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山西省运城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联合测评试题(解析版)
展开1.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必修二第七章完(第五、六章占60%+第七章占40%)。
5.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S-32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化学与生活、科技发展息息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空间站使用石墨烯存储器,石墨烯属于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B. 航天员穿的航天服中某层面料主要成分是涤纶,涤纶属于合成纤维
C. 我国某研究中心研发出国产“量子芯片温度计”,“芯片”的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
D. 陶瓷承载着我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陶瓷属于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
【答案】C
【解析】
【详解】A.石墨烯是从石墨晶体中剥离出的单层石墨,属于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A正确;
B.涤纶是聚酯纤维,属于合成纤维,B正确;
C.“芯片”的主要成分为硅,二氧化硅是光导纤维的主要成分,C错误;
D.陶瓷是由黏土高温烧制而成,属于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D正确;
故选C。
2. 下列化学用语书写正确的是( )
A. 乙酸的球棍模型:
B. N2的结构式:
C. 一氯甲烷的电子式:
D. 丙烯加聚生成聚丙烯:
【答案】B
【解析】
【详解】A.乙酸的球棍模型:,分子中存在C=O键,A错误;
B.N2中两个氮原子以共价三键方式结合,故N2的结构式为N≡N,B正确;
C.一氯甲烷中,氯原子是8电子结构,故其电子式为:,C错误;
D.丙烯加聚生成聚丙烯的化学方程式为,D错误;
故选B。
3. 某同学用铁钉和稀硫酸为反应物制,实验过程中发现反应速率较慢,若只改变一个反应条件,下列措施不能加快制取速率的是( )
A. 向反应液中加入适量的铜粉
B. 将铁钉换成等质量的铁粉
C. 将稀硫酸换成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
D. 加热反应物
【答案】C
【解析】
【详解】A.向反应液中加入适量的铜粉,形成原电池,加快反应速率,A不符合题意;
B.铁钉换成等质量的铁粉,增大固体与酸的接触面积,反应速率加快,B不符合题意:
C.将稀硫酸换成98%的浓硫酸,铁遇浓硫酸发生钝化,阻碍了反应的进行,C符合题意;
D.加热反应物可使反应速率加快,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 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0.1ml异丁烷中含有共价键的数目为1.3NA
B. 17g OH-和-OH中所含电子数均为10NA
C. 17g 通入水中,形成的溶液中分子数为NA
D. 足量铜与含2ml 的浓硫酸加热反应,生成的分子数为NA
【答案】A
【解析】
【详解】A.每个异丁烷分子中含有10个C-H键,3个C-C键,故0.1ml异丁烷中含有共价键的数目为1.3NA,A正确;
B.17g OH-和—OH均为1 ml,1 ml—OH中含有的电子数为9NA,B错误;
C.NH3通入水中,形成的溶液中的含氮微粒有NH3、NH3·H2O、,17g NH3通入水中形成的溶液中,NH3·H2O分子数小于NA,C错误;
D.足量的Cu与含硫酸2ml的浓硫酸充分反应,随着反应的进行,浓硫酸的浓度逐渐减小,当浓硫酸转化为稀硫酸以后就不与铜反应了,所以参与反应的硫酸一定小于2ml,最后生成的SO2一定小于1ml,D错误;
故选A。
5. 下列有关硫、氮及其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木炭与浓硫酸的反应,体现了浓硫酸的脱水性和强氧化性
B. 浓硝酸见光易分解,因此必须保存在棕色瓶中
C. N2难溶于水,故可用作保护气
D. 硫与铜反应可生成CuS,体现了硫的氧化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A.木炭与浓硫酸的反应生成CO2、SO2和水,体现了浓硫酸的强氧化性,A错误;
B.浓硝酸见光分解,,所以需要在棕色瓶中保存,B正确;
C.N2性质稳定,故可用作保护气,C错误;
D.硫单质的氧化性较弱,硫与铜反应可生成Cu2S,D错误;
故答案选B。
6. 下列实验装置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答案】A
【解析】
【详解】A.加热时NH4Cl分解成NH3和HCl,遇冷化合生成NH4Cl,NaCl不发生变化,可分离固体混合物,A正确;
B.NO2的密度比空气大,应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导气管长进短出),B错误;
C.浓盐酸有挥发性,挥发出的HCl气体也能与硅酸钠溶液反应产生白色硅酸沉淀,无法验证非金属性:C>Si,C错误;
D.SO2也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图丁装置无法证明有CO2生成,D错误;
故选A。
7. 下列关于有机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丙烷的沸点高于丁烷
B. 乙烯、聚乙烯都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C. 乙烯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及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的原理相同
D. 等物质的量的甲烷和乙烯完全燃烧生成的的质量相同
【答案】D
【解析】
【详解】A.随着分子中碳原子数的增加,烷烃的沸点越来越高,A错误;
B.乙烯可以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聚乙烯中没有碳碳双键,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B错误;
C.乙烯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是因为发生了氧化反应,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是因为发生了加成反应,C错误;
D.由于甲烷和乙烯均含4个H原子,因此等物质的量的甲烷和乙烯完全燃烧生成的H2O的质量相同,D正确;
故答案选D。
8.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的关系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盐酸和碳酸氢钠反应的能量变化符合图1
B. 铝片和盐酸反应的能量变化符合图2
C. 断裂旧键所吸收的能量即为反应物的总能量,形成新键所放出的能量即为生成物的总能量
D. 发生图2能量变化的反应,可能不需要加热也能发生
【答案】D
【解析】
【详解】A.图1:反应物的总能量高,生成物的总能量低,说明反应为放热反应;图2:反应物的总能量低,生成物的总能量高,说明反应为吸热反应。盐酸与碳酸氢钠反应是吸热反应,其能量变化符合图2,A错误;
B.铝片与盐酸反应是放热反应,其能量变化符合图1,B错误;
C.物质的总能量指的是物质本身内部储存的能量(化学能),断键吸收能量,成键释放能量不是物质的总能量,C错误;
D.图2为吸热反应,有些吸热反应不需要加热也能发生,如Ba(OH)2·8H2O和NH4Cl反应,D正确;
故选D。
9. 近日,在央视《生活圈》栏目中有专家表明,阿托品可用于缓解近视度数的进展,但并非近视神药。托品酸是合成阿托品的原料之一,已知托品酸的结构简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托品酸的分子式为
B. 托品酸分子中所有碳原子都在同一平面上
C. 托品酸可被催化氧化为醛
D. 足量Na和NaOH分别与1 ml托品酸反应,消耗Na和NaOH的物质的量相等
【答案】C
【解析】
【详解】A.托品酸的分子式为C9H10O3,A错误;
B.托品酸分子中,与苯环直接相连的碳原子为饱和碳原子,托品酸分子中所有碳原子不可能在同一平面上,B错误;
C.羟基相连的碳原子上有两个氢原子,可被催化氧化为醛,C正确;
D.托品酸分子中羟基和羧基均可以与Na反应,只有羧基可以和NaOH反应,D错误,
故选C。
10. 下列实验方案设计、现象和结论都正确的是( )
【答案】B
【解析】
【详解】A.一氯甲烷常温下是气体,试管内最终不能充满液体,现象错误,A不符合题意;
B.蛋白质在重金属盐类作用下会发生变性,此实验的方案设计、现象和结论都正确,B符合题意;
C.白色沉淀可能为AgCl,C不符合题意;
D.由于原溶液中含有,加入稀盐酸后,H+和的组合具有强氧化性,可以将Fe2+氧化为Fe3+,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1. 以下是用石英砂(主要成分为)制备高纯硅的工艺流程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步骤①中得到粗硅的化学方程式:
B. 属于酸性氧化物,与水反应可形成硅酸
C. 由粗硅制备高纯硅的过程中,循环使用的物质主要有HCl和
D. 若混合物分离后,得到、、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1,则理论上将和全部转化为高纯硅不需要额外补充
【答案】C
【解析】
【详解】A.根据分析,步骤①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A错误;
B.SiO2不能与水反应,B错误;
C.结合反应过程,HCl和H2可循环使用,C正确;
D.根据、,1 ml SiCl4和1 ml SiHCl3完全转化为Si需要3 ml H2,当SiCl4,SiHCl3、H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1时,理论上需要额外补充2 ml H2,D错误;
故选C。
12. 如图为原电池的简易装置,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
【答案】D
【解析】
【详解】A.锌、铜、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中锌是负极,铜是正极,则电流方向:N→M,A错误;
B.铜、铁、硫酸铁溶液组成的原电池中,铁是负极,铜是正极,正极上Fe3+放电,所以在溶液中,Fe3+移向Cu极附近,B错误;
C.铝、铜、浓硝酸组成的原电池中,由于铝在常温下遇到浓硝酸钝化,所以铝是正极,铜是负极,负极反应为Cu-2e-=Cu2+,C错误;
D.镁、铝、氢氧化钠溶液组成的原电池中,铝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铝是负极,镁是正极,则电子方向:N→M,D正确;
故选D。
13. 常温下,往烧杯中加入10mL1ml/LFeCl3溶液和10mL2ml/LKI溶液,c(I-)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不考虑溶液混合时体积的改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c0=2
B. 3~8min内,Fe3+平均反应速率为0.08ml/(L·min)
C. 8min时,往烧杯中滴加KSCN溶液,溶液不变红
D. 烧杯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Fe3++2I-2Fe2++I2
【答案】D
【解析】
【分析】往烧杯中加入10mL1ml/LFeCl3溶液和10mL2ml/LKI溶液,发生反应:2Fe3++2I-=2Fe2++I2。
【详解】A.反应未开始时,c(I-)==1ml/L,A项错误;
B.3~8 min内,Fe3+的平均反应速率等于I-的平均反应速率=,B项错误;
C.根据图像可知I-最终共消耗了0.2×20×10-3ml=4×10-3m,I-有剩余,且Fe3+剩余(1×10×10-3-4×10-3)ml>0,说明该反应为可逆反应,往烧杯中滴加KSCN溶液,溶液变红,C项错误;
D.往烧杯中加入10mL1ml/LFeCl3溶液和10mL2ml/LKI溶液,发生反应:2Fe3++2I-=2Fe2++I2,D项正确;
故选D。
14. 已知: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中,物质会从溶解度较小的溶剂中转移到溶解度较大的溶剂中。某研究小组用如图装置制取乙酸乙酯并探究酯化反应产物可以使含酚酞的溶液褪色的原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实验①产生气泡的离子方程式为
B. 由实验②中现象可知,振荡后酚酞溶于乙酸乙酯
C. 推测实验③中加入饱和溶液后,下层溶液变红
D. 制备实验中饱和溶液的作用是吸收乙醇、中和乙酸,并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A.实验①产生气泡的离子方程式为,A正确;
B.由实验②中现象可知,振荡后酚酞从Na2CO3溶液中转移到乙酸乙酯中,B正确;
C.结合B项分析可知,酚酞溶解在上层的乙酸乙酯中,实验③中加入饱和Na2CO3溶液后,下层溶液不变红,C错误;
D.制备乙酸乙酯时,常用饱和Na2CO3溶液进行收集,其作用是中和挥发出来的乙酸,使之转化为乙酸钠溶于水中,溶解挥发出来的乙醇,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便于分层得到乙酸乙酯,D正确;
故选C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58分)
15. 有机物的组成元素并不复杂,但种类繁多,且与人类的生命活动关系密切,回答下列问题。
①HOCH2CH2OH和CH3CH2OH;②HCOOCH3和HCOOH;③C2H6和C4H10;④和;⑤和;⑥与
(1)以上各组物质中互为同系物的是______(填序号,下同),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是_______,属于同种物质的是_______。
(2)乙醇是一种重要的烃的衍生物,写出乙醇与Na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乙醇与金属钠反应时断裂_______(填字母)。
a.C-H键 b.O-H键 c.C-C键
(3)写出乙醇与甲酸反应制取甲酸乙酯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4)糖类、油脂和蛋白质是人体必须的三种基本营养物质。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填字母)。
a.淀粉、纤维素和油脂均是天然高分子
b.棉布和丝绸的燃烧产物都只有CO2和H2O
c.在强酸、强碱、乙醇等的作用下,蛋白质会发生变性
d.淀粉和纤维素的组成都可用(C6H10O5)n表示,它们互为同分异构体
【答案】(1)①. ③⑥ ②. ④ ③. ⑤
(2)①. ②. b
(3)
(4)c
【解析】(1)③C2H6和C4H10都属于烷烃,分子组成上相差2个“CH2”,⑥与都为二元羧酸,且分子组成上相差2个“CH2”,所以此两组物质中的每一组都互为同系物,故选③⑥;④和的分子式都为C5H12,二者互为同分异构体,故选④;⑤和都表示2,3-二甲基丁烷,属于同种物质,故选⑤。
(2)乙醇与Na反应,生成乙醇钠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乙醇与金属钠反应时断裂O-H键,故选b。
(3)乙醇与甲酸反应,生成甲酸乙酯和水,化学方程式:。
(4)a.淀粉、纤维素是天然高分子,但油脂的相对分子质量较小,不属于高分子化合物,a不正确;
b.棉布属于纤维素,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燃烧产物只有CO2和H2O,丝绸属于蛋白质,含有N元素等,燃烧产物还有N2等,b不正确;
c.在强酸、强碱、乙醇等的作用下,蛋白质都会失去生理活性,从而发生变性,c正确;
d.淀粉和纤维素的组成都可用(C6H10O5)n表示,但二者的n值不同,相对分子质量不同,它们不互为同分异构体,d不正确;
故选c。
16. 氮氧化物(NOx)、SO2等气体会造成一系列的环境和生态问题,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某同学在实验室模拟NH3吸收NO2的实验设计如图(部分夹持装置省略)。
①用装置A制备NH3,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装置B和装置C的作用均为干燥气体,装置B、C中的干燥剂_______(填“能”或“不能”)相同。
②装置D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
③在装置M中NH3和NO2充分反应,生成两种对环境友好的物质,该反应中NH3和N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
(2)工业生产中利用氨水吸收SO2和NO2,原理如下:
写出NO2被(NH4)2SO3溶液吸收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
(3)碘、水吸收SO2的具体流程如图所示。已知:HI为无色易挥发气体,碘蒸汽为深紫色。
①反应器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②分离器中将H2SO4和HI分离的方法是_______。
③膜反应器中发生可逆反应:,若膜反应器体积固定,下列状态能说明反应达到最大限度的是_______(填字母)。
a.膜反应器中HI、H2、I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1
b.膜反应器中气体颜色不再加深
c.气体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
d.生成1 ml I2的同时生成2 ml HI
【答案】(1)①. ②. 不能 ③. ④. 4:3
(2)
(3)①. ②. 蒸馏 ③. bd
【解析】A为制备NH3装置,B为干燥氨气,M为目标反应装置,D为制备NO2装置,C为干燥NO2。
(1)①用装置A加热氢氧化钙和氯化铵,制备NH3,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装置B的作用是干燥氨气,U型管内的试剂是碱石灰,装置C的作用是干燥NO2,NO2会和碱性物质反应,不能用碱石灰干燥,装置B、C中的干燥剂不能相同;
②铜与浓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铜、二氧化氮与水,装置D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③在装置M中NH3和 NO2充分反应,生成两种环境友好的物质,NH3还原NO2的化学方程式为:6NO2+8NH3=7N2+12H2O,该反应中NH3和N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4: 3。
(2)由图可知,NO2被还原为N2,转化为,根据得失电子守恒和电荷守恒配平离子方程式为:。
(3)①反应器中SO2和I2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H2SO4和HI,根据得失电子守恒和原子守恒配平化学方程式为:;
②H2SO4和HI沸点差别较大,分离器中将H2SO4和HI分离的方法是蒸馏;
③a.膜反应器中HI、H2、I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1,不能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不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a不选;
b.膜反应器中气体颜色不再加深,说明I2的浓度不变,说明反应达到平衡,b选;
c.该反应过程中气体总质量和总物质的量都不变,气体平均摩尔质量是定值,当气体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时,不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c不选;
d.生成1 ml I2的同时生成2 ml HI,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说明反应达到平衡,d选;
故选bd。
17. 人类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能量,而许多能量的利用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密切相关。回答下列问题。
(1)在2.0L恒温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2.0 ml N2和6.0 ml H2,发生反应:,反应至t min时测得H2的物质的量为3.6 ml。
①0~t min内,平均反应速率v(NH3)=_______ml·L-1·min-1(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
②反应至t min时,容器内压强与反应初始时压强之比为_______。
(2)将燃料和氧化剂的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电化学反应装置称作燃料电池。肼(N2H4,N呈-2价)—过氧化氢(H2O2)碱性燃料电池由于其较高的能量密度而备受关注,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已知电池总反应式为。
①惰性电极A是电池_____(填“正”或“负”)极,物质X是____(填“N2H4”或“H2O2”)。
②电极B上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电池工作时,OH-流向_____(填“电极A”或“电极B”)。
③电池工作过程中,若A极区产生14g N2,则转移的电子数目为______(用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NA表示)。
【答案】(1)①. ②. 4:5
(2)①. 负 ②. N2H4 ③. ④. 电极A ⑤. 2NA
【解析】(1)在2.0L恒温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2.0 ml N2和6.0 ml H2,发生反应:,反应至t min时测得H2的物质的量为3.6 ml。由此可建立如下三段式:
①0~t min内,平均反应速率v(NH3)== ml·L-1·min-1。
②反应至t min时,容器内压强与反应初始时压强之比等于(1.2+3.6+1.6)ml:(2.0+6.0)ml= 4:5。
(2)电池总反应式为,则N2H4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H2O2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由电子流向可判断,惰性电极A作负极,通入N2H4;惰性电极B作正极,通入H2O2。
①由分析可知,惰性电极A是电池的负极,物质X是N2H4。
②电极B为正极,电极B上,H2O2得电子产物与电解质反应,生成OH-等,电极反应式为,电池工作时,阴离子向负极移动,则OH-流向电极A。
③电池工作过程中,A极可建立关系式:N2H4——N2——4e-,若A极区产生14g N2,物质的量为0.5ml,则转移的电子数目为0.5ml×4NA=2NA。
18. 乳酸是一种常见的有机酸,在食品、医药、工业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除此之外,乳酸在人体内也有许多重要的作用与功效,下图是获得乳酸的两种方法,回答下列问题。
(1)乳酸分子中所含官能团的名称为_______。
(2)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反应①______;反应②______;反应⑥_______。
(3)反应③的反应类型为_______。
(4)CH2=CH2可通过加聚反应生成一种高分子化合物D,D的链节为_______。
(5)为检验淀粉水解产物,某同学向淀粉溶液中加入稀硫酸并加热一段时间,然后向冷却后的溶液中直接滴加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加热,无砖红色沉淀出现,你认为该同学实验失败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
(6)两分子乳酸在一定条件下通过酯化反应可生成一分子六元环酯(C6H8O4)和两分子水,该环酯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
【答案】(1)羧基、羟基
(2)①.
②.
③.
(3)加成反应
(4)
(5)未将溶液调至碱性
(6)
【解析】乙烯与水发生加成反应生成乙醇,则A是乙醇,乙醇在铜做催化剂作用下与氧气共热发生催化氧化生成乙醛,则B是乙醛;乙醛在碱性条件下与氢氰酸发生加成反应后,再酸化得到乳酸;在催化剂作用下,淀粉发生水解反应生成葡萄糖,则C是葡萄糖;葡萄糖发生无氧呼吸生成乳酸。
(1)乳酸分子中所含官能团的名称为羧基、羟基。
(2)反应①中乙烯与水发生加成反应生成乙醇,化学方程式为:;反应②中乙醇在铜做催化剂作用下与氧气共热发生催化氧化生成乙醛,化学方程式为:,反应⑥葡萄糖在酶的催化下转化为乙醇,化学方程式为:。
(3)由分析可知,反应③中乙醛在碱性条件下与氢氰酸发生加成反应生成2-羟基丙腈,即反应类型为加成反应。
(4)CH2=CH2可通过加聚反应生成一种高分子化合物D,D为聚乙烯,其链节为-CH2-CH2-。
(5)在稀硫酸、加热条件下,淀粉发生水解反应生成葡萄糖,葡萄糖与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的反应需在碱性条件下进行,在实验操作中,未用碱将硫酸中和至溶液呈碱性,因此不能观察到砖红色沉淀出现,则小明实验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未用碱中和硫酸至溶液呈碱性,故答案为:未将溶液调至碱性。
(6)乳酸分子中含有一个羧基、一个醇羟基,在浓硫酸存在并加热条件下,两分子乳酸会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一分子六元环酯(C6H8O4)和两分子水,在酯化反应进行时,酸脱羟基,醇羟基脱H原子,则形成的该环酯的结构简式是。
A.分离固体NaCl和
B.收集气体
C.验证碳的非金属性大于硅(已知强酸可用于制弱酸)
D.验证浓硫酸与蔗糖反应有和生成
选项
方案设计
现象
结论
A
将装满和的试管倒立在饱和食盐水中,光照
试管中气体颜色逐渐变浅,最终试管内充满液体
和发生了取代反应
B
取2mL鸡蛋清溶液于试管中,加入适量醋酸铅溶液,再加入足量水
产生白色沉淀且加水后沉淀不溶解
蛋白质发生变性
C
取未知溶液于试管中,加入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足量稀盐酸
沉淀不溶解
溶液中一定含有
D
向溶液中滴加稀盐酸,再加入几滴KSCN溶液
溶液变为红色
稀盐酸可以将氧化为
选项
M
N
P
表述
A
锌
铜
稀硫酸
电流方向:M→N
B
铜
铁
硫酸铁溶液
在溶液中,Fe3+移向Fe极附近
C
铝
铜
浓硝酸
负极反应:Al-3e-=Al3+
D
镁
铝
氢氧化钠溶液
电子方向:N→M
编号
①
②
③
实验
操作
充分振荡、静置
充分振荡、静置
充分振荡、静置,取下层溶液,加入饱和溶液
现象
上层液体变薄,有气泡产生,下层溶液红色褪去
上层液体不变薄,无气泡,下层溶液红色褪去
[化学][期末]山西省晋中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诊断考试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化学][期末]山西省晋中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诊断考试试题(解析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化学]山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质量检测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化学]山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质量检测试题(解析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本卷命题范围,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下列关于的叙述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西省运城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联考化学试题: 这是一份山西省运城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联考化学试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单选题, 流程题, 实验题, 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