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湘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三节 海陆变迁教案
展开设计说明
本节课主要通过播放图片、视频、动画等,说明地球自形成以来,风云变幻,历经沧桑,处于永恒的运动变化之中。
学习目标
1.结合实例,说明海洋和陆地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区域认知)
2.通过阅读史实资料,观看视频动画,描述大陆漂移假说的内容。(综合思维)
3.通过“拼接大陆”的实践活动,力证大陆漂移假说。(地理实践力)
重点难点
重点:举例说明地表形态的变化。
难点:运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地理现象。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法、自主学习法、资料分析法、动手拼图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
完成《七彩作业》知识梳理部分的内容。
二、学习任务一
三、学习任务二
四、过程性评价
随堂练习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两部分内容。
沧海桑田,海洋可以变陆地,陆地可以变海洋。海陆变迁的原因有地壳运动、海平面上升、人类活动等。
大陆漂移假说:魏格纳发现问题(南美洲大陆凸出的部分与非洲大陆凹进的部分几乎是吻合的)→提出假设(非洲和南美洲是不是曾经连在一起,后来分开的)→寻找证据(古老地层的相似性、古生物化石的相似性、古生物分布的相似性)→提出假说(大陆漂移假说主要内容),并运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南极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
六、布置作业
建议所有同学完成本课时《七彩作业》的【基础通关】和【能力突破】,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同时完成【素养达标】和【考点专练】。
七、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2课时 板块构造学说 火山与地震
设计说明
本节课基础知识部分有六大板块的名称、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主要运用问题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完成。同时,案例的设计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基础,即学生在理解板块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时存在困难,因此要采取多种方法破解难点,比如做模拟演示实验、动画视频等。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理论解释地理现象,如山脉的成因、某地多发火山地震等是本节课的难点,通过分析某一案例总结方法,然后引导学生自主分析,举一反三。地震发生时的应急措施,学生在课前先搜集、整理资料,结合学校的模拟演练,写出地震发生时的逃生措施,课上交流展示。
学习目标
1.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区域认知)
2.解释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综合思维)
重点难点
重点: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难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现象。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法、自主学习法、资料分析法、演示实验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
完成《七彩作业》知识梳理部分的内容。
二、学习任务一
三、学习任务二
四、过程性评价
随堂练习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三个方面的问题: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横贯欧洲南部到亚洲的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地震发生时的应急措施。
六、布置作业
建议所有同学完成本课时《七彩作业》的【基础通关】和【能力突破】,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同时完成【素养达标】和【考点专练】。
七、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模块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同学们听说过“沧海桑田”这个成语故事吗?沧海桑田,可简称沧桑。出自我国古书《神仙传·麻姑》。传说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自称曾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后人以沧海桑田这种海陆的变迁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地壳的运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运用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海洋变陆地,陆地变海洋。出示图片,根据图片分析现象。
现象一:在喜马拉雅山脉地区发现大量古老的海洋生物化石。
现象二:在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迹和古河道。
学生:喜马拉雅山脉地区曾经是一片海洋,后来由于地壳隆起才抬升成为高山。这说明海洋可以变成陆地。
台湾海峡地区曾经是陆地,后来由于地壳下陷和海平面上升,形成海洋。这说明陆地可以变成海洋。
教师:海陆变迁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在短期内不易被人们察觉。有些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在短期内甚至瞬间发生的。举例说明瞬间发生的地表形态的变化。阅读教材第54页,展示火山与地震的图片和视频。
学生1:一次强烈的地震,会导致地表岩层断裂甚至错位。
学生2:火山喷发时,炽热的岩浆沿着地壳裂口冲出地表,大部分喷发物在火山口周围堆积形成高地。
教师:人类活动也能造成海陆的变迁。请同学们举例说明。
学生:人类填海造陆。如欧洲的荷兰是世界著名的“低地之国”,全国约1/4的陆地低于海平面。这是因为荷兰人与海争地,填海造陆,导致海洋变成陆地。
总结:地壳的运动、海平面的升降、人类活动等都能导致地表形态变化。
以启发式讲授为主,调动学生直观感受,引导学生乐于并善于观察。
体会火山与地震产生的突然性,感受短时间内的地表形态的变化。
教学模块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过渡:地表形态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
1.讲故事
教师:读世界地图,我们发现南美洲东岸的凸出部分,恰好与大西洋彼岸的非洲西岸凹入部分遥相对应。难道仅仅是巧合吗?先来听听德国地理学家魏格纳的故事吧。引导学生阅读教材54页阅读材料,了解大陆漂移假说。
1910年,年轻的气象学家魏格纳看到墙上的世界地图,感到很奇怪:为什么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凸凹如此吻合?非洲大陆和南美大陆以前会不会是连在一起的?是不是后来因为受到某种力的作用才破裂分离的?大陆会不会是漂移的?
2.寻证据
教师:出示大陆漂移假说证据图片,根据图片描述证据。
(1)南美洲大陆凸出的部分与非洲大陆凹进的部分几乎是吻合的。
(2)古老地层相似性:南美洲和非洲两岸的古老地层具有相似性。
(3)古生物化石的相似性:在非洲和南美洲找到了相同时代的恐龙化石。说明在恐龙生活的年代,非洲和南美洲是连在一起的。
(4)古生物种类的相似性:非洲和南美洲分布有相同的生物海牛和鸵鸟。鸵鸟不会飞,海牛只能生活在热带浅海中,说明曾经非洲和南美洲连在一起,中间的大西洋不存在。
教师:有了这些证据,魏格纳在1912年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
3.说内容
教师:展示大陆漂移过程的图片,播放大陆漂移动画。根据图片、动画、教材第54页内容,描述大陆漂移假说的内容。
学生: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块叫“泛大陆”的庞大陆地,被叫做“泛大洋”的广袤海洋所包围。大约两亿年以前,泛大陆开始破裂,“碎块”像浮在水上的冰块一样向外越漂越远。距今大约两三百万年,这些漂移的大陆漂到今天的位置,形成现在海陆的基本轮廓。
点拨:现在海陆的基本轮廓还会继续变化。
4.谈感悟
教师:学习了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假说的过程,你有什么感悟?
学生1:在日常生活中应遵循“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寻找证据→提出假说”的思维过程对待未知事物。
学生2:学习魏格纳在科学面前不畏艰险的精神。
5.解释现象
教师: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南极洲有丰富的煤炭。
学生:南极洲曾经位于温暖湿润的地区,生长着茂密的森林,后因地壳变动,森林埋入地下,形成煤以后,大陆发生漂移,漂移到南极洲现在的位置。
通过观察世界地图中非洲与南美洲的轮廓的吻合性,结合分析两岸动物的类似性,从而证明大陆漂移假说的正确性。
教学模块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大陆漂移假说被证实后,虽然说明了大陆是漂移的,但没有说明大陆为什么漂移,还要进一步探究“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地质学家经过长期研究,提出板块运动学说。板块运动学说认为,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
对海陆变化的成因形成一个理性的认识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教师: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此外,还可以进一步分出若干小板块。提出问题:地球表层由哪六大板块组成?其名称与大洲之间有什么联系?
学生:
①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
②欧亚板块以亚欧大陆为主。
③非洲板块以非洲大陆为主。
④美洲板块主要包括南、北美洲。
⑤南极洲板块以南极大陆为主。
⑥印度洋板块主要包括印度洋、澳大利亚大陆、阿拉伯半岛和印度半岛。
教师:海洋与陆地的相对位置是不断变化的(板块是不断运动的)。板块有两种运动方式。播放板块张裂运动动画视频。
学生:板块张裂拉伸,能够形成裂谷、海洋或使海洋面积扩大。
引导学生观察世界六大板块示意图,说出六大板块的名称及其与大洲之间的关系。
通过观看视频或动画、动手操作,引导学生认识板块张裂拉伸和碰撞挤压运动及其产生的现象。
教师:模拟板块运动,总结板块碰撞挤压产生的现象。
模拟板块运动1:把橡皮泥粘贴在指定的泡沫板(板块模型)①②处,然后把泡沫板块用力挤压,观察现象。
模拟板块运动2:将一张纸片和一张硬纸板并排放置,左手拿住纸片,保持静止,右手将硬纸板向左推动,挤压纸片的边缘,纸片的右边将会凸起。继续用力,直到纸片向下滑过硬纸板。
学生:板块碰撞挤压,能够使山脉抬升或使海洋面积缩小。
教师:学生自主思考,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下列现象。
学生:①喜马拉雅山脉的成因是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
②阿尔卑斯山脉的成因是欧亚板块与非洲板块碰撞挤压。
③落基山脉的成因是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挤压。
④安第斯山脉的成因是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碰撞挤压。
⑤地中海面积不断缩小,最终将消亡,其原因是欧亚板块与非洲板块碰撞挤压。
⑥东非大裂谷不断扩张,将形成海洋,其原因是板块不断张裂。
⑦大西洋面积在扩大,其原因是大西洋地处美洲板块与欧亚板块、非洲板块的张裂地带,此处美洲板块与欧亚板块、非洲板块运动方向相背,大西洋面积不断扩大。
总结: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地壳运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运动比较活跃。
通过学生自主分析具体案例,动手做演示实验,掌握分析海洋、山脉形成原因的方法。
教学模块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过渡:全球平均每年发生大约500万次地震(其中有感地震约5万次),分布有500多座活火山。这些火山和地震是怎样分布的?它们与板块运动有什么关系呢?
1.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
教师:出示图3—39“全球六大板块与主要火山、地震带分布”,引导学生观察,说出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
(1)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
(2)横贯欧洲南部到亚洲的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横贯欧洲南部到亚洲的地中海—喜马拉雅)
补充:大洋中脊也是火山和地震活动较多的地带。
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下列现象。
学生:(1)环太平洋地带位于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2)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位于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3)英国很少有地震,是因为英国位于亚欧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
(4)日本多地震,原因是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
(5)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被称为“火山国”。原因是位于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
(6)世界上许多高大和绵长的山脉,主要分布在板块碰撞挤压的地带。世界上主要山脉带与火山、地震带是吻合的。
总结:世界上的火山地震带主要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地带,这些地带是板块运动中相互挤压的边界,地壳活跃。
2.地震发生时的应急措施
过渡:强烈的地震往往会给人类造成巨大的灾害。
教师:出示地震发生时自我保护的应急措施的图片,讨论应采取的合理措施。
学生1:当地震发生时,如果在室内来不及跑时,可迅速躲到桌下、床下、墙根下或坚固的家具旁,趴在地上,并用毛巾或衣物捂住口鼻,以隔挡呛人的灰尘。应关掉煤气开关或电源开关。在楼房内,应迅速远离外墙及其门窗,可选择在厨房、浴室、厕所、楼梯间等开间小而不易塌落的空间避震,千万不要外逃或从楼上跳下,也不能使用电梯。
学生2:当地震发生时,在室外要避开高大建筑物,远离高压电线及化学、煤气等有毒的工厂或设施,最好将身边的皮包或柔软的物品顶在头上,无物品也可用手护在头上,保持镇静,迅速跑到开阔的地区躲避。
学生3:当地震发生时,如果在行驶的汽车上,应牢牢抓住拉手、柱子或座位等。
学生4:当地震发生时,如果被困在废墟下,周围又是一片漆黑,只有极小的空间,不要惊慌,要沉着,树立生存的信心,相信会有人来救援,要千方百计保护自己。
通过观察、问题分析,自主学习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引导学生了解地球圈层的一些物理性质,帮助分析一些地理现象,并能由表及里、举一反三地进行迁移应用。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地震发生时正确的逃避方法,掌握逃生技巧。
初中地理第三节 海陆变迁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a href="/dl/tb_c4052631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三节 海陆变迁教案</a>,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具准备,教学过程,课堂总结,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地理湘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三节 海陆变迁优秀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湘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a href="/dl/tb_c4052631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三节 海陆变迁优秀教案设计</a>,共5页。
初中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节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节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地表形态的变化,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火山与地震 1.火山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