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全套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课时课件+练习+检测含答案
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巩固练习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巩固练习,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图中沙丘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读图,回答下列问题,该沙丘位于,该沙丘俯视图为,该沙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下图为我国西北地区常见的石蘑菇和沙丘图片。读图,完成1~2题。
石蘑菇 沙丘
1.石蘑菇是指顶部大、基部小的形似蘑菇的岩石,其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风力侵蚀作用 B.风力堆积作用
C.流水侵蚀作用 D.冰川侵蚀作用
2.图中沙丘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冰川侵蚀作用 B.流水堆积作用
C.风力堆积作用 D.流水侵蚀作用
解析:第1题,据所学知识可知,石蘑菇(风蚀蘑菇)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该地区气候干旱,风力作用显著,是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A项正确;风力堆积作用形成沙丘等地貌,B项错误;流水侵蚀作用主要在气候湿润区,本地区气候干旱,C项错误;冰川侵蚀作用主要在我国的高原山地区,形成冰斗和角峰等地貌,D项错误。第2题,沙丘是堆积地貌,并非侵蚀地貌,A、D两项错误;沙丘位于我国西北地区,降水少,流水作用不显著,B项错误;我国的西北地区,降水少,风力大,沙丘主要由风力挟带的风沙堆积而成,C项正确。
答案:1.A 2.C
冰川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一种重要外力作用,常形成不同类型的冰川地貌。科研人员通过对典型冰川地貌的研究,可判断冰川的规模、运动方向及古气候环境。图中的羊背石是典型的冰川侵蚀地貌景观,由于冰川侵蚀作用方式不同,迎冰面和背冰面坡度不同。据此完成3~4题。
3.依据所学地理知识,判断该地貌景观目前在我国主要分布于( )
A.青藏高原 B.黄土高原
C.云贵高原 D.内蒙古高原
4.通过对羊背石的观察,可以直接判断( )
A.古冰川发育的厚度
B.古冰川运动的方向
C.古冰川作用的规模
D.古冰川形成的时间
解析:第3题,羊背石是典型的冰川侵蚀地貌景观,而冰川地貌主要分布于有冰川的地区,我国青藏高原海拔高,有大量冰川分布,A项正确;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基本没有冰川分布,B、C、D三项错误。第4题,由于冰川侵蚀方式不同,羊背石迎冰面和背冰面坡度不同,因此可以根据羊背石坡度判断迎冰侧和背冰侧位置,从而判断古冰川运动的方向,B项正确;羊背石并不能反映古冰川发育的厚度、古冰川作用的规模和古冰川形成的时间,A、C、D三项错误。
答案:3.A 4.B
下图中,图甲为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乙为五种外力作用相互联系示意图,其中a为风化作用。读图,完成5~6题。
甲
乙
5.下列四种地貌中,由①类岩石经a、b作用形成的是( )
A B
C D
6.黄土高原及其地表形态的形成,分别与图乙中的哪个作用有关
( )
A.d、b B.a、b C.d、c D.b、d
解析:根据图甲可知,①为岩浆岩,②为沉积岩或变质岩,③为变质岩或沉积岩,④为岩浆。根据图乙可知,a为风化,b为侵蚀,c为搬运,d为堆积,e为压实、固结。第5题,图甲中的①为岩浆岩,图乙中的a、b分别为风化和侵蚀对岩石的破坏作用,选项C中的“花岗岩风化”地貌主要是由风化、侵蚀作用而形成的。第6题,黄土高原是由风力的堆积作用形成的,黄土高原的地表形态主要是由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的,二者分别对应于图乙中的d和b。
答案:5.C 6.A
7.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处地貌主要是由哪种作用形成的?该地貌在我国哪一地区分布较广?
(2)图中C为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而形成的花岗岩,图中的D层在E处产生的断裂是C岩层的侵入造成的,那么B、C、D代表的三种岩石由老到新的顺序是什么?可能含有化石的是哪些类岩石?(写字母)
(3)若图中F处为流动沙丘,请在F处的短线上画出风向。下面沙丘剖面结构示意图中表示正确的是哪一个?
① ②
(4)该图示反映了哪些地质作用?
解析:第(1)题,A处地貌为风蚀蘑菇, 是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风蚀地貌, 在我国西北地区分布较广。第(2)题,由图可知,岩层B、D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属于沉积岩,且岩层B覆盖在岩层D上, 故岩层B比岩层D新,“图中的D层在E处产生的断裂是C(岩浆)的侵入造成的”,断层两侧均有岩层B和D,而右侧没有C,说明C形成在岩层B、D之后。含有化石的岩层是具有层理结构的沉积岩, 即图中的岩层B和D。第(3)题,流动沙丘的迎风坡为缓坡。因沙丘产生移动,在其剖面结构示意图中常用斜层理表示。第(4)题,图中反映的地质作用既有岩浆活动等内力作用, 又有风力侵蚀、风力堆积、风化作用等外力作用。
答案:(1)风力侵蚀。 西北地区。
(2)由老到新:D、 B、 C。B、D两类岩石可能含有化石。
(3)画图略(从图的右侧指向左侧)。 图②正确。
(4)岩浆活动、风力侵蚀、 风力堆积、 风化作用等。
(二)拓展提高
抛物线形沙丘分布于半荒漠边缘地区或海岸带,主要是由移动沙丘或沙垄受不连续的植物灌丛阻挡而形成。两翼(丘臂)向上风向延伸,迎风坡平缓而凹进、背风坡陡峭而凸出,风力较大时,丘顶会继续向前移动把两个丘臂拉长。下图为我国某抛物线形沙(44°35′N,83°13′E)的剖面图。据此完成8~10题。
8.该沙丘位于( )
A.柴达木盆地 B.准噶尔盆地
C.塔里木盆地 D.东南沿海
9.该沙丘俯视图为( )
A B C D
10.该沙丘( )
A.丘顶可能向西北移动
B.落沙坡较迎风坡颗粒物体积大
C.因含水多而较为高大
D.两臂植被覆盖率高于臂间平地
解析:第8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迎风坡盛行西北风,结合选项及经纬度信息应该是准噶尔盆地,B项正确。第9题,据材料抛物线形沙丘“两翼(丘臂)向上风向延伸,迎风坡平缓而凹进、背风坡陡峭而凸出”可知,该沙丘应是东南坡(背风坡)陡而凸出,B项正确。第10题,由图及上题可知,该地风向主要为西北风,丘顶可能向东南移动,A项错误。落沙坡风速较小,颗粒物体积应较小,B项错误。从经纬度位置可以看出此地不在东南沿海,含水不多,C项错误。结合材料信息可知,此抛物线形沙丘是在两臂植被覆盖率高于臂间平地时形成,D项正确。
答案:8.B 9.B 10.D
崂山位于山东省青岛市(36°N,120°E),东临黄海,由花岗岩组成,主峰海拔1 133米,是中国海岸线上第一高峰。 在距海岸百米处有一座17米高的石柱,人称“石老人”。2022年10月3日凌晨,“石老人”上半部分发生坍塌。某日6时45分,一位市民在海边拍摄到如图(坍塌前)的照片。据此完成11~12题。
11.崂山形成的地质过程依次是( )
A.地壳抬升—风化侵蚀—岩浆侵入—固结成岩
B.岩浆侵入—固结成岩—地壳抬升—风化侵蚀
C.地壳抬升—岩浆侵入—风化侵蚀—固结成岩
D.岩浆侵入—冷却凝固—地壳抬升—风化侵蚀
12.“石老人”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岩浆喷出 B.风力侵蚀
C.海水侵蚀 D.物理风化
解析:第11题,崂山由花岗岩组成,花岗岩属于侵入型岩浆岩,是在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后冷却凝固形成,然后地壳抬升,地表岩石裸露,受外力作用,如风化、侵蚀等,岩石破碎,形成现在所见的形态,因此崂山形成的地质过程依次是岩浆侵入-冷却凝固-地壳抬升-风化侵蚀,D项正确,A、B、C三项错误。第12题,由题目信息推测“石老人”为海蚀柱,原与崂山山体相连,后受不同方向的海浪侵蚀,两侧的海蚀穴互相贯通,形成海蚀拱桥,海蚀拱桥顶部崩塌形成海蚀柱,与崂山分离,C项正确。
答案:11.D 12.C
(三)挑战创新
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雨花石是一种天然玛瑙石,也称文石、观赏石、幸运石,美丽的雨花石中常呈现各种山水、人物、鸟兽、树木等景象,使人遐想联翩。雨花石主要产于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及仪征市月塘镇一带。
材料二 一般认为雨花石是由岩浆的残余热液填充在火山岩(如玄武岩、流纹岩)的空隙中,因空隙的形状不同,或成玛瑙球,或成玛瑙脉,后经过外力作用,原生玛瑙脱落而出,再经过山洪冲击,流水搬运,磨成卵石状。
(1)材料一中美丽的雨花石是在哪些地质作用下形成的?
(2)结合材料二可知,雨花石属于三大类岩石中的哪类?属于这类岩石中的哪种?
(3)随着历史的发展,暴露在户外的雨花石,数万年后还会保持现在的美丽外表吗?为什么?
解析:本题结合雨花石考查岩石的类型及其形成过程。据材料可知,雨花石属于岩浆岩中的喷出型岩浆岩,其形成过程与内力作用中的岩浆活动,外力作用中的风化、流水侵蚀和搬运作用有关。暴露在户外的岩石都会受到外力作用而发生变化,雨花石也不例外。
答案:(1)内力作用中的岩浆活动,外力作用中的风化、流水侵蚀和搬运作用。
(2)属于岩浆岩中的喷出型岩浆岩。
(3)不会。 暴露在户外的雨花石会受到各种外力作用而发生变化。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达标测试,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内力作用,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不包括,下列说法错误的是,e海蚀柱不存在海蚀凹槽的原因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地理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同步达标检测题,共7页。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测试题,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