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模块雨霖铃(寒蝉凄切)优质教案
展开统编版中职语文职业模块第八单元《雨霖铃》
学时
讲授
2
练习
1
授课人
小红书@紫荆老师
教学目标
语言理解与运用:了解作者及词的相关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在朗读中感知词作内容,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审美发现与鉴赏:品味柳永《雨霖铃》的婉约风格。
文化传承与参与:体味《雨霖铃》悲凉凄苦的离别之情。
教学重点
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把握词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掌握朗诵技巧;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导入
江淹在《别赋》中写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请同学们回忆你所知道的关于送别的诗句: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首关于送别的词——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 (板书)
任务一:知人论世
(一)词的基本知识
1、词的起源: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并在宋代发展到高峰。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所以又称“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歌词”等。
2、词牌和标题:词牌是一首词的词调的名称,词的标题是词的主要内容的集中体现。
3、词的分类
按长短: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0字以上。
按段落:单调、双调、三叠、四叠。
按风格
豪放派: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气象宏大意境雄浑,抒发豪情壮志。
婉约派:题材狭窄,多抒情,婉约缠绵细腻,语言含蓄,多写个人遭遇或者男女恋情
作者简介
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因排行第七,又曾任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北宋第一位专业词人,慢词的创造者。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有《乐章集》。
写作背景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更多的时日跟歌伎们一起,过着浅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 《雨霖铃》便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已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任务二:整体感知
(一)诵读
1、听朗诵《雨霖铃》,感受情感。
(让学生感受词的感情基调)
师:能感受到这首诗词的感情基调吗?
生:能。缠绵哀怨 伤感低沉。 (板书)
2、指导诵读。
首先要读准字音;
其次要读出节奏,宋词不比唐诗那样整齐划一,每句是不同的。再注意韵脚的读法,要短促而清晰;引导学生试读一遍,划分节奏。
学生自由朗读——指明学生朗读——学生齐读。
(二)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掌握词意,描述诗意。
2、全诗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什么情感?
这首词描写了作者要离开汴京(开封)去外地漂泊时和心爱的人依依惜别的痛苦心情。
上片主要是写临别时难分难舍的情景。
下片主要是写别后的孤寂凄清的情景。
任务三:析离别之景
1、作者是如何通过哪些意象来传情达意的?
寒蝉、长亭、骤雨、兰舟、 烟波、暮霭、柳杨、晓风、残月
作用:渲染凄清意境,烘托人物感情。
2、请找出写景的句子,分析作者是如何通过写景来传情达意的?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寒”点出节令(深秋),显出凄清,渲染气氛;“晚”点出时间,恰又唤起“美人迟暮”的感慨;“雨”点出天气,暗合下文的送别之“泪”。“长亭”是送别之地,从来就是“天下伤心处”。
①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这一句作者交代了送别时的时间、地点、天气情况,用“寒蝉”“长亭”“骤雨”三个独立的画面构成一幅秋雨黄昏送别图。
②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伤感、无可奈何。
(2)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①选取了哪些景物?
千里烟波、沉沉暮霭、辽阔楚天
②三种景物与词人的“伤离别”有何关系?
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黯淡的离愁
辽阔的天空——无尽的别恨
(3)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此句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作分析。
用了“虚景实写”“寓情于景”的艺术手法。这句写别后的预想:兰舟出发暮霭深沉、烟波千里,广阔无边的南方。体现了词人别离时的沉重压抑惆怅之情。一个“念”字领起,说明下面所写的景象只是一种想象,是虚写。 “念”承接上片内容,写出恋人分别时彼此留恋难舍,不忍离去的心情。为下片写离别后的孤独及苦闷起到过渡作用。承上启下,过渡自然。
(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 晓风残月。
选取了哪些景物?
柳——(谐音)留
杨柳:送别留赠的信物,自古就有“折柳送别”的习俗。
晓风——(寓意)悲凉
残月——(象征)离愁
把杨柳、风、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一幅鲜明的画面。
(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孤清冷落的别后情景,酒醒之后,看到岸边的杨柳的枝条在晓风中徐徐飘拂,再加上那一弯残月的映衬,越发增添了凄清、伤感的情调。
任务四:赏离别之情
1、请找出文中直接抒情的句子并细细体味。
(1)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难舍难分的离别过程
接着写“帐饮无绪”,写“兰舟催发”,就在汴京城外,送别筵上,依依惜别,心绪不宁的场合里, “留恋” “催发”这主观和客观之间的矛盾,使“无绪”铺写到一定的深度。
(2)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离别的场景抓住了特定的动作情态表现人物内心巨大的痛苦:执手、泪眼、凝噎。纵有千言万语也说不出口,只有泪眼相对,执手告别罢了,满腹哀伤情,尽在不言中。这是柔情蜜意的流露,是情感集中的表现。
实写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
(3)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自古”说明了什么?为什么清秋节更让人难以承受离别之苦?
共同感受 普遍情感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江淹《别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乌夜啼》)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芳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苏轼《江城子·记梦 》)
(4)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作者进一步推想到离别之后惨不成欢的情景,深沉地感到“相见时难别亦难”,如此离别,即使有良辰好景值得欣赏流连,可也等于“虚设”,而千种情,万种意又能向谁倾诉呢?然后以“此去经年”的孤寂冷寞来收束整首词,既突出了前景渺茫,又表露出余恨无穷的哀怨。
写想象中的别后情景
课堂小结
语文职业模块书愤一等奖教案: 这是一份语文职业模块<a href="/yw/tb_c4040144_t8/?tag_id=27" target="_blank">书愤一等奖教案</a>,共5页。
中职语文部编高教版(2023)职业模块三 品质优秀教案: 这是一份中职语文部编高教版(2023)职业模块<a href="/yw/tb_c4040109_t8/?tag_id=27" target="_blank">三 品质优秀教案</a>,共9页。
部编高教版(2023)职业模块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部编高教版(2023)职业模块<a href="/yw/tb_c4040099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二单元教学设计</a>,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任务一,任务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