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导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导学案,共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核心素养,知识梳理,课堂训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核心素养】
1.了解良渚、陶寺等文化遗存,知道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感受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悠久历史。(家国情怀、史料实证)
2.了解阪泉之战、涿鹿之战,明确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分析华夏族多元一体的特点。(家国情怀、史料实证)
3.了解尧、舜、禹的事迹,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掌握禅让制的内容、实质和特点(家国情怀、历史解释)
【知识梳理】
一、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
1.早期国家形成过程:大约在5000多年前,早期城市逐步形成→社会分化加剧,出现了王→以王为首的统治阶级依靠社会规范和暴力对内进行管理和统治,对外发动战争,从而形成了早期国家。
2.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私有制、阶级、国家的产生。
二、良渚古城与陶寺都城
阅读教材,完善下列表格信息。
三、远古传说
1.写出对“华夏民族”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的战役和具有突出贡献的两个人物。由此归纳华夏族形成的特点。
(1)战役:阪泉之战、涿鹿之战。
(2)人物:炎帝和黄帝。
(3)特点:华夏族由多民族融合而成。
2.炎黄联盟的形成有什么影响?
影响:炎黄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炎帝和黄帝被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内外华人自称“炎黄子孙”。
3.研读史料,“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反映的是史前时期哪种更替首领位置的制度?选拔标准是什么?哪几位先贤是通过这种方法担任部落联盟首领的?
(1)制度:禅让制。
(2)标准:联盟首领传位给贤德之人
(3)先贤:
【课堂训练】
1.《史记》提出“祖黄帝说”,认为黄帝是华夏始祖……也是夏朝人、商朝人、周朝人、秦朝人的祖先,还是匈奴人、鲜卑人的共同祖先。材料体现的观念是( )
A.民族认同B.华夷有别C.种族差异D.国家统一
2.《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其中“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指的是我国古代的( )
A.禅让制B.世袭制C.分封制D.郡县制
3.“炎帝”“黄帝”是在历史被神话化和各部族之神被人格化以及文化融合的错综复杂的过程中,将各地不同的传说以及不同传说中相同的因素进行合并而出现的。由此可见,炎黄传说是( )
A.民族文化交融的结果
B.人们口耳相传保留下来的
C.人民美好愿望的寄托
D.得到考古发现不断证实的
4.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中说:“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据此看出,梁启超认为华夏民族形成有什么特点?( )
A.来源单一
B.各族混战所致
C.以各族完全消融其特点为代价
D.多元一体
5.中华民族祭祀黄帝和炎帝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2022年4月5日上午,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省黄陵县桥山祭祀广场举行。2022年5月26日,在炎帝陵,隆重举行了“以诗为媒致敬炎帝”壬寅年全球华人华侨纪念炎帝诞辰炎帝陵祭祀典礼系列活动。这些祭祀活动的举行主要是因为( )
A.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B.炎帝和黄帝在涿鹿之战中打败蚩尤
C.黄帝和炎帝治理黄河水患的贡献较大
D.黄帝和炎帝都教民开垦和种植农作物
6.《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下列事件与黄帝相关的是( )
A.发明了文字,编制了乐谱
B.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
C.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D.是传说时代的治水英雄
7.据《史记•夏本纪》记载:为了治水,大禹曾13年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三过家门而不入”被传为美谈,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这体现的是大禹的( )
A.乐观主义精神B.自由主义精神
C.勇于创新精神D.无私奉献精神
8.台湾诗人余光中在《听听那冷雨中》中写道:“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仓颉灵感永在B.中文永远不老
C.磁石蕴含力量D.民众渴望统一
9.如图为远古传说中一场战争的形势图,这场战争的结果有利于( )
A.新石器的创制运用B.禅让制的全面推行
C.华夏族的逐渐形成D.奴隶制国家的产生
10.神话故事蕴含了古人对未来的无限希望。盘古开天、夸父追日、后羿射日、女娲补天……这些故事共同反映了( )
A.早期文明的起源B.早期国家的变革
C.统一国家的建立D.繁荣开放的社会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彩陶形制美,画纹亦多殊。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农耕既普及,人群已聚居。护壕深二丈,其广亦相如。奈何遗址中,独不见文书。”
——郭沫若
材料二: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进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三:三幅画像
(1)材料一咏叹的是哪个原始农耕遗址?其“普及”的主要农作物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归纳华夏族形成的特点。
(3)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三人物间首领位置的更替与哪项制度有关?这种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
1-10 AAADA CDDCA
11.(1)半坡遗址;粟。
(2)华夏族是由诸多民族长期交融形成的(意思相近即可)。
(3)禅让制;特点遗址
良渚古城
陶寺都城
时期
距今约5300-4300年
距今约4300-4000年
地点
浙江余杭
山西襄汾
进步
表现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统治者有较强的调动和组织能力;社会阶级分化相当明显
阶级分化严重,各地文化因素汇聚中原
意义
证实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表明黄河中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表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尧
鼓励人们发展生产
舜
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派禹治水,解除水患
禹
治水有功,被尊称为“大禹”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历史七年级上册(2024)第16课 三国鼎立学案,共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课前导学,习题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13课 东汉的兴衰学案,共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重点难点,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当堂达标,我的收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学案设计,共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课前导学,习题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