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含练习题及答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含练习题及答案)第1页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含练习题及答案)第2页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含练习题及答案)第3页
    还剩1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含练习题及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含练习题及答案),共20页。

    【设问方式】
    手法类: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表达技巧或写作手法)?
    直接就某一诗句提出具体的手法(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要求作分析。
    变体——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或要求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对诗歌(诗句)进行赏析。
    思路类:这首诗是怎样构思的?或要求分析诗歌的构思之妙。
    【答题模式】
    1)点明手法。(用什么)
    2)结合诗句阐述这种手法的内容。(怎么用)
    3)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即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传达了怎样的旨趣。(有何用)
    【背景知识】
    鉴赏古诗表达技巧=表达技巧+诗句分析+作用效果
    (1)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简练含蓄)(形象生动) 排比、对偶、反复(有音乐美)、反问、设问、夸张(强调突出)、双关(含蓄幽默)、顶真(连贯)、互文(工整简洁)、叠字(有音乐美)、通感(感觉互通)、列锦(即名词组合、意象叠加)等。
    =修辞手法+具体运用+效果/情感
    (2)表现手法:对比衬托(突出强调)、联想想象(丰富生动)、象征(托物言志)、渲染烘托(鲜明突出)、赋(铺叙)比兴、用典(含蓄蕴藉)、以小见大(凝练突出)、抑扬结合(摇曳多姿)、虚实结合(拓展意境)、对面落笔(突出情感)、借古讽今(含蓄蕴藉)等。
    =点明手法+运用+效果(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描写:点面结合、视听结合、观察顺序、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细节描写、白描
    (3)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诗歌运用得最多的是抒情和描写:
    色彩、感官结合(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借人抒情、借事抒情、借古讽今、托物言志、用典、以乐哀写乐哀
    寄情于景(只写景)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抒情与写景交互共生)
    触景生情(由景入手、由情作结)
    =表达方式+具体运用+效果
    A、抒情方式
    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②间接抒情:
    景与情----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景结情(用于诗歌结尾)
    事与情(理)----即事抒情、怀古伤今、借古讽今、怀古伤己、寓理于事
    物与情(理)----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借物抒怀
    如:托物言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借物喻理(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借物抒怀(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B、描写方式
    ①正侧结合(多面立体)、虚实结合(拓展意境)、动静结合(生动活泼)、点面结合(详略结合)、视听结合(形神兼备)、白描(简笔勾勒)细描(细节描写)
    ②描写角度:感觉上分----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内容上分----物:形、声、色、态、味,人: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观察角度上分----远近结合、高低结合、俯仰结合等
    示例:赏析这首诗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疏种碧松通明月,多栽红药待春还。)
    答:选取景物,铺陈描摹(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移步换景,富有层次(由远及近、由外而内);虚实结合,寓情于景(通明月、待春归)。
    (4)结构方式:总领下文、开门见山、起承转合、层层递进,伏笔照应、铺垫张本、重章叠唱、卒章显志等
    注:表现手法这个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只指象征、托物言志、衬托、对比、抑扬、虚实结合、以小见大等手法,广义的包括修辞手法。高考卷一般使用狭义的概念。如需要,可按先“狭”后“广”的步骤思考,即先考虑狭义的手法,再考虑修辞手法。
    3、构思立意:=结构技巧+具体运用+效果
    (1)开篇诗句的作用:总领全篇、开篇点题、开门见山、照应题目、卒章显志、渲染气氛、设置悬念、抑扬、以小见大、意象组合、为下文做铺垫、和下文的内容构成对比等。
    (2)诗中诗句的作用:承上启下、呼应前面内容。
    (3)诗歌结尾的作用: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真题链接】
    【青竹湖湘一2022秋季第一次月考】
    鹧鸪天①
    (清)纳兰性德
    握手西风泪不干,年来多在别离间。遥知独听灯前雨,转忆同看雪后山。
    凭寄语,劝加餐,桂花时节约重还。分明小像沉香缕,一片伤心欲画难。
    【注释】①友人梁汾回南方奔丧,作者送友人一幅小肖像画,并为之题词。
    8.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词描写的是诗人在绵绵春雨当中和友人握手话别的场景。
    B. “劝加餐”极富有画面感,读来让人于平淡之中感受到浓浓的温暖。
    C. 最后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写出了容貌易画、伤心难摹的复杂心理。
    D. 全词语言华丽,描写生动传神,情感真挚浓烈。
    9.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这首词的前四句。
    【答案】8. B 9. 虚实结合的手法:首联实写作者与友人“握手西风泪不干”,劈头便是一派依依惜别景象,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颔联“遥知独听灯前雨,转忆同看雪后山。”这两句描绘出了两幅迥然不同的画面——离别后,在风雨之夜不能成眠,独坐灯前,且听一窗冷雨;忆曾经,两人雪后初晴兴致盎然,携手同游,共赏一山银装。这是想象与回忆,是虚写,通过昔日的相聚合乐,与今后一个人郁郁寡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愈欢乐,也就愈痛苦。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词的理解。
    A.有误,“握手西风泪不干,年来多在别离间”意思是:在秋风中执手送顾贞观南归,恋恋不舍,想到一年来与好友多次分别,不由得泪流满面。描绘的是在萧瑟秋风中与友人握手话别的场景;并非是“诗人在绵绵春雨当中和友人握手话别”;
    C.有误,最后两句“分明小像沉香缕,一片伤心欲画难”的意思是:为你画好的小像在沉香的缕缕轻烟中清晰可见,但是我内心的离伤与思念却是怎么也画不出来。可见这两句没有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
    D.有误,词人描绘送别,想象分别之后友人“独听灯前雨”等画面,自然而然的抒发对友人的思念与内心的离愁别绪,全词语言未经雕琢,却质朴感人;并非是“语言华丽,描写生动传神”;
    故选B 。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词句的赏析。
    “握手西风泪不干,年来多在别离间。遥知独听灯前雨,转忆同看雪后山”意思是在秋风中执手送顾贞观南归,恋恋不舍,想到一年来与好友多次分别,不由得泪流满面。这一年来我们经常分离。遥想你在家乡独坐灯前,听着窗外淅沥的秋雨,无人可以相伴;转念一想,你我曾经同在雪后看山,也可稍解别后独处的寂寞孤独。
    “握手西风泪不干”通过描写送别的画面,奠定了这首词的基调。“年来多在别离间”一句通过纳兰容若的怨恨,来进一步加深了这种哀伤。每个人都会经历离别,偶尔的分别尚可接受,但是“年来多在别离间”,知心之人难以聚首。
    “遥知独听灯前雨,转忆同看雪后山”这两句描绘出了两幅迥然不同的画面一一离别后,在风雨之夜不能成眠,独坐灯前,且听一窗冷雨;忆曾经,两人雪后初晴兴致盎然,携手同游,共赏一山银装。“遥知”已是人海茫茫,“转亿”便成往事随风;“独听”听尽凄凉寂寞,“同看”看遍良辰好景。昔日的相聚合乐,与今后一个人郁郁寡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愈欢乐,也就愈痛苦。前两句写到一年来聚少离多,更增加了此次送别的悲伤。三、四两句遥想别后情景,希望彼此能以相聚时的欢乐战胜别后的孤独寂寞,有情有景,情景相生。
    【长郡梅溪湖2022秋季第一次月考】
    题大庾岭北驿
    宋之问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注】①大庾岭为五岭之一,古人以此为南北分界,有北雁南飞至此不过岭南之传说。诗是作者流放钦州途经大庾岭时所作。②《荆州记》载,南朝梁时诗人陆凯有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何所有,聊赠一枝春。”
    9.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南飞雁”到了大庾岭就不再南飞而要往北返回,诗人却还要流放到更荒远的南方。
    B. 尾联实写,写诗人的眼前之景:明晨再望故乡,虽不见故乡但岭上梅花该是可以见到的。
    C. 最后两句由写景转为抒情,暗祈能见到红梅采寄亲眷,以表衷情。
    D. 全诗写的是“愁”,却未着一“愁”字。尽管如此,人们还是感到愁绪满怀,凄恻缠绵。
    10. 请从表现手法角度对诗歌的颈联进行赏析。
    【答案】9. B 10. 示例一:颈联实写,借景抒情,写诗人贬谪途中所见景色:江上潮水下落,水面平静得令人寂寞,林间雾气弥漫,林间瘴气缭绕,暮色渐浓。渲染了凄凉孤寂的气氛。表达了作者被流放的忧伤和思乡的愁苦。
    示例二:对比衬托的艺术表现方法,江上潮水下落,水面平静得令人寂寞,林间雾气弥漫,林间瘴气缭绕,暮色渐浓。诗人用“江静”反衬了自己内心无一刻宁静的哀怨痛苦,用昏暗的境界渲染了凄凉孤寂的气氛,以景衬情,烘托出愁苦的心情。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文内容理解与赏析。
    B.“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意思是:来日我登上高山顶,向北遥望故乡,应该能看到那山头上初放的红梅。写将来会遥望故乡,赏山上初放的红梅,为虚写;而非实写;
    故选B。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表现手法、诗句赏析。
    颈联“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意思是:潮水退落了,江面静静地泛着涟漪,深山林中昏暗,瘴气浓重散不开。联系注释中“大庾岭为五岭之一,古人以此为南北分界,有北雁南飞至此不过岭南之传说。诗是作者流放钦州途经大庾岭时所作”可知,此联是诗人被流放偏远途中所见的景致,为实写;此处江面泛起涟漪,山中瘴气弥漫,借景抒情(以景衬情),表现作者内心疏散不开的愁绪与痛苦;江水虽然逐渐平静,可是自己的内心却无法平静,通过用昏暗的环境来衬托凄凉孤寂的气氛,表现诗人内心的愁苦。
    【雅礼2022秋季期中考】
    夜行
    吴兆骞①
    惊沙莽莽②飒风飙,赤烧连天夜气遥。雪岭三更人尚猎,冰河四月冻初消。
    客同属国思传雁③,地是阴山学射雕④。忽忆吴趋⑤歌吹地,杨花楼阁玉骢骄⑥。
    【注释】①吴兆骞,清初诗人,吴江松陵镇人,顺治十四年科场案,无辜遭累,遣戍宁古塔23年。②莽莽:辽阔无边。③属国思传雁:这里运用了汉朝苏武的典故。属国,指苏武,他受汉武帝之命,出使匈奴,后被囚禁。经过19年的煎熬,终于被皇帝鸿雁传诏,得以放还。归国后,任典属国。④学射雕:指诗人在阴山脚下学习射雕。⑤吴趋:古代吴地歌曲的名称。⑥玉骢骄,指骑马奔驰于春郊。
    9.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或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 分 )
    A. 首联的“惊沙”“飒风飙”突出了西北的特点,“赤烧连天”是指烧野草的火焰在远处与天边相连,意境阔大。
    B. 三更过后,雪岭上还有人在打猎;四月已到,冰封的河流方始解冻。颔联在写景的同时描绘了当地的民俗风情和物候特征。
    C. 颈联中的“客”字,措词独具匠心。明明是被囚之身,却偏偏说是异乡作客,从中隐隐可见作者无罪被谴的遭遇,透露出一种无奈苦涩的心理。
    D. 尾联中诗人的心情逐渐变得明朗欢快,主要是此时诗人听到了吴地的歌曲、看见了随风飘荡的柳絮、精美的琼楼玉阁,还有在春风里畅意奔跑的骏马。
    10.重点分析诗歌的后两联,填写下面的表格。 (4分)
    D
    【4分】①用典;②运用苏武的典故,表达了对希望有朝一日能被赦免返乡的渴望之情。(从中也透露出作者无罪被谴的无奈苦涩)“学射雕”一事可以看出诗人入乡随俗,正视现实,身处困境依然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答出任何一点都给1分)③想象与联想;④回忆江南繁华热闹的景象,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对过往家乡生活的怀念。(每空1分)
    【麓山国际2022春季期末考】
    答张十一①
    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筼筜②竟长纤纤笋,踯躅③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④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吟君诗罢看双鬓,斗⑤觉霜毛一半加。
    【注释】①韩愈一生中两次遭贬,《答张十一》是他第一次被贬到广东阳山后的第二年春天作的。张十一名署,公元803年(德宗贞元十九年)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一起被贬。张署到郴州临武令任上曾有诗赠韩愈,韩愈写此诗作答。②筼筜(yún dāng),竹名,生长于水边。③踯躅:杜鹃花科,开黄色的花。④恩波:皇帝的恩泽。⑤斗:通“陡”,顿时。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浓墨重彩地描绘出一幅清晰鲜明的水墨画,描绘出春山明净、春江空阔之景。
    B. 颈联抒发了诗人自知生命将在这炎热的瘴气中白白葬送,以致无法报答皇恩的痛苦。
    C. 尾联含蓄委婉,看罢友人的书信顿觉白发增加,表达了对年华逝去的哀伤,以及与友人同感共悲的哀痛。其中“斗觉”二字用得奇崛,把诗人的感情推向高潮。
    D. 本诗是赠答诗,张十一则给韩愈的诗中有“鲛人远泛渔舟水,鹏鸟闲飞露里天”的句子,韩愈用“闲”字回答了他此时自在悠闲、无所事事的状况。
    (2)诗歌前两联在景物描写上有“远近结合”和“以声衬静”的特点,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答案】(1)C (2)远近结合,点面结合。第一联勾勒了阳山地区的全景,并且第一句为远景,第二联则是两组近景特写;动静结合,以声衬静。山村是宁静的,但是猿的哀蹄打破了宁静,反而更突出此处环境的幽静。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
    A.有误,诗歌的首联“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勾画出阳山地区的全景。春山明净,春江空阔,还传递出一种人烟稀少的空寂,生动地摹写了荒僻冷落的景象。属于白描勾勒,并非浓墨重彩。故A项理解有误。
    B.有误,诗句“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摩送生涯”前句的“未”字贯“报“与“知”,意谓:皇帝的深恩我尚未报答,死所也未可得知,但求不要在南方炎热的瘴气中虚度余生而已。这两句是全诗的关键,蕴含着诗人内心深处许多矛盾着的隐微之情;有无辜被贬的愤怨与悲愁,又有对自己从此消沉下去的担心;有自己被贬南荒回归无望的叹息,又有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憧憬。所以“抒发了诗人自知生命将在这炎热的瘴气中白白葬送,以致无法报答皇恩的痛苦”的说法不准确。
    D.有误,这首诗通过描写景物,抒发的是自己内心深处的被贬无奈、愤慨之情。并非自在悠闲、无所事事。所以,“自在悠闲、无所事事的状况”理解是错误的。
    故选C。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对写作手法的理解。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写法分析作答。
    诗的前两联“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的意思是:春山明净,春江空阔,清澈得足以见到江底的沙粒,悲伤哀怨的猿啼声处处可听;粗大的筼筜与纤纤嫩笋争相滋长,杜鹃花随处开放出鲜艳的花朵。从描写的顺序看,“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是远景的描写;“筼筜竟长纤纤笋,跳躅闲开艳艳花”是近景的描绘。从描写的角度看,是从视觉和听觉来描绘的,“山净江空水见沙”描绘了山村的宁静,“哀猿啼处两三家”则写猿啼,采用了以声衬静的写法,更突出山村的静寂。
    【师大附中2022春季期末】
    东溪①
    【北宋】梅尧臣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②发船迟。野凫③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
    短短蒲茸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情虽不厌住不得④,薄幕归来车马疲。
    【注】①东溪∶即定溪,在诗人家乡安徽宣城。此诗是诗人53岁丁母忧居家乡时所作。②孤屿:这里指水中孤石。③野凫(f)野鸭.④住不得:再不能停留下去了。
    8.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分)
    A.首联中“坐临孤屿”写出了诗人到东溪边观赏溪景,面对着水中孤石迟迟舍不得上船离开,借“孤屿”写自己内心的悲伤。
    B.野凫、老树、蒲茸、沙石这些寻常景物在诗人的笔下都富有美感,可见诗人带着欣赏的目光赏景。
    C.颈联中“短短”“平平”两个叠词富有音前美,此句写出了蒲草之整齐,沙石之洁白,仿佛被多次粗选细筛,极言溪水之清澈平静,画面感很强。
    D.尾联中“情虽不厌住不得”一句,写诗人迷上了这里美丽的山水风光又因“薄暮”不得不回去。
    【解析】A.借"孤屿"写自己内心的悲伤有误。
    9.颔联“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是千古名句,请从“景”与“情”的角度作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诗歌颔联采用情景交融(融惰于景)的手法(1分),描写了在优美恬静的水边安眠的野凫,在风日和煦的春天绽放春花的老树,将诗人的闲情交融在"野凫"、"老树"中,(1分)描绘了一幅清淡平远而又生意盎然的画面。(1分)表达了诗人恬淡悠然的心绪,内心的闲适,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喜爱和向往之情。(1分)
    【雅礼2021秋季第一次月考】
    万山①潭作
    孟浩然
    垂钓坐磐石,水清心亦闲。
    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
    游女昔解佩②,传闻于此山。
    求之不可得,沿月掉歌还。
    【注释】①万山,在襄阳西北,汉水南岸,此地环境清幽,为襄阳名胜。②据《列仙传》记载,江妃二神女尝游于万山,逢郑交甫,交甫见而悦之,索其配饰,二女解佩赠之,交甫受而怀之,去数十步,佩与二女俱不见。
    8. 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第一联写诗人闲适的心情和垂钓之乐。垂钓本身,已乐在其中,何况静坐磐石之上,一“坐”字更显安闲。
    B. 第二联以“鱼”和“猿”作为动景,与上联稳坐之“静”形成对照;且“鱼行潭树下”一句,诗人直接描写树影的荡漾,让人感受到树影的动态之美。
    C. 第三联借助典故,把自己游山的过程说成是在“寻访神女”,浪漫而有趣。
    D. 最后一联中的“沿”字用得极其神妙,表明不仅仅是一点月色,而是沿途通明,明月满舟。此情此景,令人心醉。
    9. 诗歌颔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8. B 9. 颔联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潭水中游鱼逍遥,碧波中树影荡漾,岛上树木苍郁,猿猴倒挂,轻盈自在,构成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表现出作者的内心平和纯粹,闲适自得。
    【解析】
    【分析】
    【8题详解】
    B.“诗人直接描写树影的荡漾”表述不正确。所谓“鱼行潭树下”意是:潭侧之树高于潭中之鱼,且树影映入潭水之中,鱼儿翕翕游动,自由自在。故“鱼行潭树下”。在这里,诗人并没有正面描写树的倒影的荡漾,而是通过鱼儿在水中游动让读者领悟出树的倒影的荡漾美,与游鱼的动态美相互参差,显出美的多样性。
    故选B
    【9题详解】
    “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用“鱼行”与“猿挂”,一低一高,遥相呼应,更拓展出空间的距离美。“潭树下”与“岛藤间”,一潭一岛,一树一藤,一下一上,也显示出对称美。这些描写,表现了树影荡漾、树木苍郁的生机勃勃、美好景色;再用居其间的游鱼“逍遥”、猿猴“轻盈自在”来暗示作者内心的清、闲。由此窥见他内心的纯粹,闲适和旷达情怀。
    据上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我坐在潭边的石上垂钓,水清澈心境因此而悠闲。鱼儿在树阴下游来游去,猿猴挂在枝上嬉戏打闹。神女以玉佩相赠的故事,传说就发生在这座万山。我既然无缘有如此奇遇,乘月色唱着歌荡桨而归。
    【广益2021秋季期末考】
    春日
    汪藻①
    一春略无十日晴,处处浮云将雨行。
    野田春水碧于镜,人影渡傍鸥不惊。
    桃花嫣然出篱笑,似开未开最有情。
    茅茨②烟瞑③客衣湿,破梦午鸡啼一声。
    【注释】①汪藻,字彦章,饶州德兴(今属江西)人;南宋文学家。②茅茨∶茅草屋顶。③烟瞑∶烟而迷蒙。
    7.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C )(3分)
    A.这首诗写了一个多雨的“春日”,作者是用浮云带雨、田水如镜、客衣沾湿等镜头来表现的。B.诗中“客衣湿”所呼应的一联是“一春略无十日晴,处处浮云将雨行”。
    C.颔联主要写人,写出了人经过渡口时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状态。
    D.全诗语言清新明快,素净淡雅,极具画面感,读来别有一番意趣。
    解析:颔联主要是写景,写出了渡口的自然和谐的优美画面
    8.蓓儿同学读此诗后觉得可以从景物描写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以下是她的总结,请你根据诗歌内容,补充完整。(4分)
    【青竹湖湘一2021秋季期末】
    隋宫
    唐·李商隐
    紫泉①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②作帝家。玉玺不缘归日角③,锦帆应是到天涯。
    于今腐草无萤火④,终古垂杨⑤有暮鸦。地下若逢陈后主⑥,岂宜重问后庭花。
    【注】①紫泉∶长安河名。②芜城∶指隋朝的江都,即今江苏扬州。③日角;.额角突出,古人以为此乃帝王之相。此指唐高祖李渊。④萤火∶《隋书·炀帝纪》载∶“大业十二年,上于景华宫征求萤火,得数斛,夜出游山放之,光遍岩谷。”⑤垂杨∶隋炀帝开黄运河;堤岸遍布杨柳。⑥陈后主∶即陈叔宝,南朝陈末代皇帝,在位期间,荒废朝效,耽于酒色,醉心诗文和音乐。《隋遗录》卷上载,炀帝曾梦见和前朝皇帝陈叔宝相遇,畅饮甚欢,席间曾请陈的宠妃张丽华表演《玉树后庭花》舞蹈。
    8.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2分)
    A.诗文开篇描述雄伟壮丽的长安宫殿大门紧锁,是因为隋炀帝想要另外选取江都作自己的新家。
    B.颔联做出假设,如果不是李渊夺取了隋朝的政权,隋炀帝的船只大概已经游到天边了。
    C.颈联通过描写眼前荒凉的景象∶隋炀帝放萤夜游的热闹景况已经不复存在,只有傍晚杨柳堤岸哀鸣的乌鸦,发出内心的慨叹。
    D.全诗选取极具代表性的景物,在轻松愉悦的情感基调之上,借古讽今,借对隋炀帝荒淫亡国的批判,来告诚晚唐荒淫腐朽的统治者。
    解析:感情基调应是哀婉凄凉
    9.请结合颈联与尾联,分析作者是如何通过虚实结合的方式,表达内心情感的。(4分)
    答:颈联是实写,写昔日繁华的隋宫如今只有衰草、暮鸦;尾联是虚写,以想象、反诘的手法指出隋炀帝如果在地下遇见陈后主,怎好启口请《后庭花》 含蓄的批判了亡国之君,晓谕当今的皇上。
    【湘郡未来2021春季入学考】
    落梅
    刘克庄(宋)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
    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①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
    东风谬②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注释】①莓苔:苔藓植物。②谬:(miù)
    背景:当时南宋小朝廷偏安东南一隅,社会正处于风雪飘摇之中,而统治阶级的上层人物却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作者虽有一腔报国热情,却得不到统治者的重用,备受排挤、迫害。
    7、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的“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描绘了一幅凄凉衰败的落梅景象,奠定了全诗凄怆忧愤的基调。
    B、颔联的“迁客”、“骚人”是指屈原、韩愈。
    C、“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这两句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咏梅诗通篇不着一梅字,却不仅刻画出海花的品格和遭遇,而且处处透露出诗人的自我感情,是咏物诗的上乘之作。
    【答案】B
    【解析】这里的“迁客”、“骚人”不仅指屈原、韩愈,而且泛指历史上一切仕途坎坷的有志之士。诗人一笔双写,不仅用“迁客”、“骚人”的迁谪放逐来比喻“落梅”,且用梅花的高洁品格来赞美“迁客”、“骚人”。
    8、本诗颔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4分)
    【答案】示例一: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落梅比喻为过岭的迁客,赴湘的骚人,生动描绘了落梅凋谢飘零、随风坠落的凄美景象,表现出梅花的高洁傲岸。
    示例二:颔联用典,“飘如迁客来过岭”中的“过岭”,暗指韩愈被贬谪潮州的旧事,“坠似骚人去赴湘”中的“赴湘”,暗用屈原放逐湘水,投汨罗江而死之典故。写出了梅花凋落、随风坠落的凄凉景象,借此表达对落梅高洁品格的赞美,对命途坎坷却坚守节操的志士的赞颂
    【2021麓山国际春季期中考】
    少年游①
    柳永
    参差烟树灞陵桥②,风物尽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③。
    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皋④。一曲阳关⑤,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⑥。
    【注释】①少年游:词牌名。②灞陵桥:在长安东(今陕西西安)。古人送客至此,折杨柳枝赠别。也做“灞桥”、“霸桥”。③楚宫腰:以楚腰喻柳。楚灵王好细腰,后人故谓细腰为楚腰。④蘅皋([héng gā):长满杜蘅的水边陆地。⑤阳关:王维之诗《渭城曲》翻入乐内《阳关三曲》,为古人送别之曲。⑥兰桡( ná):指船。
    9.下面对本词的理解或赏析正确的是( )2分)
    A.从全词主题看,这是一首怀古伤今的词。词人触景生情,思接百代,使现实的旅思羁愁与历史的兴亡之感交织,把空间的迷茫感与时间的悠远感融为一体。
    B.从景物描写看,运用多种明亮的颜色和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出灞陵桥风物的沧桑之变。时值霜秋,杨柳已经不堪忍受,况复“几经攀折”,唯有憔悴而已矣!
    C.从情感表达看,古人咏柳赋别,多状春柳婆娑婀娜之姿,以乐景写哀情,如“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此词也是以乐写哀,借咏柳以离别,加倍突出人间别离的频繁,别恨的深重。
    D.从感官角度看;“夕阳”句,从听觉角度点明离别之时正值暮春的傍晚,然后转从视觉的角度写离愁,以“阳关曲”和“断肠声”相呼应,烘托出清越苍凉的气氛。
    10.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皋”。(4分)




    9.A错处:B多种明亮的颜色C.以乐景写哀情D.从听觉角度点明离别之时正值暮春的傍晚,然后转从视觉的角度写离愁。
    10.寓情于景(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1分);通过描写正值暮秋的傍晚,一抹淡淡的夕阳,映照着古城烟柳,(营造出清冷孤寂的环境),词人的离别之情就如长满杜蘅的郊野,无处不在。表现了词人因为离别而产生的深深的愁苦(愁绪、愁思)/化无形为有形,清冷孤寂的环境,令人颓丧、怅恼的景物与词人自己愁怨的心情交织在一起,使他愈增离恨,词人把无形的“离思”比作长满杜蘅的郊野,生动形象地表现离思之多、之密。
    【广益2021春季期中考】
    岁暮归南山①[唐] 孟浩然
    北阙②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③逼岁除。水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④。
    [注]①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开元十六年,为年已40少的孟浩然在长安参加进士考试落第后在好友王维的住处所作。②北阙:皇宫北面的门楼,汉代尚书奏事和群臣谒见都在北阙,后因用作朝廷的别称。③青阳:指青天。④虚:空寂。
    9.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2 分)
    A.首联直抒胸臆,表达作者停止追求仕进,归隐南山的愿望。
    B.颔联具体回述失意的缘由,含有才不被人识、良骥未遇伯乐的感慨。
    C.颈联“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一句运用拟人的手法,“白发”“青阳”本是无情物,缀以“催”“逼”一字,则恰切地表现出诗人的感情。
    D.全诗语言丰富,层层辗转反复,风格悠远深厚,读来韵味无穷
    10.高步瀛在《唐宋诗举要》中评价《岁暮归南山》一诗时说:“结句意境深妙。”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对尾联进行赏析。(4分)


    【参考答案】
    9.A【解析】“这首诗首联直抒胸臆”错误,虽说的写的是直接流露内心的不满,但实际上还是通过“归隐山林”这一无奈的做法间接表达内心的不满情绪。
    10.心怀愁绪万千,使人夜不能寐,松影月光映照窗户, 一片空寂。(1 分) 此句融情于景(1 分),展现了清冷空寂的月夜景色(1 分),暗含了诗人求仕不得后内心愁苦无奈、落寞惆怅。(1 分)
    【中雅第三次月考】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①
    柳宗元
    觉②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③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④田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释】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谪永州之时。中夜:半夜。值:碰上……的时候。②觉:睡醒。③泠泠:形容声音清越。④楹:房屋的柱子。
    8、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2分)
    A、首联写诗人半夜醒来,无法入眠。百无聊赖中,连露水滴落的细微声音也听到了,“闻”字将细腻的感觉显示出来。
    B、颌联中的"寒月”、“泠泠”等词点染出西园中幽清的意境,令人有夜凉如水之感。
    C、“石泉远逾响”的意思是:泉水越远声音越响。此处看似不合理,实际上是虛写,是诗人想象着西园以外的山野中,也有泉水从石上流出。
    D、此诗构思新巧,即事成咏,随景寓情。从表面看来,似有自得之趣,而终难如陶渊明、韦应物之超脱。
    【答案】C
    【解析】不是虚写,而是写出了环境之静,正因为寂静,所以越远越响,更能显出四野的空旷和寂静。
    9、《唐诗镜》中评价此诗“语有景趣,然此等景趣在冥心独悟者领之”,试分析颌联和颈联在写景上的妙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颔联和颈联,视听结合,以动衬静。一轮寒月从东岭升起,清凉月色,照射疏竹,仿佛听到一泓流水穿过竹根,发出泠泠的声响。在这极为静谧的中夜,再侧耳细听,听得远处传来从石上流出的泉水声,似乎这泉声愈远而愈响,山上的鸟儿有时打破岑寂,偶尔鸣叫一声。突显了诗人被贬谪后所处环境的空旷寂寞。
    【古诗译文】
    夜半醒来听到了浓重的露珠滴落声,打开门来面对愚溪西边依稀的菜园。
    一轮清冷的月亮正在东边的岭上升起,清越的声音是水流冲刷着稀疏的竹根。
    泉水从岩石上飞泻而下越远越觉响亮,山中的鸟儿不时地叫一声实在惊人心魂。
    我斜靠在房柱上一直等到天亮,心中寂寞到这般还有什么话可言。
    【广益月考】
    晚次鄂州【唐】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估客①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②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③声。
    【注释】①估客:商人。②三湘:湘江的三条支流漓湘、潇湘、蒸湘的总称。在今湖南境内。③鼙:pí,古代军中常用的乐器。指大鼓和小鼓。
    12.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 )(4分)
    A.首联写“晚次鄂州”的心情。“远见”表达了诗人远远望见汉阳时的喜悦之情,“犹是”则突显出作者对仍有“一日程”的惆怅之情。
    B.颔联诗人简笔勾勒船舱中所见所闻。诗人虽写的是船中常景,但通过商人“昼眠”、舟人“夜语”表现了诗人昼夜不宁的纷乱思绪。
    C.尾联写晚次鄂州的感慨。旧业已随着战乱而化为乌有,而江上仍然传来声声战鼓,表现了诗人想要征战沙场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
    D.这首诗,诗人只不过截取了飘泊生涯中的一个片段,却反映了广阔的社会背景,写得连环承转,意脉相连,而且迂徐从容,曲尽情致。
    E.本诗在构思上,不用典故来支撑诗架;在语言上,不用艳藻来求其绮丽;在抒情上,寓情于景和直抒胸臆相结合。全诗淡雅而含蓄,平易而炽热,饶有韵味。
    【答案】CE【解析】C:有误,田园家计,事业功名,都随着不停息的战乱丧失殆尽,而烽火硝烟未灭,江上仍然传来干戈鸣响,战鼓声声。诗人虽然远离了沦为战场的家乡,可是他所到之处又无不是战云密布,这就难怪他愁上加愁了。诗的最后两句,把思乡之情与忧国愁绪结合起来,使此诗具有更大的社会意义。E:抒情上只有寓情于景,没有直抒胸臆。
    请从情和景的角度赏析颈联的手法和情感(4分)

    【答案】 秋意正浓,我的鬓发也渐渐斑白。内心急切的思归之情,只有对着明月默默倾诉。(翻译1分) 运用了借情抒情的手法,(1分)“秋色”表面是在写秋风萧瑟,实际上是指无限的惆怅已使“我”两鬓如霜了,表达诗人伤老之愁。(1分)年华老去,而我却只能独对明月,所以“我”的心急切地想驰往“万里”的三湘故乡,表达诗人孤寂之苦和思乡之悲。(1分)
    【翻译】眼前的浓雾渐渐散开,似乎能远远的望见汉阳城,还要独自漂泊一日就要回到家乡了。船上的一些商贾白天睡足了觉,只觉得外面风平浪静,晚上船夫与他谈话时,方听到阵阵潮声,而我,今夜注定无眠。秋意正浓,我的鬓发也渐渐斑白。内心急切的思归之情,只有对着明月默默倾诉。曾经家乡的旧业已随着连年战火烟消云散,耳边似乎还听到江边振振战鼓声。
    【明德期中】
    书边事①
    [唐]张乔
    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②。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注】①唐朝自肃宗以后,河西、陇右一带长期被吐蕃所占。此后,因民众起义及吐蕃将领降唐,其地又全归唐朝所有。自此,唐代西部边塞地区才又出现了和平安定的局面。此诗大约写于上述情况后。②梁州:当时指凉州,在今甘肃境内,曾一度被吐蕃所占,王昭君之墓在今呼和浩特南,与凉州一东一西遥遥相对。
    9.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角声满天,征人戍边,首联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肃杀而凝重的边塞军旅图景。
    B.首句中“断”字,是“占尽”的意思,极写在清秋季节,角声回荡,悦耳动听,将角声音韵之美和音域之广传神地表现出来。
    C.颔联中“春风”,并非实指,而是虚写,阵阵和风吹拂着昭君坟墓,这使人联想到王昭君和亲的事迹,而目下边关的安宁,正是人们长期的夙愿。
    D.全诗抒写诗人于边关的所闻、所见、所望、所感,意境高阔而深远,气韵直贯,读来回肠荡气,韵味无穷。
    【答案】A
    【解析】A.首联,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边塞军旅生活的安宁图景:“断”字,则将角声音韵之美和音域之广传神地表现出来,“倚”字,微妙地传达出边关安宁、征人无事的主旨。
    10.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尾联。
    【答案】运用比喻,将蕃人情比作奔流水,形象生动地写出诗人面对这滔滔奔流的河水,思绪联翩:愿吐蕃人民的情谊就像是奔流的大河一样,长久的向南流向中原。表现出诗人期望民族团结的美好愿望。
    【明德期末】
    金陵酒肆留别①
    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 EQ \\ac(○,2)压酒 EQ \\ac(○,3)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EQ \\ac(○,4)。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注释]①留别:临别留诗给题行者。②吴姬:吴地的青年女子,这里指酒店中的侍女。③压酒:压糟取酒。④尽觞:喝干杯中酒。
    10.下列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这首诗是李白即将离开金陵游扬州时留赠友人的一首话别诗,是古体诗,篇幅虽短,却情意深长。
    B.“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句写和风吹着柳絮,酒店里溢满芳香;吴姬捧出新压的美酒,劝客品尝。“柳花”,说明当时暮春。
    C.“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殇。”写一群青年朋友前来相送,让诗人感觉到了真挚的友情,平添惜别、不舍之情。
    D.有人称赞这首诗“妙在结语”。从手法上来看,妙在其兼用拟人、对比、夸张等手法,借滔滔不绝的大江流水来倾吐自己的真挚感情,亲切而且深情,有强烈的感染力。
    E.最后两句一改诗人浪漫豪放的风格,与他另一首诗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之句,风格完全不同。
    【答案】D E
    【解析】手法不对,风格相同
    11.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来赏析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惜别之情。(4分)



    【解析】诗人借水言情,寓情于物,表达了惜别之情。
    很多人写离别,大多少不了言愁,所谓“离愁别绪”。然而,李白这首诗中连一点愁的影子都不见,只有别意。诗人正值青春华茂,他留别的不是一两个知己,而是一群青年朋友。这种惜别之情在他写来,饱满酣畅,悠扬跌宕,唱叹而不哀伤,富于青春豪迈、风流潇洒的情怀。手法
    情感
    客同属国思传雁,地是阴山
    学射雕 。


    忽忆吴趋歌吹地,杨花楼阁
    玉骢骄。


    写景方法
    相关诗句
    景物特点
    表达情感
    夸张
    野田春水碧于镜
    ③恬静优美
    ④喜爱
    拟人
    ①桃花嫣然出篱笑
    ②视听结合
    茅茨烟瞑客衣湿,破梦午鸡啼一声

    相关试卷

    统编版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记叙文阅读表现手法答题格式(含练习题及答案):

    这是一份统编版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记叙文阅读表现手法答题格式(含练习题及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什么是“赏析”?,欣赏句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16 诗歌鉴赏(画面描绘与表现手法)(讲练)-2024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讲义(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专题16 诗歌鉴赏(画面描绘与表现手法)(讲练)-2024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讲义(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16诗歌鉴赏画面描绘与表现手法讲练-2024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专题16诗歌鉴赏画面描绘与表现手法讲练-2024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3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 记叙文阅读精讲精练专题12 分析表现手法,阐述具体作用(含解析):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复习 记叙文阅读精讲精练专题12 分析表现手法,阐述具体作用(含解析),共22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