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全册第十四章 内能的利用第3节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说课课件ppt
展开物理观念1.认识自然界中常见的能量形式,知道各种形式的能量之间可以转移和转化;2.知道能量守恒定律,知道“永动机”不可能制成。科学思维通过讨论体会能量不会凭空消失,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科学探究 1.通过认真观察演示实验了解能量的转化; 2.学生自己做实验,亲身体会能量的转化。
以上这些物体都具有什么能量?这些能量是凭空产生的吗?
手摇发电机使灯泡发光,小灯泡发光的能量从何而来?
实验活动:1.双手互搓,体会手有什么感觉?2.用摩擦过的笔杆吸引碎纸片,在这个过程中有什么能量转化?
任务一、认识不同形式的能量
下列图片中涉及能量形式及存在哪些形式的能量转化?
任务二、知道能量的转化和转移
观看视频并思考:存在什么样的能量转化?
活动1:旋转发条使发条车在桌面上运动,分析能量的转化过程。
活动2:使电动玩具车在桌面上运动,分析能量的转化过程。
活动3:打开手电筒,分析能量的转化过程。
在一个橙子上插上导线,和灵敏电流计连接,灵敏电流计指针转动;和发光二极管连接,二极管发光,其中的能量转化情况是什么?
橙子所储存的化学能转化成电能或光能。
小球的高度逐渐降低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减少的机械能到哪里去了?
小球跟空气和地面摩擦,一部分的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观看视频思考:有弹性的小球从高处落地会发生什么呢?
以上两种情况,什么形式的能量发生了怎样的转移?
热水的内能转移为牛奶的内能;马的机械能转移成车的机械能
任务三、知道能量守恒定律
1.18 世纪初,意大利科学家普列蒙提利提出“亚当力学”,认为自然界中的所有现象都是由“运动力学”(即机械作用) 引起的。2.19 世纪初,德国物理学家荷尔巴赫提出了能量守恒的概念并提出“能量守恒定律”,即在任何时候,能量的总量都保持不变。3.1851年,英国物理学家杨·傅里叶提出了热力学第一定律,即能量不能被创造或毁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4.1857 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冯·亥姆霍兹提出了能量守恒 定律的数学形式,即能量守恒方程式。
能量守恒定律的发展脉络
5.在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了质能等价原理,并开创了现代物理学的时代。6.在20世纪中,量子力学和相对论在能量守恒定律的理解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表明在原子和奇异的物质状态下,传统的能量守恒定律可能不再适用。7.当今,人类已经在不断深入探索宇宙和自然界的规律,对能量守恒定律的理解也在逐渐演变和发展。
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凭空消灭,也不会凭空产生,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有人曾设想制造一种不需要动力就能源源不断地对外做功的机器,人们把这种机器叫永动机。
一种设想中的永动机
分析一下,想象中的永动机会实现吗?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可知,不会实现。由于摩擦的存在,永动机在工作时总会有一部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机械能会减少,本质上是没有分清机械能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
能量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
1.节日的夜晚,城市上空燃起璀璨的烟花,烟花爆炸时,_________(填“存在”或“不存在”)内能和机械能的转化。
2.摩托车和电动车是人们常用的交通工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摩托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行驶,其机械能守恒B. 摩托车汽油机的压缩冲程中内能转化为机械能C. 给电动车充电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D. 车辆行驶一段路程后轮胎会发热,这是由于做功改变了轮 胎的内能
物理第3节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背景图课件ppt: 这是一份物理<a href="/wl/tb_c99066_t3/?tag_id=26" target="_blank">第3节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背景图课件ppt</a>,共2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生活中的物理,重点梳理,能量的转化,一定条件下,能量守恒定律,凭空消失,凭空产生,保持不变,能量转化的分析,能量守恒定律的理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册第3节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集体备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册第3节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集体备课ppt课件,共4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多种多样的能量形式,能量的转化,三峡水电站,落地扇,手持电风扇,化学能,手机充电,电脑充电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册第3节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授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册第3节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授课ppt课件,共1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target,太阳能转化为内能,电能转化为光能,电能转化为内能,电能转化为机械能,交流与讨论,能量转移,能量守恒定律,课堂小结,反馈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