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4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语文分类汇编(全国通用)专题03 文言文阅读(解析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4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语文分类汇编(全国通用)专题03 文言文阅读(解析版)01
    2024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语文分类汇编(全国通用)专题03 文言文阅读(解析版)02
    2024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语文分类汇编(全国通用)专题03 文言文阅读(解析版)03
    还剩4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语文分类汇编(全国通用)专题03 文言文阅读(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语文分类汇编(全国通用)专题03 文言文阅读(解析版),共4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2024高三·全国·新高考I)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李广有孙陵,为侍中,善骑射。帝以为有广之风,使教射酒泉、张掖以备胡。及贰师击匈奴[注],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上壮而许之。陵至浚稽山,与单于相值,骑可三万围陵军。陵搏战攻之,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大惊,召八万余骑攻陵。陵军步斗树木间,复杀数千人。陵居谷中,虏在山上,四面射,矢如雨下。士卒多死,不得行。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上怒甚,群臣皆罪陵。上以问太史令司马迁,迁盛言:“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蹂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上以迁为诬罔,下迁腐刑。久之,上悔陵无救。上遣(公孙)敖深入匈奴迎李陵,敖军无功还,因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上于是族陵家。既而闻之,乃汉将降匈奴者李绪,非陵也。陵使人刺杀绪,大阏氏欲杀陵,单于匿之北方。大阏氏死,乃还。单于以女妻陵,立为右校王,与卫律皆贵用事。卫律常在单于左右;陵居外,有大事乃入议。(征和三年)三月,遣李广利将七万人出五原,击匈奴。匈奴使大将与李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转战九日。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
    材料二:
    李陵之降也,罪较著而不可掩。如谓其孤军支虏而无援,则以步卒五千出塞,陵自炫其勇,而非武帝命之不获辞也。陵之族也,则嫁其祸于李绪;迨其后李广利征匈奴,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转战九日,亦将委罪于绪乎?如曰陵受单于之制,不得不追奔转战者,匈奴岂伊无可信之人?令陵有两袒之心,单于亦何能信陵而委以重兵,使深入而与汉将相持乎!迁之为陵文过若不及,而抑称道李广于不绝,以奖其世业。为将而降降而为之效死以战虽欲浣涤其污而已缁之素不可复白。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李陵曰“思一得当以报汉”,愧苏武而为之辞也。其背逆也,固非迁之所得而文焉者也。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三)
    [注]贰师,指汉代贰师将军李广利。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为将而降A降而为之B效死C以战D虽欲浣E涤其污F而已G缁之素不可复白。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壮,认为……豪壮,意动用法,与《老子》“不贵难得之货”的“贵”用法相同。
    B.亲,父母,可偏指父或母,与《孔雀东南飞》“我有亲父兄”的“亲”意思不相同。
    C.“彼之不死”与《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之”用法不相同。
    D.迨,等到,与《项脊轩志》“迨诸父异爨”的“迨”字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陵擅长骑马射箭,受命在酒泉、张掖训练军队。李广利出击匈奴时,李陵请求以少击众,率五千步卒深入单于王庭,王夫之认为这是“自炫其勇”。
    B.李陵遭遇单于三万人马,奋力作战,单于震恐,召八万人围攻李陵,李陵率军杀敌数千。对于李陵的战功,司马迁称赞他虽败犹荣,而王夫之则未置一词。
    C.李陵投降后,武帝大怒,司马迁竭力替李陵辩白。王夫之认为,司马迁这样做的原因,是担心如果不及时为李陵掩饰罪过,就会损害李广的声誉。
    D.武帝误信李陵帮助匈奴训练军队,诛杀李陵家族,其实帮助匈奴的是李绪。王夫之认为,即便灭族之祸可以归罪于李绪,李陵的罪责也无可推卸。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
    (2)李陵曰“思一得当以报汉”,愧苏武而为之辞也。其背逆也,固非迁之所得而文焉者也。
    5.王夫之强调李陵“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材料一有哪些事实可以支持王夫之的观点?请简要概括。
    【答案】1.ADF 2.C 3.C
    4.(1)我愿意亲自率领一支队伍,到兰干山南面去分散单于的兵力,不让他全力对付贰师将军的军队。
    (2)李陵说“我是想找一个适当的机会来报答汉朝”,只不过是见到苏武义举感到惭愧而找的借口。他的背叛,本来就不是司马迁所能文饰的。
    5.①李陵打仗失败后即投降匈奴;②与降将卫律一道成为单于左膀右臂;③率领大军追击汉军。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身为将领却向敌军投降,投降以后又为新主效死作战,即使想要洗涤自己身上的污点,可已经染黑的白布不可能重新变白。
    “为将而降”与“降而为之……”为顶针的修辞手法,在中间的A处断开。
    “为之”做“效死以战”的状语,“效死”是“战”的修饰成分,中间均不可断开,可在后面的D处断开。
    “虽……,而……”是转折关系的复句,在中间的F处断开。
    故选ADF。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掌握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和词类活用、判断偏义复词的能力。
    A.正确。壮,认为……豪壮,意动用法;/贵,以……为贵,意动用法。句意:皇帝赞许李陵的豪情壮志,就答应了他的请求。/不以难得稀有的财货为贵。
    B.正确。父母,可偏指父或母;/属性词,血统最接近的。句意:李陵侍奉父母很孝顺。/我有一个亲哥哥。
    C.错误。相同,都是助词,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他之所以没有死节。/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
    D.正确。都是“等到”。句意:等到后来李广利征讨匈奴。/等到伯父叔父们分家以后。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担心如果不及时为李陵掩饰罪过,就会损害李广的声誉”错误,原文“抑称道李广于不绝,以奖其世业”,“称道李广”是为了替李陵辩白,并不是担心“如果不及时为李陵掩饰罪过,就会损害李广的声誉”。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当”,主持,引申为率领;“专”,专门,可意译为“全力”;“乡”,同“向”,朝着某个方向前进,引申为对付。
    (2)“得当”,适当的机会;“愧”,感到惭愧;“文”,文饰,掩饰。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和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手法的能力。
    作答此题,首先要理解王夫之“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一句的意思。李陵投降匈奴,作为汉军将领,已经丧失了一个汉军将领的节操,故称“大节丧”。“余无可浣也”承上一句“已缁之素,不可复白”而来。已经染色的素丝不可能回复白色,因此李陵“大节丧”,投降之罪无可辩白,也就是材料二的结论句“其背逆也,固非迁之所得而文焉者也”——李陵投降叛逆之罪无可辩白。试题即要求考生从材料一中概括支持王夫之这一观点的史实。
    与此相对应,考生可以从材料一中找到:
    ①“士卒多死,不得行。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即“打仗失败后即投降匈奴”。
    ②“单于以女妻陵,立为右校王,与卫律皆贵用事。卫律常在单于左右;陵居外,有大事乃入议”,单于将女儿嫁给李陵为妻,并立为右校王,李陵与降将卫律一起受到单于重用,成为单于的左膀右臂。
    ③“(征和三年)三月,遣李广利将七万人出五原,击匈奴。匈奴使大将与李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转战九日”,李广利出征匈奴,李陵率三万余骑追击汉军,转战九日。说明李陵投降效忠匈奴单于已是事实。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李广有个孙子名叫李陵,担任侍中,擅长骑马射箭。汉武帝认为他有李广的风范,让他在酒泉、张掖一带教士兵射箭,以防备匈奴。等到贰师将军出击匈奴时,李陵叩头自己请求说:“我所率领屯垦戍边的人,都是荆楚地区勇敢的人和奇才剑客。我愿意亲自率领一支队伍,到兰干山南面去分散单于的兵力,不让他全力对付贰师将军的军队。臣愿以少击多,只用五千步兵直捣单于王庭。”皇帝赞许李陵的豪情壮志,就答应了他的请求。李陵到达浚稽山,与单于军队相遇,匈奴约三万骑兵包围了李陵军队。李陵搏战攻击,匈奴军转身退回上山,汉军追击,杀敌几千人。单于大惊,召集八万多骑兵前来围攻李陵。李陵的军队在树林间徒步与匈奴骑兵战斗,又杀敌几千人。李陵的部队被困在山谷中,匈奴军在山上,从四面射箭,箭如雨下。士兵很多被杀死,无法前进。李陵说:“没有脸面回去见皇上呀!”于是投降了。皇帝非常愤怒,群臣都责备李陵,皇帝拿这件事问太史令司马迁的看法。司马迁极力辩护说:“李陵侍奉父母很孝顺,结交士人讲信用,常常奋不顾身来为国家的危难而献身,他历来积铸的品德,我认为有国士的风度。而且李陵率领的步兵不满五千人,深践(深入)敌人的军事要地,阻挡(抵挡)数万敌军。他虽然身陷重围,兵败投降,然而他摧垮、打败敌军的功劳,也足以向天下人显示他的本心了。他之所以没有死节,应该是想得到恰当的机会来报效朝廷。”汉武帝认为司马迁在诬陷欺骗,把司马迁下狱(关进牢狱),施以宫刑。很久以后,汉武帝才对原先使李陵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表示后悔。武帝派公孙敖带兵深入匈奴境内接李陵。公孙敖无功而返,于是对武帝说:“抓获了匈奴俘虏,说李陵在教单于制造兵器,以防备汉军。”于是汉武帝下令诛杀了李陵全家。不久后听说,教单于练兵的是投降匈奴的汉朝将领李绪,并非李陵。李陵派人将李绪刺杀。匈奴单于的母亲大阏氏要杀李陵,单于将他藏匿在北方。直到大阏氏去世后,李陵才回到王庭。单于将自己的女儿嫁给李陵为妻,封其为右校王,与卫律一起都成为掌权的贵族。卫律常常伴在单于身边,李陵则在外朝,有大事才召入王庭议事。征和三年三月,武帝遣李广利率七万人出兵五原,攻打匈奴。匈奴派大将与李陵率三万多骑兵追击汉军,转战了九天。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
    材料二:
    李陵投降匈奴,罪行显著而不可掩盖。如果说他孤军奋战而无援助,那么他率领五千步兵出塞,是他自己炫耀勇敢,而不是汉武帝命令他无法推辞的。李陵的家族因此受祸,他将灾祸转嫁给了李绪;等到后来李广利征讨匈奴,李陵率领三万多骑兵追击汉军,转战九天,难道也要把罪责推给李绪吗?如果说李陵受单于的控制,不得不追击转战,那么匈奴难道没有可信任的人吗?如果李陵有两面讨好的心思,单于又怎么能信任他并委以重兵,让他深入敌境与汉将对峙呢?司马迁为李陵文过饰非好像不够,却不断地称赞李广,以此来奖掖其家族世代相传的事业。身为将领却向敌军投降,投降以后又为新主效死作战,即使想要洗涤自己身上的污点,可已经染黑的白布,不可能重新变白。大节已失,则其余的都没法洗干净了。李陵说“我是想找一个适当的机会来报答汉朝”,只不过是见到苏武义举感到惭愧而找的借口。他的背叛,本来就不是司马迁所能文饰的。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三)
    二、(2024高三·全国·新高考II)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侯受子夏经艺,客段干木①,过其闾,未尝不轼也。秦尝欲伐魏,或曰:“魏君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未可图也。”文侯由此得誉于诸侯。
    (节选自《史记·魏世家》)
    材料二:
    上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吕后恐,乃使建成侯吕泽劫留侯,强要曰:“为我画计。”留侯曰:“顾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今公诚能无爱金玉璧帛,令太子为书,卑辞安车,因使辩士固请,宜来。上知此四人贤,则一助也。”汉十二年,上从击破布军归,疾益甚,愈欲易太子。及燕,置酒,太子侍。四人从太子,年皆八十有余,须眉皓白,衣冠甚伟。上怪之,问曰:“彼何为者?”四人前对,各言名姓。上乃大惊,曰:“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四人皆曰:“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窃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上曰:“烦公幸卒调护太子。”四人为寿已毕,趋去。上起去,罢酒。竟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材料三:
    论者或曰:“魏文式段干木之闾,秦兵为之不至,非法度之功。虽全国有益,非所贵也。”夫法度之功者,谓何等也?养三军之士,明赏罚之命,严刑峻法,富国强兵,此法度也。六国之亡,皆灭于秦兵。六国之兵非不锐,士众之力非不劲也,然而至于破亡者,强弱不敌,众寡不同,虽明法度,其何益哉?使童子变孟贲之意②,孟贲怒之,童子操刃与孟贲战,童子必不胜,力不如也。孟贲怒,而童子修礼尽敬,孟贲不忍犯也。秦之与魏,孟贲之与童子也。夫力少则修德,兵强则奋威。秦以兵强,威无不胜。却军还众,不犯魏境者,贤干木之操,高魏文之礼也。高皇帝议欲废太子,吕后患之,子房教以敬迎四皓而厚礼之,太子遂安。夫太子敬厚四皓,以消高帝之议,犹魏文式段干木之闾,却强秦之兵也。
    (节选自王充《论衡·非韩》)
    [注]①段干木:战国初魏国名士。②孟贲:战国时勇士。
    6.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魏君贤A人B是礼C国人D称仁E上下F和G合H未可图也。
    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燕,同“宴”,指宴饮,成语有“新婚燕尔”,其中的“燕”字意思与此相同。
    B.怪,以……为怪,意动用法,与《师说》中“不耻相师”的“耻”用法相同。
    C.为寿,向尊长敬酒并祝长寿,《鸿门宴》“沛公奉卮酒为寿”的礼仪与此相同。
    D.式,同“轼”,指扶轼,与《周亚夫军细柳》“改容式车”的“式”意思相同。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文侯曾经师从子夏学习儒家经艺,他崇礼敬贤,在诸侯之中享有美誉。每次乘车经过名士段干木居住的里巷时,他一定会行礼致意。
    B.汉高祖想废掉太子,改立赵王如意,吕后为此十分恐慌,派人强行要留侯出主意,留侯认为如请到汉高祖景仰已久的四位贤人,将会对太子有利。
    C.四位贤人表示太子仁孝爱士,汉高祖打消了废太子的念头,希望他们好好辅助太子;四人本是留侯亲自招来的,这也是没有另立太子的一个因素。
    D.王充认为,假如有儿童持刀与孟贲相斗,儿童肯定不能取胜;如果儿童对孟贲恭敬有加,孟贲就不忍心伤害,魏国与秦国的情况正与此相类似。
    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
    (2)却军还众,不犯魏境者,贤干木之操,高魏文之礼也。
    10.王充认为,“太子敬厚四皓,以消高帝之议”犹如“魏文式段干木之闾,却强秦之兵”,请根据材料分析二者的相似之处。
    【答案】6.CEH 7.A 8.C
    9.(1)我找你们好几年,你们躲着不见我,现在你们为什么来跟我儿子交往呢?
    (2)(秦国)退兵还师,不进犯魏国边境的原因,是看重段干木的操守,推崇魏文侯的重礼。
    10.①魏国、汉太子均因力弱而面临险境;②魏文侯、汉太子均通过修德敬贤避开了风险。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魏君对贤人特别敬重,魏国人都称赞他的仁德,上下和谐同心,不能谋取。
    “贤人是礼”是宾语前置句,意思是“礼贤人”,做“魏君”的谓语和宾语,在后面C处断开。
    “国人称仁”是主谓宾结构,在后面的E处断开。
    “上下和合”是主谓结构,在后面的H处断开。
    故选CEH。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掌握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词类活用现象和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错误。同“宴”,宴饮/同“宴”,安乐,欢乐。句意:等到安闲的时候,设置酒宴。/弃妇诉说原夫再娶与新欢作乐,后反其意,用作庆贺新婚之辞。形容新婚时的欢乐。
    B.正确。怪,以……为怪,意动用法/耻,以……为耻,意动用法。句意:皇上感到奇怪。/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C.正确。向尊长敬酒并祝长寿。句意:四个人敬酒祝福已毕。/刘邦献上一杯酒向项伯祝酒。
    D.正确。同“轼”,车前横木。此用为动词,古人立而乘车,低头扶轼以表敬意的礼节。句意:魏文侯从段干木居住的里巷经过,手扶车轼表示敬意。/表情严肃起来,扶着车前横木俯下身子,表示敬意。
    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留侯亲自招来的”错误,“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是说这四个人原本是留侯推荐,吕后“令太子为书,卑辞安车,因使辩士固请”,最终招致而来的,不是“留侯亲自招来的”。
    故选C。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辟”,通“避”,逃避,躲避;“游”,交往,交游。
    (2)“却”,退;“操”,操守;“高”,形容词做动词,推崇。
    10.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分析、比较材料的能力。
    王充的观点从背景和实力、行动和策略上点明了二者的相似之处。
    从背景、实力上看,材料二指出“上欲废太子”,太子与掌握大权的汉高祖比,处于弱势地位,面临被废的危机;材料一指出“秦尝欲伐魏”,材料二指出“秦之与魏,孟贲之与童子也”“秦以兵强,威无不胜”,魏国实力弱于秦国,面临入侵的危机,有亡国的危险。
    从行动和策略上看,“太子敬厚四皓”,材料二指出“太子为书,卑辞安车,因使辩士固请”,四皓是当时著名隐士;“魏文式段干木之闾”,材料一指出“文侯受子夏经艺,客段干木,过其闾,未尝不轼也”,子夏是“孔门十哲”之一。“太子”“文侯”都礼敬贤士。王充认为“强弱不敌,众寡不同”“力少则修德”。“以敬迎四皓而厚礼之,太子遂安”“消高帝之议”和“魏文式段干木之闾,却强秦之兵”都是采用了“修德”的策略,达到了保全自己的目的。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文侯师从子夏学经书,以客礼对待段干木,经过他的乡里,没有一次不凭轼敬礼的。秦国曾想进攻魏国。有人说:“魏君对贤人特别敬重,魏国人都称赞他的仁德,上下和谐同心,不能谋取。”文侯因此得到诸侯的赞誉。
    (节选自《史记·魏世家》)
    材料二:
    皇上想废掉太子,立戚夫人生的儿子赵王如意。吕后很害怕,就派建成侯吕泽胁迫留侯,竭力要挟说:“一定得给我出个主意。”留侯说:“回想皇上不能招致而来的,天下有四个人。现在您果真能不惜金玉璧帛,让太子写一封信,言辞谦恭,驾着(用四匹马拉的)安车,趁机派能言善辩之士恳切地聘请,他们应当会来。皇上知道这四个人贤能,那么这对太子是一大帮助。”汉十二年,皇上随着击败黥布的军队回来,病势更加沉重,愈发想更换太子。等到宴饮的时候,设置酒宴,太子在旁侍奉。那四人跟着太子,他们的年龄都已八十多岁,须眉洁白,衣冠非常奇特。皇上感到奇怪,问道:“他们是干什么的?”四个人上前对答,各自说出姓名。皇上于是大惊说:“我访求先生们好几年了,先生们都逃避我,现在先生们为何自愿跟随我儿交游呢?”四人都说:“陛下轻慢士人,喜欢骂人,我们讲求道义,不愿受辱,所以惶恐地逃跑躲藏起来。我们私下闻知太子为人仁义孝顺,谦恭有礼,喜爱士人,天下人没有谁不伸长脖子想为太子拼死效力的。因此我们就来了。”皇上说:“烦劳诸位始终如一(善始善终)地好好调教保护太子吧。”四个人敬酒祝福已毕,小步快走离去。皇上起身离去,一直到酒宴结束,皇上最终没有更换太子,原本是留侯招致这四个人发生了效力。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材料三:
    议论者中有人说:“魏文侯从段干木居住的里巷经过,手扶车轼表示敬意,秦军因此不去攻打魏国,并不是法制的功效。虽然在保全国家方面有好处,也不值得重视。”那么,法制的功能,指的是什么呢?养活三军士兵,明确赏罚法令,严厉刑法,富国强兵,这就是法制。六国灭亡,都灭亡在秦国的军队。六国的军队并非不精锐,士兵的力量也并非不强,然而甚至于被打败灭亡,这是因为强弱不相当,多少不一样,即使明确了法制,那又有什么益处呢?假使小孩违背了大力士孟贲的心意,孟贲发怒,小孩持刀跟孟贲对打,小孩肯定不能取胜,因为力量远远不如孟贲。要是孟贲发怒,而小孩讲究礼节,对他非常恭敬,孟贲才会不忍加害。秦国与魏国,就像孟贲与小孩一样。力量弱小就该修养德行,军队强大就该发扬威力。秦国凭借军队强大,威力无穷战无不胜。撤回军队,不去侵犯魏国领土,是因为秦军尊重段干木操行贤良,推崇魏文侯的礼义。汉高皇帝主张想废掉太子刘盈,吕后很担忧,张子房(张良)教太子用谦恭的态度去迎请四皓,并丰厚地礼遇他们。太子的地位安稳了太子敬重厚待四皓,来消除了高皇帝废掉太子的想法,就像魏文侯到里巷对段干木表示敬意,退掉了强大的秦军一样。
    (节选自王充《论衡·非韩》)
    三、(2024高三·全国甲)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人才莫盛于三国,亦惟三国之主各能用人,故得众力相扶,以成鼎足之势。而其用人亦各有不同者,大概曹操以权术相驭,刘备以性情相契,孙氏兄弟以意气相投。
    刘备为吕布所袭奔于操程昱以备有雄才劝操图之。操曰:“今收揽英雄时,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也。”然此犹非与操有怨者。臧霸先从陶谦,后助吕布,布为操所擒,霸藏匿,操募得之,即以霸为琅邪相。先是操在兖州,以徐翕、毛晖为将,兖州乱,翕、晖皆叛,后操定兖州,翕、晖投霸。至是,操使霸出二人,霸曰:“霸所以能自立者,以不为此也。”操叹其贤。盖操当初起时,方欲藉众力以成事,故以此奔走天下。及其削平群雄,势位已定,则孔融、许攸等,皆以嫌忌杀之。荀彧素为操谋主,亦以其阻九锡而胁之死。然后知其雄猜之性久而自露,而从前之度外用人,特出于矫伪,以济一时之用,所谓以权术相驭也。
    至刘备,一起事即为人心所向。观其三顾诸葛,咨以大计,独有傅岩爰立之风。关、张、赵云,自少结契,终身奉以周旋,即羁旅奔逃,无寸土可以立业,而数人者患难相随,别无贰志。此固数人者之忠义,而备亦必有深结其隐微而不可解者矣。至托孤于亮,曰:“嗣子可辅,辅之;不可辅,则君自取之。”千载下犹见其肝膈本怀,岂非真性情之流露?亮第一流人,二国俱不能得,备独能得之,亦可见以诚待人之效矣。
    至孙氏兄弟之用人,亦自有不可及者。孙策生擒太史慈,即解其缚曰:“子义青州名士,但所托非人耳。孤是卿知己,勿忧不如意也。”此策之得士也。陆逊镇西陵,权刻印置逊所,每与刘禅、诸葛亮书,常过示逊,有不安者,便令改定,以印封行之。委任如此,臣下有不感知遇而竭心力者乎?陆逊晚年为杨竺等所谮,愤郁而死。权后见其子抗,泣曰:“吾前听谗言,与汝父大义不笃,以此负汝。”以人主而自悔其过,开诚告语如此,其谁不感泣?此孙氏兄弟之用人,所谓以意气相感也。
    (节选自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七)
    1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刘备为吕布A所袭B奔C于操D程昱E以备F有雄才G劝操H图之。
    1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藉,凭借、借助,与《陈涉世家》中“藉第令毋斩”的“藉”意思相同。
    B.即,即使,与《桃花源记》中“太守即遣人随其往”的“即”意思不同。
    C.固,固然,与《赤壁赋》中“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的“固”意思相同。
    D.但,只是,与《记承天寺夜游》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但”意思相同。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臧霸曾为吕布效力,曹操擒捉吕布以后,臧霸为避祸藏匿起来;后来他又被曹操捕获,曹操不计前嫌,对他委以重任,任命他为琅邪相。
    B.曹操初起时为图霸业,能笼络人才,甚至能任用曾与己有怨者;势位已定时则猜忌异己,滥杀无辜。这正是其用人“以权术相驭”的表现。
    C.刘备以性情结交忠义之士,以诚待人,故能深得人心;刘备创业过程中多次遭遇挫折,但诸葛亮及关、张、赵云等人患难相随,忠贞不渝。
    D.陆逊镇守西陵时,深得孙权信任,孙权给刘禅、诸葛亮写信,常常给陆逊看,有不妥之处就让他改定;到了晚年,陆逊遭到谗害,郁郁而终。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操使霸出二人,霸曰:“霸所以能自立者,以不为此也。”
    (2)吾前听谗言,与汝父大义不笃,以此负汝。
    【答案】11.BDG 12.A 13.C
    14.(1)曹操让臧霸交出那两个人,臧霸说:“我之所以能够自立的原因,是因为不做这样的事情。”
    (2)我以前听信谗言,与令尊的关系不够深厚,因此辜负了你。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刘备被吕布袭击后,投奔曹操,程昱认为刘备有雄才,劝曹操图谋除掉他。
    “为……所”为被动句式,之间不断开,“奔”是下一句的谓语动词,承前共用主语“刘备”,B处断开;
    “于操”是介词结构,引出“奔”的对象,之间不断开,第一个“操”是介词“于”的宾语,程昱为下一句的主语,D处断开;
    “备有雄才”是“以”的宾语,“劝操图之”为独立的句子,承前省略主语程昱,G处断开。
    故选BDG。
    1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错误。两个“藉”意思不同。“藉”,凭借、借助;/即使。句意:正是想借助众人的力量成就大业。/即使仅能免于斩刑。
    B.正确。即,即使;/立即。句意:即使在颠沛流离、无立足之地时。/太守立即派遣人员跟随他前往。
    C.正确。句意:这固然是几人的忠义。/(曹孟德)固然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然而现在又在哪里呢?
    D.正确。句意:只是所托非人罢了。/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故选A。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诸葛亮及关、张、赵云等人患难相随,忠贞不渝”错误,根据原文“关、张、赵云,自少结契,终身奉以周旋,即羁旅奔逃,无寸土可以立业,而数人者患难相随,别无贰志”可知,刘备创业过程中多次遭遇挫折,患难相随,忠贞不渝的是关、张、赵云三人,没有诸葛亮。
    故选C。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出”,交出;“所以”,……的原因;“以”,因为;“者……也”,表判断。
    (2)“汝”,你;“笃”,深厚;“负”,辜负。
    参考译文:
    三国时期的人才可谓是最为鼎盛的,这也得益于三国的君主各自善于用人,因此能够汇聚众人的力量,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然而,他们用人的方式各有不同。大致来说,曹操是以权术驾驭人,刘备是以性情结交人,孙氏兄弟则是以意气感召人。
    刘备被吕布袭击后,投奔曹操,程昱认为刘备有雄才,劝曹操图谋除掉他。曹操说:“现在是收揽英雄的时候,杀一个人会失去天下人的心,这是不可以的。”然而,这还不是与曹操有怨的人。臧霸先是跟随陶谦,后来帮助吕布,吕布被曹操擒获后,臧霸藏匿起来。曹操通过招募的方式找到臧霸,立即任命他为琅邪相。早先,曹操在兖州时,任用徐翕、毛晖为将,兖州发生动乱,徐翕、毛晖都叛变了。后来曹操平定兖州,徐翕、毛晖投奔臧霸。到这时,曹操让臧霸交出那两个人,臧霸说:“我之所以能够自立的原因,是因为不做这样的事情。”曹操叹息他的贤能。曹操当初起事时,正是想借助众人的力量成就大业,所以以此奔走天下。等到他削平群雄,势位已定时,孔融、许攸等人都因嫌忌被杀。荀彧一直是曹操的谋主,也因为阻止曹操接受九锡而被逼死。由此可见,曹操的雄猜之性久而自露,而从前的宽容用人,只是出于权宜之计,以应一时之需,这就是所谓的以权术驾驭人。
    至于刘备,一起事就为人心所向。看他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咨询大计,独有傅岩立贤的风范。关羽、张飞、赵云,自年轻时结交,终身相随,即使在颠沛流离、无立足之地时,这几人也患难与共,毫无二心。这固然是几人的忠义,但刘备也必定有深厚的情感纽带令人不能解开。到托孤于诸葛亮时,刘备说:“嗣子可辅,辅之;不可辅,则君自取之。”千载之下仍能见其肝胆相照,岂不是性情的流露?诸葛亮是第一流的人才,其他两国都不能得到,唯独刘备能得到他,这也可见以诚待人的效果。
    至于孙氏兄弟用人,也各自有别人比不了之处。孙策生擒太史慈后,立即解开他的绑缚,说:“子义是青州名士,只是所托非人罢了。我是你的知己,不用担心不如意。”这是孙策得士的表现。陆逊镇守西陵,孙权把印章放在陆逊那里,每次与刘禅、诸葛亮通信,常常给陆逊看,有不妥之处就让他改定,然后盖上印章发出。委任如此,臣下有不感知遇而竭心尽力的吗?陆逊晚年被杨竺等人谗害,愤郁而死。孙权后来见到陆逊的儿子陆抗,哭着说:“我以前听信谗言,与令尊的关系不够深厚,因此辜负了你。”作为君主能自悔其过,像这样开诚布公地告知,谁能不感动流泪呢?这就是孙氏兄弟用人,这就是所说的以意气感人的表现。
    四、(2024·河北沧州·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桓公问管仲曰:“寡人欲霸,以二三子之功,既得霸矣。今吾有欲王,其可乎?”管仲对曰:“公当召鲍叔牙而问焉。”鲍叔至,公又问焉。鲍叔对曰:“公当召宾胥无而问焉。”宾胥无趋而进,公又问焉。宾胥无对曰:“古之王者,其君丰,其臣教。今君之臣丰。”公遵遁①,缪然②远,二三子遂徐行而进。公曰:“昔者大王③贤,王季④贤,文王贤,武王贤。武王伐殷克之,七年而崩,周公旦辅成王而治天下,仅能制于四海之内矣。今寡人之子不若寡人寡人不若二三子以此观之则吾不王必矣。”
    桓公与管仲阖门而谋伐莒,未发也,而已闻于国矣。桓公怒谓管仲曰:“寡人与仲父阖门而谋伐莒,未发也,而已闻于国,其故何也?”管仲曰:“国必有圣人。”桓公曰:“然。夫之役者,有执席食以视上者,必彼是邪?”于是乃令之复役,毋复相代。少焉,东郭邮至。桓公令傧者延而上,与之分级而上。问焉,曰:“子言伐莒者乎?”东郭邮曰:“然,臣也。”桓公曰:“寡人不言伐莒而子言伐莒,其故何也?”东郭邮对曰:“臣闻之,君子善谋,而小人善意,臣意之也。”桓公曰:“子奚以意之?”东郭邮曰:“夫欣然喜乐者,钟鼓之色也;夫渊然清静者,缞绖⑤之色也;漻然⑥丰满,而手足拇动者,兵甲之色也。日者,臣视二君之在台上也,口开而不阖,是言莒也;举手而指,势当莒也。且臣观小国诸侯之不服者,唯莒。臣故曰伐莒。”桓公曰:“善哉,以微射明,此之谓乎!子其坐,寡人与子同之。”
    (节选自《管子·小问》)
    【注】①遵道:亦作“逡巡”,却退貌。②缪然:深思的样子。③大王:又称周太王,周文王的祖父。④王季:本名姬历,是周太王的第三子、周文王姬昌的父亲、周部族首领。⑤缭绖:丧服。亦指服丧。⑥漻然:清澈貌。
    15.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寡人之子A不若B寡人C寡人不若D二三子E以此F观之G则吾H不王必矣。
    1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趋,文中指小步快走,与《六国论》中“日削月割,以趋于亡”的“趋”意思不同。
    B.进,文中指进前,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时时而间进”的“进”意思相同。
    C.举,文中指举起,与《阿房宫赋》中“函谷举”的“举”意思不同。
    D.微,文中指细微动作,与《屈原列传》中“其文约,其辞微”的“微”意思不同。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桓公在成就霸业之后还想成就王业,他就此询问管仲、鲍叔等人。最终宾胥无将齐桓公和古代的王者对比,委婉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B.齐桓公反对宾胥无的意见,并联想到周的太王、王季等人,认为他们都是贤能之人,但武王称王后七年而亡,周成王也只能控制四海之内。
    C.齐桓公怒责管仲,管仲认为,讨伐莒国的消息应该是智慧高超的人散布出去的。齐桓公对此说法表示认同,并亲自召见此人询问。
    D.东郭邮根据齐桓公和管仲的口型和动作以及莒国不服从齐国的事实,判断出他们商讨攻打的国家就是莒国,这得到了齐桓公的赞扬。
    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寡人与仲父阖门而谋伐莒,未发也,而已闻于国,其故何也?
    (2)臣闻之,君子善谋,而小人善意,臣意之也。
    19.从选文来看,齐桓公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请简要概括。
    【答案】15.CEG 16.B 17.B
    18.(1)我同仲父闭门而密谋伐莒,没有行动,就已经传闻到国中,是什么原因呢?
    (2)我听说过,君子善于谋划,而小人善于推测,这是我推测出来的。
    19.①任用贤才;②虚心纳谏;③礼贤下士。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现在我的儿子不如我,我又不如诸位。由此看来,我不能成就王业是注定的了。
    “若”的意思是“比得上”,“不若寡人”中,“寡人”是其宾语,“寡人之子”是句子主语,因此在C处断开;
    “寡人不若二三子”的句式与“寡人之子不若寡人”相同,在E处断开;
    “观”的宾语是“之”,在G处断开。
    故选CEG。
    1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小步快走;走向,接近。句意:宾胥无快步而进。/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
    B.错误。进前;进谏。句意:三人于是慢慢走上前去。/还不时地有人偶尔进谏。
    C.正确。举起;被攻占。句意:举起手指划。/函谷关被攻占。
    D.正确。细微动作;精微。句意:从细微动作里判断大事。/他的文笔简约,词意精微。
    故选B。
    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反对宾胥无的意见”理解不当,从原文看,齐桓公是认可宾胥无的意见;“但武王称王后七年而亡”理解不当,文中说的是“武王伐殷克之,七年而崩”,并不是说“称王后七年”。
    故选B。
    18.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
    (1)“阖”,闭;“谋”,密谋;“发”,行动;“故”,原因。
    (2)“善”,善于;“意”,推测;“臣意之也”,判断句。
    19.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精神品质的分析能力。
    文中齐桓公说“寡人欲霸,以二三子之功,既得霸矣”,可见其能够任用贤才;
    面对宾胥无的发言,齐桓公“遵遁”“缪然远”并且承认自己的不足,可见其能虚心接纳别人的意见;
    齐桓公能邀请泄露机密的东郭邮共同谋事,说明其礼贤下士。
    参考译文:
    桓公问管仲说:“我想成霸业,依靠众大臣之功,已经实现了。现在我又想完成王业,可以吗?”管仲回答说:“您可以召见鲍叔牙来问一问。”鲍叔到,桓公又问了这个问题。鲍叔回答说:“您可以召见宾胥无来问一问。”宾胥无快步而进,桓公又问了这个问题。宾胥无回答说:“古代成就王业的,都是君主的德高,大臣的德比较低,现在是您的大臣德望高。”桓公逡巡后退,肃然离开座位,三人于是慢慢走上前去。桓公说:“从前,周的大王贤明,王季贤明,文王贤明,武王也贤明。武王伐殷取胜,七年而死,周公旦辅佐成王治理天下,这才仅仅能控制四海之内。现在我的儿子不如我,我又不如诸位。由此看来,我不能成就王业是注定的了。”
    桓公与管仲闭门而计划伐莒,还没有行动,就已经传闻于外了。桓公生气地对管仲说:“我同仲父闭门而密谋伐莒,没有行动,就已经传闻到国中,是什么原因呢?”管仲说:“国中必有圣人。”桓公说:“是的。服役人员有一个执席而食并同时往上看的,一定是他了吧?”于是便让他继续服役,不得轮换。不久,东郭邮来了。桓公让礼宾的官吏请他上来,同他分级而立,询问他说:“你是说出伐莒的人?”东郭邮说:“是!是我。”桓公说:“我未曾说出伐莒而你说伐莒,是什么原因?”东郭邮回答说:“我听说过,君子善于谋划,而小人善于推测,这是我推测出来的。”桓公说:“您是怎样推测的?”东郭邮说:“欣然喜乐,是鸣钟击鼓奏乐的样子;深沉清静,是居丧戴孝的样子;形貌清澈丰满而手足拇指都有动作,是发动战争的样子。那天,我看你们两位在台上的情况,口开而不合,是说的‘莒’字;举起手指划,方向对着莒国。而且我观察小国诸侯不肯服从的,只有莒国。所以说是伐莒。”桓公说:“好呵!从细微动作里判断大事,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您请坐下来,让我来同您共同谋事。”
    五、(2024·江苏镇江·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赵襄子之时①,以任登为中牟令。上计②,言于襄子曰中牟有士曰胆胥己请见之襄子见而以为中大夫。相国曰:“意者君耳而未之目邪!为中大夫,若此其易也?非晋国之故。”襄子曰:“吾举登也,已耳而目之矣。登所举,吾又耳而目之,是耳目人终无已也。”遂不复问,而以为中大夫。襄子何为?任人,则贤者毕力。人主之患,必在任人而不能用之,用之而与不知者议之也。绝江者托于船,致远者托于骥,霸王者托于贤。释父兄与子弟,非疏之也;任庖人钓者与仇人仆虏,非阿之也。持社稷立功名之道,不得不然也。犹大匠之为宫室也,量小大而知材木矣,訾功丈而知人数矣。故小臣③、吕尚听,而天下知殷、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听,而天下知齐、秦之霸也。岂特骥远哉?夫成王霸者固有人,亡国者亦有人。桀用干辛,纣用恶来,宋用唐鞅,齐用苏秦,而天下知其亡。非其人而欲有功,譬之若夏至之日而欲夜之长也,射鱼指天而欲发之当也。舜、禹犹若困,而况俗主乎?
    (节选自《吕氏春秋•知度》)
    材料二: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夫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夫智不足以见贤,无可奈何矣;若智而见之,而强不能决,犹豫不用,而大者死亡,小者乱倾,此甚可悲哀也。以宋殇公不知孔父之贤乎?安知孔父④死己必死,趋而救之?趋而救之者,是知其贤也。以鲁庄公不知季子⑤之贤乎?安知疾将死,召季子而授之国政?授之国政者,是知其贤也。此二君知能见贤,而皆不能用,故宋殇公以杀死,鲁庄公以贼嗣。使宋殇蚤任孔父,鲁庄素用季子,乃将靖邻国,而况自存乎!
    (节选自《说苑•尊贤》)
    【注】①赵襄子,春秋末年晋国大夫,战国时期赵国的奠基人。②计,全年的账簿。③小臣,商、西周初期朝廷官员,亦称“少臣”,此处指商相伊尹。④孔父,春秋时宋国大臣,孔子六世祖孔父嘉。⑤季子,春秋时鲁国政治家,鲁庄公之弟。
    2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言于襄子A曰B中牟有士C曰D胆胥己E请F见之G襄子见H而以为中大夫
    2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绝,指横渡、穿越,与《琵琶行》中“冰泉冷涩弦凝绝”的“绝”意思不同。
    B.俗主,文中与“舜、禹”等明君相对,指没有什么德行和才能的平庸君主。
    C.之,与《师说》一文中“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之”用法相同。
    D.殇,“殇”是谥号,谥有“美谥、平谥、恶谥”之分,“殇”属于“恶谥”。
    2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认为,君主的弊病常常在于委任了臣下官职却不放手让他做事,又与不了解的人议论他,因此臣下难以发挥他的才能。
    B.材料二认为,君主有发现贤臣的智慧,如果犹豫不决,不能及时任用,就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这是特别令人悲哀的事情。
    C.两则材料都在讨论用人的问题,但材料一强调用人不疑,对人才要信任;材料二则强调识得人才之后,任用人才一定要及时。
    D.两则材料都运用了比喻论证和举例论证,形象生动、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尊重和任用贤才对于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2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意者君耳而未之目邪!为中大夫,若此其易也?非晋国之故。
    (2)使宋殇蚤任孔父,鲁庄素用季子,乃将靖邻国,而况自存乎!
    24.赵襄子对胆胥己没有进行实际考察就直接任用,有哪些合理之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20.BEG 21.D 22.B
    23.(1)(我)料想您对这个人只是耳闻,还没有亲眼见到他吧!任命中大夫,就这样容易吗?这不符合晋国的先例。
    (2)假使宋殇公早就任用了孔父嘉,鲁庄公向来重用季友,就能安定邻国,更何况是保全自身呢!
    24.①赵襄子在提拔任用任登前,已经对他进行了实际考察;②胆胥己是任登所举荐的人,因此没有必要重新考察;③对所用之人充分信任,才能让其尽心尽力,尽显其能。
    【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向襄子推荐说:“中牟有个人叫胆胥己(很有才能),请您召见他。”襄子召见胆胥己以后就让他担任中大夫。
    “言于襄子曰”,下文是说的内容,“曰”后一般停顿,故B处断开;
    “中牟有士曰胆胥己”主谓宾齐全,其后E处断开;
    “请见之”是任登说的话,下句主语是“襄子”,G处断开。
    故选BEG。
    21.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常识和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横渡、穿越;凝滞。句意:横渡长江的人靠的是船。/好像水泉冷涩琵琶声开始凝结。
    B.正确。
    C.正确。都是助词,取独。句意:就好像鸿鹄没有翅膀。/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
    D.“殇”不属于“恶谥”。“短折不成曰殇,未家短折曰殇”,殇为客观陈述,带有同情意味,属于“平谥”。
    故选D。
    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就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错误,材料二的意思是“大的损失会造成身死国亡,小的损失也会导致乱政倾国”。
    故选B。
    2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意”,料想;“耳”,耳闻;“未之目”,宾语前置,未目之,没有亲眼见到他。
    (2)“蚤”,同“早”;“靖”,安定;“自存”,宾语前置,存自,保全自身。
    24.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①由“吾举登也,已耳而目之矣”可知,赵襄子在提拔任用任登前,已经对他进行了实际考察;
    ②由“登所举,吾又耳而目之,是耳目人终无已也”可知,胆胥己是任登所举荐的人,因此没有必要重新考察;
    ③由“任人,则贤者毕力”可知,对所用之人充分信任,才能让其尽心尽力,尽显其能。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赵襄子当政之时,任用任登担任中牟令。(任登)在上呈全年的帐簿时,向襄子推荐说:“中牟有个人叫胆胥己(很有才能),请您召见他。”襄子召见胆胥己以后就让他担任中大夫。相国说:(我)料想您对这个人只是耳闻,还没有亲眼见到他吧!任命中大夫,就这样轻易吗?这不符合晋国的先例。襄子说:“我提拔任登时,已经亲眼见到亲耳听到他的情况了。任登所举荐的人,我如果还要亲眼见到亲耳听到这人的实际情况,这样就没完没了了。”于是就不再询问,而让胆胥己担任了中大夫。襄子做了什么呢?(他只是)任用了人才,那么贤德的人就会把力量全部贡献出来了。君主的弊病,一定是委任人官职却不让他做事,让他做事却又与不了解他的人议论他。横渡长江的人靠的是船,到远方去的人靠的是千里马,成就王霸之业的人靠的是贤人。不任用父兄和子弟,并不是疏远他们;任用厨师、渔夫和仇人、奴仆,并不是偏爱他们。保全国家、建立功名的原则,不得不这样啊。这就如同卓越的工匠建筑宫室一样,测量一下宫室的大小就知道需要的木材了,估量一下工程的大小就知道需要的人数了。所以小臣伊尹、吕尚被重用,天下人就知道殷、周要成就王业了,管夷吾、百里奚被重用,天下人就知道齐、秦要成就霸业了。难道仅仅是因为千里马能够致远吗?成就王霸之业的本来就要有人,亡国的也要有人。夏桀重用干辛,商纣重用恶来,宋国重用唐鞅,齐国重用苏秦,因而天下人就知道他们要灭亡了。不任用贤人却想要建立功业,这就好像夏至日这一天却想让夜长,射鱼时冲着天却想射中一样。舜、禹(一样的明主)对此尚且做不到,更何况是平庸的君主呢?
    材料二:
    君王要想使天下安定太平并在后世永留美好的名声,就一定要尊重贤臣并且谦虚地对待士人。如果朝廷没有贤臣,就好像鸿鹄没有翅膀,虽然有飞翔千里的愿望,还是不能达到自己心中想要飞往的地方。如果国君的智慧不能够发现贤臣,那是无可奈何的事;如果国君的智慧能够发现贤臣,却拘泥不能决断,犹豫不能任用,大的损失会造成身死国亡,小的损失也会导致乱政倾国,这是特别令人悲哀的事。(你)以为宋殇公不知道孔父嘉的贤能吗?那么(他)又怎么会知道孔父嘉一死自己也必定会死,而赶去救他呢?拼死赶去救孔父嘉,这就说明他知道孔父嘉是贤臣。(你)以为鲁庄公不知道季友的贤明吗?那么(他)又怎么会知道自己病重将死,要召见季友并交给他国政呢?交给季友国政,这就说明他知道季友的贤明。这两位国君的智慧能够发现贤臣,但却都不能在生前任用贤臣,因此宋殇公被臣下杀死,鲁庄公害了他的继承人。假使宋殇公早就任用了孔父嘉,鲁庄公一直重用季友,就能安定邻国,更何况是保全自身呢!
    六、(2024·浙江金华·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媭①砧课诵图序
    【清】王拯
    《媭砧课诵图》者,不材拯官京师日之所作也。拯之官京师姊刘在家奉其老姑不能来就弟养。今姑殁矣,姊复寄食宁氏姊于广州,阻于远行。拯自始官日蓄志南归,以迄于今,颠顿荒忽,琐屑自牵,以不得遂其志。
    念自七岁先妣殁,遂来依姊氏。姊适新寡,又丧其遗腹子,茕茕独处。屋后小园数丈余,嘉树荫之。树荫有屋二椽,姊携拯居焉。拯十岁后,就塾师学,朝出而暮归。比夜,则姊恒执女红,篝一灯,使拯读其旁。夏苦热,辍夜课,天黎明,辄呼拯起,持小几就园树下读。树根安二巨石:一姊氏捣衣以为砧,一使拯坐而读。日出,乃遣入塾。故拯幼时每朝入塾,所读书乃熟于他童。或夜读倦,稍逐于嬉游,姊必涕泣告以母氏劬劳瘁死之状,且曰:“汝今弗勉学,母氏地下戚矣!”拯哀惧,泣告姊,后无复为此言。
    呜呼!拯不材年三十矣。念十五六时,犹能执一卷就姊氏读, 日惴惴于悲思忧戚之中,不敢稍自放逸。自二十后出门,行身居业,日即荒怠,念姊氏教不可忘,故为图以自警,冀使其身依然日读姊氏之侧。庶免其堕弃之日深,而终于无所成也。
    道光二十四年甲辰秋九月。为之图者,陈君名铄,为余丁酉同岁生也。
    【注】媭(xū):指姐姐。
    25.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涂黑。
    拯之官A京B师C姊刘在家D奉其E老F姑G不能来H就弟养
    2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姑,文中指婆婆,古诗文中“舅姑”一般指公公婆婆,唐代朱庆馀诗中“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就表示此意。
    B.适,古代女子出嫁。《孔雀东南飞》中“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中的“适”、《项脊轩志》中“后五年,吾妻来归”中的“归”都表此意。
    C.篝,本义指竹笼,这里指用竹笼罩着火,与《陈涉世家》中“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的“篝”意义和用法都相同。
    D.稍,文中指稍微,稍稍,与现代汉语中“稍”的常用含义相近,与姚鼐《登泰山记》中“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的“稍”意思不同。
    2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的姐姐命运悲苦,先后经历了丧夫之痛,丧子之悲,后来又不得不寄居在已经出嫁的姐姐家里。
    B.作者善用白描手法,不事渲染,廖廖几笔,就勾勒出姐姐悲苦、辛劳的一生及其善良、坚韧的品德。
    C.作者幼时在私塾比同龄人优秀,成年后又能考取功名在京城做官,从侧面表现了姐姐的教育之功。
    D.对于作者而言,姐姐对自己有抚养、教育之恩,可是长期无以为报,所以亲自为她画像来表达想念。
    2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夏苦热,辍夜课,天黎明,辄呼拯起,持小几就园树下读。
    (2)冀使其身依然日读姊氏之侧,庶免其堕弃之日深,而终于无所成也。
    29.在《项脊轩志》中,归有光回忆自己的祖母:“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请结合本文的有关内容比较两位女性教育子弟方法的异同。
    【答案】25.CDG 26.B 27.D
    28.(1)夏天苦于太热,就停下了夜晚的功课,天刚亮,姐姐就喊我起来,拿着小桌子走到园中的树下读书。
    (2)希望让我自己依然每天在姐姐身边读书,或许可以免除自己学业荒废日益加深,而最终一事无成。 29.同:①都表现出对子弟成才的殷切期待;②都利用前辈的遗物或期望来勉励子弟。
    异:归有光的祖母侧重于正面激励,王振的姐姐侧重于不能使母亲失望。
    【解析】2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我在京城任官时,嫁给刘氏的姐姐在男家,奉养她年老的婆婆,不能前来京城接受弟弟的供养。
    “拯之官京师”为“拯之官(于)京师”的省略,是状语后置句,其后C处断开;
    “姊刘在家”主谓宾结构完整,其后D处断开;
    “奉其老姑”是动宾结构,“不能来就弟养”前省略主语“姊刘”,G处断开。
    故选CDG。
    26.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正确。句意:现在她婆婆去世了。/新婚卧室昨夜花烛彻夜通明,等待拂晓去堂前拜见公婆。
    B.错误。刚好、恰巧;女子出嫁;女子出嫁。句意:姐姐恰巧刚刚守寡。/这个女人出身贫贱,刚出嫁不久便被休回家中。/过了五年之后,我的妻子嫁到了我家。
    C.正确。都用作了动词。句意:点亮一盏小灯。/又暗中使吴广到军队驻地旁边的丛林里的神庙中,在夜里用竹笼罩着火(装作鬼火),学狐狸嗥叫的凄厉声音喊道。
    D.正确。“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的“稍”意思是“逐渐”。句意:绝不敢稍稍放纵自己。/逐渐看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掷具一样的立着的东西。
    故选B。
    2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
    D.“亲自为她画像来表达想念”错误,由原文“媭砧课诵图序【清】王拯”“为之图者,陈君名铄”可知,姐姐的画像是陈铄画的,作者作了序。
    故选D。
    2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苦”,苦于;“辍”,停;“就”,走到。
    (2)“冀”,希望;“庶”,或许;“堕弃”,免除。
    2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同:①由“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或夜读倦,稍逐于嬉游,姊必涕泣告以母氏劬劳瘁死之状”可知,都表现出对子弟成才的殷切期待;②由“顷之,持一象笏至”“汝今弗勉学,母氏地下戚矣”可知,都利用前辈的遗物或期望来勉励子弟。
    异:由“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可知,归有光的祖母侧重于正面激励;由“汝今弗勉学,母氏地下戚矣”可知,王振的姐姐侧重于不能使母亲失望。
    参考译文:
    媭砧课诵图序
    【清】王拯
    《媭砧课诵图》,是我王拯在京城任职时候请人所画。我在京城任官时,嫁给刘氏的姐姐在男家,奉养她年老的婆婆,不能前来京城接受弟弟的供养。现在她婆婆去世了,姐姐又到广州去依靠嫁给宁氏的二姐处寄居饮食度日,这样来京城又受阻于远途难行。我从开始做官时就立志向回归南方,然而到现在,颠沛困顿,神情恍惚,日常琐事牵制了自己,因而不能实现自己的心志。
    追忆从七岁时母亲去世,就来依靠姐姐。姐姐恰巧刚刚守寡,又丧失了自己的遗腹子,孤孤单单地独自生活。她家的屋后有个小园有几丈宽,茂盛的树木遮盖着它。在树木之后,有两间屋,姐姐带着我居住于这里。我长到十岁以后,到私塾拜师求学,早上出门,傍晚归家。到晚上,姐姐就常常做缝纫刺绣活儿,点亮一盏小灯,让我坐在她的旁边读书。夏天苦于太热,就停下了夜晚的功课,天刚亮,姐姐就喊我起来,拿着小桌子走到园中的树下读书。在树根边放上两大石块:一块是姐姐捣衣用来作为砧板的东西,一块让我坐着读书。太阳出来以后,才送我入私塾。因此我年幼时常常一早到私塾里,所诵读的内容比其他童儿熟练。有时深夜读书疲倦了,我略微贪求玩耍,姐姐一定流着热泪把母亲劳累病死的情况告诫我,而且对我说:“你现在不努力学习,母亲在九泉之下是要悲伤的啊!”我悲伤恐惧,流着泪告诉姐姐,以后不要再说这样的的话了。
    唉!我无能现已30岁了。追忆十五六岁时,还能常常拿着书本靠近姐姐读书,每天在悲伤思念之中惴惴不安,绝不敢稍稍放纵自己。从20岁后出姐姐门,做人办事,一天天就学业荒废了,追想起大姐的教诲始终不能忘记,因此我找人画这张图用来警戒自己,希望让我自己依然每天在姐姐身边读书,或许可以免除自己学业荒废日益加深,而最终一事无成。
    道光二十四年仲秋农历九月。画这幅图的人,是好友陈铄,他是我于道光十七年广西乡试中举的同年 (即同届)生员。
    七、(2024·安徽芜湖·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二十一年七月,越王复悉国中士卒伐吴,会楚使申包胥聘于越。越王乃问包胥曰:“吴可伐耶?”申包胥曰:“臣鄙于策谋,未足以卜。”越王曰:“吴为不道,残我社稷,夷吾宗庙以为平原。吾欲与之徽天之中,惟是舆马、兵革、卒伍既具,无以行之。诚闻于战,何以为可?”申包胥曰:“臣愚,不能知。”越王固问,包胥乃曰:“夫吴,良国也,传贤于诸侯。敢问君王之所战者何?”越王曰:“在孤之侧者,饮酒食肉,未尝不分,孤之饮食不致其味,听乐不尽其声。愿以此战。”包胥曰:“善则善矣,未可以战。”越王曰:“越国之中,吾博爱以子之,忠惠以养之。吾今修宽刑,欲民所欲,去民所恶,称其善,掩其恶。愿以此战。”包胥曰:“善则善矣,未可以战。”王曰:“邦国南则距楚,西则薄晋,北则望齐,春秋奉币、玉帛以贡献焉,未尝敢绝。愿以此战。”包胥曰:“善哉!无以加斯矣,犹未可战。夫战之道,知为之始,以仁次之,以勇断之。君、将不知,即无权变之谋,以别众寡之数;不仁,则不得与三军同饥寒之节,齐苦乐之喜;不勇,则不能断去就之疑,决可否之议。”于是越王曰:“敬从命矣。”
    (节选自《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
    材料二:
    问曰:“吴亡而越兴,在天与?在人乎?”“皆人也。夫差失道,越亦贤矣。湿易雨,饥易助。”曰:“何以知独在人乎?”“子贡与夫子坐,告夫子曰:‘太宰死。’夫子曰:‘不死也。’如是者再。子贡再拜而问:‘何以知之?’夫子曰:‘天生宰嚭者,欲以亡吴。吴今未亡,宰何病乎?’后人来言不死。圣人不妄言,是以明知越霸矣。”“何以言之?”曰:“种见蠡之时,相与谋道:东南有霸兆不如往仕相要东游入越而止贤者不妄言,以是知之焉。”
    (节选自《越绝书·卷一》)
    3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东南有霸A兆B不如往C仕D相E要东游F入G越H而止。
    3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鄙,见识浅陋,与《曹判论战》中“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的“鄙”意思相同。
    B.夷,铲平,与词语“东夷”“匪夷所思”“化险为夷”中的“夷”意思均不同。
    C.掩,遮蔽、掩盖,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势拔五岳掩赤城”的“掩”意思相同。
    D.薄,轻视,与《烛之武退秦师》中“邻之厚,君之薄也”的“薄”意思不同。
    3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越王想为祖宗求取上天的福佑,只是车马兵革军队已经具备了,却还没有办法使用它们。
    B.面对越王追问,申包胥为达到阐释观点进而使其信服的目的,先避而不答,再逐步引导。
    C.材料二肯定了国家兴亡在于人事而不在于天命,这与《伶官传序》中作者的观点一致。
    D.孔子否定了子贡关于太宰已死的看法,认为他会导致亡国,吴未亡可知其未遇不测。
    33.把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王复悉国中士卒伐吴,会楚使申包胥聘于越。
    (2)越国之中,吾博爱以子之,忠惠以养之。
    34.材料二说“夫差失道,越亦贤矣”,“越之贤”在材料一中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30.BDF 31.D 32.C
    33.(1)越王又全部调动国内的士兵攻打吴国,正好碰上楚国派申包胥到越国访问。
    (2)越国之内的民众,我以博大的爱心把他们当作子女来对待,以忠厚仁爱之心供养他们。
    34.①勤俭节约,与民共苦。食物分给百姓,饮食节俭,不贪享乐。②爱民如子,去除百姓憎恶的,发扬百姓爱戴的。③交好邻国。与楚国、晋国、齐国都能保持良好外交关系。
    【解析】3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东南方(的国家)有成为霸主的征兆,我们不如到那里去做官。”两人相邀东游,到了越国就停留了下来。
    “东南有霸兆”,主谓宾结构,句意完整,B处断开;
    “不如往仕”,“往仕”为连动,不断开,D处断开;
    “相要东游”“入越而止”两组动作,主语相同,各自单独成句,F处断开。
    故BDF三处需要断句。
    3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正确。句意:我孤陋寡闻而不懂得出谋划策。/当权的人孤陋寡闻(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B.正确。铲平。/我国古代称东方的民族。/平常。/平安。句意:铲掉我祖宗的庙宇并将它们夷为平地。/古代对我国中原以东各族的统称。/不是根据常理所能想象到的。/使危险的情况或处境变为平安。
    C.正确。句意:掩盖他们的罪恶。/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
    D.错误。迫近、依附。/削弱。句意:西边则依附晋国。/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相对就削弱了。
    故选D。
    3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观点一致”错误,《伶官传序》原文说“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可见“盛衰之理,虽然说在于天命,更在于人事”。
    故选C。
    3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悉”,全部;“会”,正好;“聘”,访问。
    (2)“子”,当作子女来对待;“忠惠”,忠厚仁爱;“养”,供养。
    3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结合“在孤之侧者,饮酒食肉,未尝不分,孤之饮食不致其味,听乐不尽其声”可概括出,勤俭节约,与民共苦。食物分给百姓,饮食节俭,不贪享乐。
    结合“博爱以子之,忠惠以养之。吾今修宽刑,欲民所欲,去民所恶,称其善,掩其恶”可概括出,爱民如子,去除百姓憎恶的,发扬百姓爱戴的。
    结合“邦国南则距楚,西则薄晋,北则望齐,春秋奉币、玉帛以贡献焉”可概括出,交好邻国。与楚国、晋国、齐国都能保持良好外交关系。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二十一年七月,越王又全部调动国内的士兵攻打吴国,正好碰上楚国派申包胥到越国访问。越王就问申包胥说:“吴国可以攻打吗?”申包胥说:“我孤陋寡闻而不懂得出谋划策,不能够用我来预测啊。”越王说:“吴国施行暴虐,破坏我的国家,铲掉我祖宗的庙宇并将它们夷为平地。我想为祖宗求取上天的福佑,只是现在兵车战马、武器铠甲、军队已经具备了,却还没有办法使用它们。我真想听一下有关战争的事,用什么办法才行?”申包胥说:“我实在愚昧无知弄不清楚。”越王坚持问他,申包胥才说:“那吴国,是个善良的国家啊,在诸侯各国都传颂着他们的贤德。我胆敢问一下大王凭什么和他们作战?”越王说:“在我身边的人,我喝酒吃肉的时候从来没有不分给他们吃的;我吃饭不吃五味俱全的菜肴,听音乐不听五音俱全的曲调。希望凭借这些去作战。”申包胥说:“这些做法好倒是好,但还不可以靠它去作战。”越王说:“越国之内的民众,我以博大的爱心把他们当作子女来对待,以忠厚仁爱之心供养他们;我修改法令,放宽刑罚;布施民众追求的东西,除去民众憎恶的东西;赞扬他们的善行,掩盖他们的罪恶。希望凭借这些去作战。”申包胥说:“这些做法好倒是好,但仍不可以靠它去作战。”越王说:“我越国在天下之中,南边则到楚国和他们结交,西边则依附晋国,北边则敬仰齐国,一年四季拿礼品、财物贡献给他们,从未敢断绝。希望凭借这些去作战。”申包胥说:“好啊!没有什么能超过这个了,但还不可以去作战。战争的方法,智慧是首要因素,其次要靠仁爱,还要靠勇敢来决断。君主、将领如果没有智慧,就没有通权达变的计谋去明辨士兵数量的多少;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就不能和全军将士一起节衣缩食、同甘共苦;如果没有勇敢,就不能决断是去还是留、是进还是退的疑惑,就不能裁定针锋相对的两种意见。”于是越王说:“我恭敬地接受您的指教了。”
    材料二:
    问道:“吴国灭亡、越国兴起,这是天意呢?还是人为呢?”“这都是人为的。吴王夫差无道,而越国却能得治国之道。这就如天湿易下雨、饥荒易获助一样。”问道:“怎么能知道完全是由于人为呢?”“子贡与孔子在一起闲坐,告诉孔子说:‘太宰嚭死了。’孔子答道:‘他没有死。’子贡将原话重复了一遍,孔子也还是这样回答。于是,子贡起身向孔子拜了两拜,问道:‘先生怎么知道太宰嚭没有死?’孔子回答说:‘上天让太宰嚭降生,就是要用他来灭亡吴国。现在吴国还没有灭亡,太宰嚭怎么会有不测呢?’后来,果然有人来告诉孔子,太宰嚭确实没有死。况且,圣人是不会乱说话的,因此清楚地知道越国会称霸。”“凭什么这样说呢?”回答道:“文种与范蠡相见的时候,他俩一起谋划说:‘东南方(的国家)有成为霸主的征兆,我们不如到那里去做官。’两人相邀东游,到了越国就停留了下来。贤人不乱说,因此知道越国会称霸。”
    八、(2024·福建泉州·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汉五年,已并天下,诸侯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叔孙通就其仪号。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说上曰:“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高帝曰:“得无难乎?”叔孙通曰:“礼者,因时世人情为之节文者也。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上曰:“可试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为之。”
    于是叔孙通使征鲁诸生三十余人。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今天下初定,死者未葬,伤者未起,又欲起礼乐。礼乐所由起,积德百年而后可兴也。吾不忍为公所为。”叔孙通笑曰:“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
    遂与所征三十人西,与其弟子百余人为绵蕞①野外。习之月余,叔孙通曰:“上可试观。”上既观、使行礼,曰:“吾能为此。”乃令群臣习肄。会十月。汉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群臣皆朝十月。竟朝置酒,无敢喧哗失礼者。于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乃拜叔孙通为太常,赐金五百斤。
    太史公曰:语曰“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台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际,非一士之智也”。信哉!夫高祖起微细定海内谋计用兵可谓尽之矣。叔孙通希世度务,制礼进退,与时变化,卒为汉家儒宗。“大直若诎,道固委蛇”,盖谓是乎?
    (节选自《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材料二:
    臣光曰:礼之为物大矣!岂直几席之上、户庭之间得之而不乱哉!夫以高祖之明达。闻陆贾之言而称善,睹叔孙通之仪而叹息;然所以不能比肩于三代之王者,病于不学而已。当是之时,得大儒而佐之,与之以礼为天下,其功烈岂若是而止哉!惜夫,叔孙生之为器小也!徒窃礼之糠秕,以依世、谐俗、取宠而已,遂使先王之礼沦没而不振,以迄于今,岂不痛甚矣哉!夫大儒者,恶肯毁其规矩、准绳以趋一时之功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汉纪三》)
    【注】①绵蕞:制订整顿朝仪典章。
    35.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填写答案标号。
    夫高祖A起B微细C定海内D谋计E用兵F可谓G尽之矣
    36.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厌”,厌烦,与“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厌”意义相同。
    B.“若”,你、你们,与“若使烛之武见秦君”(《烛之武退秦师》)中的“若”意义不同。
    C.“信”,确实,与“低眉信手续续弹”(《琵琶行》)一句中的“信”意义和用法不同。
    D.“恶”,怎么,与“恶施不慈?”(《兼爱》)一句中的“恶”意义与用法相同。
    3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王刘邦称帝后,将秦朝烦琐礼仪变得简易,结果群臣行止失度,高帝以之为患。
    B.叔孙通召集儒生制定礼仪,有两位儒生认为这样做违背儒家传统,因而拒绝参与。
    C.叔孙通主张顺应时世人情,参照古时礼仪和秦朝礼仪来制定礼法,汉王表示同意。
    D.因为叔孙通制定的礼法简省易学,群臣月余习之而成,高祖见之而深感礼仪之用。
    38.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
    (2)然所以不能比肩于三代之王者,病于不学而已。
    39.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司马迁和司马光对叔孙通的态度为什么不同。
    【答案】35.CDF 36.A 37.D
    38.(1)你所侍奉的人主已经达十位了,这都是你当面曲意奉承人家,才能够得到的亲贵。
    (2)但是他终究不能与夏、商、周三代圣明君王并列的原因,是错在他不肯学习啊。
    39.①司马迁肯定叔孙通能够看清形势,顺时而变,对汉王朝的稳固有贡献;
    ②司马光认为叔孙通制定的朝仪是窃取儒家礼仪的糟粕,只是为了迎合世俗,取悦君王而已,对儒家礼仪的传承没有实质性的贡献。
    【解析】3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高祖从低微的平民起事,平定了天下,谋划大计,用兵作战,可以说极尽能事了。
    “起微细”“定海内”句式一致,且主语都是“高祖”,因此应在C和D处断开;
    “谋计用兵”是并列短语,做分句的主语,“可谓”意思是可以称为、可以说是,一般放在句首,因此在F处断开。
    故在CDF三处断句。
    3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的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
    A.错误。不相同。厌烦;/满足。句意:叔孙通知道皇帝愈来愈厌烦这类事。/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
    B.正确。你、你们;/假如。句意:你真是一位鄙陋不达世务的书生啊。/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君。
    C.正确。确实;/随意。句意:确实如此呀!/她低着头随手连续地弹个不停。
    D.正确。句意:怎么肯破坏自己原有的规矩、准绳去追求一时的功利的!/怎么会做出不慈的事呢?
    故选A。
    3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群臣月余习之而成,高祖见之而深感礼仪之用”错误,依据“汉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群臣皆朝十月,竟朝置酒,无敢喧哗失礼者,于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可知汉高祖通过礼仪深感皇帝的尊贵,并不是因为礼法简省易学。
    故选D。
    3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事”,侍奉;“且”,将近,几乎;“谀”,曲意奉承。
    (2)“然”,但是;“比肩”,并列;“病”,缺点,错误。
    39.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依据“叔孙通希世度务,制礼进退,与时变化,卒为汉家儒宗”可知司马迁肯定叔孙通能够看清形势,顺时而变,对汉王朝的稳固有贡献;
    ②依据“惜夫,叔孙生之为器小也!徒窃礼之糠秕,以依世、谐俗、取宠而已,遂使先王之礼沦没而不振”可知司马光认为叔孙通制定的朝仪是窃取儒家礼仪的糟粕,只是为了迎合世俗,取悦君王而已,对儒家礼仪的传承没有实质性的贡献。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汉高帝五年(前202),天下已经统一,诸侯们在定陶共同尊推汉王为皇帝,叔孙通负责拟定仪式礼节。当时汉高帝把秦朝的那些严苛的仪礼法规全部取消,只是拟定了一些简单易行的规矩。可是群臣在朝廷饮酒作乐争论功劳、醉了有的狂呼乱叫,甚至拔出剑来砍削庭中立柱。高帝为这事感到头疼。叔孙通知道皇帝愈来愈厌烦这类事,就劝说道:“那些儒生很难为您进攻夺取,可是能够帮您保守成果。我希望征召鲁地的一些儒生,跟我的子弟们一起制定朝廷上的仪礼。”高帝说:“只怕会像过去那样的烦琐难行吧?”叔孙通说:“礼,就是按照当时的世事人情给人们制定出节制或修饰的法则。我愿意略用古代礼节与秦朝的礼仪糅合起来制定新礼节。”皇帝说:“可以试着办一下,但要让它容易通晓,考虑我能够做得到的。”
    于是叔孙通派人到鲁地去征集儒生三十多人。鲁地却有两位儒生不肯跟他走,说:“你所侍奉的人主已经达十位了,这都是你当面曲意奉承人家,才能够得到的亲贵。现在天下刚刚平定,死的还没有埋葬,伤的还没有复元,又要来制订礼乐。要知道礼乐所以发生,必须累积百年的德行后,才可以兴盛起来啊!我们不忍心做你所要做的事。”叔孙通笑着说:“你真是一位鄙陋不达世务的书生何!不懂得时势的变迁。”
    便和所征得的三十多人一同向西而来,以及他自己的学生一百多人,叫他们在那里排练仪程。练习了一个多月,叔孙通便来对汉高祖说:“皇上可以前来试看一下。”皇上既来观礼,就叫他们排练行礼的仪式,事后就说:“这些我能做得到。”于是命令群臣都来学习。准备十月举行朝会。汉高祖七年,长乐宫已经建成,各诸侯王及朝廷群臣都来朝拜皇帝参加十月朝会。从朝见到宴会的全部过程,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和行动失当的人。于是汉高祖说道:“我今天才知道当皇帝的尊贵啊。”于是授给叔孙通太常的官职,赏赐黄金五百斤。
    太史公说:有道是“价值千金的皮裘衣,不是一只狐狸的腋皮;楼台亭榭的椽子,不是一棵树上的枝条;夏、商、周三代的当时业绩,也不是一个贤士的才智”。确实如此呀!高祖从低微的平民起事,平定了天下,谋划大计,用兵作战,可以说极尽能事了。叔孙通善于看风使舵,度量事务,制定礼仪法规或取或舍,能够随着时世来变化,最终成了汉代儒家的宗师。“最正直的好似弯曲,事理本来就是曲折向前的”,大概说的就是这类事情吧?
    材料二:
    臣司马光曰:礼的功能太大了!难道仅仅只是把它用在宴会仪式之上、门户庭院之间维持秩序的吗!就高祖刘邦的明智通达说来,他可以聆听陆贾关于以文治巩固政权的进言而称赞极好。目睹叔孙通所定尊崇君主的礼仪而发声慨叹,但是他终究不能与夏、商、周三代圣明君王并列的原因,是错在他不肯学习啊。在那个时候,如果能得到大儒来辅佐他,与大儒一道用礼制来治理天下,他的功勋业绩又怎么会在这一步便止住了呢!可惜啊,叔孙通的器度太小了!他只不过是窃取礼制中糠般微末无用的东西,借以依附时世、迎合风俗、求取宠幸罢了。这样便使先代君王所建立的礼制沦没而不振兴。以至于到了今天这个地步,难道不令人沉痛之极吗!大儒,怎么肯破坏自己原有的规矩、准绳去追求一时的功利的!
    九、(2024·江西·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
    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辟之国而戎狄之长也,弊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辟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齐,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
    惠王曰:“善!寡人听子。”
    (选自《战国策·秦策》)
    材料二:
    巴、蜀相攻击,俱告急于秦。秦惠王欲伐蜀,以为道险狭难至,而韩又来侵,犹豫未能决。司马错请伐蜀。起兵伐蜀。十月取之,贬蜀王,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秦以益强,富厚,轻诸侯……秦白起败赵军,斩首二万,取代光狼城。又使司马错发陇西兵,因蜀攻楚黔中,拔之。楚献汉北及上庸地。
    (《资治通鉴·周纪》)
    4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故A拔B一国C而天下D不以为暴E利F尽G西海H诸侯不以为贪。
    4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诛”,文中指“责问、谴责”,与成语“口诛笔伐”“杀人诛心”的意思相同。
    B.“缮”,“整治、修补、修理”,与《庖丁解牛》中“善刀而藏之”的“善”意思相同。
    C.“九鼎”,象征国家政权。传说禹收天下之金,“铸九鼎,象九州”,夏、商、周时奉为传国之宝。
    D.“因”,“凭借、依靠”,与《谏太宗十思疏》“则思无因喜以谬赏”两句中的“因”字意思不同。
    42.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张仪分别论证了伐韩之利与伐蜀之弊。他认为,伐韩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成就霸业,伐蜀则会落得兴师劳众,无名无利。
    B.司马错认为,蜀国是西部偏僻的国家,被西北少数民族掌管,朝政像夏桀、商纣一样混乱,以秦国的国力攻打它,轻而易举。
    C.文中司马错论述伐蜀理由,见解精辟,逻辑严谨,透过这些言论,勾勒出一个老成持重、审时度势、追求实效的谋臣形象。
    D.秦王采纳了司马错的意见,收服了蜀国,使秦国国力增强,后来又派司马错进攻楚国,迫使楚国献出汉北和上庸。
    4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
    (2)蜀既属秦,秦以益强,富厚,轻诸侯。
    44.秦灭蜀是秦统一道路上的重要一步,司马错从决策方案利益最大化来论述伐蜀的优势,请根据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40.CEH 41.B 42.B
    43.(1)这样,我们一次用兵,就能名望和实利双收,还能得到抑制强暴势力、平定混乱局面的好名声。
    (2)蜀国归附秦国以后,秦国因此更加强大富庶,看不起其他诸侯国。
    44.①伐蜀可以为秦国开疆扩土,富民强国;②伐蜀可以获得除暴、平乱的好名声;③巴国、蜀国爆发激烈的战争,蜀国大乱,易攻易伐。
    【解析】4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因此夺取了蜀国,但天下人不认为我们暴虐;取尽了蜀国的财富,诸侯国不认为我们贪婪。
    “故拔一国”和“而天下不以为暴”是转折关系,中间应该停顿,所以C处断开。
    “利尽西海”和“诸侯不以为贪”也是转折关系,所以H处断开。
    “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和“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对称结构,所以E处断开。
    故选CEH。
    4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理解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相同,“诛”,责问、谴责。句意:谴责周天子的罪行。/口诛笔伐:从口头和书面上对坏人坏事进行揭露和声讨。/杀人诛心:消灭某个人的肉体,不如揭露、谴责这种人的动机、思想、用心。
    B.错误。不同,“缮”,整治、修补、修理;/“善”,通“缮”,擦拭。句意:整治军队又不伤害百姓。/把刀擦拭干净,收藏起来。
    C.正确。
    D.正确。不同,“因”,凭借、依靠;/因为。句意:来依靠齐国和赵国。/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
    故选B。
    4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被西北少数民族掌管”错,应该是西北少数民族的领袖。
    故选B。
    4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举”,行动,指用兵;“实”,实利;“两附”,两个方面的好处,可译为“双收”;“乱”,混乱局面。
    (2)“既”,已经;“属”,归属,隶属;“以”,因此;“厚”,富裕。
    4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由“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可知:伐蜀可以为秦国开疆扩土,富民强国。
    ②由“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可知:伐蜀可以获得除暴、平乱的好名声。
    ③由“巴、蜀相攻击,俱告急于秦”,可知:巴国、蜀国爆发激烈的战争,蜀国大乱,易攻易伐。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司马错和张仪在秦惠王面前进行了一场争论。司马错打算攻打蜀国,张仪说:“不如攻打韩国。”秦惠王说:“请你们说说各自的见解,让我听听。”
    张仪回答说:“先与魏、楚两国表示亲善,然后出兵三川,堵塞轘辕、缑氏两个隘口,挡住通向屯留的道路,让魏国出兵切断南阳的通路,楚国派兵逼近南郑,秦国的军队攻击新城和宜阳,来兵临二周的近郊,谴责周天子的罪行,(随后)乘机侵占楚、魏两国的土地。周王室自己知道已经不能拯救自身,一定会交出九鼎和宝器。我们占有了九鼎,掌握地图和户籍,挟持周天子,用他的名义来号令天下,天下没有人敢于不听从的,这就能建立帝王大业了。如今蜀国是西边偏僻(落后)的国家,戎狄的首领,(攻打蜀国)会使士兵疲惫,使百姓劳苦,却不足以用来成就威名;得到那里的土地,不足够来获得利益。我听说‘争名的要在朝廷上争,争利的要在市场上争。’现在的三川地区和周王室,正是整个天下的大市场和朝廷,大王不去争夺这些地方,反而与那些野蛮的人争夺名利,这就离帝王之业远了。”
    司马错说:“不是这样的。我听说:想使国家富庶,一定要扩大他的领地;想使军队强大,一定让他的百姓富足;想建立帝王之业,一定要广布他的恩德。这三个条件具备了,那么,王业就会随之实现了。现在大王的土地少,百姓贫困,所以我希望大王先从容易办的事做起。蜀国是西边偏僻的国家、西北少数民族的领袖,而且有像桀、纣一样的祸乱。用秦国的军队攻打它,就如同用豺狼驱赶羊群一样。夺取它的土地,能够用来扩大秦国的疆域;得到它的财富,能够用来使百姓富足,整治军队又不伤害百姓,可蜀国已经归服了。因此,夺取了蜀国,但天下人不认为我们暴虐;取尽了蜀国的财富,诸侯国不认为我们贪婪。这样的话,我们一次用兵,就能名望和利益双收,还能得到除暴、平乱的好名声。如果现在去攻打韩国,劫持周天子,劫持周天子必然招致坏名声,而且不一定有利,又有不道义的名声。去进攻天下人都不希望进攻的地方,这是很危险的!请允许我讲明这个缘故:周王室,现在还是天下的宗室;齐国、韩国,是周国的友好邻邦。如果周天子自己知道要失去九鼎,韩王自己知道要丧失三川,那么,两国一定会联合起来,共同采取对策,来依靠齐国和赵国,并且向楚、魏两国求援,来解除危难。把九鼎送给楚国,把土地送给魏国,大王是不能阻止的。这就是我所说的危险,不如攻打蜀国那样万无一失。”
    秦惠王说:“很对。我采纳你的意见。”
    材料二:
    巴国、蜀国相互攻打,都来向秦国报告情况紧急,(请求救援)。秦惠王打算讨伐蜀国,但是觉得道路狭窄,难以到达(目的)。韩国又来侵扰,秦惠王犹豫不决。司马错请求攻打蜀国。秦国发动军队攻打蜀国。十月夺取了那里的土地,降低蜀王的身份,更改蜀国的国号为侯,派遣陈庄去辅佐蜀侯。蜀国归附秦国以后,秦国因此更加强大富庶,看不起其他诸侯国……秦国的大将白起打败了赵国的军队,杀死二万人,夺取代地光狼城。秦国又派司马错调动陇西军队,利用蜀地进攻楚国的黔中郡,攻占了那里。楚国被迫献出汉水以北及上庸地方。
    十、(2024·山东淄博·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问者曰:“申不害、商鞅,此二家之言孰急于国?”
    应之曰:“是不可程也。人不食,十日则死;大寒之隆,不衣亦死。谓之衣食孰急于人,则是不可一无也,皆养生之具也。今申不害言术而商鞅为法。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干令者也。此臣之所师也。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
    问者曰:“ , , ?”
    时曰:“申不害,韩昭侯之佐也。韩者,晋之别国也。晋之故法未息,而韩之新法又生;先君之令未收,而后君之令又下。申不害不擅其法,不一其宪令,则奸多。故利在故法前令则道之,利在新法后令则道之,利在故新相反,前后相悖,则申不害虽十使昭侯用术,而奸臣犹有所谲其辞矣。故托万乘之劲韩十七年而不至于霸王者虽用术于上法不勤饰于官之患也。商鞅之治秦也,设告相坐而责其实,连什伍而同其罪,赏厚而信,刑重而必。是以其民用力劳而不休,逐敌危而不却,故其国富而兵强;然而无术以知奸,则以其富强也资人臣而已矣。及孝公、商君死,惠王即位,秦法未败也,而张仪以秦殉韩、魏。惠王死,武王即位,甘茂以秦殉周。武王死,昭襄王即位,穰侯越韩、魏而东攻齐,五年而秦不益尺土之地,乃城其陶邑之封。应侯攻韩八年,成其汝南之封。自是以来,诸用秦者,皆应、穰之类也。故战胜,则大臣尊;益地,则私封立:主无术以知奸也。商君虽十饰其法,人臣反用其资。”
    (节选自《韩非子•定法》)
    45.文本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故托万乘A之劲B韩C十七年D而不至于霸E王者F虽用术于上G法不勤H饰于官之患也。
    46.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程,是衡量、考核之意,与成语“计日程功”中的“程”意思相同。
    B.慎,是遵循、依顺之意,与《孔雀东南飞》“戒之慎勿忘”中的“慎”意思不同。
    C.弊,是蒙骗、蒙蔽之意,与《出师表》“益州疲弊”中的“弊”意思不同。
    D.道,是取道之意,与《鸿门宴》“道芷阳间行”中的“道”意思相同。
    4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申不害与商鞅一个提倡运用术,一个主张实行法。韩非认为术和法都是治国的工具,就如同穿衣、吃饭都是维持生计的方式,缺一不可。
    B.旧的法令还未废除,新的法令又颁布施行,导致很多人利用新旧法律的矛盾、前后政令的冲突牟利,也难免让奸臣钻空子。
    C.商鞅治理秦国,设立告奸和连坐制度,该厚赏的就一定厚赏,这使秦国国富民强,却也直接导致一些臣子借强大的秦国谋私利。
    D.稿侯魏冉越过魏国和韩国攻打齐国,并取得了胜利。他借此机会在自己的封地定陶筑起了城池,让自己的实力得以增强
    48.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
    (2)申不害不擅其法,不一其宪令,则奸多。
    49.主客问答是古代的一种写作模式,本文即采用这种模式。请根据你对“对曰”一段的理解,写出“问者”提出的问题。
    【答案】45.CFG 46.D 47.C
    48.(1)所谓“术”,就是依据才能授予官职,按照名位去责求实绩,操控生杀大权,考核群臣的能力。
    (2)申不害不专一地推行新法,不统一韩国的法令,奸邪的事情就多起来了。
    49.徒术而无法,徒法而无术,其不可何哉
    【解析】4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所以申不害虽然依托军力强大的韩国,经过十七年的努力仍然没有成就霸王之业,就是因为君主虽然在上面用术,却没有免除由于在官吏中不用法进行整顿所带来的祸患。
    “故托万乘之劲韩”中“劲韩”作宾语,故在“劲韩”后C处断开;
    “者……也”表示判断,“者”后F处断开;
    “虽用术于上”和“法不勤饰于官之患”是转折关系复句,且“虽用术于上”中“于上”为后置状语,故在G处断开。
    故选CFG。
    4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句意:这是不好比较评价的。/工作进度或成效可以按日计算,有把握按时完成。
    B.正确。“戒之慎勿忘”中的“慎”意思是务必、千万。句意:奖赏那些严格守法的人。/以此为鉴戒千万不要把它忘。
    C.正确。“益州疲弊”中的“弊”意思是人力缺乏,民生凋敝。句意:君主没有术就会在上面受蒙蔽。/益州人力疲惫,民生凋敝。
    D.错误。文中的“道”是遵行。句意:所以奸人看到旧法前令对自己有利就照旧法前令办事。/取道芷阳秘密行军。
    故选D。
    4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直接导致”理解有误。由“商君虽十饰其法,人臣反用其资”,应该是间接导致。
    故选C。
    4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者,……也”,判断句;“任”,才能;“课”,考核。
    (2)“擅”,专一地推行;“一”,统一;“奸”,奸邪的事情。
    4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由原文“术者,……法者,……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可知,上文作者提出了“法”和“术”的概念和重要性;
    第四段则回答本段提出的“法”和“术”关系的问题;
    由第四段原文“故托万乘之劲韩,十七年而不至于霸王者,虽用术于上,法不勤饰于官之患也……主无术以知奸也。商君虽十饰其法,人臣反用其资”可知,提出的问题是:徒术而无法,徒法而无术,其不可何哉。
    参考译文:
    有人问:“中不害、商鞅,这两家的言论哪一家对治理国家最为急需?”
    回答说:“这是不好比较评价的。人不吃饭,十天就会饿死;大寒隆冬,不穿衣服就会冻死。说衣服和食物哪一个更急需,应该说这两样都是不能缺少的,它们都是维持生命必须具备的东西。现在申不害主张的是术而商鞅主张的是法。所谓‘术’,就是依据才能授予官职,按照名位去责求实绩,操控生杀大权,考核群臣的能力。这是君主所要掌握的。所谓‘法’,就是法令由官府明确制定,刑罚在民众心中扎根,奖赏那些严格守法的人,惩罚那些触犯禁令的人。这是臣下所要遵循的。君主没有术就会在上面受蒙蔽,臣子没有法就会在下面闯乱子,术和法是一样也不能少的,都是帝王治理国家必须具备的东西。”
    有人问:“只有术而没有法,或者只有法而没有术,这为什么不可以呢?”
    回答说:“申不害是韩昭侯的相。韩国是从晋国分离出来的。晋国以前的旧法还没有废除,而韩国的新法又产生了;晋国君主的命令还没有收回,而韩国君主的命令又颁布了。申不害不专一地推行新法,不统一韩国的法令,奸邪的事情就多起来了。所以奸人看到旧法前令对自己有利就照旧法前令办事,看到新法后令对自己有利就照新法后令办事,他们利用了新法、旧法和前令、后令的矛盾从中渔利,那么申不害即使多次让韩昭侯用术,奸臣仍然有办法进行诡辩。所以申不害虽然依托军力强大的韩国,经过十七年的努力仍然没有成就霸王之业,就是因为君主虽然在上面用术,却没有免除由于在官吏中不用法进行整顿所带来的祸患。商鞅治理秦国,设立告奸和连坐的制度来落实犯罪的实情,使什伍之家互相监视、同受责罚,该厚赏的一定厚赏,该重罚的一定重罚。因此秦国的民众努力耕作,劳累了也不休息,战时追赶敌人,冒着危险也不退却,所以国富兵强;但是,君主没有术了解奸邪,只不过是用国家的富强帮助奸臣罢了。等到秦孝公、商鞅死后,秦惠王即位,秦国的法治还未败坏,而张仪把秦国的力量牺牲在韩国和魏国来谋取他的私利。秦惠王死后,秦武王即位,甘茂出兵打到周而消耗了秦国的实力。秦武王死后,秦昭襄王即位,魏冉越过韩国、魏国而攻打东边的齐国,打了五年秦国没有增加尺寸土地,他却在定陶的封地上筑起了城墙。范雎攻打韩国八年,成就了他在汝南的封地。从此以后,所有在秦国受到重用的,都是魏冉、范雎一类人物。所以战争胜利了,大臣得到尊宠;扩大的版图,则成了他们私人的封地:君主没有术来知道大臣的奸情。商鞅虽然多次整顿法令,臣下反而利用他变法的成果。
    十一、(2024·内蒙古包头·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
    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舜染于许由、伯阳,禹染于皋陶、伯益,汤染于伊尹、仲虺,武王染于太公、周公。此四王者,所染当,故王天下,立为天下,功名蔽天地。举天下之仁义显人,必称此四王者。夏桀染于干辛、推哆,殷纣染于崇侯、恶来,厉王染于厉公长父、荣夷终,幽王染于傅公夷、蔡公毂。此四王者所染不当,故国残身死,为天下僇。举天下不义辱人,必称此四王者。齐桓染于管仲、鲍叔,晋文染于舅犯、高偃,楚庄染于孙叔、沈尹,吴阖闾染于伍员、文义,越勾践染于范蠡、大夫种。此五君者所染当,故霸诸侯,功名传于后世。范吉射染于长柳朔、王胜,中行寅染于藉秦、高强,吴夫差染于王孙雒、太宰嚭,智伯摇染于智国、张武,中尚染于魏义、偃长,宋康染于唐鞅、佃不礼。此六君者所染不当,故国家残亡,身为刑戮,宗庙破灭,绝无后类,君臣离散,民人流亡。举天下之贪暴苛扰者,必称此六君也。
    凡君之所以安者何也?以其行理也。行理生于染当。故善为君者,劳于论人而佚于治官;不能为君者伤形费神愁心劳意然国逾危身逾辱。此六君者,非不重其国、爱其身也,以不知要故也。不知要者,所染不当也。
    非独国有染也,士亦有染。其友皆好仁义,淳谨畏令,则家日益,身日安,名日荣,处官得其理矣,则段干木、禽子、傅说之徒是也。其友皆好矜奋,创作比周,则家日损,身日危,名日辱,处官失其理矣,则子西、易牙、竖刀之徒是也。《诗》曰:“必择所堪①,必谨所堪”者,此之谓也。
    (《墨子·所染》)
    【注】①堪通湛,浸染之意。
    5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不能为A君者B伤形C费神D愁心E劳意F然国逾危G身逾辱
    5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在;与“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韩愈)中的“于”字含义相同。
    B.绝,断绝;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中的“绝”字用法不同。
    C.佚,通“逸”,安逸;与《伶官传序》中“逸豫可以亡身”的“逸”含义相同。
    D.矜,夸耀;与《陈情表》中的“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中的“矜”字含义相同。
    5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染丝不当,颜色就会出现问题。天子、诸侯、大夫、士子在选择亲信和朋友上,就像染丝一样,必须小心谨慎。
    B.残暴之君国灭身死,宗宙破灭,君臣离散,最终被天下人所羞辱,是因为他们亲侫远贤,不义可耻,贪暴苛刻。
    C.身为国君,要看重自己的国家,把治国重点放在评论人才上,同时要爱惜自己的身体,这样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
    D.君主治国,士人修身,都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所以要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使个人品行朝健康的方向发展。
    5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四王者,所染当,故王天下,立为天下,功名蔽天地。
    (2)凡君之所以安者何也?以其行理也。
    【答案】50.BDF 51.A 52.C
    53.(1)这四位君王,因为所染得当,所以能在天下称王,成为天子,功名盖过天地四方。
    (2)大凡人君之所以能够安定,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他们行事合理。
    【解析】5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意:不善于做国君的,劳神伤身,用尽心思,然而国家却到越来越危险的境地,自己将遭受更大的羞辱。
    根据文前的分号,可知该句与上文语意相反,结构相似,其中“善为君者”与“不能为君者”形式一致,所以在B处断开。
    “伤形费神”与“愁心劳意”,结构一致,“然”表转折引出下一句,所以分别在DF处断开。
    故选BDF。
    5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错误。于:介词,在/于:介词,由于。句意:在青色染料中浸染就变成青色。/学业由于勤奋而专精,由于玩乐而荒废。
    B.正确。 绝:断绝。/绝:极,最。句意:后代断绝。/一定要登上泰山极顶,到那时再俯瞰四周群山,它们将显得十分矮小。
    C.正确。 佚:通“逸”,安逸。/逸:安逸。句意:因此善于做国君的人用心致力于选拔人才,对于管理使用官吏就显得很轻松。/贪图安逸享乐可丧失性命。
    D. 正确。矜:夸耀。句意:如果他的朋友都是狂妄自大。/本来就希望做官显达,并不顾惜名声节操。
    故选A。
    5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把治国重点放在评论人才上”错误。根据原文“故善为君者,劳于论人而佚于治官”,可知善于做国君的人用心致力于选拔人才而不是评论人才。
    故选C。
    5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当”,得当;“王”,名词活用为动词,称王;“故王天下”,省略句,“王”后省略了介词“于”;“蔽”,遮盖。
    (2)“凡”,大概、大凡、大抵;“所以”,……的原因;第二个“以”,连词,因为。
    参考译文:
    墨子看见有人在染丝,就叹息道:“在青色染料中浸染就变成青色,在黄色染料中浸染就变成黄色。投入的染料变了,丝的颜色也变了,投入五种染料,就能染出五种颜色。因此浸染不可以不谨慎呵!”
    不但染丝是这样,治国也类似。虞舜受许由、伯阳的影响,禹受皋陶、伯益的影响,商汤受伊尹、仲虺的影响,周武王受姜太公、周公旦的影响。这四个帝王,受到的影响是正确的,所以能统治天下,被拥立为天子,他们的功业和名声遍布天下。凡是要列举天下以仁义著称于世的人,都必定会称颂这四个帝王。夏桀受干辛、推哆的影响,商纣王受崇侯虎、恶来的影响,周厉王受厉公长父、荣夷终的影响,周幽王受傅公夷、蔡公谷的影响。这四个帝王,所受的影响不得当,因此落得国破身亡,被天下人讨伐的下场。凡是列举天下不行仁义而被唾骂的人,都会举出这四个帝王。齐桓公受管仲、鲍叔牙的影响,晋文公受子犯、郭偃的影响,楚庄王受孙叔敖、沈尹茎的影响,吴王阖闾受伍子胥、文义的影响,越王勾践受范蠡、文种的影响。这五个国君,所受的影响得当,因此能称霸于诸侯,功绩名声流传后世。范吉射受张柳朔、王胜的影响,中行寅受籍秦、高强的影响,吴王夫差受王孙雒、太宰嚭的影响,智伯瑶受智伯国、张武的影响,中山尚受魏义、偃长的影响,宋康王受唐鞅、佃不礼的影响。这六个国君,所受的影响不得当,因而落得国家破灭,身遭杀戮,祖宗的家业被毁灭,后代断绝,君臣分离逃散,百姓流离失所的下场。凡是列举天下以贪婪、残暴,苛刻而扰民的人,都会列出这六个国君。
    大凡君主能治国安邦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他们的行为符合事理,而行为能符合事理,则产生于他们受到的正当影响。因此善于做国君的人用心致力于选拔人才,对于管理使用官吏就显得很轻松。不善于做国君的,劳神伤身,用尽心思,然而国家却到越来越危险的境地,自己将遭受更大的羞辱。这六个国君并非不看重他的国家、爱惜他自己,而是因为他们不懂得要领的缘故。所谓不懂得要领,就是他们所受到的影响不得当。
    但治国有受谁影响的问题,对士来说也有类似受谁影响的问题。如果他的朋友都是崇尚仁义,淳厚谨慎,恪守法令的人,那么,他的家族就会一天天兴旺,自身一天天安宁,名誉一天天显荣,担任官职就能治理得当。像段干木、禽滑厘、傅说这些人就是例证。如果他的朋友都是狂妄自大,不守法度,结党营私的人,那么,他的家族就会一天天衰微,自身一天天危险,名声一天天败坏,担任官职就治理不好。像那子西、易牙、竖刁之类就是例证。《诗经》上说的“必须正确地选择染料,必须谨慎地对待浸染”就是这个意思。
    十二、(2024·四川乐山·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韩事秦三十余年,出则为扞蔽,入则为席荐。秦特出锐师取地而韩随之,怨悬于天下,功归于强秦。且夫韩入贡职,与郡县无异也。今臣窃闻贵臣之计,举兵将伐韩。夫赵氏聚士卒,养从徒,欲赘天下之兵,明秦不弱,则诸侯必灭宗庙,欲西面行其意,非一日之计也。今释赵之患,而攘内臣之韩,则天下明赵氏之计矣。夫韩,小国也,而以应天下四击,主辱臣苦,上下相与同忧久矣。修守备,戒强敌,有蓄积,筑城池以守固。今伐韩,未可一年而灭,拔一城而退,则权轻于天下,天下摧我兵矣。韩叛,则魏应之,赵据齐以为原①,如此,则以韩、魏资赵假齐以固其从,而以与争强,赵之福而秦之祸也。夫进而击赵不能取,退而攻韩弗能拔,则陷锐之卒勤于野战,负任之旅罢于内供,则合群苦弱以敌二万乘,非所以亡韩之心也。均②如贵臣之计,则秦必为天下兵质③矣。陛下虽以金石相弊,则兼天下之日未也。
    今贱臣之愚计:使人使荆④,重币用事之臣,明赵之所以欺秦者;与魏质以安其心从韩而伐赵赵虽与齐为一不足患也。二国事毕,则韩可以移书定也。是我一举,二国有亡形,则荆、魏又必自服矣。故曰:“兵者,凶器也。”不可不审用也。以秦与赵敌,衡加以齐,今又背韩,而未有以坚荆、魏之心。夫一战而不胜,则祸构矣。计者,所以定事也,不可不察也。赵、秦强弱,在今年耳。且赵与诸侯阴谋久矣。夫一动而弱于诸侯,危事也;为计而使诸侯有意我之心,至殆也。见二疏,非所以强于诸侯也。臣窃愿陛下之幸熟图之。夫攻伐而使从者间焉,不可悔也。
    (节选自《韩非子·存韩》)
    材料二:
    (韩)王安五年,秦攻韩,韩急,使韩非使秦,秦留非,因杀之。
    九年,秦虏王安,尽入其地,为颍州郡。韩遂亡。
    (节选自《史记·韩世家》)
    【注】①原,为“援”字之误。②均:信,果真,的确。③质:箭靶。④荆:楚国的别称。
    54.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与魏质A以B安C其心D从韩E而伐赵F赵虽与齐G为一H不足患也。
    55.下列对文中加点字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即“纵”,合纵,指战国时东方六国联合起来与秦国抗衡的联盟政策。
    B.万乘,指万辆兵车,文中指“万乘之国”的简称,战国时用来指大的诸侯国。
    C.币,指礼物,与《荆轲刺秦王》中“持千金之资币物”中的“币”意义相同。
    D.间,空隙,这里意为利用空隙,与《鸿门宴》中“间至军中”的“间”意义不同。
    5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王安五年,秦国急攻韩国,生死存亡之际,韩非出使秦国,向秦王上书,劝说秦王先攻打赵国而暂时保存韩国,《存韩》一文为此时所作。
    B.韩非认为秦国攻打他国时韩国追随出兵而与诸侯结怨,利益都归于秦国,且韩国向秦国缴纳赋税,和秦国的郡县没有区别,因此秦国不应攻打韩国。
    C.韩非指出,韩国虽是小国,但处于四战之地,为应付来自各方的攻击,韩国常年整军备战,秦国如果攻打韩国,难以速战速决,这会对秦国不利。
    D.韩非认为战争是凶险之事,因此必须慎重,如果不能处理好秦国与韩、楚、魏三国的关系,那么在战争中一旦失利,对秦国来说就构成祸患了。
    5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释赵之患,而攘内臣之韩,则天下明赵氏之计矣。
    (2)是我一举,二国有亡形,则荆、魏又必自服矣。
    【答案】54.DFH 55.C 56.A
    57.(1)现在放弃赵国这个祸患不管,却要除掉如同臣属一样的韩国,那么天下各国就明白赵国合纵攻秦的计谋(是正确的)了。(2)这样我们一采取行动,(赵、齐)两国就出现了亡国的形势,那么楚国、魏国也就一定会自己主动臣服了。
    【解析】5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给魏国送去人质,以此来稳住他们的心,率领韩国攻打赵国,赵国即使与齐国联合为一体,也不值得担心。
    “以安其心”是“与魏质”的目的,其后停顿,D处断开。
    “赵赵”不可连用,分属前后句子,即“从韩而伐赵”后停顿,F处断开。
    “赵虽与齐为一”中“赵”是主语,“与齐为一”是谓语部分,后面“不足患也”表意明确,二者前后应该停顿,故H处断开。
    故选DFH。
    55.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
    B.正确。
    C.错误。动词,赠送、贿赂。/礼物。句意:用丰厚的礼物贿赂楚国执政的大臣。/拿着价值千金的礼物。
    D.正确。空隙,这里意为利用空隙。/从小路、秘密地。句意:攻打韩国而让搞合纵的国家钻了空子。/从小路到军中了。
    故选C。
    5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存韩》一文为此时所作”错误。韩非出使时韩国已受秦攻击,《存韩》中说“今臣窃闻贵臣之计,举兵将伐韩”,韩非上书之时是秦“将伐韩”,即秦准备攻打韩时。
    故选A。
    5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释”,放下;“攘”,排除;“内臣”,名词作状语,如同臣属一样。
    (2)“是”,这样;“一”,一旦;“自服”,自己主动臣服。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韩国侍奉秦国三十多年,在外它就像屏障一样护卫着秦国,在内就像草席和坐垫一样(任秦国摆布)。秦国只要一派出精锐部队去夺取别国土地,韩国就总是跟随其后,所以韩国和各国结下了怨仇,而获得的利益却归属于强大的秦国。而且韩国向秦国贡纳赋税,与秦国的郡县没有什么区别。现在我私下国听说尊贵的大臣们的计谋,将要出兵攻打韩国。那赵国聚集士兵,豢养鼓吹合纵抗秦联盟的人士,打算联合各国的军队,扬言(如果)不削弱秦国的力量,那么各诸侯国一定会被灭亡,想要西向攻打秦国以实现它的意图,已不是一朝一夕的计划了。现在放弃赵国这个祸患不管,却要除掉如同属臣一样的韩国,那么天下各国就明白赵国合纵攻秦的计谋(是正确的)了。韩国,是个小国,却要来对付来自天下四面八方的攻击,君主受辱臣下劳苦,君臣上下一起同忧共患很久了。修筑防御工事,防备强大的敌人,储备了物资,修筑了城墙,开挖了护城河以便坚守。现在如果攻打韩国,不可能一年就灭掉它,(倘若)攻下一座城池就退兵,那么秦国的力量就会被天下轻视,天下各国就会反过来摧毁我们秦国的军队了。如果韩国背叛秦国,那么魏国就会响应韩国,赵国依靠齐国作为后援,像这样的话,那就是用韩国、魏国的力量去帮助赵国,而赵国又凭借齐国来巩固合纵联盟,从而跟秦国决胜负,这是赵国的福气,却是秦国的祸患。向前推进攻打赵国却不能获胜,退回来攻打韩国又不能夺取(攻克),那么冲锋陷阵的士兵苦于野外战斗,运输物资的队伍疲于军中消耗,那就是在纠合一群劳苦疲弱的人去对抗联合起来的(齐国和赵国)两个万乘之国,这不符合灭掉韩国的本意。要是真的按照那些尊贵的大臣们的计谋办,那么秦国就定成为天下攻击的目标。即使陛下的寿命与金石一样长久,那(秦国)兼并天下的日子也不会到来。
    现在我这卑贱之臣的愚蠢的计策是:派人出使楚国,用丰厚的礼物贿赂楚国执政的大臣,讲清赵国欺骗秦国的伎俩;给魏国送去人质,以此来稳住他们的心,率领韩国攻打赵国,赵国即使与齐国联合为一体,也不值得担心。攻打赵国、齐国的事完成后,那么韩国可以移送一封文书就把它平定了。这样我们一旦采取行动,(赵、齐)两国就出现了亡国的形势,那么楚国、魏国也就一定会自己主动臣服了。所以说:“战争,是凶残的工具。”不能不慎重地使用。以秦国和赵国对抗,再加上齐国援助赵国,如果再排斥韩国,也没有什么用来坚定楚国、魏国与秦国联合的决心。攻打韩国这一仗若不能取胜,那么就构成秦国的祸患了。计谋,是决定事情成败的,不能不认真考虑。赵国、秦国到底谁强谁弱,今年就可见分晓。而且赵国和各诸侯国暗中图谋(秦国)已经很久了。秦国发动一次战争却显示出比诸侯弱,这是危险的事情;制定策略而使诸侯产生算计我们(秦国)的念头,这是极大的危险了。出现上述这两种疏忽,那么它就不是在诸侯国面前称强的办法。我谨希望陛下仔细地考虑这种情形。攻打韩国而让搞合纵的国家钻了空子,那就后悔不及了。
    (节选自《韩非子·存韩》)
    材料二:
    韩王安五年,秦国进攻韩国,韩国形势危急,派韩非出使秦国,秦国把韩非留下,后来就把他杀了。
    九年,秦军俘虏了韩王安,韩国领土全部归属秦国,设置为颍川郡。韩国终于灭亡。
    (节选自《史记·韩世家》)
    十三、(2024·西藏拉萨·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戊申,中书奏以“国用未充,请量留三省、寺、监官,余并停,俟见任者满二十五月,以次代之;其西班上将军以下,令枢密院准此”,从之。人颇咨怨。
    丁巳,以光胤为中书侍郎,与说并同平章事。光胤,赵光逢之弟;说,韦岫之子;廷珪,薛逢之子也。光胤性轻率,喜自矜;说谨重守常而已。赵光逢自梁朝罢相,杜门不交宾客,光胤时往见之,语及政事。他日,光逢署其户曰:“请不言中书事。”
    高季兴在洛阳,帝左右伶宦求货无厌,季兴忿之。帝欲留季兴,郭崇韬谏曰:“陛下新得天下诸侯不过遣子弟将佐入贡惟高季兴身自入朝当褒赏以劝来者。乃羁留不遣,弃信亏义,沮四海之心,非计也。”乃遣之。季兴倍道而去。丁酉,至江陵,谓将佐曰:“新朝百战方得河南,乃对功臣举手云‘吾于十指上得天下’,矜伐如此,则他人皆无功矣,其谁不解体!又荒于禽色,何能久长!”
    初,胡柳之役,伶人周匝为梁所得,帝每思之。入汴之日,匝谒见于马前,帝甚喜。匝涕泣言曰:“臣所以得生全者,皆梁教坊使陈俊、内园栽接使储德源之力也,愿就陛下乞二州以报之。”帝许之。郭崇韬谏曰:“陛下所与共取天下者,皆英豪忠勇之士。今大功始就,封赏未及一人,而先以伶人为刺史,恐失天下心。”以是不行。逾年,伶人屡以为言,帝谓崇韬曰:“吾已许周匝矣,使吾惭见此三人。公言虽正,当为我屈意行之。”五月,壬寅,以俊为景州刺史,德源为宪州刺史。时亲军有从帝百战未得刺史者,莫不愤叹。
    (节选自《资治通鉴•后唐纪》)
    材料二:
    正月朔旦,受命于神宗【注】,率百官,若帝之初。
    帝曰:“咨,禹!惟时有苗弗率,汝徂征。”
    禹乃会群后,誓于师曰:“济济有众,咸听朕命:蠢兹有苗,昏迷不恭,侮慢自贤,反道败德;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民弃不保,天降之咎。肆予以尔众士,奉辞伐罪。尔尚一乃心力,其克有勋。”
    三旬,苗民逆命。益赞于禹曰:“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帝初于历山,往于田,日号泣于旻天,于父母,负罪引慝。祗载见瞽叟,夔夔斋栗,瞽亦允若。至诚感神,矧兹有苗。”
    禹拜昌言曰:“俞!”班师振旅。帝乃诞敷文德,舞干羽于两阶。七旬,有苗格。
    (节选自《尚书•大禹谟》)
    【注】神宗:古代指尧庙。
    58.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陛下A新得天下B诸侯不过遣C子弟将佐入贡D惟高季兴身自入E朝F当褒赏G以劝来者
    59.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四海,指全国各地,指天下、全国,与《阿房宫赋》中“六王毕,四海一”中的“四海”意思相同。
    B.河南,与河内、河东并称三河地区,与《鸿门宴》“臣战河南”中的“河南”均指黄河以南地区。
    C.许,答应、允许的意思。与《出师表》“遂许先帝以驱驰”中的“许”意思不同。
    D.徂,去、往的意思。与《诗经•卫风•氓》“自我徂尔”中的“徂”意思相同。
    60.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节省开支、充盈国库,中书省谏言裁撤官府机构,官员们大多叹息埋怨。
    B.后唐帝以两个州来封赏救命恩人周匝,同时封赏随帝征战、累有战功的将士。
    C.正月初一早晨,禹在尧庙里受任,率百官行礼,像舜当年受命于帝尧一样。
    D.禹受命征伐不久便偃旗息鼓,舜帝广施恩德,向三苗表达诚意,最终三苗请归。
    61.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赵光逢自梁朝罢相,杜门不交宾客,光胤时往见之,语及政事。
    (2)矜伐如此,则他人皆无功矣,其谁不解体!
    62.为了使蠢蠢欲动的三苗臣服归附,禹是如何做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58.BDF 59.C 60.B
    61.(1)赵光逢自从被后梁朝罢免宰相,(便)关起门来不和外界宾客交往,赵光胤有时去看望他,谈话中涉及政事。
    (2)像这样居功自夸,那么别人都没有功劳了,这样谁不离心!
    62.①当众宣誓讨伐,统一思想,师出有名。
    ②积极采纳贤人好的意见。
    ③当机立断,同意以文德感化,班师而归。
    【解析】58.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陛下刚刚取得天下,诸侯们(都)不过是派后辈或将领佐使来朝进献贡品,只有高季兴亲自来朝,应当表扬奖励(他)来鼓励那些不亲自来的诸侯。
    画线部分是郭崇韬的谏言的一部分,一共四个分句,其中三个主谓句,主语分别是“陛下”“诸侯”“高季兴”,“陛下新得天下”主谓之间不宜断开,“遣子弟将佐入贡”为兼语式,故C处不能断开。“当褒赏以劝来者”是无主句,“以”表目的,中间不宜断开。
    故BDF三处需要断句
    5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及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正确。
    B.正确。
    C.错误。都是答应、允许的意思。句意:后唐帝答应了他。/于是(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
    D.正确。句意:你去征伐(他们)。/自从我嫁到你家。
    故选C。
    6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后唐帝以两个州来封赏救命恩人周匝”说法错误。原文是伶人周匝(在后唐帝面前)哭诉,请求后唐帝用两个州封赏陈俊、储德源来报答他们对自己的救命之恩。“同时封赏随帝征战、累有战功的将士”错,封赏随皇帝征战、军功累累的将士们是郭崇韬的建议,并未得到采纳。
    故选B。
    6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罢相”,此处为被动,被罢免宰相;“杜”,关,闭;“语”,谈论,交谈。
    (2)“矜伐”,自夸;“如此”,像这样;“解体”,背弃,离心离德。
    6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
    根据材料二中“禹乃会群后,誓于师曰:‘济济有众,咸听朕命:蠢兹有苗,昏迷不恭,侮慢自贤,反道败德;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民弃不保,天降之咎。肆予以尔众士,奉辞伐罪。尔尚一乃心力,其克有勋。’”可以概括出禹进行了战前动员,统一了思想,让讨伐行为师出有名。
    根据材料二第4段中的“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帝初于历山,往于田,日号泣于旻天,于父母,负罪引慝。祗载见瞽叟,夔夔斋栗,瞽亦允若。至诚感神,矧兹有苗”以及材料二第5段禹采纳益正确谏言的行为并“班师振旅”可以概括出积极采纳贤人意见,同意以文德感化,并当机立断班师而归。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戊申日,中书上奏认为“国家的财用还不充裕,请求酌量留下三省、寺、监官,其余(的机构)一律撤销,等到现任的官员(任期)满二十五个月,按照次序代替他们;武官们(职位在)上将军以下的,命令枢密院(也)按照这一方法执行”,(后唐帝)接受了这个意见。官员们多叹息埋怨。
    丁巳日,(后唐帝)任命赵光胤为中书侍郎,与韦说同为同平章事。赵光胤,是赵光逢的弟弟;韦说,是韦岫的儿子;薛廷珪,是薛逢的儿子。赵光胤性格轻率,喜欢自夸;韦说谨慎庄重遵守常法。赵光逢自从被后梁朝罢免宰相,(便)关起门来不和外界宾客交往,赵光胤有时去看望他,谈话中涉及政事。有一天,赵光逢(在)他的门上写道:“请不要谈中书省的事。”
    高季兴在洛阳时,后唐帝身边的伶人宦官们贪得无厌地(向他)索取财物,高季兴憎恨这件事。后唐帝打算扣留高季兴,郭崇韬劝谏说:“陛下刚刚取得天下,诸侯们(都)不过是派后辈或将领佐使来朝进献贡品,只有高季兴亲自来朝,应当表扬奖励(他)来鼓励那些不亲自来的诸侯。(现在)竟然想要扣留下来不让(他)回去,(这样就会)背信弃义,使天下人灰心失望,不是(好)计策。”于是(后唐帝)让高季兴回去。高季兴日夜兼程往回赶路。丁酉日,到了江陵,对将领佐使们说:“新朝皇上经过多次作战才得到黄河以南地区,就对有功之臣们举起手来说‘我靠十个指头夺得了天下’,像这样居功自夸,那么别人都没有功劳了,这样谁不离心!而且(皇上)还迷恋于捕猎和女色,怎么能够长久(统治天下)呢!”
    当初,在胡柳战役中,伶人周匝被梁人抓获,后唐帝经常思念他。(后唐军)进入汴梁的那天,周匝在马前拜见(后唐帝),后唐帝十分高兴。周匝(在后唐帝面前)哭诉说:“我之所以能够保全自身,全(靠)梁教坊使陈俊、内园栽接使储德源的帮助,希望向陛下乞要两个州来报答他们。”后唐帝答应了他。郭崇韬劝谏(后唐帝)说:“和陛下共同夺取天下的,都是才能出众、忠诚勇毅之士。如今大功刚刚告成,封赏还没有惠及(这些人中的)一个人,却首先任命伶人为刺史,恐怕要失掉天下人的心。”因此(周匝的建议)没有实行。过了一年,伶人经常提起(这件事),后唐帝对郭崇韬说:“我已经答应周匝了,(不兑现承诺)让我羞于见到这三个人。你的话虽然正确,但应当看在我的面子上委屈心意执行这事。”五月,壬寅日,(后唐帝)任命陈俊为景州刺史,储德源为宪州刺史。当时亲军中跟从后唐帝多次征战(却)没有封得刺史的人,没有不愤怒叹息的。
    材料二:
    正月初一早晨,(禹)在尧庙里接受了任命,率领百官(行礼),像舜当年(受命时)一样。
    舜说:“唉,禹!现在只有三苗不服从(命令)了,你去征伐(他们)。”
    禹于是集合各邦后,在众人前宣誓道:“诸位勇士们,都听我的命令:三苗蠢蠢欲动,执迷不悟,轻侮傲慢自大,违逆正道败坏常德;(致使)君子不被任用,小人(却)窃居高位;人民被抛弃而不得安宁,上天降灾于他们。因此我要率领你们这些将士,奉天命讨伐有罪之人。你们还须齐心合力,才能建立功勋。”
    (战事进行了)三十天,三苗的人(仍然)违抗命令。益辅佐禹道:“只有道德(才能)感动上天,无论多远的地方都能推行。自满会招致损失,谦虚会得到益处,这就是天道。帝舜早年在历山,在田间来往,日日向苍天、父母号哭涕泣,承担全部罪错。(舜)恭敬地去见他的父亲瞽瞍(的时候),(总是)端端正正战战兢兢,(连顽固的)瞽瞍也认可了他。至诚之心感动神灵,何况三苗。”
    禹(连忙)下拜,(接受了这个)好意见说:“讲得对!”整队班师而归。帝舜于是广泛施行礼乐教化,在朝堂两阶之间,(人们举着)舞具载歌载舞。七十天(之后),三苗前来归顺了。
    十四、(2024·陕西铜川·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汉初诸臣,惟张良出身最贵,韩相之子也。其次则张苍,秦御史。叔孙通,秦待诏博士。次则萧何,沛主吏掾。曹参,狱掾。任敖,狱吏。周苛,泗水卒史。傅宽,魏骑将。申屠嘉,材官。其余陈平、王陵、陆贾、郦商、郦食其、夏侯婴等皆白徒。樊哙则屠狗者,周勃则织薄曲吹箫给丧事者,灌婴则贩缯者,娄敬则挽车者。一时人才皆出其中致身将相前此所未有也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
    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成例相沿。其后积弊日甚,暴君荒主,既虐用其民,无有底止。强臣大族,又篡弑相仍,祸乱不已。再并而为七国,益务战争,其势不得不变。而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游说则范雎、蔡泽、苏秦、张仪等,徒步而为相。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白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
    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无赖之徒立功以取将相。然楚汉之际,六国各立后,尚有楚怀王心、赵王歇、魏王咎、魏王豹、韩王成、韩王信、齐王田儋等。即汉所封功臣,亦先裂地以王彭、韩等,继分国以侯绛、灌等。盖人情习见前世封建故事,不得而遽易之也。乃不数年而六国诸王皆败灭,汉所封异姓王八人,其七人亦皆败灭。则知人情犹狃于故见,而天意已另换新局,故除之易易耳。而是时尚有分封子弟诸国,迨至七国反后,又严诸侯王禁制,除吏皆自天朝,诸侯王惟得食租衣税,又多以事失侯。于是三代世侯世卿之遗法,始荡然净尽,而成后世征辟、选举、科目、杂流之天下矣。
    (节选自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
    63.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一时人A才皆出其中B致身C将相D前此所E未有也F盖秦汉间G为天地H一大变局
    6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博士,古为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与现在所说的“博士”意思不同。
    B.封建,本义是指殷商分封制度,君主把土地分给宗室子弟,让他们在该土地上建国。文中即用此义。
    C.角,指比试、竞争,与《阿房宫赋》中“钩心斗角”的“角”意思不同。
    D.征辟,是中国汉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主要包括皇帝征聘和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
    6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汉开国皇帝刘邦本人出身平民,他的功臣也大多出身低微,除了张良家世高贵外,其余很多为平民百姓。
    B.战国时,七雄并起,战乱频繁,出身低微的人可以通过游说、征战等封相称将,如苏秦、张仪、孙膑、白起等。
    C.刘邦称帝后封韩信、彭越等为异姓王,这大概是沿袭过去分封诸侯的习惯,可见当时世侯世卿制仍有影响力。
    D.西汉时七个异姓王被灭后,朝廷便对诸侯王严格限制,其官吏全由中央任命,诸侯王们只有收租税的权限。
    6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后积弊日甚,暴君荒主,既虐用其民,无有底止。
    (2)则知人情犹狃于故见,而天意已另换新局,故除之易易耳。
    【答案】63.BDF 64.B 65.A
    66.(1)此后积累的弊端日益增多,残暴荒淫的君主虐待他的臣民,没有底线。
    (2)由此可知,人情还因袭于过去的观念时,天意却已经另外改换了新的局面,所以割除旧习就很容易了。
    【解析】6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一时间人才都出于这些人之中,他们都出仕成为将相,这是以前没有出现过的。秦汉两朝之间是天地间一次巨大变革的局面。
    “人才”为一个词,作“出”的主语,中间不应断开;“其中”是“出”的状语,所以应在“中”后面断开,即在B处断开;
    “致身”的宾语为“将相”,中间不应断开,应在“相”后面断开,即在D处断开;
    “所”和“未有”构成“所”字结构,中间不应断开,“也”为句末语气词,所以应在“也”后面断开,即在F处断开;
    “为”是“秦汉间”的谓语,“天地一大变局”是“为”的宾语,中间都不应断开。
    所以,应选BDF。
    64.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理解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博士:古义,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今义,学位名称。
    B.“指殷商分封制度”错误。“封建”一词的本义是指殷周分封制度。
    C.正确。比试、竞争/屋角;句意:与各路英雄角逐而(最终)确定了自己的尊贵。/各种建筑物都向中心区攒集,屋角互相对峙。
    D.正确。
    故选B。
    6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其余很多为平民百姓”错误。由原文“其次则张苍,秦御史。叔孙通,秦待诏博士。次则萧何,沛主吏掾。曹参,狱掾。任敖,狱吏。周苛,泗水卒史。傅宽,魏骑将。申屠嘉,材官”可知,并不是除了张良家世高贵外,其余很多为平民百姓。
    故选A。
    6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积弊”,积累的弊端;“虐用”,虐待;“底止”,底线。
    (2)“狃”,因袭,拘泥;“故见”,过去的观念;“易易”,很容易。
    参考译文:
    汉朝初期众大臣之中,只有张良的出身最尊责,他是韩国宰相的儿子。其次是张苍,当过秦朝的御史;叔孙通,当过秦朝的待诏博士。再次就是萧何,当过沛县的主吏掾;曹参,当过狱掾;任敖,当过狱吏;周苛,当过泗水卒史;傅宽,当过魏国的骑将;申屠嘉,当过材官。其余陈平、王陵、陆贾、郦商、郦食其、夏侯婴等人,都是没有官职的平民。樊哙以屠狗为业,周勃编织养蚕工具、在丧事上为人吹箫,灌婴以贩卖丝织品为业,娄敬是车夫。一时间人才都出于这些人之中,他们都出仕成为将相,这是以前没有出现过的。秦汉两朝之间是天地间一次巨大变革的局面。
    自古以来都是分封诸侯,他们各自管理封国,卿大夫也世袭官职,成为惯例延续下来,把这当作固有的事情。此后积累的弊端日益增多,残暴荒淫的君主虐待他的臣民,没有底线,擅权的大臣和豪门家族又接连篡权弑杀,灾祸动乱不能停止。经过多次兼并后形成七国,更加热衷于战争,许多人惨死,这样的形势不得不改变。可是数千年世代为侯、世代为卿的局面一时间也难以突然改变,于是先从在社会底层的人们开始。从事游说的人中有范雎、蔡泽、苏秦、张仪等人,他们从到处奔走到被拜为丞相。从事征战的人中有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人,他们从平民百姓到成为将军。这就已经开创了后世从平民成为将相的先例。
    汉高祖以平民的身份发动起义,与各路英雄角逐而(最终)确定了自己的尊贵。汉朝的君主出身平民,他的臣下也大多是逃命、无所依赖的人,依靠建立功勋而获得将相之位。然而楚、汉之际,六国各自拥立君主,当时有楚怀王心,赵王歇,魏王咎,魏王豹,韩王成,韩王信,齐王田儋等。到了汉朝所封的功臣,也是先分割土地来封彭越、韩信等为诸侯王,接着分划行政区域来封周勃、灌婴等为侯。大概是按照人之常情,看惯了前朝分封的往事,(因此)不便于突然改变。随后不过数年时间,六国诸侯王全都败灭,汉朝所封异姓诸侯王有八人,其中七人也都败灭了。由此可知,人情还因袭于过去的观念时,天意却已经另外改换了新的局面,所以割除旧习就很容易了。不过当时还存在汉朝分封的同姓子弟诸国,等到(汉朝)七国谋反之后,又严格诸侯王的禁令制度,官吏都由朝廷任命,诸侯王只能享受衣食租税,又大多因犯事失去了爵位,于是三代遗留的世代为侯、世代为卿的旧法才完全消失干净,从而成就了后世征辟、选举、科目、杂流等选官制度的天下了。
    十五、(2024·青海海南·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昔高皇帝以三十万众,困于平城。当此之时,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然犹七日不食,仅乃得免。况当陵者,岂易为力哉?而执事者云云,苟怨陵以不死。然陵不死罪也子卿视陵岂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然陵所以不死,欲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
    足下又云:“汉与功臣不薄。”陵先将军,功略盖天地,义勇冠三军,徒失贵臣之意,到身绝域之表。此功臣义士所以负戟而长叹者也。何谓不薄哉?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于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丁年奉使,皓首而归;陵谓足下当享茅土之荐,受千乘之赏。闻子之归,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无尺土之封,加子之勤。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注]。子尚如此,陵复何望哉?
    (选自李陵《答苏武书》,有删改)
    材料二:
    《论》曰:“忠、孝、智、勇四者,为臣、为子之大宝也。”故古之君子,奉以周旋,苟一失之,是非人臣人子矣。汉李陵策名上将,出讨匈奴,窃谓不死于王事非忠,生降于戎虏非勇,弃前功非智,召后祸非孝,四者无一可,而遂亡其宗,哀哉!予览《史记》《汉书》,皆无明讥,窃甚惑之。司马迁虽以陵获罪,而无讥,可乎?班固亦从而无讥,又可乎?按《礼》云:“谋人之军师,败则死之。”故败而死者,是其所也。而陵获所不死,得无讥焉?
    观陵答子卿之书,意者但患汉之不知己,而不自内省其始终焉。何者?与其欲刺心自明,刎颈见志,曷若效节致命取信于君?与其痛母悼妻,尤君怨国,曷若忘身守死,而纾祸于亲焉!或曰:“武帝不能明察,下听流言,遽加厚诛,岂非负德?”答曰:设使陵不苟其生,能继以死,则必赏延于世,刑不加亲,战功足以冠当时,壮节足以垂后代,忠、孝、智、勇四者立,而死且不朽矣,何流言之能及哉!
    (选自白居易《李陵论》,有删改)
    [注]廊庙,古代指殿下屋和太庙,后用来指代朝廷,“廊庙宰”即指朝廷掌权的官员。
    67.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然A陵B不死C罪也D子卿E视陵F岂G偷生之士H而惜死之人哉?
    68.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执事,在文中指“当权者”,与《烛之武退秦师》“敢以烦执事”中的“执事”用法不相同。
    B.加,在文中指“嘉奖”,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加之以师旅”中的“加”词义不相同。
    C.宗,在文中指“宗族”,与成语“光宗耀祖”中的“宗”词义相同。
    D.延,在文中指“延续”,与《过秦论》“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中的“延”词义不相同。
    69.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陵举高祖皇帝当年被匈奴所困,最终勉强脱身的事例,意在说明自己最终打了败仗和不以死殉国是当时敌我兵力悬殊导致的。
    B.李陵认为汉朝廷对有功之人是没有做到厚待的,他用已故祖父李广和苏武的不公遭遇这两个例子,来反驳苏武“汉与功臣不薄”的观点。
    C.白居易在论证自己的观点时,有引用名言的引用论证,也有古之君子与李陵之间的对比论证,采用的论证方法多样,论证比较有力。
    D.白居易面对有人评判武帝听信流言而诛杀李陵家族,认为武帝负德的观点,他用假设论证来回应这种质疑武帝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70.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
    (2)与其痛母悼妻,尤君怨国,曷若忘身守死,而纾祸于亲焉!
    【答案】67.CDF 68.D 69.A
    70.(1)而那些排斥功臣、扼杀人才的朝臣,都成了万户侯;皇亲国戚或奉迎拍马之流,都成了朝廷政权的主宰。
    (2)与其痛心悼念冤死的母亲和妻子,怨恨埋怨君王和国家,不如舍弃生命坚守正义而死,从而解除亲人的祸患呢!
    【解析】67.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不过我未以死殉国,确是罪过;但您看我难道是贪生怕死的小人吗?
    “陵不死”“罪也”是判断句,中间和“也”后断开,即CD处断句;
    “视”作谓语,“陵”作宾语,主谓宾句子结构齐全,单独成句,所以F处断句。
    故选CDF。
    6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当权者;/办事的官吏。句意:而当权者却议论纷纷。/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B.正确。嘉奖;/侵略,攻打。句意:嘉奖你的辛勤之功劳。/有(别国)军队来攻打它。
    C.正确。句意:因而使自己的宗族灭亡了。/为家族增光,使祖先显耀。
    D.错误。词义相同。都是“延续”的意思。句意:那么朝廷一定会将对他的赏赐延续到他的后代。/延续到孝文王、庄襄王的时代。
    故选D。
    69.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A.“意在说明……不以死殉国是当时敌我兵力悬殊导致的”错误。最终打了败仗确实因敌我兵力悬殊,而战败后不以死殉国则是另一回事,从后文可知,李陵是想寻找机会向皇上报恩,所以才不选择“不死”,可见“不死”是一种主动的策略选择。
    故选A。
    7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妨”,排斥;“贪佞”,奉迎拍马;“廊庙宰”,朝廷政权的主宰。
    (2)“曷若”,不如;“忘身”,舍弃生命;“纾”,解除。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以前高皇帝率领三十万大军,被匈奴围困在平城。那时,军中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然而还是七天断粮,只不过勉强脱身而已。何况像我这样的人,难道就容易有所作为吗?而当权者却议论纷纷,一味怨责我未能以死殉国。不过我未以死殉国,确是罪过;但您看我难道是贪生怕死的小人吗?又哪里会有背离君亲、抛弃妻儿却反而以为对自己有利的人?既然如此,那么,我之所以不死,是因为想有所作为。本来是想如前一封信上所说的那样,要向皇上报恩啊。实在因为徒然死去不如树立名节,身死名灭不如报答恩德。
    您又说道:“汉朝给功臣的待遇并不菲薄。”我已故的祖父李广,身任将军,其功绩略谋盖天地,忠义勇气冠于全军,只是因为不屑迎合当朝权贵的心意,结果在边远的疆场自杀身亡。这就是功臣义士手持兵刃叹息不止的原因。怎么能说待遇“不薄”呢?您过去凭着单车出使到拥有强兵的敌国,逢上时运不佳,竟至伏剑自刎也不在乎;颠沛流离,含辛茹苦,差点死在北方的荒野。壮年时奉命出使,满头白发而归;我认为您应当享受封领地、赏千乘的诸侯待遇。可是,听说您回国后,赏赐不过二百万,封官不过典属国之职,并没有一尺土的封赏,来奖励您多年来对国家的效忠。而那些排斥功臣、扼杀人才的朝臣,都成了万户侯;皇亲国戚或奉迎拍马之流,都成了朝廷政权的主宰。您尚且如此,我还有什么希望呢?
    (选自李陵《答苏武书》,有删改)
    材料二:
    《论语》说:“忠、孝、智、勇这四个方面,是做臣子、做儿子最珍贵的东西。”所以古代的君子,奉行并不断追寻着这四个方面,如果一旦失去了它们,就不配做君王的臣子、父母的儿子了。汉代的李陵出任上将,出兵征讨匈奴,我私下认为,他不为国家的事业而牺牲是不忠,活着投降匈奴是勇,放弃先前的功绩是不智,招致后来的祸患是不孝,四个方面没有一个是可以的,因而使自己的宗族灭亡了,可悲啊!我读《史记》《汉书》,发现它们对李陵都没有明确的批评,私下为此感到很是疑惑。司马迁虽然是因为李陵而遭受罪责的,然而对李陵没有批评,是应该的吗?班固也跟着司马迁而没有批评李陵,还是应该的吗?按照《礼记》上说:“为军队谋划的人,失败就要死去。”所以失败而死,这是死得其所啊。然而李陵该死时却不死,能不得到批评吗?
    我看李陵回复苏武的书信,他心中只是担心汉朝不明白自己,却没有自我反省这件事的始终。为什么呢?与其想要刺穿心脏自我表白,割下头颅表明心志,何如尽到臣子的节操献上生命来取信于国君呢!与其痛心悼念冤死的母亲和妻子,怨恨埋怨君王和国家,不如舍弃生命坚守正义而死,从而解除亲人的祸患呢!有人说:“汉武帝不能明察具体情况,而听信下面的流言,立刻对李陵的家人施加重重的刑罚,难道不是对不起李陵对汉朝立下的功劳吗?”我的回答是:假使李陵不苟且偷生,而能够接着死去,那么朝廷一定会将对他的赏赐延续到他的后代,刑罚也不会施加在他的父母亲族身上,李陵的战功足以冠绝当时,他的豪壮气节足以为后世垂范,忠、孝、智、勇四者都成立了,而且他的死将永垂不朽,哪有流言能涉及他啊!
    (选自白居易《李陵论》,有删改)
    相关试卷

    2023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语文分项汇编(全国通用)专题05+文言文阅读: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语文分项汇编(全国通用)专题05+文言文阅读,文件包含2023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语文分项汇编专题05文言文阅读解析版docx、2023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语文分项汇编专题05文言文阅读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1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语文分项汇编(全国通用)专题03+论述类文本阅读: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语文分项汇编(全国通用)专题03+论述类文本阅读,文件包含2023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语文分项汇编专题03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docx、2023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语文分项汇编专题03论述类文本阅读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0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2年高考语文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专题04文言文阅读(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2022年高考语文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专题04文言文阅读(Word版附解析),共4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言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2024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语文分类汇编(全国通用)专题03 文言文阅读(解析版)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