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人教统编版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同步训练题
展开一、选择题
1.宋朝农业发展成就突出,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其主要原因是( )
A.先进生产工具的使用
B.封建国家调整了农业政策
C.高产农作物品种的推广
D.复种技术在南方的普及
2.南宋后期的谢维新说:“今世俗所谓布者,乃用木棉或细葛、麻苎、花卉等物为之。”此后,我国中原地区衣被原料逐渐转变为以棉花为主。这表明南宋以后( )
A.种植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B.经济重心基本转移至南方
C.衣被原料受到政府关注
D.中原成为棉花种植的中心
3.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赀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 )
A.兴起于民间的商业往来
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4.据考古发现,南宋临安的城市规划异于前代。临安的城市中心为资本和商业集中地,皇宫反倒偏居一隅。这反映出当时( )
A.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
B.商业发展威胁了专制皇权
C.工商业发展影响城市布局
D.宋代执行严格的坊市制度
5.据《中国古代经济史》记载:“明初的科举,南人及第者十倍于北人,以至于不得不采用南北分卷,勉强维持南北人数的均衡。”据此可知( )
A.科举制度逐渐陷入困境
B.八股取士束缚人们的创造性
C.南北经济差距不断扩大
D.分卷有利于中华文化的繁荣
6.北宋初年规定:租佃土地须“命立要契,举借粮种,及时种莳。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如有纠纷,“只凭契照为之定夺”。其目的是( )
A.保护佃农利益
B.增加政府收入
C.维护地主特权
D.规范租佃关系
7.南宋陆游曾作诗云:“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幼妇悯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鸦舅,苗稚忧草茂。”这首诗主要反映出中国古代农民( )
A.重视历法指导B.关注生态环境
C.讲求精耕细作D.注重农事时令
8.下图是“湖州等地农业、手工业分工演化图谱”,据此图可知宋代( )
A.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倾向
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提高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9.《元史·食货志一》记载:“成宗元贞二年(1296年),始定征江南夏税之制……夏税则输以木棉布绢丝绵等物。”由此可以看出元朝时( )
A.经济重心仍在南方
B.赋税品种相对单一
C.手工业发展迅速
D.棉纺织业发展比较迅速
10.“天子好蹴鞠(宋徽宗喜欢蹴鞠),满城尽高俅(东京城流行踢球)。”这两句诗,除了讽刺的意味外,同时也( )
A.说明了知识分子受社会普遍尊重
B.体现了宋朝乡村生活的丰富多彩
C.道出了靖康之变发生的直接原因
D.反映了宋朝市民生活的一个侧面
11.《梦粱录》中记载了南宋都城临安的240多道菜,《武林旧事》记录了当时临安的40种酒,仅临安一城,咸鱼专卖店就有200多家。这反映出当时( )
A.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地区
B.商品经济丰富了市民生活
C.发达的对外贸易促进了大众消费
D.宋代重农抑商政策已松动
12.宋代限制各国朝贡使团的规模,下令“擅载外国入贡者”,将处以“徒二年,财物没官”的惩罚;同时鼓励海商招徕番商来华贸易,“番商有愿随船来宋国者,听从便”。这反映出( )
A.朝贡贸易为政府所垄断
B.海外贸易政策较为务实
C.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放松
D.财政收入高度依赖对外贸易
13.汉朝,关中地区是全国粮食中心。到了元朝,大都的粮食供应“仰给江南”。元朝江南水利专家周文英也说:“所谓天下之利,莫大于水田;水田之美,无过于浙右。”这反映了( )
A.江南耕种水田获利最多
B.政府重视水利工程的兴修
C.浙右田肥水美富甲天下
D.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14.宋朝是一个文化开放的时代,涌现出大量的才子、才女,他们在地域分布上都呈现出“东南最盛,京师其次,蜀地第三,其他地区则相当稀疏”的特点。这表明( )
A.宋代才女与才子艺术成就相当
B.宋代女子与男子社会地位相同
C.文化盛衰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D.崇文抑武促使社会文风兴盛
15.史载,宋朝“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虚空之屋。每日凌晨,两街巷门,浮铺上行,百市买卖,热闹至饭前,市罢而收。”此种情形反映了当时( )
A.发展受到严格限制
B.宋朝已放弃抑商政策
C.政府放宽市场管理
D.政府不再征收商业税
16.北宋规定,无论是典卖还是绝卖,均需订立买卖合同,合同为一式四份,“一付钱主,一付业主,一付商税院,一留本县”。至南宋时改为一式两份,即“在法,典田宅者,皆为合同契,钱、业主各收其一,此天下所通行,常人所共晓。”这说明宋代( )
A.土地契约制度已比较完善
B.自耕农的数量增多
C.政府对土地控制完全放开
D.庄园经济迅速发展
17.北宋允许商人中“奇才异行者”应试,南宋以后商人及其子弟可以参加各级考试,还有“榜下择婿”的风习,每当科举张榜公布进士考试结果时,富商大贾争相挑选新科进士做女婿。这反映了( )
A.门第观念彻底废除
B.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C.官商勾结风气严重
D.社会主流价值观根本改变
二、非选择题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除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街市制开始形成,“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虚空之屋。每日凌晨,两街巷门……百市买卖,热闹至饭前,市罢而收”。在宋朝之前,这是不可想象的。海外贸易高度繁华。市舶司每年从海上贸易中抽税近200万贯,进出口总额约为2 000万贯。商业信用非常发达,从北宋到南宋,陆续出现了便钱(类似于银行汇票)、现钱公据(类似于现金支票)、茶引、盐引、香药引、矾引(类似于有价证券)、交子与会子(法币)等商业信用。如果没有发达的商业信用,大宗的或者跨区域的市场交易是不可能达成的。
——摘编自吴钩《宋:现代的拂晓时辰》
(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商业革命”的背景。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两宋时期,传统农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新发展,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进行精耕细作的集约化经营。宋初,从越南引进早稻优良品种占城稻,在江南普遍种植。水稻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农村中开始出现专门种植经济作物(蚕桑、蔬菜、漆树、花卉、果树、甘蔗)的专业户,从事个体小商品生产,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1)根据材料,概括两宋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变化。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变化”的影响。
20.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完成要求。
宋泉州市舶司遗址
海舶大者数百人,小者百余人,以巨商为纲首(船长)、副纲首、杂事,市舶司给朱记。……舶船深阔各数十丈,商人分占贮货,人得数尺许,下以贮物,夜卧其上。货多陶器,大小相套,无少隙地……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或以十丈绳钩,取海底泥嗅之,便知所至。……诸国人至广州,是岁不归者,谓之“住唐”……广州蕃坊,海外诸国人聚居,置蕃长一人,管勾蕃坊公事,专切招邀蕃商入贡,用蕃官为之,巾袍履笏如华人。
——(宋)朱彧《萍洲可谈》
(1)综合材料中的相关信息,概括宋代经济发展的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原因及产生的积极影响。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宋朝农业发展成就突出,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其主要原因是( )
A.先进生产工具的使用
B.封建国家调整了农业政策
C.高产农作物品种的推广
D.复种技术在南方的普及
解析:宋朝时,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有些地方还可以一年三熟,提高了粮食产量。故选D项。
答案:D
2.南宋后期的谢维新说:“今世俗所谓布者,乃用木棉或细葛、麻苎、花卉等物为之。”此后,我国中原地区衣被原料逐渐转变为以棉花为主。这表明南宋以后( )
A.种植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B.经济重心基本转移至南方
C.衣被原料受到政府关注
D.中原成为棉花种植的中心
解析:棉花在内地的种植始于宋朝,在元朝得到大力推广,这直接导致了古代中国的种植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棉花等经济作物种植扩大,A项正确。
答案:A
3.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赀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 )
A.兴起于民间的商业往来
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富民十六户主之”“以便贸易”,可知交子是为了方便民间商业往来而发行的,A项正确;交子产生之后由于富者“不能偿所负”才出现商业纠纷,B项颠倒了因果关系;题干没有体现富商地位的提高,C项错误;交子产生于蜀,题干没有涉及经济重心的南移,D项错误。
答案:A
4.据考古发现,南宋临安的城市规划异于前代。临安的城市中心为资本和商业集中地,皇宫反倒偏居一隅。这反映出当时( )
A.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
B.商业发展威胁了专制皇权
C.工商业发展影响城市布局
D.宋代执行严格的坊市制度
解析:根据题干“临安的城市中心为资本和商业集中地,皇宫反倒偏居一隅”,可知工商业发展影响城市布局,C项正确;临安既有经济功能又有政治功能,两者仍合一,A项错误;宋朝时期皇权加强,排除B项;题干未提及坊与市,排除D项。
答案:C
5.据《中国古代经济史》记载:“明初的科举,南人及第者十倍于北人,以至于不得不采用南北分卷,勉强维持南北人数的均衡。”据此可知( )
A.科举制度逐渐陷入困境
B.八股取士束缚人们的创造性
C.南北经济差距不断扩大
D.分卷有利于中华文化的繁荣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明初北方教育水平落后于南方,南北分卷是为了照顾北方,这间接说明南方的经济水平高于北方,C项正确。
答案:C
6.北宋初年规定:租佃土地须“命立要契,举借粮种,及时种莳。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如有纠纷,“只凭契照为之定夺”。其目的是( )
A.保护佃农利益
B.增加政府收入
C.维护地主特权
D.规范租佃关系
解析:根据材料中“依契约分,无致争讼”“只凭契照为之定夺”,可知当时主要是为了对租佃关系进行规范,D项正确。
答案:D
7.南宋陆游曾作诗云:“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幼妇悯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鸦舅,苗稚忧草茂。”这首诗主要反映出中国古代农民( )
A.重视历法指导B.关注生态环境
C.讲求精耕细作D.注重农事时令
解析:根据材料“历日”“四时”“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可知古代农民关注农事时令,故D项正确。
答案:D
8.下图是“湖州等地农业、手工业分工演化图谱”,据此图可知宋代( )
A.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倾向
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提高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解析:题干信息反映了宋代丝织业从原料到生产的专业化分工,体现了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趋势,A项正确。
答案:A
9.《元史·食货志一》记载:“成宗元贞二年(1296年),始定征江南夏税之制……夏税则输以木棉布绢丝绵等物。”由此可以看出元朝时( )
A.经济重心仍在南方
B.赋税品种相对单一
C.手工业发展迅速
D.棉纺织业发展比较迅速
解析:元朝征收的夏税中有“木棉布绢丝锦”等物,“绢丝锦”都是丝织品,我国古已有之,而棉花在内地的种植始于宋朝,元代就将其列为征收对象,这说明当时棉纺织业已经形成规模,发展较快,D项正确。
答案:D
10.“天子好蹴鞠(宋徽宗喜欢蹴鞠),满城尽高俅(东京城流行踢球)。”这两句诗,除了讽刺的意味外,同时也( )
A.说明了知识分子受社会普遍尊重
B.体现了宋朝乡村生活的丰富多彩
C.道出了靖康之变发生的直接原因
D.反映了宋朝市民生活的一个侧面
解析:“蹴鞠”是足球的前身,是一种体育运动,“满城尽高俅”反映了宋朝市民生活的一个侧面,D项正确。
答案:D
11.《梦粱录》中记载了南宋都城临安的240多道菜,《武林旧事》记录了当时临安的40种酒,仅临安一城,咸鱼专卖店就有200多家。这反映出当时( )
A.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地区
B.商品经济丰富了市民生活
C.发达的对外贸易促进了大众消费
D.宋代重农抑商政策已松动
解析:“《梦粱录》中记载了南宋都城临安的240多道菜,《武林旧事》记录了当时临安的40种酒,仅临安一城,咸鱼专卖店就有200多家”描述了商品经济发达的景象,故B项正确。
答案:B
12.宋代限制各国朝贡使团的规模,下令“擅载外国入贡者”,将处以“徒二年,财物没官”的惩罚;同时鼓励海商招徕番商来华贸易,“番商有愿随船来宋国者,听从便”。这反映出( )
A.朝贡贸易为政府所垄断
B.海外贸易政策较为务实
C.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放松
D.财政收入高度依赖对外贸易
解析:宋朝下令限制政府层面的朝贡贸易,朝贡贸易不利于增加政府收入;同时鼓励海外商人来华贸易,扩大中国的出口,带来更多的税收,由此可见宋朝实行较务实的海外贸易政策,故B项正确。
答案:B
13.汉朝,关中地区是全国粮食中心。到了元朝,大都的粮食供应“仰给江南”。元朝江南水利专家周文英也说:“所谓天下之利,莫大于水田;水田之美,无过于浙右。”这反映了( )
A.江南耕种水田获利最多
B.政府重视水利工程的兴修
C.浙右田肥水美富甲天下
D.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解析:题干材料“汉朝,关中地区是全国粮食中心”,说明汉朝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到了元朝,大都的粮食供应“仰给江南”,说明经济重心在南方。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D项正确。
答案:D
14.宋朝是一个文化开放的时代,涌现出大量的才子、才女,他们在地域分布上都呈现出“东南最盛,京师其次,蜀地第三,其他地区则相当稀疏”的特点。这表明( )
A.宋代才女与才子艺术成就相当
B.宋代女子与男子社会地位相同
C.文化盛衰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D.崇文抑武促使社会文风兴盛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文化的发展水平与经济、政治的发展状况密切相关,宋代的东南地区是全国的经济重心,才子、才女最多,故C项正确。
答案:C
15.史载,宋朝“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虚空之屋。每日凌晨,两街巷门,浮铺上行,百市买卖,热闹至饭前,市罢而收。”此种情形反映了当时( )
A.发展受到严格限制
B.宋朝已放弃抑商政策
C.政府放宽市场管理
D.政府不再征收商业税
解析:题干材料“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虚空之屋”,表明政府放宽了市场管理,C项正确。
答案:C
16.北宋规定,无论是典卖还是绝卖,均需订立买卖合同,合同为一式四份,“一付钱主,一付业主,一付商税院,一留本县”。至南宋时改为一式两份,即“在法,典田宅者,皆为合同契,钱、业主各收其一,此天下所通行,常人所共晓。”这说明宋代( )
A.土地契约制度已比较完善
B.自耕农的数量增多
C.政府对土地控制完全放开
D.庄园经济迅速发展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宋代土地契约普遍存在,到南宋时更加简化,A项正确;土地契约与自耕农数量无关,B项错误;完全放开说法过于绝对,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庄园经济,D项错误。
答案:A
17.北宋允许商人中“奇才异行者”应试,南宋以后商人及其子弟可以参加各级考试,还有“榜下择婿”的风习,每当科举张榜公布进士考试结果时,富商大贾争相挑选新科进士做女婿。这反映了( )
A.门第观念彻底废除
B.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C.官商勾结风气严重
D.社会主流价值观根本改变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除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街市制开始形成,“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虚空之屋。每日凌晨,两街巷门……百市买卖,热闹至饭前,市罢而收”。在宋朝之前,这是不可想象的。海外贸易高度繁华。市舶司每年从海上贸易中抽税近200万贯,进出口总额约为2 000万贯。商业信用非常发达,从北宋到南宋,陆续出现了便钱(类似于银行汇票)、现钱公据(类似于现金支票)、茶引、盐引、香药引、矾引(类似于有价证券)、交子与会子(法币)等商业信用。如果没有发达的商业信用,大宗的或者跨区域的市场交易是不可能达成的。
——摘编自吴钩《宋:现代的拂晓时辰》
(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商业革命”的背景。
参考答案:(1)表现:商业突破时空限制(市坊打破);海外贸易较发达;开始出现纸币;金融服务业出现。
(2)背景: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交通、科技的发展;政策较为开明。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两宋时期,传统农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新发展,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进行精耕细作的集约化经营。宋初,从越南引进早稻优良品种占城稻,在江南普遍种植。水稻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农村中开始出现专门种植经济作物(蚕桑、蔬菜、漆树、花卉、果树、甘蔗)的专业户,从事个体小商品生产,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1)根据材料,概括两宋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变化。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变化”的影响。
参考答案:(1)发展变化:水稻种植面积扩大,讲究精耕细作集约化经营;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迅速推广,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农村中出现了专门从事小商品生产及种植经济作物的专业户。
(2)影响:为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产品;推动了两宋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
20.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完成要求。
宋泉州市舶司遗址
海舶大者数百人,小者百余人,以巨商为纲首(船长)、副纲首、杂事,市舶司给朱记。……舶船深阔各数十丈,商人分占贮货,人得数尺许,下以贮物,夜卧其上。货多陶器,大小相套,无少隙地……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或以十丈绳钩,取海底泥嗅之,便知所至。……诸国人至广州,是岁不归者,谓之“住唐”……广州蕃坊,海外诸国人聚居,置蕃长一人,管勾蕃坊公事,专切招邀蕃商入贡,用蕃官为之,巾袍履笏如华人。
——(宋)朱彧《萍洲可谈》
(1)综合材料中的相关信息,概括宋代经济发展的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原因及产生的积极影响。
参考答案:(1)特征:海外贸易发达,中外交流频繁。
(2)原因:手工业技术高超;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陆上丝绸之路受阻,海上丝绸之路发达;政府积极支持对外贸易,设置专门管理机构;造船技术的提高,指南针的应用等航海技术的进步。积极影响: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扩大了中华文明的影响;有利于中国与周边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2020-2021学年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综合训练题: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综合训练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瓷器是中华民族经典的文化符号,北宋诗人苏轼在《石炭并引》记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课后测评: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课后测评,共5页。
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精品复习练习题: 这是一份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精品复习练习题,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