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赫尔墨斯和掉想着/《伊索寓言》获奖教学ppt课件
展开1.了解寓言的特点及有关《伊索寓言》的文学常识,理解寓言的寓意。(重点) 2.学习寓言中巧妙、合理的想象,体会寓言通过对话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难点) 3.联系生活实际,深入理解寓意,培养健全人格,辩证看待问题。(素养)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是带有讽喻和讽刺的故事。其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 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在创作上常常采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都选自《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是一部寓言故事集。相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善于讲动物故事。现存的《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流传下来的故事,经后人汇集,统归在伊索名下。 《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寓言的汇编。其中大多是动物故事,反映了平民或奴隶的思想感情。耶稣会传教士在明代把伊索寓言传入中国。
指买东西时商家为促销而额外赠送给顾客的东西。
用竞赛或斗争的方式比较本领、实力的高低。
赫 拉 庇 护 添 头 较 量喇叭 粘 住
zhān 粘贴(动词)
nián 粘性(形容词)
听读课文,思考:1. 赫耳墨斯来到人间的目的是什么?2. 赫耳墨斯与雕像者的对话有几次?神态、语气有什么不一样?请分析并模仿。3. 文章除了通过对话运用____描写,还运用了____描写,有什么作用?4. 赫耳墨斯是个怎样的形象?这则寓言给你怎样的启示?
2.赫耳墨斯为什么挑了宙斯和赫拉的雕像来问价?
宙斯是希腊神话中众神之王。
赫拉是希腊神话中的女神,主神宙斯的妻子。
赫耳墨斯是希腊神话中众神的使者,亡灵的接引神。掌管旅行和商业。
1. 赫耳墨斯来到人间的目的是什么?
想知道自己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而不是如何造福商人。
他自认为自己在人间很受尊重,自认为自己雕像的价格也应该比他们更高。
3.说一说赫耳墨斯此刻的心理是怎样的?
先问宙斯雕像的价格,有跟最高的神一比高低的想法;知道宙斯雕像的价钱不高后,他十分满意。问赫拉雕像的价钱之后,他更觉得自己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为下文他满怀信心地询问自己雕像的价钱作铺垫,起到强烈的讽刺效果。
4.赫耳墨斯与雕像者的对话有几次?神态、语气有什么不一样?请分析并模仿。第一问是探询,语气较平静;第二问时“笑”写出他满意又得意的心态;第三问时他已经有把握胜过所有的神,显得很狂妄。
5.结合具体内容,说说赫耳墨斯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
后来,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
6.赫耳墨斯问价的结局又说明了什么?
雕像者回答说:“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添头,白送。”
一文不值,盲目自高自大。
7.文章除了通过对话运用____描写,还运用了____描写,有什么作用?明确: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 既提示赫耳墨斯自命不凡的原因,又深化了他骄傲自大的性格。8.赫耳墨斯是个怎样的形象?这则寓言给你怎样的启示?自命不凡和爱慕虚荣启示:①过高地看待自己,往往失望更大。②轻视别人的人往往也会遭到别人的轻视。③尊重别人的人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④要有勇气直面自己的价值。⑤不被人重视的人不一定没有价值。⑥人要谦逊,多听取别人的意见才会更好地了解自己。 ⑦生活中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写赫耳墨斯到雕像者店里了解自身的价值,三问三答后,得到的是一文不值的结果。
用一句话点明寓意(爱慕虚荣而不被人重视的人一文不值),耐人寻味。
文章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文中第一段采用的是______与_____的表达方式,第二段采用的是_____的表达方式,点明了___________。
这则寓言的情节主要是通过对话展开的,三问三答,略有变化,有起有伏。正当赫耳墨斯的虚荣心越来越强之时,他却听到了雕像者淡然的答话,情节陡转直下便戛然而止,短小的篇幅把情节写得跌宕有致,耐人寻味。
赫耳墨斯认为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身价一定会比别的神高,不料却被雕像者当作“添头”白送。雕像者的一句话反衬出自命不凡、妄自尊大的爱慕虚荣者只是个一文不值的“添头”,这种讽刺,是何等的绝妙!
学完《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这则寓言,我明白了爱慕虚荣、狂妄自大者往往不被人重视的道理。这启示我们要脚踏实地,学好本领,让自己在生活中实现应有的价值。
听读课文 解析内容
听读课文,思考:1. 蚊子两次“吹着喇叭”,有什么不同?2. 蚊子在蛛网上叹息,是否明白了自己失败的原因?从文中哪个词可以看出来?3. 弱小的蚊子为何能战胜强大的狮子? 4. 胜利的蚊子为何会败在小小的蜘蛛手上?5. 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1. 蚊子两次“吹着喇叭”,有什么不同?
前者是进军的号角,充满了自信。后者是得胜后的欢庆,表现了骄傲。
2. 蚊子在蛛网上叹息,是否明白了自己失败的原因?从文中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不料”。 蚊子把失败归于不小心落入蛛网,说明它至死不悟。
蚊子将要被吃掉时,叹息说,自己同最强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不料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
照应、语言描写。蚊子的“叹息”与“吹着喇叭”“唱着凯歌”相照应,突出了蚊子可悲可笑的下场,极富讽刺意味。
3. 弱小的蚊子为何能战胜强大的狮子?
4. 胜利的蚊子为何会败在小小的蜘蛛手上?
以己之长,克敌之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蚊子陶醉于胜利的骄傲之中,自以为无敌于天下,得意忘形,丧失了警惕。
任何时候都要谦虚谨慎,只有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5.你有什么启示?
描述了蚊子攻击狮子的情景,以及战胜后得意忘形,最终命丧蜘蛛网的故事。
点明寓意,告诫人们任何时候都要谨慎行事,不可得意忘形。
再读课文思考: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分为几个部分?
明白写法 拓展延伸
❶结构蓄势突转,曲折有致。
这则寓言的情节大起大落,写出了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转化。首先是蚊子,一开始就发出挑战书,“我不怕你”“我比你强得多”体现了蚊子的自信和智慧,话语咄咄逼人,这是第一步蓄势。进攻中,动词“吹”“冲”“咬”既写明了蚊子的策略,又写出了其勇猛的精神,这是第二步蓄势。战胜狮子后,蚊子吹起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其飘飘然、昏昏然的得意之态毕露,这是第三步蓄势。战胜狮子之后,用一个“却”字突转,刚战胜庞然大物狮子的蚊子竟然葬身于蜘蛛之口,情节的大起大落,构成了强烈的对比,给读者的启示自然是深刻、难忘的。
❷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
这则寓言运用拟人手法,赋予动物以人的感情、性格,用动物之间的关系概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显得生动形象。如把蚊子的叫声比作吹喇叭、唱凯歌以状其得意忘形之态,十分新鲜贴切。
《蚊子和狮子》这则寓言告诉我们骄傲是没有好下场的。“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骄傲自满的人往往会受到惩罚。今后我们要更加刻苦地学习,不骄傲自满,努力提高自己的成绩。
1.设想如果赫尔墨斯打听到宙斯和赫拉雕像的价格后,就悄然离去,蚊子也没有撞上蜘蛛网,我们又能读出怎样的寓意呢?
赞美有自知之明的人;知己知彼,以己之长攻彼之短,方能百战不殆。
不同点:(1)表现方法不同:《赫》把神当作人来写。《蚊》则用拟人手法,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感和性格。(2)描写方式不同:《赫》主要运用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蚊》则主要运用语言和动作描写。(3)寓意不同。《赫》讽刺了那些爱慕虚荣、自命不凡的人。《蚊》是讽刺那些取得一点成绩就得意忘形的人。
2.回顾寓言,试比较两则寓言在结构和写法上的异同。
相同点:结构相同,都是第一段讲故事,第二段议论并得出道理。
1.下列红色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A.庇护(pì)爱慕(mù) B.俯视(fǔ)乏味(fàn)C.惭愧(cán) 妒忌(dù)D.烟囱(chuāng)矗立(chù)2. 根据解释,写出成语。⑴傲慢自大、得意或满不在乎的样子。( )⑵原指野兽的凶猛模样。现常用于形容坏人凶相毕露的样子。( )⑶形容称心如意而自得其乐。( )⑷目空一切,认为世界上无人能与之相比。形容狂妄自大到了极点。( )
3. 赫耳墨斯化作凡人来到雕像者店里的目的是( ) A. 他想知道自己在人间受不受尊重。 B. 他想知道人对神是否尊重。 C. 他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 D. 他想知道自己在人间是否受到极大的尊重。4.蚊子第二次吹喇叭的原因是( ) A. 有意气一气狮子,再一次从精神上征服狮子。 B. 得胜后骄傲了,炫耀一下自己的胜利。 C. 宣扬自己的功绩,要称雄于动物界。 D. 庆贺自己战胜狮子而奏乐。
1.赫耳墨斯听到自己的雕像作为添头“白送”之后,他的心情如何?他会说什么做什么?发挥想象,续写文章。(可以从赫耳墨斯知道反省或者变本加厉的角度写)2.通过删减或者增加情节的方式改写《蚊子和狮子》,给蚊子一个正面的形象或者好的结局。(删减或增加情节后,寓意也要改变)
预习交流 朗读课文
本文来自《吕氏春秋》。《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战国末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全书共二十六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听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译读课文 整体感知
【自学内容】 自由朗读,疏通文意。【方法指导】1.结合注释,找出重点字词,理解句子意思。2.划出你不懂的词句,提出疑问,小组讨论。【自学时间】约4分钟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之:溉汲:溉:汲:居:及:其:穿:得:闻:而:之:
结构助词,的打水浇田浇灌、灌溉从井里取水处于待,等到代词,代指丁氏挖掘,开凿得到听说表顺承代词,这件事
国人:道:闻:于:令:问:于:对:使:求:闻:不若:闻:
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讲述使听到,使动用法被派询问向应答,回答使唤寻找消息不如知道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翻译】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井,要到外面去打水浇田,经常要一个人在外面(专门做这件事)。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翻译】等到他家里挖出一口井之后,告诉别人说:“我家挖井得到了一个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翻译】有人听说了这件事,然后传播开来说:“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翻译】国都中的人都讲述这件事,使这件事被宋国的国君听到了。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翻译】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询问。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翻译】丁家回答:“(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在井中得到了一个人。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翻译】寻到的消息如此,还不如不知道。
再读课文,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宋国姓丁的人家将因打井而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趣说为“穿井得一人”。
国人以讹传讹,国君询问真相。
收束全文,用议论点明文章主旨。
1.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他家打井省了一个劳动力。
2.传话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3.你认为产生误传的关键一词是什么?为什么?
关键一词是“人”。因为“人”可指人,也可指劳动力。丁家本意是(打井后)节省一个人的劳力;话语传出后转变为“得到一人”。
4.为什么这个谣言会传到国君耳中呢?
因为事件很蹊跷,富有神奇色彩,加之流传很广泛。
6.这位国君的做法说明了什么?
调查研究是获得真理的唯一途径。
5.“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由此可见宋君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宋君是一个重视事情真相,对谣传不轻信的人。
7.“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最后一句在结构上,收束全文,表达对故事的看法;在内容上,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点明文章主旨,简洁明了,画龙点睛。
8.请分别从丁氏的角度和传之者的角度说说我们应该汲取什么教训?
从丁氏的角度来看:在交际中,语言的表达很重要,必须做到表达准确、清晰,以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歧义。
从“有闻而传之者”的角度来看:不要听到什么传闻之后就外传,要动脑筋想一想是否合乎情理,不要人云亦云,听到风就是雨,以致于以讹传讹。
1.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穿井得一人”这样的情况?如果有,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
2.《穿井得一人》幽默风趣何在?(
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要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故事中因对话中有一个多义词(“人”,可指人也可指一个人的劳力)或把“得(需要)(得到)两音义混用,而被人误解,结果越传越远,居然传到国君那里去了。最后道出真相,事实与传言相差太大,不禁令人发笑。文章就是在笑中教育人们不可轻信传言。
《穿井得一人》记叙了宋国的丁家打井得到了一个劳动力被误传为从井中挖出了一个人的故事,告诉我们:对于道听途说的话,一定要细察,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挖井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动力
丁家打井 挖出一个人
预习交流 听读课文
这则寓言节选自《列子·天瑞》,题目是编者加的。 《列子》是道教经典之一,其学说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其中很多故事都写得很生动,有较高的文学和思想价值。
列子名御寇,战国时期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道家学派著名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寓言家和文学家。
杞(qǐ)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wú)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xiù),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zhòng)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sè)/四虚,亡处/亡块。若/躇(chú)步跐(c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shì)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译读课文 复述故事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译文: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崩塌地会陷落,自己无处容身,以至于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译文: 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担心而担心,于是前往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一个地方没有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为什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译文:那个人说:“天果真是聚积的气体,那日月星辰不会掉下来吗?” 开导他的人说:“日夜星辰也是积聚的气体中那些能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有什么伤害。”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译文:那个人又说:“地陷下去怎么办?” 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各个地方,没有一个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踏步行走,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 那个杞国人消除疑虑了,非常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消除疑虑了,非常高兴。
对……怎么样,怎么对付
本文讲了什么故事?寓意是什么?
杞人担心天坠地崩,身无所寄而寝食不安。开导他的人认为,杞人的做法完全是庸人自扰,无根据地瞎担心。告诉我们要消除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
写一个杞国人担忧天地崩坠,有人说天是聚积的气体,不用担心。
开导者再次劝导,日月星宿也是气体,不会坠落;大地到处是土块,不可能塌陷。
杞国人的担忧解除,皆大欢喜。
请尽可能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故事。
内容探究 拓展延伸
晓之者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2.开导者最初是怎样劝说的?
告诉他,天就是大气聚集在一起,人活动在天中,不用担心。
1. 杞人“忧”什么?“忧”到什么程度?
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程度:废寝食者
3.杞人又产生了什么新的忧虑?
日月星宿会坠落下来。大地会塌陷下去。
“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奈地坏何?”
4.“晓之者”又是怎样解“忧”的?后来杞人的情绪发生了什么变化?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变化: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5.两个人都“舍然大喜”,各自的原因是什么?
一个因忧虑解除而高兴,另一个因帮助他人解除了忧虑而高兴。
1.杞国的那个人为什么担心“天地崩坠”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这是古代人对于宇宙空间缺乏科学认识而形成的一种恐惧心理,随着人们对天体的认识逐渐深入,就不会再有“天地崩坠”的想法。(这只为一家之言,你可以畅谈你的观点。)
2.你怎么理解“天崩地坠”的意思呢?你认为可能发生这种事情吗?结合生态环境问题,从中我们还受到什么启示?请谈谈你的看法。 “天崩地坠”可以想象为是地球遭受了巨大的自然灾害,如大地震、海啸、泥石流或不明原因的其他灾难,人类的生存环境受到了极大的破坏。这些事情的来临,在当时人们是无法阻挡,很难预知和防预的,当然让人感到恐怖。联系现实,人类的“文明”破坏了生态平衡,已开始遭到了大自然的报复。
3.“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这句话揭示了什么?揭示了杞人的无根据的瞎担心。4.杞人“忧天地崩坠”“晓之者”的话你赞成吗?不赞成。因为“晓之者”并不了解地球的构造以及太阳系的结构,只是从当时人们认知水平出发来回答,所以不同意。赞成。晓之者开导杞国人的话依现在的科学知识看,有其合理的部分但也不全正确。但是此人的解释倾向于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天地都是一种物质存在。从这点评价,在当时应该是一种进步的思想。
5.你能用“杞人/开导者是一个_____的人”这个句式说说你对他们的认识吗?
6.这则寓言虽然讽刺的是杞人,但是对我们也有很强的警示意味,请你说一说。
杞人:自寻烦恼、有远见……开导者:心地善良、关心他人、有同情心、有耐心……
之所以杞人可笑,是因为他缺乏起码的常识和经验。这启示我们要努力学习,发奋读书,用知识武装自己,不要闹出这样低级的笑话来。
1.你能用一个通俗的词来形容杞人吗?你有过“胡思乱想”的事吗?(自由谈)以下哪一种情况可以用“杞人忧天”来形容。(1)弟弟早上出门时没带雨伞,妈妈担心他淋湿了会感冒。(2)姐姐昨天晚上看电视看到十二点,早上醒来时才想起今天要听写,她很担心自己会不及格。 (3)小明家的天花板漏水了,他每天都担心楼上的地板会掉下来!他想:如果地板掉下来的时候,我正在睡觉怎么办? 三题中的人物都“担心”某些事情,但是小明所担心的事情会发生的几率很小,所以我们可以用“杞人忧天”来形容他。
2.从现在来看,我们要不要“忧天”?
从现在来看,杞人忧天的行为似乎并不能简单地看成傻子行为,从新的宇宙观、环保观来说,还是有理由的。比如大气污染、臭氧层遭到严重破坏、太阳黑子对地球的影响、全球气温升高等问题就值得我们忧虑。所以我们要“忧天”。
杞人忧天无必要,掌握文化需记牢。今人忧天真可嘉,携起手来护家园。
A.国人道之(在路上)B.及其家穿井(待,等到)C.身亡所寄(无,没有)D.其人舍然大喜(同“释”,解除、消除)
【解析】A项中,“道”的意思是“讲述”。
1.下列对句中红色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2.下列对语句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又有忧彼之所忧者。 【译文】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担忧而担忧。B.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译文】姓丁的人回答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C.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译文】家中没有井,要到外边打水浇田,(因此)经常要一个人在外(专门做这件事)。D.其人曰:“奈地坏何?” 【译文】那个人又说:“毁坏大地有什么办法呢?”
【解析】该句正确的翻译应为“那个人又说:‘地陷落怎么办呢?’”
3.杞人为什么忧天?杞人反复提出疑问说明了什么?这则寓言嘲讽了什么样的人? 怕天会塌下来;说明他内心忧虑重重;嘲讽对一些不必要的事或基本上不会发生的事而担心的人。4.对《穿井得一人》的寓意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D ) A.不要轻信流言蜚语。 B.一家之言,经再三转述,往往会丧失原义。 C.对于别人的话,要注意实地调查,掌握第一手材料。 D.要勇于揭穿别人的谎言。
“丰富的想象总会让我们有意外的收获。” 假如春秋时的杞人和晓之者穿越了时空隧道,来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看到此情此景,他们会说些什么呢?晓之者又该去劝导谁了呢?请你展开想象,以《<杞人忧天>后传》为题,写一篇400字左右的文章。
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23* 女娲造人/袁珂完美版教学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a href="/yw/tb_c4050826_t3/?tag_id=26" target="_blank">23* 女娲造人/袁珂完美版教学课件ppt</a>,文件包含23《女娲造人》2022新课标课件pptx、23《女娲造人》教学设计doc、23《女娲造人》同步检测含答案doc、23《女娲造人》导学案教师版doc、23《女娲造人》导学案学生版doc、女娲造人朗读WAV、女娲造人动画mp4等7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38页, 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22 皇帝的新装/安徒生试讲课教学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a href="/yw/tb_c4050825_t3/?tag_id=26" target="_blank">22 皇帝的新装/安徒生试讲课教学课件ppt</a>,文件包含22《皇帝的新装》2022新课标课件pptx、22《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doc、22《皇帝的新装》同步检测含答案doc、22《皇帝的新装》导学案教师版doc、22《皇帝的新装》导学案学生版doc、22皇帝的新装朗读mp3等6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60页, 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21 小圣施威降大圣/吴承恩完美版教学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a href="/yw/tb_c4050824_t3/?tag_id=26" target="_blank">21 小圣施威降大圣/吴承恩完美版教学课件ppt</a>,文件包含21《小圣施威降大圣》2022新课标课件pptx、21《小圣施威降大圣》教案docx、21《小圣施威降大圣》同步检测含答案docx、21《小圣施威降大圣》导学案教师版docx、21《小圣施威降大圣》导学案学生版docx等5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49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