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题 1 质量守恒定律精练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题 1 质量守恒定律精练,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在化学反应前后可能发生改变的是,在化学反应中,一定发生变化的是,化学反应中一定不变的是,元素观、微粒观是化学的重要观念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A.元素种类 B.原子数目 C.分子数目 D.各物质的总质量
【答案】C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及其质量守恒的实质可以知道: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之和、原子的种类、原子的个数不变,所以可以据此解答该题。
【详解】
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及实质可以知道,在反应前后反应物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其实质是原子的个数不变;原子的种类不变,元素的种类也不变,所以本题中选项A、B和D选项在反应前后是不变的,反应前后物质的分子个数是可以发生改变的,但是不是一定改变,是可能改变,故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2.在化学反应中,一定发生变化的是()
A.原子种类 B.元素种类 C.物质状态 D.分子种类
【答案】D
【解析】
化学反应的实质是有新物质生成,故分子种类一定发生了改变,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元素种类一定不会改变,物质的状态可能改变,也可能不改变,如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碳是固态,二氧化碳是气态,发生了改变,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红磷和五氧化二磷都是固态,没有改变。
故选D。
3.化学反应中一定不变的是:①物质种类;②元素种类:③分子种类;④原子种类;⑤分子数目;⑥原子数目
A.②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④ D.③⑤⑥
【答案】B
【解析】
①化学反应有新物质生成,物质种类一定改变。
②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③化学变化后生成了新物质,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所以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一定会发生改变。
④从微观上讲,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都不会发生改变。
⑤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应中,分子个数可能发生改变,例如:,反应前的分子个数目是3个,反应后分子个数是2个,也可能不变,如。
⑥从微观上讲,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都不会发生改变。
故选:B。
4.化学反应前后,下列各项中一定发生变化的是①元素的种类②原子总数③分子总数④物质的种类⑤物质的总质量( )
A.①②④⑤B.①③⑤C.④D.②④
【答案】C
【解析】
化学反应前后不变的是: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元素的种类、质量;物质的总质量。两个可能变是分子的数目、元素的化合价。两个一定变是物质的种类、分子的种类。故选C。
5.“归纳推理”是化学学习过程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以下类推结果正确的是( )
A.Na+、Cl-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则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粒子都是离子
B.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物质,则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化合物
C.化学反应前后原子总数不变,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分子总数也不变
D.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发生改变,则分子种类发生改变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答案】D
【解析】
A.Na+、Cl-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但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粒子不一定都是离子,也可能是稀有气体的原子,故选项A推理错误;
B.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物质,但由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化合物,可能是混合物,如过氧化氢与水的混合物,故选项B推理错误;
C.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分子,化学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而分子个数可能发生改变,故选项C推理错误;
D.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发生改变,物质种类也发生改变,所以分子种类发生改变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故选项D推理正确。
故选D。
6.在反应2A + B = 3C + D中,A和B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5﹕1,已知20克A与一定质量的B恰好反应,生成5克D,则在此反应中B和C的质量比为( )
A.4﹕19B.3﹕5C.1﹕3D.2﹕17
【答案】D
【解析】
解:令A与B的相对分子质量为5和1,设恰好与A反应的B的质量为x,则:
解得x═2g,则由20g A与2g 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5g D,生成C的质量为:20g+2g-5g═17g
则在此反应中B和C的质量比为:2g:17g═2:17。
故选D。
7.A、B、C三种物质各15g,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后生成新物质D30g;若增加10gA,反应停止后,只有物质C剩余。根据上述条件推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第一次反应停止后,B 剩余9g
B.反应中所消耗的A 和B的质量比是3:2
C.第二次反应停止后,D 的质量为50g
D.反应中所消耗的A 和C的质量比是5:3
【答案】C
【解析】
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生成物的质量会增加,反应物的质量会减少;若增加10gA,则反应停止后,原反应物中只余C,说明参加第二次反应的A的质量为25克,B的质量为15克,A与B参加反应的质量比为5:3;A、B、C三种物质各15g,它们化合时只能生成30g新物质D,说明参加第一次反应的A的质量为15克,B的质量为9克,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参加第一次反应的C的质量为6克,则A、B、C参加反应的质量比为5:3:2,则第二次参加反应的C的质量为10克,生成D的质量为50克.A、参加第一次反应的B的质量为9克,剩余6克,故A不正确;B、反应中A与B的质量比为5:3,故B不正确;C、第二次反应停止后D的质量为50克,故C正确;D、反应中A与C的质量比为5:2,故D不正确.故选C.
8.某纯净物6.0g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17.6g二氧化碳和10.8g水,则该纯净物的组成元素是
A.一定只含有碳元素
B.一定只含有碳、氢两种元素
C.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D.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答案】B
【解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该纯净物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一定含C、H两种元素,生成的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就是该纯净物中碳元素的质量,生成的水中氢元素的质量就是该纯净物中氢元素的质量,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为:,水中氢元素的质量为:,4.8g+1.2g=6g,故该纯净物一定只含有碳、氢两种元素。故选B。
9.氯气和氧气都是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在一定条件下,它们都能跟甲烷(CH4)发生反应,由此推断Cl2和CH4充分反应后的生成物是
A.CCl2、H2Cl B.CCl2、HCl C.CCl4、HClD.C、HCl
【答案】C
【解析】
氧气和甲烷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生成的两种物质中都含有两种元素且都含有氧元素,所以可以判断氯气和甲烷反应的生成物中也应该都含有两种元素且都含有氯元素,即形成碳和氯的化合物,以及氢和氯的化合物,在碳的氯化物中,碳元素显+4价,氯元素显-1价,所以该化合物的化学式为CCl4,在氢的氯化物中,氢元素显+1价,氯元素显-1价,所以该化合物的化学式为HCl.分析所给的选项可以知道选项C符合要求。
故选:C。
10.元素观、微粒观是化学的重要观念。下列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分子、原子和离子都是成物质的粒子
B.氧气和臭氧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构成它们的原子不同
C.元素的原子序数与该元素原子核电荷数在数值上相同
D.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原子的种类不变,元素的种类也不会改变
【答案】B
【解析】
A.分子、原子和离子都是成物质的粒子,比如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故说法正确;
B.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最小的粒子。氧气和臭氧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构成它们的分子结构不同,故说法错误;
C.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故说法正确;
D.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原子的种类不变,元素的种类也不会改变,故说法正确。
故选:B。
11.下图表示两种气体发生化学反应,其中相同的球代表同种原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该示意图中有四种分子B.该反应表示H2与O2化合生成水
C.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不变D.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再分
【答案】D
【解析】
A、由物质的微观构成可知,该示意图中有三种分子,故A错误;B、根据H2与O2化合生成水的化学方程式是2H2 + O22H2O可知,氢分子与氧分子的微粒个数比为2:1,由微粒的构成和反应的微粒数目关系可知,该反应不能表示H2与O2化合生成水,故B错误;C、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故C错误;D、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再分,故D正确。故选D。
【点睛】
通过微观示意图把宏观物质和微观粒子联系起来、从微观的角度分析物质的变化是答题的关键。
12.物质X是一种可再生绿色能源,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则X的化学式为( )
A.C2H4B.CH3OHC.C2H5OHD.C2H6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不变,反应前有6个氧原子,反应后有2个碳原子、6个氢原子、7个氧原子,所以一个M的分子中有2个碳原子、6个氢原子、1个氧原子;X的化学式为C2H5OH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
13.过氧化钙(CaO2)是一种鱼池增氧剂,它能与水反应则过氧化钙与水反应后的生成物可能是()
A.CaO和H2O B.CaC12和O2 C.Ca(OH)2和O2 D.CaCO3和H2
【答案】C
【解析】
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反应物为水和过氧化钙,含有Ca、O、H元素,生成物中也必须含有Ca、O、H。CaO能与H2O反应生成Ca(OH)2,CaO不能存在于H2O中,故A不可能;
B、反应物中无氯元素,不可能生成CaCl2,故B也不可能;
C、Ca(OH)2和O2中含有Ca、O、H元素,故C有可能;
D、反应物中无碳元素,不可能生成CaCO3,故D不可能。
故选C。
14.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一种小球代表一种元素的原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反应中共有三种元素B.该反应的本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
C.图中反应物都是化合物D.该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改变
【答案】C
【解析】
A、从图示看出,该反应中共有三种不同的小球,代表三种不同的原子,说法正确,故此选项错误.
B、从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说法正确,故此选项错误.
C、从图示看出,反应物中,有一种分子是由同种原子构成的的单质,故图中反应物都是化合物的说法错误.故此选项正确.
D、化学反应前后原子不发生改变,分子发生变化,此说法正确,故此选项错误.
故选:C。
15.如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你认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都不变
B.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都发生了改变
C.乙、丙、丁三种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
D.乙、丙两种物质都是氧化物
【答案】B
【解析】
由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是碳和水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了一氧化碳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详解】
A、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都不变,故A正确;
B、反应前水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反应后一氧化碳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反应前后氧元素的化合价没有改变,故B不正确;
C、乙是水,丙是一氧化碳,丁是氢气,则乙、丙、丁三种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故C正确;
D、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为氧元素的化合物,乙是水,丙是一氧化碳,则乙、丙两种物质都是氧化物,故D正确。故选B。
16.下图是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B.该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没有改变
C.该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原子种类均没有改变
D.图中甲、乙两种物质均是由分子构成的
【答案】C
【解析】
A、所有化学反应均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故A正确;
B、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所有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与数目均保持不变,故B正确;
C、由微观反应示意图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但是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故C不正确;
D、由微观反应示意图可知,甲、乙两种物质均是由分子构成的,故D正确。故选C。
17.在一定条件下,向一密闭容器内加入a、b、c、d四种物质各20 g,充分反应后测定其质量,得到数据如下: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①容器内发生了分解反应 ②容器内发生了化合反应
③反应后容器内C的质量为16g ④容器内发生的反应可表示为b→c+d
A.② ③B.③ ④C.① ③D.① ④
【答案】A
【解析】
根据反应前后物质质量的变化来确定反应物和生成物,反应前后b物质质量增加,则b为生成物,生成质量为10克;同理d为反应物,参加反应的质量为6克,则c为反应物,参加反应c质量为4克。则该反应为化合反应;反应后容器内c的质量为16克,容器内发生的反应可表示为:c+d→b。故选A。
18.晋代葛洪所著《抱朴子》一书中记载有“丹砂烧之成水银”,丹砂指的是HgS,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以表示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共有4种分子
B.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C.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发生改变
D.该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保持不变
【答案】D
【解析】
“丹砂烧之成水银”,丹砂指的是HgS,根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则反应物是硫化汞和氧气,生成物是汞和二氧化硫,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gS+O2Hg+SO2。
【详解】
A、根据化学方程式HgS+O2Hg+SO2可知,反应前后共有3种分子,故选项错误;
B、根据化学方程式HgS+O2Hg+SO2可知,该反应的生成物有两种,不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错误;
C、根据化学方程式HgS+O2Hg+SO2可知,反应前后元素种类没有发生改变,故选项错误;
D、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不变,故选项正确。
故选D。
19.建立模型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图是用模型表示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参加反应的甲与乙分子个数比为2:1
B.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C.该反应中共有两种氧化物
D.丙与丁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15;9
【答案】C
【解析】
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的方程式是:CO2+3H2CH3OH+H2O。
A、由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甲与乙分子个数比为3:1,故A说法不正确;
B、该反应的生成物是两种化合物,不符合置换反应的特点,故B说法不正确;
C、该反应中共有CO2、H2O两种氧化物,故C说法正确;
D、丙与丁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32:18=16:9,故D说法不正确。
故选C。
20.一定条件下,一密闭容器中发生某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表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a 一定是反应物
B.反应生成 c 和 d 的质量比为 2:1
C.X 的取值范围一定是 0≤X≤30
D.该反应有可能是分解反应
【答案】C
【解析】
A、反应后c的质量增加了10g,d的质量增加了5g,都是生成物,共增加了15g;若b质量也增加,则a一定是反应物;若b质量减少,则最多减少5g,因此a也一定是反应物;总之a一定是反应物,不符合题意;
B、参加反应的c与d的质量比为(20-10)g:(20-15)g=10:5=2:1;不符合题意;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X+Y=(30+5+10+15)-20-20=20,则X+Y=20,则0≤X≤20;符合题意;
D、反应后c的质量增加了10g,d的质量增加了5g,都是生成物,共增加了15g;若b质量也增加,则b是生成物;则a一定是反应物,则是a分解生成b、c、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1.用如图所示装置验证质量守恒定律,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稀硫酸和锌
B.碳酸钠和稀盐酸
C.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
D.氯化钠和稀盐酸
【答案】C
【解析】
A、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反应生成的氢气逸出,反应后烧杯中的物质质量减少,不能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不符合题意;
B、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逸出,反应后烧杯中的物质质量减少,不能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不符合题意;
C、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反应前后容器中物质的总质量不变,能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符合题意;
D、氯化钠与稀盐酸混合不发生化学反应,不能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不符合题意。故选C。
22.四种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充分混合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则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X的数值是25%
B.丁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反应后生成甲和乙的质量之和一定等于反应后丙的质量
D.该反应可能是高温煅烧石灰石的反应
【答案】D
【解析】
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不变,即X+10%+32%+23%=1,X=35%.反应后甲的质量分数增加了:32%﹣18%=14%,甲是生成物;乙的质量分数增加了:23%﹣12%=11%,所以乙是生成物;丙的质量分数减少了:60%﹣35%=25%,所以丙是反应物;丁的质量分数没有改变,所以该反应可表示为:。
【详解】
A、由以上分析可知,X的数值是35%,故选项错误;
B、丁的质量分数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故选项错误;
C、该反应的反应物为丙,生成物是甲和乙,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后生成甲和乙的质量之和一定等于参加反应的丙的质量,故选项错误;
D、碳酸钙在高温的条件下分解为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aCO3CaO+CO2↑,反应中碳酸钙、氧化钙和二氧化碳的质量关系为:100:56:44=25:14:11,所以该反应可能是高温煅烧石灰石的反应,故选项正确。故选D。
23.微观示意图可形象地表示微粒发生的变化。
(1)请在图中第二、三个方框中.把NH3在纯氧中燃烧()的微观拉子补充完整_____________。
(2)第三个方框中的物质属于_____________(填:“单质”、“化合物”、“纯净物”、”混合物”)。
【答案】 混合物
【解析】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根据化学方程式可得,4个NH3与3个O2反应生成2个N2和6个H2O。则第二个方框内为3个O2 (),第三个方框内补充2个N2 ()和2个H2O ()
(2)混合物是指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第三个方框中含有氮气分子和水分子,由两种物质组成,属于混合物。
24.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对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如图为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
(1)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2)实验中气球的作用除了使装置密闭之外,还有什么作用?_____(答出一条即可)
【答案】4P+5O22P2O5 防止瓶塞被冲开(或平衡内外压强)
【解析】
(1)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P+5O22P2O5;故答案为:4P+5O22P2O5;
(2)红磷燃烧放出大量的热,使装置内压强增大,气球的作用是防止瓶塞被冲开或平衡装置内外压强平衡。故答案为:防止瓶塞被冲开(或平衡内外压强)。
25.下图是碳和水蒸气制氢气和一氧化碳的微观模拟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 C 中补充相关粒子图形______,使之正确;
(2)A→B 变化的微观实质是______;
(3)通过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物质分类,可判断此变化是置换反应,从生成物角度进行的微观解释是 ______;
(4)某元素的 1 个原子与B 中的 1 个碳原子、1 个氢原子和 1 个氧原子所含质子的总和相同, 则比该元素少一个周期多两族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是______。
【答案】 水分子分解为氢原子和氧原子 氢原子结合成氢分子,氢气分子属于单质分子,氧原子和碳原子结合生成一氧化碳分子,一氧化碳分子属于化合物分子
【解析】
(1)根据质量守恒,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C中缺少两个一氧化碳分子如图,。
(2)由图可知A→B 变化的微观实质是水分子分解为氢原子和氧原子,故填:水分子分解为氢原子和氧原子。
(3)该反应从生成物角度进行的微观解释是氢原子结合成氢分子,氢气分子属于单质分子,氧原子和碳原子结合生成一氧化碳分子,一氧化碳分子属于化合物分子。
(4)某元素的 1 个原子与B 中的 1 个碳原子、1 个氢原子和 1 个氧原子所含质子的总和相同,则该原子共含有6+1+8=15个质子, 则比该元素少一个周期多两族的元素是氟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是,故填:。
26.2020年5月5日,中国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成功将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送入预定轨道,自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人类探月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勘探、获取地球上蕴藏量很小而月球上却很丰富的核聚变燃料—“He-3”,解决地球能源危机。发射火箭常用高氯酸铵(NH4ClO4作燃料,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H4C1O4N2↑+Cl2↑+4X↑+2O2↑。试回答下列问题:
(1)X的化学式为_____;
(2)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_____反应;
(3)氦—3原子核是由一个中子和两个质子构成的,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为(______)
【答案】H2O 分解 B
【解析】
【分析】
(1)化学方程式左边有2个氮原子、8个氢原子、2个氯原子和8个氧原子,化学方程式右边有2个氮原子、2个氯原子、4个氧原子和4个X分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方程式左右两边的原子数目相等,因此4个X分子共含有8个氢原子和4个氧原子,所以1个X分子含有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X的化学式为H2O;
故填:H2O。
(2)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物只有一种,生成物有四种,属于分解反应;
故填:分解。
(3)氦的原子核内有2个质子,因此氦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的数字应该为2,从而排除选项A和选项D,第一电子层上只能排2个电子,从而排除选项C;
故选B。
27.在点燃的条件下,A和B反应生成C和D反应前后分子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1)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该反应中有_____种原子(填数字);
(2)根据反应前后每种原子的数目不变,可知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B与生成的物质D的分子个数之比为____________。
【答案】3 1:2
【解析】
(1)根据微观示意图可知,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该反应中有氢、氮、氧共3种原子;故填:3;
(2)由图示可知该反应的方程式为:4NH3+3O22N2+6H2O;所以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B与生成的物质D的分子个数之比为3:6=1:2。故填:1:2。
28.如图是在一定条件下,某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图,请从微观角度回答下列问题:
(1)请在B图中补充相关粒子图形,使其表示正确_____;
(2)C物质是由两种单质组成混合物的原因_____;
(3)请写出与一个水分子电子数相等的阳离子(带原子团)的离子符号_____。
【答案】 由两种分子构成,且每一种分子都只含有一种的原子
【解析】
由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不变可知,在B图中应补充两个氢原子、一个氧原子和一个氢分子,如下图:
由C物质的微观构成可知,C物质是由两种单质组成混合物理由是由两种分子构成,且每一种分子都只含有一种的原子;
一个水分子电子数与一个水分子电子数相同都为10。
29.下列是初中化学部分重要的实验装置。请按要求填空:
(1)写出实验室利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_____;写出中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实验现象是_____。
(2)②中为了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采用化学方法除去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实验时将集气瓶容积五等分,并做好标记,点燃燃烧匙中红磷,立即伸入瓶中并塞紧瓶塞,待燃烧停止并冷却后,打开止水夹,发现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为集气瓶总容积的1/5.集气瓶中剩余的气体主要是_____(填名称)
(3)③中,反应前,在天平上称量整套装置及反应物的总质量为Wg,待反应停止后,再将整套装置(包括残余物)放到天平上称量,质量为_____g;该实验_____(填“能或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答案】 3Fe+2O2Fe3O4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4P+5O22P2O5 氮气 W 能
【解析】
(1)实验室利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Fe+2O2Fe3O4;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2)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P+5O22P2O5;空气主要成分有氧气、氮气以及少量二氧化碳和稀有气体等,其中只有氧气和磷反应,故集气瓶中剩余的主要气体是氮气,若氮气能燃烧或能支持燃烧,则最终剩余气体不会是氮气或剩余氮气的体积会减小,而实验完成后剩余红磷而空气中氮气的量也没有减少,说明红磷不能在氮气中继续燃烧,可判断氮气不能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氮气能与水共存说明氮气不易溶于水也不与水反应;
(3)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盐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和氯化钙,生成的二氧化碳又和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反应后质量不变应为Wg,所以该实验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30.下图中A~E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已知A和E都有可燃性,C是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D是实验室常见的一种液体。请分析回答:
(1)写出物质的化学式:C ;D ;E 。
(2)反应②的符号表达式为 。
(3)根据图示可推出A中一定含有 元素和 元素,可能含有 元素。
【答案】(1)C :CO2; D:H2O ; E:H2。
(2)H2OO2+ H2。
(3)碳(C) 和 氢(H) ; 氧(O )
【解析】
试题分析:C是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那么C是二氧化碳;D是实验室常见的一种液体,它在通电的条件下能分解,故D是水;A具有可燃性,B足量时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B是氧气,那么E是氢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故A可能只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也可能还含有氧元素,故A可能是甲烷或酒精灯。把推断的物质代入,推断正确。
31.有三瓶无色、无味的气体A、B、C,它们分别是甲烷、氢气、一氧化碳中的一种。分别点燃三种气体,用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在B、C火焰上方的烧杯壁上有水滴出现,而A火焰上方的烧杯壁上没有水滴。燃烧后分别向烧杯中注入澄清的石灰水,振荡,A、B烧杯内的石灰水变浑浊,C烧杯内没有变化。则三种气体分别是A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写化学式),写出B物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答案】CO CH4 H2 CH4+2O22H2O+CO2
【解析】
用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在B、C火焰上方的烧杯壁上有水滴出现,A火焰上方的烧杯壁上没有水滴,说明BC中含有氢元素,故A物质是一氧化碳,燃烧后分别向烧杯中注入澄清的石灰水,振荡,A、B烧杯内的石灰水变浑浊,C烧杯内没有变化,说明C物质中不含有碳元素,故C是氢气,则B是甲烷。
【详解】
由以上分析可知;A的化学式为CO,B的化学式为CH4,C的化学式为H2。甲烷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方程式为:CH4+2O22H2O+CO2
32.为了探究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改变,甲、乙、丙三组同学分别进行了下列实验,请根据图示回答问题。
[实验探究]甲、乙、丙三组同学用托盘天平分别称量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
(1)甲组同学的实验现象是红磷燃烧,产生大量_____;小气球先膨胀,冷却后变得更瘪;反应后冷却到室温称量,天平的指针_____(填:“向右”、“向左”或“不”)偏转。在该实验中,玻璃管上系一个小气球的目的是_____。
(2)乙组同学的实验现象是铁钉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溶液变为_____色,反应前、后天平保持平衡。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3)丙组同学的实验现象是反应剧烈,产生大量气泡,反应后天平不保持平衡。
[实验结论]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总质量不发生改变。
[实验反思]在探究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改变时,对于有气体参加或有气体生成的反应一定要在_____装置中进行。
【答案】白烟 不 缓冲压强,防止胶塞冲出 浅绿 密闭
【解析】
(1)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放热,气体受热膨胀,气球变大,之后温度降低,由于消耗了氧气,气球变小,待冷却至室温时由于质量不变,天平指针指向刻度盘的中间;在该实验中,玻璃管上系一个小气球的目的是缓冲压强,防止胶塞冲出;
故填:白烟;不;缓冲压强,防止胶塞冲出
(2)在乙同学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铁钉表面有一层红色物质,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CuSO4=FeSO4+Cu;
故填:浅绿;Fe+CuSO4=Cu+FeSO4
(3)在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改变时,对于有气体参加或有气体生成的反应一定要在密闭装置中进行。
故填:密闭
物 质
a
b
c
d
反应前质量(g)
20
20
20
20
反应后质量(g)
20
30
未知
14
物质
a
b
c
d
反应前的质量/g
30
5
10
15
反应后的质量/g
X
Y
20
20
甲组
乙组
丙组
实验装置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题2 水的净化课时练习,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关于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某净水装置如图所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题1 爱护水资源同步达标检测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做法有利于保护水资源的是,联合国发布报告,水是生命之源,既普通又宝贵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 分子和原子同步达标检测题,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事实的结论或解释错误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