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二十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一等奖教案
展开内容要点
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科学家祖冲之;书法、绘画和雕塑的艺术成就。
教学目标
1.了解《齐民要术》的作者、内容及地位;科学家祖冲之;书法、绘画与雕塑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等基本事实。思考魏晋南北朝科技文化成就的取得与阶段的时代特征有着内在联系。
2.通过赏析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绘画与石窟代表作品,直观感受其文化魅力。
3.体会科学和人文的价值,培养对古代中国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接受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熏陶,提高欣赏美和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
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祖冲之和圆周率。
教学难点
祖冲之和圆周率;如何欣赏书法、绘画作品。
教学过程设计
师生活动
课后反思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展示1986年发行的祖冲之纪念银币,让学生试着为这枚纪念币的人物写一个简要的介绍。
2、教师展示祖冲之介绍,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祖冲之。
祖冲之是南朝著名的科学家,在数学、天文学、机械制造方面均有重要贡献。他学识渊博,主要著作《缀术》,制定出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最突出的成就是把圆周率精确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他认真学习、刻苦专研、反复实践,非常值得我们青少年学习。
过渡:魏晋南北朝的300多年间,大多数时间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然而,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继续传承和发展着中华文明,创造出璀璨的科技文化。这时期的科技文化有哪些杰出的成就呢?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学生自主学习,完成下面表格的填写。
类别
代表人物
朝代
主要成就
地位或作用
农学
数学
历法
书法
绘画
石窟
【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展示贾思勰人物扫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贾思勰及《齐民要术》的成书背景。
教师解释“齐民”,即平民,泛指当时向国家交租纳税的各色编户。“要术”,指通过生产劳动的谋生之术。顾名思义,就是“人民大众谋生的主要方法”。而其中心与出发点则在农业。
展示《齐民要术》介绍,让学生了解其主要内容及历史地位。
展示《齐民要术》目录,进一步了解其涉及的内容。
材料探究:
材料一:《齐民要术·种谷》写到:“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通“反”)道,劳而无获。”
根据材料一,谈谈农业生产要注意哪些因素?(根据天时和土壤条件进行生产。)
《齐民要术》中有这样一句话:“湿耕泽锄,不如归去。”意思是在太潮湿的地方耕作,肯定会劳而无功。列举你所知道的农业生产或天气方面的谚语、歌谣。
如:立春无后霜,插柳正相当。 惊蜇点瓜,遍地开花。清明前后,点瓜种豆。
谷雨前十天,种棉最当先。 夏至不过不暖,冬至不过不寒。九月无霜地也寒。
师小结:从这些谚语、歌谣中可以看出农业科学家及其著作对农业生产指导的重要性。
19世纪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先生称《齐民要术》为“古代中国的百科全书”。 这一书被翻译成多种外文传阅,在国际上有着广泛影响,尤其是日本非常重视此书。
【科学家祖冲之】
环节一:圆周率
展示我国历史上圆周率数值的演进表格,从表格中得出祖冲之的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但前人也是功不可没。
演示西汉刘歆、东汉张衡计算圆周率的方法,即利用周长与直径的关系计算。
演示魏国刘徽和祖冲之利用割圆术计算圆周率的方法。刘徽(内接129边形)
祖冲之 (内接24576边形 ),从而体现祖冲之刻苦专研,反复实践的精神。
观看祖冲之与圆周率视频、算筹计算法,了解他利用算筹完成海量计算的方法。
教师小结:祖冲之的圆周率领先世界近千年,为纪念祖冲之,现在国际上把圆周率又叫“祖率”。后来,祖冲之还将他研究数学的几十篇论文,收集在他与其子合著的数学名著《缀术》一书中。这是当时数学领域的最高成就,可惜这部高水平的算学专著早已失传了。为了纪念祖冲之的功绩,1964年11月9日,紫金山天文台将1964年发现的,国际永久编号为1888的小行星命名为"祖冲之星"。1967年,国际天文学家联合会把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环形山”。
环节二:历法、机械制造
1、设问:祖冲之在天文历法、机械制造方面的成就有哪些?
2、展示祖冲之历法、机械制造的成就。
3、学生活动:通过了解祖冲之的成就和经历,你认为他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学习?
他认真学习、刻苦专研、反复实践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书法、绘画与雕塑】
环节一:书法
引导学生说出汉字字体的演变。
师述:我国的书法在东汉末年逐渐成为一种艺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字体有了很大的发展变化。由篆书、隶书转化到楷书,草书和行书也逐渐流行,创造出风格多样、繁花似锦的书法艺术。
播放魏晋南北朝书法发展的视频,让学生了解书法的演变过程。
作品欣赏:
(1)钟繇的《宣示表》
师旁白:锺繇和胡昭是曹魏时著名的书法家。均擅长行书、草书、隶书,而锺繇独创楷书书法,后世称他的楷书为绝世之作。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师旁白:后人称赞王羲之的书法为古今之冠,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圈画出王羲之《兰亭集序》“之”的不同写法,让学生感受其书法艺术的精湛。《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
展示王羲之的其它几幅作品:《寒切帖》、《孔侍中帖》、《快雪时晴帖》、《游目帖》、《游目帖》,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魏碑
解释什么是魏碑?魏碑(南北朝时期北朝文字刻石的通称)以北魏为最精,大体可分为碑刻、墓志、造像题记和摩崖刻石四种。
展示两幅魏碑作品《比丘道匠造像题记》(拓片)、魏碑《张猛龙碑》拓片
环节二:绘画
1、了解顾恺之。东晋杰出画家、绘画理论家、诗人。博学多才,擅诗赋、书法,尤善绘画。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时人称之为三绝:画绝、文绝和痴绝。
2、欣赏《女史箴图 》 ,并做适当讲解: <<女史箴图>>成功地塑造了不同身份的宫廷妇女形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所处时代的妇女生活情景。
3、欣赏《洛神赋图》,教师讲解:晋朝顾恺之根据三国时曹植写下《洛神赋》,画出这个故事,传承至今,是无价之宝。此图分段描绘《洛神赋》的内容,构图连贯,设色浓艳,画法古拙。
环节三:石窟艺术
教师讲述: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为宣扬佛教,在一些地方辟山削崖,开凿许多石窟。其中最著名的是哪两个?(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展示云冈石窟第20窟,教师做适当介绍。
展示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并介绍其概况: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南北长达1公里,今存有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龙门石窟与莫高窟、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并称中国四大石窟。
教师补充:佛像的特点是宏伟精巧,继承了秦汉以来雕塑艺术的优良传统,同时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的特点。
展示课本的相关史事,设问:根据相关史事说说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的原因是什么?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为了摆脱现实苦难,人们纷纷信仰佛教。统治者也大力扶持,佛教盛行起来。)
环节四:知识拓展
了解郦道元与《水经注》
三、总结拓展
1、教师引导学生采用思维导图小结全课:
趣味记忆:1人1圆、1书1序、2画2窟
2、能力提升:议一议:结合本单元所学知识,说说这一时期科技与文化成就取得的原因有哪些?
(1)北方民族大交融;
(2)北方经济恢复和发展;
(3)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4)区域性政权的并立和竞争等。
3、知识闯关。
四、习题演练
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第十三课 东汉的兴衰获奖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a href="/ls/tb_c119467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十三课 东汉的兴衰获奖教案</a>,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任务,教学流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第十一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优秀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a href="/ls/tb_c119465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十一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优秀教案设计</a>,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任务,教学流程,新课学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十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获奖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a href="/ls/tb_c119464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十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获奖教案</a>,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任务,教学流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