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三峡课时训练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三峡课时训练,共6页。
班级: 姓名:
(一)阅读下面两段文言语段,完成1-4题。(16分)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 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此石经始禹凿①;河中漱广②,夹岸崇深③,倾崖返捍④,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⑤。其水尚奔浪万寻⑥,悬流千丈,浑洪赑怒⑦,鼓若山腾⑧,浚波颓垒⑨,迄于下口。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⑩。
(选自郦道元《河水龙门》)
【注】①经始:开始。禹:治水的大禹。②广:开阔。③崇深:高深。④捍:捍卫。⑤深:深处。 悸:惊动。魄:心魂。⑥寻:古代八尺为一寻。⑦浑洪:水势浩大。籲(bi):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像龟。⑧ 鼓:鼓荡。山腾:像山腾起。⑨浚(jCin)波:大的波浪。⑩慎子:慎到,战国时人,著有《慎子》,说:“河下龙门,其流,驶如竹箭,驷马追之不及。”
阅读思考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4分)
(1)自非亭午夜分 自非: (2)则素湍绿潭 素:
(3)河中漱广 漱: (4)窥深悸魄 窥:
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1)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水流交冲,素气云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侧面描写是两文共有的写作手法,请从【甲】【乙】两文中各找一句,并说说其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文都写了水,试比较两文中水的特点的异同。(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1—4题(15分)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阕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睛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
【乙】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深昧险绝。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①(fèn)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
(节选自朱熹《百丈山记》)
【注】①瀵:水自地下喷涌而出。
阅读思考: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
(1)不见曦月 曦: (2)良多趣味 良:
(3)哀转久绝 绝: (4)下临峭岸 临:
(5)不可正视 视: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其沫乃如散珠喷雾。
3、【甲】【乙】两文都写到了水景,分別表现了怎样的特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文抒发的思想感情有什么相同之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1—4题(15分)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
【乙】江水又东迳黄牛山①,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②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③分明④,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⑤,虽途迳信宿⑥,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言水路纡深⑦,回望如矣。
(节选自《水经注·黄牛滩》,有删改)
【注】①黄牛山:与下文的“黄牛滩”,均在今湖北宜昌境内。②色:景色,样子。③成就:形成。④分明:清晰逼真。⑤纡(y)回:曲折,回环。⑥信宿:连宿两夜,这里引申为两三日。⑦纡深:回环幽深。
阅读思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5分)
(1)或王命急宣 或: (2)虽乘奔御风 奔:
(3)林寒涧肃 肃: (4)迳黄牛山 迳:
(5)犹望见此物 犹: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色如人负刀牵牛。
3、【甲】文“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写出水的 特点;【乙】文“朝发黄牛,暮宿黄牛”,写出水的____________特点。(2分)
4、【甲】【乙】两文都引用了歌谣,请说说两文引用歌谣的作用有什么不同?(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4分)
【甲】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登山里许,飞流汩然下泻。俯瞰其下,亦有危壁,泉从壁半突出,疏竹掩映,殊有佳致。然业已上登,不及返顾,遂从三姑①又上半里,抵换骨岩,岩即幔亭峰②后崖也。岩前有庵。从岩后悬梯两层,更登一岩。岩不甚深,而环绕山巅如叠嶂。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节选自《徐霞客游记》)
【注】①三姑:地名。②幔亭峰:山峰名。
阅读思考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不以疾也 疾: (2)绝多生怪柏 绝:
(3)不及返顾 顾: (4)岩即幔亭峰后崖也 即: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登山里许,飞流汩然下泻。
3、【甲】文表现三峡夏水水流湍急运用了 的表现手法;【乙】文作者主要从 觉角度描绘山中之景。(2分)
4、[甲]文写“水”,各写了三峡“四时之水”的什么特点?[乙]文写“山”,作者前往“换骨岩”途中俯歌到什么“佳致”?请简要概括。(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1—4题(17分)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械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润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
【乙】夷水①又迳宜都北,东入大江,有泾、渭之比,亦谓之佷山②北溪。水所经皆石山,略无土岸。其水虚映③,俯视游鱼,如乘空也。浅处多五色石,冬夏激素飞清④,傍多茂木空岫⑤,静夜听之,恒有清响。百鸟翔禽,哀鸣相和,巡⑥颓浪⑦者,不觉疲而忘归矣。
(节选自郦道元《水经注•夷水》)
【注释】①夷水:古水名,即今湖北省西部长江支流清江及其上游小河。②佷(hěn)山:即武落钟离山,在今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西北。③虚映:因清澈见底而显得空虚无物。④飞清:飞流的清泉。⑤空岫(xiù):空寂的山谷。⑥巡:巡视,巡逻。这里是“追逐”的意思。⑦颓浪:倾泻的水流。
阅读思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5分)
(1)略无阙处 阙: (2)沿溯阻绝 溯:
(3)属引凄异 属引: (4)恒有清响 恒:
(5)不觉疲而忘归矣 归: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亦谓之佷山北溪。
3、【甲】乙】两文都运用了侧面描写,【甲】文中用“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侧面烘托出三峡夏水 ______ 的特点;【乙】文中用“游鱼”“五色石”侧面突出夷水 ______ 的特点。
4、【甲】【乙】两文都是先写山,后写水,简析两者先写山的意图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 (1)如果不是 (2)消失 (3)冲击,冲荡 (4)看,望
2.(1)空旷的山谷里传来猿啼的回声,声音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2)水流交汇冲击,白色的水汽像云一样飘在空中。
3.【甲】文:(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作用:突出山的高峻、连绵。
(2)“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作用:突出水的湍急。
(3)“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目沾裳”作用:突出三峡秋景的萧瑟、凄凉的特点。
【乙】文:(1)“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作用:突出水流急,水雾大。
(2)“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作用:突出水的湍急。
4.答案示例:①相同点:两文中的水都有急、大的特点。
不同点:甲文中除了写出夏水急、大的特点外,还写出了春冬之水清静(清澈)的特点。
[乙文参考译文]
传说中这块石头当初是大禹所凿,河疲乏被水冲击而变得开阔,两岸高深,倾斜的山崖像是返过来保卫着河水,巨大的石头居高临下,好像要坠落下来却又倚靠在山崖上。古人曾说:“水不是石匠的凿子,却能够进入石头中。”确实是这样!龙门水流交汇冲击,白色的水汽像云一样飘在空中,在远处行走的人,好像是被雾气缠绕,往云雾的深处望去,有一种撼人心魄的感觉。河水激起万重浪,有如瀑布千丈,河水好像愤怒的赑(古时一种动物),波浪像崇山峻岭,激流交叠,直奔下游而去。我这才知道,慎子乘竹筏下龙门的时候,四匹马拉的车也绝对追不上。
(二)1、(1)太阳或(阳光)(2)甚,很(3)消失(4)靠近,对着(5)看(共5分,每空1分意思对即可)
2、(1)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不像这样快。(2)瀑布的飞沫就像飞散的珍珠喷洒着雾气。(共分,每题2分,意思对即可)
3、【甲】文:水流急,清澈碧绿【乙】文:水势浩大,璀璨透明。(共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4、都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共2分,意思对即可)
[乙文参考译文]
出了山门向东,走十多步,可以看到一座石台,其下面临悬崖峭壁,深暗险峻。在草木丛杂的地方向东南眺望,可以看见一挂瀑布由前方岩石洞穴中喷涌而出,凌空而下长达几十尺。瀑布的飞沫就像飞散的珍珠喷洒着雾气,在日光照射之下,光彩鲜明,晃人眼目,让人不敢正视。
(三)1、(1)有时 (2)飞奔的马 (3)凄寒,肃杀 (4)经过 (5)好像
2、(1)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看不到太阳和月亮。 (2) 形状就像人背着刀牵着牛。
3、湍急 纡回或回环曲折
4、【甲】【乙】两文都引用歌谣,【甲】文是为了突出猿声的凄凉悲哀,【乙】文是为了突出水路回环幽深。
[乙文参考译文]
江水继续东流,经过黄牛山,山下有滩,叫黄牛滩。南岸峰岭层叠而起,最外重的高崖间有一块岩石,样子像一个人背着刀,牵着牛,人色黑,牛色黄,完全是天然形成,形象清晰逼真,但那是人迹到不了的地方,也就无法去看个究竟了。这块岩石很高,又加上湍急的江流回环曲折,因而虽经两三天的航程,还能看到这块奇岩。所以行人编了一首歌谣说:清晨从黄牛启程,晚上在黄牛栖身,过了几天几夜,黄牛还是这般模样。歌谣是说水路回环幽深,回头眺望时,仿佛总是还在同个地方。
(四)1、(1)快 (2)极高的 (3)看,回头看。 (4)就是。(各1分)
2、(1)两岸都是相连的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2)登上山(走了)一里多路,就看见山泉汩汩地往下流泻。 3、对比 视(每空1分)
4、第一问:夏水大而湍急;春冬水清而透明;秋水小而清冷。第二问:危壁出泉,疏竹掩映。(2分。意思对即可)
[乙文参考译文]
登上山有一里多路,(就看见)山泉汩汩地往下流泻。俯身鸟瞰下面,也有高耸的岩壁,泉水从岩壁的半腰处奔突流出,泉边有稀疏的竹林相映,让人有好的兴致。然而业已登上山,来不及返回看,于是从三姑峰又再上行半里路,抵达换骨岩,换骨岩就是幔亭峰的后崖。岩前面有座庵。从换骨岩后面架设的两层悬梯,又登上另外一座岩。悬岩不是很高,环绕着山巅有如叠嶂。当地人用木板沿岩壁修筑房屋,有的弯曲,有的笔直,有的高,有的低矮,都是顺着岩壁宛转分布。
(五)1、①同“缺”,空隙,缺口;②逆流而上;③接连不断;④常常;⑤回去。
2、①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
②(夷水)也叫佷山的北溪。
3、湍急;清澈
4、示例:【甲】文写三峡山高水连,遮天蔽日。一方面展现了急流和峻岭相互映衬,险峻壮观的景色,另一方面揭示了水流湍急的原因;【乙】文写“水所经皆石山,略无土岸”,交代了夷水清澈的原因。
[乙文参考译文]
夷水又经宜都北,东流注入大江,二水一清一浊,泾渭分明。夷水也叫佷山北溪,水流所经都是石山,基本上没有土岸。溪水澄清,仿佛虚空无物,俯视游鱼,就像在空中浮动似的。浅处多五色石子,不论冬夏,清流奔泻,飞溅起白雪似的浪花;溪旁是茂密的林木,空寂的山谷,静夜谛听,常常传来清脆的水声,各种鸟类婉转优美的鸣叫声相互唱和。人们逐浪畅游,不但不感到疲惫,而且还乐而忘归了。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北冥有鱼当堂达标检测题,文件包含01《北冥有鱼》对比阅读课内外结合13篇原卷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知识考点梳理与能力训练统编版docx、01《北冥有鱼》对比阅读课内外结合13篇解析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知识考点梳理与能力训练统编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八年级下册核舟记练习,文件包含03《核舟记》对比阅读课内外结合15篇原卷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知识考点梳理与能力训练统编版docx、03《核舟记》对比阅读课内外结合15篇解析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知识考点梳理与能力训练统编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当堂达标检测题,文件包含02《小石潭记》对比阅读课内外结合15篇原卷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知识考点梳理与能力训练统编版docx、02《小石潭记》对比阅读课内外结合15篇解析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知识考点梳理与能力训练统编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