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中考物理分模块复习鲁教版(五四制)
初中物理鲁教版一轮复习试卷光现象模块(学生卷+教师卷)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鲁教版一轮复习试卷光现象模块(学生卷+教师卷),文件包含1光现象答案docx、1光现象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6页, 欢迎下载使用。
1.(2013)生活中经常提到的“影,与我们所学到的光学知识有关。例如,水中倒影和立竿见影中的“影”,前者是由 光的反射 形成的,后者是由 光的直线传播 形成的。
光的反射
1.(2017)“五•一”节期间,在南山公园平静的湖水中,小红看到了“鸟在水中飞,鱼在云中游”的美丽画面,她所观察到的“飞鸟”和“游鱼”( B )
A.都是折射而成的像 B.分别是反射和折射而成的像
C.都是反射而成的像 D.分别是折射和反射而成的像
2.(2018)如图描述的四个生活实例,属于光反射现象的是( D )
A.手影 B.池水“变”浅C.叉鱼D.古书记载的“潜望镜”
3.(2010)诗人常用语言的韵律和意境描述物体的运动。如图所示是一首描述“云”和“月”运动的诗,之所以对这个现象“难意会”,是因为 参照物的选取不同,对物体的运动的描述不同 。
4.(2010)自行车是一种便捷的交通工具,它包含了许多物理知识。例如,自行车尾灯就包含了光学知识。它本身不发光,但在夜晚,当有汽车灯光照射到尾灯上时,就会发生反射,以引起司机注意。尾灯的结构如图所示,请在图中画出反射光线,并说明反射光线有什么特点。
5.(2015)人们把红、 绿 、 蓝 三种色光叫做色光的三原色,如图所示,三种色光按一定比例混合(阴影部分),可以形成 白光 。
6.(2019)“万物生长靠太阳”,绿色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物理学研究表明,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由此可以推测,不利于绿色植物生长的光是( C )
A.红光B.黄光C.绿光D.紫光
7.(2016)如图所示,从S点发出的一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其反射光线恰好通过P点。请你做出这条入射光线并完成光路图。
8.(2013)A、B为某一发光点S发出的光线经平面镜MN反射后的两条反射光线,如图所示,试做出这两条反射光线的入射光线,并确定发光点的位置。
9.(2013)无知的代价
本报3月8日讯:(记者张宏明 通讯员刘兆清)福山区一王姓蔬菜大棚种植户突发奇想,将大棚原来使用的白色塑料薄膜换成了绿色薄膜,结果棚内种植的蔬菜生长缓慢,甚至枯萎,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老王喜欢观察和思考,他注意到蔬菜的叶子多数呈绿色,由此他猜想,蔬菜的叶子是绿色的,可能是由于蔬菜喜欢绿光的缘故,假若将温室的白色薄膜换上绿色的,只让阳光中的绿色光通过并照射蔬菜,这样蔬菜就会生长更快,产量更高。有了这个想法,于是他就将大棚全部用上了绿色薄膜,结果酿成悲剧。通过了解农科所的科技人员他才恍然大悟,原来,不透明的物体的颜色是由他反射光来决定的,叶子呈绿色,说明蔬菜反射的是绿光,也就是说绿光正是蔬菜所不喜欢的,只给蔬菜照射绿光,蔬菜就会因缺少所需要的其他色光,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因而生长缓慢,直至枯萎死亡。
阅读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1)绿色蔬菜喜欢什么颜色的光?
(2)请你分析,红花反射什么颜色的光?它喜欢什么颜色的光?
(3)文中提到了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什么决定的,也说明了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什么决定的,请你指出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什么决定的?
答:(1)绿色蔬菜之所以呈现绿色,是由于它只能反射绿光,而吸收其它颜色的光,因此绿色蔬菜喜欢绿光以外的其他色光。
(2)红花只能反射红光,而吸收其他颜色的光,因此它喜欢红光以外的其他色光。
(3)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的,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10.(2017)
红灯停,绿灯行
红灯停,绿灯行,这是人所共知的,能否将红绿灯的作用互换一下呢?
我们平时见到的太阳光是白光,它是由红、橙、绿、蓝、靛、紫等色光组成的,白光叫复色光,各种颜色的光叫单色光。单色光的颜色是由频率决定的,红光频率最低,波长最长;紫光频率最高,波长最短。光在空气中传播时,会遇到大气分子、水蒸气微粒以及尘埃微粒等障碍物。当光照射到这些微小的障碍物上,障碍物会将光波的一部分能量散射出去,而另一部分能量将穿过障碍物继续向前传播,光散射的强度与光波波长有关,波长越短,被散射出去的能量越多,穿过的能量越少,在相同条件下,红、橙光穿过的能量多,蓝、绿光被散射出去的能量多,早晚我们看见太阳时,见到的主要是太阳光中穿透厚厚大气层的红光、橙光,所以朝阳、落日是红色的。晴朗的天空,见到的主要是阳光中被大气散射的蓝、绿光,所以天空呈蓝色。
正因为红光在空气中散射最弱,穿透能力强,可以传到较远的地方,使车辆和行人在远处就能发现,及早做好准备,所以用红灯表示停止和危险信号。雾天行车,车上要开黄色警示灯,也是这个道理。可见红绿灯的作用是不能互换的。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问题:
(1)请你概括指出光散射遵循的规律。
(2)试着运用上文提到的知识解释大海为什么是蓝色的?
【解答】解:(1)根据文中的关键字句可知光散射遵循的规律:光散射的强度与光波波长有关,波长越短,被散射出去的能量越多,穿过的能量越少;
(2)我们能够看到大海是因为海水反射的光的进入我们的眼睛,射向水面的太阳光中波长较短的蓝光和紫光遇到较纯净的海水分子时就会发生强烈的散射和反射,于是人们所见到的海洋就呈现一片蔚蓝色或深蓝色了。
光的折射
1.(2011)如图所示,将刻度尺斜插入水中,从水面上看去水中尺子的刻度情况( A )
A.变得密了B.变得疏了
C.一部分变密一部分变疏D.疏密没有变化
2.(2016)有经验的渔民都知道。只有瞄准鱼的下方才能把鱼叉到,如图所示。下列四幅光路图,能够正确说明叉到鱼道理的是( C )
A.B.C.D.
3.(2016)如图所示,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后,被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在白色光屏上形成一条七彩光带,这个现象叫 光的色散 ;如果在白色光屏前放置一块红色玻璃,我们在白屏上能看到 红光 ;如果将白色光屏换成绿色纸板。我们能看到 绿光 。
4.(2010)如图甲所示,让一束太阳光通过棱镜射到白屏上,在光屏上就形成一条彩色光带,其颜色自上而下依次是 红、橙、黄、绿、蓝、靛、紫(或七种) 不同颜色的光。若在白屏上贴一张红纸(图乙),则光屏上就出现 红色、黑色 。
5.(2019)小明将一枚硬币放在碗的底部,眼睛在A处恰好看不到它(如图)。小明看不到硬币,这是因为 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将平面镜放到碗边适当的位置,小明在A处通过平面镜看到了硬币的虚像,这是利用了光的 反射 ;沿碗壁缓缓向碗中加水,小明在A处也能看到硬币的虚像,这是利用了光的 折射 。
面镜成像
1.(2014)如图所示的四种情景,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C)
A.叉鱼B.手影C.看到地上的书D.凸透镜使光线会聚
2.(2015)如图是“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
(1)白纸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2)实验中,放置平面镜和白纸的顺序是:先把一个小平面镜竖直立在一块长方形木板上,然后把一张白纸平铺在木板上,使白纸边缘紧贴平面镜放置,而不是先放白纸再把平面镜竖直立在白纸上,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
【解答】解:(1)白纸的主要作用是:①呈现反射光线,②验证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及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2)因为法线与镜面垂直,所以先把一个小平面镜竖直立在一块长方形木板上,然后把一张白纸平铺在木板上,使白纸边缘紧贴平面镜放置,这样能准确确定白纸与镜面的垂直关系,而先放白纸再把平面镜竖直立在白纸上,若桌面不是水平的,那么白纸和平面镜就不一定垂直,因此不是先放白纸再把平面镜竖直立在白纸上。
3.(2011)图甲为小红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装置,其中A、B是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C是平整的白纸,E是玻璃板。
(1)将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观察到玻璃板后有蜡烛的像A'.此时在玻璃板后移动蜡烛B使其与像A'完全重合。但小红无论怎样移动B,始终不能与蜡烛的像A'完全重合,你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2)发现问题并改进后,小红重新做实验,并在白纸上记录下多次实验后像与物对应的位置,如图乙所示。请你写出怎样分析处理实验室记录的信息,才能归纳得出实验结论。
4.(2012)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探究反射定律的实验装置。平面镜M平放在平板上,白色硬纸板竖立在镜面上,硬纸板是由E、F两块粘接起来的,其中F可绕接缝ON转动。
(1)探究过程中,你认为最为困难也最为关键的是什么?
(2)硬纸板F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答案(1)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
(2)利用刻度尺,连接像与物的对应点,分别测量像到镜面的距离和物到镜面的距离,比较所得数据。
5.(2014) 某实验小组用玻璃板、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A、B,两个完全相同的棋子、白纸、支架、刻度尺、笔等器材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如图)。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 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
(2)小明同学在寻找蜡烛像位置时,无论怎样移动蜡烛B,都不能与蜡烛A的像重合,其可能的原因是 玻璃板没有与水平桌面垂直 。
(3)同组的小红同学用棋子代替蜡烛进行实验,但怎么也看不清楚棋子的像,请你提出一个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用灯光照射棋子
6.(2019)汉代的《淮南万毕术》中记载:“取大镜高悬,置水盆于下,则见四邻矣。”(如图)。请在图中通过作图确定“大镜”的位置。
7.(2018)如图是利用平板玻璃,两只相同的蜡烛A和B、刻度尺,笔等器材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1)实验器材选用两只相同蜡烛的目的是什么?刻度尺的作用是什么?
(2)为了保证实验效果,对实验环境有什么要求?
(3)简述确定记录像位置的方法步骤;
(4)实验过程中,某实验小组无论怎样操作,总是观察到两个几乎重叠的像,其原因是什么?
【解答】解:
(1)两只蜡烛大小相同,后面的蜡烛又和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样就证明了像与物大小相同,所以两只蜡烛相同是为了比较像与物大小关系用的;在实验中用到刻度尺,是测像到镜面的距离、物到镜面的距离,然后比较二者关系用的;
(2)在比较明亮的环境中,很多物体都在射出光线,干扰人的视线,在较黑暗的环境中,蜡烛是最亮的,蜡烛射向平面镜的光线最多,反射光线最多,进入人眼的光线最多,感觉蜡烛的像最亮。所以在比较黑暗的环境中进行实验;
(3)确定记录像位置的方法步骤是:
①.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将一块玻璃板后面竖立在纸上,在纸上记下玻璃板的位置。
②.选取两支大小相同的蜡烛,把一支蜡烛点燃放在玻璃板的前面,看到玻璃板后面有蜡烛的像时,在纸上记下蜡烛的位置A。
③.拿另一支没有点燃的蜡烛,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它与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在纸上记下该蜡烛的位置A′。
④.移动点燃的蜡烛到另一位置,重做上面的实验,在纸上记录物与像的位置B、B′;C、C′。
(4)实验过程中,某实验小组无论怎样操作,总是观察到两个几乎重叠的像,其原因是玻璃板有两个反射面,两个反射面都能成像。两个反射面都能反射成像。所以看到两个像,玻璃板越厚,两个像距离越远,越明显。
透镜成像
1.(201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实验中,小红把蜡烛放在凸透镜前的某一位置时,在透镜另一侧离透镜10cm的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清晰的像。当她把蜡烛移到距透镜10cm处时,所成的像是( B )
A.倒立缩小的实像 B.倒立放大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虚像D.正立放大的实像
2.(201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烛焰、凸透镜、光屏位于如图所示的位置时,烛焰在光屏上呈现一个清晰放大的像。要使烛焰在光屏上呈现一个清晰缩小的像,调节的方法是( A )
A.透镜不动,蜡烛远离透镜移动,光屏靠近透镜移动B.透镜不动,蜡烛远离透镜移动,光屏远离透镜移动
C.透镜不动,蜡烛靠近透镜移动,光屏远离透镜移动D.透镜不动,蜡烛靠近透镜移动,光屏靠近透镜移动
3.(2014)实验室备有甲、乙、丙三个凸透镜,三个实验小组分别用这三个凸透镜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当蜡烛到透镜的距离都为12cm时,甲、乙、丙三透镜分别成缩小的实像、放大的虚像、放大的实像,则这三个透镜的焦距f甲、f乙、f丙的大小关系为(B)
A.f甲>f乙>f丙 B.f乙>f丙>f甲C.f乙>f甲>f丙 D.f丙>f乙>f甲
4.(2019)如图所示的是小明同学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的一次实验操作情景,这时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若将烛焰移动到距离凸透镜15cm处,调节光屏,在光屏上可得到( C )
A.倒立缩小的实像 B.倒立等大的实像 C.倒立放大的实像 D.正立放大的虚像
5.(2018)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所用凸透镜焦距为10cm,当蜡烛从如图所示的A位置逐渐移到B位置的过程中,像距及其像的变化情况是( A )
A.像距增大,像变大B.像距减小,像变大 C.像距减小,像变小 D.像距增大,6.(2015)在模拟近视眼的实验中,将蜡烛放在离凸透镜较远的位置,如图所示,给凸透镜“戴”上近视眼镜,此时光屏上能成一清晰的像;若“取”下近视眼镜,为使光屏上的像清晰,在保持烛焰和透镜位置不变的条件下,应该将光屏(B)
A.远离透镜 B.靠近透镜
C.靠近透镜和远离透镜都可以 D.保持在原来的位置
7.(2017)拿一副远视眼镜放在凸透镜前,如图所示,光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移走远视眼镜,烛焰的像变得模糊,为了能在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下列操作可行的是( C )
A.将蜡烛靠近凸透镜 B.将光屏靠近凸透镜
C.将光屏远离凸透镜 D.将光屏和蜡烛同时靠近凸透镜
8.(2012)善于观察的小明发现,张老师上课时,观察远处的同学时要摘下眼镜,而看近处的课本时,又要戴上眼镜。这样频繁地戴上摘下眼镜非常不方便。张老师的眼睛属于 远视眼 (选填“近视眼”或“远视眼”).如图所示的是一种新型眼镜,这种眼镜的镜片分上下两个区,A区厚薄均匀,B区可以矫正视力。张老师戴上这种眼镜就可以通过 A区 看远处同学(填“A区”或“B区”),再不需要频繁地戴上摘下眼镜了。
9.(2010)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我们需要让蜡烛、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这样做的目的是 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
(2)其中的一次实验情景如图所示,凸透镜的焦距是15cm,为了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 远离 透镜的方向移动(“远离”或“靠近”)。
10.(201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小红同学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无法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你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下图记录了小明同学的四种实验情景,分析实验现象及数据,指出凸透镜的焦距;写出凸透镜成倒立放大实像的条件。
【解答】解:(1)可能的原因有:①烛焰中心、凸透镜中心、光屏中心三者不在同一高度上,使像不能成在光屏上;②凸透镜固定的位置不当,无法使光屏置于像的位置;③光具座的长度小于凸透镜4倍焦距,不能满足像距和物距的关系条件。(写出一种原因即可)
(2)①由第二次实验可知,当物距等于40cm时,像距也等于40cm,并且此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此时物距、像距都等于2倍焦距。所以f=20cm。
②,根据求出的凸透镜的焦距,可知物体在二倍焦距与一倍焦距之间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故答案为:(1)烛焰中心、凸透镜中心、光屏中心三者不在同一高度上;
(2)20cm;物体在二倍焦距与一倍焦距之间。
10.(2016)如图所示是“探究凸透镜成像”实验的装置。实验时,先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然后不断改变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并移动光屏的位置,得到的实验数据如表。
(1)图甲中所示的实验操作目的是什么?
(2)实验过程中,观察到随着蜡焰位置的变化,像的变化有两个转折点,分析表中数据据认为这两个转折点的位置在何处?它们分别是像的哪种变化过程的转折点?
【解答】解:(1)平行光经过凸透镜折射后会聚于一点,该点就是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透镜的距离叫焦距,则图甲中所示的实验操作目的是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2)由表中数据可知,当物距在不断的减小的过程中,成像性质发生改变的两个转折点是焦点和二倍焦点。其中,焦点是虚像和实像的分界点,二倍焦点是放大的像和缩小的像的分界点。
答:(1)图甲中所示的实验操作目的是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2)焦点是虚像和实像的分界点,二倍焦点是放大的像和缩小的像的分界点。
实验序号
u(厘米)
v(厘米)
成像情况
像的正倒
像的虚实
像的大小
1
35
52
倒立
实像
放大
2
40
40
倒立
实像
等大
3
65
30
倒立
实像
缩小
4
16
/
正立
虚像
放大
实验序号
物距
(cm)
像距
(cm)
像的性质
正倒
大小
虚实
1
40
13.3
倒立
缩小
实像
2
30
15
倒立
缩小
实像
3
20
20
倒立
等大
实像
4
15
30
倒立
放大
实像
5
12
60
倒立
放大
实像
6
10
不成像
7
8
正立
放大
虚像
8
4
正立
放大
虚像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鲁教版一轮复习试卷电学模块(学生卷+教师卷),文件包含5电学答案docx、5电学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鲁教版一轮复习试卷热学模块(学生卷+教师卷),文件包含3热学答案docx、3热学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1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鲁教版一轮复习试卷声现象模块(学生卷+教师卷),文件包含2声现象docx、2声现象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