己对唯独此山以钟命名的疑虑,否定了唐代李渤的观点。
8.【2024·山东潍坊·模拟预测】苏轼《石钟山记》中,用“( ),( )”两句说明了石钟山“窾坎镗鞳之声”形成的原因。
9.【2023·云南·一模】《石钟山记》中,苏轼和长子苏迈乘小舟月夜考察石钟山,在其“心动欲还”的时候,“( ),( )”,使“舟人大恐”。
10.【2023·广东佛山·三模】《石钟山记》中,李渤根据敲石头的声音听出“( ),( )”,推断石钟山命名的原因。
11.【2023·辽宁大连·期中】苏轼在《石钟山记》着力渲染阴森可怖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亲身探访的不易,为下文批评“( ),( )”埋下伏笔。
二、阅读闯关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节选自苏轼《石钟山记》)
材料二:
今年秋七月既望,因督学至其邑,偕老人高嵩等诣北钟山。山皆大石,侧立于江滨,高可千余丈。左有观音阁,阁有小轩,适临钟石之上。老人与寺僧宏鋐指予曰:此北钟山也,山以是名。乃由阁后履崭岩,触荆榛,蛇行而上。有亭曰“白云”,盖顶也,仅可容二三人。凭阑一望,小孤、五老、香炉、二祖、五祖诸峰,如拱如抱,皆屏列于左右, 江水南来而清湖水西出而浊或汇于此而后朝宗于海灏瀚汪洋无际远涵天碧近漾岚光 。悠然之景,可以游览得,而不可以笔舌状。返而登岸,径造钟石之下,俯而观之,石皆罅穴,水落风息,不能钟鸣。
九江复回,与进士梅君愈及老人乘舟至其处,风怒浪急,舟不能舣。乃上阁之小轩,聆之,诚噌吰如洪钟然,余石无此声。郦元之纪,苏公之辨,良足以破千古之疑矣。次日,诣南钟山,山下亦有观音阁,临大江。左右石壁如北钟山,其景则不如,右石中缺十余丈。老人寺僧曰,此南钟石也。苏公有记刻其上。正统十四年己巳,石裂而仆于水,形迹尚新。详察南北诸石,下俱穴窍,风水搏之,皆能有声,何独此石以钟名?盖诸石负土而侧立,下虚而背实,故其音浊,惟此石突然特立于水中,中空而下虚,故其音如洪钟焉。李渤乃欲以斧斤考击而辨其清浊,则疏矣。然疑苏公当时所游乃港口,稍南之景,方有石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者。杨次山所谓“真山从作假山看”者,正此谓也。且遇恐即回,南北钟山恐未到也,故其景不见称于文。
(节选自章潢《游石钟山记》)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江水南来而清/湖水西出而浊/或汇于此/而后朝宗/于海灏瀚/汪洋无际/远涵天碧近漾岚光
B. 江水南来而清湖水/西出而浊/或汇于此/而后朝宗于海/灏瀚汪洋/无际远涵天/碧近漾岚光
C. 江水南来而清湖水/西出而浊/或汇于此/而后朝宗/于海灏瀚汪洋/无际远涵天/碧近漾岚光
D. 江水南来而清/湖水西出而浊/或汇于此/而后朝宗于海/灏瀚汪洋无际/远涵天碧/近漾岚光
2.下列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钟,又叫“编钟”,多为青铜制,古代汉族传统的打击乐器,盛行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
B. 无射,六律之一。阴阳各六律合称“十二律”,后人把它与十二天干相对应,表示月份。
C. 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望”即“望日”,指农历每月十五日,“既”表示达到的状态。
D. 进士,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石钟山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写的一篇游记,全文详述了出游之缘由、见闻和感想,其结构独特、行文曲折、修饰巧妙、语言灵活。
B. 苏轼与长子深夜乘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如猛兽奇鬼,栖鹘闻人声惊飞,鹳鹤若老人咳笑,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环境的阴森恐怖。
C. 在游南北石钟山时,章潢发现南钟山和北钟山都有观音阁,并且南北石钟山左右石壁、临江景色都一样美,且风水搏之,皆能有声。
D. 关于石钟山得名的缘由,章潢与苏轼都反对李渤用敲打石头辨别其声音的清澈或混浊,但都认同郦道元关于石钟山声如洪钟的记载。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2)乃上阁之小轩,聆之,诚噌吰如洪钟然,余石无此声。
5.在郦道元、李渤、苏轼、章潢等人对石钟山命名的探讨中,你获得了哪些启发?
(二)教考融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苏东坡十一岁时,进入中等学校,认真准备科举考试。为应付考试,当时的学生必须读经史诗文,经典古籍必须熟读至能背诵。最努力苦读的学生会将经书和正史抄写一遍。苏东坡读书时也就是用这种方法。若对中国诗文朴质的经典,以及正史中常见的名称世故暗喻等典故稍加思索,这种读书方法,自有其优点。因为将一本书逐字抄写之后,对那本书所知的深刻,决非仅仅阅读多次所能比。这种用功方法,对苏东坡的将来大有好处。
苏东坡与弟弟苏辙正在这样熟读大量的文学经典之时,他父亲赶考铩羽而归。苏洵对功名并未完全死心,自己虽未能考中,但他以纯粹而雅正的文体教儿子,教儿子深研史书为政之法。这样的家庭气氛,正适于富有文学天才的青年的发育。
(摘编自林语堂《苏东坡传》)
材料二
苏轼生活在佛教传播相当发达的四川,处在峨眉佛教文化圈之中,苏轼家庭的宗教气氛也十分浓厚,其父苏洵是云门宗四世圆通居讷皈依弟子,其母程夫人是优婆夷,其弟和其继妻都信佛,这对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苏轼的经历看,他刚开始虽受社会和家庭的影响对佛教抱有好感,然而并没有真正信奉佛教,元丰三年乌台诗案后,四十一岁的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政治上的挫败使他开始反省,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意义,并借佛老的方法来净化自心。这一时期,他审视自己的经历以及处世态度,重新寻找心灵的支撑点,开始思考人生的真谛,开始接受佛教思想。谪居黄州以来,苏轼躬耕东坡,作诗赋词,向世人展现了一个极富魅力的“东坡居士”形象。
黄州词如此丰产的数量也预示着它内容的丰富性,其中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有在被贬后旷达心情的抒发,有登高临水、吊古伤今,有对亲戚朋友的思念,也有对世间丑恶的讥讽;既有火树银花的都市,也有静谧祥和的乡村……题材之广泛已然突破了前人。他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
苏轼诗词的主导风格是洒脱旷达,其旷达风格的形成并非因其个人与偶然,同时也是整个宋代文化浸染下的产物。苏轼从来都是以一种无所不适的超然态度来面对自己所遇到的种种挫折,佛学思想的影响让他形成了一种入世而又超世的境界。他在诗词中抒发人生如梦的感触,表现超然自如的人生态度,营造出一种空灵、恬淡而又清雅的独特意境,从而构建出一个“词意高妙”的超然旷达的艺术高境。
(摘编自赵凡龙《苏轼黄州诗词论析》)
材料三
相比唐诗,词在日本的影响要弱一些,这是因为观念上诗为正宗,词为诗余,而且写作技术更难。尽管如此,日本文人写词还是代不乏人,他们学习、模仿唐宋词人,其中特别喜欢效仿苏轼的词作。苏轼是开辟了宋词新天地的一代词人,其词不仅在国内影响深远,而且早就流传到了东亚各国。夏承焘在《论词绝句》中云:“坡翁家集过燕山,垂老声名满世间。”说明其生前文集已在国外广为传播。
日本词人学习、效仿苏轼的词,首先是仿调,即采用苏轼创作的词调。苏轼最有名的豪放词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水调歌头》,许多日本词人也喜欢用此词调作词。在日本词人中,森槐南特别心折于苏轼,也最有苏词之风,夏承焘在《域外词选》序言中称赞他:“日本词人为苏辛派词,当无出槐南右者。”他有《酹江月》“题髯苏大江东去词后”,与苏轼进行跨时空的对话:“我思坡老,铁绰板歌,是森然芒角。便把大江东去意,试问南飞乌鹊。斜月荧荧,明星烂烂,撑住曹瞒槊。人生知几,仰天长啸寥廓。”森槐南用苏轼词调凭吊苏轼,一方面揣摩苏轼创作该词时的心路历程,对其境遇表示同情。另一方面对苏轼的人格魅力和风流才情作了高度的评价,称其“文章卓荦”,为“一世之雄”,可称是东坡的“异代知己”。
其次是用韵,即按照苏轼词的韵脚来进行创作。如林读耕斋有次韵苏轼的《满庭芳·警世》词;野村篁园有次韵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梅岩蓉湖枉过,词以记喜,用坡老韵”;森川竹磎有次韵苏轼的《劝金船》“送横川唐阳赴任丰桥,用苏东坡原韵”;铃木豹轩有次韵苏轼的《念奴娇·汴京怀古》。这些词不光次韵,大都也是以苏轼词为范本创作。有的步韵和苏轼原作韵字相同且次序一致,如林读耕斋的《满庭芳·警世》词,韵脚与苏轼的《满庭芳·警世》词完全一样。
再次是仿意,指借用、模仿苏词的语词句式、立意、风格来进行创作。有的直接撷取化用苏轼词的经典语词,表达其相似情怀。如用“琼楼玉宇”,森槐南的《水调歌头》:“摩垒晓风残月,接武琼楼玉宇,酒醒不胜寒。”高野竹隐的《水龙吟》:“料琼楼玉宇,高寒空共,月明千里。”有的是学句法,对苏轼词中的经典句法进行效仿。如对苏轼《水调歌头》中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模仿,高野竹隐的《水调歌头》云:“我欲采槎去,招手海边鸥。”森川竹磎的《水调歌头·琵琶湖上赋》云:“我欲横吹铁笛,乍可呼醉仙客,对酒拍阑干。”竹隐词中也出现了相同或相似的意象和意境。“杯浸琉璃千顷,月照山河一片”和苏轼的《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垂)中“一千顷,都镜净”意象仿佛。有的效仿已脱略苏词形迹,达到自出机抒的地步。如森槐南的《水调歌头》:“论填词,板敲断,笛吹酸。声裂哀怨第四,犹道动人难。摩垒晚风残月,接武琼楼玉宇,酒醒不胜寒。”在词中抒发胸襟怀抱,表达词学见解,与苏轼一样境界宏阔开放、豪健清雄。
(摘编自钱锡生《日本词人对苏轼词的接受》)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宋时期,学生科举应考必须熟读经史诗文并背诵经典古籍,苏轼则常常用抄录经书和正史的办法阅读经典。
B.苏轼的思想以及洒脱旷达的诗风,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佛教文化的影响,尤其在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之后。
C.夏承焘先生对苏轼的诗词颇有研究,并作诗加以称道,因而对日本的词人及其作品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D.日本词人森槐南非常崇尚苏轼的人格和词作,常在诗词创作中效仿苏轼的词调和词意,堪称苏轼的“异代知己”。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对苏轼诗词成就及影响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诗词题材非常广泛,涉及到个人情绪和生活的诸多方面,这与其作品丰产的数量有很大关系。
B.苏轼词作虽然有其主导的风格,但前期和后期的作品风格迥乎不同,相对来说后期作品更趋成熟。
C.苏轼构建了一个“词意高妙”的艺术境界,其作品无论生前还是身后,在国内外都被广为传播。
D.苏轼的诗词作品,在词调、用韵、词意等方面部备受青睐,成为日本词人学习效仿的重要方面。
3.下列说法中不能够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核心观点的一项是( )
A.苏轼的人生痛苦体验比一般人要沉重得多,但在作品中依然表现出豪迈清旷的胸襟。
B.苏轼被贬黄州之后慢慢适应现实的残酷,交游酬唱,亲近自然,借诗词告别消极懈怠。
C.苏轼在《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借月夜孤鸿自喻来托物寓怀,表达孤高心境。
D.《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句强化了全词的主题。
4.材料三在论证结构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说明。
5.苏轼作为“开辟了宋词新天地的一代词人”,其成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请结合以上材料加以分析。
(三)拓展迁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
夫绛侯亲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灌婴连兵数十万,以决刘、吕之雌雄,又皆高帝之旧将,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贾生,洛阳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①哉!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纡郁愤闷,趯然有远举之志。其后以自伤哭泣,至于夭绝。是亦不善处穷者也。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节选自苏轼《贾谊论》
材料二:
余少读苏轼所为《贾谊论》,谓非汉文不能用贾生,乃贾生之不能用汉文尔。吾未尝不伏苏氏论人之当,揆事之长,而叹贾生之无辞以自解。其后得班史之所著《传》而读之,然后知苏氏之工于揆事,急于持论,而不尽悉故实也。夫贾生之始建议改正朔,易服色,制官名,兴礼乐,固非绛、灌之所喜,而实亦非绛、灌所深恶也。其所深恶者,在遣功臣列侯就国而已,故假以纷更之罪而谮之帝,帝亦因其谮而姑出谊以慰安之,且欲老其材而后用之耳,非果于弃谊也。其所上《治安策》,有可为痛哭、长太息者,盖在召对宣室与傅梁②之后也,所谓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者,岂实录哉?史既称绛、灌之恶之,而绛侯之就国,以一言告讦而逮系,谊以待大臣之礼风之,而上遂幡然改。谊不绛侯之怨是修,而修国体,抑何厚也!刘向所以深惜之,而轼不之知也。
——节选自王世贞《书贾谊传及苏轼所著论后》
【注】①“痛哭”:贾谊《治安策》中谈及当时形势,有“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这样的话。②傅梁:贾谊曾被封为梁王的太傅。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谋之A一不见B用C则安D知终不复用E也F不知G默默以待其变H而自残至此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使,假如,与《阿房宫赋》“使六国各爱其人”的“使”意思相同。
B.制,制定,与《项脊轩志》“其制稍异于前”的“制”意思不相同。
C.谮,说别人坏话,与《屈原列传》“谗谄之蔽明也”的“谗”意思相同。
D.何,多么,与《孔雀东南飞》“何意致不厚”的“何”意思不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出发,将情浓于骨肉的开国功臣和初出茅庐的洛阳少年进行对比,从而说明汉文帝不用贾谊的客观原因。
B.苏轼认为贾谊如果能处理好自己和天子大臣之间的关系,就可以在全天下随自己心愿去做事,不出十年就可以实现自己的志向抱负。
C.苏轼认为,贾谊哀叹自伤以至于早逝是因为他不擅长处理逆境以及胸襟狭小,但字里行间也对其遭际流露出惋惜之情。
D.王世贞认为汉文帝并不是真的想弃贾谊而不用,只是想暂时让贾谊离开权力斗争中心,以保证贾谊的安全和抚慰他,等他才华老练之后再召回重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2)然后知苏氏之工于揆事,急于持论,而不尽悉故实也。
5.苏轼认为贾谊“量小”且“识不足”,对此,王世贞从哪些方面进行反驳的?蠡
郦
磬
函
桴
硿
鹘
磔
鹳
吰
罅
涵
当
窾
镗
鞳
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默写+阅读闯关练习第19篇 《石钟山记》(2份打包,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默写+阅读闯关练习第19篇 《石钟山记》(2份打包,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默写+阅读闯关练习第19篇《石钟山记》原卷版doc、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默写+阅读闯关练习第19篇《石钟山记》解析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4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9 课标版古诗文默写全覆盖200题强化训练-高考语文必背知识手册: 这是一份专题09 课标版古诗文默写全覆盖200题强化训练-高考语文必背知识手册,文件包含专题09课标版古诗文默写全覆盖200题强化训练-最新高考语文必背知识手册解析版docx、专题09课标版古诗文默写全覆盖200题强化训练-最新高考语文必背知识手册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3 信息文阅读知识点与答题技巧-高考语文必背知识手册: 这是一份专题03 信息文阅读知识点与答题技巧-高考语文必背知识手册,文件包含专题03信息文阅读知识点与答题技巧-最新高考语文必背知识手册解析版docx、专题03信息文阅读知识点与答题技巧-最新高考语文必背知识手册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4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