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第2节 科学测量一等奖ppt课件
展开科学观念:知道测量的意义,了解长度的单位及测量工具;学 会正确使用刻度尺,学会记录长度测量的结果,学会选择不 同的测量仪器或方法去测量各种物体的长度;科学思维:形成估算的能力和正确的实验习惯;探究实践:通过操作练习,初步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培养估 测能力和正确细致实验习惯。提升动手能力。态度责任: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科学态度,激发学习科学兴趣。
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享有“大树王国”之美誉,需要3人以上合抱的大树就有400棵,其中最大的一棵需要8人才能将其合围。 这棵“大树王”的直径到底是多少呢?如何准确地测量它的周长?
要想知道具体的数值,我们必须对研究对象进行测量。 你的测量结果是否准确?我们完成了本节内容“长度的测量”的学习,便可知道答案了。
一、测量1、测量: 测量是一个把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进行比较的过程。(注:这里的公认的标准是指单位。)2、科学测量基本类型: 常见的科学测量有:长度的测量、体积的测量、质量的测量、温度的测量、时间的测量等。3、国际单位制: 国际计量大会采纳和推荐的统一的测量标准。
测量图中各物体的长度时,应该分别用什么长度单位?
二、长度测量1、长度: 长度是点到点的距离;2、长度的测量工具: (1)长度的测量工具是刻度尺; (2)刻度尺的种类: 常用的刻度尺:直尺、三角尺、卷尺
注意: 不同测量场合应选用不同的测量仪器。
3、长度单位: (1)长度测量时,公认的长度标准是长度单位。 (2)长度单位: ①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米(符号m) 一般成年人走一步的距离约为0.7m,课桌的高度约为0.8m; ②常用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1)使用任何一种测量工具时,首先要了解它的量程和分度值。 观察刻度尺,这把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在哪里?量程(测量范围)是多少?分度值(相邻两刻度线之间的长度)是多少?
分度值:0.1cm或1mm
注意:刻度尺的分度值决定了测量的精确度。
2)仔细观察老师提供的刻度尺,并填空:
4、刻度尺的使用:(1) 刻度尺上有刻度的一边应紧靠被测物体,并放正尺的位置;
(2) 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应与被测物体的一端对齐;
若零刻度线磨损,则可从某一整数刻度开始测量。
(3) 读数时,视线应与尺面垂直;
(4)测量值应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长度:4.10cm或41.0mm
4.10或41.0,4.1cm或41mm等
(4.1cm是准确值,0.1cm是估读值)
(数据书写格式: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评价标准: ①选择的刻度尺量程合适; ②读数: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③记录是否带单位。
选择合适的刻度尺,测量科学教科书的长和宽:(1)你所选刻度尺的量程 ;分度值 ;(2)将刻度尺上有刻度的一边紧贴教科书的长边,刻度尺上的零刻度线与教科书的长边一端对齐。读数时,视线应与刻度尺面垂直;(3)重复步骤(1),测量教科书的宽;(4)测行科学教科书的长是 ;宽是 。
在实际的测量中,是不是选最小刻度越小越好?
测量时应先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需要达到的程度,再选择满足测量要求的刻度尺。 如,测量窗玻璃的长和宽,一般要准确到1毫米;测量跳远的成绩,一般要准确到1厘米;若要测量高速公路的长度,一般准确到1米就可以了。
4、测量误差: (1)测量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存在差异,称为测量误差。测量中,误差肯定存在,是不可避免的。 (2)误差成因: ①测量时,人的估计能力不同:对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不可能估计得十分准确; ②测量工具本身的原因:如零刻度线磨损,尺的刻度不均匀,以及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使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存在差异。 (3)减小误差: 对同一长度,可以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由于观察估计不准确造成的误差。
5、其他的长度测量法:(1)生活中粗略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①用自己的指距估测课桌的长度;②用自己的步长估测教室的长度。(2)累积法测量长度: 累积测量法:把某些难以用常规仪器直接测量的微小量积累起来,将小量变成较大量的测量方法。 优点:测量过程变得容易,提高测量的精度。 举例:测量一张纸的厚度时,先测量多张纸的总厚度,再除以总张数。
(3)特殊仪器的长度测量法: 一些特殊的测量场合,无法用刻度尺直接测量时,人们还会用到一些其他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如,利用波从发送到接收之间的时间长短来测量测距仪与被测对象之间的距离。 ①潜水艇在水下航行时,常用声呐来测量潜水艇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 ②雷达用电磁波反射的原理测量飞机与雷达之间的距离; ③测距望远镜将激光测距仪和望远镜系统相结合,集观察和测量于一体。
1、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经过测量,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高468米,在这一测量中,“测量”定义中所说的“公认的标准量”是( ) A. 1米 B. 468米 C. 东方明珠电视塔 D. 测量用的尺子
2、关于测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记录测量结果时,只写数值,不写单位是毫无意义的 B.测量长度要有估计数字,估计数字的位数越多,误差就越小 C.记录测量的结果,所用单位不同时,不会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程度 D.为了减少误差,进行任何一个测量,都要采取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
3、小培和小华用各自的刻度尺分别测量同一张课桌的长度。小培测量的结果为122.9 cm,小华测量的结果是1.228 m,下列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小华的读数比小培的准确 B. 小培的读数比小华的准确 C. 两人中至少有一人的数据是错误的 D. 两人所用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相同的
4、有6位同学用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本《科学》课本的长度,测得数据分别为23.02厘米,23.09厘米、23.10厘米、23.00厘米和23.08厘米、30.38厘米。下列测量结果最接近真实值的是( ) A. 23.058厘米 B. 23.06厘米 C. 23.95厘米 D. 无法确定,因为真实值未知
5、小亮在“测量”实验中:(1)图甲中圆的直径为_____mm。(2)一条纸带厚薄均匀,他把纸带紧密地环绕在圆柱形铅笔上,直至恰好能套进一个圆环内,如图乙,纸带环绕了n圈,则纸带厚度的表达式是 。
(D2-D1)/2n
1、长度的常用测量工具为刻度尺;2、长度的单位有米、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等;3、使用刻度尺时: 测量前要注意: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 测量时要注意:①被测物体紧贴刻度尺有刻度一侧,且从零刻度起量;②读数时,视线与尺面垂直并估读到准确值的下一位;③记录时要带单位。4、测量较小量时可采用累积法。
1.2 科学测量(1) ……长度测量1、长度测量工具:刻度尺;2、长度的单位:米、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等; 1 km=1 000 m=103 m 1 cm=0.01 m=10-2 m 1 mm=0.001 m=10-3 m 1μm=0.000 001 m=10-6 m 1 nm=0.000 000 001 m=10-9 m3、使用刻度尺时: 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 1)放正:有刻度的一边应紧靠被测物体; 2)对齐:零刻度线与被测物体的一端对齐; 3)正视:视线应与尺面垂直; 4)读记:测量值应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1、复习本课时主要内容;2、完成作业本中相应练习;3、完成学案中“课后巩固”;4、预习“体积测量”的相关内容。
初中科学浙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2节 科学测量获奖ppt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科学浙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a href="/kx/tb_c4049376_t3/?tag_id=26" target="_blank">第2节 科学测量获奖ppt课件</a>,共4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长度测量,立定跳远的成绩,书本的厚度,量身高,长度的单位,规律总结,思考与讨论,玻璃的厚度,课桌的高度,高速公路的长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科学浙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第2章 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第5节 生物的多样性完整版ppt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科学浙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a href="/kx/tb_c4049384_t3/?tag_id=26" target="_blank">第2章 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第5节 生物的多样性完整版ppt课件</a>,文件包含核心素养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25《生物的多样性》第1课时课件pptx、核心素养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25《生物的多样性》第1课时教学设计doc、核心素养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25《生物的多样性》第1课时学案doc、动物对环境的影响wmv等4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25页, 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科学浙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第3节 多姿多彩的动物精品课件ppt: 这是一份初中科学浙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a href="/kx/tb_c4049382_t3/?tag_id=26" target="_blank">第3节 多姿多彩的动物精品课件ppt</a>,文件包含核心素养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23《多姿多彩的动物》第1课时课件pptx、核心素养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23《多姿多彩的动物》第1课时教学设计doc、核心素养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23《多姿多彩的动物》第1课时学案doc、蜗牛mp4、蝗虫mp4等5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34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