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词语赏析)练习题(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统编版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词语赏析)练习题(含答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题,完成小题,根据要求答题,阅读古诗文,回答问题,阅读下文,完成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古诗文往往能用凝练的语言表达无穷的意境。前人评论下面这首诗歌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联为“意象具足,始为难得”。请结合全诗对此加以分析。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小庆:这两首诗都围绕“晚春”这一季节对景物进行描写,但各有千秋。甲诗描绘了黄鸟稀少、辛夷花尽、 的景象,透露出一种春光逝去的淡淡哀愁和怀旧之情。
小阳:是的,钱起对黄鸟、辛夷、杏花等意象的细腻刻画,展现了一幅冷清寂寥的暮春画卷。而最后两句对幽竹的描绘,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赋予了幽竹以人的品格和情怀。
小庆:乙诗则通过百花盛开、万紫千红、杨花榆荚如雪花般飞舞的景象,表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珍惜时光的情感。
小阳:确实如此,韩愈笔下的百花盛开、 恍如雪花飞舞的景象,构成了一幅 的晚春画卷。
3.根据题目要求,将下面的句子扩写为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
阅读诗歌,一要发挥联想和想象,二要体味诗歌意境,三要感悟其无言之美。
要求:针对上述诗歌阅读的三种方法,从链接中各举一个例子,并作一些分析,更加清楚、具体地表达出你对诗歌阅读的认识。
【链接】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4.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题。
望夫石
王建
望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回头。
山头日月风复雨,行人归来石应语。
望夫石①
刘禹锡
终日望夫夫不归,化为孤石苦相思。
望来已是几千载,只似当时初望时。
【注】①望夫石:亦作望夫山。
(1)“化为石,不回头”与刘禹锡诗中“ ”一句意思相近。
(2)刘禹锡诗中“望”字出现了三次,请赏析其妙处。
(3)下面关于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5.完成小题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名词之美:“枯藤”“老树”“昏鸦”等名词的组合,给人秋风萧瑟的凄寒之感。
色彩之妙:“夕阳”让人联想淡黄色的微光笼罩大地,晦暗的色彩更衬托出游子漂泊的孤独和哀愁。
《天净沙·秋》
「元」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昏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天净沙·秋思》和《天净沙·秋》运用了许多类似的手法,请借鉴《天净沙·秋思》的阅读方法,自读《天净沙·秋》,完成赏析。
名词之美:
色彩之妙:
6.根据要求答题。
夏日田园杂兴十二绝(其一)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
惟有蜻蜓蛱①蝶飞。
夏日途中
【唐】李廓②
树央炎风路,行人正午稀。
初蝉数声起,戏蝶一团飞。
日色欺清镜,槐膏点白衣。
无成归故里,自觉少光辉。
【注释】①蛱(jiá)蝶:菜粉蝶。②李廓,唐代陇西人,官宦之家。少有志功业,却困于场屋(科举考试)中。
夏日已至,小语和小文邀请你一起从诗作中寻访夏日踪迹。
小语:夏日诗作中,我最爱范成大的《夏日田园杂兴十二绝(其一)》,其中,“梅子金黄”、“杏子肥”、“(1) ”等将江南初夏的田园之景刻画得真是生动形象啊。
小文:唐代李廓也曾在他的诗中写到夏日之景,“炎风”、“(2) ”等,让人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夏日气息。
我:这两首诗歌虽然都描写了夏日之景,但作者抒发的情感却不太一样,(3) 。(请分析两位作者各自抒发的情感。)
7.阅读古诗文,回答问题。
山坡·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请自选角度品析“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句中的加点字。
8.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苏轼巧妙用典,使得少年“狂”气贯穿全词。请你参考示例,从词的下阕中找出一处典故,在下面画横线处批注其中蕴含的意思。
9.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晚出新亭
【南北朝】阴铿
大江一浩荡,离悲足几重。 潮落犹如盖,云昏不作峰。
远戍唯闻鼓,寒山但见松。 九十方称半,归途讵有踪。
请结合画线句中的意象,简析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10.阅读宋朝潘阆《渭上秋夕闲望①》,完成小题。
秋色满秦川,登临渭水边。残阳初过雨,何地不鸣蝉。
极浦涵明月,孤帆没远烟。渔人空老尽,谁似太公②贤?
【注】①此诗作于潘阆早年落拓江湖之时。②太公,即吕尚,相传他垂钓于渭滨溪,周文王和他相遇,谈得极为投机,即拜为师。后帮助武王伐纣灭殷,建立周朝。
(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诗题中的“秋夕”点明具体的时令和时间,“闲望”是悠闲远眺的意思,奠定了诗歌的情感基调。
B.首联写景,叙事,“满”字突出了秋意的浓烈,为下文具体描写秦川秋色作了铺垫。
C.颈联中的“没远烟”写出了小船慢慢消失在缥缈的水烟之中的情状。
D.尾联使用对比手法,拿“渔人”和“太公”进行对比。
(2)赏析颔联“残阳初过雨,何地不鸣蝉”的妙处。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
11.完成下面小题
十三日吉祥院①探花
蔡襄②〔宋朝〕
花未全开月未圆,看花候月思依然。
明知花月无情物,若使多情更可怜。
注释:①吉祥院:吉祥寺中的院子,在北宋是一处有名的古迹,因花卉负有盛名。②蔡襄:北宋时期名臣,也是著名的书法家、文学家、茶学家。此诗写于他向宋英宗提出改革主张未被采纳后,抱着遗憾的心情远离京城,来到杭州做官之时。
读完上面这首诗后,请你补全对话。
小语:(1)“ 、 ”这两个意象写出了诗人踏青来到院时,看到的是一幅并不完美的画面。
小文:是的,因此也就有了第三第四句诗人对眼前之景和自己仕途之路的思考和感悟:(2) 。(对第三、四句的理解)
12.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学习单”,完成题目。
邯郸冬至①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②
【注释】①冬至:在唐代,冬至是个重要节日,朝廷里放假,民间互赠饮食,穿新衣,贺节日,和元旦相似。②远行人:离家在外的人,这里指作者自己。
A.诗句“望夫处,江悠悠”,采用了以动景衬静物的手法,也暗喻了思夫之情的绵绵不绝。
B.“行人归来石应语”中的“行人”,是指经过望夫石的过路人。
C.“终日望夫夫不归”一句中,“夫”字的叠用达到了意转声连、音韵悠扬的表达效果。
D.“望夫石”象征了恒久不变的忠贞之情,两首诗都是沿着这一传统指向进行立意的。
江城子·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批注
示例:“亲射虎”,借用“孙权射虎”的典故,以孙权自喻,表示自己仍然勇武可用。
批注:
《邯郸冬至夜思家》探“妙”学习单
角度
学习任务
学习助手
探妙字
(1)请说出“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中“伴”字的妙处。
可以从修辞角度入手。
析妙法
(2)请分析诗歌三四两句运用的艺术手法及作用。
联系“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一句哦!
参考答案:
1.示例:这两句诗由多个名词构成,物象丰富,合起来有无穷意蕴。这些名词所表现的都是具有特征性的景物,都表现出“早行”之早;写早行的情景,绘声绘色,如在眼前。“鸡声茅店月”,写旅人在茅店中闻鸡鸣而起身看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出门赶路;“人迹板桥霜”,原以为自己“早行”,谁知板桥上所积之霜上已有人的足迹——更有早行人。
【导语】温庭筠的《商山早行》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清晨赶路的凄清情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描绘出清晨旅途的孤寂画面:鸡鸣划破宁静的暮夜,旅客踏上板桥留下的脚印在霜白的映照下清晰可见。这一联以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营造出静谧苍凉的意境。“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通过秋与白花映衬出旅途的萧瑟孤寂,而未能梦返故乡杜陵,愈加深旅人思乡之情,令人沉思。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可以从修辞方法、全名词罗列、所描写的意境、所抒写的情感等方面来欣赏。言之成理即可。
诗人既然写的是早行,那么鸡声和月是必然要体现的。而茅店又是山区有特征性的景物。“鸡声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起身赶路的特征都有声有色地表现了出来。同样,对于早行者来说,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作者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经是“人迹板桥霜”,可谓“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营造出凄清冷寂的意境,含蓄地表达了道路辛苦,羁愁旅思。
2. 示例:杏花飞落 拟人 杨花榆荚 热闹繁丽(争芳斗艳)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第①空:根据钱诗前两句“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意思是:暮春归故山草堂钱起谷口已是暮春凋残黄莺的叫声几乎听不到了,迎春花早已开过只有片片杏花飞落芳尘。描写的暮春景物是“黄鸟稀”“辛夷尽”“杏花飞”,表现了春光逝去,春日的生机之景了无踪影后的一派空寂、凋零之景;故景象应填:杏花飞落;
第②空:“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意为:春去匆匆,山窗下的修竹实在幽雅,惹人怜爱;它依旧苍劲葱茏,等待着我的归来。写竹子青葱挺拔等待作者归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竹子人格化,赋予幽竹以人的品格和情感,写竹子具有始终如一的优良品格,寄寓了诗人对幽竹的赞美;故手法为:拟人;
第③④空:韩诗“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意思是: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万紫千红竞相展示美丽芳菲。写出了在春天即将过去的时候,草木争相生长,花儿争奇斗艳;表现了草木留春,万紫千红的晚春景致。“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意思是:杨花榆荚没有这种才华情思,只懂得像漫天白雪四处纷飞。形象地写出了杨花榆荚如雪花漫天飞舞的情景,似乎也是在挽留即将逝去的春色,所以描写了百花盛开,杨花榆荚恍如雪花飞舞的景象。整体表现的是百花未曾感觉春日逝去,反而竞相盛开的晚春热闹繁丽景象;据此作答即可。
3.示例:阅读诗歌,一要发挥联想和想象。朋友要远行,好友相送有怎样的离别情境。长江滔滔滚滚,烟花是薄雾还是柳絮?我们可通过想象去理解。二要体味诗歌的意境。“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远远的船帆已消失,诗人站在那里久久凝视,他的心已随朋友远去。由孤帆、碧空、江水创设了一种伤离别的意境。三要感悟其无言之美。四句诗,没有一句写作者的感情如何,但最后两句描写自然景色,就能让我们感受到他分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鉴赏。
题干给出了阅读诗歌的三个方法。让我们结合链接中的诗歌,针对上述阅读的三种方法,从所给诗歌中各举一个例子,并作一些分析,更加清楚、具体地表达出你对诗歌阅读的认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送别诗。首句点出送别的地点:一代名胜黄鹤楼;二句写送别的时间与去向:“烟花三月”的春色和东南形胜的“扬州”;三、四句,写送别的场景:目送孤帆远去;只留一江春水。全诗寓离情于写景之中,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此诗虽为惜别之作,却写得飘逸灵动,情深而不滞,意永而不悲,辞美而不浮,韵远而不虚。扩写时要忠于原文,结合诗句分析,语言流畅、条理清晰。
示例:阅读诗歌,一要发挥联想和想象。友人即将去扬州远游,我们可以想象诗人与友人在柳絮如烟的江边的挥手告别的情景。二要体味诗歌的意境。“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伫立江边,目送着友人远去,直到帆影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孤帆、碧空、江水营造出一种伤离别的意境。三要感悟其无言之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默默地伫立江边,目送友人远去,营造出“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分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同时感悟诗歌的无言之美。
4.(1)只似当时初望时
(2)全诗紧扣题目中“望”字。第一、二句从“望夫石”的传说入题,是第一层,“终日望夫”可见“望者”一往情深;第三句“望来已是几千载”比“终日望夫”意思更进一层,突出了那“望者”苦恋的执着。末句“只似当时初望时”出现“初望”二字,写久望只如初望,就有力地表现了相思之情的真挚、深切和久远,把诗情引向新的高度。
(3)B
【详解】(1)本题考查诗句内容的理解。
“化为石,不回头”的意思是:女子变成了石头,永不回首。刘禹锡诗中,“望来已是几千载,只似当时初望时”意思是:这妇人在这里望夫已经是几千年了,还是当年刚刚站在这里遥望的形象。“只似当时初望时”表达出盼夫归来的始终如一的神态,这与“化为石,不回头”意思相近。
(2)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
刘禹锡的《望夫石》全诗紧扣题面,通篇只在“望”字上做文章。“望”字出现了三次,诗意也推进了三层。一、二句从“望夫石”的传说入题,是第一层,“终日”即从早到晚,又含日复一日时间久远之意,可见“望”者一往情深。第三句“望来已是几千载”比“终日望夫”意思更进一层。望夫石守候山头,风雨不动,几千年如一日,更加突出了那苦恋者的执着。“望夫”的题意至此似已淋漓尽致。殊不知在写“几千载”久望之后,末句突然出现“初望”二字。这出乎意外,又尽情入妙。因为“初望”的心情最迫切,写久望只如初望,就有力地表现了相思之情的真挚、深切和久远。这里“望”字第三次出现,把诗情引向新的高度。三、四句层次上有递进关系,但通过“已是”与“只似”虚词的呼应,又有一气呵成之感。
(3)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B.“行人归来石应语”意思是:行人若能回来的话,那么石头也应该会说话了。这首诗将“望夫石”拟人化,它就是苦苦等待自己丈夫归来的妇人,这里的“行人”就是指丈夫,与“望夫石”的“夫”相照应,表达了思妇对丈夫的想念之情。因此本项表述错误;
故选B。
5. 名词之美:①“孤村”“落日”“残霞”等名词的组合,给人秋日萧瑟的寂寥之感。 色彩之妙:②“青山绿水”让人联想到碧绿的“生机”铺满大地,和谐美好,烘托出诗人的愉悦心境。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赏析。
从《天净沙•秋思》所作的示例来看,主要是从“名词之美”“色彩之妙”两个角度来赏析。
《天净沙•秋》中,代表性的名词有:“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再结合题目来看,这些名词都是秋天特有的景物,其描绘的画面是:太阳渐渐西沉,已衔着西山了,天边的晚霞也逐渐开始消散,只残留有几分黯淡的色彩,映照着远处安静的村庄是多么的孤寂,拖出那长长的影子。雾淡淡飘起,几只乌黑的乌鸦栖息在佝偻的老树上。表达的是秋天的萧瑟寂寞之感;
表达色彩的词语有:“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这两句用了“青”、“绿”、“白”、“红”、“黄”五种颜色,而且“白草红叶黄花”这三种颜色,是交杂在“青山绿水”二种颜色之中;“青山绿水”是广大的图景,“白草红叶黄花”是细微的图景,如此交杂相错,于是原本是寂寞萧瑟的秋景,突然变得五颜六色而多彩多姿。在萧瑟的秋季,居然有这么丰富多彩、色彩艳丽的美景。在强烈的对比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秋天的喜爱,感受到作者的愉悦之情。
6. “菜花稀”(或“麦花雪白”) 初蝉、戏蝶等。 范诗后两句写出昼长人稀,蜓飞蝶舞,以动衬静。最后一句“惟有蜻蜓蛱蝶飞”来衬托村中的寂静,静中有动,显得更静。抒发了诗人对田园闲适生活的喜爱之情。李诗“炎风”、“初蝉”等意象呈现了一幅夏日图景:诗中热风扑面,蝉声鸣噪,夏日炎热纷乱,作者以景衬情,抒发了科举失利,抱负难施的失意惆怅之情。
【详解】(1)考查词句赏析。
根据范诗首句中的“梅子金黄杏子肥”可得:“梅子金黄”、“杏子肥”。根据第二句“麦花雪白菜花稀”可得:“菜花稀”、“麦花雪白”。这两句描绘了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诗人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突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充满着生机。
(2)根据李诗中的“树央炎风路”可得:炎风。根据“初蝉数声起”可得:初蝉。根据“戏蝶一团飞”可得:戏蝶。炎热的夏风、鼓噪的蝉声、飞舞的蝴蝶,从中可以感受到夏日的炎热。
(3)考查比较阅读。
范诗:本诗的第三句,从侧面写出了农民劳动的情况: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最后一句又以“惟有蜻蜓蛱蝶飞”来衬托村中的寂静,静中有动,显得更静。表现了作者对悠闲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李诗:前两闻写景,以炎风、行人、初蝉、戏蝶表现了夏日的炎热。联系尾联“无成归故里,自觉少光辉”,结合注释“李廓,唐代陇西人,官宦之家。少有志功业,却困于场屋(科举考试)中”可知,本诗作为于作者科考不中之时,从作者描写的夏日炎热,行人稀少的夏日景色里,可以看出作者科举不中,才华不得施展,抱负不能实现的失意与惆怅之意。
7.示例一:“聚”字,从视觉角度,写出了群山包围之中的潼关地势险要,又赋予了潼关四周山峦生命和意志,好似它们守卫着潼关。“波涛如怒”,从听觉角度写波涛汹涌澎湃好像在发怒,“怒”字,既写出了黄河的咆哮,又交代了潼关处于黄河之边的险要地势,表现生动形象。
示例二:“聚”字赋予静止的峰峦以动态感,用拟人的手法,使人仿佛看到群山竞向潼关奔来的情景;“怒”字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黄河波涛汹涌的情态。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1)表现手法的角度
句中,“聚”“怒”二字在表达上比较生动形象,且意蕴丰厚。“聚”字从视觉上来写,写出了包围潼关的重重高山的雄伟险峻;“怒”字从听觉上来写,写出了黄河的奔腾怒吼和势不可当,而潼关处在这样的河山之间,其险要地势不言自明。
(2)修辞手法的角度
“峰峦如聚”写重重叠叠的峰峦,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之中,“聚”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因地势险要,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
“波涛如怒”写怒涛汹涌的黄河,潼关外黄河之水奔腾澎湃,“怒”字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
考生据此可作答。
8.参考答案一
批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化用“冯唐出使”的典故,词人以魏尚自喻,含蓄地表现了自己期望重新受到朝廷重用以及愿意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
参考答案二
批注:“射天狼”化用天狼星“主侵略”的典故,喻指打败侵扰边境的西夏军队,表现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用典分析。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意思是:朝廷什么时候才能派人拿着符节来密州赦免我的罪呢?这里用了汉文帝刘恒时的一个典故。“云中”是汉朝的一个郡,在今年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和山西省西北部一部分地区。“节”,即符节,是传达皇帝命令的凭证。汉文帝曾派冯唐到云中郡,传旨赦免前云中太守魏尚受的处分,恢复他的官职。作者是在以魏尚自比,希望皇帝能早日委派自己担当保卫边防的重任。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意思是: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朝着西北瞄望,射向西夏军队。“天狼”指天狼星,在古代星象学上,被认为是主侵掠的,《楚辞·九歌·东君》:“长矢兮射天狼。”《晋书·天文志》云:“狼一星在东井南,为野将,主侵掠。”词中以之比喻侵犯北宋边境的辽国与西夏,作者把它当作敌人的象征,表示将要紧握雕花的强弓,把他对敌人的仇恨凝聚在拉得圆如满月般的弓弦上,看准那西北方的敌人,狠狠地射去。表现词人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
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示例一:“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化用“冯唐出使”的典故,苏轼仕途坎坷,此时调任密州太守,故以魏尚自许,希望能得到朝廷的信任,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表现了词人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杀敌报国的豪情。
示例二:“射天狼”化用天狼星“主侵略”的典故,作者把它当做敌人的象征,表示将要紧握雕花的强弓,向敌人狠狠射去,表达了自己的雄心壮志和报效祖国的决心。
9.这两句通过写晚潮的汹涌,波涛如车盖一般,以及晚云的昏淡无光、迷漫一片,暗示出诗人心潮之不平,心情之沉重,内含乡愁与家国之思。
【详解】考核诗中画面和诗句赏析。
画线句诗意为:尽管江上潮势已经低落,但汹涌翻滚的波涛仍然犹如高张的车盖,水面之上云雾沉沉,无有峰峦之状。
这两句诗,作者运用借景抒情的的衍,用潮水的翻腾来暗示自己的心潮难平,用晚云的暗淡的衬托自己心情的沉重。联系首联中的“离悲”和尾联中的“归途讵有踪”可知,作者心情的复杂与沉重来自于离愁和前途的迷茫。所以画线句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的乡愁与家国之思。
10.(1)A
(2)采用视听结合的手法,“残阳初过雨”属于视觉描写,“何地不鸣蝉”属于听觉描写;(或“动静结合”“声色结合”)诗人借助不同景物,勾画出一幅静中有动、时空交融的清新幽美的秋日黄昏图景。
(3)该诗通过对渭上秋夕幽美景色的描绘,借助太公垂钓的典故,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又不愿老死江湖,渴望得到重用的情感。
【详解】(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艺术手法分析。A.“奠定了诗歌的情感基调”说法错误,由诗歌的内容来看,诗中并没有抒发“悠闲”之情,更多的是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希望自己被重用的情感。故选A。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答此题,先说手法,再说描绘的意境特点,最后答出感情。“残阳初过雨,何地不鸣蝉”的意思是:小雨刚过,天上挂着一轮西沉的残阳,四周响起了蝉的鸣叫声。“残阳初过雨”是视觉效果;“何地不鸣蝉”是听觉效果。描绘出静中有动、时空交融的清新幽美的秋日黄昏图景。然后再答出抒发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与陶醉。
(3)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情感。诗歌前四句是对渭上秋夕幽美景色的描绘,特别是写了残阳、轻雨、鸣蝉三种意象,勾画出一幅静中有动、时空交融的清新幽美的秋日黄昏图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与陶醉。而尾联借用典故,尾联诗句意思是:渔人都已经老了,还有谁能像太公一样悠闲呢?“渔人空老尽,谁似太公贤?”中的太公即吕尚,相传他垂钓于渭滨溪,周文王和他相遇,谈得极为投机,即拜为师,后帮助武王伐纣灭殷,建立周朝。作者用以自况,诗人也想与吕尚一样,不愿老死于平庸之中,希望得到朝廷的重用。
11. 未全开的花、 未圆的月(花、月也算对) 示例:诗人虽然期待着看到花好月圆的美景,但花开月圆有其运转的周期规律,不会为人的情感所改变,一味的期盼只会失望,不如好好欣赏眼前的事物,因为缺憾和含蓄也是一种美。对于仕途也是一样,诗人虽然对自己的改革主张还抱着朝廷采纳,自己再被朝廷重任的理想,但现实却让他明白了京城不是想回就回的,不如就好好留在杭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大意对即可)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赏析。
①②空,“花未全开月未圆,看花候月思依然”意思是花还没有全开,月还没有全圆,寻花待月的心情仍一如往常。结合“写出了诗人踏青来到院时,看到的是一幅并不完美的画面”可知这两个意象是第一句的未全开的花和未圆的月;
③空,“明知花月无情物,若使多情更可怜”意思是但花开便谢,月满则亏,明明知道花月如此无情,却还要苦苦追寻等待,更显得可怜。结合诗的内容可知,诗人盼望着花好月圆的好景,但花和月有自己的生长规律,变化规律,不会因为任何人改变,既然改变不可,就应该学会欣赏缺憾,这是另一种角度的美,自己的仕途也是这样,抱着自己的改革被采纳,自己重新得到朝廷重用的美好理想,结合注释“此诗写于他向宋英宗提出改革主张未被采纳后,抱着遗憾的心情远离京城,来到杭州做官之时”可知他的改革主张未被采纳,如果他还做回去被重用的梦,也太可怜了。他终于明白京城并不是他想回就能回的,不如认清现实,留在杭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这里也可以是发挥自己作用的大舞台,何必一定要回京城呢?
12.(1)“伴”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身”与“影”联系起来,赋予“影”以人的感情,生动形象描绘出作者抱膝枯坐,形影相吊的情形,凸显其孤独寂寞,为下面抒情蓄势。
(2)运用想象的手法(虚实结合手法),不直接写自己思家,而是想象家人冬至夜深时分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把思乡念人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更加浓郁。
【详解】(1)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诗歌第一句叙客中度节,已植“思家”之根。第二句“抱膝灯前影伴身”意思是:晚上,我抱着双膝坐在灯前,只有影子与我相伴。这写作者在邯郸客栈里过节的情景。“抱膝”二字,活画出枯坐的神态。“灯前”二字,既烘染环境,又点出“夜”,托出“影”。一个“伴”字,意思是“伴同,伴随”,把“身”与“影”联系起来,从修辞角度看,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影”以人的感情。只有抱膝枯坐的影子陪伴着抱膝枯坐的身子,作者的孤寂之感,思家之情,已溢于言表,为下面抒情蓄足情势。
(2)本题考查诗歌的艺术手法及作用。“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一句是作者的想象,是虚写;根据提示,也可从想象或虚实结合的角度来分析诗句。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意思是:我相信,家中的亲人今天会相聚到深夜,还应该谈论着我这个远行人。这两句,作者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家,而是想象家人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使这种思乡之情扩大化,真实感人。其感人之处是:他在思家之时想象出来的那幅情景,却是家里人如何想念自己。这个冬至佳节,由于自己离家远行,所以家里人一定也过得很不愉快。当自己抱膝灯前,想念家人,直想到深夜的时候,家里人大约同样还没有睡,坐在灯前,“说着远行人”。作者用平实质朴的语言,把思乡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统编版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诗歌鉴赏(对比阅读)练习题(含答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甲】,春望 古城①春望,诗歌比较鉴赏,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含练习题及答案),共20页。
这是一份统编版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小说主旨与赏析(含练习题及答案),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