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 列代数式表示数量关系 第1课时 代数式(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七年级数学上册 教案 2 次下载
- 3.1 列代数式表示数量关系 第2课时 列代数式表示数量关系(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七年级数学上册 教案 2 次下载
- 3.2 代数式的值 第1课时 求代数式的值(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七年级数学上册 教案 2 次下载
- 3.2 代数式的值 第2课时 几何中的代数式求值(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七年级数学上册 教案 4 次下载
- 4.1 整式 第1课时 单项式(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七年级数学上册 教案 1 次下载
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3.1 代数式第3课时教案
展开解题大招一 识别反比例关系的方法
识别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判断:
(1)观察这两个量之间的乘积是否始终为一个非零定值,若是,则成反比例关系,否则不成反比例关系;
(2)当题目中只给出了用式子表示的两个量(x与y)之间的关系,则看是否符合xy=k(k是一个固定的值,且k≠0)的形式,若符合,则成反比例关系,否则不成反比例关系.
例1下列选项中y与x的关系是反比例关系的是(B)
A.xy=0 B.2xy=5 C. eq \f(y,x)=32 D.x2y=1
例2下列数量关系中,成反比例关系的是(C)
A.橘子的单价一定,购买橘子的总价与购买数量
B.学校计划种植500棵树,已种的棵数与未种的棵数
C.两地之间铺设全长一定的铁轨,每日铺设长度与所需天数
D.一个人的体重与他的年龄
解析:
培优点 判断实际问题中的反比例关系
例 某兴趣小组通过对固定输出功率的发动机进行实验,得到对应的扭矩M(使物体发生转动的力矩,单位:N·m)和转速n(发动机曲轴的转动速度,单位:kr/min)的数据如表:
(1)用式子表示M与n的关系,M与n成什么比例关系?
(2)当转速为2.4kr/min时,扭矩是多大?当转速为5kr/min时呢?
解:(1)由表可知,表中所有扭矩与对应转速的乘积为定值600,所以Mn=600.
M与n成反比例关系.
(2)当转速为2.4kr/min时,扭矩为eq \f(600,2.4)=250(N·m);
当转速为5kr/min时,扭矩为eq \f(600,5)=120(N·m).教学目标
课题
3.1 第3课时 反比例关系
授课人
素养目标
1.探索简单实例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反比例关系.
2.初步了解反比例关系的表现形式,并能在实际问题中识别反比例关系,发展学生的抽象能力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反比例关系的概念及识别.
教学难点
在实际问题中识别反比例关系.
教学活动
教学步骤
师生活动
活动一:悬疑激趣,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
类比正比例关系,对实例进行演变,引发学生思考,为引入反比例关系的概念做铺垫.
【类比引入】
1.回忆:小学我们已经学过的成正比例的量的概念是什么?
如果两个变化的量的比值保持不变,或用符号表示为yx=k(k是一个确定的值,且k≠0),这时称这两个量y和x为成正比例的量.
2.复习:第1课时活动二中的问题1:
3.猜想
我们不难回答上面“猜想”中的特点,但该怎样进一步表述这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呢?让我们赶快进入新的学习吧!
【教学建议】
进入本节课之前先引导学生回顾正比例关系,再通过对问题进行演变使学生对反比例关系有一个初步感知,重点在于类比正比例关系使学生发现新问题中量和量之间存在共性(乘积为定值).
活动二:交流合作,探究新知
设计意图
通过实例引入反比例关系的概念,并与正比例关系进行比较,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
探究点 反比例关系
问题 (教材P73问题)北京是全球首个既举办过夏季奥运会又举办过冬季奥运会的城市.在冬季奥运会前,某赛场计划造雪260000m3.解答下列问题:
(1)根据每天造雪量,计算所需的造雪天数,填写下表.
(2)每天造雪量和造雪天数这两个量是怎样变化的?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续表)
概念引入:
像这样,两个相关联的量,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且这两个量的乘积一定,这两个量就叫作成反比例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叫作反比例关系.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个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积(k是一个确定的值,且k≠0),反比例关系可以用xy=k来表示.
想一想:正比例关系与反比例关系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思考 生活中,成反比例关系的例子是很常见的.例如,在购买某种商品时,总价一定,购物的数量与商品的单价成反比例关系.你还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①泳池里水的体积一定,将水放完,排水的速度与所用时间成反比例关系;②路程一定,行驶速度与行完全程所需时间成反比例关系等.
【对应训练】
教材P75练习第1,2题.
【教学建议】
这部分教学应采用启发式教学的方法,教师抛出问题,鼓励学生小组合作,共同探讨、交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对问题的探究,说出工作时间与工作效率的乘积为定值,再一次印证学生在活动一中已经得出的结论.教师提醒学生特别注意比例系数k在当前学情下虽不做过多探讨,但k≠0仍需明确知晓,必要时可适当解释不为0的原因.
【教学建议】
将反比例关系与正比例关系进行对比,分析它们的异同点,这点是很有必要的,学生能借助正比例关系的探究方法进行参照学习,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反比例关系的实质.以后这样的类比学习会经常出现,学生初学会比较困难,教师可直接讲述.而后面的“思考”是为了帮助学生更进一步巩固对反比例关系的认识.
活动三:实际应用,巩固新知
设计意图
设计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解决,进一步强化学生对于反比例关系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计算能力.
例 (教材P74例5)如图,四个圆柱形容器内部的底面积分别为10cm2,20cm2,30cm2,60cm2.分别往这四个容器中注入300cm3的水.
(1)四个容器中水的高度分别是多少厘米?
(2)分别用x(单位:cm2)和y(单位:cm)表示容器内部的底面积与水的高度,用式子表示y与x的关系,y与x成什么比例关系?
分析:题中涉及圆柱的体积、底面积及高三个量,它们之间具有关系: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高=eq \f(圆柱的体积,底面积).
解:(1)四个容器中水的高度分别为eq \f(300,10)=30(cm),eq \f(300,20)=15(cm),eq \f(300,30)=10(cm),eq \f(300,60)=5(cm).
(2)xy=300.y与x成反比例关系.
【对应训练】
1.给一间教室铺地砖,每块地砖的面积(单位:cm2)与所需地砖的数量(单位:块)如下表所示.
(1)这间教室的地面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所需地砖的数量是怎样随着每块地砖的面积的变化而变化的?
(3)若用n表示所需地砖的数量,m表示每块地砖的面积,用式子表示n与m的关系.n与m成什么比例关系?
解:(1)这间教室的地面面积是300×1600=480000(cm2)=48m2.
(2)由表可知所需地砖的数量随着每块地砖的面积的增大而减小,但它们的乘积一定,都为480000.
(3)mn=480000.n与m成反比例关系.
2.教材P75练习第3题.
【教学建议】
这里涉及的运算要让学生自主动手进行,一方面是加强理解,另一方面也是为后面学习代数式求值进行预演.可倡导按照自己所想的方法进行求值(不必硬套公式),学力稍强的学生可能已经运用代值求解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了,应对这种思维超前、灵活运用的学生予以认可,对于其他学生也应当鼓励,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成就感.
活动四:随堂训练,课堂总结
【课堂总结】师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并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什么是反比例关系?两个相关联的量何时满足反比例关系,你能举例说明吗?
【知识结构】
【作业布置】
1.教材P76习题3.1第4,5,9题.
板书设计
第3课时 反比例关系
1.反比例关系的概念
2.反比例关系的识别
3.反比例关系的应用
教学反思
本节课先由小学已经学过的正比例关系引入,通过实例使学生认识到反比例关系,再联系实际使学生能够从具体情境中准确识别反比例关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本节课的教学从实际出发,通过实例构建数学模型,是以后学习反比例函数的基础.为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应尽可能多举实例,也可让学生尽情发挥想象,从身边的事例中找出这种关系,学以致用.
选项
判断理由
是否成反比例关系
A
橘子的单价一定,购买橘子的总价与购买数量成正比例关系
否
B
已种的棵数与未种的棵数的和是定值500,而乘积不是定值
否
C
两地之间铺设全长一定的铁轨,每日铺设长度与所需天数的乘积是定值,即为铁轨全长
是
D
一个人的体重与他的年龄的乘积不为定值
否
初中数学第四章 整式的加减4.2 整式的加减第3课时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a href="/sx/tb_c4050872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四章 整式的加减4.2 整式的加减第3课时教案</a>,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整式加减的逆运算,整式加减的结果分析,整式加减的实际应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数学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3.1 代数式第2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a href="/sx/tb_c4050864_t8/?tag_id=27" target="_blank">3.1 代数式第2课时教学设计</a>,共4页。
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3.1 代数式第1课时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a href="/sx/tb_c4050864_t8/?tag_id=27" target="_blank">3.1 代数式第1课时教案及反思</a>,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