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湘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三节 海陆变迁优秀教案设计
展开课题名称:第三章 地球的面貌 第三节 海陆变迁
教学方法:探究式,小组合作式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说明海洋和陆地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
2.知道大陆漂移学说及其基本观点,了解地理科学发展史,注意科学兴趣的培养。
3.运用“世界六大板块分布图”,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4.运用板块构造学的基本观点,解释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重点:
1.运用“世界六大板块分布图”,并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2.运用板块构造学的基本观点,解释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运用“世界六大板块分布图”,并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置
意图
技术
应用
时间
安排
创设情境
同学们,这张图片是20世纪70年代,科学工作者在喜马拉雅山南坡4800米的地区发现的距今1.6亿年前的“喜马拉雅鱼龙”化石,而这种鱼龙是生活在水中的爬行动物,它怎么会“游上”喜马拉雅山呢?
观看“喜马拉雅鱼龙”化石图片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PPT
2分钟
新课讲解
(内容1:地表形态变化)
提问: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海洋可以变为陆地,陆地也可以变为海洋,即海陆变迁。请同学们看看下面两张图片,又说明了什么?
展示:东海海底发现古河道的遗迹图和荷兰建造围海大堤图
认真观察图片,思考并回答问题。
(东海海底发现古河道的遗迹图说明陆地可以变为海洋
荷兰建造围海大堤图说明海洋可以变为陆地)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知道海陆是在不断变化的
PPT
3分钟
新课讲解
以上提到的都是海陆变迁的证据,而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主要是地壳运动和海平面升降,填海造陆等人类活动也是原因之一。
提问:除了上述外,大家还知道哪些关于海陆变迁的证据呢?
展示:云南石林图片
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回答问题
(云南石林喀斯特地貌的石灰岩是在海洋环境下形成的,说明由海洋变为陆地。太平洋南部的岛国图瓦卢因海平面上升被迫举国搬迁。)
学生通过课前搜集资料,提升搜集整理能力
PPT
2分钟
新课讲解
提问:我们上述提到的证据中地表形态的变化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在短期内不易被人们察觉。还有哪些地表形态是很激烈的表现,易被人类察觉呢?
学生回答问题
(火山和地震)
了解地表形态变化的表现
ppt
2分钟
新课讲解(内容2:大陆漂移假说)
既然海陆之间是不断变化的,那么今天的海陆分布是怎么形成的呢?
还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做个游戏。
正是有了这一发现,才使人类开始关注海陆变迁,并最终揭开了海陆变迁的神秘面纱。那么,是谁最早发现了这个现象呢?
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完成。
第一步:把描图纸覆盖在地球仪上,用笔描出非洲大陆、南美洲大陆的轮廓。
第二步:把描好的两幅图沿大陆轮廓剪下来,试着把它们拼在一起,看一看,拼合处是否基本吻合。如果吻合,尝试思考原因。
第三步:演示这两块大陆的漂移过程可能是怎样的。
(魏格纳)
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发现的喜悦
/
5分钟
阅读
阅读: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
阅读
了解大陆漂移假说
课本
1分钟
新课讲解
提问:大陆漂移假说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展示:大陆漂移过程(模拟)
读图,提取信息,概括总结
(在大约2亿年前,各个大陆还是一个相互连接的整体,周围是一片海洋。其后,原始大陆逐步分裂成几块,并极其缓慢地向着不同方向漂移分离,最终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海陆分布状态。)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PPT
3分钟
新课讲解
提问:仅仅凭大陆轮廓能否说明两个大洲是连在一起的呢?
魏格纳需要找到更为科学有力的证据。大家替魏格纳想想还能找哪些证据来证明大陆漂移呢?
展示:南美洲和非洲的古老地层及植物化石相似性图
认真阅读地图,提取有效信息
(南美洲东北部和非洲西南部的大陆轮廓形状基本吻合。
南美洲东部和非洲西部古老地层顺序大致相同。
在南美洲东南部和非洲南部发现的2.3亿年前舌羊齿植物化石相似。)
培养学生读图获取信息的能力
PPT
2分钟
交流分享
大陆漂移假说提出后引发了广泛讨论,尤其是对固定论的质疑,所以魏格纳在提出大陆漂移假说之后的十多年里继续研究,寻找证据,1930年4月魏格纳在第四次去格陵兰岛进行考察时不幸遇难。虽然他为追求真理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但他善于观察、敢于创新的精神却广为流传,魏格纳故事给我们哪些启示?
学生发言:
一个学说的研究过程主要从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寻找证据—科学论证。我们在研究问题的时候也要遵循这种科学的方法。
他不畏逆境、坚持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特别值得我们学习。
教给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大胆质疑、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PPT
2分钟
新课讲解
(内容3:板块构造学说)
讲述: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呢? 20世纪60年代,在大陆漂移、海底扩张的基础上,科学家提出了板块构造理论,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
提问: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展示:世界六大板块分布图
学生阅读世界六大板块分布图,思考:
= 1 \* GB3 ①明确六大板块的名称及位置;
= 2 \* GB3 ②中国位于哪个板块?几乎都是海洋的是哪个板块?
= 3 \* GB3 ③板块内部和板块交界处,哪个地壳更稳定?
(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不是完整的一块,而是大致由六大板块拼合而成的。各大板块内部一般比较稳定,各大板块交界地带的地壳活动比较活跃。)
(碰撞挤压和张裂拉伸)
结合问题读图,更有针对性,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PPT
3分钟
模拟探究
提问:板块之间的运动形式有哪些?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利用两本书演示板块运动形式,分别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学生动手演示板块运动形式第一步:用两本书表示两大板块,将两本书作相对运动,书本会相互碰撞,一本书会升高。
(得出结论:碰撞挤压运动会形成高大的山脉。)
第二步:将桌面表示海洋,两本书表示两大板块,将两本书作相向运动,书本会张裂分离。
(得出结论:张裂拉伸运动会形成新的海洋或裂谷。)
把抽象的运动形式转化为具体的动手操作,加深学生理解,培养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书本
3分钟
新课讲解
提问:请你用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解释喜马拉雅山脉形成的原因。
再推测红海未来的变化及原因。
展示:世界六大板块分布图和世界地形图
学生读图,回答问题:
喜马拉雅山脉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两大板块做碰撞挤压运动而形成。
红海未来面积会扩大。因为红海位于印度洋板块和非洲板块的交界处,两大板块做碰撞张裂拉伸,所以红海面积会扩大。
学以致用,巩固练习,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板块构造学说。
PPT
3分钟
新课讲解
(内容4:火山与地震)
提问:板块运动在地球外表不仅形成了高大的山脉,还会引发火山和地震。
地球上有哪两大火山、地震带?
与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的形成有关的主要板块有哪些?
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分布与板块运动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并简述原因。
展示:全球六大板块与主要火山、地震带分布图
学生读图思考回答: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亚欧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等。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
(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主要分布在各大板块的交界地带。原因:各大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教会学生运用地图叠置的方法进行学习,是地理学科学习的重要方法。
PPT
3分钟
总结
教师总结
学生归纳总结
2分钟
板书设计
第三章 地球的面貌
第三节 海陆变迁
地表形态变化: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海陆变迁
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
大陆漂移假说
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
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板块在不断运动着
板块构造学说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
火山与地震
与板块运动的关系: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多火山、
地震
湘教版第四节 海陆变迁教案: 这是一份湘教版第四节 海陆变迁教案,共4页。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节 海陆变迁教案: 这是一份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节 海陆变迁教案,共5页。
初中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节 海陆变迁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节 海陆变迁教案设计,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