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教学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教学ppt课件,共2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课标要求,学习目标,何为文明,何为国家,生产力进步,回顾所学,重点探究,如何证实,可能出现早期国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古发现证实中华文明有着5000多年的历史
你在看到这句话是否有疑问?
考古发现了什么?文明是什么?是什么证实了中华文明存在了5000多年?为什么能证明……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通过了解良渚、陶寺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知道中国的原始农耕生活;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通过古代文献中记述的黄帝、炎帝等神话传说,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
1.通过考古资料的呈现知早期国家、文明的出现;(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2.了解黄帝、炎帝的传说内容与真实历史之间的联系,激发对中华民族文化根源的认同,认识口述历史在传递历史中的作用;(家国情怀、历史解释)3.能够知道及分辨不同的史料类型。
壹•早期国家和文明起源
技术发明的标准,如金属、城市、文字等;社会组织的标准,如私有制、贫富分化、社会分工、阶层、国家的出现等
判断文明最主要的标志是有无国家的出现
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国家形成的标志为:一是阶级的存在,二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大型工程 、比如宫殿、城墙、水利工程等
统治阶级、被统治阶级、贵族、平民
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显著的变化是?
社会规范 暴力(监狱、军队)
私有制、阶级、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生产力、私有制、阶级与国家产生的关系
如何证明是否进入到文明社会?
实物史料: 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种物件如:遗迹、遗址、遗物等
文献史料: 一切以文字形式记录的资料 手稿、书籍、报刊、杂志等
口述史料: 口头讲述并记录下来的资料神话传说、访谈录音、回忆录等
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的祭坛、积石冢
牛河梁遗址属于西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距今约5500-5000年。遗址中有祭坛、女神庙和埋葬贵族积石冢。
以上考古发现的遗址及物品可以反映的信息是?
红山文化时期已有阶级,社会分化;可能存在宗教仪式和祭祀礼仪;有发达的手工业技术
贰•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
《了不起的文明遗存》—良渚古城
自主阅读教材P17,填写以下良渚古城的相关信息。
中国新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
考古发现一:城的北面有一个复杂的水利系统,由人工修建的水坝和自然山体组成。
依据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说说你能获得的历史信息。
考古发现三:内城中部,有人工推筑的高台,上面建有大型广场和多组高等级建筑。
考古发现二:出土了约20万千克炭化稻谷。
考古发现四:有的墓地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精美的玉器,有的墓地随葬品极少。
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分布图
良渚古城出土的精美玉器
古代人民的劳动智慧和统治者较高的调控、组织能力
稻作农业的生产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阶级的明显分化,统治者较高的调动、组织能力。
贫富差距、社会阶级分化明显
距今约5000年,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相关史事良渚文化的很多玉器上刻画有一种神人兽面纹,其主体由天空中飞翔的神兽和骑在神兽身上的羽冠神人形象组成。考古发现表明,良渚文化玉器上刻画的神人兽面纹的各类元素相当统一。因此,神人兽面纹也被称为良渚文化的神徽,这反映了良渚人很可能已经形成统一的崇拜对象。
良渚古城遗址出土的玉器及神人兽面纹线描图
自主阅读教材P17,填写以下陶寺古城的相关信息。
陶寺古城位于 ,距今约 。陶寺古城面积达 ,城内有 环绕的 。
依据下列考古发现,说说你能获得的历史信息。
考古发现一:陶寺先民将陶寺遗址东部的自然景观塔儿山和人工夯土建筑体结合,创造性修建了观象台。
考古发现二:城内有两处墓地,大型墓葬集中分布,墓中往往随葬陶鼓、石磐、玉钺、龙盘等器物;很多小型墓葬没有任何随葬品。
考古发现三:陶寺彩绘龙盘,只见于王墓。
考古发现四:朱书符号的陶壶
有统治者、可能有对龙的崇拜
没有哪一个遗址能像陶寺遗址这样,全面拥有文明起源形成的要素和标志。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王巍
阅读教材P18内容,结合所学,解读一下王巍专家的这句话。
陶寺古城遗址的发现,表明当时黄河中游地区已出现早期国家。
有学者从陶寺都城所处的位置和存在的时间推论,它很有可能是尧的都城。
陶寺古城遗址出土的文物
注:铜齿轮形器,造型为圆环,周围有29齿,直径大约12厘米,迄今位置年代最早的完整青铜器,使用范铸法铸造,技术成熟。
注:兽面形玉饰,祭神的礼器,造型典雅柔和,玉质晶莹润泽,彰显出墓主人不同寻常的尊贵身份。
注:石磐,乐器,体现陶寺先民的精神文明,呈现了礼乐文明的雏形。
良渚遗址中也有出土类似的神人兽面纹玉器,说说其中反映的信息。
两个文明之间可能存在潜在的联系与交流。
探讨:中华文明起源特征
观察以下两幅地图,说说中国古人类在分布上有何特点,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在分布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江河流域
分布广泛、朝着中原地区集中
多元:分布广泛 各具特色;一体:彼此不断融合、交流
距今五千年左右,黄河、西辽河、长江流域都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史前文明,它们彼此之间不断交流和融合,共同构成了早期中华文明的主体。
叁•远古的传说
我国流传着大量关于古代先民事迹的传说,炎帝和黄帝等是最为著名的人物。五六千年前,中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相传,当时黄河流域活动着几个较大的部落,如 、 、 等部落。
炎帝,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号神农氏。
黄帝,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
蚩尤,是上古时代九黎部落联盟的酋长,首领
结合教材、地图及以下示意图,说说华夏族的形成过程。
后人尊称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居。
材料: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侯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太古及三代载记》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
相传在黄帝之后,尧、舜、禹依次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当时实行的是禅让制。
阅读教材P18内容,说说什么是禅让制?禅让制的原则是?
由现任首领将首领位置传给贤德之人
性质:公天下/天下为公
大禹治水画像石拓片(局部)
相传,当时洪水滔天,禹的父亲鲧受舜之命治理水患。他采用封堵的方法,过了许多年都没有成功,后被处死。禹接替父亲治水,总结教训,采用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引洪水入海。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终于消除了水患。禹竭尽全力治水,公而忘私,“三过其门而不入”,后来人们以此形容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
从大禹治水的传说中我们可以解读出哪些历史信息?说说我们从大禹身上学到的东西。
大禹能力卓越,心系民众具有奉献精神,富有创新精神;先民们曾遭受洪水等重大自然灾害;当时的社会具备一定的组织规模,拥有较强的组织能力
大禹治水是否真的存在(传说与真实历史的联系)
文字发明以前,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带有夸张虚构的成分。
传说一定程度上被认为是基于真实的历史或事件,比如大禹治水,确有文献记载大禹治水的事件,在考古发掘中确有证据证实大禹存在的时代地点有洪水发生,但是在流传过程中带有了一定的虚构夸张神话色彩。因此可以说传说与历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传说中能够被考古资料科学验证的部分是可信的;没有被证明的暂时不可信。
说说考古发现的遗址遗物和神话传说对认识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的意义。
考古发现的遗址遗物为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提供实证,为中华文明的起源提供具体的历史场景和物质证据;而神话传说虽不完全是真实历史,却能够从精神层面反映了古代人民的生活观念和价值体系。考古学和神话传说之间相互印证、相互补充,为全面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提供更为全面的视角。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课前预习ppt课件,共2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新石器时代,社会阶级分化相当明显,阶级分化严重,出现私有制,出现阶级分化,出现早期国家,远古的传说,课后小结,课堂小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背景图课件ppt,共2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国家产生,共同价值,多元性,一体性,中华文明多元一体,黄河流域,炎黄联盟,华夏族,炎黄子孙,华夏族的形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备课课件ppt,共4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良渚文化,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九黎部落,华夏族,三·远的传说说,叁·远古的传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