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及三国至隋唐的文化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2696747/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版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及三国至隋唐的文化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2696747/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版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及三国至隋唐的文化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2696747/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版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及三国至隋唐的文化04](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2696747/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版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及三国至隋唐的文化05](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2696747/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版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及三国至隋唐的文化06](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2696747/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版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及三国至隋唐的文化07](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2696747/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版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及三国至隋唐的文化08](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2696747/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版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及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展开通过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这一时期制度变化与创新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1.了解魏晋南北朝至隋唐的选官制度,认识选官制度变化的原因、趋势及影响。了解三省六部制的基本内容,认识唐朝中枢机构的变化及作用。了解赋税制度的变革,认识唐朝两税法实行的背景、内容和影响2.了解佛教传入中国和道教兴起的情况并认识其影响3.了解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文学、书法、绘画、科技等方面的成果。认识中外文化交流的成果及影响,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
第一环节 必备知识落实
第二环节 关键能力形成
第三环节 核心素养提升
二、科举制1.发展概况
2.意义(1)科举制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2)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问题释疑科举制对中国历代王朝统治的影响(1)科举制为封建官僚机构提供了高素质的人才,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2)科举制强化了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儒家思想,有利于加强封建社会的思想统治。(3)科举制的存在促使中国社会各个阶层处于一种良性流动之中,保证了封建社会架构的基本稳定。(4)科举制作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束缚了人的思想,不利于激发人的创造力。从长远看不利于王朝统治的延续。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它们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二、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1.确立: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2.职权: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
3.特点(1)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2)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唐太宗时常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3)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改称中书门下。政事堂的设立,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4.影响: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概念阐释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都是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之下,丞相权力相对集中,职能部门相对较多。三省六部制下,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职能部门分工明确,机构有所简化。
一、魏晋时期:租调制1.魏晋时期,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2.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规定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二、唐初:租庸调制1.内容: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2.影响: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
三、唐朝中后期:两税法1.背景: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降。2.目的:解决财政困难。3.实行: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4.内容(1)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2)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5.影响(1)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2)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问题释疑唐朝赋税制度的变化及说明的问题(1)变化:征收标准由人丁向田亩、资产过渡;征收的名目由繁杂到简单;征收时间由不定时发展为定时;农民服役由必须服役发展为可以代役等。(2)说明的问题:统治者为了化解财政危机,增加财政收入,不断调整赋税政策,其实质是封建生产关系的调整,反映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但变革都没有在本质上改变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不是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
知识点四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一、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后,呈现繁盛之势。二、魏晋南北朝时,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并受到儒学的影响,主张“贵儒”和“尊道”。佛教在中国盛行,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儒学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三、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四、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武则天时,佛教在社会上也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其中禅宗对后世影响最大。
五、反佛教斗争1.背景(1)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了大量的钱财。(2)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到政府财政收入。2.概况(1)南朝无神论思想家范缜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2)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几度灭佛。3.影响: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六、复兴儒学1.背景: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2.概况:唐中期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他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一、文学1.魏晋南北朝时期:先后出现了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文学形式。2.唐朝(1)特点: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2)概况:流传下来的有两千多位诗人创作的近五万首诗歌,很多脍炙人口的佳作成为千古绝唱。李白、杜甫的诗作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成就,他们分别被誉为“诗仙”和“诗圣”。
问题释疑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化发展的特点(1)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2)体现民族交融的特点,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成就体现了不同民族的风格。(3)思想领域异常活跃,呈现多元特征。(4)科技成就突出。(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发展,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为隋唐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七 中外文化交流
一、佛教东传1.高僧来华:从东汉到北朝,陆续有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2.西行取经(1)东晋的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2)唐朝的高僧玄奘,在贞观初年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他在天竺的佛教中心那烂陀寺钻研多年,又到许多国家周游讲学,成为公认的佛学大师。3.影响:伴随佛教东传而来的异域文化,在很多方面对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中国佛教的发展对周边国家的影响1.学问僧来华:日本、新罗等国常常派学问僧来长安求法。日本的空海回国时携带了许多佛经和诗文集。2.鉴真东渡:唐朝高僧鉴真六次东渡,历尽艰险最终到达日本,传授佛法。3.影响:这些交流对日本等周边国家的文化发展有着重要贡献。三、其他方面的文化交流1.唐都城长安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2.新罗、日本两国文化都受到唐朝的巨大影响。它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有的留学生还在唐朝考中进士。3.唐朝后期,不少经海路来华的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
问题释疑唐朝对外交流出现盛况的原因(1)政治:唐朝前期国力强盛,政局稳定。(2)经济:经济繁荣。(3)文化:文化发达,统治者实行开放的政策。(4)交通:交通便利,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畅通。
能力依托点1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材料 汉朝宰相是首长制,唐朝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摘编自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以第一个句号为界分为两层。第一层表明唐朝宰相由首长制演变成委员制,第二层表明唐朝三省六部制下各机构分工明确,行政效率大大提高。
根据材料回答,唐朝宰相制度与汉朝相比有什么变化?这起到了什么作用?变化:由一相制变为多相制。作用: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同时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归纳概括唐朝三省六部制的运作模式(1)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分散了宰相的权力,加强了君权。(2)职权分明,分工合作,行政效率提高。三省职权按程序划分,一切政令从起草(中书省)、审核(门下省)至执行(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三省之间既能互相牵制,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了行政效率。(3)节制君权,减少决策失误。皇帝所颁诏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君主决策的失误。
针对皇帝频繁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有朝臣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据此可知,该朝臣( )A.反对中央集权B.主张建立内阁C.主张加强相权 D.反对三省六部制
题干材料中该朝臣认为皇帝频繁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是乱政,据此可知他主张用中书省牵制皇帝,因此该朝臣主张加强相权,C项正确;题干材料体现的是君权和相权的矛盾,不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故A项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建立内阁的主张,故B项不符合题意;根据题干材料“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可知该朝臣并不反对三省六部制,故D项不符合题意。
能力依托点2 隋唐的科举制
材料一 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辰而周闻天下。——(唐)杜佑《通典》材料二 唐朝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摘编自钱穆《国史新论》
(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以学识、考试成绩为标准选拔人才。(2)材料二中的“这两种制度”为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作者认为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其原因在于科举制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政府,为历代封建王朝沿用;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的特点。特点:(1)标准的客观性:以学识和考试成绩作为标准选拔人才。(2)方式的公平性:以严格的分科考试作为选官方式。(3)范围的广泛性:不论贫富贵贱和出身,皆可参加。(4)时间的延续性:从隋朝开始,直到1905年被正式废除。
归纳概括1.科举制度的利弊(1)利:改善了选官用人制度,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公开考试,吸收了不少寒门子弟进入政权,有利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选拔官吏从此以文化知识水平为客观依据,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文官队伍;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和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如唐朝以诗赋取士,促进了唐诗的繁荣。(2)弊: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脱离实际,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科举制度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2.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唐朝科考之前,士子往往向达官贵人或者闻士名流投呈作品,称为“行卷”。同时也允许官员向主考官推荐,称为“公荐”。这些现象说明当时( )A.选官方式有察举制的痕迹B.科举考试中腐败现象较严重C.达官贵人操纵科举考试D.选官制度缺乏客观标准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士子的自荐和官员的推荐都继承了察举制的某些运作方式,这说明当时选官方式有察举制的痕迹,故A项正确;“行卷”“公荐”都在制度规定的范围内,不属于腐败现象,故B项错误;“行卷”“公荐”不属于科举考试,故C项错误;科举考试的评判标准是考试成绩,比较客观,故D项错误。
【例题】 (2018课标全国Ⅱ,2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意图:本题通过武则天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旨在考查学生准确掌握历史时序,将历史事物置于特定历史环境下进行分析的能力,考查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
解析:从题干材料来看,武则天增加了行使宰相权力的官员的数量,这实际上降低了原来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故A项错误;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武则天,她的主要目的应当是加强自身的统治,并非为官员提供晋升的机会,故B项错误;武则天增加宰相数量的主要目的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只反映出宰相数量的变化,或者说分割了宰相的权力,并不能反映宰相参政议政职能的强化,故D项错误。答案:C
1.(2020课标全国Ⅰ,25)下图为唐朝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该作品体现了( ) A.西域风情与中土文化的交汇B.文人意趣与市井风情的杂糅C.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D.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
《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接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来的求婚使者的场面,体现了高超的绘画技巧;该绘画作品反映了唐朝民族关系的史实,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故C项正确;西域是指今天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的地区,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但不包括西藏,故A项错误;《步辇图》是典型的文人画和宫廷画,并不涉及市井风情,故B项错误;《步辇图》倾向于写实,故D项错误。
2.(2020课标全国Ⅲ,26)唐朝书法家张旭曾说:“始吾闻公主与担夫争路,而得笔法之意。后见公孙氏舞剑器,而得其神。”据此可知,张旭书法呈现出( )A.书写结构的严整性B.书写气象的灵动性C.书写笔画的繁杂性D.书写技法的内敛性
唐朝的张旭是草书大家。“公主与担夫争路”比喻草书行笔中的穿插避让之理,“公孙氏舞剑器”比喻草书行笔蕴含低昂回翔之状的神韵,这些均呈现出张旭草书书写气象的灵动性,故B项正确;书写结构的严整性强调书法的规范和法度,这是楷书的特点,故A项错误;草书讲究简化、随意而为,不追求繁杂,故C项错误;书写技法的内敛性强调含蓄深沉、不外露,但草书强调狂放不羁,故D项错误。
3.(2020浙江1月选考,4)唐朝自太宗时起,有了以他官为宰相的记载。一些官员以“参议朝政”“参知政事”等名号预宰相事;一些元老重臣则以“平章事”或“同三品”等名号参与决策。唐朝的宰相是一个集体,宰相议政办公的地方就是政事堂。政事堂的设立,反映了( )A.相权有所分散 B.官僚政治趋向贵族化C.“外朝”参议要政 D.政治决策走向透明开放
根据题干材料“一些官员以‘参议朝政’‘参知政事’等名号预宰相事”“以‘平章事’或‘同三品’等名号参与决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政事堂的设立分割了相权,加强了君主专制,故选A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参与决策的官员是贵族身份,无法体现官僚政治趋向贵族化,排除B项;政事堂是唐朝中央中枢机构,并非“外朝”,排除C项;题干材料主要反映政事堂官员的组成,没有涉及决策过程的透明开放,排除D项。
4.(2020浙江1月选考,2)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下图所示之东汉字砖,有学者研究认为系行书之滥觞肇迹,盛行于晋代。据此判断( ) A.行书介于篆书与草书之间B.行书肇自甲骨金文并吸收草书之长C.行书之体介于楷书与草书D.行书兼具隶书之对称与楷书之方正
题干材料中的行书兼具楷书的方正和草书的放纵,据此可知行书之体介于楷书与草书,故选C项;行书不是由篆书直接演变而来的,排除A项;行书不是由甲骨文和金文直接演变而来的,排除B项;行书兼具楷书的方正和草书的放纵,排除D项。
5.(2019课标全国Ⅰ,26)唐朝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朝称作“拔河”,广为流传。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据此可知,在唐朝( )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
根据题干材料“恒贾勇”“英雄志”,可知唐朝广为流传的“拔河”运动体现了当时人们对阳刚与力量的推崇,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并未就江南文化与其他地区的文化进行比较,因此无法得出“江南文化成为主流”的结论,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并未涉及农耕与战争的关系,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中的“拔河”主要是流行于民间的体育运动,故D项错误。
(新高考)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课题8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件 (含详解): 这是一份(新高考)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课题8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件 (含详解),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必备知识·拓展融合,佛教和道教,本土化,道“三教合归儒”,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文学艺术,陶渊明,王羲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必修上第2单元第4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和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必修上第2单元第4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和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必备知识·落实基础性,关键能力·提升综合性,真题研析·强化应用性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时质量评价4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和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时质量评价4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和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件,共3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