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5年新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板块一 第三单元 第六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的制度变化与创新(课件+讲义+练习)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课件
      板块一 第三单元 第6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的制度变化与创新.pptx
    • 练习
      板块一 第三单元 训练6 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的制度变化与创新(同步练习).docx
    • 教师
      板块一 第三单元 第6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教师版).docx
    • 学生
      板块一 第三单元 第6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的制度变化与创新(学生版).docx
    2025年新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板块一 第三单元 第六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的制度变化与创新(课件+讲义+练习)01
    2025年新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板块一 第三单元 第六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的制度变化与创新(课件+讲义+练习)02
    2025年新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板块一 第三单元 第六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的制度变化与创新(课件+讲义+练习)03
    2025年新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板块一 第三单元 第六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的制度变化与创新(课件+讲义+练习)04
    2025年新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板块一 第三单元 第六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的制度变化与创新(课件+讲义+练习)05
    2025年新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板块一 第三单元 第六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的制度变化与创新(课件+讲义+练习)06
    2025年新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板块一 第三单元 第六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的制度变化与创新(课件+讲义+练习)07
    2025年新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板块一 第三单元 第六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的制度变化与创新(课件+讲义+练习)08
    2025年新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板块一 第三单元 第六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的制度变化与创新(课件+讲义+练习)01
    2025年新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板块一 第三单元 第六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的制度变化与创新(课件+讲义+练习)02
    2025年新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板块一 第三单元 第六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的制度变化与创新(课件+讲义+练习)03
    2025年新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板块一 第三单元 第六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的制度变化与创新(课件+讲义+练习)01
    2025年新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板块一 第三单元 第六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的制度变化与创新(课件+讲义+练习)02
    2025年新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板块一 第三单元 第六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的制度变化与创新(课件+讲义+练习)03
    2025年新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板块一 第三单元 第六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的制度变化与创新(课件+讲义+练习)01
    2025年新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板块一 第三单元 第六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的制度变化与创新(课件+讲义+练习)02
    2025年新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板块一 第三单元 第六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的制度变化与创新(课件+讲义+练习)03
    还剩7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3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5年新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板块一 第三单元 第六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的制度变化与创新(课件+讲义+练习)

    展开
    这是一份2025年新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板块一 第三单元 第六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的制度变化与创新(课件+讲义+练习),文件包含板块一第三单元第6讲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的制度变化与创新pptx、板块一第三单元第6讲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教师版docx、板块一第三单元第6讲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的制度变化与创新学生版docx、板块一第三单元训练6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的制度变化与创新同步练习docx等4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60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一轮复习方式采用读、听、练、评、考五个环节:第1环节——读:由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和计划性地读书,在此基础之上理清单元与单元之间、课与课之间的逻辑联系,构建相对严谨的教学知识结构,使掌握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第2环节——听:在熟知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理解基本史实,突出重点、难点,提高历史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巩固知识并逐步形成历史学科思维能力。第3环节——练:在课时复习结束后,要选取典型试题及时进行测试、反馈,可采取一课一小练(当堂训练)的形式,以便及时巩固落实,练习后,必须核对答案,分析总结。第4环节——评:包括教师的讲评与学生的自评。每一单元测试及模块测试后教师要重点讲评,在讲评练习和试卷过程中,要特别留心解题方法的讲评,从而减少解题错误,提高应试能力。第5环节——考:结合学校周考练安排,特别训练学生做选择题的能力,如最佳选择题是单项选择题中的基本题型,旨在考查对历史知识理解掌握的准确性,考查辩证思维能力。
    魏晋至隋唐: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1.频率题型:该部分是高考中频考点,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都有所涉及2.情境设计:多利用文献、表格、示意图等史料创设新情境,如(2022·广东卷,3)北齐到隋唐政府机构变化;(2022·湖南卷,3)九品中正制的兴衰;(2022·1月浙江选考,5)三省六部制;(2021·海南卷,5)元朝恢复开科取士;(2021·江苏卷,3)进士出身。利用原始史料、采用非选择题形式,对制度相互关系等问题进行考查,如(2023·6月浙江选考,22)户籍制度与赋役制度关系;(2023·湖南卷,17)唐代税制改革;(2023·1月浙江选考,23)三省制运行机制等3.核心考向: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租庸调制;两税法
    1. 图解 · 关键知识 
    2. 挖掘 · 教材信息
    教材“学思之窗”中写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这体现科举制度实施有何作用?
    答案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1.魏晋时期:租调制(1)魏晋时期,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2)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2.唐初:租庸调制(1)内容: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21至59岁的成年男子。除租(定量谷物)、调(人头税)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2)影响:以庸代役保证农时,促进农业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赋税收入。
    1. 辨析 · 易混易错
    (1)区别:均田制是土地分配和管理制度,租庸调制则是赋税政策,二者定义不同,适用范围不同,沿革历史时期不同。(2)联系:租庸调制以均田制为基础和依据,唐中期以后,由于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无法维持,后被两税法取代。
    2. 拓展 · 思维点拨
    两税法的实行,反映了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削弱。使封建国家由对人丁的控制转移到对土地的控制,由征发劳役转向征收实物,这说明我国封建社会的赋税制度已由税人过渡到税地。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内部经济的新发展。
    视角1 制度创新——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日臻完备 —— 三国两晋南北朝到隋唐的政治制度演进
    材料一 在九品中正制创立初期,中正评定人物时还能注意清议,做到德才并举,秉公办理。随着九品中正制的实行不断深入,在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下,独占政治、经济等不同领域大权的门阀世族地主阶层,为了自身的地位和利益,逐渐封闭选官制度,操纵中正的评议和任免,并日益扩大中正的权力。——摘编自周升华《试论九品中正制创立之由及其蜕变》
    材料二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它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其基本理念是“至公”……可以说,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摘编自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九品中正制是在汉末以来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也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注意客观认识;同样对科举制也要辩证看待。
    (1)根据材料一,说明九品中正制下选官标准的变化及原因。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变化:从重视德才到重视家世。原因:士族门阀势力的崛起;社会秩序的动荡。
    (2)根据材料二,指出“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的内涵。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追求自由平等,公平公正;打破了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促进了社会阶层之间的良性流动;有利于庶族地主的参政。
    视角2 中枢权力机构创新——三省六部制
    材料 “贞观之治”成绩的取得,是以人为本、以德治国这一政治路线的成功。以往谈及贞观之治,只是一味强调唐太宗、魏徵等人的自觉,常常忽略中国制度的重要背景。魏徵从贞观七年开始担任门下省的长官,直至贞观十七年去世,都是门下省的负责人。唐太宗与魏徵的关系,与三省制关系密切,而三省制的运行机制,更值得重视。唐朝也被称为“律令国家”,因为它把中国自汉魏以来的传统律法、律令做了一番非常完善的总结和提炼,形成了律令制度……《唐律疏议》对古代亚洲各国如日本、朝鲜、越南等的立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摘编自荣新江等《唐:中国历史的黄金时代》
    材料一方面以唐太宗与魏徵的关系为例论证了中央官制三省制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强调了唐朝《唐律疏议》的地位和影响。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从三省制运行机制的角度说明“唐太宗与魏徵的关系”,并概括《唐律疏议》在中外法制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原因。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系:唐太宗授命中书省草拟诏令;魏徵作为门下省长官进行审核并驳回不妥的诏令。原因: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一部封建法典;是礼法结合的典范;唐朝以后历代王朝大多以此作为蓝本创制法律;古代亚洲一些国家的立法以此为鉴。
    1.历史解释——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及趋势
    2.历史解释——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演变的特点(1)皇帝通过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宰相制度沿着相权逐步削弱、君权逐渐强化这根主线发展演变。(2)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3)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由“实位”到“虚位”的转变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再是专职,是对相权限制压缩的表现。(4)宰相权力不断分化。宰相既实行分权,即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以弥补分权效率低下的弊端。
    视角 赋税征收——租庸调制与两税法
    量出制入 —— 魏晋到隋唐的赋税制度变化
    材料 由于土地兼并逐步发展,失去土地而逃亡的农民很多。农民逃亡,政府往往责成邻保代纳租庸调,结果迫使更多的农民逃亡,租庸调制的维持已经十分困难……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两税法的主要原则是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算当地人,上籍征税。同时不再按照丁、中(以年龄分为黄、小、中、丁、老五类)的原则征租庸调,而是按贫富等级征财产税及土地税,将贵族也纳入征税范围。——黄永年《唐史十二讲》
    材料从背景、原则、内容三个方面解读了唐朝的赋税改革:由租庸调制到两税法。
    根据材料,指出两税法取代租庸调制的原因;分析两税法在征收标准和纳税对象上的新变化及其影响。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土地兼并严重,按丁、户征税无法延续。新变化: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到以资产、土地为主;纳税对象范围扩大。影响: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相对减轻了贫困家庭的负担;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1.历史解释——两税法中的思想原则
    2.唯物史观——两税法的评价
    (2022·广东卷,3)下图为南北朝时期北齐到隋唐政府机构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A.加强了中枢决策权B.避免了相权被分割C.降低了政令的执行效率D.使中央机构分工更明确
    A.世家大族没落 B.科举制存在严重弊端C.门阀观念强化 D.九品中正制仍可延续
    1.复杂情境——从选官制度变化看隋唐社会结构(2022·湖南卷,3)据下表可知
    依据材料表格可知九品中正制被废除,科举制诞生,接着又恢复,又废除。如此反复,说明这一时期门阀士族的力量仍然很强大,科举制的形成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总体趋势是世家大族逐渐没落,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科举制存在弊端,排除B项;材料不能反映门阀观念的强化,排除C项;九品中正制在唐朝已被再度废除,排除D项。
    2.学术情境——通过枢密使设置看唐代中枢机构变化(2022·重庆卷,3)唐代宗始设枢密使,“初不置司局,但有屋三楹,贮文书而已。其职掌惟承受表奏于内中进呈;若人主有所处分,则宣付中书门下施行而已”。据此可知,当时的枢密使A.主要负责军事事务 B.类似皇帝秘书机构C.地位在中书省之上 D.下属机构较为完备
    3.学习情境——以唐朝政策考查三省六部制(2022·1月浙江选考,5)唐初,三省长官是当然的宰相,他们常在政事堂共商国家大事。后来,皇帝又时而指定某些级别略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这些人事实上已加入宰相集团。会议所作决策以文字形式报皇帝批准,付外执行。皇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A.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B.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C.集思广益以减少决策失误D.分散相权以强化君主权力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是当然的宰相,并且“皇帝又时而指定某些级别略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这些人事实上已加入宰相集团”,宰相数量增多,分散了相权,加强了君主权力,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君权与相权的关系,属于君主专制问题,不属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级别略低的官员”是否是知识分子,排除B项;皇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强化君权,C项不是最主要目的,排除。
    1.[挖掘信息·新情境]东汉末年曹操自任丞相,移原隶少府的尚书吏部曹、选部曹等尚书诸曹为丞相属官。后来,魏文帝曹丕以曹操设立的专门处理机密文书的秘书省为基础另设一省,掌管机要,起草和发布诏令。曹魏行政机构的调整A.遵循了中央集权制原则B.有利于中央事权的统一C.降低了中央的行政效率D.从根本上防止吏治腐败
    魏文帝于秘书省之外另设一省来掌管机要,增加了中央机构部门数量,使得部分机构的职能重叠,降低了中央的行政效率,故选C;材料中曹魏是在中央内部进行的机构改革,未涉及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排除A。另设一省掌管机要使得部门之间事权重叠,不利于中央事权的统一,排除B;新设立的部门对防止吏治腐败无太大益处,排除D。
    2.[挖掘信息·新角度]唐朝前期,在三省六部制度的政治保障下,君主励精图治,国家实现空前繁荣。唐玄宗统治后期,疏于朝政,任用奸佞,宠幸宦官,终于酿成安史之乱。高度成熟的政治设计没有能够防止唐朝由盛转衰。这表明A.政体影响国家政治生态状况B.三省六部制度的缺陷明显C.治乱交替是国家发展的必然规律D.国运兴衰取决于吏治情况
    唐朝由盛转衰并不是三省六部制的影响,而是君主专制政体导致的,故选A项;材料论述唐朝前后期由盛转衰时突出了君主个人治国理政状况的变迁,而非三省六部制度的缺陷,排除B项;材料只提及唐朝,并不能代表国家发展的规律,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吏治情况,排除D项。
    3.[图文综合·新情境]如图为唐朝怀集庸调银饼,是岭南道广州怀集百姓所纳庸调在上缴朝廷时由地方官府折纳的银饼,出土于陕西西安何家村。与此银饼相对应的制度是A.滋生人丁,永不加赋B.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C.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D.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怀集“庸”“调”体现的是租庸调制,故C项正确;清朝康熙帝在位时期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数作为征税的标准,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排除A项;两税法规定“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排除B项;D是商鞅变法的内容,排除。
    中枢机制——三省六部制这套制度在唐朝的政治运作中最大的特色归结为一句话:追求体制内最大限度的民主,让决策、审议和行政权各自独立,政令与施政相分离,使得权力分配均衡合理且在有效监督下运行,做到理性决策,而且切实可行。以德治国的国家中枢权力机构最重要的是决策民主,在决策层面不是由哪一个部门单独负责,而是由三个省共同进行,三省长官共同组成朝廷决策班子。——摘编自韩昇《盛唐格局》
    [材料解读] 三省六部制在运作形式上具有民主色彩,可以理解为专制体制下最大限度的民主。[命题方向] 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特点;隋唐制度发展与创新等。
    1.(2023·衡水二模)九品中正制明确规定中正官必须是中央政府的在职高官,这实际上是将汉代的乡里清议纳入朝廷选举的轨道,同时,这些高官对乡里清议的私家操纵也因此取得合法地位。由此可知,这一规定A.反映了中央对地方豪强的妥协B.导致选官权从中央旁落到地方C.实现了政府对民间舆论的控制D.有助于扩大士族的政治影响力
    据材料“高官对乡里清议的私家操纵也因此取得合法地位”可知,中正官选任官员的过程中受到了家世门第的影响,体现了士族在官员选举中的作用增强,有助于扩大士族的政治影响力,故选D项。
    2.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之初,中正由现任中央职官兼任,须“德充才盛”,经郡国长官推举,报请司徒确认并予以任命。这表明九品中正制A.无法为政府选拔优秀的人才B.有利于推动官僚政治的形成C.彻底改变了乡里评议的传统D.顺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趋势
    由材料可知,中正官由中央官员兼任,地方长官只有举荐权,选官用官的权力由中央掌握,顺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趋势,故选D项。
    3.(2023·重庆模拟)西晋时,“举秀才必五策皆通”,又设立国子学,与太学相并立。南朝时期,国子学中经策试而入仕的学生,“见于史传者数十人之多”。国学的“明经”科地位上升,超过了孝廉,形成了“州举秀才试文、国学明经试经”的格局。这反映出A.九品中正制名存实亡B.考试选官逐渐受到重视C.门阀士族影响力巨大D.人才选拔制度发展成熟
    据材料“国子学中经策试而入仕的学生”“超过了孝廉”“州举秀才试文、国学明经试经”可知西晋、南朝时重视利用考试来选拔官吏,故选B项;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隋朝九品中正制被废除,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贵族子弟在国子学中仍是需要考试的,排除C项;科举制是古代人才选拔制度成熟的标志,排除D项。
    注:隋炀帝时,六局仅留符玺局,其余都被移出门下省,另外组成殿内省负责皇帝生活起居。A.中央机构趋向专门化 B.古代社会生活进步C.士族的社会地位降低 D.国家逐渐走向统一
    4.(2023·保定二模)下表为四朝门下省诸局情况表。该表突出反映的论题是
    北齐至隋文帝时期,门下省下设的诸局数量较多,而到了隋炀帝时期只剩下符玺局。由此可见,门下省的职能呈现出从多元化向专业化的转变,故选A项;材料只涉及门下省职能的变化,无法直接得出古代社会生活进步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士族地位高低的信息,隋朝时期士族的地位仍然较高,排除C项;隋文帝时期灭亡了陈朝,实现了国家大一统,但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项。
    5.(2024·黄冈调研)北朝谱学以官修谱牒为主,侧重士族及其门第评定。唐前期三次官修谱牒,评定士族及其等级,“崇重今朝冠冕”。至唐后期,朝廷不再分定姓族、官修“氏族志”;私撰谱牒,也不再注重士族评定,谱学转向关注姓源、姓望等姓氏知识。唐朝谱学的转变主要由于A.选官制度的调整 B.人才观念的变化C.阶层流动的增强 D.君主专制的强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观念,谱学的编纂也就侧重士族及其门第的评定,到唐朝时期,选官制度变为科举制,谱学侧重点也发生了变化,故选A项;谱学内容的转变主要与选官制度相关,与人才观念关系不大,排除B项;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排除C项;编纂谱学的标准主要与选官制度相关,与“君主专制”无关,排除D项。
    6.(2023·重庆沙坪坝模拟检测)《资治通鉴》记载,唐初,中书令由皇帝处领旨,交其属下中书舍人六员起草诏令,“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所署意见由中书侍郎、中书令审覆后,交门下省驳正,然后由尚书省颁下执行。这一制度反映了唐初A.注重中枢决策的合理性B.实行集体决策削弱相权C.中枢决策权力发生转移D.三省体制已经遭到破坏
    材料强调草拟诏令时中书舍人六员各自发表意见,供长官参考,这一制度有利于集思广益,科学决策,A项正确;中枢决策权力仍然在中书省,排除B、C项;三省体制在唐朝时没有遭到破坏,排除D项。
    7.(2023·重庆八中模拟)唐代尚书省实行制敕、管理行政的会商制度,尚书省的首脑机构都省有都堂会议。六部尚书每天上午都前往都省,有事则开会商讨,午时则在都堂会食,下午仍回本部处置都务。这一会商制度A.提高了中央政府决策效率B.对宰相政务工作有监督作用C.有助于权力的制约和平衡D.有利于行政部门的分工协作
    尚书省的会商制度既能方便不同部门的协作,又能提高各部门工作效率,故选D项;尚书省为执行机构,并不是决策机构,排除A项;会商制度主要是为了行政部门的分工协作,唐代御史台对宰相政务工作有监督作用,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尚书省的工作制度,不能代表整个中央权力体系的制约与平衡,排除C项。
    8.唐代科举制规定,士子应在本地参加府试获得解送资格,若要离开本籍,到其他府州参加府试以取得解送资格,再到京师参加全国性考试,即为冒籍。这一规定A.保证了科举考试的公平性B.有利于提升社会文化水平C.促进了官僚政治日益成熟D.缘于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
    冒籍属于跨地区参加考试,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参加考试地区资格有限制,有的应试士子为了增加解送的机会,便附籍于发解率高的府州,故选D项。
    9.(2024·扬州调研)下表是唐代部分官员出身情况。这反映了当时A.选官方式呈现多元化 B.门阀观念不断强化C.士族政治仍具影响力 D.科举程序存在弊端
    据表格数据可知,唐代部分高级官员中出身于士族的占到一半以上,体现了当时士族在官僚系统中具有一定的政治影响力,故选C项;
    唐代选官以科举制为主,且材料仅体现官吏出身,未体现选官方式,排除A项;唐代随着士族衰落,门阀观念在逐步弱化,排除B项;
    科举制度存在一定弊端,但表格数据体现不出来科举程序的问题,排除D项。
    10.(2023·重庆南开中学质量检测)唐玄宗时期“始选朝官有词艺学识者,入居翰林,供奉敕旨”,“将陆坚、张九龄等召入禁中,谓之翰林待诏。王者尊极,一日万机,四方进奏,中外表疏批答,或诏从中出”;唐德宗时期,陆贽任翰林学士,被时人称之为“内相”。这反映唐朝中后期A.中书权力被大为削弱 B.文官地位日益提高C.翰林学士已取代丞相 D.三省制度渐趋成熟
    唐代翰林学士替皇帝草拟各种敕令,使得原来属于中书省的职权遭到削弱,故选A项;翰林学士多以皇帝亲信充任,其个例不能说明文官地位日益提高,排除B项;陆贽被称为“内相”,带有内朝官性质,并非真正的宰相,排除C项;隋文帝时,确立了三省六部制,使得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排除D项。
    11.(2024·常州模拟)唐高祖武德年间户口只有200多万户,即使到太宗贞观年间,户数也不满300万,还不到隋朝强盛时期的三分之一。黄河下游地区更是一片荒凉,“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此种情况导致唐初A.开始设计租调制 B.继续实行均田制C.改革推广两税法 D.取消一切杂税杂役
    12.安史之乱后,全国户口从九百万户骤减到一百九十余万户,虽然其中有相当人口是在战乱中死亡,但大部分主要是逃亡。形成“丁口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的局面。这一局面的形成A.标志着唐朝社会由盛而衰B.加剧了唐政府的财政危机C.使得均田制出现瓦解趋势D.促进了全国经济重心南移
    安史之乱后唐朝政府掌握的户口数量大为减少,由于主要以人口为征税的标准,所以加剧了唐政府的财政危机,故选B项;题干所述是唐政府在安史之乱后掌握的户口数量大为减少导致财政危机加剧的现实,这是唐朝社会由盛而衰的表现之一,A项以偏概全,排除;题干所述使得租庸调制出现瓦解趋势,而不是均田制出现瓦解趋势,排除C项;题干信息没有反映南北方之间的经济发展趋势,不能据此得出“经济重心南移”的结论,排除D项。
    13.(2023·济宁三模)820年,唐宪宗下诏:“自今以后,宜准例三年一定两税,非论土著、客居,但据资产差率。”该举措意在应对A.社会动荡引发的民户流动B.商品经济发展带来的人口迁移C.经济重心渐趋南移的挑战D.藩镇割据造成的国家收入锐减
    推行两税法,要求主客户都要纳税,强调每三年依据资产核定一次税率,这是由于唐后期社会动荡、民户流动不断,故选A项。
    14.(2024·河南中原名校联盟高三调研)两税法将贵族、官吏、商人、地主、农民等群体按资产多寡分为九等户籍,形成“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的纳税原则。这一做法意在A.减轻百姓的赋役负担B.加强对百姓的人身控制C.破除森严的等级制度D.推动社会关系的平等化
    根据材料“形成‘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的纳税原则”可知,两税法促使我国古代赋役制度由人头税逐渐向资产税转化,这一方面放松了对百姓的人身控制,另一方面减轻了下层民众的赋役负担,故A项正确,排除B项;唐朝时期仍然处于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阶段,“社会关系的平等化”说法错误,排除C、D项。
    15.公元780年,杨炎推行两税法,在税收分配制度中采取了“两税三分”的原则,即中央派十余名特使分赴各州核定各州两税定额,再将定额划分为上供、送使(节度使留用)、留州三分。这一举措A.解决了安史之乱遗留问题B.加剧了中央政府的财政危机C.建立了新的国家预算体系D.增强了地方的自主性积极性
    “两税三分”即中央核定各州两税定额,再将定额划分为上供、送使(节度使留用)、留州三分,这体现量出制入原则,即建立了新的国家预算体系,故选C项。
    16.(2023·周口模拟检测)唐朝前期,财政完全由中央统收统支,各地的赋税收入要全部上缴中央,运送到京城或指定的国库,中央对地方的支出又要转运到各地。两税法实行后,属于地方的开支就地留在州县,只有上供的部分才被送往京城。这一转变A.导致藩镇势力日益坐大B.降低了政府对实物税的依赖C.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有利于减轻民众的赋役负担
    两税法实行后,政府将属于地方的开支就地留在州县,只有上供的部分才被送往京城,减少了赋税的长途运输,有利于减轻民众的赋役负担,D项正确;“地方的开支留在州县”不等于将赋税使用权给予地方,不等于地方财政自主权扩大,藩镇势力日益坐大主要是由于节度使势力膨胀,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赋税中实物税比重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所述的赋税管理制度主要影响国家财政,与商品经济的发展关系不大,排除C项。
    17.(2023·湖南卷,17)(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敦煌户简残卷所见唐代均田户受田情况表
    注:唐代上柱国按规定受助田3 000亩,表中是排除了上柱国户后的数据。——改编自王仲荦《隋唐五代史》
    材料二 白居易的《赠友》描述了两税征钱导致钱重物轻而伤农的现象,“胡(何)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钱力日已重,农力日已弹”;表达了对租庸调法的认同,“庸必算丁口,租必计桑田。不求土所无,不强人所难。量入以为出,上足下亦安”,主张“复彼租庸法,令如贞观年”。柳宗元的《答元饶州论政理书》指出,两税法实行按户等征税,富人贿赂官吏求居下等以逃税,导致“贫者愈困饿死亡而莫之省,富者愈恣横侈泰而无所忌”。他认为要避免上述现象的出现,只有“舍其产而唯丁田之间”,即恢复以身丁为本的租庸调法。——改编自付志宇《唐人诗文所见两税法变革补证》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均田制推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分)
    答案 问题:均田户数较少;受足户数比例低;未受田亩数户数多;政府授田田亩数缺口大。原因: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土地兼并;政府掌控的土地减少。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白居易、柳宗元对唐代税制改革的看法。(10分)
    相关课件

    2025年新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板块一 第三单元 阶段贯通3 魏晋至隋唐时期(课件+讲义+练习): 这是一份2025年新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板块一 第三单元 阶段贯通3 魏晋至隋唐时期(课件+讲义+练习),文件包含板块一第三单元阶段贯通3魏晋至隋唐时期pptx、板块一第三单元阶段贯通3魏晋至隋唐时期教师版docx、板块一第三单元阶段贯通3魏晋至隋唐时期学生版docx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24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5年新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板块一 第三单元 第七讲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件+讲义+练习): 这是一份2025年新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板块一 第三单元 第七讲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件+讲义+练习),文件包含板块一第三单元第7讲三国至隋唐的文化pptx、板块一第三单元第7讲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师版docx、板块一第三单元第7讲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学生版docx、板块一第三单元训练7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同步练习docx等4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60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5年新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板块一 第三单元 第五讲 从三国至隋唐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件+讲义+练习): 这是一份2025年新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板块一 第三单元 第五讲 从三国至隋唐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件+讲义+练习),文件包含板块一第三单元第5讲从三国至隋唐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pptx、板块一第三单元第5讲从三国至隋唐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师版docx、板块一第三单元第5讲从三国至隋唐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学生版docx、板块一第三单元训练5从三国至隋唐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同步练习docx等4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60页, 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2025年新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板块一 第三单元 第六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的制度变化与创新(课件+讲义+练习)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