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Day05:记叙文阅读深析-2024年五升六暑假作业语文全能训练营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练习
      Day05:记叙文阅读深析-2024年五升六暑假作业语文全能训练营(学生版).docx
    • 练习
      Day05:记叙文阅读深析-2024年五升六暑假作业语文全能训练营(家长版).docx
    Day05:记叙文阅读深析-2024年五升六暑假作业语文全能训练营01
    Day05:记叙文阅读深析-2024年五升六暑假作业语文全能训练营02
    Day05:记叙文阅读深析-2024年五升六暑假作业语文全能训练营03
    Day05:记叙文阅读深析-2024年五升六暑假作业语文全能训练营01
    Day05:记叙文阅读深析-2024年五升六暑假作业语文全能训练营02
    Day05:记叙文阅读深析-2024年五升六暑假作业语文全能训练营03
    还剩1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4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Day05:记叙文阅读深析-2024年五升六暑假作业语文全能训练营

    展开
    这是一份Day05:记叙文阅读深析-2024年五升六暑假作业语文全能训练营,文件包含Day05记叙文阅读深析-2024年五升六暑假作业语文全能训练营学生版docx、Day05记叙文阅读深析-2024年五升六暑假作业语文全能训练营家长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6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温馨的意味》,完成以下小题。
    温馨①的意味
    梁晓声
    ①温馨是纯粹的汉语词。近年常读到它,常听到它;自己也常写到它,常说到它。于是静默独处之时就想——温馨,它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②从小学二三年级起,母亲便为全家的生活去离家很远的工地上班。每天早上天未亮便悄悄地起床走了,往往在将近晚上八点时才回到家里。若冬季,那时天已完全黑了,我便冒着寒冷到小胡同口去迎母亲。从那儿可以望到马路。一眼望过去很远很远,不见车辆,不见行人。终于有一个人影出现,矮小,然而“肥胖”,那是身穿了工地上发的过膝的很厚的棉坎肩②所致,像矮小却穿了笨重铠(kǎi)甲的古代兵卒(zú)。断定那便是母亲。在路灯幽蓝清冽的光下,母亲那么快地走着。她知道小儿女们还饿着,等着她回家胡乱做口吃的呢!
    ③于是边跑着迎上去,边叫:“妈!妈……”
    ④如今回想起来,那远远望见的母亲的古怪身影,当时对我即是温馨。回想之际,觉得更是了。
    ⑤小学四年级暑假中的一天,跟同学们到近郊去玩,采回了一大捆狗尾草。母亲正巧闲着,于是用那一大捆狗尾草为弟弟妹妹们编小动物。转眼编成一只狗,转眼编成一只虎,转眼编成一头牛……她的儿女们属什么,她就先编什么。之后编成了十二生肖。再之后还编了大象、狮子和仙鹤、凤凰……母亲每编成一种,我们便赞叹一阵。于是母亲一向忧愁的脸上,难得地浮现出了微笑……
    ⑥如今回想起来,母亲当时的微笑,对我即是温馨。那些狗尾草编的小动物,插满了我们破家的各处。
    ⑦上了中学的我,于一个穷困的家庭而言,几乎已是全才了。抹墙,修火炕,砌炉子,样样活都拿得起,干得很是在行。几乎每一年春节前,都要将个破家里里外外粉刷一遍。母亲和弟弟妹妹们撑不住盹,东倒西歪全睡了。只有我一个人还在细细地擦、擦、擦……连地板都擦出清晰的木纹了。第二天一早,弟弟和妹妹们醒来,看看这儿,瞅瞅那儿,一切干干净净有条不紊,看得他们目瞪口呆……
    ⑧如今想来,温馨在母亲和弟弟妹妹眼里,在我心里,他们眼里有种感动,我心里有种快乐。仿佛,感动是火苗,快乐是劈柴,于是家里温馨重重。尽管那时还没生火,屋子挺冷……
    ⑨下乡了,每次探家,总是在深夜敲门。灯下,母亲的白发是一年比一年多了。我从怀里掏出积攒了三十几个月的钱无言地塞在母亲瘦小而粗糙的手里,或二百,或三百。三百的时候,当然是向知青③战友们借了些的。那年月,二三百元,多大一笔钱啊!母亲将头一扭,眼泪就下来了……
    ⑩如今想来,当时对于我,温馨在母亲的泪花里。为了让母亲过上不必借钱花的日子,再远的地方我都心甘情愿地去,什么苦都算不上是苦。母亲用她的泪花告诉我,她完全明白她这一个儿子的想法。我的心使母亲的心温馨,母亲的泪花使我的心温馨……
    ⑪温馨,它不是设计与布置的结果,不是刻意营造出来的。它储存在寻常人们所过的寻常的日子里,偶一闪现,转瞬即逝,融解在寻常日子的交替中。它虽融解在日子里了,却并没有消亡,而是在光阴和岁月中渐渐沉淀,等待我们不经意间又想起了它……
    (选自《父亲与茶》,梁晓声著)
    【注释】①温馨(xīn):温暖,充满温情的。②棉坎肩:坎肩,无袖短上衣,增强肩部御寒,和现在的马甲相似。③知青:知识青年,简称知青,特定历史时期的称谓,指从1968年开始一直到1978年末期从城市去到农村和农垦兵团务农或建设保卫边疆的年轻人。
    1.作者回忆了哪些温馨往事?从哪里感受到温馨?请细读全文,完成下面表格。
    2.从下面哪些内容可以感受到母亲对儿女的爱?
    ①每天早上天未亮便悄悄地起床走了……
    ②母亲那么快地走着。她知道小儿女们还饿着……
    ③她的儿女们属什么,她就先编什么。
    ④母亲和弟弟妹妹们撑不住盹,东倒西歪全睡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短文把母亲比作“矮小却穿了笨重铠甲的古代兵卒”,下面哪些理解是正确的?
    ①刻画出母亲矮小肥胖的形象②从侧面衬托出天气极端寒冷
    ③突出了母亲的劳作极其艰辛④写出母亲累得走不动的样子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①
    4.母亲的脸上为什么“一向忧愁”?
    A.工作辛苦
    B.儿女太多
    C.生活操劳
    D.家庭穷困
    5.文章写“尽管那时还没生火,屋子挺冷……”的用意是什么?
    A.提示事情发生在那年冬天
    B.衬托作者勤劳能干和懂事
    C.通过对比突出家里的温馨
    D.强调当时的家庭非常贫寒
    6.“我”工作后把积攒的钱塞给母亲,“母亲将头一扭,眼泪就下来了……”请联系上下文,体会母亲当时内心的想法,用恰当的语言描述出来。

    7.在作者的眼里,温馨究竟意味着什么?请联系短文表达的意思,用“温馨是……温馨是……温馨是……”的句式把作者对“温馨”的感受写下来。

    阅读。
    一根拐杖
    ㅤㅤ①我14岁那年,父亲在工地不小心摔断了右腿。医生说至少得休养一年半载才能好,这可愁坏了父亲,一家老小都【希望 指望】 着他遮风避雨。
    ㅤㅤ②父亲是个待不住的人,刚刚休养了半个月,他就让母亲给他弄了一副拐杖,说家里太闷,要出去溜达溜达。让我们想不到的是,靠拐杖支撑着走路的父亲晚上回来的时候,照样神奇地给我们挣回了钱。望着那几张皱巴巴的毛票,我心里好像塞进一团棉花,堵得慌。想到父亲右腿上打着厚厚的石膏,拄着拐杖在步行街发广告单,一站就是一整天,我心里仿佛飞进了马蜂,蜇得我一阵阵地疼,鼻子酸酸的,泪水在眼眶里打转。
    ㅤㅤ③周末的时候,我要替他去发广告单。他不准,狠狠地训斥了我:“没出息的孩子才去发广告单,你只管给我好好读书!”我头一回没听他的话,偷偷地跟着去了。
    ㅤㅤ④太阳尽情地释放着它的热情,风儿也不见一丝踪影,路旁的几棵法国梧桐无精打采地耷拉着叶子,来往的人们都将自己的脸儿躲在五颜六色的遮阳帽或太阳伞下。父亲直直地站在太阳底下,像一棵树,胳膊架着双拐,汗水在脸上肆意地流淌。我很想过去帮父亲擦擦汗,但又担心他责骂我,只好在那里暗自替父亲难受着。
    ㅤㅤ⑤就在这时,发生了令我终生难忘的一幕。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摇摇晃晃地走过父亲的身边,忽然晕倒在地上。呼啦啦地围上来一帮人,却没有一个去扶的。这是一群麻木的人,我朝人群中那一张张脸望过去,每一张都写着冷漠。
    ㅤㅤ⑥不,有一张脸是个例外,如同千万枯藤上唯一鲜活的一片叶子,那是父亲的脸!粗糙的布满皱纹的脸,此刻却光滑得如一面镜子映照着人的良心。
    ㅤㅤ⑦父亲拄着拐杖,费力地拨开人群,蹲下来,为老人掐人中穴……听见有人小声议论,说前几天有个年轻人救了一位老人,却被老人讹上了,最后那个年轻人在医院花了近千元的冤枉钱。这大概就是大家袖手旁观的原因吧。
    ㅤㅤ⑧经过一番救助,中暑的老人醒了过来。他向父亲【道谢 感谢】 ,颤颤巍巍地站起来,像一支在风中燃烧的蜡烛,随时都有被吹灭的危险。父亲递给老人一根拐杖:“拄着点儿走吧能稳当些。”
    ㅤㅤ⑨“谢谢,那你怎么办?”
    ㅤㅤ⑩“没啥,我这不是还有一根吗?我只是断了一条腿,一根拐杖足够了。”
    ㅤㅤ⑪面对父亲的真情送拐,人群出奇地安静,大家满脸惊愕。
    ㅤㅤ⑫少了一根拐杖,我本以为父亲会摔倒,可他只是摇晃了几下,挺直了背开始分发起来。他像一棵树,一棵直立的树,很深很深的根。
    ㅤㅤ⑬人群并没有散去,大家纷纷接单,一双,十双……枯藤冒出了新芽儿!
    ㅤㅤ⑭父亲让我懂得,每个人都需要一根善的拐杖。它会让你的灵魂站得稳当一些,不至于在风雨飘摇的尘世中摇摇晃晃。
    8.用“√”划记【】中正确的词语。
    9.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对应的四字词语。
    (1)形容精神不振,提不起劲头。
    (2)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10.读选段⑦﹣⑭,梳理文章内容,补充表格。
    从上面的表格可以看出,作者运用了 的手法,写出了父亲和围观的人面对摔倒的老人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突出了父亲 的高尚品质。
    11.选段④中画横线的句子是 描写,其好处是 。
    12.选文《一根拐杖》是用 作题目
    A.主要人物
    B.主要事件
    C.主要事物
    13.对题目中的“拐杖”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题目中的“拐杖”是全文线索,既设置了悬念,又激发了读者的兴趣。
    B.题目中的“拐杖”仅仅指支撑父亲走路的那个简单器械。
    C.题目一语双关,表面是指父亲因为摔断腿而拄着的拐杖,深层含义是指父亲善良、乐于助人的精神。
    阅读《向生命鞠躬》
    ①早就想带儿子爬一次山。这和锻炼身体无关,而是想让他尽早知道世界并不仅仅是由电视、高楼以及汽车这些人造的东西构成的。只是这一想法的实现已是儿子两岁半时的初冬季节。
    ②初冬的山上满目萧瑟。割剩的麦茬已经黄中带黑,本就稀拉的树木因枯叶的飘落更显孤单,黄土地少了绿色的润泽了无生气。因此,当儿子发现了一只蚂蚱并指给我看时,我也感到十分惊讶。我想,这恐怕是山上唯一还倔强活着的蚂蚱了。
    ③我蹑手蹑脚地靠近,它发现有人,蹦了一下,但显然已经很衰老,才蹦出去不到一米。我迅速扑过去用双手将它罩住,然后将手指张开一条缝,捏着它的翅膀将它活捉了。
    ④我觉得就这样交给儿子,会被它挣脱,于是拔了一根干草,将细而光的草秆从它身体的末端捅进,再从它的嘴里捅出——小时候我们抓蚂蚱,为防止其逃跑都是这样做的,有时一根草秆上要穿六七只蚂蚱。蚂蚱的嘴里滴出淡绿的液体,那是它的血。
    ⑤我将蚂蚱交给儿子,告诉他:“这叫蚂蚱,专吃庄稼,是害虫。”儿子似懂非懂地点头,握住草秆,将蚂蚱盯了半天,然后又继续低头用树枝专心致志地刨土。儿子还没有益虫、害虫的概念,在他眼里一切都很新鲜。
    ⑥“跑了!跑了!”儿子忽然急切地叫起来。我扭头看见儿子只握着一根光秃秃的草秆,上面的蚂蚱已不翼而飞。我连忙跟儿子四处找。其实蚂蚱并未逃出多远,它只是在地上艰难地爬,间或无力地跳一下,因此我很轻易就发现了它,再一次将它生擒。我将蚂蚱重新穿回草秆,所不同的是,当儿子又开始兴致勃勃地刨土时,我没有离开,想看看这小玩意儿究竟是用何种方法逃跑的。
    ⑦儿子手里握着的草秆不经意间碰到了旁边的一丛枯草,蚂蚱迅速将一根草茎抱住。随着儿子手抬高,那穿着蚂蚱的草秆渐成弓形,可是蚂蚱死死地抱住草茎。难以想象这如此孱弱受着重创的蚂蚱竟还有这么大的力量!
    ⑧儿子的手稍一松,它就开始艰难地顺着草茎往上爬。穿出它嘴的草秆在一点儿一点儿缩短,退出它身体的草秆已被它的血染得微绿。
    ⑨我张大嘴巴,看得出了神。我的心被悲壮的蚂蚱强烈震撼。它所忍受的疼痛我们人类不可能忍受。它的壮举在人世间也不可能发生。
    ⑩我相信,自己正在目睹一个奇迹,我想这是并非所有人都有幸目睹的生命的奇迹。等蚂蚱终于将草秆从身体里完全退出后,反而腿一松,从所抱的草茎上滚落到地上。它一定是筋疲力尽了。
    ⑪儿子手握着草秆再没有动。原来他和我一样,在呆呆地盯着蚂蚱的一举一动,并为之震惊。
    ⑫我慢慢站起来,随即向前微微弯腰。儿子以为我又要抓蚂蚱,连忙喊:“别,别,别动它!”我明白儿子的意思。
    ⑬但是,儿子大概永远也不会明白我弯腰的意思。我几乎是在下意识地鞠躬,向一个生命、一个顽强的生命鞠躬。
    14.请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15.文章第②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是什么描写?它的作用是什么?

    16.文章第④自然段“蚂蚱的嘴里滴出淡绿的液体,那是它的血”和第⑧自然段“草秆已被它的血染得微绿”,作者两次提到“流血”,下列对其作用的表述最正确的一项是( )
    A.两次流血程度不同,说明蚂蚱受到了重创。
    B.突出了蚂蚱为重获自由不懈努力的精神。
    C.体现了蚂蚱所忍受的疼痛我们人类不可能忍受。
    D.说明蚂蚱的壮举在人世间不可能发生。
    17.如果想知道蚂蚱是如何逃跑的,我们应该重点阅读第 自然段,从蚂蚱逃跑的方法中我们体会出 。
    18.读完这篇文章,你一定有自己的感悟,请写下来。

    阅读《踏上南极》。
    ①南极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大陆,几乎完全被厚厚的冰雪覆盖。南极资源丰富,地下蕴藏着金、铜、铁和石油等200多种矿藏资源。为了对南极进行科学考察,我国先后在南极设立了四个科学考察站——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
    ②我们站在轮船的甲板上,看到海里的浮冰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知道我们的目的地——长城站快要到了。不一会儿,我们看到了覆盖厚厚冰雪的岛屿连绵起伏,通过望远镜,可以看到长城站所在的菲尔德斯半岛。这时,正是南极的夏天,但岛上仍是白雪皑皑,雪色映照下,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分外鲜艳夺目。
    ③我们乘坐冲锋艇在浮冰中滑行,很快,就踏上了南极的大地。刚一登岛,我们就看到雪地上插着一圈小红旗,十分引人注目。迎接我们的长城站科研人员提醒我们:十几米外有两头海豹,不能靠近打扰。海豹一动不动,像一座岩石雕塑。同行的一位摄影爱好者忍不住向它们附近抛了一个雪团,想引起海豹的注意。这时,刚才还笑容可掬的长城站科研人员马上严肃起来,轻声制止说,那两只海豹才出生一个多月,是他们特别喜欢的宠儿,但平时对它们都是敬而远之。原来,在南极,任何打扰动物的行为都是不可以的,因为违反了《南极条约》。《南极条约》是为保护南极生态制定的法律,所有国家的人都必须遵守。
    ④我们仔细观察这两头小海豹,它们虽然身子不动,但偶尔也会抬起头看看我们。它们的眼神特别安逸,一副懒洋洋的神态,完全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样子。小海豹知道,这里就是它们的家,没人会打扰或伤害它们。长城站的科学家告诉我们,这两只小海豹待的地方,已经被他们列为自然保护区,是一个长约2000米、宽约300米的海边滩涂。在这里,我们还第一次见到企鹅,它们走路时那一摇一摆的样子,真是有趣极了。
    ⑤进了长城站,我们看到了室内有许多假花假草,真鸟笼里也放着假鸟。原来,在南极工作的人十分想念故乡的花草和小鸟,但为了遵守《南极条约》,绝不会带一棵草,一根木,一只鸟进入南极。看到这样的情景,我们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
    19.我国先后在南极建立了长城站、 、 和 四个科学考察站,“我们”考察去的是长城站,是在南极的 。
    20.你从第②自然段画线的句子中,体会出什么?

    21.为什么“刚才还笑容可掬的长城站科研人员马上严肃起来”?

    22.文章第④自然段中,作者着重描写了两只小海豹的动作和神态,其目的是什么?

    23.文章结尾处这句“看到这样的情景,我们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想一想“我们”为什么而感动?

    现代文阅读。
    朱老总和小红军
    ①这天下午,朱德和袁国平他们正说说笑笑地在大雾里行进,忽然听到前面山拐角处有痛苦的呻吟声。朱德循着声音走上前去,看见一个十五六岁的红军战士面黄肌瘦,倒卧在地上,微微地闭着眼睛呻吟着,一只脚穿着草鞋,另一只脚上包着一块破布。一个稍许年长的战士坐在一边守护着他。
    ②“他病了吗?”朱德走上去问。
    ③“不,他的脚走坏了,”那个年长的战士说,“连里本来想把他留下,他死活不肯,我只好扶着他慢慢地走。贵州这个鬼地方真遭罪呀!要是在我们江西,你看……”
    ④“要是把你留下,你愿意吗?”那个小鬼冷不丁地冒出这么一句,眼睁了睁又合上了。
    ⑤朱德躬下身子,摸了摸小鬼的额头,觉得有点烧,然后就蹲下来,去解他脚上那块很脏的破布。警卫员小崔和手枪班班长袁国平,一看总司令要去解又脏又臭的包脚布,就赶上前想去拦他,可是朱德已经解开了。
    ⑥人们不禁吃了一惊,这只脚肿得很大,胀得发紫。朱德用手轻轻地摁了一摁,叹了口气说:“很可能是化脓了。”“等医生上来给他治吧!”小崔在旁边说。
    ⑦朱德好像没有听见。他攥着拳头想了一会儿,仰起脸说:“你们谁带刀子了吗?”
    ⑧小崔迟迟疑疑地掏出了一把小刀。朱德接过来。划了根火柴给刀尖消了消毒,就说:“小鬼,你挺住一点,不会疼的!”说着,他就伏下身子,在那只紫红的脚上刺了一个小口,然后用两只手攥着脚,又说:“小家伙,没得关系,咬咬牙!脓一出来就轻松了。”
    ⑨那个小鬼哼了两声,大团的脓液流了出来,小崔和袁国平掏了些烂纸擦起来。小鬼的额头上冒出一层汗珠。朱德瞅着他微笑着说:“轻松了吧!”
    ⑩那个小鬼望着他天真地一笑。朱德吩咐小崔:“看马褡子里有补衣服的破布没有?去找一块给他包上。”小崔跑到黑马那里,很快从马褡子里摸出一块破布给小鬼包上。朱德把手一招:“把马牵过来!”
    ⑪小崔这时一肚子不高兴,可是又不能公开制止,只好仰起脸看看天说:“天不早啦,今天恐怕赶不到宿营地了!”“赶不到,就慢慢走嘛!”朱德皱了皱那对浓眉。
    ⑫袁国平见事已至此,就对迟迟疑疑的小崔笑了笑,摆摆手,说:“那就快牵过来吧!”
    ⑬黑马来到近前,朱德又笑着对小鬼说:“小鬼,你今天莫愁啰,骑上马走,到宿营地休息一两天就会好的!”
    ⑭小鬼在马上精神好了许多,走几步就回头看看朱德,终于说:“首长,我好像在哪里见过你,可是又想不起来,你是哪个单位的呀?”
    ⑮袁国平哈哈大笑,连忙赶上几步说:“你们连这位首长都不认识吗?这是……”他刚刚要说出口来,就被朱德打断:“我是收容队的。你们啥时候走不动,找我就是啰!”
    ⑯周围的人都笑起来。
    ⑰一行人又穿行在白茫茫的浓雾之中。
    (选自魏巍长篇小说《地球的红飘带》,有删改)
    24.文章围绕朱德写了哪些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为小红军疗伤→ → →继续行军
    25.仔细阅读文中描写朱德的内容,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26.作者在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雾”和“笑”,联系全文内容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
    1. 母亲的古怪身影 母亲用狗尾草编小动物 我粉刷房子 母亲的泪花 2.A 3.B 4.D 5.C 6.曾经我辛苦照顾的儿女们如今长大了,可以照顾自己、照顾家庭了,我为有这样懂得感恩的孩子而感到骄傲、幸福。 7.温馨是母亲当时的微笑,温馨是母亲和弟弟妹妹们眼里的感动,温馨是母亲的泪花。
    【解析】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和概括。
    结合第④段中的“那远远望见的母亲的古怪身影,当时对我即是温馨。”可得①:母亲的古怪身影。
    结合第⑤段中的“母亲正巧闲着,于是用那一大捆狗尾草为弟弟妹妹们编小动物”“于是母亲一向忧愁的脸上,难得地浮现出了微笑……”可得②:母亲用狗尾草编小动物。
    结合第⑦段中的“几乎每一年春节前,都要将个破家里里外外粉刷一遍。母亲和弟弟妹妹们撑不住盹,东倒西歪全睡了。只有我一个人还在细细地擦、擦、擦……连地板都擦出清晰的木纹了。”可知③:我粉刷房子。
    结合第⑩段“如今想来,当时对于我,温馨在母亲的泪花里。”可得④:母亲的泪花。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①结合第②自然段“从小学二三年级起,母亲便为全家的生活去离家很远的工地上班。每天早上天未亮便悄悄地起床走了。”可知母亲是为了全家的生活每天天不亮就走了。
    ②“她知道小儿女们还饿着,等着她回家胡乱做口吃的呢!”可知是爱孩子快点走着。
    ③结合第⑤自然段“转眼编成一只狗,转眼编成一只虎,转眼编成一头牛……她的儿女们属什么,她就先编什么。”可知为了孩子开行而编属相动物。
    ④母亲和弟弟妹妹撑不住打盹,睡着了,是因为他们太累太困了。
    故选A。
    3.本题考查对文章句子的理解。
    结合第②自然段“若冬季,那时天已完全黑了,我便冒着寒冷到小胡同口去迎母亲。从那儿可以望到马路。一眼望过去很远很远,不见车辆,不见行人。终于有一个人影出现,矮小,然而“肥胖”,那是身穿了工地上发的过膝的很厚的棉坎肩所致,像矮小却穿了笨重铠甲的古代兵卒。断定那便是母亲。在路灯幽蓝清冽的光下,母亲那么快地走着。她知道小儿女们还饿着,等着她回家胡乱做口吃的呢! ”中“身穿了工地上发的过膝的很厚的棉坎肩”可知当时天气寒冷。天气那冷冷那么黑那么晚,母亲才回家,突出母亲的劳动很艰辛。故选B。
    4.本题考查分析字词句段的含义。
    由第②自然段中“从小学二三年级起,母亲便为全家的生活去离家很远的工地上班。每天早上天未亮便悄悄地起床走了,往往在将近晚上八点时才回到家里。”可知,母亲想尽可能的给孩子们好的生活,但家庭贫困,因此母亲脸上“一向忧愁”。故选D。
    5.本题考查分析字词句段的含义。
    结合第⑧自然段“如今想来,温馨在母亲和弟弟妹妹眼里,在我心里,他们眼里有种感动,我心里有种快乐。仿佛,感动是火苗,快乐是劈柴,于是家里温馨重重。尽管那时还没生火,屋子挺冷……”可知,母亲和弟弟妹妹因为我一夜把墙壁粉刷完,很感动,我也很快乐,跟家里的冷形成对比,通过对比突出家里的温馨。故选C。
    6.本题未开放性试题。
    “母亲将头一扭,眼泪就下来了……”是因为感动,通读全文可知母亲感动的原因是:一是因为自己的人生经历,体会孩子的辛苦,心疼孩子;二是孩子长大了能挣钱了,感到欣慰;三是为有这样懂事的懂得感恩的孩子感到幸福。结合母亲感动的原因写出母亲的想法即可。例如:曾经我辛苦照顾的儿女们如今长大了,可以照顾自己、照顾家庭了,真是太好了。
    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第④段中的“那远远望见的母亲的古怪身影”可知温馨在母亲的古怪身影里;结合第⑥段中的“如今回想起来,母亲当时的微笑,对我即是温馨。那些狗尾草编的小动物,插满了我们破家的各处。”可知温馨在母亲的微笑里;结合第⑧段中的“如今想来,温馨在母亲和弟弟妹妹眼里,在我心里,他们眼里有种感动,我心里有种快乐。仿佛,感动是火苗,快乐是劈柴,于是家里温馨重重。尽管那时还没生火,屋子挺冷……”可知温馨在母亲和弟弟妹妹的感动里;结合第⑩段“如今想来,当时对于我,温馨在母亲的泪花里。”可得温馨在母亲的泪花里。由此可见,温馨是母亲古怪的身影,温馨是母亲当时的微笑,温馨是母亲和弟弟妹妹们眼里的感动,温馨是母亲的泪花。
    8.指望 道谢 9. 无精打采 袖手旁观 10. 拄着拐杖 袖手旁观 真情送拐 作比较 乐于助人 11. 环境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天气的炎热,为后文老人摔倒作铺垫 12.C 13.B
    【解析】8.本题考查选词填空。
    “希望”通常指一种愿望或期望,它可能实现,也可能不实现,是一个较为中性的词。而“指望”则更倾向于对某事物或某人有所依赖,意味着在某种程度上是必需的。
    第①段“医生说至少得休养一年半载才能好,这可愁坏了父亲,一家老小都【希望 指望】着他遮风避雨。”根据句子的语境,一家人“愁坏了”是因为父亲至少需要休养一年半载,这意味着在这段时间里,父亲可能无法为家庭提供他通常所做的贡献。因此,家人对他的依赖程度增加了,他们不仅仅“希望”他能遮风避雨,而是“指望”他能这样做。因此,选择“指望”更符合句子的语境和含义。
    “感谢”一词通常用于表达对他人的帮助、支持或恩赐的感激之情,是一种更为普遍的表达方式。而“道谢”一词则更侧重于具体的行动或帮助,强调向对方表示感激的动作或过程。
    第⑧段“他向父亲【道谢 感谢】,颤颤巍巍地站起来,像一支在风中燃烧的蜡烛,随时都有被吹灭的危险。”在这个句子中,描述了“他”向父亲表达感激的场景,并且用了“颤颤巍巍地站起来”这样的细节来描绘他的虚弱和感激之情。因此,使用“道谢”更为贴切,因为它更具体地表达了“他”对父亲帮助的感激之情,并且与后文的描述形成了呼应。
    9.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第④段“路旁的几棵法国梧桐无精打采地耷拉着叶子。”这个句子中的“无精打采”形容了法国梧桐的叶子因为某种原因而显得缺乏生机和活力,看起来就像是失去了精神一样。因此可知形容“精神不振,提不起劲头。”这个句子意思的词语是“无精打采”。
    第⑦段“这大概就是大家袖手旁观的原因吧。”这个句子中的“袖手旁观”指的是周围的人群在看到父亲救助老人时,并没有选择伸出援手或提供帮助,而是选择了在一旁观看,不参与救助行动。由此可知形容“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这个句子意思的词语是“袖手旁观”。
    10.本题考查对短文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本题要求阅读短文,概括主要内容,提炼文字完成填空。
    第⑦段写父亲紧急救助老人,而其他人都是袖手旁观;第⑧段写父亲送老人拐杖,而众人满脸惊愕;第⑫段写父亲单拐挺直站立,继续发传单,众人纷纷接过传单。从上面的表格可以看出,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写出了父亲和围观的人面对摔倒的老人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突出了父亲勇敢、无私、有爱心、善良、正义感的高尚品质,同时也呼吁人们要勇于承担责任,关心他人,传递正能量。
    11.本题考查描写方法。
    第④段“太阳尽情地释放着它的热情,风儿也不见一丝踪影,路旁的几棵法国梧桐无精打采地耷拉着叶子。来往的人们都将自己的脸儿躲在五颜六色的遮阳帽或太阳伞下。”这个画波浪线的句子的“太阳”“风儿”“梧桐树”这些词语可知描写了当时周围的环境,这个环境描写表现了当时天气的炎热,为老人晕倒做铺垫,同时也表现了父亲的辛苦。
    12.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
    选文《一根拐杖》的题目并不是以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来命名,而是以一根拐杖这一主要事物作为标题。整篇文章围绕这根拐杖展开,讲述了父亲在工地摔断腿后,依然坚持用拐杖支撑着自己工作,同时用这根拐杖救助了一位中暑的老人,最终这根拐杖成为了传递善良和乐于助人精神的象征。所以,这根拐杖是整篇文章的核心和主题,用主要事物作为标题是合适的。
    故选C。
    13.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
    B.本文主要以“拐杖”为线索,记叙了父亲拄着拐杖发传单时,遇到突发疾病的老人进行紧急救助,并送老人拐杖的事。通过“拐杖”借物喻人,它不仅指支撑父亲走路的那个简单器械,更重要的是刻画出父亲的善良、坚强、疼爱孩子的慈父形象,赞扬了父亲乐于助人的崇高品格。
    故选B。
    14.“我”与儿子爬山时,发现并捉住蚂蚱,用草秆穿透其身体给儿子玩。蚂蚱脱逃,“我”再次捉住蚂蚱仍用草秆穿透其身体,蚂蚱艰难脱逃。“我”向顽强的生命鞠躬。 15.自然环境描写,交代了蚂蚱生存的环境,突出了蚂蚱生命力的顽强。 16.B 17. ⑦ 蚂蚱为了获得自由抓住任何机会去拼搏,让人敬仰。 18.一只蚂蚱,无论如何是敌不过人类的,但是在强大的人类面前,它没有屈服,而是表现出一种顽强的斗争精神,让人钦佩。在生活中,当我们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也应该像蚂蚱一样永不屈服,用顽强的斗争精神去面对它。
    【解析】14.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通读第②至第⑤自然段,主要讲述了“我”与儿子爬山时,发现并捉住了蚂蚱,“我”用草秆穿透其身体给儿子玩;第⑥自然段讲述了蚂蚱脱逃,“我”再次捉住蚂蚱,仍用草秆穿透其身体;第⑦至第⑪自然段讲述了“我”看到了蚂蚱是如何艰难脱逃的。第⑫至第⑬自然段讲述了“我”向顽强的生命鞠躬。由此可知,本文主要讲述了“我”与儿子爬山时,发现并捉住了蚂蚱,“我”用草秆穿透其身体给儿子玩。蚂蚱脱逃,“我”再次捉住蚂蚱,仍用草科穿透其身体,“我”看到了蚂蚱是如何艰难脱逃的并向顽强的生命鞠躬。
    15.本题考查描写方法及作用。
    解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以从四个方面去思考:1、内容。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写出环境的特征。2、渲染氛围。3、衬托人物的心情。4、为下文的情节做铺垫,照应前文,推动情节发展。
    本文第②自然段中“初冬的山上满目萧瑟。割剩的麦茬已经黄中带黑,本就稀拉的树木因枯叶的飘落更显孤单,黄土地少了绿色的润泽了无生气。”这些属于自然环境的描写,描写交代了蚂蚱生存的环境,渲染了萧瑟肃杀的氛围,突出了蚂蚱生命力的顽强。
    1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根据文章第⑦自然段中“随着儿子手抬高,那穿着蚂蚱的草秆渐成弓形,可是蚂蚱死死地抱住草茎。难以想象这如此孱弱受着重创的蚂蚱竟还有这么大的力量!”第⑧自然段中“穿出它嘴的草秆在一点儿一点儿缩短,退出它身体的草秆已被它的血染得微绿。”及第⑨自然段中“我张大嘴巴,看得出了神。我的心被悲壮的蚂蚱强烈震撼。它所忍受的疼痛我们人类不可能忍受。它的壮举在人世间也不可能发生。”可知,短文第④自然段“蚂蚱的嘴里滴出淡绿的液体,那是它的血。”第⑧自然段“草秆已被它的血染得微绿”两次提到“流血”,突出了蚂蚱为重获自由不懈努力的精神。
    故选B。
    17.本题考查阅读方法和策略。
    第⑥段,读句子“当儿子又开始兴致勃勃地刨土时,我没有离开,想看看这小玩意儿究竟是用何种方法逃跑的。”第⑦段,读句子“儿子手里握着的草秆不经意间碰到了旁边的一丛枯草,蚂蚱迅速将一根草茎抱住。随着儿子手抬高,那穿着蚂蚱的草秆渐成弓形,可是蚂蚱死死地抱住草茎。”第⑧段,读句子“儿子的手稍一松,它就开始艰难地顺着草茎往上爬。”可知,第⑦段详细描写了蚂蚱是如何找机会逃跑的,应该重点阅读第⑦段,结合关键词“迅速将一根草茎抱住”“死死地抱住草茎”“艰难地”可知,从蚂蚱逃跑的方法中我们体会出蚂蚱求生的欲望很强,它的不懈努力让人敬仰。
    18.本题考查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本文主要讲述了“我”与儿子爬山时,发现并捉住了蚂蚱,“我”用草秆穿透其身体给儿子玩。蚂蚱脱逃,“我”再次捉住蚂蚱,仍用草秆穿透其身体,“我”看到了蚂蚱是如何艰难脱逃,“我”向顽强的生命鞠躬。据此分析即可。答案不唯一。如:
    一只小小的蚂蚱,在强大的人类面前,它不肯屈服,为了重获自由拼命努力,顽强斗争,让人肃然起敬。同样的,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遇到困境时,也应该像这只蚂蚱学习,奋力拼搏,永不服输。
    19. 中山站 昆仑站 泰山站 菲尔德斯半岛 20.体会出作者热爱祖国,为祖国的成就自豪的情感。 21.因为同行的一位摄影爱好者忍不住向两只小海豹附件抛了一个雪团,而在南极任何打扰动物的行为都是不可以的,这违反了《南极条约》。 22.说明在南极人们都爱护动物,保护环境,自觉遵守《南极条约》,因而动物有安全感。 23.感动于那里的人们虽然非常思念家乡,思念家乡的一草一木,但为了南极的生态,严格遵守《南极条约》。
    【解析】19.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
    第①段,读句子“为了对南极进行科学考察,我国先后在南极设立了四个科学考察站——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第②段,读句子“不一会儿,我们看到了覆盖厚厚冰雪的岛屿连绵起伏,通过望远镜,可以看到长城站所在的菲尔德斯半岛。”可知,我国先后在南极建立了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四个科学考察站,“我们”考察去的是长城站,是在南极的菲尔德斯半岛。
    20.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
    第②段,读句子“这时,正是南极的夏天,但岛上仍是白雪皑皑,雪色映照下,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分外鲜艳夺目。”在白雪的映照下,更加凸显出五星红旗的鲜艳,从“高高飘扬”“分外鲜艳夺目”可知,从这里能体会出作者深爱着祖国并有强烈的自豪感。
    21.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第③段,读句子“同行的一位摄影爱好者忍不住向它们附近抛了一个雪团,想引起海豹的注意。”“原来,在南极,任何打扰动物的行为都是不可以的,因为违反了《南极条约》。《南极条约》是为保护南极生态制定的法律,所有国家的人都必须遵守。”可知,一位摄影爱好者向海豹附近抛了一个雪团,而在南极,任何打扰动物的行为都是不可以的,因为违反了《南极条约》。所有国家的人都必须遵守《南极条约》。
    22.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
    第④自然段,读句子“它们的眼神特别安逸,一副懒洋洋的神态,完全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样子。小海豹知道,这里就是它们的家,没人会打扰或伤害它们。”可知,作者着重描写了两只小海豹的动作和神态,是在用实例说明人们都遵守《南极条约》,不会打扰动物,动物们也很有安全感,把这里当成它们的家。
    2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从第⑤自然段“我们看到了室内有许多假花假草,真鸟笼里也放着假鸟。原来,在南极工作的人十分想念故乡的花草和小鸟,但为了遵守《南极条约》,绝不会带一棵草,一根木,一只鸟进入南极。”可知,“我们”之所以感动是因为在南极工作的人虽然十分想念故乡的花草和小鸟,但为了不破坏南极的生态环境,严格遵守《南极条约》,他们绝不会带一棵草,一根木,一只鸟进入南极。
    24. 路遇生病小红军 让马给小红军 对小红军“撒谎” 25.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朱德皱了皱那对浓眉
    爱护战士、平易近人 26.作者运用了首尾呼应的写法,突出了行军环境的恶劣,体现了战士们积极乐观的精神。
    【解析】2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与概括。
    从第①段的“朱德循着声音走上前去,看见一个十五六岁的红军战士面黄肌瘦,倒卧在地上,微微地闭着眼睛呻吟着,一只脚穿着草鞋,另一只脚上包着一块破布”可知,这里写了朱德遇到了生病的小红军,可以简单概括为“路遇生病小红军”。
    从第⑬段的“黑马来到近前,朱德又笑着对小鬼说:‘小鬼,你今天莫愁啰,骑上马走,到宿营地休息一两天就会好的!’”可知,这里写了朱德将马让给生病的小红军,可以简单概括为“让马给小红军”。
    从第⑮段的“他刚刚要说出口来,就被朱德打断:‘我是收容队的。你们啥时候走不动,找我就是啰!’”可知,这里写了朱德对生病小红军隐瞒身份,可以简单概括为“对小红军‘撒谎’”。
    25.本题考查的是人物描写和分析人物形象。
    “小家伙,没得关系,咬咬牙!脓一出来就轻松了”在文章第⑧段。联系第⑧段“他就伏下身子,在那只紫红的脚上刺了一个小口,然后用两只手攥着脚,又说”可知,这是对朱德的语言描写。
    神态描写指的是描写人物的面部动作和变化,即人物的表情变化。通过阅读文章,第⑪段的“朱德皱了皱那对浓眉”是对朱德的神态描写。
    “说着,他就伏下身子,在那只紫红的脚上刺了一个小口,然后用两只手攥着脚”在文章第⑧段。“伏下”“刺了”“攥着”都是朱德做的动作,因此这句话是对朱德的动作描写。
    从第⑧段的“说着,他就伏下身子,在那只紫红的脚上刺了一个小口,然后用两只手攥着脚”和第⑬段“黑马来到近前,朱德又笑着对小鬼说:‘小鬼,你今天莫愁啰,骑上马走,到宿营地休息一两天就会好的!’”可知,朱德亲自给小战士治伤,并把自己的马让给小战士,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爱护战士的人。从文章第⑮段“他刚刚要说出口来,就被朱德打断:‘我是收容队的。你们啥时候走不动,找我就是啰!’”可以看出,朱德没有告诉别人自己的身份,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平易近人的人。
    26.本题考查写作手法。
    文章第①段“这天下午,朱德和袁国平他们正说说笑笑地在大雾里行进,忽然听到前面山拐角处有痛苦的呻吟声”中提到了“雾”和“笑”;文章第⑯段的“周围的人都笑起来。”和第⑰段的“一行人又穿行在白茫茫的浓雾之中。”同样提到了“雾”和“笑”,由此可知,这篇文章用了首尾呼应的写法。
    从第①段的“在大雾里行进”和第③段的“那个年长的战士说,‘连里本来想把他留下,他死活不肯,我只好扶着他慢慢地走。贵州这个鬼地方真遭罪呀!要是在我们江西,你看……’”可知,当时红军的行军环境十分恶劣。从第①段中的“朱德和袁国平他们正说说笑笑地在大雾里行进”和第⑯段的“周围的人都笑起来。”可以看出,大家面对着恶劣的环境,都没有灰心丧气,反而还能够“说说笑笑”,体现了战士们积极乐观的精神。
    时间
    往事
    从哪里感受到温馨
    小学二三年级
    晚上接母亲

    小学四年级暑假

    母亲当时的微笑
    上了中学

    母亲和弟弟妹妹眼里的感动
    下乡了
    把积攒的钱给母亲

    人物
    情节
    父亲
    紧急救助

    挺直发单
    围观的人

    满脸惊愕

    相关试卷

    Day04:记叙文阅读进阶-2024年五升六暑假作业语文全能训练营: 这是一份Day04:记叙文阅读进阶-2024年五升六暑假作业语文全能训练营,文件包含Day04记叙文阅读进阶-2024年五升六暑假作业语文全能训练营学生版docx、Day04记叙文阅读进阶-2024年五升六暑假作业语文全能训练营家长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4页, 欢迎下载使用。

    Day03:记叙文阅读初探-2024年五升六暑假作业语文全能训练营: 这是一份Day03:记叙文阅读初探-2024年五升六暑假作业语文全能训练营,文件包含Day03记叙文阅读初探-2024年五升六暑假作业语文全能训练营学生版docx、Day03记叙文阅读初探-2024年五升六暑假作业语文全能训练营家长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6页, 欢迎下载使用。

    Day05:记叙文阅读深析-2024年三升四暑假作业语文全能训练营: 这是一份Day05:记叙文阅读深析-2024年三升四暑假作业语文全能训练营,文件包含Day05记叙文阅读深析-2024年三升四暑假作业语文全能训练营家长版docx、Day05记叙文阅读深析-2024年三升四暑假作业语文全能训练营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Day05:记叙文阅读深析-2024年五升六暑假作业语文全能训练营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