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0页未读,
继续阅读
【2024年新教材】统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达标测试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年新教材】统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达标测试卷(含答案),共13页。
【2024年新教材】统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达标测试卷满分:100分 时间:60分钟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如表为西安高窑村出土的“高奴铜禾石权”,铜石权刻有秦始皇颁发的诏书。该诏书说明秦始皇( )诏书内容:廿六年,皇师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A. 币制混乱状况得到扭转B. 已经完成统一六国大计C. 统一的度量衡得以推行D. 陆上交通道路四通八达2. 秦朝确立了避讳制度,人们不能直呼皇帝的名字,在平时说话、作文时遇到与皇帝名字相同或同音的字也必须避讳。该制度的实施表明( )A. 大一统国家凝聚力显现B. 儒家伦理纲常已成主流C. 皇帝权威至高无上D. 地方政治体制正在调整3. 《史记》记载:“秦钱半两,重为其文。”近年来,各地出土的半两钱数量多且形制、重量、厚度基本一致。据此可知( )A. 秦始皇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B. 半两钱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政府铸币C. 秦始皇统一全国度量衡制度D. 半两钱作为秦朝法定货币在全国流通4. 《秦律十八种·工律》规定,“为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长、广夹(狭)必等”,还规定由官府有关机构校正衡器的权、斗桶和升,且至少每年应当校正一次。这些规定( )A. 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B. 有利于各地区经济交流C. 体现对商业活动的重视D. 标志国内统一市场形成5. 秦朝统治者把内地民众迁往从匈奴手中收复的河套地区;把军人迁到岭南地区,并设郡县管辖这些地区。这些举措( )A. 结束了长期争战局面B. 加速了秦朝的衰亡C. 加强了对边疆的管理D. 促进了中外文化交往6. 公元前213年,李斯建议,除《秦纪》、医药、卜筮、农书以及国家博士所藏《诗》、《书》、百家语外,凡私人所藏儒家经典、诸子和其他历史古籍,一律限期交官方销毁。秦始皇接受李斯建议,其意图是( )A. 加强思想统治B. 弘扬法家理念C. 巩固儒家地位D. 促进文化发展7.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慨叹道:“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其中“戍卒叫”是指( )A. 垓下之战B. 大泽乡起义C. 楚汉之争D. 修建骊山陵8. 秦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并最终将“伟大”的秦朝变成了“历史”。最后率兵攻入咸阳,推翻秦朝的是( )A. 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军B. 项羽领导的起义军C. 刘邦领导的起义军D. 章邯领导的叛变秦军9. 汉惠帝、吕后先后废除“挟书令”“妖言令”和夷三族罪等苛法;征发徭役注意期限,尽量在农闲时进行。这反映了汉初( )A. 基本废止秦朝政制B. 儒学成为正统思想C. 法家思想开始消亡D. 实行休养生息政策10. 《汉书·食货志》记载“夫农,天下之本也,朕亲率天下农耕以供粢盛(zī chéng,古代盛在祭器内以供祭祀的谷物),皇后亲桑以奉祭服,其具礼仪”。材料反映了汉初统治者( )A. 注重以农为本B. 提倡节俭治国C. 废除严刑峻法D. 减免徭役赋税11. 如表是《史记·货殖列传》中所载西汉前期部分以手工业起家的巨富(部分)。据此可知,当时( )A. 民营冶炼业有所发展B. 蜀地是全国冶铁中心C. 盐铁政策的开放开明D. 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12. “诏令劝农薄赋徭,躬行节俭尚廉潮。生民养息人丁旺,强国富民兴汉朝。”诗句歌颂的是( )A. 大禹治水B. 秦灭六国C. “文景之治”D. “光武中兴”13. 西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每州部置刺史1人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说明刺史制度的建立( )A. 完善了地方行政管理机构B. 彻底消灭了地方豪强势力C. 平衡了州郡和封国的权力分配D. 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14. 汉武帝时期,在关中开凿了许多渠道,如漕渠、白渠、龙首渠、六辅渠、灵轵渠、成国渠等,形成“衣食京师,亿万之口”的水利网。由此可见,当时关中地区( )A. 农业生产环境改善B. 成为全国粮食生产中心C. 民众生活水平提高D. 水运发展促进商贸繁荣15. “齐铁官印”封泥(如图)反映了汉初齐国诸侯王自设铁官,经营冶铁业,以增加财政收入,壮大势力。汉武帝时采取的针对性措施是( )A. 禁卖私盐B. 平抑物价C. 统一铸造五铢钱D. 冶铁权收归中央16. 从汉武帝时期开始,中华大地从东北到西南,从草原到岭南,凡是中央王朝统治所及之地,无不渐染儒风,最终都成为儒学的教化之地。这主要得益于( )A. 设立郡县B. 尊崇儒术C. 北击匈奴D. 分设刺史17. 漠北之战,是武帝朝与匈奴战争中规模最大也最艰巨的一次作战,是在草原地区进行的一次成功作战,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此战后( )A. 大将蒙恬修筑长城B. 匈奴统一了蒙古草原C. 匈奴控制西域小国D. 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18. 敦煌悬泉置遗址出土一组汉光武帝向民众公示医方的诏令,并要求朝廷“为民和(调和)良药”“自省约市(购买)药”。此诏令反映出( )A. 汉朝强化西域治理B. 中医治疗技术已经成熟C. 政府关注民众疾苦D. 丝路开通促进中医发展19. 如图是陕西米脂出土的东汉牛耕画像石(拓片)。此图可以说明当时( )A. 个体农户生活较为富足B. 曲辕犁在东汉已经出现C. 二牛一人犁耕法已使用D. 当时非常重视农业灌溉20. 《后汉书》记载:阳嘉二年(133年),李固对策,提出“权去外戚,政归国家”,“罢退宦官,去其权”,禁绝宦官子弟“为吏察孝廉”。这反映出当时( )A. 君主专制不断强化B.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C. 农民起义风起云涌D. 豪强地主独霸一方21. 张角创立了太平道,尊奉黄帝和老子,他也吸收了流行在社会上的一些神仙方术,以治病来传道,太平道在民间传播很快。184年,张角领导的农民大起义爆发了。这表明黄巾起义( )A. 对抗了社会不公B. 获得了多方支持C. 推动了道教发展D. 借助了宗教手段22. “东汉之覆亡,‘兼并’占一个重要的因素。兼并一行,失田的农民若不成为流民,即为富家大室之‘奴’之‘客’,甚至整个家庭成为‘部曲’(部属),地方官员对其富室大户无法应对。”此言论说明东汉( )A. 灭亡的根源是土地兼并B. 农村土地租赁现象盛行C. 土地兼并导致社会矛盾激化D. 政府赋税收入呈现下降趋势23. 张骞通西域后,我国的穿井术传入大宛,大宛的葡萄、芝麻,安息的胡桃等也相继传入中国;中亚的琵琶、胡笛等乐器,舞蹈也传入中国。这些史实表明张骞的出使( )A. 促进了中外交流B. 扩大了帝国疆域C. 巩固了王朝统一D. 加强了西域管理24. 自汉通西域,丝路兴起以来,丝绸之路地域的贸易路线有明确称谓的就有数十条,如草原丝绸之路、大丝路、青海路、西南夷道等。这可用于佐证古代( )A. 丝路贸易的发展状况B. 国家疆域频繁变动C. 西北边疆的民族交融D. 政府主导对外贸易25. 《汉书·地理志》记载某路线“从徐闻(今广东徐闻县)、合浦(广西合浦县)出发,经南海进入马来半岛、暹罗湾、孟加拉湾,到达印度半岛南部的黄支国和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史料说明汉代开辟了( )A. 陆上丝绸之路B. 海上丝绸之路C. 通往西域的道路D. 通往夷洲的道路26.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府,西域都护以下的各级官员仍由西域地方原先各族首领担任,但必须接受汉朝中央政府的任命和册封。这种做法( )A. 促进了西域经济的发展B. 加强了西域与中央的联系C. 维护了西域的政治现状D. 导致西域地方势力的膨胀27. 如图所示文物反映了( )A. 记载内容十分丰富B. 造字方法逐渐完善C. 书写材料不断演进D. 汉字体系已经形成28. 下图为中国古代数学名著《九章算术》的经典例题。据此可知,《九章算术》具有( )(1)今有田广十五步,纵十六步。问为田几何?(2)今有粟一斗,欲为粝米,问得几何?A. 实用性 B. 创新性 C. 总结性 D. 艺术性29. 近代史学家翦伯赞说:“中国的历史学之成为一种独立的学问,是从西汉起,这种学问之开山祖师是大史学家司马迁。”他的判断标准应该是( )A. 昌盛的秦汉文化需要人及时记载B. 西汉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C. 汉武帝开始重视史学的重要地位D.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30. “它给予贫苦人民以一个‘死后天国’之期待”,“当方士走向民间的时代,正是东汉末季大饥馑、大瘟疫的时代”。这段话旨在说明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产生( )A. 恢复和稳定了社会局势B. 体现了专制统治的强化C. 迎合了苦难人民的心理D. 见证了中外交往的成果二、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小题14分,第32小题10分,第33小题16分,共40分。31. “大一统”的情怀成为维系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的牢固纽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概而言之,政治上结束战国是在秦代,而文化上结束战国却是在汉代。只是政治的演变往往有明确的界标,而文化的变迁却没有清晰的标志。——摘编自胡宝国《汉唐间史学的发展》材料二 汉武帝在位54年,是中国古代统治年代比较长的帝王。汉武帝时代,西汉王朝开始进入全盛时期。汉武帝表现出雄才大略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迹。在他统治期间,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的巩固,汉文化的主流形态基本形成。——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相关史实,说明“政治上结束战国是在秦代,而文化上结束战国却是在汉代”。(4分)(2)根据材料二,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展开论述。(10分。要求:观点明确,论据有力,论述完整,语言简练。)32. 丝绸之路在地理上只是跨越亚欧大陆的一条通道,但它对世界文化的意义却远不止此。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材料一 材料二 踏着一串串悠长的铃声,一支支驼队驼着中原丝织品、服饰、铜镜、瓷器、茶叶去了,驼着造纸术、冶铁术、灌溉术去了。穿过大漠茫茫的风沙,一支支驼队驼着皮毛、琥珀、苜蓿、石榴来了,驼着佛经、乐器、杂技艺术来了。这条丝绸之路,穿过岁月的风尘,永远镌刻在人类文明的史册。(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朝丝绸之路形成的历史条件。(6分)(2)根据材料二,写出古代丝绸之路双向交流的物品。(4分)33. 秦汉时期边疆治理成为维护国家安定的重要举措。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 (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始皇巡北边,从上郡入。燕人卢生使入海还,以鬼神事,因奏录图书,曰“亡秦者胡也”。始皇乃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略取河南地。秦统一六国以后,派兵征服越族地区,在那里设置桂林、南海、象等数郡,迁徙中原50万人,到那里戍守,和越人杂居。为解决运输困难,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沟通湘江和漓江,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编译自司马迁《史记》材料二 汉高帝七年(公元前200年),冒顿单于以四十万精骑围刘邦于白登山,战况危急,后施计才得以突围。此后数十年汉朝为维持边疆和平,不得不保持对匈奴的“和亲”,每年还要送给匈奴大量粮食和布匹。经过“文景之治”,汉武帝时期,西汉的社会经济获得了很大发展,已有足够的力量与匈奴抗衡。于是,汉武帝废和亲政策,组建起强大的骑兵队伍,集中力量对匈奴进行军事打击,这意味着汉匈关系发生新的转变。——编译自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扩大和治理边疆的史实。(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朝对匈奴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6分)(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秦汉边疆治理的历史意义。(4分)参考答案 1. B 2. C 3. D 4. B 5. C 6. A 7. B 8. C 9. D 10. A 11.A 12. C 13. D 14. A 15. D16. B 17. D 18. C 19. eq \o\ac(○,C) 20. B 21. D 22.C23. A 24. A 25. B 26. B 27. C 28. A 29. D 30.C【难题10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汉初统治者注重以农为本,皇帝亲率天下农耕以供粢盛,皇后亲桑以奉祭服,A项正确。【难题11解析】根据表格内容可以看出,西汉前期出现了部分以手工业起家的巨富,这些巨富都是通过经营矿冶业发家致富的,说明当时民营冶炼业有所发展,A项正确。【难题14解析】根据材料“形成‘衣食京师,亿万之口’的水利网”可知,汉武帝时期水利设施灌溉得到很大改善,这有利于当时农业生产,意味着农业生产环境改善,A项正确。【难题18解析】材料中政府公示医方,并帮助民众调和良药,说明政府一定程度上关心民众疾苦病痛,这也有利于巩固统治,C项正确。【难题19解析】图片显示的是二牛一人的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出现于东汉时期,汉画石上的记载说明当时这种犁耕法已经得到使用,C项正确。【难题22解析】材料反映了土地兼并导致失田的农民成为流民或富家大室之“奴”,这导致阶级矛盾激化,C项正确。【难题30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人民生活困苦,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产生给广大苦难人民带来了希望,迎合了苦难人民的心理,受到广泛欢迎,C项正确。31. (1)政治: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的分裂局面,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结束分封制等。文化: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从此儒学成为主导思想。(4分)(2)【示例】论点:杰出人物推动历史发展。论述:西汉初,诸侯势力强大,地方豪强地主与官府分庭抗礼,富商大贾控制国家经济命脉,社会秩序一片混乱。汉武帝即位后,在政治上削弱地方势力,思想上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经济上实行盐铁和酒的官营、专卖,统一调配物资,军事上北击匈奴,民族关系上派张骞出使西域等。这一系列措施,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促进了汉与西域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结论: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推动了历史的发展,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10分)32. (1)汉朝经济发达,国力强盛;精美的丝织品和丝绸贸易的发展;汉朝统治者采取积极的对外政策;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相互了解与往来;汉朝政府的保护和经营;汉朝设管理机构(西域都护府)保证丝路畅通。(任答3点即可,6分)(2)从中国向西传的主要是丝织品、瓷器、茶叶等货物及造纸、冶铁等技术;从西方向东方传来的主要是皮毛、苜蓿、石榴等物产和宗教、艺术。(4分)33. (1)北击匈奴,修长城;征服岭南,设置桂林、南海、象等郡管辖,并迁徙中原人到岭南地区,与越人杂居;修建灵渠,沟通湘江和漓江,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修筑直道和驰道,加强与全国各地的联系。(任答3点即可,6分)(2)变化:汉初与匈奴和亲;汉武帝时期废除和亲政策,对匈奴进行军事打击。(4分)原因: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汉武帝时期,西汉的社会经济获得了很大发展,已有足够的力量与匈奴抗衡。(2分)(3)促进了中原和边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边地的开发和社会进步;丰富了各族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有利于民族交融;有利于边地的安定,发展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任答 2 点即可,4分)人物事业、财富卓氏本为赵人,迁蜀后“即铁山铸”,省至僮仆千余人程郑本为山东人,迁蜀后“亦冶炼”,富与卓氏相当孔氏本为梁人,在南阳“大鼓铸”,致富数千金曹邴氏鲁人,“以铁冶起,富至巨万”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路线示意图汉为发展同中亚、西亚各国的交往,修筑了令居(今甘肃永登)以西的道路,设置亭驿,便利商旅。据当时文献记载,通往中西亚的大道,有南北两条,成为后来著名的丝绸之路。——摘编自晁福林《中国古代史》(上册)
【2024年新教材】统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达标测试卷满分:100分 时间:60分钟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如表为西安高窑村出土的“高奴铜禾石权”,铜石权刻有秦始皇颁发的诏书。该诏书说明秦始皇( )诏书内容:廿六年,皇师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A. 币制混乱状况得到扭转B. 已经完成统一六国大计C. 统一的度量衡得以推行D. 陆上交通道路四通八达2. 秦朝确立了避讳制度,人们不能直呼皇帝的名字,在平时说话、作文时遇到与皇帝名字相同或同音的字也必须避讳。该制度的实施表明( )A. 大一统国家凝聚力显现B. 儒家伦理纲常已成主流C. 皇帝权威至高无上D. 地方政治体制正在调整3. 《史记》记载:“秦钱半两,重为其文。”近年来,各地出土的半两钱数量多且形制、重量、厚度基本一致。据此可知( )A. 秦始皇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B. 半两钱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政府铸币C. 秦始皇统一全国度量衡制度D. 半两钱作为秦朝法定货币在全国流通4. 《秦律十八种·工律》规定,“为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长、广夹(狭)必等”,还规定由官府有关机构校正衡器的权、斗桶和升,且至少每年应当校正一次。这些规定( )A. 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B. 有利于各地区经济交流C. 体现对商业活动的重视D. 标志国内统一市场形成5. 秦朝统治者把内地民众迁往从匈奴手中收复的河套地区;把军人迁到岭南地区,并设郡县管辖这些地区。这些举措( )A. 结束了长期争战局面B. 加速了秦朝的衰亡C. 加强了对边疆的管理D. 促进了中外文化交往6. 公元前213年,李斯建议,除《秦纪》、医药、卜筮、农书以及国家博士所藏《诗》、《书》、百家语外,凡私人所藏儒家经典、诸子和其他历史古籍,一律限期交官方销毁。秦始皇接受李斯建议,其意图是( )A. 加强思想统治B. 弘扬法家理念C. 巩固儒家地位D. 促进文化发展7.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慨叹道:“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其中“戍卒叫”是指( )A. 垓下之战B. 大泽乡起义C. 楚汉之争D. 修建骊山陵8. 秦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并最终将“伟大”的秦朝变成了“历史”。最后率兵攻入咸阳,推翻秦朝的是( )A. 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军B. 项羽领导的起义军C. 刘邦领导的起义军D. 章邯领导的叛变秦军9. 汉惠帝、吕后先后废除“挟书令”“妖言令”和夷三族罪等苛法;征发徭役注意期限,尽量在农闲时进行。这反映了汉初( )A. 基本废止秦朝政制B. 儒学成为正统思想C. 法家思想开始消亡D. 实行休养生息政策10. 《汉书·食货志》记载“夫农,天下之本也,朕亲率天下农耕以供粢盛(zī chéng,古代盛在祭器内以供祭祀的谷物),皇后亲桑以奉祭服,其具礼仪”。材料反映了汉初统治者( )A. 注重以农为本B. 提倡节俭治国C. 废除严刑峻法D. 减免徭役赋税11. 如表是《史记·货殖列传》中所载西汉前期部分以手工业起家的巨富(部分)。据此可知,当时( )A. 民营冶炼业有所发展B. 蜀地是全国冶铁中心C. 盐铁政策的开放开明D. 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12. “诏令劝农薄赋徭,躬行节俭尚廉潮。生民养息人丁旺,强国富民兴汉朝。”诗句歌颂的是( )A. 大禹治水B. 秦灭六国C. “文景之治”D. “光武中兴”13. 西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每州部置刺史1人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说明刺史制度的建立( )A. 完善了地方行政管理机构B. 彻底消灭了地方豪强势力C. 平衡了州郡和封国的权力分配D. 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14. 汉武帝时期,在关中开凿了许多渠道,如漕渠、白渠、龙首渠、六辅渠、灵轵渠、成国渠等,形成“衣食京师,亿万之口”的水利网。由此可见,当时关中地区( )A. 农业生产环境改善B. 成为全国粮食生产中心C. 民众生活水平提高D. 水运发展促进商贸繁荣15. “齐铁官印”封泥(如图)反映了汉初齐国诸侯王自设铁官,经营冶铁业,以增加财政收入,壮大势力。汉武帝时采取的针对性措施是( )A. 禁卖私盐B. 平抑物价C. 统一铸造五铢钱D. 冶铁权收归中央16. 从汉武帝时期开始,中华大地从东北到西南,从草原到岭南,凡是中央王朝统治所及之地,无不渐染儒风,最终都成为儒学的教化之地。这主要得益于( )A. 设立郡县B. 尊崇儒术C. 北击匈奴D. 分设刺史17. 漠北之战,是武帝朝与匈奴战争中规模最大也最艰巨的一次作战,是在草原地区进行的一次成功作战,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此战后( )A. 大将蒙恬修筑长城B. 匈奴统一了蒙古草原C. 匈奴控制西域小国D. 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18. 敦煌悬泉置遗址出土一组汉光武帝向民众公示医方的诏令,并要求朝廷“为民和(调和)良药”“自省约市(购买)药”。此诏令反映出( )A. 汉朝强化西域治理B. 中医治疗技术已经成熟C. 政府关注民众疾苦D. 丝路开通促进中医发展19. 如图是陕西米脂出土的东汉牛耕画像石(拓片)。此图可以说明当时( )A. 个体农户生活较为富足B. 曲辕犁在东汉已经出现C. 二牛一人犁耕法已使用D. 当时非常重视农业灌溉20. 《后汉书》记载:阳嘉二年(133年),李固对策,提出“权去外戚,政归国家”,“罢退宦官,去其权”,禁绝宦官子弟“为吏察孝廉”。这反映出当时( )A. 君主专制不断强化B.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C. 农民起义风起云涌D. 豪强地主独霸一方21. 张角创立了太平道,尊奉黄帝和老子,他也吸收了流行在社会上的一些神仙方术,以治病来传道,太平道在民间传播很快。184年,张角领导的农民大起义爆发了。这表明黄巾起义( )A. 对抗了社会不公B. 获得了多方支持C. 推动了道教发展D. 借助了宗教手段22. “东汉之覆亡,‘兼并’占一个重要的因素。兼并一行,失田的农民若不成为流民,即为富家大室之‘奴’之‘客’,甚至整个家庭成为‘部曲’(部属),地方官员对其富室大户无法应对。”此言论说明东汉( )A. 灭亡的根源是土地兼并B. 农村土地租赁现象盛行C. 土地兼并导致社会矛盾激化D. 政府赋税收入呈现下降趋势23. 张骞通西域后,我国的穿井术传入大宛,大宛的葡萄、芝麻,安息的胡桃等也相继传入中国;中亚的琵琶、胡笛等乐器,舞蹈也传入中国。这些史实表明张骞的出使( )A. 促进了中外交流B. 扩大了帝国疆域C. 巩固了王朝统一D. 加强了西域管理24. 自汉通西域,丝路兴起以来,丝绸之路地域的贸易路线有明确称谓的就有数十条,如草原丝绸之路、大丝路、青海路、西南夷道等。这可用于佐证古代( )A. 丝路贸易的发展状况B. 国家疆域频繁变动C. 西北边疆的民族交融D. 政府主导对外贸易25. 《汉书·地理志》记载某路线“从徐闻(今广东徐闻县)、合浦(广西合浦县)出发,经南海进入马来半岛、暹罗湾、孟加拉湾,到达印度半岛南部的黄支国和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史料说明汉代开辟了( )A. 陆上丝绸之路B. 海上丝绸之路C. 通往西域的道路D. 通往夷洲的道路26.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府,西域都护以下的各级官员仍由西域地方原先各族首领担任,但必须接受汉朝中央政府的任命和册封。这种做法( )A. 促进了西域经济的发展B. 加强了西域与中央的联系C. 维护了西域的政治现状D. 导致西域地方势力的膨胀27. 如图所示文物反映了( )A. 记载内容十分丰富B. 造字方法逐渐完善C. 书写材料不断演进D. 汉字体系已经形成28. 下图为中国古代数学名著《九章算术》的经典例题。据此可知,《九章算术》具有( )(1)今有田广十五步,纵十六步。问为田几何?(2)今有粟一斗,欲为粝米,问得几何?A. 实用性 B. 创新性 C. 总结性 D. 艺术性29. 近代史学家翦伯赞说:“中国的历史学之成为一种独立的学问,是从西汉起,这种学问之开山祖师是大史学家司马迁。”他的判断标准应该是( )A. 昌盛的秦汉文化需要人及时记载B. 西汉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C. 汉武帝开始重视史学的重要地位D.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30. “它给予贫苦人民以一个‘死后天国’之期待”,“当方士走向民间的时代,正是东汉末季大饥馑、大瘟疫的时代”。这段话旨在说明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产生( )A. 恢复和稳定了社会局势B. 体现了专制统治的强化C. 迎合了苦难人民的心理D. 见证了中外交往的成果二、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小题14分,第32小题10分,第33小题16分,共40分。31. “大一统”的情怀成为维系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的牢固纽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概而言之,政治上结束战国是在秦代,而文化上结束战国却是在汉代。只是政治的演变往往有明确的界标,而文化的变迁却没有清晰的标志。——摘编自胡宝国《汉唐间史学的发展》材料二 汉武帝在位54年,是中国古代统治年代比较长的帝王。汉武帝时代,西汉王朝开始进入全盛时期。汉武帝表现出雄才大略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迹。在他统治期间,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的巩固,汉文化的主流形态基本形成。——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相关史实,说明“政治上结束战国是在秦代,而文化上结束战国却是在汉代”。(4分)(2)根据材料二,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展开论述。(10分。要求:观点明确,论据有力,论述完整,语言简练。)32. 丝绸之路在地理上只是跨越亚欧大陆的一条通道,但它对世界文化的意义却远不止此。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材料一 材料二 踏着一串串悠长的铃声,一支支驼队驼着中原丝织品、服饰、铜镜、瓷器、茶叶去了,驼着造纸术、冶铁术、灌溉术去了。穿过大漠茫茫的风沙,一支支驼队驼着皮毛、琥珀、苜蓿、石榴来了,驼着佛经、乐器、杂技艺术来了。这条丝绸之路,穿过岁月的风尘,永远镌刻在人类文明的史册。(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朝丝绸之路形成的历史条件。(6分)(2)根据材料二,写出古代丝绸之路双向交流的物品。(4分)33. 秦汉时期边疆治理成为维护国家安定的重要举措。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 (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始皇巡北边,从上郡入。燕人卢生使入海还,以鬼神事,因奏录图书,曰“亡秦者胡也”。始皇乃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略取河南地。秦统一六国以后,派兵征服越族地区,在那里设置桂林、南海、象等数郡,迁徙中原50万人,到那里戍守,和越人杂居。为解决运输困难,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沟通湘江和漓江,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编译自司马迁《史记》材料二 汉高帝七年(公元前200年),冒顿单于以四十万精骑围刘邦于白登山,战况危急,后施计才得以突围。此后数十年汉朝为维持边疆和平,不得不保持对匈奴的“和亲”,每年还要送给匈奴大量粮食和布匹。经过“文景之治”,汉武帝时期,西汉的社会经济获得了很大发展,已有足够的力量与匈奴抗衡。于是,汉武帝废和亲政策,组建起强大的骑兵队伍,集中力量对匈奴进行军事打击,这意味着汉匈关系发生新的转变。——编译自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扩大和治理边疆的史实。(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朝对匈奴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6分)(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秦汉边疆治理的历史意义。(4分)参考答案 1. B 2. C 3. D 4. B 5. C 6. A 7. B 8. C 9. D 10. A 11.A 12. C 13. D 14. A 15. D16. B 17. D 18. C 19. eq \o\ac(○,C) 20. B 21. D 22.C23. A 24. A 25. B 26. B 27. C 28. A 29. D 30.C【难题10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汉初统治者注重以农为本,皇帝亲率天下农耕以供粢盛,皇后亲桑以奉祭服,A项正确。【难题11解析】根据表格内容可以看出,西汉前期出现了部分以手工业起家的巨富,这些巨富都是通过经营矿冶业发家致富的,说明当时民营冶炼业有所发展,A项正确。【难题14解析】根据材料“形成‘衣食京师,亿万之口’的水利网”可知,汉武帝时期水利设施灌溉得到很大改善,这有利于当时农业生产,意味着农业生产环境改善,A项正确。【难题18解析】材料中政府公示医方,并帮助民众调和良药,说明政府一定程度上关心民众疾苦病痛,这也有利于巩固统治,C项正确。【难题19解析】图片显示的是二牛一人的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出现于东汉时期,汉画石上的记载说明当时这种犁耕法已经得到使用,C项正确。【难题22解析】材料反映了土地兼并导致失田的农民成为流民或富家大室之“奴”,这导致阶级矛盾激化,C项正确。【难题30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人民生活困苦,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产生给广大苦难人民带来了希望,迎合了苦难人民的心理,受到广泛欢迎,C项正确。31. (1)政治: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的分裂局面,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结束分封制等。文化: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从此儒学成为主导思想。(4分)(2)【示例】论点:杰出人物推动历史发展。论述:西汉初,诸侯势力强大,地方豪强地主与官府分庭抗礼,富商大贾控制国家经济命脉,社会秩序一片混乱。汉武帝即位后,在政治上削弱地方势力,思想上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经济上实行盐铁和酒的官营、专卖,统一调配物资,军事上北击匈奴,民族关系上派张骞出使西域等。这一系列措施,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促进了汉与西域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结论: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推动了历史的发展,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10分)32. (1)汉朝经济发达,国力强盛;精美的丝织品和丝绸贸易的发展;汉朝统治者采取积极的对外政策;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相互了解与往来;汉朝政府的保护和经营;汉朝设管理机构(西域都护府)保证丝路畅通。(任答3点即可,6分)(2)从中国向西传的主要是丝织品、瓷器、茶叶等货物及造纸、冶铁等技术;从西方向东方传来的主要是皮毛、苜蓿、石榴等物产和宗教、艺术。(4分)33. (1)北击匈奴,修长城;征服岭南,设置桂林、南海、象等郡管辖,并迁徙中原人到岭南地区,与越人杂居;修建灵渠,沟通湘江和漓江,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修筑直道和驰道,加强与全国各地的联系。(任答3点即可,6分)(2)变化:汉初与匈奴和亲;汉武帝时期废除和亲政策,对匈奴进行军事打击。(4分)原因: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汉武帝时期,西汉的社会经济获得了很大发展,已有足够的力量与匈奴抗衡。(2分)(3)促进了中原和边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边地的开发和社会进步;丰富了各族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有利于民族交融;有利于边地的安定,发展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任答 2 点即可,4分)人物事业、财富卓氏本为赵人,迁蜀后“即铁山铸”,省至僮仆千余人程郑本为山东人,迁蜀后“亦冶炼”,富与卓氏相当孔氏本为梁人,在南阳“大鼓铸”,致富数千金曹邴氏鲁人,“以铁冶起,富至巨万”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路线示意图汉为发展同中亚、西亚各国的交往,修筑了令居(今甘肃永登)以西的道路,设置亭驿,便利商旅。据当时文献记载,通往中西亚的大道,有南北两条,成为后来著名的丝绸之路。——摘编自晁福林《中国古代史》(上册)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