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第二课时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课件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6115704/0-1725021808542/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第二课时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课件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6115704/0-1725021808578/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第二课时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课件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6115704/0-1725021808598/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第二课时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课件04](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6115704/0-172502180863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第二课时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课件05](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6115704/0-1725021808649/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第二课时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课件06](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6115704/0-1725021808669/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第二课时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课件07](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6115704/0-1725021808689/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第二课时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课件08](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6115704/0-1725021808703/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章 地球的运动第二节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背景图ppt课件
展开第二节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第2课时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
[学习目标]1.结合二分二至日的光照图,说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原因;能利用所学知识解释正午太阳高度在生活中的应用。2.学会判读光照图;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计算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提升“计算和技能”的学科能力。3.理解四季更替及其原因;知道地球表面五带的划分。
昼夜长短的变化【铺垫知识】1.昼夜长短反映日照时间的长短;正午太阳高度是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反映太阳辐射的强弱。2.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分割成昼弧和夜弧。3.如果昼弧比夜弧长,则白昼长、黑夜短;反之,则黑夜长、白昼短。
结合下列两幅图,探究太阳直射点与昼夜长短变化之间的关系。
甲 乙
(1)甲、乙两幅图中,太阳各直射哪个半球?答案:图甲中太阳直射北半球;图乙中太阳直射南半球。(2)甲、乙两幅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的昼夜长短的空间分布有何特点? 答案:图甲中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而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图乙中太阳直射南半球,南半球昼长夜短,而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3)图甲中北半球低纬度与高纬度地区的昼长与夜长的变化幅度呈现何种差异?答案:低纬度地区昼长和夜长的变化幅度较小;高纬度地区昼长和夜长的变化幅度较大。
我国某省会一中学地理兴趣小组观察了一年内教学楼南、北门厅内的地面光斑并绘制了位置图。下图为该教学楼南、北门厅内二至日10时和14时的地面光斑位置图。据此完成1~3题。
1.该中学可能位于( )A.沈阳 B.南京 C.昆明 D.海口2.图中表示夏至日14时光斑位置的是( )A.① B.②C.③ D.④3.夏至日到冬至日,正午时刻门厅内地面光斑面积( )A.一直变小 B.先变大再变小 C.一直变大 D.先变小再变大
解析:第1题,由题可知,门厅内光斑朝向偏西或偏东方向,说明10:00和14:00位于正午前后。相同时间,南门厅光斑朝向偏北方且长度较长,为冬至日的光斑状况;北门厅光斑朝向偏南方且长度较短,为夏至日的光斑状况。夏至日正午前后,该教学楼北门厅光斑朝向南方,说明太阳位于其北方的天空,故其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地区,海口符合条件,D项正确。沈阳、南京和昆明均位于北回归线以北,正午前后均不可能出现光斑朝南的情况。第2题,根据上题分析可知,③④为冬至日的光斑状况,排除③④;夏至日,全球日出东北,日落西北,海口正午太阳位于正北方,该地14时太阳的方位在西北方向,日影朝向东南,光斑的位置在东南,①错误,②正确,故选B项。
第3题,该地为海口,每年有两次太阳直射现象,夏至日时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该地的纬度比北回归线纬度低,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南移,光斑不断变小,太阳再次直射此地,正午太阳高度为90°,光斑最小,随着太阳直射点的进一步南移,太阳高度角不断变小,日影面积不断扩大,光斑面积不断增大,直至冬至日变到最大,D项正确。答案:(1)冬至 12:00 (2)(23°26′S,120°E) (3)C 16 变长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太阳高度: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交角(即太阳在当地的仰角),叫作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在太阳直射点上,太阳高度是 ;在晨昏线上,太阳高度是 。
(2)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①随纬度变化规律:
②随季节变化规律:就季节变化而言,在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纬度带,正午太阳高度 达最大值, 达最小值;在南回归线及其以南的纬度带,情况正好相反。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各地,每年受到太阳直射 次。
结合不同日期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示意图,探究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
(1)A地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出现在什么时间?尝试归纳出该地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答案:A地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在夏至日,最小值出现在冬至日。 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该地正午太阳高度不断变化。夏至日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冬至日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2)B地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出现在什么时间?B地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又有何特点?答案:B地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在冬至日,最小值出现在夏至日。 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该地正午太阳高度不断变化。冬至日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夏至日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3)位于赤道和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在什么时候?答案:位于赤道和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有太阳直射现象。当太阳直射在该纬度时,该纬线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下图是位于120°E经线上不同纬度三地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读图,完成1~2题。
1.三地的纬度从高到低的排序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③②① D.③①②2.此日昼长时间从短到长的排序是 (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②① D.③①②
① ② ③
解析:第1题,夏至日时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方降低。由图中三地太阳全部从南方照射,可推出三地均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距离太阳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结合图可得出①地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纬度最高;③地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纬度最低。 第2题,北半球的夏半年,北半球各地纬度越高,白昼越长。根据三地的纬度,可判断白昼长短。 答案:1.A 2.C
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1)四季更替。①形成原因。由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 在一年中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形成四季。
(2)五带划分。①划分依据: 从低纬度向高纬度呈有规律递减。②五带的划分。
1.下列日期中,上海白昼最长的是( )A.5月1日 B.6月1日 C.7月1日 D.8月1日解析:上海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在夏至日时白昼达到一年中最长。离夏至日(6月22日前后)越近,白昼越长。选项中7月1日离夏至日最近,上海白昼最长。答案:C
2.每年春分日到秋分日( )A.极昼地区先由北极扩大到北极圈,再由北极圈缩小到北极B.南半球为夏半年,北半球为冬半年C.太阳直射点由赤道移至南回归线,再移回赤道D.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先变大,再变小解析:春分日时全球昼夜等长,春分日后第一天北极附近开始出现极昼现象,随着时间推移,极昼范围逐渐扩大,一直扩大到北极圈上。过了夏至日,极昼范围又开始从北极圈上缩小,到秋分日前一天,缩小到北极附近。从春分日到秋分日,北半球为夏半年,南半球为冬半年。这一时期,太阳直射点由赤道移至北回归线,再移回赤道。这一时期,北半球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先变大,再变小。答案:A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例1】下表为三地连续两日日出与日落时刻(北京时间)。据此完成(1)~(2)题。
(1)三地按纬度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 B.①③②C.②①③ D.③②①(2)若③地为北京,则此时( )A.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北移动B.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加快C.北极圈内极昼的范围逐渐扩大D.各地昼夜长短相差最小
审题能力培养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推断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第(1)题,解题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分析:
第(2)题,解题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分析:
答案:(1)B (2)C
昼夜长短的计算方法归纳(1)根据昼弧或夜弧。昼(夜)长时数=昼(夜)弧度数/15°。(2)根据日出或日落时间。地方时正午12时把一天的白昼平分成相等的两份(如下图所示)。
①昼长时数=(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日落时间-日出时间。②夜长时数=(日出时间-0)×2=(24-日落时间)×2=24-(日落时间-日出时间)。
(3)根据分布特点。①同纬度各地的昼长和夜长都相等。②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区昼夜长短对称分布,即北半球各地的昼长(夜长)与南半球同纬度数地区的夜长(昼长)相等。例如,40°N的昼长等于40°S的夜长。
右图示意不同纬度①~⑤地的白昼长度变化。读图,完成1~2题。1.若图中①地位于北半球,则a点时刻应为( )A.春分B.夏至C.秋分D.冬至2.图中①~⑤地中( )A.③地纬度高于②地纬度B.④地位于赤道C.①地、⑤地白昼长度变化幅度最大D.②地位于极圈内
解析:第1题,①地位于北半球,且a时刻昼夜平分,可推出a时刻应为春分或秋分,此时太阳直射赤道;结合图中①地昼长变化曲线,a时刻后,①地昼渐长,夜渐短,可推出太阳直射点是由赤道向北移动的,因此,a时刻应为春分。第2题,③地昼长始终为12小时,是在赤道上,纬度最低。比较五地昼长变化,可以看出①地、⑤地白昼长度变化幅度最大。②地白昼长度变化幅度较小,不可能位于极圈内。答案:1.A 2.C
小明和小亮同一天出生在我国两个不同城市,表中是他们生日那天出生地的日出日落时刻(北京时间),据此完成3~4题。
3.他们生日那天最有可能是( )A.春分日 B.冬至日 C.秋分日 D.夏至日4.小明的出生地位于小亮出生地的( )A.东南方向 B.西南方向 C.东北方向 D.西北方向
解析:第3题,通过计算白昼的长短可以判断节气。小明和小亮生日那天,小明出生地的昼长是9时12分,小亮出生地的昼长是7时30分,都是昼短夜长,太阳应该直射南半球。第4题,本题的难度较大。由于生日那天小明出生地的昼长比小亮出生地的昼长长,故小明的出生地位于小亮出生地的南面;对于东西方向,要计算两地的经度才能判断出来。计算方法是用昼长算出日出的地方时,再用日出时的北京时间计算出两地的经度数。如小明的出生地的昼长为9时12分,由此可以用公式(日出时间=12-昼长/2)求出该地的日出时间是地方时7:24,与北京时间相差16分,即相差4°,可以求出该地的经度为116°E;同样可以求出小亮出生地的经度是122°E。所以,小明的出生地位于小亮出生地的西面。综合上面两点,可以推出小明的出生地位于小亮出生地的西南方向。答案:3.B 4.B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及应用
【例2】下图为某地住宅建筑冬至日和夏至日正午日照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该地可能是 ( )A.刚果盆地 B.撒哈拉沙漠南缘C.巴西高原 D.北美洲五大湖地区(2)仅考虑地球运动,图示窗户、屋檐搭配对室内光热的影响有 ( )①利于夏季遮阳,冬季采光 ②冬至日到春分日,正午室内的日照面积逐渐增大 ③春分日到夏至日,正午屋檐的遮阳作用逐渐增强 ④利于减少室内能源消耗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审题能力培养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图中的有效信息进行分析:
答案:(1)D (2)C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与判断技巧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及其变化是该部分知识的难点,现总结下面一些技巧:(1)明确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某地正午太阳高度=90°-太阳直射点与该地的纬度差。若太阳直射点与该地同在南半球或者同在北半球,两地纬度差为大的数减去小的数;若太阳直射点与该地分属于南北不同半球,两地纬度差为两纬度度数之和。(同减异加)
(2)理解各地一年中最大和最小正午太阳高度差值。①赤道到回归线之间:差值=23°26'+当地纬度。②回归线到极圈之间:差值=46°52'。③极圈到极点之间:差值=90°+23°26'-当地纬度。
(3)把握不同地点二至日太阳的方向。下图中a表示北半球冬至日太阳高度和方向,b表示北半球夏至日太阳高度和方向,可以据此判断半球。
下图为浙江省某地的汽车停车场示意图,箭头①②③代表二分二至日的正午太阳光线。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节气,正午时车位上遮阳棚的影子最大的是( )A.春分 B.夏至 C.秋分 D.冬至2.当太阳光线为②时,浙江省( )A.正处梅雨季节 B.全省冰雪覆盖C.盛行东南季风 D.各地昼夜等长
解析:第1题,北半球夏至日时,浙江省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正午太阳光线射入停车场的面积最小,相应地,车位上遮阳棚的影子最大。第2题,比较各日期的正午太阳高度大小,可知②为春分日和秋分日的太阳光线,二分日全球各地昼夜等长。答案:1.B 2.D
读北半球某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示意图,完成3~4题。
3.该地的纬度是 ( )A.3°26'N B.10°NC.13°26'N D.23°26'N4.N—M区间 ( )A.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正向北移动B.北半球昼长夜短,且昼渐长C.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正向南移动D.北半球昼长夜短,且昼渐短
解析:第3题,该地有两次太阳直射,且两次之间有一相对低值区,因此M点应为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的时刻。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可以求得该地纬度为10°N。第4题,从N到M,表明太阳直射点从10°N移到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夜短,且昼渐长。 答案:3.B 4.B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计算及应用
1.昼夜长短变化规律。(1)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决定昼夜长短。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白昼时间越长。(2)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决定昼夜长短变化。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昼变长夜变短,且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2.昼夜长短的计算方法。见正文P24“反思归纳”。3.应用。(1)利用昼夜长短判断纬度的高低。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昼夜长短不同,反映出各地的纬度高低。①昼长大于12小时的,昼越长,纬度越高;昼长小于12小时的,昼越短,纬度越高。②比较两地昼夜长短与12小时的时间差,相差时间越大,纬度越高。(2)利用昼夜长短计算日出和日落的时间。在已知某地昼夜长短的情况下,当地的日出时间和日落时间可以用公式求出。日出时间=12-昼长/2 日落时间=12+昼长/2
★(二)运用示意图掌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由图可知:(1)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方降低;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2)同一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相同。(3)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纬度差相等的两条纬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2.2.季节变化规律。
图中A代表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B代表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C代表赤道和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
规律(以北半球和赤道地区为例):(1)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小,且太阳光线都来自南方。如下图中图甲。(2)北回归线上: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90°,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小,冬至日太阳光线来自南方,夏至日来自天顶。如下图中图乙。(3)赤道和北回归线之间地区:太阳直射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冬至日最小,夏至日和冬至日太阳光线来自不同方向。如下图中图丙。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章 地球的运动第二节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课前预习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a href="/dl/tb_c4003774_t3/?tag_id=26" target="_blank">第一章 地球的运动第二节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课前预习ppt课件</a>,共3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地平面,黄赤交角,北回归线,南回归线,5季节变化,冬至日,春秋分日,夏至日,思维流程第1题,第2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作业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a href="/dl/tb_c4003774_t3/?tag_id=26" target="_blank">第二节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作业ppt课件</a>,共18页。
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a href="/dl/tb_c4003774_t3/?tag_id=26" target="_blank">第二节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教学ppt课件</a>,共6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