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下《祖父的园子》(第二课时)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五下祖父的园子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五下《祖父的园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案 0 次下载
- 五下稚子弄冰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五下红楼春趣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稚子弄冰教学设计
展开1.自读古诗,读准“当”“钲”“磬”“玻璃”,书写生字“晓”,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2.想象诗景,为诗配画,体会诗句意境及蕴含的童真童趣。
3.改写诗文,感悟童年生活的快乐与田园生活的温馨。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初步感悟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
2.品味朗读诗句,体会诗人通过“以稚为老”的手法使童趣化为诗趣。
【教学难点】
领会作者在诗中所暗含的对丰收的联想,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过程】
谈话激趣,扣读诗题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童年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亲爱的同学们,身处童年,现代文明让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新奇有趣。那么一千多年前的宋代儿童,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现在,就让我们乘上诗词飞船,穿越时光隧道,走入古诗《稚子弄冰》去一探究竟。
2.板书诗题,齐读课题。
板书《稚子弄冰》并齐读。
3.解析诗题,理解题意。
总结:稚子弄冰指幼稚、天真的孩子在玩冰块。
4.根据“弄”的字形演变点拨:汉字是会说话的!你觉得小孩子会怎样玩冰?如果让你来写小孩子玩冰,又会怎样写?(出示“弄”字的字形演变图)
5.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诗人资料。教师简介诗人。
二、初读古诗,感悟诗情
1.读准字音,检查预习,读好节奏。
(1)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3)指名读古诗,相机正音,重点指导读准“稚”“钲”“磬”“玻璃”。
(4)读好古诗节奏,师生评议,再次朗读古诗。
2.指导书写汉字“晓”,力求正确、美观。
(1)提示书写重点:左窄右宽,不要多点少撇。
(2)教师范写,学生练写,互评借鉴。
3.借助注释,运用学法,理解诗意。
(1)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精思。学习小组汇总预学问题,讨论交流。
(2)析读古诗,想象诗境,汇报交流。
①结合注释疏通“脱晓冰”“磬”“玻璃”的含义:儿童晨起,从结成坚冰的铜盆里剜出冰;一种用玉或石制成的打击乐器;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
②全班交流,说说诗意。
③解析诗人当时身在何处,读懂稚子所做趣事。
点拨:假如你就是这位稚子,透过动作“脱”“穿”“敲”,心里会怎么想?揣摩稚子在玩冰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3)“书不厌频读,诗须放淡吟。”品味诗人作诗时的心情,全班诵读,读出诗味,体会诗情。
三、析读古诗,品味意象
1.想象画面感悟诗境,体会稚子的心情变化。
点拨: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四句诗就是四幅画。如果请你来画一幅《稚子弄冰》,你会怎么画?
(1)请学生任选一幅描述画面的内容,同桌互讲互评。注意想象稚子的表情、动作与玩乐过程。
点拨:我们运用自己的想象丰富了人物的神态、语言和心情,使静止的画面变活了。
全班交流,依次描述画面内容。
①第一幅画—稚子金盆脱晓冰。
把“脱”字拆分成一系列小动作,让我们感受到了稚子满怀的欣喜。(板书:欣喜)
②第二幅画—彩丝穿取当银钲。
点拨:想想青铜为葵花制作冰项链时是如何穿孔的,再想想稚子会怎么“穿”成银钲,心情如何。注意把画面变成视频。
学生边描述边表演,并交流各自在冬天的趣事。(板书:小心)
③第三幅画—敲成玉磬穿林响。
引导学生从“穿林响”这个词感受稚子的得意。(板书:得意)
④第四幅画—忽作玻璃碎地声。
点拨:稚子正得意欢快地敲着冰,殊不知意外悄然来临。回想平时你心爱的玩具坏掉的情景,想想此时的稚子又会如何。(板书:懊恼、乐观、豁达……)
(3)读品赏悟,同频共振。师生合作诵读,丰满稚子形象。
调皮的孩子,从铜盆里取出昨夜冻好的冰—(学生接读)稚子金盆脱晓冰。
聪明的孩子,用彩丝穿起冰块当作银锣敲—(学生接读)彩丝穿取当银钲。
快乐的孩子,敲出的声音像玉磬穿越树林—(学生接读)敲成玉磬穿林响。
冰块忽然落地如同水玉般破裂,有点沮丧—(学生接读)忽作玻璃碎地声。
也很乐观—(学生接读)忽作玻璃碎地声。
还很豁达—(学生接读)忽作玻璃碎地声。
(4)为四幅画面取名,进一步加深体会。
点拨:诗中自有一方天地。透过这短短的28个字,我们听到了动听的声音,想到了有趣的事情,悟到了美好的情感,甚至在突如其来的转折中,对稚子又有了新的认识。
(5)小结:言浅意浓,景真情真。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童年往事,快乐也好,心酸也好,对于他都是心动神移的最深刻记忆。
2.了解诗歌创作背景,体会作者“稚子”情怀。
(1)画在点睛,诗歌重眼。点出诗眼—稚。
(2)解析“稚”的字理,引导学生体会:“稚”现在指小孩子,其实最初和“庄稼”“收成”密切相关。
(3)揭示本诗创作主旨。(出示诗中四样器物及创作背景资料)
①出示金盆、银钲、玉磬和玻璃的相关资料,思考:看到了什么?有哪些认识?
②出示杨万里创作本诗的背景资料,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体会“唯有知人论世,方可读懂人生”。“打春牛”一是为迎春,二是为劝农。诗中这四样物品都暗含着诗人对丰收的美好希望。诗人不愿伸手触及寒冷冰块的畏缩,反衬出稚子童心的可爱与好玩;表面写稚子玩得开心,内含他对岁月流逝的淡淡忧伤,对成人世界畏手畏脚的暗暗感慨。
小结:在诗人笔下,孩童的“稚气”与老人的“天真”相映,童趣盎然;尊重儿童的天真,以稚为老,以老赏稚,诗趣真切酣畅。字里行间满是诗人对丰年收成的幸福联想。此时的杨万里已经52岁,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孩子。这份“稚子”情怀,让我们不禁拊手而赞:乐哉!妙哉!美哉!(板书:童趣诗趣)
四、配乐诵读,改写诗文
1.好诗不厌百回吟。有感情地诵读,读出弄冰之乐。
2.诗是文的浓缩,文是诗的诠释。任选一句诗改写诗文,写出弄冰之乐。
3.全班展读优秀小诗文,互评修改。
五、拓展阅读,涵泳诗趣
1.延伸阅读。
展示交流杨万里描写儿童的古诗。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师生合作读,简单交流收获。)杨万里喜欢写乡村的景象,描绘孩子们快乐玩耍的场景。
预设:
(1)《舟过安仁》: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这首诗把孩子的天真伶俐写到了极致)
(2)《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一: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其二:松阴一架半弓苔,偶欲看书又懒开。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
(3)《桑茶坑道中》: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短短几个字描绘出了儿童的无忧无虑)
2.比较阅读。
回归文本,探寻文中三首古诗的异同。
(1)师生合作读。
①范成大享受夏忙时老少劳作的田园场景,写下《四时田园杂兴》。(诵读)
②杨万里喜爱稚子弄冰玩耍的声意俱美,写下《稚子弄冰》。(诵读)
③雷震羡慕那夕阳下牧童吹笛的无拘无束,写下《村晚》。(诵读)
(2)比较感悟三首诗的异同。总结:这三首古诗都描写了儿童的生活,都天真可爱;但儿童活动的环境不同,所处的季节不同,所做的事也不同。
3.拓展阅读。
走出文本,展示交流其他诗人描写儿童的古诗。
预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村居》(清)高鼎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小儿垂钓》(唐)胡令能
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陇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牧童诗》(宋)黄庭坚
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
—《观游鱼》(唐)白居易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花影》(宋)苏轼
六、课堂小结,课后延伸
亲爱的同学们,把童趣写进古诗,儿童在,天真在;儿童在,快乐在;儿童在,自由在;儿童在,幸福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唐诗宋词的世界,继续品味玲珑剔透的盎然诗趣,吟诵酣畅淋漓的人生欢歌吧。
流年似水,童真可贵。下课!
【作业布置】
1.全诗改写成小故事,同桌互评互改。
2.阅读并积累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 古诗三首稚子弄冰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a href="/yw/tb_c160936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一单元1 古诗三首稚子弄冰教学设计及反思</a>,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内容,教学思路,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策略,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稚子弄冰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稚子弄冰教案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习古诗《稚子弄冰》,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人教部编版第一单元1 古诗三首稚子弄冰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小学人教部编版第一单元1 古诗三首稚子弄冰教案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设计意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