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益阳市2025届高三上学期9月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 化学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和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请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答案标号涂黑。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对应的横线上。写在试题卷上的答案无效。
4.考试结束时,本试题卷自行留存,考生只需交答题卡。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Na~23 Al~27 Cl~35.5 Br~80 Zn~65 Cs~133 Pb~207
一、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湖南出土的四羊方尊是商代晚期的青铜礼器,青铜属于合金,其熔点比纯铜低
B. 四千多年前用谷物酿造出酒和醋,酿造过程没有发生化学变化
C. 华为手机mate60搭载的是自研的麒麟9000S芯片,其主要成分是单质硅
D. 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直裾素纱禅衣是西汉蚕丝制品,蚕丝属于天然纤维
【答案】B
【解析】
【详解】A.青铜是金属冶铸史上最早的合金,其熔点低于组成它的金属铜和锡的熔点,A正确;
B.酿醋过程中能生成新物质乙酸,酿酒过程中能生成新物质酒精,均发生了化学变化,B错误;
C.高纯的单晶硅是重要的半导体材料,是芯片的主要成分,C正确;
D.蚕丝是由蚕分泌的黏液所形成的纤维,属于天然纤维,D正确;
故选B。
2. 下列化学用语表述正确的是
A. 醛基的结构简式:
B. 乙烯的空间填充模型为
C. 氯化铵的电子式为:
D. 用电子云轮廓图示意键的形成:
【答案】D
【解析】
【详解】A.醛基的结构简式:-CHO,A错误;
B.为乙烯的球棍模型,乙烯的空间填充模型为:,B错误;
C.氯化铵中铵根和氯离子间形成离子键,电子式为,C错误;
D.π键是由两个原子的p轨道“肩并肩”重叠形成的,用电子云轮廓图示意键的形成:,D正确;
故选D。
3. 下列关于实验室突发事件或废弃物的处理方法不合理的是
A. 手指被玻璃割伤,先用药棉把伤口清理干净,然后用碘酒擦洗,再用创可贴外敷
B. 中学实验室中,未用完的钠、钾、白磷可放回原试剂瓶
C. 碱液沾在皮肤上,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10%的醋酸
D. 有回收利用价值的有机废液可通过蒸馏,回收特定馏分
【答案】C
【解析】
【详解】A.当出现创伤时,为防止伤口感染,应用药棉把伤口清理干净,然后用双氧水或碘酒擦洗,最后用创可贴外敷,故A正确;
B.白磷在空气中易自燃,用剩的白磷倒入垃圾箱会引发火灾,因此需将未用完的白磷放回原试剂瓶,钠、钾易与空气中水、氧气反应,为了避免危险,实验后放回原试剂瓶,故B正确;
C.碱沾到皮肤上时,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硼酸,不能用醋酸,故C错误;
D.利用有机废液中各物质沸点不同,通过蒸馏回收利用价值的有机废液,故D正确;
故选C。
4.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能够自发进行的反应一定是熵增的过程
B. 焰色反应是元素原子电子能级跃迁的结果,属于元素的物理性质
C. 洪特规则认为基态原子中填入简并轨道的电子总是先单独分占,且自旋平行
D. “杯酚”能分离和,体现了超分子的“分子识别”特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A.反应自发进行的条件是△H-T△S<0,反应能否自发进行与焓变、熵变和反应温度有关,能够自发进行的反应不一定是熵增的过程,如合成氨反应,熵减小。A错误;
B.在焰色反应中,金属原子或离子在火焰中吸收能量后,外层电子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这种跃迁是不稳定的,电子会很快回落到低能级,释放出能量(光能),形成特定颜色的光线,属于元素的物理性质,B正确;
C.洪特规则是指:当电子填入简并轨道时,先以自旋平行依次分占不同轨道,C正确;
D.由于“杯酚”可以识别与其空腔直径吻合的分子,“杯酚”能分离C60和C70时体现了超分子的“分子识别“特性,D正确;
故选A。
5. 阿斯巴甜属于人工甜味剂的一种,常用于无糖饮料、口香糖、酸奶等食品中,其结构简式如图所示。下列有关阿斯巴甜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化学式为
B. 属于糖类物质
C. 分子中含有4种官能团
D. 在一定条件下,既可以与酸反应,又可以与碱反应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由其结构简式可知,其分子式为,故A正确;
B.阿斯巴甜属于人工甜味剂,其不属于糖类,故B错误;
C.其分子中含有羧基、氨基、酰胺基和酯基共4种官能团,故C正确;
D.氨基和酰胺基可与强酸反应,羧基、酰胺基、酯基均可与强碱反应,故D正确;
故选B。
6. 下列有关化学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A. 铁与水蒸气的反应:
B. 硝酸应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的原因:
C. 碱性锌锰电池总反应:
D. 制备涤纶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
【答案】C
【解析】
【详解】A.铁与水蒸气的反应为,A错误;
B.浓硝酸见光易分解生成二氧化氮、氧气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错误;
C.碱性锌锰电池总反应为,C错误;
D.涤纶的合成主要通过聚酯化反应和聚合反应完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D正确;
故选D。
7. 连四硫酸钠()是生物酶的修复剂,与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按如下装置制备足量并探究其性质(尾气吸收装置略),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Ⅱ中溶液由紫色变成红色一定能证明是酸性氧化物
B. Ⅲ中溶液褪色说明有漂白性
C. Ⅳ中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持续通入,沉淀不消失
D. 为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必须在Ⅰ和Ⅱ装置间连接一个饱和溶液的洗气瓶
【答案】C
【解析】
【分析】装置Ⅰ中连四硫酸钠和盐酸反应制备二氧化硫,盐酸具有挥发性,制得的二氧化硫中混有氯化氢;装置Ⅱ中二氧化硫和水生成亚硫酸和氯化氢,使溶液呈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装置Ⅲ中二氧化硫和高锰酸钾溶液反应使溶液褪色,说明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装置Ⅳ中二氧化硫和水生成亚硫酸,亚硫酸与硝酸钡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一氧化氮和水;装置Ⅳ后应连接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洗气瓶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
【详解】A.进入石蕊溶液的气体,除了二氧化硫,还有挥发出来的HCI气体,HCI也可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因此不能证明SO2是酸性氧化物,A 项错误;
B.高锰酸钾与SO2发生的是氧化还原反应,此处体现了二氧化硫的还原性,B项错误;
C.I装置Ⅳ中二氧化硫和水生成亚硫酸,亚硫酸与硝酸钡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一氧化氮和水,继续通入二氧化硫,硫酸钡沉淀不会变质,沉淀不消失,C项正确;
D .要保证结果的准确性,需除去二氧化硫中混有的少量 HCI气体,宜使用饱和NaHSO3而非饱和Na2SO3溶液,D项错误;
答案选C。
8. 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探究目的的是
A. AB. BC. CD. D
【答案】A
【解析】
【详解】A.室温下,用pH计分别测定等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和溶液的pH能比较和结合的能力大小即水解能力,碱性越强对应的阴离子结合质子的能力越大,A正确;
B.比较和的催化效率时应注意控制变量法,浓度均为的和溶液中所含阴离子不一样,B错误;
C.氯化银和铬酸银不是同类型沉淀,先生成氯化银并不能说明两种难溶物溶度积的大小,C错误;
D.氢氧化镁和氢氧化铝都不溶于氨水,应该将氨水换成氢氧化钠等强碱溶液,氢氧化铝作为两性氢氧化物溶解于强碱说明金属铝的金属性弱于镁,D错误;
故选A。
9.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万立骏院士课题组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酞菁钴分子的图像。酞菁钴是一种重要的有机金属配合物,下图为酞菁钴分子的平面结构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电负性:
B. 分子中钴原子的化合价为
C. 基态C原子价层电子的轨道表示式
D. 分子中C与N原子间形成的化学键均为配位键
【答案】D
【解析】
【详解】A.同周期元素的电负性随着原子序数递增逐渐增大(稀有气体除外),且甲烷分子中碳显负价,故电负性:,A正确;
B.酞菁钴中失去了两个氢离子的酞菁离子与钴离子通过配位键形成配合物,故分子中钴原子的化合价为,B正确;
C.钴是27号元素,基态C原子价层电子的轨道表示式,C正确;
D.存在双键的N原子均有一对电子占据了一个sp2杂化轨道,其p轨道只能提供1个电子,两个饱和N原子的p轨道能提供一对电子与钴形成配位键,D错误;
故选D。
10. 以不同材料修饰的Pt为电极,一定浓度的NaBr溶液为电解液,采用电解和催化相结合的循环方式,可实现高效制和,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电极a与电源正极相连,气体X为,Z为
B. 电极b的电极反应式为
C. 加入Y的目的是补充NaBr,维持NaBr溶液为一定浓度
D. 催化阶段反应产物物质的量之比
【答案】D
【解析】
【分析】电极b上Br-发生失电子的氧化反应转化成,电极b为阳极,电极反应为Br- -6e-+3H2O=+6H+;则电极a为阴极,电极a的电极反应为6H++6e-=3H2↑;电解总反应式为Br-+3H2O+3H2↑;催化循环阶段被还原成Br-循环使用、同时生成O2,实现高效制H2和O2,即Z为O2。
【详解】A.根据分析,电极a为阴极,连接电源负极,气体X为 H2,Z为O2,A错误;
B.电极b为阳极,电极反应为Br- -6e-+3H2O=+6H+,B错误;
C.根据分析电解过程中消耗H2O和Br-,而催化阶段被还原成Br-循环使用,故加入Y的目的是补充H2O,维持NaBr溶液为一定浓度,C错误;
D.催化阶段,Br元素的化合价由+5价降至-1价,生成1 ml得到6 ml电子,O元素的化合价由-2价升至0价,生成1 ml O2失去4 ml电子,根据得失电子守恒,反应产物物质的量之比n(Br-):n(O2) =6:4=3:2,D正确;
故选D。
11. 锌是一种应用广泛的金属。以内锌矿(主要成分为,还含有和少量、、杂质)为原料,制备金属锌的流程如图所示:
常温下,有关金属离子从开始沉淀到沉淀完全的pH范围如下,:,:,:,当离子浓度小于时认为沉淀完全。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滤渣1的主要成份为、
B. “氧化除杂”中调节溶液的pH范围为
C. “还原除杂”中加入的X为锌粉,其目的是除去
D. 滤液电解时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
【答案】B
【解析】
【分析】闪锌矿焙烧得到锌、铁、镉、铅的金属氧化物和二氧化硅,加入稀硫酸,二氧化硅不反应,铅转化为硫酸铅沉淀,过滤得到滤渣1;滤液通入氧气将二价铁转化为三价铁,再加入氧化锌调节溶液的pH时铁离子沉淀,滤液加入锌粉置换出镉得到滤渣3,滤液中含有硫酸锌,最终得到锌单质;
【详解】A.加入稀硫酸,二氧化硅不反应,铅转化为硫酸铅沉淀,过滤得到滤渣,故滤渣1的成分有、,A正确;
B.调节溶液的pH利于铁离子沉淀而锌、镉不沉淀,故pH范围为,B错误;
C.滤液加入锌粉置换出镉,从而除去,C正确;
D.滤液电解时锌离子发生还原反应得到锌,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D正确;
故选B。
12. 三元催化转换器可除去汽车尾气中以上的污染物。在一恒容密闭容器中加入和一定量的NO,发生反应,按不同投料比时,CO的平衡转化率随温度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B. 该反应
C. a、b、c对应平衡常数
D. 反应温度为时,向平衡体系充入适量NO,可实现由b到c的转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A.相同温度下,越大,越大,CO的平衡转化率越小,则,A错误;
B.由图示可知,温度升高,CO的平衡转化率降低,即升高温度,平衡逆向进行,则该反应为放热反应,,B错误;
C.升高温度,CO的平衡转化率减小,平衡逆移,则K减小,K只与温度有关,则,C正确;
D.反应温度为时,向平衡体系充入适量NO,平衡正向移动,CO的平衡转化率增大,故不能实现由b到c的转化,D错误;
故选C。
13. 向混合溶液(浓度为)中滴加溶液,并监测溶液pH变化,实验数据如图。由该实验可得到的结论是
A. HCOOH电离方程式为
B. 由a点数据可推出电离能力:
C. b点溶液中的主要来自水解
D. c点溶液中
【答案】D
【解析】
【详解】A.10mL HCOOH−NH4Cl混合溶液(浓度均为0.1 ml·L−1)pH大于2,说明HCOOH是弱酸,则HCOOH电离方程式为HCOOHH++HCOO−,A错误;
B.a点HCOOH全部反应完,溶质为HCOONa、NH4Cl且两者浓度相等,溶液显酸性,则铵根离子水解占主要,根据越弱越水解,则氨水的电离程度小,因此由a点数据可推出电离能力:HCOOH>NH3·H2O,B错误;
C.b点溶液溶质为HCOONa、NH4Cl、NH3·H2O 、NaCl,且NH3·H2O 物质的量浓度大于NH4Cl物质的量浓度,则b点溶液中的OH−主要来自NH3·H2O电离和HCOO−的水解,C错误;
D.c点溶液溶质HCOONa、NH3·H2O、NaCl,由电荷守恒可知c(Na+)+c() + c(H+)=c(HCOO−) +c(Cl−) +c(OH−) ,由物料守恒可知c(Na+)=c(HCOO−) +c(HCOOH) +c(Cl−),两式联立可知,c(OH−) =c(HCOOH) +c() +c(H+),D正确;
故选D。
14. 氢化铝钠()是一种新型轻质储氢材料,可燃,遇水可放出氢气,其晶胞结构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保存时应密封,远离火源和易燃物
B. 晶体中,与紧邻且等距的有8个
C. 与之间的最短距离为
D. 晶体的密度为(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答案】C
【解析】
【详解】A.是可燃物,遇水会放出氢气,需要密封保存,远离火源和易燃物,A正确;
B.晶体中,以体心为例,与之紧邻且等距的Na+位于晶胞棱上、晶胞中上层立方体左右侧面心、晶胞中下层立方体前后面面心,与紧邻且等距的Na+有8个,结合化学式可知与紧邻且等距的有8个,B正确;
C.Na+和之间的最短距离为下底面面对角线长的一半,为,C错误;
D.晶胞中数目为,数目为,晶胞质量为,晶胞体积为cm3,则晶体的密度为,D正确;
故选C。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8分。)
15. 实验室制备一种钙钛矿型复合物[]的方法如下:
实验用品:氯化锌(ZnCl2)、溴化铅(PbBr2)、碳酸铯()、十八烯()、油酸()、油胺()。
实验步骤:
①将适量ZnCl2、0.2gPbBr2、20mL十八烯加入仪器A中,抽气后通入N2,重复3次;
②将混合物升温至120℃进行干燥,注入一定量油酸、油胺,待溶液澄清透明后升温到165℃,迅速注入铯前体,5s后停止反应;
③将步骤②中所得混合物与乙酸甲酯按一定比例混合后离心,分离出沉淀;
④将步骤③中所得沉淀溶解在正己烷中,加入乙酸甲酯离心,再次分离出沉淀,所得沉淀溶解在正庚烷中,离心除去剩余固体,上层清液即为纳米晶体的分散系。
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B的名称是_______。
(2)抽气后通入N2的目的是_______,重复3次的原因是_______。
(3)铯前体是由碳酸铯与过量的油酸加热时反应得到的产物,生成铯前体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
(4)在下列物质中的溶解性最差的是_______。
A.正己烷 B.正庚烷 C.乙酸甲酯
(5)步骤③中乙酸甲酯的作用是_______。
(6)可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来确定产品[]中各元素的含量。取0.6g产品溶于稀硝酸,测得锌的含量为、铅为,则x的值是_______。
【答案】(1)直形冷凝管
(2) ①. 作为保护气体,防止油酸、油胺等被氧化 ②. 排尽空气
(3)
(4)C (5)溶解并除去未反应完的油酸、油胺、十八烯,并且降低产物的溶解度
(6)0.3
【解析】
【分析】实验时,首先将适量ZnCl2、0.2gPbBr2、20mL十八烯加入仪器A中,为防止十八烯及后续加入的油酸、油胺被氧化,需排尽空气后通入N2;然后将混合物升温至120℃后注入油酸、油胺,继续升温到165℃,迅速注入铯前体,5s后停止反应;为获取产品,将步骤②中所得混合物与乙酸甲酯按一定比例混合后离心,分离出沉淀;将步骤③中所得沉淀溶解在正己烷中,加入乙酸甲酯离心,去除杂质再次分离出沉淀,所得沉淀溶解在正庚烷中,离心除去剩余固体,上层清液即为纳米晶体的分散系。
【小问1详解】
仪器B为冷凝管,内管呈直形,则其名称是直形冷凝管。
【小问2详解】
十八烯、油酸、油胺都具有还原性,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但N2的性质稳定,则抽气后通入N2的目的是:作为保护气体,防止油酸、油胺等被氧化,重复3次的原因是:排尽空气。
【小问3详解】
铯前体是由碳酸铯与过量的油酸加热时反应得到的产物,碳酸铯与油酸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C17H33COOCs等,则生成铯前体的化学方程式为。
【小问4详解】
由实验步骤④可知,易溶于正己烷和正庚烷,难溶于乙酸甲酯,则在乙酸甲酯溶解性最差,故选C。
【小问5详解】
步骤③中,加入乙酸甲酯,可让结晶析出,作用是:溶解并除去未反应完的油酸、油胺、十八烯,并且降低产物的溶解度。
【小问6详解】
取0.6g 产品溶于稀硝酸,测得锌的含量为、铅为,则,x=0.3,则x的值是0.3。
【点睛】若反应物具有较强的还原性,通常需排尽装置内的空气。
16. V(钒)有“工业味精”之称。工业上提取钒的工艺有多种,一种从钒页岩(一种主要含Si、Fe、Al、V元素的矿石)中提取V的工艺流程如下:
已知:①“酸浸”时有生成。
②“萃取”时离子萃取率的大小顺序为。
回答下列问题:
(1)V属于_______区元素,其基态原子的价电子排布式为_______
(2)“滤渣1”除掉的主要杂质元素的名称是_______。
(3)作用是将转化为,转化的目的是_______,发生的离子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
(4)“沉钒”时,生成沉淀,“步骤X”的目的是_______
(5)全钒液流电池是一种新型酸性硫酸盐电池,也是一种新型的绿色环保储能系统,其工作原理如图。放电时右槽溶液颜色由紫色逐渐变为绿色,则电极A发生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
【答案】(1) ①. d ②.
(2)硅 (3) ①. 的浸取率大于,转化为可以提高钒的浸取率 ②.
(4)将氧化为
(5)
【解析】
【分析】将钒页岩(一种主要含Si、Fe、Al、V元素矿石)进行焙烧,可将V转化为易溶的盐类,Fe、Al等转化为金属氧化物;加入酸进行酸浸,滤渣1为硅的化合物;调节溶液的pH至5.1,所得滤渣为Fe(OH)3、Al(OH)3,滤液中含有;加入H2C2O4进行还原,将还原为VO2+;加入萃取剂进行萃取,去掉水相,再进行反萃取,分离出含有VO2+的水溶液;加入氧化剂将VO2+氧化为;加入NH4Cl溶液进行沉钒,过滤得到NH4VO3,煅烧NH4VO3,制得V2O5。
【小问1详解】
V位于第四周期VB族,属于d区元素,其基态原子的价电子排布式为;
【小问2详解】
由分析可知,滤渣1为硅的化合物,除掉的杂质元素是硅;
【小问3详解】
题干信息显示,VO2+的浸取率大于,将转化为VO2+可以提高钒的浸取率;发生的离子反应方程式为;
【小问4详解】
“沉钒”时,生成沉淀,则“步骤X”操作后,VO2+转化为,所以目的是将VO2+氧化为;
【小问5详解】
放电时右槽溶液颜色由紫色逐渐变为绿色,则电极B的反应为,电极B为负极,电极A为正极,发生得电子的还原反应,电极反应为。
17. 氟他胺是一种抗肿瘤药,在实验室由芳香烃A制备氟他胺的合成路线如下所示:
(1)芳香烃A在核磁共振氢谱上有_______组吸收峰。
(2)化合物E中官能团的名称为_______、_______。
(3)反应③的反应类型为_______,所需反应试剂和反应条件是_______。
(4)写出反应⑤的化学方程式_____;吡啶是一种有机碱,其在反应⑤中的作用是_______。
(5)关于氟他胺的说法中,正确的有_______。(填字母)
A. 分子间可形成氢键B. 所有碳原子一定共平面
C. 碳原子均为杂化D. 分子中存在手性碳原子
(6)对甲氧基乙酰苯胺()是合成染料和药物的中间体,诸写出由苯甲醚()制备对甲氧基乙酰苯胺的合成路线_______ (其他试剂任选)。
【答案】(1)4 (2) ①. 碳氟键 ②. 氨基
(3) ①. 取代反应(或硝化反应) ②. 浓硝酸、浓硫酸、加热
(4) ①. ②. 吸收反应产生的HCl,提高转化率 (5)A
(6)
【解析】
【分析】A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生成B,氯原子取代苯环取代基上的氢原子,根据C的结构简式和B的化学式可确定A为,B为;反应③发生取代反应,苯环碳原子上引入-NO2;反应④发生还原反应,将硝基还原为氨基;反应⑤为-NH2和-COCl生成-CONH-的取代反应,则F为。
【小问1详解】
甲苯存在4种不同的H,所以核磁共振氢谱有4组峰;
【小问2详解】
化合物E中的冠能团的名称为碳氟键和氨基;
小问3详解】
反应③的反应类型为取代反应,所需的反应试剂和反应条件为浓硝酸、浓硫酸、加热;
【小问4详解】
反应⑤的化学方程式为++HCl,HCl能与吡啶反应生成盐,则其在反应⑤中的作用为吸收反应产生的HCl,提高转化率;
【小问5详解】
A.氟他胺分子中含有氮氢键,因此可以形成分子间氢键,A正确;
B.氟他胺中的氮原子为sp3杂化,其空间结构导致所有的碳原子不在同一平面上,B错误;
C.氟他胺分子中苯环上的碳原子为sp2杂化,C错误;
D.手性碳原子是指一个碳原子连接四个不同的基团,氟他胺分子中不存在手性碳原子,D错误;
故选A;
【小问6详解】
要合成,需制得,由此推出需制得,从而得出由苯甲醚()制备对甲氧基乙酰苯胺()的合成路线为:。
18. 利用干重整反应不仅可以实现对天然气资源综合利用,还可以缓解温室效应对环境的影响,其反应原理为:。
(1)关于干重整反应的自发性判断正确的是_______。
A.始终自发 B.仅在高温下自发 C.仅在低温下自发
(2)在体积为2L的容器中发生干重整反应,当投料比时,的平衡转化率(a)与温度(T)、初始气体总物质的量(n)的关系如图所示。
①下列叙述能说明干重整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
A.容器内的压强不再变化
B.正、逆反应都还在继续进行
C.容器内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变化
D.混合气体中与的浓度之比不再变化
②由如图可知,初始气体总物质的量_______(填“”“”或“”)。
③M点对应平衡常数的值为_______(精确至0.01)。
④保持初始气体总物质的量仍为3ml,若改变一个条件,的平衡转化率由M点变为N点,则改变的条件可能是_______。
A.降低温度 B.加入高效催化剂 C.减小容器体积 D.减小投料比
(3)干重整反应过程中,除了上述主反应外,可能会发生如下副反应:
副反应(积碳反应):;
副反应(消碳反应):。
其中催化剂活性会因积碳反应而降低,同时存在的消碳反应则使积碳量减少。两种倠化剂X、Y对积碳与消碳反应的影响如下图所示:
①积碳反应的焓变_______。
②从消除催化剂表面积碳角度考虑,选用哪种催化剂更适合?并说明理由_______。
③研究发现,通入水蒸气也能有效清除积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能为_______。
【答案】(1)B (2) ①. AD ②. ③. 0.33 ④. CD
(3) ①. ②. 选用催化剂X更适合,因为相对于催化剂Y,催化剂X能增大积碳反应的活化能,减小积碳反应的速率,而消碳反应活化能相对减小,消碳反应速率增大 ③.
【解析】
【小问1详解】
由方程式可知该反应是气体物质的量增多的熵增反应,且,由可知该反应仅在高温下自发,故选B;
【小问2详解】
①A.该反应为非等体积反应,容器内的压强不再变化时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A正确;
B.平衡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且不为0,故正、逆反应都还在继续进行并不能说明反应达平衡,B错误;
C.,恒容容器中只有气体参与反应,气体总质量始终不变,故容器内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变化不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C错误;
D.起始投料比不等于化学反应计量系数,故当混合气体中与的浓度之比不再变化时说明各物质的含量不再发生变化,化学反应达到平衡,D正确;
故选AD;
②初始气体总物质的量(n)越大,压强越大,平衡逆向移动,CO2的平衡转化率(α)减小,初始气体总物质的量n2=3ml
④A.M、N两点温度相等,A错误;
B.加入高效催化剂,平衡不移动,CO2的平衡转化率不变,B错误;
C.减小容器体积,平衡逆向移动,CO2的平衡转化率减小,C正确;
D.减小投料比,CO2的平衡转化率减小,D正确;
故选CD;
【小问3详解】
①积碳反应和消碳反应相加即为总反应:,由盖斯定律知积碳反应;
②相对于催化剂Y,催化剂X能增大积碳反应的活化能,减小积碳反应的速率,而消碳反应活化能相对减小,消碳反应速率增大,故选用催化剂X更适合;
③通入水蒸气,发生反应,能有效清除积碳。选项
探究方案
探究目的
A
室温下,用pH计分别测定等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和溶液的pH
比较和结合的能力大小
B
向两支试管中各加入的溶液,再分别滴入3滴浓度均为的和溶液,观察产生气体的速率
比较和的催化效率
C
向等物质的量浓度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溶液,先生成沉淀
D
向浓度均为的和溶液中分别滴加浓氨水至过量
比较Mg和Al的金属性强弱
山西省2024届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检测化学试题(原卷版): 这是一份山西省2024届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检测化学试题(原卷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5 Cr 52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西省2024届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检测化学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山西省2024届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检测化学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山西省2024届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检测化学试题原卷版docx、山西省2024届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检测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2页, 欢迎下载使用。
湖南省益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化学试题 含答案: 这是一份湖南省益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化学试题 含答案,文件包含湖南省益阳市2025届高三上学期9月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化学试题扫描版docx、湖南省益阳市2025届高三上学期9月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化学试题扫描版pdf、湖南省益阳市2025届高三上学期9月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化学试题答案正稿docx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3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