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检测(无答案)第1页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检测(无答案)第2页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检测(无答案)第3页
    还剩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检测(无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检测(无答案),共8页。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检测一.基础知识(共1小题)1.阅读语段,完成各题。①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②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做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藉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③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  )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契而不舍。④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⑤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③中有一个错别字,正确的应该为      。(2)③(  )处应填入的标点是      。(3)④“炯炯目光”中“炯”的读音是           。(4)⑤运用的修辞是        。二.名著阅读(共2小题)2.阅读名著《骆驼祥子》,将下面的思维导图补充完整。①              ②                 3.阅读下文,完成各题。A.地名他很熟悉,即使有时候绕点儿远也没大关系,好在自己有的是力气。拉车的方法,以他干过的那些推、拉、扛、挑的经验来领会,也不算十分难。况且他有他的主意:多留神,少争胜,大概总不会出了毛病。至于讲价争座,他的嘴慢气盛,弄不过那些老油子们。知道这个短处,他干脆不大到“车口”上去;哪里没车,他放在哪里。在这僻静的地点,他可以从容地讲价,而且有时候不肯要价,只说声;“坐上吧,瞧着给!”他的样子是那么诚实,脸上是那么简单可爱,人们好像只好信任他,不敢想这个傻大个子是会敲人的。即使人们疑心,也只能怀疑他是新到城里来的乡下佬儿,大概不认识路,所以讲不出价钱来。及至人们问到,“认识呀?”他就又像装傻,又像耍俏地那么一笑,使人们不知怎样才好。B.祥子拿着两包火柴,进了人和厂。天还没黑,刘家父女正在吃晚饭。看见他进来,虎妞把筷子放下了:“祥子!你让狼叼了去,还是上非洲挖金矿去了?”“哼!”祥子没说出什么来刘四爷的大圆眼在祥子身上绕了绕,什么也没说。祥子戴着新草帽,坐在他们对面。“你要是还没吃了的话,一块儿吧!”虎妞仿佛是招待个好朋友。祥子没动,心中忽然感觉到一点说不出来的亲热。一向他拿人和厂当作家:拉包月,主人常换;拉散座,座儿一会儿一改;只有这里老让他住,老有人跟他说些闲话儿。现在刚逃出命来,又回到熟人这里来,还让他吃饭,他凡乎要怀疑他们是否要欺弄他,可是也几乎落下泪来。“刚吃了两碗老豆腐!”他表示出一点礼让。(1)下列对上面两个片段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面两个片段,节选自现代著名作家老舍的代表作长篇小说《骆驼祥子》。B.“坐上吧,噍着给!”祥子知道自己不会讲价,总是大方地让顾客随便给。C.“你让狼叼了去,还是上非洲挖金矿去了?”表现出虎妞对祥子的记挂。D.老舍创造性地运用北京市民的口语,使《骆驼祥子》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2)祥子的“礼让”主要是针对刘四爷的。祥子为什么说“刚吃了两碗老豆腐”,而不是“简洁”地说“刚吃了”?请简要分析。三.综合读写(共1小题)4.学习了臧克家先生的《说和做》后,班级组织开展了“说和做”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小语同学摘录了两条相关的名言。请任选一条说说你的理解。A.只在河滩上沉思,永远得不到珍珠。B.只要迈开两脚,哪怕千里迢迢。我选     ,我的理解是                    。四.默写(共4小题)5.古诗填空。(1)深林人不知,          。(王维《竹里馆》)(2)            ,散入春风满洛城。(李白《春夜洛城闻笛》)(3)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表达诗人对家乡的依恋和思念之情的两句是:            ,            。6.根据课文默写。(1)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2)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           !”(3)文中说明不能用老眼光,而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事物的句子是:         ,           。7.初读课文《——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1)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          ,越坚,            。(2)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          ,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         ,并指着这群败类说:“          !”(3)本文以“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上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          ,         ,是“卓越的学者”。下半部分着力写闻一多先生,         ,         是“大勇的革命烈士”。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竹里馆》中写人物活动,体现诗人高雅闲淡、超凡脱俗的气质的诗句是“          ,          ”。(2)《春夜洛城闻笛》中写笛声似乎特意从远处传来给在外作客者听,以动其离愁别绪的诗句是“            ,            ”。(3)《晚春》中表面挪揄“杨花榆荚”无才思,实则是对其更深层次赞许的句子是“            ,            ”。五.古诗词赏析(共1小题)9.阅读下面的诗歌,并完成相关题目。寻陆鸿渐①不遇皎然②移家虽带郭③,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④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注释〕①陆鸿渐:即茶圣陆羽。曾授太子文学,后隐居苕溪。有《茶经》传世。②皎然:俗姓谢,字清昼,山水诗创始人谢灵运的后代,是唐代最有名的诗僧、茶僧。③带郭:靠近外城。④扣门:叩门。(1)请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一下皎然寻陆鸿渐时所见的景色,此处写景有什么作用呢?(2)皎然寻陆鸿渐不遇,追问西邻陆鸿渐的行踪,西邻是怎么回答的?你从中看出陆鸿渐是个怎样的人呢?六.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10.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选自司马光《孙权劝学》)【乙】赵普独相凡十年,刚毅果断,以天下事为己任。尝欲除①某人为某官,帝不用;明日,复奏之,又不用;明日,更奏之。帝怒,裂其奏投诸地,普颜色自若,徐拾奏归,补缀,复奏如初。帝悟,卒可②其奏,后果以称职闻。又有立功当迁官者,帝素嫌其人,不与。普力请与之,帝怒曰:“朕不与迁官,将奈何?”普曰:“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刑赏者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也,岂得以喜怒专之?”帝弗听,起,普随之。帝入宫,普立于宫门,良久不去,帝竟从其请。一日,大宴,雨骤③至,良久不止,帝怒形于色,左右皆震恐。普因言:“外间百姓正望雨,于大宴何损!不过沾湿供帐④乐衣耳,百姓得雨,各欢喜作乐,适当其时,乞令乐官就雨中奏技。”帝大说,终宴。普临机制变,能回帝意类此。(选自毕沅《赵普独相凡十年》)【注释】赵普:字则平,北宋初年宰相。帝:指宋太祖赵匡胤。①除:封授。②可:同意。③骤:突然。④供帐:供宴会用的帷帐、用具等物。(1)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停顿(标一处)。刑 赏 者 天 下 之 刑 赏。(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②即更刮目相待        ③裂其奏投诸地           ④帝大说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①蒙辞以军中多务。②帝素嫌其人,不与。(4)根据【乙】文内容回答赵普能“以天下事为己任”的精神体现在哪两个方面?(5)【甲】【乙】两文在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上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七.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11.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回顾“两弹”实验秘闻罗 坪1964年,张其彬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分配到酒泉基地,作为技术员参与原子弹、导弹结合实验,那年他28岁。张其彬到基地后,与基地所有的科技工作人员一起,夜以继日地进行认真仔细的实验前准备。两弹的发射日期,定在了1966年10月27日。然而,在实验前一天清晨,戈壁滩天气陡变:大风呼啸,天昏地暗……如此恶劣的天气,实验还能否如期进行?下午三四点到实验场时,张其彬和大家都很担心。按规定,风速超过15米/秒,温度超过零下11摄氏度,就不能进行这个实验了。而当时最大风速达25米/秒,气温降至零下十几摄氏度。但在征求了气象专家的意见后,中央果断决定实验如期进行,所有的设备、人员按计划进场。据张其彬回忆,由于风沙太大,能见度太低,十几米外已视物不清。下午三四点,天空昏暗如夜,车队进场时,不得不集体编队打开大灯,一辆接一辆地紧跟着向目的地进发。车跟太紧怕造成追尾,稍一拉开距离,车就可能走丢。负责运载导弹和原子弹去两个地方进行测试的车队,竟然沿着电线杆走迷路,在走岔了50多公里才回归正途,3个多小时后终于到达目的地。10月26日下午5时,仪器终于检测完毕,但是大风又带来了另一个难题——无法将导弹在风中顺利地竖到发射架上,只有组织人力拉绳子。开始时,16个人拉还不行,后来又增加了12个人。28个人拽着、扶着、拉着,配合着吊车,慢慢把导弹吊起来,再慢慢放下去,总算艰难地完成了这道程序。按计划,10月27日发射核导弹。为防止意外事件,当时兰新铁路停运,数百万群众紧急转移疏散。26日21时,地面准备工作完成,按要求,基地所有人员全部撤出。而地下室负责发射控制的,只留下了包括张其彬在内的七个人。当时的两弹结合发射塔,距离他们七人所在的地下控制室大约100米、深度4米。地下室面积总共十几平方米,一旦出现意外,谁也不能保证活命。于是,张其彬在日记本上写下了这样的句子勉励自己:活着,为党的事业而战斗;死了,为党的事业而献身!张其彬如今坦然承认,当时心里很清楚核武器实验的危险性。那时两弹结合的实验尚属秘密,不能明说,所以只能将其隐喻为“战斗”。此后,人们把当时留在现场的七人誉为“七勇士”,又称“敢死队”。10月27日晨8时45分,距发射仅剩下15分钟。在这最后15分钟里,张其彬跟操作员们一起进行最后的调试。十几平方米的小控制室里,满满当当的设备仪器在工作中散发出的热量,使室内温度迅速升高。室外地面上零下十几摄氏度,地下室里却是零上40多摄氏度。紧张忙碌中,七勇士汗流浃背,一个个热得头昏脑涨。张其彬称,不像现在电视上演的要喊点火,按按钮。当时他们就是按照程序,拧动钥匙。8时59分,参谋长下达命令:一分钟准备,开始倒计时!上午9点按时发射。地下室里,七勇士各有分工,聚精会神地眼睛紧盯着仪器。一片静寂中,只听表在嘀嗒嘀嗒地响,心在怦怦怦地跳……五、四、三、二、一,——发射!一阵火焰喷射,导弹携原子弹呼啸着腾空而去,转瞬间消失在浩瀚无垠的天幕。顾不上欢呼,也没有等到原子弹爆炸,七人中的徐虹、颜振清、刘启泉三人冲出了控制室。按照规定的程序,这时他们必须开始工作,基地上还有许多发射后的任务等待着他们。几分钟后,张其彬冲了上来喊道:爆炸了!当时大家的眼睛都湿润了。(选自《人民周刊》,有删改)(1)本文按照        顺序,以               为线索行文。(2)文中有多处环境描写,请任选一处,谈谈其作用。(3)文中画线部分引用了张其彬日记中的话,有什么好处?(4)你认为地下控制室留守的七个人,是否堪称“勇士”?请结合文意,阐述理由。八.作文(共1小题)12.作文。同学们,你们班一定有不少“牛人”吧?他们或是“读书迷”,知识丰富;或是“演说家”善于表达;或是“大管家”,热心集体事务;或许还有体育健将、乐器高手、智力超人……以《晒晒我们班的“牛人”》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①立意自定,内容自选;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人名、校名。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