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新教材】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单元测试卷(2)(原卷+解析卷)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6094197/0-1724428860314/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教材】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单元测试卷(2)(原卷+解析卷)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6094197/0-172442886039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教材】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单元测试卷(2)(原卷+解析卷)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6094197/0-1724428860425/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教材】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单元测试卷(2)(原卷+解析卷)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6094197/1-1724428863098/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教材】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单元测试卷(2)(原卷+解析卷)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6094197/1-1724428863142/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教材】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单元测试卷(2)(原卷+解析卷)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6094197/1-1724428863175/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还剩7页未读,
继续阅读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新教材】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单元测试卷(2)(原卷+解析卷)
展开
这是一份【新教材】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单元测试卷(2)(原卷+解析卷),文件包含新教材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单元测试卷2原卷docx、新教材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单元测试卷2解析卷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5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一单元 人口与环境 单元检测试卷(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一、单项选择(每小题2分,共60分)图示的西伯利亚地区是俄罗斯的一个重要开发区,这里针叶林广布。据此回答1-2题。1. 该地区的区域地理特征包括( )①地广人稀 ②气候宜人 ③交通便捷 ④矿产丰富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2. 该地区南部人口密度相对较高,这主要是由于南部( )①气温较适宜 ②位于平原地带 ③开发历史较长 ④经济相对发达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答案】1. D 2. C【解析】1. 西伯利亚地区纬度高,以山地和高原为主,亚寒带针叶林气候,气候寒冷;地广人稀,但矿产丰富,铁路主要在南部较温暖的地区,其它大部分地区交通不便。2. 西伯利亚地区纬度高,但南部地区较北部纬度低,气候较为温暖,开发历史较长,交通较便利,经济相对发达,人口相对多,所以C正确。人口潜力指数是某地区相对合理人口密度与该地区实际人口密度之比。人口潜力指数大于1,说明该地区可以容纳更多人口;人口潜力指数小于1,说明该地区的现有人口数已经超过其相对合理人口容量。图10为美国人口潜力指数分布示意图(单位:%)。据此完成3-4题。3. 影响人口潜力指数的首要因素是( )A. 教育程度 B. 经济发展水平 C. 消费水平 D. 自然资源4. 美国东北部人口潜力指数较高的原因是( )A. 开发历史悠久 B. 环境优美,适宜居住C. 资源丰富,对外开放程度高 D. 消费水平低【答案】3. D 4. C【解析】3. 环境承载力影响人口潜力指数。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日数量,资源、科技水平、文化消费水平等对环境人日容量的影响很大,而影响环境承载力的首要因素是资源。4. 美国东北部自然资源丰富,对外开放程度高,因此环境承载力大,人口潜力指数较高。洛伦兹曲线模型反映地理事象的分布均匀程度。本题用其反映人口与经济分布的相互关系,图中各曲线的弯曲程度反映出该变量分布的不均衡性,曲线越弯曲,表示该变量分布越不均衡。结合安徽省人口与GDP分布洛伦兹曲线图完成5-6小题。安徽省人口、CDP分布的状况是( )A. 人口集中度与GDP集中度高度一致 B. 人口集中度与CDP集中度完全背离C. 人口集中度大于GDP集中度 D. GDP集中度大于人口集中度6. 图示安徽省人口与CDP洛伦兹曲线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①安徽省有大量民工到沿海发达地区务工 ②安徽省人口自然增长率快速下降 ③安徽省经济核心区对人口的吸引力不够 ④安徽省地形差异大⑤淮河横贯安徽北部,南北气候差异大 ⑥安徽省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二、三产业比重不高A. ①②⑥ B. ③④⑤ C. ①③⑥ D. ①③⑤【答案】5. D 6. C【解析】5. 由题干材料可知,洛伦兹曲线弯曲程度反映出该变量分布的不均衡性,曲线越弯曲,表示该变量分布越不均衡。图示安徽GDP洛伦兹曲线弯曲度大于人口洛伦兹曲线,说明GDP集中度大于人口集中度,C项正确。按一般规律,人口集中度应与GDP集中度基本一致。安徽之所以出现GDP集中度大于人口集中度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安徽是劳务输出大省,有大量民工到沿海发达地区务工;二是安徽省经济核心区比如合肥、“两淮”,皖江城市带等经济发展水平与沿海发达地区还有较大差距,对人口的吸引力不够;三是安徽省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地形的差异有利于人口集中度与GDP集中度一致,安徽省南北气候的差异不足以导致人口与GDP集中度的差异,所以④⑤错误;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的集中度关系不大且安徽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也不是快速下降②错误;所以C项正确。 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北京市重点发展的三个新卫星城之一,其定位是京津城际发展走廊上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近年来人口数量不断增加。读“亦庄城镇人口构成比例图”。完成7-8题。7. 亦庄新增城镇人口的主要来源包括( )①中心城区迁出人口 ②本地区原有农业人口 ③来京务工人员 ④外国留学生A. ①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8. 影响亦庄人口迁入的主要因素是( )A. 经济因素 B. 政治因素 C. 生态环境因素 D. 社会文化因素【答案】 7. C 8. A【解析】7.亦庄是北京市的卫星城,作用是分散北京市的城市职能,控制大城市的规模,所以卫星城的建立,中心城区相关的人口会迁出,①对。随着亦庄的发展,卫星城的规划完善,当地的原有农业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②对。北京是大城市,有较多的就业机会、较好的待遇条件,来京务工人员多,③对。外国留学生主要是到大学求学,亦庄是经济技术开发区,不是高等院校,不会有太多留学生到来,④错。所以C对。A、B、D错。8.亦庄是经济技术开发区,所以影响人口迁入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A对。政治因素、生态环境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对人口迁入影响不大,对经济开发区不是主要因素,B、C、D错。在中国经济进入转型期之时,人口流动方向逐渐由过去的“由西到东”向“由北到南”转变。而中国人口流动地图也是一幅经济地图。据此并结合下图完成9-11题。9.影响我国整体人口流动方向转变的主要因素是( )A. 区域交通状况 B. 政策支持力度 C. 自然环境状况 D. 区域经济差异10.相对于其他地区,“三沿”地区的优势在于( )A. 环境容量大 B. 交通运输便利 C. 环境质量好 D. 水资源充足11.流动人口子女现状,容易导致流入地( )A. 就业压力增大 B. 老龄化程度加重 C. 空巢儿童增多 D. 教育资源紧张【答案】9.D 10.B 11.D【解析】9.区域交通状况会影响人口流动,但是不是当前社会影响我国整体人口流动方向转变的主要因素,故A错误。现阶段我国人口的流动以自发性流动为主,故B错误。自然环境状况会影响人口的流动,但是不是主要因素,故C错误。材料显示“在中国经济进入转型期之时,人口流动方向逐渐由过去的“由西到东”向“由北到南”转变。而中国人口流动地图也是一幅经济地图。”经济的转型,引发了人口流动的变化,可见影响我国整体人口流动方向转变的主要因素是区域经济差异,故正确答案为D10.环境容量受多种因素影响,首要因素是自然资源,不是交通,故A错误。“三沿”是指沿江、沿海、沿铁路线地区,这些地区共同的优势在于交通运输便利,故B正确。“三沿”地区经济发达,环境污染比其他经济较落后地区要严重些,所以C错误。“三沿”地区的沿江、沿海地区水资源比较充足,但是沿铁路线地区不一定水资源充足,所以D错误。 11.流动人口子女在现居住地出生比例达58%,45岁以上占比12.9%,说明大多数流动人口在45岁以下,他们的子女年龄尚小,不会增加流入地的就业压力。故A错误。15-59岁流动人口占比78%,说明流动人口的流入不会加重老龄化程度,尤其流动人口子女现状更不会加重老龄化程度,只会在一定程度上减缓流入地的老龄化程度。故B错误。流动人口子女在现居住地出生比例达58%,说明大多数子女和父母在一起,空巢儿童较少。故C错误。流动人口子女在现居住地出生比例达58%,大多数流动人口在45岁以下,他们的子女年龄尚小,所以会导致流入地的教育资源紧张,故D正确。 近年来,不少在城市积累了资金、习得专长的农民工,开始逆向流动、返乡创业。这类人,被煤体称为“城归”。据统计,近年来“城归”人数累计达到450万。随着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有更多的“城归”返乡创业,这将给家乡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现实影响。据此完成12-14题。“城归”返乡创业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城市产业已达饱和,经济效益不断下降 B.城市生活成本过高,环境污染严重C.国家优惠政策实施,乡村经济蓄势发展 D.乡村土地无人耕种,大面积的撂荒13. “城归”给乡村带来的是人口红利升级,人口红利升级指的是“城归”人员( )A.性别结构的均衡化 B.年龄构成的年轻化C.数量的大幅度提高 D.技能与素质的提升14. “城归”现象给乡村最先带来的社会效益是( )A.增加家庭收入,改善环境质量 B.有效解决留守儿童和老龄化问题C.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基础设施 D.促进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答案】12.C 13.D 14.B【解析】12.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有更多的“城归”返乡创业,“城归”返乡创业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国家优惠政策实施,乡村经济蓄势发展,C对。城市产业未饱和,经济效益仍不断增长,A错;城市生活成本过高,环境污染严重,乡村土地大面积的撂荒不是主要原因,B、D错。故选C。13.“城归”给乡村带来的是人口红利升级,人口红利升级指的是“城归”人员技能与素质的提升,D对。与性别结构的均衡化、年龄构成的年轻化无关,A、B错;人口数量的提高不表示技能、素质的提升,C错。故选D。14.“城归”现象给乡村最先带来的社会效益是有效解决留守儿童和老龄化问题,B对。增加家庭收入,改善环境质量是经济、环境效益,A错;不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基础设施,C错;促进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是经济效益,D错。故选B。近年来,我国有些农村出现了“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的空心化现象。完成15-17题。15.这种空心化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自然环境好 B.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小C.城乡收入差距大 D.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低16.“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带来( ) A.土地资源浪费 B.农业发展水平提高C.城乡协调发展 D.农村老龄化程度降低17.近年来,随着我国内地的企业不断增加,原在沿海工作的务工人员出现大量返乡就业的现象,这种现象总体上不利于( ) A.推进家乡城镇化进程 B.促进家乡经济发展C.增加春运长途客运量 D.促进区域文化交流【答案】15.C 16.A 17.C【解析】15.城市是人类集中分布区域,人文景观突出,A不对;农村建筑物密度小,人均居住面积大,B不对;城乡收入差别大,乡村人口大量迁入城市,从而出现土地、房屋闲置的现象,C对;相对于城市,农村的自然增长率高,因此空心化现象不是人口自然增长率低导致,D不对。故选C。16.“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使土地闲置,造成土地资源浪费,A正确;农村劳动力短缺,土地闲置,农业发展水平降低,B不对;人口大量迁入城市,乡村发展滞后,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C不对;劳动力人口大量迁入城市导致农村人口老龄化加剧,而且人口老龄化严重是“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的原因而不是结果,D选项从因果关系上也不对。故选A。17.务工人员返乡就业,有利于推进家乡城镇化进程,A对;家乡乡镇企业发展,有利于促进家乡经济发展,B对;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减少了人口流动,减少春运长途客运量,C不对;务工人员返乡就业会将城市的文化传播到家乡,促进区域文化交流,D对。本题要求选择产生的不利影响,故选C。读下面两则人口资料,回答18-19题。 18.影响王琴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因素 B.政治文化 C.交通运输 D.自然环境19.影响史密斯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A.资源开发 B.宗教信仰 C.气候优越 D.水源充足【答案】18.A 19.C【解析】18.从安徽到江苏是从内陆到沿海,江苏的经济发展较快,因此影响王琴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因素,选A。19.休斯敦与纽约相比,纽约冷湿,而休斯敦气候温暖适宜,阳关充足,非常适合老年人颐养天年,史密斯是退休后移居此地,因此是为了享受生活寻找的优越养老地区,选择C。下图是山西省耕地资源与人口承载力示意图。读图回答20-21题。20.导致2015~2025年山西省人口承载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数量增加 B.科学技术进步 C.消费水平提高 D.土地资源减少21.提高山西人口承载力的可行性措施是( )A.控制人口数量,发展地方经济 B.抑制对外开放,减缓增长速度C.鼓励人口外迁,减少耕地面积 D.限制消费水平,降低生活内需【答案】20.C 21.A【解析】20.人口数量的增加与人口承载力无关,A错。科学技术进步可以使人口承载力提高,B错。读图可知,2015~2025年,山西省人口承载力呈下降趋势,主要是以人均粮食消费量的提高所致,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人口承载力降低,C对。山西省虽然人均耕地面积减少,但是由于总人口增加,所以土地资源并未减少,D错,故选C。21.山西省人口承载力的降低与人口数量的增加有一定的关系,所以应当控制人口数量,积极发展经济,A对。抑制对外开放,减缓增长速度,会使得人口承载力进一步降低,B错。耕地面积的减少会加剧人口与环境之间的紧张关系,C错。限制消费,降低生活水平,不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趋势,D错,故选A。读某岛国的人口资料表,回答22-23题。22.由该表可知,该岛国的人口合理容量为( )A.25万 B.30万 C.35万 D.45万23.下列关于环境人口容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生活消费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B.实际人口数量只要小于环境人口容量、大于最适宜人口容量,就不会出现环境、资源问题C.其他条件完全相同,科技水平越高的地区环境人口容量越大D.该岛国的环境人口容量是个固定值,无论时间、条件怎样变化,该值是不会变化的【答案】22.A 23.C【解析】22.人口容量是指当地资源、经济社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最高人口数量,而人口合理容量是指在有效而持续利用资源,保持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定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A正确。 23.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有资源的丰富程度、科技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及消费水平等。其中资源状况则是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C正确。读长江中下游与青海、西藏地区部分资料表,完成24-25题。24.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环境承载力高的原因是( )A.地势高、气候寒冷 B.生态环境脆弱 C.自然资源丰富 D.生物资源少25.青海、西藏的人口合理容量正在减小,原因可能是( )①消费水平迅速上升 ②生产活动破坏了生态环境③自然灾害的增多 ④青藏铁路的开通,加强了西藏与外界的联系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答案】24.C 25.C【解析】24.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很多。例如,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及消费水平等。资源是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环境承载力高的原因是自然资源丰富。 地势高、气候寒冷、生态环境脆弱、生物资源少环境承载力低。故选C。25.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因素要从消费水平、生态环境及地域的开放程度等方面考虑。青藏铁路的开通,加强了西藏与外界的联系,环境承载力应该增大,④说法错误。故选C。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下图为我国不同年份(2010年及以前为统计数据,2010年后为按当时生育政策的预测数据)人口结构表.读表回答26-28题:26.据表推断,如果不调整生育政策,我国( )A.2030年人口规模最大,随后开始减小B.2000年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已达到10%以上C.15-59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下降始于2020-2030年之间D.进入严重老龄化阶段始于2010年-2020年之间27.我国调整生育政策的主要目的除改善人口年龄结构外,还有助于改善( )A.人口性别结构 B.人口职业结构 C.人口文化结构 D.人口城乡结构28.有人认为,中国的人口容量较30年前有一定程度的增加是当前生育政策调整的考虑因素之一,这可能得益于我国( )①自然环境和资源的极大改善 ②生产力和科技水平的大幅提高③地区开放程度的极大改善 ④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26.D 27.A 28.C【解析】26.2030年至2040年之间的总人口是一直减小还是先增大后减小无法判断,因此无法确定2030年的人口规模是否为最大,故A错误。根据表中数据计算2000年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9.84%,故B错误。据表中数据计算出表中1991年、2000年、2010年、2020年、2030年、2040年、2050年的15到59岁人口所占的比例分别为63.7%、63.1%、66.8%、65.4%、60.0%、58.8%、56.6%,目前15~59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下降始于2020年之前,故C错误。可根据表中数据算出各年份65岁人口比重,其中2010年比重为7.71%,2020年比重为10.8%,而65岁以上人口占10%为严重老龄化,故D正确。27.由于受我国传统思想“龙凤呈祥”观念的影响,二孩政策实施后,各个家庭趋向于男孩女孩各要一个,故有利于调节我国人口性别结构,A符合题意。二孩政策实施后,对人口职业结构改善作用不明显,B不符合题意。二孩政策实施后,对人口文化结构和人口城乡结构影响不大,C、D不符合题意。28.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我国的自然环境较30年前较差,资源总量也较30年前有所减少,故①错误;我国生产力和科技水平的大幅提高,我国的资源使用种类和利用效率大大提高,导致人口容易增加,②正确;由于开放程度的提高,使我国可以大量利用国外资源,从而使我国的人口容量有所增加,故③正确;人民生活水平与人口容量是负相关的关系,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可能导致人口容量下降,故④错误。综上所述,C符合题意,排除A、B、D。某评测机构从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大气环境容量以及水环境容量等五方面来确定研究区的综合承载力,其大小最终取决于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瓶颈”作用的制约因素。读某市综合承载力测度表。完成29-30题。29.制约该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因素是( )A.水资源承载力 B.能源承载力 C.水环境容量 D.大气环境容量30.专家预测,2030年该市能源承载力可承载人口规模将提高,最可能因为该市( )A.能源消费总量下降 B.能源总量大幅下降C.能源利用效率提升 D.区域内人口量增加【答案】29.C 30.C【解析】29.表中数据信息表明,水环境容量可承载人口规模上限数值最小,说明制约该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因素是水环境容量,选项C符合题意。表中数据信息表明,当地水资源承载力、能源承载力、大气环境容量可承载人口规模上限数值均大于水环境容量,因此排除A、B、D。故选C。 30.能源消费总量下降对于能源承载力没有直接关系,只有人均能源消费量下降才会提高能源承载力,排除A。能源总量大幅下降,会导致能源承载力可承载人口规模下降,不符合题意,排除B。能源利用效率提升,会使可有效利用的能源量上升,从而提高能源承载力可承载人口规模,选项C符合题意。区域内人口量增加不能影响能源承载力,排除D。故选C。二、非选择题(共40分)31. 阅读相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材料一 全国妇联2013年7月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达6100多万。在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黔东南州”)雷山县荣防村,青壮年几乎都外出打工了,当地有90%的孩子都是留守儿童。我国四川、安徽、河南、广东、湖南、江西的留守儿童占全国留守儿童总量的52%,留守儿童数量排在前十的还有广西、湖北、贵州、江苏。材料二 下图为我国外出农民工就业地域分布比例图。(1)从空间分布看,我国留守儿童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这些地区产生留守儿童的原因是什么?(6分) (2)贵州黔东南州雷山县荣防村青壮年最可能去什么地方打工?为什么?(6分) (3)从2010年到2011年,长三角和珠三角农民工就业比例呈现什么样的变化趋势?试从地理学科角度分析该趋势的形成原因。(8分)【答案】(1)分布地区:主要分布在人口数量大、经济相对落后的中西部省区的农村。原因:由于经济落后,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或经商。(2)最可能去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的地区,如珠江三角洲地区。因为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有较多的就业机会、较好的工资待遇、更好的发展条件,且距离较近。(3)呈现下降趋势。原因:随着中西部地区优惠政策的实施和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东中西部地区农民工工资水平趋同,东部地区对农民工的就业吸引力在逐步下降;随着东部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农民工自身素质无法满足用工企业的要求。【解析】(1)从材料一中可知留守儿童的空间分布特征,据材料一可知,我国留守儿童主要分布在四川、安徽、河南、湖南、江西、广西、湖北、贵州等人口数量大、经济相对落后的中西部省区的农村。成因可从当地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或经商方面分析。(2)人口迁移最主要的因素是经济因素。从距离角度分析可知,贵州黔东南州雷山县荣防村青壮年最可能最可能去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的地区,如珠江三角洲地区。当地村民最可能去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的地区打工主要是为了获得较多的就业机会和较好经济收入,主要是经济差异。(3)据材料二图分析可知,从2010年到2011年,长三角和珠三角农民工就业比例呈现下降趋势。原因应主要从政策、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分析。随着中西部地区优惠政策的实施和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东中西部地区农民工工资水平趋同,东部地区对农民工的就业吸引力在逐步下降;随着东部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农民工自身素质无法满足用工企业的要求。32. 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城市人口容量应与城市的经济发展和资源总量相适应。有人根据上海经济发展水平和水资源总量,估算出2010年、2020年和2030年上海常住人口容量(见下表)。随着上海市城市化进程的加速,2010年上海市常住人口已达2 301.91万人,超过估算的人口容量。上海市人口容量估算表(万人)(1)读图1,估算2010年上海的人口年龄构成,并判断上海的人口年龄构成特征。(6分)(2)随着城市的发展,上海人口在地域分布上也有较大的变化。读图2,描述1990年至2008年上海常住人口在不同区域的变化特征。(6分)(3)结合影响人口容量因素的知识,从水资源和经济发展两个方面,分析上海今后提升人口容量可以采取的措施。(8分)【答案】(1)0~14岁人口所占比重约为8%(7.6%~9.6%均可)、15~64岁人口所占比重约为82%(79.8%~82.8%均可)、6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约为10%(9.6%~10.6%均可)。 进入严重老龄化阶段。(2)1990年至2005年,上海中心城核心区和边缘区人口减少,近郊和远郊人口大幅增加。随着上海旧城改造和环境改善,2005年至2008年中心城核心区出现了人口增加的趋势。(3)自然资源是影响一个地区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其中水资源的影响最为明显。上海应开发新的水源地,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节约用水。科学技术水平越高,经济越发达,人口容量就越大。上海应大力发展科技,加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就业率和生产率。2010年2020年2030年水资源限制的人口容量1 535.951 705.681 894.17经济发展限制的人口容量1 460.991 543.031 596.84综合常住人口容量1 788.5~1 8701 841.5~1 9351 894.5~2 000
第一单元 人口与环境 单元检测试卷(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一、单项选择(每小题2分,共60分)图示的西伯利亚地区是俄罗斯的一个重要开发区,这里针叶林广布。据此回答1-2题。1. 该地区的区域地理特征包括( )①地广人稀 ②气候宜人 ③交通便捷 ④矿产丰富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2. 该地区南部人口密度相对较高,这主要是由于南部( )①气温较适宜 ②位于平原地带 ③开发历史较长 ④经济相对发达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答案】1. D 2. C【解析】1. 西伯利亚地区纬度高,以山地和高原为主,亚寒带针叶林气候,气候寒冷;地广人稀,但矿产丰富,铁路主要在南部较温暖的地区,其它大部分地区交通不便。2. 西伯利亚地区纬度高,但南部地区较北部纬度低,气候较为温暖,开发历史较长,交通较便利,经济相对发达,人口相对多,所以C正确。人口潜力指数是某地区相对合理人口密度与该地区实际人口密度之比。人口潜力指数大于1,说明该地区可以容纳更多人口;人口潜力指数小于1,说明该地区的现有人口数已经超过其相对合理人口容量。图10为美国人口潜力指数分布示意图(单位:%)。据此完成3-4题。3. 影响人口潜力指数的首要因素是( )A. 教育程度 B. 经济发展水平 C. 消费水平 D. 自然资源4. 美国东北部人口潜力指数较高的原因是( )A. 开发历史悠久 B. 环境优美,适宜居住C. 资源丰富,对外开放程度高 D. 消费水平低【答案】3. D 4. C【解析】3. 环境承载力影响人口潜力指数。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日数量,资源、科技水平、文化消费水平等对环境人日容量的影响很大,而影响环境承载力的首要因素是资源。4. 美国东北部自然资源丰富,对外开放程度高,因此环境承载力大,人口潜力指数较高。洛伦兹曲线模型反映地理事象的分布均匀程度。本题用其反映人口与经济分布的相互关系,图中各曲线的弯曲程度反映出该变量分布的不均衡性,曲线越弯曲,表示该变量分布越不均衡。结合安徽省人口与GDP分布洛伦兹曲线图完成5-6小题。安徽省人口、CDP分布的状况是( )A. 人口集中度与GDP集中度高度一致 B. 人口集中度与CDP集中度完全背离C. 人口集中度大于GDP集中度 D. GDP集中度大于人口集中度6. 图示安徽省人口与CDP洛伦兹曲线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①安徽省有大量民工到沿海发达地区务工 ②安徽省人口自然增长率快速下降 ③安徽省经济核心区对人口的吸引力不够 ④安徽省地形差异大⑤淮河横贯安徽北部,南北气候差异大 ⑥安徽省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二、三产业比重不高A. ①②⑥ B. ③④⑤ C. ①③⑥ D. ①③⑤【答案】5. D 6. C【解析】5. 由题干材料可知,洛伦兹曲线弯曲程度反映出该变量分布的不均衡性,曲线越弯曲,表示该变量分布越不均衡。图示安徽GDP洛伦兹曲线弯曲度大于人口洛伦兹曲线,说明GDP集中度大于人口集中度,C项正确。按一般规律,人口集中度应与GDP集中度基本一致。安徽之所以出现GDP集中度大于人口集中度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安徽是劳务输出大省,有大量民工到沿海发达地区务工;二是安徽省经济核心区比如合肥、“两淮”,皖江城市带等经济发展水平与沿海发达地区还有较大差距,对人口的吸引力不够;三是安徽省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地形的差异有利于人口集中度与GDP集中度一致,安徽省南北气候的差异不足以导致人口与GDP集中度的差异,所以④⑤错误;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的集中度关系不大且安徽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也不是快速下降②错误;所以C项正确。 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北京市重点发展的三个新卫星城之一,其定位是京津城际发展走廊上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近年来人口数量不断增加。读“亦庄城镇人口构成比例图”。完成7-8题。7. 亦庄新增城镇人口的主要来源包括( )①中心城区迁出人口 ②本地区原有农业人口 ③来京务工人员 ④外国留学生A. ①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8. 影响亦庄人口迁入的主要因素是( )A. 经济因素 B. 政治因素 C. 生态环境因素 D. 社会文化因素【答案】 7. C 8. A【解析】7.亦庄是北京市的卫星城,作用是分散北京市的城市职能,控制大城市的规模,所以卫星城的建立,中心城区相关的人口会迁出,①对。随着亦庄的发展,卫星城的规划完善,当地的原有农业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②对。北京是大城市,有较多的就业机会、较好的待遇条件,来京务工人员多,③对。外国留学生主要是到大学求学,亦庄是经济技术开发区,不是高等院校,不会有太多留学生到来,④错。所以C对。A、B、D错。8.亦庄是经济技术开发区,所以影响人口迁入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A对。政治因素、生态环境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对人口迁入影响不大,对经济开发区不是主要因素,B、C、D错。在中国经济进入转型期之时,人口流动方向逐渐由过去的“由西到东”向“由北到南”转变。而中国人口流动地图也是一幅经济地图。据此并结合下图完成9-11题。9.影响我国整体人口流动方向转变的主要因素是( )A. 区域交通状况 B. 政策支持力度 C. 自然环境状况 D. 区域经济差异10.相对于其他地区,“三沿”地区的优势在于( )A. 环境容量大 B. 交通运输便利 C. 环境质量好 D. 水资源充足11.流动人口子女现状,容易导致流入地( )A. 就业压力增大 B. 老龄化程度加重 C. 空巢儿童增多 D. 教育资源紧张【答案】9.D 10.B 11.D【解析】9.区域交通状况会影响人口流动,但是不是当前社会影响我国整体人口流动方向转变的主要因素,故A错误。现阶段我国人口的流动以自发性流动为主,故B错误。自然环境状况会影响人口的流动,但是不是主要因素,故C错误。材料显示“在中国经济进入转型期之时,人口流动方向逐渐由过去的“由西到东”向“由北到南”转变。而中国人口流动地图也是一幅经济地图。”经济的转型,引发了人口流动的变化,可见影响我国整体人口流动方向转变的主要因素是区域经济差异,故正确答案为D10.环境容量受多种因素影响,首要因素是自然资源,不是交通,故A错误。“三沿”是指沿江、沿海、沿铁路线地区,这些地区共同的优势在于交通运输便利,故B正确。“三沿”地区经济发达,环境污染比其他经济较落后地区要严重些,所以C错误。“三沿”地区的沿江、沿海地区水资源比较充足,但是沿铁路线地区不一定水资源充足,所以D错误。 11.流动人口子女在现居住地出生比例达58%,45岁以上占比12.9%,说明大多数流动人口在45岁以下,他们的子女年龄尚小,不会增加流入地的就业压力。故A错误。15-59岁流动人口占比78%,说明流动人口的流入不会加重老龄化程度,尤其流动人口子女现状更不会加重老龄化程度,只会在一定程度上减缓流入地的老龄化程度。故B错误。流动人口子女在现居住地出生比例达58%,说明大多数子女和父母在一起,空巢儿童较少。故C错误。流动人口子女在现居住地出生比例达58%,大多数流动人口在45岁以下,他们的子女年龄尚小,所以会导致流入地的教育资源紧张,故D正确。 近年来,不少在城市积累了资金、习得专长的农民工,开始逆向流动、返乡创业。这类人,被煤体称为“城归”。据统计,近年来“城归”人数累计达到450万。随着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有更多的“城归”返乡创业,这将给家乡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现实影响。据此完成12-14题。“城归”返乡创业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城市产业已达饱和,经济效益不断下降 B.城市生活成本过高,环境污染严重C.国家优惠政策实施,乡村经济蓄势发展 D.乡村土地无人耕种,大面积的撂荒13. “城归”给乡村带来的是人口红利升级,人口红利升级指的是“城归”人员( )A.性别结构的均衡化 B.年龄构成的年轻化C.数量的大幅度提高 D.技能与素质的提升14. “城归”现象给乡村最先带来的社会效益是( )A.增加家庭收入,改善环境质量 B.有效解决留守儿童和老龄化问题C.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基础设施 D.促进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答案】12.C 13.D 14.B【解析】12.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有更多的“城归”返乡创业,“城归”返乡创业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国家优惠政策实施,乡村经济蓄势发展,C对。城市产业未饱和,经济效益仍不断增长,A错;城市生活成本过高,环境污染严重,乡村土地大面积的撂荒不是主要原因,B、D错。故选C。13.“城归”给乡村带来的是人口红利升级,人口红利升级指的是“城归”人员技能与素质的提升,D对。与性别结构的均衡化、年龄构成的年轻化无关,A、B错;人口数量的提高不表示技能、素质的提升,C错。故选D。14.“城归”现象给乡村最先带来的社会效益是有效解决留守儿童和老龄化问题,B对。增加家庭收入,改善环境质量是经济、环境效益,A错;不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基础设施,C错;促进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是经济效益,D错。故选B。近年来,我国有些农村出现了“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的空心化现象。完成15-17题。15.这种空心化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自然环境好 B.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小C.城乡收入差距大 D.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低16.“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带来( ) A.土地资源浪费 B.农业发展水平提高C.城乡协调发展 D.农村老龄化程度降低17.近年来,随着我国内地的企业不断增加,原在沿海工作的务工人员出现大量返乡就业的现象,这种现象总体上不利于( ) A.推进家乡城镇化进程 B.促进家乡经济发展C.增加春运长途客运量 D.促进区域文化交流【答案】15.C 16.A 17.C【解析】15.城市是人类集中分布区域,人文景观突出,A不对;农村建筑物密度小,人均居住面积大,B不对;城乡收入差别大,乡村人口大量迁入城市,从而出现土地、房屋闲置的现象,C对;相对于城市,农村的自然增长率高,因此空心化现象不是人口自然增长率低导致,D不对。故选C。16.“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使土地闲置,造成土地资源浪费,A正确;农村劳动力短缺,土地闲置,农业发展水平降低,B不对;人口大量迁入城市,乡村发展滞后,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C不对;劳动力人口大量迁入城市导致农村人口老龄化加剧,而且人口老龄化严重是“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的原因而不是结果,D选项从因果关系上也不对。故选A。17.务工人员返乡就业,有利于推进家乡城镇化进程,A对;家乡乡镇企业发展,有利于促进家乡经济发展,B对;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减少了人口流动,减少春运长途客运量,C不对;务工人员返乡就业会将城市的文化传播到家乡,促进区域文化交流,D对。本题要求选择产生的不利影响,故选C。读下面两则人口资料,回答18-19题。 18.影响王琴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因素 B.政治文化 C.交通运输 D.自然环境19.影响史密斯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A.资源开发 B.宗教信仰 C.气候优越 D.水源充足【答案】18.A 19.C【解析】18.从安徽到江苏是从内陆到沿海,江苏的经济发展较快,因此影响王琴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因素,选A。19.休斯敦与纽约相比,纽约冷湿,而休斯敦气候温暖适宜,阳关充足,非常适合老年人颐养天年,史密斯是退休后移居此地,因此是为了享受生活寻找的优越养老地区,选择C。下图是山西省耕地资源与人口承载力示意图。读图回答20-21题。20.导致2015~2025年山西省人口承载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数量增加 B.科学技术进步 C.消费水平提高 D.土地资源减少21.提高山西人口承载力的可行性措施是( )A.控制人口数量,发展地方经济 B.抑制对外开放,减缓增长速度C.鼓励人口外迁,减少耕地面积 D.限制消费水平,降低生活内需【答案】20.C 21.A【解析】20.人口数量的增加与人口承载力无关,A错。科学技术进步可以使人口承载力提高,B错。读图可知,2015~2025年,山西省人口承载力呈下降趋势,主要是以人均粮食消费量的提高所致,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人口承载力降低,C对。山西省虽然人均耕地面积减少,但是由于总人口增加,所以土地资源并未减少,D错,故选C。21.山西省人口承载力的降低与人口数量的增加有一定的关系,所以应当控制人口数量,积极发展经济,A对。抑制对外开放,减缓增长速度,会使得人口承载力进一步降低,B错。耕地面积的减少会加剧人口与环境之间的紧张关系,C错。限制消费,降低生活水平,不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趋势,D错,故选A。读某岛国的人口资料表,回答22-23题。22.由该表可知,该岛国的人口合理容量为( )A.25万 B.30万 C.35万 D.45万23.下列关于环境人口容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生活消费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B.实际人口数量只要小于环境人口容量、大于最适宜人口容量,就不会出现环境、资源问题C.其他条件完全相同,科技水平越高的地区环境人口容量越大D.该岛国的环境人口容量是个固定值,无论时间、条件怎样变化,该值是不会变化的【答案】22.A 23.C【解析】22.人口容量是指当地资源、经济社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最高人口数量,而人口合理容量是指在有效而持续利用资源,保持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定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A正确。 23.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有资源的丰富程度、科技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及消费水平等。其中资源状况则是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C正确。读长江中下游与青海、西藏地区部分资料表,完成24-25题。24.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环境承载力高的原因是( )A.地势高、气候寒冷 B.生态环境脆弱 C.自然资源丰富 D.生物资源少25.青海、西藏的人口合理容量正在减小,原因可能是( )①消费水平迅速上升 ②生产活动破坏了生态环境③自然灾害的增多 ④青藏铁路的开通,加强了西藏与外界的联系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答案】24.C 25.C【解析】24.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很多。例如,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及消费水平等。资源是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环境承载力高的原因是自然资源丰富。 地势高、气候寒冷、生态环境脆弱、生物资源少环境承载力低。故选C。25.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因素要从消费水平、生态环境及地域的开放程度等方面考虑。青藏铁路的开通,加强了西藏与外界的联系,环境承载力应该增大,④说法错误。故选C。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下图为我国不同年份(2010年及以前为统计数据,2010年后为按当时生育政策的预测数据)人口结构表.读表回答26-28题:26.据表推断,如果不调整生育政策,我国( )A.2030年人口规模最大,随后开始减小B.2000年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已达到10%以上C.15-59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下降始于2020-2030年之间D.进入严重老龄化阶段始于2010年-2020年之间27.我国调整生育政策的主要目的除改善人口年龄结构外,还有助于改善( )A.人口性别结构 B.人口职业结构 C.人口文化结构 D.人口城乡结构28.有人认为,中国的人口容量较30年前有一定程度的增加是当前生育政策调整的考虑因素之一,这可能得益于我国( )①自然环境和资源的极大改善 ②生产力和科技水平的大幅提高③地区开放程度的极大改善 ④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26.D 27.A 28.C【解析】26.2030年至2040年之间的总人口是一直减小还是先增大后减小无法判断,因此无法确定2030年的人口规模是否为最大,故A错误。根据表中数据计算2000年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9.84%,故B错误。据表中数据计算出表中1991年、2000年、2010年、2020年、2030年、2040年、2050年的15到59岁人口所占的比例分别为63.7%、63.1%、66.8%、65.4%、60.0%、58.8%、56.6%,目前15~59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下降始于2020年之前,故C错误。可根据表中数据算出各年份65岁人口比重,其中2010年比重为7.71%,2020年比重为10.8%,而65岁以上人口占10%为严重老龄化,故D正确。27.由于受我国传统思想“龙凤呈祥”观念的影响,二孩政策实施后,各个家庭趋向于男孩女孩各要一个,故有利于调节我国人口性别结构,A符合题意。二孩政策实施后,对人口职业结构改善作用不明显,B不符合题意。二孩政策实施后,对人口文化结构和人口城乡结构影响不大,C、D不符合题意。28.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我国的自然环境较30年前较差,资源总量也较30年前有所减少,故①错误;我国生产力和科技水平的大幅提高,我国的资源使用种类和利用效率大大提高,导致人口容易增加,②正确;由于开放程度的提高,使我国可以大量利用国外资源,从而使我国的人口容量有所增加,故③正确;人民生活水平与人口容量是负相关的关系,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可能导致人口容量下降,故④错误。综上所述,C符合题意,排除A、B、D。某评测机构从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大气环境容量以及水环境容量等五方面来确定研究区的综合承载力,其大小最终取决于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瓶颈”作用的制约因素。读某市综合承载力测度表。完成29-30题。29.制约该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因素是( )A.水资源承载力 B.能源承载力 C.水环境容量 D.大气环境容量30.专家预测,2030年该市能源承载力可承载人口规模将提高,最可能因为该市( )A.能源消费总量下降 B.能源总量大幅下降C.能源利用效率提升 D.区域内人口量增加【答案】29.C 30.C【解析】29.表中数据信息表明,水环境容量可承载人口规模上限数值最小,说明制约该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因素是水环境容量,选项C符合题意。表中数据信息表明,当地水资源承载力、能源承载力、大气环境容量可承载人口规模上限数值均大于水环境容量,因此排除A、B、D。故选C。 30.能源消费总量下降对于能源承载力没有直接关系,只有人均能源消费量下降才会提高能源承载力,排除A。能源总量大幅下降,会导致能源承载力可承载人口规模下降,不符合题意,排除B。能源利用效率提升,会使可有效利用的能源量上升,从而提高能源承载力可承载人口规模,选项C符合题意。区域内人口量增加不能影响能源承载力,排除D。故选C。二、非选择题(共40分)31. 阅读相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材料一 全国妇联2013年7月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达6100多万。在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黔东南州”)雷山县荣防村,青壮年几乎都外出打工了,当地有90%的孩子都是留守儿童。我国四川、安徽、河南、广东、湖南、江西的留守儿童占全国留守儿童总量的52%,留守儿童数量排在前十的还有广西、湖北、贵州、江苏。材料二 下图为我国外出农民工就业地域分布比例图。(1)从空间分布看,我国留守儿童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这些地区产生留守儿童的原因是什么?(6分) (2)贵州黔东南州雷山县荣防村青壮年最可能去什么地方打工?为什么?(6分) (3)从2010年到2011年,长三角和珠三角农民工就业比例呈现什么样的变化趋势?试从地理学科角度分析该趋势的形成原因。(8分)【答案】(1)分布地区:主要分布在人口数量大、经济相对落后的中西部省区的农村。原因:由于经济落后,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或经商。(2)最可能去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的地区,如珠江三角洲地区。因为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有较多的就业机会、较好的工资待遇、更好的发展条件,且距离较近。(3)呈现下降趋势。原因:随着中西部地区优惠政策的实施和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东中西部地区农民工工资水平趋同,东部地区对农民工的就业吸引力在逐步下降;随着东部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农民工自身素质无法满足用工企业的要求。【解析】(1)从材料一中可知留守儿童的空间分布特征,据材料一可知,我国留守儿童主要分布在四川、安徽、河南、湖南、江西、广西、湖北、贵州等人口数量大、经济相对落后的中西部省区的农村。成因可从当地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或经商方面分析。(2)人口迁移最主要的因素是经济因素。从距离角度分析可知,贵州黔东南州雷山县荣防村青壮年最可能最可能去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的地区,如珠江三角洲地区。当地村民最可能去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的地区打工主要是为了获得较多的就业机会和较好经济收入,主要是经济差异。(3)据材料二图分析可知,从2010年到2011年,长三角和珠三角农民工就业比例呈现下降趋势。原因应主要从政策、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分析。随着中西部地区优惠政策的实施和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东中西部地区农民工工资水平趋同,东部地区对农民工的就业吸引力在逐步下降;随着东部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农民工自身素质无法满足用工企业的要求。32. 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城市人口容量应与城市的经济发展和资源总量相适应。有人根据上海经济发展水平和水资源总量,估算出2010年、2020年和2030年上海常住人口容量(见下表)。随着上海市城市化进程的加速,2010年上海市常住人口已达2 301.91万人,超过估算的人口容量。上海市人口容量估算表(万人)(1)读图1,估算2010年上海的人口年龄构成,并判断上海的人口年龄构成特征。(6分)(2)随着城市的发展,上海人口在地域分布上也有较大的变化。读图2,描述1990年至2008年上海常住人口在不同区域的变化特征。(6分)(3)结合影响人口容量因素的知识,从水资源和经济发展两个方面,分析上海今后提升人口容量可以采取的措施。(8分)【答案】(1)0~14岁人口所占比重约为8%(7.6%~9.6%均可)、15~64岁人口所占比重约为82%(79.8%~82.8%均可)、6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约为10%(9.6%~10.6%均可)。 进入严重老龄化阶段。(2)1990年至2005年,上海中心城核心区和边缘区人口减少,近郊和远郊人口大幅增加。随着上海旧城改造和环境改善,2005年至2008年中心城核心区出现了人口增加的趋势。(3)自然资源是影响一个地区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其中水资源的影响最为明显。上海应开发新的水源地,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节约用水。科学技术水平越高,经济越发达,人口容量就越大。上海应大力发展科技,加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就业率和生产率。2010年2020年2030年水资源限制的人口容量1 535.951 705.681 894.17经济发展限制的人口容量1 460.991 543.031 596.84综合常住人口容量1 788.5~1 8701 841.5~1 9351 894.5~2 000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