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同步训练(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试卷 0 次下载
-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同步训练(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试卷 0 次下载
-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同步训练(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试卷 0 次下载
-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同步训练(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试卷 0 次下载
-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同步训练(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试卷 0 次下载
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习题
展开A.铁犁牛耕 B.曲辕犁
C.稻麦复种制D.一年三熟制
2.下图为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国宝级文物。这件国宝可以用来说明( )
A.台湾精湛的手工技艺
B.博大兼容的大唐气象
C.宋代特色瓷器的风采
D.两汉贵族的日常生活
3.北宋设立街道司,专门负责管理城市里的摊贩。他们通过丈量街道,为商贩规划出可以摆摊的位置,对于流动的或是固定的个体户小商贩甚至免缴课税。这说明北宋( )
A.地摊经济成为支柱B.政府财政危机严重
C.商业环境相对宽松D.传统经济政策瓦解
4.《宋史·食货志》有载:“太平兴国二年,始令镇、易、雄、霸、沧州各置榷务,辇香药、犀象及茶与交易……所入者有银钱、布、羊马、橐驼,岁获四十余万。”据此可知,榷场的设立( )
A.结束了宋与辽的对峙
B.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C.实现了经济重心南移
D.促进了民族的交流
5.中国古代有三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分别发生在西晋永嘉之乱后、唐代安史之乱后和宋代靖康之变后。这三次人口迁徙都( )
A.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B.加剧了统一王朝的衰落
C.导致了政治中心的转移
D.源于少数民族迁入中原
6.下图是中国某一历史时期的运河路线图。下列选项中对此运河的解读,正确的是( )
A.首次实现了南北贯通
B.路线更加迂回曲折
C.主要运输丝绸与瓷器
D.经济重心南移的产物
7.宋代流行“榜下捉婿”,以将女儿嫁给中进士者为荣,社会上也争相比较家族内有多少男子考中科举。对此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
A.宋代士人地位提高B.理学受到官方尊崇
C.宋代开创科举制度D.门第观念十分流行
8.宋宁宗开禧二年(1206年),官府出榜招募百姓租佃荆襄两淮官田,并订立租佃契约,如果佃人不愿承佃,则许退田别佃,政府另外招人承佃。这反映出当时( )
A.官府与百姓矛盾尖锐
B.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C.均田制得以继续维持
D.政府放松对社会的控制
9.南宋画家李唐感叹:“云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容易作之难。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胭脂画牡丹。”这反映当时( )
A.艺术水准下降B.绘画题材集中
C.画家地位不高D.世俗文化兴盛
10.如图所示是创作于元朝泰定元年(1324年)的戏曲壁画《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局部),该画现存于山西洪洞县明应王殿内,画面绘有演员和伴奏人员7男4女,共11人。该壁画可用于说明元杂剧( )
A.取材固定呆板B.深受宋词影响
C.角色分工明确D.表演形式单一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金朝统治者把商业发展纳入国家经济总体框架中,商业的规模、速度、水平超过辽代。金朝形成了金源内地(上京及附近地区)、燕云、中原三大经济区。中原地区和燕云地区的商业发展较快,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快速增加,催生了不少商业机会,百货陈积、万商云集是东京商业的真实写照。而金源内地的商业发展则明显滞后。金朝对外贸易对象以其周边政权为主,品种有限,基本都属于陆路贸易。辖区内的商业结构并不完善,布帛、粮食未能成为主导商品。市场空间分布严重失衡,上京路、北京路、咸平路等多数经济落后地区,对商品的需求有限。金代商业中一些成功的做法为元代所沿袭或借鉴。
——摘编自王德朋《论金代商业经济的若干特征》
材料二 元朝实现国家统一后,商人们在相对稳定的政局下,依托便利的水路交通设施,南粮北运,将盐铁等主要物资调往全国各地;同时又从异域调来稀有物品以满足皇室和富商大贾的奢侈生活,海外贸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商业税收也在国家财政税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经济的活跃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形成了大都、临安、太原等多个商业中心。运河沿线也出现了一批新兴的工商业城镇,其中有淮安、松江、太仓等。
——摘编自刘政《元代商业繁荣及其原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金朝商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商业繁荣的表现及其原因。(6分)
12.下表为史书所载宋代矿冶业发展状况。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雇佣劳动日益普及
B.小农经济出现衰退
C.地方治安秩序紊乱
D.社会经济活力增强
13.南宋朝廷多次下诏劝民种麦,并规定对这些旱地作物“毋收其赋,田主毋责其租”。种麦之后“农获其利,倍于种稻”,出现了“竞种春稼极目不减淮北”的现象。这表明当时( )
A.重农抑商政策强化
B.胡汉民族隔阂消除
C.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土地利用率提高
14.阅读从西汉、唐朝到北宋南北方人口(户)的比例表,分析造成这种变动的主要原因是( )
A.生产关系的发展B.国家控制的松弛
C.经济重心的南移D.全国市场的形成
15.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与寒门等级森严,“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唐初,三品以上高官“欲共衰代旧门为亲,纵多输钱帛,犹被偃仰(随俗应付)”,唐太宗特地下诏“禁卖婚”,以打击旧士族。南宋史家郑樵云:“自五季(五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上述材料表明,魏晋之后( )
A.科举取士制度趋于完善
B.妇女社会地位日益上升
C.门阀士族势力逐渐衰落
D.社会成员实现身份平等
16.1240—1241年,杨惟中在燕京(今北京)建立太极书院,旨在“继学传道”,书院内设置周子(周敦颐)祠,墙壁上镌刻着《太极图》。同一时期,宋理宗诏令张载、程颢、朱熹等从祀孔庙。材料反映这一时期( )
A.南北正统思想存在差异
B.北宋政府力图挽救统治危机
C.理学的影响力得到增强
D.儒家的正统地位遭到了冲击
17.南宋时书籍流行,文人刻书蔚然成风,如陆游、范成大、杨万里、朱熹等人在各地任官期间,都曾刊行自己或先人、名宦、师友、乡贤的著述,地方官学、民间书院等亦以刻书为己任。这有助于( )
A.士族阶层的出现
B.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C.科举制度的兴起
D.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公元10世纪开始的自然环境恶化,使得当时中国的平均气温下降了1 ℃,这对地处西部、北部的游牧民族打击很大,很多草地出现了沙化,而原先的一些绿洲也逐渐干涸,于是游牧民族向南迁移便成为一种自然的选择。其次,北方游牧民族之所以能这么成功地向南发展,还有赖于一个事实,那就是此时中原王朝的懦弱和管理上的内部空虚。
——摘编自赵红军《小农经济、惯性治理与中国经济的长期变迁》
材料二 南方远离在北部边疆生活的民族政权,且其西、南两面都无势力较强的非汉族力量,东面则是大海,周边环境比较安全。宋代南方人口稠密地区能在一定的人口压力下保持着经济文化的持续发展,除了依靠扩大耕地面积和向开发中地区迁移以外,还要依靠大量的人口投身于工商业和农业多种经营以及非生产部门。
——摘编自葛剑雄主编《中国人口史·第三卷·辽宋金元时期》
材料三
宋代江南各路人口密度统计表(人/平方公里)
——摘编自郑学檬《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经济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公元10世纪后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6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带来的影响。(6分)
1.C [从材料中的“其稼则刈麦种禾,一岁再熟”来看,该地区推行稻麦复种制的一年两熟制,故选C项;材料所述为耕作制度,排除A、B两项;稻麦复种制为一年两熟制,排除D项。]
2.C [宋代汝窑是五大名窑之一。此国宝体现了宋代特色瓷器的风采,故选C项;材料未涉及台湾制瓷业技术,排除A项;该瓷器是宋代的,排除B、D两项。]
3.C [根据题干中的“为商贩规划出可以摆摊的位置”“对于……个体户小商贩甚至免缴课税”等内容可知,在宋朝时期,商贩的经商环境相对宽松,故选C项;题干仅述及了商贩这一类群体,并没有进行比较,也就不能得出“地摊经济成为支柱”的结论,排除A项;题干仅述及北宋政府设立专门的机构来管理商贩,并没有述及政府的财政危机问题,排除B项;北宋政府仍然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项。]
4.D [由“置榷务,辇香药、犀象及茶与交易……所入者有银钱、布、羊马、橐驼,岁获四十余万”可知,宋代榷场的设置,导致汉族地区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物产交易频繁,从而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流,故选D项;由榷场设置促进民族交流看,这有利于缓和宋与辽之间的关系,但是并不能据此得出结束了宋辽对峙的结论,且这种说法也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榷场设置的主要结果是方便了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互通有无,推动农业发展仅是对汉族地区的作用,排除B项;题干体现的是北方汉族地区与少数民族地区之间的经济交流,与经济重心南移不属于同一范畴,排除C项。]
5.A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国古代出现了三次大规模人口迁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民南迁将北方的生产工具、技术和劳动力带到南方,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故选A项;第三次北民南迁时不符合“统一王朝”,排除B项;第二次北民南迁并未导致政治中心的转移,排除C项;第二次北民南迁源于北方战乱,排除D项。]
6.D [由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期,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于江南,为将南方赋税顺利北运,元朝对隋唐时期的大运河进行取直,故选D项;隋朝开通大运河,首次实现了南北贯通,排除A项;元朝大运河改变了迂回曲折的路线,缩短了航程,排除B项;元朝大运河主要向北方运输南方的赋税和粮食,排除C项。]
7.A [由宋代流行“榜下捉婿”和“社会上也争相比较家族内有多少男子考中科举”可得,社会上对考中科举的士人非常推崇,可见宋代士人地位得到了较大提高,故选A项;南宋末年理学才得到了官方推崇,与题干中的“宋代”不完全相符,排除B项;隋朝开创了科举制度,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社会上推崇考中科举的人恰恰说明当时门第观念已经淡化,人们更看重通过自身努力获得科考功名的人,而不是门第,排除D项。]
8.D [由材料“佃人不愿承佃,则许退田别佃”可知,封建政府出租官田以佃农自愿为前提,佃户来去自由,说明政府对农民的控制相对松弛,故选D项;政府放松对社会的控制会缓和官府与百姓之间的矛盾,排除A项;“趋于平等”表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均田制实行于北魏至唐朝前期,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C项。]
9.D [由题干可知,南宋时期绘画时选择“云里烟村雨里滩”是“不入时人眼”的,而当时“入时人眼”的是“画牡丹”,这反映了当时由于商品经济发展,人们对于象征富贵的牡丹是很推崇的,所以绘画如果选择“画牡丹”会更有市场,反映了当时世俗文化的兴盛,故选D项;由“云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容易作之难”可知,当时的绘画水准并没有下降,而是在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世人更欣赏牡丹、追求富贵,排除A项;题干体现的是在当时商品经济发展背景下,其他绘画题材“不入时人眼”,世人对绘画主题的关注多在“牡丹”上,而不是当时绘画题材集中于“牡丹”,排除B项;题干体现的是在南宋商品经济发展背景下,时人对绘画作品主题关注的是与富贵相关的“牡丹”,而不是体现画家的地位问题,排除C项。]
10.C [根据材料可知,戏曲壁画《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绘有演员和伴奏人员7男4女,突出角色的分工,故选C项;元杂剧取材多样,如现实社会、历史事迹或唐宋传奇、志怪小说、话本等,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元杂剧与宋词的关系,排除B项;画中有表演人员和演奏人员,说明表演形式多样,排除D项。]
11.(1)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对外贸易规模有限;境内贸易中市场结构尚不完善;市场空间分布严重失衡。(6分)
(2)表现:南北经济交流频繁;海外贸易发达;商业税收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形成多个商业中心城市;运河沿线工商业城镇的涌现。(4分)
原因:国家统一,政局相对稳定;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水陆交通网络的发达。(2分)
12.D [由题干可知,宋代部分地区的矿冶业雇用了大量劳动力来进行采矿,表明这一时期民营手工业得到了发展,意味着社会经济活力增强,故选D项;整个中国古代雇佣劳动都没有得到普及,排除A项;矿冶业的发展并不能说明小农经济出现衰退,其恰恰是小农经济发展的产物,排除B项;题干仅表达了矿冶业在宋代得到较大规模的发展,与地方治安秩序不属于同一范畴,排除C项。]
13.D [材料表明南宋政府鼓励农民种植旱地作物小麦,并减轻征税,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刺激了农民种植的积极性,提升了土地利用率,故选D项;材料并无“抑商”的内容,因此不能得出重农抑商政策强化的结论,排除A项;胡汉民族隔阂消除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宋代政府对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与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无关,排除C项。]
14.C [根据表格可知,西汉、唐朝到北宋,南方人户数量及占全国人口户数比例不断增加,北方人户数量及占全国人口户数比例不断下降,南方人户数量及占全国人口户数比例在北宋超过北方,这与经济重心的南移有关,故选C项;生产关系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变化,宋朝政府适当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但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全国市场的形成,有利于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15.C [根据材料信息得出,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与寒门等级森严,选官的依据是门第,唐朝出台政策打击旧士族的权益,五代以后,“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说明魏晋之后,门阀士族势力逐渐衰落,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门阀士族的衰落,无法看出科举取士制度趋于完善,排除A项;仅凭材料无法得知妇女社会地位的变化,排除B项;“实现身份平等”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
16.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极书院是元代官方建立的第一所书院,设置周子(周敦颐)祠,与此同时宋理宗诏令张载、程颢、朱熹等从祀孔庙,说明这一时期理学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其影响力得到增强,C项正确;材料强调当时南北方都对理学思想加以重视,并非阐述其差异,排除A项;北宋统治时间为960—1127年,此时北宋已经灭亡,排除B项;以朱熹理学体系的形成为标志,宋代儒学的发展已经趋于完备,儒学复兴的目标完成,而不是正统地位受到冲击,排除D项。]
17.D [根据材料“南宋时书籍流行,文人刻书蔚然成风”及所学知识可知,书籍作为文化传承和传播的重要载体,南宋时期书籍的流行推动了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特权,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所以,士族阶层并非在南宋时期才出现,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确立,排除B项;隋朝时期确立科举制,唐朝进一步发展科举制,排除C项。]
18.(1)气候整体恶化,游牧民族南下;南方相对安定;北方民族大量南迁,带来人力与技术;南方耕地面积增加;南方民族交融加强;南方自然条件较为优越;统治者重视南方经济发展;宋朝政权被迫南移。(6分)
(2)促进了南方地区的开发与治理;推动了东南地区漕运与海运的发展;形成了新一轮的国内民族交融;增加了南方文化与教育的优势;刺激了农作物的引进与农业技术的革新;增进了与海外各国的贸易联系;加剧了南方的人地矛盾与环境破坏;造成了人口分布南重北轻的局面;埋下了经济、政治中心分离的隐患。(6分)
徐州地区
徐州利国……冶各百余人,采矿伐炭,多饥寒亡命……之民也
江西信州
铅山铜坑……故常募集十余万人,昼夜采凿
广东韶州
韶州四方之人,弃农亩、持兵器,慕利而至者不下十万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
人口户
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人口户口数比例
西汉
2 470 685
19.8%
9 985 785
80.2%
唐朝
3 920 415
43.2%
5 148 529
56.8%
北宋
11 240 760
62.9%
6 624 296
37.1%
时期
江南东路
两浙路
江南西路
荆湖南路
福建路
北宋后期
24.9
30.7
27.7
17.0
16.0
南宋中期
27.9
32.9
37.7
22.5
25.4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同步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a href="/ls/tb_c160301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同步达标检测题</a>,文件包含十一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docx、十一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1页, 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综合训练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a href="/ls/tb_c160301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综合训练题</a>,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复习练习题: 这是一份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复习练习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