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苏教版 (2017)五年级上册9 地球的表面优秀教案
展开单元
《地球的表面和内部》
课题
9.地球的表面
课时
1
核心概念
10.地球系统
学习内容及要求
10.3岩石和土壤。
5~6年级 ③知道地球表面覆盖着岩石,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
核心素养
科学观念
能制作立体地形模型,学会运用常见材料表现地形特征。
科学思维
能整体描述地表特征,能识别常见的陆地地形
探究实践
能细致观察各种地形,学会描述地形主要特征。
态度责任
养成仔细观察、积极思维、求真求实的科学品质。
教学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描述五种典型地形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设计制作立体地形模型。
教学准备
教师:政区地球仪 地形地球仪。
学生:1.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
上课仪式
教师自我介绍:
同学们好!
……
好,我们开始上课了。大家坐好。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一起认识地球。
和学生简单互动拉近距离。
2.让学生意识到进入上课状态。
一、问题导入
(预设5分钟)
1.出示课本25页第3单元的一首小诗:
世界上最高的山是什么山?
——当然是喜马拉雅山呀!
世界上最大的洋是什么洋?
——当然是太平洋啊!
那喜马拉雅山上
怎么会出现
海洋生物的化石呢?
2.学生读一读这首小诗,初步了解这首小诗的内容。
3.通过朗读这首小诗,提问:你们知道世界上最高的山是什么?
4.提问:世界上最大的海洋是什么?
5.为什么在喜马拉雅山上会出现海洋生物的化石呢?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探究地球的表面和内部的奥秘。
6.揭示课题
二、探究新知(预设30分钟)
活动一:触摸两种地球仪,说说他们有什么不同
1.教师出示政区地球仪和地形地球仪,引导: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两种地球仪吗?这两种地球仪,一个是政区地球仪,一个是地形地球仪。
2.学生分别观察两种地球仪,初步了解两种地球仪的不同之处。
3.学生触摸这两种地球仪,说一说政区地球仪和地形地球仪有什么不同之处?
活动二:了解地球表面的陆地地形
1.教师引导:在我们生活的地球表面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2.出示地形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表面,说一说通过观察地形地球仪,你知道了地球表面的地形有哪些特点?
3.出示课本26页下面的一幅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这幅图片,进一步了解地球表面的地形。
4.全班交流
5.学生再次仔细观察地形地球仪以及课本26页下面的这幅图片,进一步体会地球表面的地形特点。
6.教师小结:在地球的表面有陆地和海洋,陆地上有高原、平原、山地、盆地、丘陵等形态多样的、高低起伏的陆地地形,同样海底的地形也是起伏不平的。
活动三:了解各种地形的主要特点
1.教师引导:在陆地上有高原、平原、山地、盆地、丘陵等各种高低起伏,形态多样的陆地地形,那么这些地形分别有怎样的特点呢?
2.出示课本27页上面的4幅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分别说一说高原、平原、山地、盆地、丘陵的主要特点。
3.教师相机出示山地的一组图片、平原的一组图片、丘陵的一种图片、盆地的一组图片以及高原的一组图片,引导学生分别观察这些图片,进一步体会各种地形的主要特点。
活动四:制作一个包含两种地形的立体模型
1.教师引导: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地球上有高低起伏、形态多样的陆地地形。有高原、平原、山地、盆地、丘陵等等。下面我们就来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一个包含两种地形的立体模型。
2.出示课本27页下面的两幅插图,学生观察这两幅图片,想一想,这两幅图片上展示的是哪两种两种地形的立体模型?
3.提出要求:小组成员相互讨论,先确定制作包含哪两种地形的立体模型,然后选择相应的材料动手制作。
4.教师指导:石膏塑形布是制作地形模型的专用材料,如果没有可以用皱纹纸、旧衣物来代替。装饰时,可以在模型上涂自己需要的颜色,有条件的还可以在模型表面涂白乳胶,粘上草粉。(将草干燥后粉碎而成的粉状物质。)
5.学生按要求分小组进行活动,先讨论再选择合适的材料动手制作模型。
6.全班交流,各小组说一说本小组制作的是哪两种地形的立体模型,并展示本小组制作的立体模型。
三、拓展与应用(小结)(预设5分钟)
今天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地球的表面情况,知道地球表面包括陆地和海洋,陆地上有高低起伏、形态多样的陆地地形,如平原、高原、山地、盆地、丘陵等等,这些陆地地形各有不同的特点。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有关地球表面的知识。
培养的学生对于热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四、练一练
一、判断题
1.今天的地球大陆板块与两亿年前的地球大陆板块相比较,可以证明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说”。( )
2.地球的表面包括大陆架和海洋。( )
3.中国的四大高原是: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 )
4.地形图上蓝色的部分主要表示海洋,颜色越深的部分海水越深。( )
5.我国的地形分布是西部多平原,东部多高山。( )
答案:1.√ 2.√ 3.√ 4.√ 5.×
二、选择题
1.通过观察地形图,可以知道下列不正确的是 ( )。
A.地球上的陆地被海洋包围着 B.在地形图上,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海拔高度
C.中国的西部多平原,东部多高原 D.绿色常常表示海拔比较低的平原
2,地球上的海洋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 )。
A.21% B.50% C.71% D.33%
3,喜马拉雅山脉发现的鱼龙、菊石类海洋生物化石,说明 ( )。
A.喜马拉雅山脉以前是海洋 B.鱼龙生活在高山
C.喜马拉雅山脉适合海洋生物生存 D.以上都不对
4.在通常的地形图或地球仪上,蓝色表示( )。
A.海洋 B.陆地 C.盆地 D.山川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地球大部分是陆地,小部分是海洋B.地球的陆地主要分布在六大洲
C.地球表面是干姿百态的 D.以上说法都不对
答案:1.C 2.C 3.A 4.A 5.C
在线练习
五、整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
培养学生使用整理材料的好习惯。
六、板书设计
地球的表面
不同的地球仪
不同的地形
七、课堂反思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3单元《地球的变迁》中的第1课
本课内容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认识地球表面陆地地形特点。先借助摸地形地球仪让学生感受地球并不是一个光滑球体,它的表面高低起伏,有陆地和海洋两种表现形式。再以图片的形式展现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种陆地地形,用卡通人物提示海底地形也是起伏不平的。第二部分是描述各种地形的主要特点,引导学生观察山地、平原、丘陵、盆地四种地形,从地势高低和起伏大小两个方面准确描述它们的特点。第三部分为制作一个包含两种地形的立体模型。教材呈现了两种立体地形模型的表现技法,学生可以参考这两种立体模型的材料和做法来设计制作自己的地形模型。通过制作活动,让学生更好地领会地形特征,培养学生设计与物化地形模型的能力
二、教学反思
"地球的表面”指的是地球表面的形态,又称地形、地貌。它是复杂多样,不断变化的,是地球内部运动和外力作用共同形成的。本课是单元的起始课,属于课标中“地球与宇宙”中“地表及变化”的范畴,为整个单元的学习起到”奠定知识基础,提供思维线索”的作用。从地球表面本来就是这样的吗?到思考是什么力量使地球变成现在的样子? 为后续学习提供概念建构思路和基础。
本课的设计线索体现了从整体到局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思维过程,学生在观察和描述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的特点的基础上,对地球表面的布局有感性的认识,进而引发学生更深层的思考: 对地球全貌的观察(观察地球图片,产生感性认识) 一一陆地内部主要地形的观察
反思: 观察世界地形图和中国地形图,建立具体的“地形”概念一一每一个典型地貌的观察(观察和分析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并猜测其形成原因,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提供线索。让学生多观察地形图,走近全国各地,认识各种地形地貌。
小学科学苏教版 (2017)六年级上册第3单元 化石的奥秘10 用化石作证据精品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苏教版 (2017)六年级上册<a href="/kx/tb_c4017145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3单元 化石的奥秘10 用化石作证据精品教学设计</a>,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创设活动,游戏活动,验证猜想,化石提供的证据,练一练,整理,板书设计,课堂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苏教版 (2017)六年级上册9 化石告诉我们什么优质教案: 这是一份苏教版 (2017)六年级上册<a href="/kx/tb_c4017144_t8/?tag_id=27" target="_blank">9 化石告诉我们什么优质教案</a>,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创设活动,游戏活动,验证猜想,拓展延伸,总结,练一练,整理,板书设计,课堂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科学苏教版 (2017)六年级上册6 生物的变异优秀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苏教版 (2017)六年级上册<a href="/kx/tb_c4017139_t8/?tag_id=27" target="_blank">6 生物的变异优秀教学设计</a>,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创设活动,游戏活动,验证猜想,拓展延伸,总结,练一练,整理,板书设计,课堂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