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07讲 修辞手法及辨析(原卷版+解析版)-【暑假自学课】2024年新高一语文暑假提升精品讲义(统编版必修上册) 试卷 0 次下载
- 第08讲 文言实词初高中衔接基础冲关练(原卷版+解析版)-【暑假自学课】2024年新高一语文暑假提升精品讲义(统编版必修上册) 试卷 0 次下载
- 第10讲 文言文语法知识(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初高中衔接基础冲关练2024年新高一语文暑假提升精品讲义(统编版必修上册) 试卷 0 次下载
- 第11讲 文言文断句及翻译 初高中衔接基础冲关练(原卷版+解析版)2024年新高一语文暑假提升精品讲义(统编版必修上册) 试卷 0 次下载
- 第12讲 现代文阅读之论述类文本阅读(原卷版+解析版)-【暑假自学课】2024年新高一语文暑假提升精品讲义(统编版必修上册) 试卷 0 次下载
第09讲 文言虚词初高中衔接基础冲关练(原卷版+解析版)-【暑假自学课】2024年新高一语文暑假提升精品讲义(统编版必修上册)
展开熟练掌握初高中教材文言文高频考试虚词用法,学习正确辨别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养成背诵课内文言文的习惯,熟读记诵,积累文言知识。
熟记初高中教材必背的16个重点文言虚词
一、之
1.用作代词
(1)常用于代指人或事或物,相当于“他(她、它)们”、“它”、“这” 等。一般用在动词后面,作宾语。
例句:问所从来,具答之。——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桃花源记》)
例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代词,指学过的知识)(《论语》)
例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代人。他,指曹刿。)(《曹刿论战》)
2.用作助词
(1)用于定语和名词之间,相当于“的” 。
例句:水陆草木之花。《桃花源记》
(2)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例句: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
(3)在句中表示动词宾语提前,即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
例句: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例句:宋何罪之有?(《公输》)
(4)在句中表示定语置后,即定语后置的标志,可译为“的”。
例句:马之千里者。《马说》
(5)音节助词,在句中补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可不译。
例句:公将鼓之《曹刿论战》例句: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桃花源记》
3.用作动词 译作“到”、“往”、“去”等,后面一般跟地点名词。
例句: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去”
二、而
主要作连词用,连结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表示前后两部分的并列、承接、转折、递进、修饰等关系。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1.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例句: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然后”,或不译。
《小石潭记》例句: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醉翁亭记》
3.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例句: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邹忌讽齐王纳谏》
4.递进关系
例句: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醉翁亭记》
5.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
例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三、以
1.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例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等。
例句: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
例句: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把
例句: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拿
2.作连词
(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用来”
例句: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例句: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致”、“因而”。
例句: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3)有时相当于连词“而”,或者不译。
例句:计日以还 《送东阳马生序》 例句:卷石底以出。《小石潭记》
3.用作动词,可译作“认为”。
例句:以为妙绝。《口技》例句: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
四、其
1.“其”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祈使、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
例句: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第一个“其”,表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第二个“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作“恐怕”。
2.代词。
(1)通常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代物。有时在句中作定语。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
例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他的,代可以做老师的那个人。
(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例句: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
3.大概
例句:其恕乎。《论语》
五、为
“为”作为动词有两种基本用法,一是表判断,一是表动作行为。读wéi,可依据语境的不同,译成各种相应的动词,如:“做”,“成为”,“雕刻”,“是”等,如:为坛而盟
“为”作为介词,多读wèi。但意“被”读Wéi“对”、“给”、“替”、“当”,“为了”、“因为”等。
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等。
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向、对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桃花源记》 表示被动,译作“被”Wéi
例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例句:山峦为晴雪所洗。《满井游记》
2.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
例句: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
3.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 “为了”。
例句: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4.表判断,相当于“是”。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出师表》
六、于
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等。
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
例句:例句:骈死于槽里之间。《马说》——在
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给”“到”等。
例句: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对
3.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作“比”、“胜过”
例句:皆以美于徐公。——比
4.因为,由于
例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因为
七、乃
1.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就”“于是”。
例句: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例句: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例句:乃入见。……乃下令。(《邹忌》)
2. 译为“才”
例句: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
3.表示出人意料,译作“竟”“竟然”。
例句: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4.用于判断句中,相当于“是”“就是”。
例句: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5.作代词,译为“你、你的”。
例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八、则
1. 相当于“就”“就是”
例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2.相当于“那么”
例句:然则北通巫峡。《岳阳楼记》例句:则凡可以得生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 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例句: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 却,可是。
例句: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
九、焉
速记口诀:“焉”字代词和兼词,助词疑问和陈述
代词相当于“之”,可译为“他”“此”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送东阳马生序》)
表示疑问,可译为“哪”“哪里”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湖心亭看雪》)
兼
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于是”,可译为“在其中”“在这里”“在那里”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惧有伏焉(《曹刿论战》)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十二章》)
助
词表示疑问,可译为“呢”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表示陈述,可译为“啊”“呀”“了”,或不译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十、所
速记口诀:名词位置代词的,助词为……所……,所以用来和原因
词性常见义项课内用法举例
名词适宜,适当的处所或位置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出师表》)
处所,地方问所从来(《桃花源记》)
代词用在动词或动词短语前,构成名词性的词组,表示“……的(人、事、东西、地方等)”皆若空游无所依(《小石潭记》)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有所广益(《出师表》)
与“以”连用用来;用……的方法;拿来
所以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的原因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十一、虽
连词“虽”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
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
例句: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例句: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
例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曹刿论战》
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
例句: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例句: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马说》
十二、与
1. 解释为:和、跟、同。
例句: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送东阳马生序》)例句: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
例句:念无与为乐者。《记承天寺夜游》
2.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后写作“欤”。
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3.作实词用,可解释为“给予、给”。
例句:呼尔而与之……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鱼我所欲也》)
例句:我寄愁心与明月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十三、然
1.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
例句:人恒过,然后能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例句: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例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马说》
2.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
例句: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出师表》例句:然徒步则汗出浃背。《满井游记》
3.用于词尾,译作“……的样子”
例句: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例句: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十四、且
速记口诀:“且”在初中简单说,况且一边又将近
1. 副词
(1)用在动词或数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可译为“将”,“将要”、“将近”。
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2)表示行为的状态,可译为“姑且”、“暂且”。
例:存着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2.连词
(1)表示递进,可译为“况且”。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表示让步,可译为“尚且”、“还”。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
(3)表示并列或递进,可译为“和”、“而且”、“并且”。例: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十五、乎
1.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例句: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论语》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例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例句:是亦不可以已乎?《鱼我所欲也》
3.表感叹。例句:其恕乎。
4.表推测。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5.同“于”。例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例句:颓然乎其间者。(《醉翁亭记》)
十六、者
速记口诀:“者”代人物事,与也构判断
代词组成名词性结构
①相当于“……的”“……的人”同予者何人(《爱莲说》);
后遂无问津者(《桃花源记》)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②相当于“……的”“……的事(东西)”
以中有足乐者(《送东阳马生序》节选)所恶有甚于死者(《鱼我所欲也》)
③相当于“……的地方”“……的方面”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伤仲永》)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二章》)
④相当于“……的手段”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鱼我所欲也》)用在名词后面,起区别作用,可译为“这样的”,也可不译
【夯实基础】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温故而知新
C.濯清涟而不妖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虚词辨析。
A.句意:我独爱莲花它自淤泥而出却不染污秽。而:连词,表转折,却;
B.句意:温习旧知识从而得知新的理解与体会。而:连词,表示承接;
C.句意: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而:连词,表示转折,却;
D.句意: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而:连词,表示转折,却;
故选B。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A.乃记之而去B.潭西南而望
C.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D.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答案】C
【详解】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例句中的“而”表并列。
A.而:表承接;B.而:表修饰;C.而:表并列;D.而:表转折;故选C。
3.下列各项中“而”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与人期行,相委而去B.为人谋而不忠乎
C.学而不思则罔D.人不知而不愠
【答案】A
【详解】A.句意为: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而:表顺承关系;
B.句意为:替别人做事有没有尽心竭力。而:表转折关系;
C.句意为: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惘无所得。而:表转折关系;
D.句意为: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而:表转折关系;
故选A。
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一项是( )
A.是焉得为大丈夫乎(疑问代词,哪里)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语气词,了)
B.夫环而攻之(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夫君子之行(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C.投诸渤海之尾(助词,的) 己而之细柳营(动词,到,往)
D.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介词,给或到)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介词,到)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A.“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句意: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焉:表示陈述的语气词。这里理解为“了”不正确;故选A。
5.下列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B.面山而居 安居而天下熄
C.居天下之广居 汝心之固
D.以君之力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介词,在/动词,到;B.表修饰,不译/表顺承,可不译;C.结构助词,的/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D.介词,凭借/介词,凭借;故选D。
6.下列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淫慢则不能励精 学而不思则罔
B.求闻之若此 久之,目似瞑
C.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屠乃奔倚其下
D.可以为师矣 以刀劈狼首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两个“则”都是连词,理解为“就”;B.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义/音节助词,无意义;
C.副词,才/连词,于是,就;D.介词,凭借/介词,用;故选A。
7.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名为鹏 其此之谓乎
B.其翼若垂天之云 子之不知鱼之乐
C.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不必藏于己
D.故曰:教学相长也 故外户而不闭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
A.代词,它/副词,表示推测,大概;B.助词,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意义;
C.动词,到/介词,对于;D.连词,所以/连词,所以;故选D。
8.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B.蒙辞以军中多务 以我酌油知之
C.蒙乃始就学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D.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睨之久而不去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一词多义。注意结合语境确定词义。
A.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B.介词,用/介词,凭借;C.都是连词,于是;
D.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代词,他;故选C。
9.下列“以”字用法和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B.以一平板按其面
C.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D.以纸帖之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虚词。
A.句意:用松脂、蜡混合着纸灰这一类东西覆盖好。以:介词,用,拿;
B.句意:就用一块平板按在字模上面。以:介词,用,拿;
C.句意:用来准备同一版内有重复的字。以:连词,表目的,可译为“用来”;
D.句意:就用纸条给它们作标志。以:介词,用;
故选C。
10.下列句中加点“之”的用法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石青糁之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渔人甚异之D.闻之,欣然规往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虚词“之”的用法。
A.句意: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之:代词,指代船舱上的题字。
B.句意: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子这一类。之:这,指示代词。
C.句意:渔人对此感到十分诧异。之:代词,指代眼前的景色。
D.句意:(他)听到了这个事,非常愉快地计划着前往。之,指代渔人进出桃花源这件事。
故选B。
11.与“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具答之 B.乃记之而去 C.能以径寸之木 D.鹏之徙于南冥也
【答案】D
【详解】考查一词多义的理解。“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意思是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A.句意为:渔人都详细地作了回答。之:代词,代指桃花源人;
B.句意为: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之:代词,代游小石潭这件事;
C.句意为: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之:助词,的;
D.句意为:大鹏迁徙到南海的时候。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故选D。
12. 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
A.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两狼之并驱如故B.以我酌油知之 以钱覆其口
C.学而不思则罔 有卖油翁释担而立D.乃悟前狼假寐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答案】A
【详解】考查一词多义。
A.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B.介词,凭/介词,用;
C.连词,表示转折关系/连词,表示顺承关系;
D.副词,才/副词,于是;
故选A。
13. 下列各句中加点原字的用法与意义有误的一项是( )
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而:连词,表转折关系。
B.不足为外人道也 为:介词,向,对。
C.乃记之而去 之:化词,代指游小石潭这件事。
D.以其境过清 以:因为。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虚词用法。
A.句意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人是苏东坡。而:连词,表并列关系。
故选A。
14. 选出下列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无丝竹之乱耳 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B.人不堪其忧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C.可以为师矣 以我酌油知之
D.愿为市鞍马 其印为余群从所得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助词,无实义;
B.代词,这种/代词,他;
C.介词,凭借/介词,凭借;
D.介词,为了/介词,被;
故选C。
15. 下列虚词用法或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其间千二百里B.飞漱其间
C.其如土石何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虚词。
A.代词,那;
B.代词,它们,指三峡;
C.副词,表反诘语气;
D.代词,它们,指山川的美景;
故选C。
16.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行拂乱其所为 天子为动
B.以天下之所顺 以君之力
C.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 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D.始一反焉 且焉置土石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名词,行为/介词,被;
B.介词,凭借/介词,凭借;
C.只好/于是;
D.语气助词,无实义/疑问代词,哪里;
故选B。
【综合运用】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礼记•学记》)
【乙】善学者,师逸①而功倍,又从而庸②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③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④目⑤,及其久也,相说⑥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⑦,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选自《礼记•学记》)
【注释】①逸:安逸,这里指费力小。②庸:功劳。③攻:治,指加工处理木材。④节:树的枝干交接处。⑤目:树的纹理不顺处。⑥说:同“悦”。⑦从容:撞钟。
(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虽有至道 大道之行也 不足为外人道也
B.教学相长也 似与游者相乐 相敬如宾
C.不知其善也 其真无马耶 其视下也
D.其此之谓乎 大道之行也 渔人甚异之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3)甲文的中心论点是怎么得出来的?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答案】(1)B
(2)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
(3)示例:作者用类比的方法切入话题,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自然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接着再对举“学”与“教”所产生的“知不足”和“知困”两种情境,将论述引向深入;然后得出“教学相长”的中心论点。 21.甲文主要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并指出“教”和“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关系。乙文主要论述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并指出要善于学习、善于提问、善于回答。
【解析】(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道:道理/古时的政治制度/说;
B.相:都解释为“互相”;
C.其:代词,他的/表示加强诘问语气/代词,代“鹏鸟”;
D.之: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助词取消句子之间的独立性,不译/代词,代“这里的景色”;
故选B。
(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重点词语:
虽:虽然;嘉肴:美味的肉食;食:品尝;旨:味美。
(3)本题考查论证思路。
本文说理条理分明,严谨而有趣味地完成了说理。本文的中心论点“教学相长”,即“教”与“学”相互促进。“教”是“学”的另一种形式。作者用类比的方法切入话题,先以“嘉肴”为喻,指出“弗食,不知其旨”,自然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然后,再对举“学”与“教”所产生的“知不足”和“知困”两种情境,并进一步解释,将论述引向深入,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最后引用《尚书》中的话印证观点。
【点睛】参考译文:
[甲]: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乙]:善于学习的人,老师很轻松而能够事半功倍,学生会把功劳归于老师;不善于学习的人,老师很辛勤可是事倍功半,还怨恨老师。善于提问题的人,就像砍伐坚硬的木头一样,先从容易的地方开始,然后才解决有硬节的地方,时间一长,木头自然脱落;不善于提问题的人与此相反。善于回答问题的人,会像撞钟一样,轻轻扣击,钟声就小;用力敲打,钟声就大。等到能够从容自如地撞钟时,然后钟声才会悠扬动听。不善于回答问题的人与此相反。这些都是增进学问的方法。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乙】
世家子弟最易犯“奢”字、“傲”字。不必锦衣玉食而后谓之奢也,但使皮袍呢褂俯拾即是,车马仆从习惯为常,此即日趋于奢矣。见乡人则嗤其朴陋,见雇工则颐指气使①,此即日习于傲矣。京师子弟之坏,未有不由于“奢”“傲”二字者。初五夜,又接弟信,余固恐弟之焦躁也。余前年所以废弛,亦以焦躁故尔。一经焦躁,则心绪少佳,办事不能妥善。弟总宜平心静气。尔与诸弟戒之,至嘱至嘱!
(节选自《曾国藩家书》)
【注释】①颐指气使:不说话而用面部表情或口鼻出气发声来示意,形容有权势的人随意支使人的傲慢神气。
(1)请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
A.静以修身 / 亦以焦躁故尔
B.此即日趋于奢矣 / 小区即日解除封控
C.车马仆从习惯为常 / 为人谋而不忠乎
D.淫慢则不能励精 / 一经焦躁,则心绪少佳
(2)【甲】文中诸葛亮提出“俭以养德”的观点,请你结合【乙】文内容,谈谈在生活中该如何培养“俭”的习惯。
【答案】(1) D
(2)培养“俭”的习惯要从日常小事做起。如【乙】文所说并不是“锦衣玉食”才是奢,如果“皮袍呢褂”随处都是,“车马仆从”习以为常,这样就靠近“奢”而远离“俭”了。所以要提醒自己,在衣食住行等方面注意节俭,不过度消费。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虚词。
A.介词,凭借/动词,认为;
B.就是每天/当天;
C.成为,养成/替;
D.都译为“就”;
故选D。
(2)题干要求结合乙文内容,谈谈在生活中该如何培养“俭”的习惯。
要分析好乙文“使皮袍呢褂俯拾即是,车马仆从习惯为常,此即日趋于奢矣”一句,意思是:若是皮袍呢褂随处都是,坐轿乘马,仆从前后跟随,习惯于过这种生活,便已经是日趋于奢侈了。这就告诉我们,“奢”是从日常小事开始的,所以要提醒自己,我们在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等方面要注意勤俭节约,不能铺张浪费,不能过度消费、盲目消费,要从日常小事培养自己节俭的习惯。
【参考译文】
【甲】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乙】官宦家的子弟,最容易犯的毛病是一个“奢”字,一个“傲”字。不一定非要锦衣玉食,而后才说犯了奢侈的毛病,若是皮袍呢褂随处都是,坐轿乘马,仆从前后跟随,习惯于过这种生活,便已经是日趋于奢侈了。看到乡邻,则讥笑别人穿着敝旧见识浅陋,看到家里的雇工则板着脸孔呼唤训斥,这就是日趋于傲慢了。京师中那些恶少们的败坏,没有人不由于“骄”与“奢”两个字的。初五夜晚,又接到弟弟的来信。我本来就担心弟弟的焦躁性格。我去年公家的事情没有做好,就是焦躁的缘故罢了。一旦心情焦躁,那么心情就不会好,做事就不能稳妥周全。弟弟总应该平心静气了。你与弟弟们都要引以为戒。这是我最重要的叮嘱!
【走近高考】
(2024年新高考1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人才莫盛于三国,亦惟三国之主各能用人,故得众力相扶,以成鼎足之势。而其用人亦各有不同者,大概曹操以权术相驭,刘备以性情相契,孙氏兄弟以意气相投。
刘备为吕布所袭奔于操程昱以备有雄才劝操图之。操曰:“今收揽英雄时,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也。”然此犹非与操有怨者。臧霸先从陶谦,后助吕布,布为操所擒,霸藏匿,操募得之,即以霸为琅邪相。先是操在兖州,以徐翕、毛晖为将,兖州乱,翕、晖皆叛,后操定兖州,翕、晖投霸。至是,操使霸出二人,霸曰:“霸所以能自立者,以不为此也。”操叹其贤。盖操当初起时,方欲藉众力以成事,故以此奔走天下。及其削平群雄,势位已定,则孔融、许攸等,皆以嫌忌杀之。荀彧素为操谋主,亦以其阻九锡而胁之死。然后知其雄猜之性久而自露,而从前之度外用人,特出于矫伪,以济一时之用,所谓以权术相驭也。
至刘备,一起事即为人心所向。观其三顾诸葛,咨以大计,独有傅岩爰立之风。关、张、赵云,自少结契,终身奉以周旋,即羁旅奔逃,无寸土可以立业,而数人者患难相随,别无贰志。此固数人者之忠义,而备亦必有深结其隐微而不可解者矣。至托孤于亮,曰:“嗣子可辅,辅之;不可辅,则君自取之。”千载下犹见其肝膈本怀,岂非真性情之流露?亮第一流人,二国俱不能得,备独能得之,亦可见以诚待人之效矣。
至孙氏兄弟之用人,亦自有不可及者。孙策生擒太史慈,即解其缚曰:“子义青州名士,但所托非人耳。孤是卿知己,勿忧不如意也。”此策之得士也。陆逊镇西陵,权刻印置逊所,每与刘禅、诸葛亮书,常过示逊,有不安者,便令改定,以印封行之。委任如此,臣下有不感知遇而竭心力者乎?陆逊晚年为杨竺等所谮,愤郁而死。权后见其子抗,泣曰:“吾前听谗言,与汝父大义不笃,以此负汝。”以人主而自悔其过,开诚告语如此,其谁不感泣?此孙氏兄弟之用人,所谓以意气相感也。
(节选自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七)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刘备为吕布A所袭B奔C于操D程昱E以备F有雄才G劝操H图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藉,凭借、借助,与《陈涉世家》中“藉第令毋斩”的“藉”意思相同。
B. 即,即使,与《桃花源记》中“太守即遣人随其往”的“即”意思不同。
C. 固,固然,与《赤壁赋》中“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的“固”意思相同。
D. 但,只是,与《记承天寺夜游》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但”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臧霸曾为吕布效力,曹操擒捉吕布以后,臧霸为避祸藏匿起来;后来他又被曹操捕获,曹操不计前嫌,对他委以重任,任命他为琅邪相。
B. 曹操初起时为图霸业,能笼络人才,甚至能任用曾与己有怨者;势位已定时则猜忌异己,滥杀无辜。这正是其用人“以权术相驭”的表现。
C. 刘备以性情结交忠义之士,以诚待人,故能深得人心;刘备创业过程中多次遭遇挫折,但诸葛亮及关、张、赵云等人患难相随,忠贞不渝。
D. 陆逊镇守西陵时,深得孙权信任,孙权给刘禅、诸葛亮写信,常常给陆逊看,有不妥之处就让他改定;到了晚年,陆逊遭到谗害,郁郁而终。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操使霸出二人,霸曰:“霸所以能自立者,以不为此也。”
(2)吾前听谗言,与汝父大义不笃,以此负汝。
【答案】10. BDG
11. A 12. C
13. (1)曹操让臧霸交出那两个人,臧霸说:“我之所以能够自立的原因,是因为不做这样的事情。”
(2)我以前听信谗言,与令尊的关系不够深厚,因此辜负了你。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刘备被吕布袭击后,投奔曹操,程昱认为刘备有雄才,劝曹操图谋除掉他。
“为……所”为被动句式,之间不断开,“奔”是下一句的谓语动词,承前共用主语“刘备”,B处断开;
“于操”是介词结构,引出“奔”的对象,之间不断开,第一个“操”是介词“于”的宾语,程昱为下一句的主语,D处断开;
“备有雄才”是“以”的宾语,“劝操图之”为独立的句子,承前省略主语程昱,G处断开。
故选BDG。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错误。两个“藉”意思不同。“藉”,凭借、借助;/即使。句意:正是想借助众人的力量成就大业。/即使仅能免于斩刑。
B.正确。即,即使;/立即。句意:即使在颠沛流离、无立足之地时。/太守立即派遣人员跟随他前往。
C.正确。句意:这固然是几人的忠义。/(曹孟德)固然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然而现在又在哪里呢?
D.正确。句意:只是所托非人罢了。/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诸葛亮及关、张、赵云等人患难相随,忠贞不渝”错误,根据原文“关、张、赵云,自少结契,终身奉以周旋,即羁旅奔逃,无寸土可以立业,而数人者患难相随,别无贰志”可知,刘备创业过程中多次遭遇挫折,患难相随,忠贞不渝的是关、张、赵云三人,没有诸葛亮。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出”,交出;“所以”,……的原因;“以”,因为;“者……也”,表判断。
(2)“汝”,你;“笃”,深厚;“负”,辜负。
参考译文:
三国时期的人才可谓是最为鼎盛的,这也得益于三国的君主各自善于用人,因此能够汇聚众人的力量,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然而,他们用人的方式各有不同。大致来说,曹操是以权术驾驭人,刘备是以性情结交人,孙氏兄弟则是以意气感召人。
刘备被吕布袭击后,投奔曹操,程昱认为刘备有雄才,劝曹操图谋除掉他。曹操说:“现在是收揽英雄的时候,杀一个人会失去天下人的心,这是不可以的。”然而,这还不是与曹操有怨的人。臧霸先是跟随陶谦,后来帮助吕布,吕布被曹操擒获后,臧霸藏匿起来。曹操通过招募的方式找到臧霸,立即任命他为琅邪相。早先,曹操在兖州时,任用徐翕、毛晖为将,兖州发生动乱,徐翕、毛晖都叛变了。后来曹操平定兖州,徐翕、毛晖投奔臧霸。到这时,曹操让臧霸交出那两个人,臧霸说:“我之所以能够自立的原因,是因为不做这样的事情。”曹操叹息他的贤能。曹操当初起事时,正是想借助众人的力量成就大业,所以以此奔走天下。等到他削平群雄,势位已定时,孔融、许攸等人都因嫌忌被杀。荀彧一直是曹操的谋主,也因为阻止曹操接受九锡而被逼死。由此可见,曹操的雄猜之性久而自露,而从前的宽容用人,只是出于权宜之计,以应一时之需,这就是所谓的以权术驾驭人。
至于刘备,一起事就为人心所向。看他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咨询大计,独有傅岩立贤的风范。关羽、张飞、赵云,自年轻时结交,终身相随,即使在颠沛流离、无立足之地时,这几人也患难与共,毫无二心。这固然是几人的忠义,但刘备也必定有深厚的情感纽带令人不能解开。到托孤于诸葛亮时,刘备说:“嗣子可辅,辅之;不可辅,则君自取之。”千载之下仍能见其肝胆相照,岂不是性情的流露?诸葛亮是第一流的人才,其他两国都不能得到,唯独刘备能得到他,这也可见以诚待人的效果。
至于孙氏兄弟用人,也各自有别人比不了之处。孙策生擒太史慈后,立即解开他的绑缚,说:“子义是青州名士,只是所托非人罢了。我是你的知己,不用担心不如意。”这是孙策得士的表现。陆逊镇守西陵,孙权把印章放在陆逊那里,每次与刘禅、诸葛亮通信,常常给陆逊看,有不妥之处就让他改定,然后盖上印章发出。委任如此,臣下有不感知遇而竭心尽力的吗?陆逊晚年被杨竺等人谗害,愤郁而死。孙权后来见到陆逊的儿子陆抗,哭着说:“我以前听信谗言,与令尊的关系不够深厚,因此辜负了你。”作为君主能自悔其过,像这样开诚布公地告知,谁能不感动流泪呢?这就是孙氏兄弟用人,这就是所说的以意气感人的表现。
04《琵琶行》(课文自学+知识提要+巩固练习)-【暑假自学课】2024年新高一语文暑假提升精品讲义(统编版必修上册)(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04《琵琶行》(课文自学+知识提要+巩固练习)-【暑假自学课】2024年新高一语文暑假提升精品讲义(统编版必修上册)(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04《琵琶行》课文自学+知识提要+巩固练习-暑假自学课2024年新高一语文暑假提升精品讲义统编版必修上册原卷版docx、04《琵琶行》课文自学+知识提要+巩固练习-暑假自学课2024年新高一语文暑假提升精品讲义统编版必修上册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
01《劝学》《师说》(课文自学+知识提要+巩固练习)-【暑假自学课】2024年新高一语文暑假提升精品讲义(统编版必修上册)(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01《劝学》《师说》(课文自学+知识提要+巩固练习)-【暑假自学课】2024年新高一语文暑假提升精品讲义(统编版必修上册)(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01《劝学》《师说》课文自学+知识提要+巩固练习-暑假自学课2024年新高一语文暑假提升精品讲义统编版必修上册原卷版docx、01《劝学》《师说》课文自学+知识提要+巩固练习-暑假自学课2024年新高一语文暑假提升精品讲义统编版必修上册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01讲 词语的运用(原卷版+解析版)-【暑假自学课】2024年新高一语文暑假提升精品讲义(统编版必修上册): 这是一份第01讲 词语的运用(原卷版+解析版)-【暑假自学课】2024年新高一语文暑假提升精品讲义(统编版必修上册),文件包含第01讲词语的运用原卷版-暑假自学课2024年新高一语文暑假提升精品讲义统编版必修上册docx、第01讲词语的运用解析版-暑假自学课2024年新高一语文暑假提升精品讲义统编版必修上册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2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