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备考·考点专练(2025届)高中化学试题第01讲物质的分类及转化考点专练含解析答案
展开知识点细目表:
热点精炼
知识点1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
考点1 物质的组成
1.下列物质对应的组成正确的是
A.水玻璃:Na2SiO3B.TNT:三硝基苯
C.铁红:Fe(OH)3D.摩尔盐:(NH4)2Fe(SO4)2·6H2O
2.“挖掘文物价值,讲好中国故事”。下列有关文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良渚古城遗址”出土的良渚陶器制作原料是石灰石、纯碱和二氧化硅
B.“贾湖骨笛”制作材料是鹤类尺骨,它的成分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
C.台北故宫的“东坡肉形石”是一块天然玛瑙石,其矿物主要化学成分为
D.“马家窑”出土的铜刀表面的绿色物质,其主要成分是
考点2 根据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
3.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下列古代“丝绸之路”有关商品的主要成分属于无机物的是
A.玉器B.丝绸C.香料D.皮草
4.安徽人杰地灵,多元文化交融,诞生了种类多样的手工艺品。根据主要化学成分进行分类,下列物质不能与其他三种归为一类的是
A.歌砚B.界首彩陶C.宣纸D.砖雕
【特别提醒】正确理解几个“一定”“不一定”
(1)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
a.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但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Mn2O7为酸性氧化物、Al2O3为两性氧化物、Na2O2为过氧化物)。
b.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
c.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不一定都能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酸、碱(如SiO2、Fe2O3)。
d.酸性氧化物都是对应酸的酸酐,但酸酐不一定都是酸性氧化物,如乙酸酐[(CH3CO)2O]。
e.溶于水生成酸的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NO2;溶于水生成碱的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Na2O2。
(2)共价化合物和离子化合物
a.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一定是共价化合物,如铵盐。
b.由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一定是离子化合物,如AlCl3。
(3)纯净物和混合物
a.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如O2和O3,金刚石和石墨,正交硫和单斜硫。
b.结晶水合物属于纯净物,如CuSO4·5H2O、KAl(SO4)2·12H2O等物质。
c.同位素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是纯净物,如H2与D2、H2O与D2O。
d.分子式为C5H10的物质存在多种同分异构体,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
知识点2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考点1 传统文化中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5.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青花瓷呈现的颜色与含量高有关B.三星堆青铜神树所用青铜属于合金
C.丝绸云袖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D.红山玉龙的成分之一可用作耐火材料
6.中华传统文化富含化学知识,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本草纲目》“烧酒”条目写道:“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叙述了“蒸馏”技术在古代酿酒工艺中的应用
B.古诗《杨柳歌》中:“独忆飞絮鹅毛下,非复青丝马尾垂。”中“飞絮”的主要成分是多糖
C.宋代《千里江山图》描绘了山清水秀的美丽景色,历经千年色彩依然,其中绿色来自孔雀石颜料[主要成分为],保存《千里江山图》需控制温度和湿度
D.《馀冬录》中描述的黄丹其主要成分为,则黄丹()与磁性氧化铁类似,其中铅的化合价有+2价和+3价两种化合价
考点2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7.下列过程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钠元素的焰色试验呈黄色B.利用CO2合成燃料实现“碳中和”
C.石油分馏得到汽油、柴油等D.液氦在临界温度下转变为超流氦
8.五颜六色皆化学。下列化学实验中的颜色变化不是化学变化的是
A.在无水硫酸铜粉末中滴加几滴水,白色变为蓝色
B.裂化石油气通入酸性KMnO4溶液中,溶液褪色
C.Na2O2与水的反应液中滴入酚酞试剂,先变红后褪色
D.在无色火焰上灼烧BaCl2,火焰为黄绿色
考点3 化学反应类型的判断
9.2023年9月23日,第19届亚运会在杭州开幕,本届亚运会火炬“薪火”向世界展现了中国设计的独特创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制作主火炬的铝合金为金属材料
B.在火炬表面电镀一层金属氧化物能起到防护的作用
C.用和生产火炬燃料甲醇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D.利用水泥厂排放的生产火炬燃料甲醇体现了“碳中和”理念
10.化学与生活、生产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该过程发生了置换反应
B.“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是指石灰石的分解反应
C.《荷塘月色》中所描绘的月光穿过薄雾形成缕缕光束的美景与胶体性质有关
D.屠呦呦利用乙醚从黄花蒿汁液中提取出青蒿素,该提取过程属于化学变化
【特别提醒】
1.化学变化中常伴有发光、放热现象,但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属于化学变化,如金属受热发光。
2.化学变化中一定存在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但存在化学键断裂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HCl溶于水、熔融NaCl电离等。
3.原子的裂变、聚变虽有新物质生成,但它不属于中学化学意义上的化学变化。
4.常见的易混淆物质变化
(1)化学变化:结晶水合物的脱水、同素异形体间的转化、蛋白质的变性、电解、水解、煤的干馏、气化和液化,石油的裂化与裂解等。
(2)物理变化:焰色试验、活性炭的吸附、盐析、蒸馏、升华、潮解等。
知识点3 分散系与胶体
考点1 分散系及其分类
11.人们用DNA制造出一种臂长只有7nm的纳米镊子,这种镊子能钳起分子或原子,并对它随意组合。下列分散系中分散质的微粒直径与纳米镊子具有相同数量级的是
A.溶液B.胶体C.悬浊液D.乳浊液
12.江西籍英雄航天员邓清明还是一名书法爱好者,“文房四宝”是中国特有的书法工具。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制毛笔所用的狼毛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B.墨锭的主要成分是炭黑,加水研磨成墨汁,墨汁是一种分散系
C.有些砚石呈黑色,是因为砚石中氧化铁含量高
D.造纸工业需用SO2漂白纸浆,该过程发生了化学变化
考点2 胶体的组成和性质
13.多糖基复合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多糖基复合纳米颗粒分散到水中形成可分散系,下列关于该分散系的说法错误的是
A.该分散系属于胶体
B.多糖基复合纳米颗粒直径较大,不能透过滤纸
C.利用丁达尔效应可以区分氯化钡溶液和该分散系
D.一束光通过该分散系,可观察到光亮的通路
14.将蛋白质溶液放在半透膜上静置,溶液的成分通过半透膜的情况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能用丁达尔效应鉴别胶体和蛋白质溶液水分子
B.该半透膜的孔径大小可能为
C.该半透膜可用来分离溶液和淀粉溶液
D.溶液和淀粉溶液的本质区别是能否产生丁达尔效应
【特别提醒】
1.利用丁达尔效应可以快速鉴别溶液与胶体,但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胶体粒子的直径介于1~100 nm之间,而不是丁达尔效应。
2.Fe(OH)3胶体中,Fe(OH)3胶粒数目远小于铁原子的数目。
3.胶体中的分散质微粒能透过滤纸,但不能透过半透膜,因此可用过滤的方法分离胶体和浊液,用渗析的方法分离胶体和溶液。知识点
考点
题号
题型
难度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
物质的组成
1
选择题
简单
2
选择题
适中
根据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
3
选择题
简单
4
选择题
适中
传统文化中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5
选择题
简单
6
选择题
适中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7
选择题
较难
8
选择题
简单
化学反应类型的判断
9
选择题
适中
10
选择题
简单
分散系与胶体
分散系及其分类
11
选择题
简单
12
选择题
适中
胶体的组成和性质
13
选择题
简单
14
选择题
适中
参考答案:
1.D
【详解】A.Na2SiO3的水溶液俗称为水玻璃,不是Na2SiO3,A错误;
B.TNT化学名称是2,4,6-三硝基甲苯,B错误;
C.铁红是Fe2O3的俗称,C错误;
D.摩尔盐也称莫尔盐,成分是硫酸亚铁铵,化学式为Fe(NH4)2·(SO4)2·6H2O,D正确;
故选D。
2.C
【详解】A.陶瓷的传统概念是指所有以黏土等无机非金属矿物为原材料,经过高温烧制而成的产品,所以良渚陶器的主要原料是黏土,故A错误;
B.羟基磷酸钙不含碳元素,不是有机物,故B错误;
C.玛瑙是一种宝石,其主要成分是,故C正确;
D.铜刀表面的绿色物质是铜锈,主要成分是Cu2(OH)2CO3,故D错误;
故选C。
3.A
【详解】丝绸、香料、皮草的主要成分是有机物,玉器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等无机物;
答案选A。
4.C
【详解】歌砚、界首彩陶、砖雕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宣纸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不能与其他三种归为一类的是宣纸,答案选C。
5.A
【详解】A.氧化铁是红棕色,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制成,A错误;
B.三星堆青铜神树所用青铜属于合金,B正确;
C.丝绸云袖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C正确;
D.熔点较高,可用作耐火材料,D正确;
故选A。
6.D
【详解】A.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得到酒,为蒸馏方法的运用,A正确;
B.“飞絮”为植物纤维,主要成分是多糖,B正确;
C.不稳定,受热易分解,故需控制温度和湿度,C正确;
D.中铅的化合价有+2价和+4价两种化合价,D错误;
故选D。
7.B
【详解】A.钠元素的焰色试验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不是化学变化,A错误;
B.利用CO2合成燃料,生成了新的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B正确;
C.石油分馏得到汽油、柴油等,利用的是石油各组分的沸点不同,未发生化学变化,C错误;
D.液氦在临界温度下转变为超流氦,未生成新的物质,没有发生化学变化,D错误;
故答案选B。
8.D
【详解】A.在无水硫酸铜粉末中滴加几滴水,生成了,白色变为蓝色,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A不符合题意;
B.裂化石油气中存在不饱和烃,通入酸性溶液中,溶液褪色,是化学变化,B不符合题意;
C.与水的反应生成NaOH,滴入酚酞试剂溶液变红,中间产物有H2O2,具有漂白性,溶液又褪色,是化学变化,C不符合题意;
D.焰色试验是物理变化,不是化学变化,D符合题意;
故答案选D。
9.C
【详解】A.纯金属和合金均为金属材料,铝合金为金属材料,A正确;
B.火炬表面电镀一层金属氧化物能能隔绝氧气和水,起到防护的作用,B正确;
C.用和生产火炬燃料甲醇的反应不是两种化合物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不是复分解反应,C错误;
D.利用水泥厂排放的生产火炬燃料甲醇,充分利用二氧化碳,体现了“碳中和”理念,D正确;
故选C。
10.D
【详解】A.“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涉及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A正确;
B.“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高温煅烧石灰石,碳酸钙分解成为氧化钙和二氧化碳。B正确;
C.《荷塘月色》中所描绘的月光穿过薄雾形成缕缕光束的美景与胶体的丁达尔效应有关,C正确;
D.屠呦呦利用萃取原理对黄花蒿汁液中的青蒿素进行了提取,该提取过程没有生成新物质,不涉及化学变化,D错误。
答案选D。
11.B
【详解】A.溶液中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nm,与纳米镊子数量级不同,A错误;
B.胶体中分散质粒子直径介于1-100nm,与纳米镊子数量级相同,B正确;
C.悬浊液中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nm,与纳米镊子数量级不同,C错误;
D.乳浊液中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nm,与纳米镊子数量级不同,D错误;
故选B。
12.C
【详解】A.动物毛发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故A正确;
B.墨锭主要成分为炭黑,加水研磨成墨汁,炭黑分散在水中形成分散系,故B正确;
C.氧化亚铁为黑色,氧化铁为红棕色,有些砚石呈黑色,是因为砚石中氧化亚铁含量高,故C错误;
D.SO2具有漂白性,与有色物质反应化合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造纸工业用SO2漂白纸浆,该过程发生了化学变化,故D正确;
故答案选C。
13.B
【详解】A. 多糖基复合纳米材料(直径10-9~10-7m),分散到水中,该分散系为胶体,故A正确;
B. 多糖基复合纳米分散到水中形成胶体,胶粒不能透过半透膜,但能透过滤纸,故B错误;
C. 胶体有丁达尔效应而溶液没有,利用丁达尔效应可以区分氯化钡溶液和该分散系,故C正确;
D. 胶体有丁达尔效应,一束光通过该分散系,可观察到光亮的通路,故D正确;
故选B。
14.C
【详解】A.蛋白质溶液是胶体,因此Fe(OH)3 胶体和蛋白质溶液都具有丁达尔效应,不能用丁达尔效应鉴别 Fe(OH)3 胶体和蛋白质溶液,故A错误;
B.胶体微粒的直径在1 nm~100 nm之间,蛋白质分子不能透过半透膜,因此该半透膜的孔径大小不可能为 200 nm,故B错误;
C.淀粉溶液属于胶体,胶体微粒不能透过半透膜,而溶液中的微粒可以透过半透膜,因此该半透膜可用来分离 NaCl 溶液和淀粉溶液,故C正确;
D.溶液和淀粉溶液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的直径不同,故D错误;
故选C。
新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考点过关练习第01练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含解析): 这是一份新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考点过关练习第01练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含解析),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含有共价键的盐是,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下列物质是纯净物的是,下列消毒剂的有效成分属于盐的是,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氧化还原反应 考点专练(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氧化还原反应 考点专练(含答案解析),共13页。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分类 考点专练(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分类 考点专练(含答案解析),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8 g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