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暑假模拟评估卷(二)(新高考地区专用)(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 = 1 \* ROMAN 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郑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为什么说“青青子衿”呢?《毛传》说:“青衿,青领也,学子所服。”所以诗序便据此说:“子衿,刺学校废也,乱世则学校不修焉”。子衿是一首恋歌,古人解诗往往附会到这个程度,以两个字的关系而委曲了全诗的意思。
陶渊明说读书不求甚解,不求甚解原是艺术的态度,因为一切艺术的语言原不是逻辑的语言所能尽的,艺术把人带到原始的浑然的境界,才与生命本身更为接近。我们如果用尺子去量一个美人的身体,便必失去了对这美人的欣赏,何况有些还非尺子所能量的呢。艺术的博大之感,正在不必专注意于某点,而听其每一点自由地表现在我们眼前。
青青子衿,原是随意起兴,若必欲说它,青青原是一种颜色。荀子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个青近于黑色,如说“青眼”“垂青”之类,但我们说“踏青”,它便是草色,我们说“青青陵上柏”,它便是松色,至于“独留青塚向黄昏”,它是什么颜色呢?青的颜色如此的不定,所以《卫风》说“绿竹青青”,古诗说“青青河畔草”,青便与绿几乎不可分了。然而青又不是绿,我们称“青天”,又称曰“碧落”,青与碧与绿这之间盖有一个差别,这差别不在颜色的深浅上,而在它基本的性质的不同。所以同一色彩,我们取其某一性质则曰绿,某一性质则曰碧,某一性质则曰青。
而青所代表的乃是一个颜色的单纯。我们说“炉火纯青”,这青究竟是什么颜色,我们实在说不出。但它的性质我们却知道得很清楚。红是暖色,它是流动的、热闹的,所以近于复杂;青是冷色,它是凝静的、独立的,所谓“十二晚峰青历历”,它便是单纯的象征,它象征着存在与永久,“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青的永恒与凝静,使得一切流动的变化都获得停留与凭借。人生的悲剧便在不可以停留。我们有了生而终于要走到死;我们有了活泼而终于要走到衰歇,这不只是生命的现象,而且是一切历史的法则。在时间老人的愚弄上,我们因此更爱那凝静与停留。我们称赞一个人曰“年青”,我们称那可喜的时间曰“青春”,在一切美好的事物上,我们借着那刹那以会永久,然则对于那心爱的人儿,因此赞美他说“青青子衿”、“青青子佩”,又何必真是穿青领之衣,佩青色之玉呢?昔人相马可以“牝牡骊黄”,当其专注于神情便忽略了外表,何况之于恋人的衣服呢?
所以读书要不求甚解,解诗更要不求甚解,然后我们得到那真正的妙处。曹孟德随意改用古诗,他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他所以是古今第一解人。阮籍《咏怀》说:“皋兰被径路,青骊逝骎骎(骎骎意为马跑得很快的样子)”,我们在那时光的闪变中乃有了一点常动不息的姿态。蔡邕有《青衣赋》,所写正是窃窕的少女,然则青衣并不限于男子又岂限于学子之所服呢?
(摘编自林庚《唐诗综论》)
材料二:
因为诗歌重在表达情感,所以常常遵循的是情感的逻辑,但有需要,便会冲破现实框束,在一个更自由的层面上呈现情怀。李贺《苏小小墓》写道:“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为珊。油壁车,夕相待。冷翠烛,劳光彩。西陵下,风吹雨。”这诗写得真好!兰花的露水,像苏小小哭泣的眼睛,坟头的青草,像她的茵褥,风是她的衣裳,水是她的环珮,她生前乘坐的油壁车,无主空自等待,她与恋人约会的西陵之下,如今只是凄风苦雨。诗人想象着苏小小鬼魂的遭际,读上去寒气森森、荒诞不经,但它所传递的情感,却如此幽怨深沉。通过苏小小生前身后的对比,诗人流露了一种难以言说的情感:寂寞永远是深藏在热闹之中,才成其为无凭的寂寞;伤心永远是跟随在幸福之后,才愈见出无尽的伤心。李贺还有一首《雁门太守行》,开头写道:“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用黑云比喻围城的敌军,用向日甲光比喻守城将士的英姿,爱憎之情见于笔端。有人却挑刺说:“方才黑云压城,何来向日甲光?”似这样的批评,便是吹毛求疵,是不入诗的表现,是把诗歌的情感逻辑与生活逻辑混作一谈。其实,岂止黑云日光可以在诗中同时出现,但有情感表达的需要,大雪芭蕉也可同台亮相,上穷碧落下黄泉,也一样畅通可行。
所以,《沧浪诗话》说;“诗有别裁,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诗歌之道,不在书,不在理,那在何处呢?也许就落在一个“情”字上。真情所至,方有高格。
(摘编自《人民日报》张健《无情不作诗》)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序依据《毛传》认为“子衿”是在指责世道乱而学校废弃,正是这种严重的附会,导致了对整首诗的曲解。
B.逻辑的语言不能完全解释清楚艺术的语言,因此对待艺术,我们有时还须不求其解,以期得到真正的妙处。
C.曹操对“青青子衿”的改用把握住了原诗的要义,其见解的高明堪称古今第一。
D.苏小小鬼魂的遭际,荒诞不经,冲破了现实的限制,不符合情感的逻辑,但情感却更幽怨深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红是暖色,其流动的、热闹的特质,决定了它的性质复杂,而青则与之相反。
B.青与绿的差别主要在于基本性质的不同,凡是“青”,都单纯地象征着存在与永久。
C.专注于某一点,会妨碍艺术自由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影响我们感受艺术的博大。
D.诗歌注重情感的表达,越不符合生活的逻辑,越能显出诗人感情的真挚。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诗句中最能体现“诗歌常常遵循的是情感逻辑”的一项是(3分)
A.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沈佺期《杂诗》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C.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白居易《暮江吟》
D.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4.两则材料都提及了“诗歌语言中的逻辑”,但论述的侧重点明显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5.结合两则材料观点,概括分析解读《诗经》中“青青子衿”的方法。(6分)
【答案】1.D 2.A 3.A
4.(1)材料一认为诗歌的语言不是逻辑的语言,不必过于较真,应本着不求甚解的艺术态度读诗,才能进入真正的诗的境界;(2)材料二认为诗歌的语言可以突破现实的框束,虽不符合生活的逻辑,但符合情感的逻辑。
5.(1)材料一认为读“青衿”应采取“不求甚解”的艺术态度;“青”的颜色不确定,不能确定“青衿”的“青”一定是学子服的颜色;“青”是永恒与凝静、停留与凭借的美好的象征,我们应当把“青衿”理解为美好事物的代表,用它指代心爱的人,表达对恋人的思念。因此,子衿是一首恋歌。
(2)材料二认为诗歌不一定符合生活的逻辑,但要符合情感的逻辑,“青衿”虽然是学子服,但我们不必把它当做学子服来看,只不过是热恋中的人用它指代情人,表达对恋人的深挚思念而已。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D.“不符合情感的逻辑”错。材料二说“诗人想象着苏小小鬼魂的遭际,读上去寒气森森、荒诞不经,但它所传递的情感,却如此幽怨深沉”,可见苏小小鬼魂的遭际,荒诞不经,冲破了现实的限制,虽不符合生活的逻辑,却符合情感的逻辑。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B.“凡是‘青’,都单纯地象征着存在与永久”错。材料一“所谓‘十二晚峰青历历’,它便是单纯的象征,它象征着存在与永久”,可见象征“存在与永久”的是“十二晚峰青历历”的“青”,而不是所有的“青”;
C.“专注于某一点,会妨碍艺术自由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影响我们感受艺术的博大”错,材料一“艺术的博大之感,正在不必专注意于某点,而听其每一点自由地表现在我们眼前”,选项对“不必专注意于某点”进行反推,不合逻辑;
D.“越不符合生活的逻辑,越能显出诗人感情的真挚”错。材料二“因为诗歌重在表达情感,所以常常遵循的是情感的逻辑,但有需要,便会冲破现实框束,在一个更自由的层面上呈现情怀”,为了表达情感可以突破生活逻辑,不等于“越不符合生活的逻辑,越能显出诗人感情的真挚”。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闺中月”“长在汉家营”不符合生活的逻辑,因为月亮只有一个,它会移动。但此句表达了思妇与征人的相思之情,符合情感的逻辑,能体现“诗歌常常遵循的是情感逻辑”;
B.山寺因为地势较高,春天带来晚一些,符合生活的逻辑;
C.残阳照水,江水一半是绿色的,一半是红色的,符合生活的逻辑;
D.鸭子常在水上玩耍,它们能最先感知到江水变暖,符合生活的逻辑。
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材料一由诗序误解“青衿”进而误读整首诗,引出关于如何读诗的问题;接着以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引出作者观点,“不求甚解原是艺术的态度,因为一切艺术的语言原不是逻辑的语言所能尽的,艺术把人带到原始的浑然的境界,才与生命本身更为接近”,接着以“青衿”为例,分析了“青”的颜色及其含义,指出“在一切美好的事物上,我们借着那刹那以会永久,然则对于那心爱的人儿,因此赞美他说‘青青子衿’、‘青青子佩’,又何必真是穿青领之衣,佩青色之玉呢?”,最后总结“所以读书要不求甚解,解诗更要不求甚解,然后我们得到那真正的妙处”。由此可见,材料一认为诗歌的语言不是逻辑的语言,不必过于较真,应本着不求甚解的艺术态度读诗,才能进入真正的诗的境界。
材料二开头即提出“因为诗歌重在表达情感,所以常常遵循的是情感的逻辑,但有需要,便会冲破现实框束,在一个更自由的层面上呈现情怀”,并以李贺《苏小小墓》为例,分析“诗人想象着苏小小鬼魂的遭际,读上去寒气森森、荒诞不经,但它所传递的情感,却如此幽怨深沉”;再以李贺《雁门太守行》为例,指出“方才黑云压城,何来向日甲光?”的说法是“把诗歌的情感逻辑与生活逻辑混作一谈”,最后总结“诗歌之道,不在书,不在理,那在何处呢?也许就落在一个‘情’字上。真情所至,方有高格”。可见材料二认为诗歌的语言可以突破现实的框束,虽不符合生活的逻辑,但符合情感的逻辑。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探究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材料一,“《毛传》说:‘青衿,青领也,学子所服。’”可知,“青衿”虽然可理解为“青领”,是“学子服”,但读书不能这样“较真”,应采取“不求甚解”的艺术态度;
材料一第二段解释“青”的颜色的不确定性;“青青子衿,原是随意起兴,若必欲说它,青青原是一种颜色”“青的颜色如此的不定”,由此不能确定“青衿”的“青”一定是学子服的颜色;
材料一第三段解释“青”的含义,“青是冷色,它是凝静的、独立的”“青的永恒与凝静,使得一切流动的变化都获得停留与凭借”“在时间老人的愚弄上,我们因此更爱那凝静与停留”,可见“青”是代表永恒与凝静、停留与凭借的美好的含义。
由此,“在一切美好的事物上,我们借着那刹那以会永久,然则对于那心爱的人儿,因此赞美他说‘青青子衿’、‘青青子佩’,又何必真是穿青领之衣,佩青色之玉呢?”,可见,我们应当把“青衿”理解为美好事物的代表,用它指代心爱的人,表达对恋人的思念。因此,子衿是一首恋歌。
再看材料二,“因为诗歌重在表达情感,所以常常遵循的是情感的逻辑,但有需要,便会冲破现实框束,在一个更自由的层面上呈现情怀”“诗歌之道,不在书,不在理,那在何处呢?也许就落在一个‘情’字上。真情所至,方有高格”,可见“青衿”虽然是学子服,但我们不必把它当做学子服来看,只不过是热恋中的人用它指代情人,表达对恋人的深挚思念而已。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庭争
今年的朝会很不一般。政事堂一片安静,朝臣们低头沉思,甚至连寻常时候遇到困惑便相互目光询问的举动也没有了。
“敢请客卿,先行宣示变法方略,可否?”丞相甘龙只有这一句。然则这一句话,就缓和了政事堂微妙的僵硬气氛。秦孝公看了卫鞅一眼,微微点头。卫鞅便向全场拱手道:“君上,列位大人,秦国贫弱,天下皆知。欲得强泰,必须变法,舍此无二途,列位大人以为然否?”
太子傅公孙贾对甘龙的心情和对策以及场中情势非常清楚,见卫鞅说完,便问道:“如不知旧法弊端,则难以变法。敢问客卿,秦国传统法制,弊在何处?”
此一问正中卫鞅下怀,他不假思索便道:“秦国旧制,弊有其三。第一,以王道为本,杂以零碎新政,民无以适从。秦在立国之初,对周室礼制王道略加变通而治民。穆公时以百里奚治国,力行德治,又引进旧楚国若干法令。秦简公时行‘初租禾’新政,披弃旧制,然时日无多,又恢复旧制。献公即位,欲行新政,然战事迭起,无暇以顾。时至今日,秦国仍是春秋旧制,距离战国新法差距甚大。这种旧制,只能治民于小争之时,而不能强国于大争之世。”
“此说真乃稀奇古怪!”新任太庙令杜挚一拍面前木案,愤然作色道:“秦法之弊若此,百里奚何以助穆公称霸诸侯?”
卫鞅很是冷静,“百里奚治秦,全赖一贤之力临机处置,无法令规制为后世遵守,此乃人治,绝非法治。是以穆公百里奚之后,秦国陷入四代混乱而沦为弱国。请问太庙令,若百里奚有法可守,何以秦国百余年不能振兴穆公霸业,反倒尽失河西之地,从函谷关退缩到栎阳?”这番话诘难犀利,毫不忌讳的指责秦因朝臣视为神圣的秦穆公与百里奚,论理却是堂堂正正,政事堂大臣们虽愤然尴尬,却无言以对。
“第二弊呢?敢请高论。”公孙贾悠然笑问。
卫鞅道:“秦国旧制第二弊,法无要领,奖罚不明。世族有罪不罚,庶民有功不赏。农人耕有余依然贫困,军士战有功依然无爵。奋勇为国之正气如何激扬?”
“啪!”一人拍案而起,众人一看,却是戎右将军西孤,他愤然高声道:“客卿一派胡言!秦国如何有功不赏?在座文臣不论,单说武将,哪一个不是一刀一剑有了战功方做将军的?”
就在满朝目光齐聚到卫鞅身上时,卫鞅突然一阵仰天大笑,从座中站起朗声道:“卫鞅所谈,乃秦国旧制之弊端,国家法令,一体同遵,方为法制公平。正因了诸位世族后裔有功便赏,方显得农人有功无赏、军士有功无爵之荒诞。世族有功便赏,岂能等同于庶民有功便赏?您以世族之利比庶民之害,以世族之得比庶民之失,不觉荒唐过甚么?”卫鞅话锋一转,“天下为公,国家官署爵位,惟有才有功者居之。”一席话义正词严,坦率辛辣。政事堂一片肃然,西孤面色通红。
公孙贾仿佛没有听见方才一个回合的较量,平静问道:“敢问客卿,秦因法制第三弊若何?”卫鞅也仿佛没有发生过方才的争辩,“秦国旧制,无聚民之力,无摄乱之威,此为第三弊也。何谓聚民假乱之威?法令一统,令行禁止,有罪重罚,有功激赏,公正严明。如此则官吏无贪,庶民无私,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人人奋勇立功,个个避罪求赏,朝野形成浩然正气,则国家不怒自成。秦人厚重坚韧,若元气养成,则必将大出于天下!”
甘龙显得很沉重地说:“变法事大。变得不好,国无宁日,越是大变,越是多有利害冲突。不求自安而求自乱,老臣委实不解客卿之意。”
卫鞅非常肯定说道:“其一,变法所生之动荡,是利害冲突,法令得当,可迅速平息冲突稳定国人,变法可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强国家战力。其二,我从关外而来,东方六国在逢泽会盟的分秦图谋瓦解后,燕赵两国忙于抢夺中山国,韩国齐国正在变法,楚国忙于防范南部蛮夷作乱,魏国忙于迁都大梁。孰可断言,至少三年内不会有大举攻秦的战事。其三,即或万一发生不测之危,新法奖励农耕激赏军功,只能使庶民奋勇赴战,何有削弱战力之虞?再者,列国变法,无一不强。何以秦国变法,诸侯却生出削弱国力之虑?”
突然。“啪!”的一声,杜挚拍案而起,戟指卫鞅愤然道:“卫鞅,古人云,不得百利不变法度,工不十倍不换器具。你要变更秦法,究竟能给秦国带来多少好处?还不是士人游说,惑众谋官,却让我秦国承担亡国风险?变法不成,你拔腿溜走,破烂摊子谁来收拾?”
政事堂气氛骤然紧张。
左庶长嬴度拉着那把须臾不离的长剑,缓缓站起来走到杜挚面前,冷冷笑道:“太庙令,一个大臣,以小人之心,猜度国士胸怀,岂不怕天下人耻笑?先生以强秦为己任,冒险入泰,入秦之后又栉风沐雨,苦访秦国各地,拳拳之心,令人下泪。你能做到么?我等生为老秦子孙,不思图强雪耻,却将烂污之水泼向先生,以求苟且偷安,良心何在?”赢度粗重的呵了一口气,话音落点,锵然拔出长剑,白光一闪,杜挚面前的木案“咔嚓”断为两半!
杜挚吓得面色发青,站在那里愣怔着不敢动弹。朝臣们也被赢度的凛然威势震慑,面红心跳,没有一个人讲话。这时,公孙贾面色庄重地道:“左庶长之言,使我愧疚振作。公孙贾以为,客卿所述大计确实不差,秦国臣子当全力支持变法。”
甘龙咳嗽一声,嘶哑着声音道:“变法自是好事,何有反对之理啊?”
杜挚一看,连忙惶恐笑道:“杜挚失态,向先生赔罪。身为老秦子孙,杜挚当流心革面,拥戴变法。”政事堂所有大臣同声呼应:“臣等拥戴变法。”
本文节选自《大妻曹国》(孙略晖著),有删减。
【注】卫秧即商鞅,战国时卫国人。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穆公之所以能称霸诸侯,在很大程度上得于百里奚的辅助,他们两人也因此被秦国朝臣视为神圣,但卫鞅并不认可他们两人的功绩。
B.成右将军西弧认为卫鞅一派胡言是因为他觉得秦国武将,都是一刀一剑有了战功方做将军的,但他看到的只是秦国的世族而没有看到普通百姓。
C.卫鞅认为秦人厚重坚韧,若元气养成,则必将大出于天下,前提条件之一是秦国必须法令一统,令行禁止,公正严明,朝野形成浩然正气。
D.杜挚拍案而起,戟指卫鞅,表面上说卫鞅是受士人游说,惑众谋官,不肯承担变法风险,其实质上是他本人害怕变法给秦国带来不可预测的后果。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非常善于运用细节营造气氛,为了说明这场“庭争”的非同一般,开头就说政事堂一片安静,朝臣们低头沉思,甚至连寻常时候遇到困惑便相互目光询问的举动也没有了。
B.语言可以反映人物个性,在这一场辩论中,如新任太庙令杜挚的刻薄狭獈戎右将军西孤的直截了当,太子傅公孙贾的冷静沉着,丞相甘龙的老谋深算都一一得到了体现。
C.文章安排逻辑严密,卫鞅首先分析了秦国存在的弊端,然后逐一分析各个弊端以及解决的办法,每一人物的反驳实质上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太子傅公孙贾的问话又串联了全文。
D.秦孝公之所以主持这场大辩论,其实是他自己对变法没有十足把握,在整个过程中他虽然始终不发一言,但自始至终又似乎有着他的身影,这种留白手法巧妙地将人物若隐若现。
8.卫鞅对秦国即刻变法为什么如此自信?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阐述。(4分)
9.历史学家评价:“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方向,推进了秦国社会的发展,体现了那个时代的要求,其变法有着巨大进步性。”结合文本,分析其“进步性”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答案】6.A 7.D
8.①国内方面:根据左庶长赢虔所言,卫鞅入秦之后深入民间,实地考查了秦国各地情况,变法就有了极强的针对性,能做到有的放矢。即使有冲突也可迅速平息稳定国人。②国际方面:卫鞅从关外而来,了解东方六国在逢泽会盟的分秦图谋瓦解后,各国都在忙于自己的事务,暂时无暇西顾,可以为变法赢得时间。再者,列国变法,无一不强,变法是大势所趋。
9.①政治上;可以改变杂乱无章的治国制度。让秦国拥有较为完备的法令规制为后世遵守,使封建制度更加健全,有利于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②军事上:可以改变法无要领,奖罚不明的现状。强调天下为公,不论世族与庶民,国家官署爵位惟有才有功者居之,可极大地鼓舞秦军士气进而提高秦军的战斗力,可让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主动权。③人心上:可以改变秦国旧制中无聚民之力,无摄乱之威的现状。强调法令一统,令行禁止,罚罪赏功,公正严明,可让百姓有归属感,才会养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浩然正气。④大势上;可以顺应历史潮流,变法图强是大势所趋。列国变法,无一不强,可见当时的社会大势已经让秦国不能再固步自封。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思想内容的能力。
A .“并不认可他们两人的功绩”错误,原文是“百里奚治秦,全赖一贤之力临机处置,无法令规制为后世遵守,此乃人治,绝非法治。是以穆公百里奚之后,秦国陷入四代混乱而沦为弱国。请问太庙令,若百里奚有法可守,何以秦国百余年不能振兴穆公霸业,反倒尽失河西之地,从函谷关退缩到栎阳”,可见只是说这种人治只能治民于小争之时,而不能强国于大争之世,并没有否定两人的功绩。
故选A。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D.“秦孝公之所以主持这场大辩论,其实是他自己对变法没有十足把握”于文无据;“这种留白手法巧妙地将人物若隐若现”也错误,“留白”手法的艺术效果不是让人物若隐若现,而是“留有想象的空间”。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题干要求分析卫鞅对秦国即刻变法为什么如此自信。可从卫鞅对国内国际形势的深刻思考两方面回答。
由原文左庶长赢度的话“先生以强秦为己任,冒险入泰,入秦之后又栉风沐雨,苦访秦国各地,拳拳之心,令人下泪”,以及卫鞅对秦国历史的了解“秦国旧制,弊有其三。第一,以王道为本,杂以零碎新政,民无以适从;……秦国旧制第二弊,法无要领,奖罚不明……秦国旧制,无聚民之力,无摄乱之威,此为第三弊也”可见卫鞅从实际出发进行变革,深入民间,实地考查了秦国各地情况,变法就有了极强的针对性,能做到有的放矢。这是对国内的深刻理解。
由原文“我从关外而来,东方六国在逢泽会盟的分秦图谋瓦解后,燕赵两国忙于抢夺中山国,韩国齐国正在变法,楚国忙于防范南部蛮夷作乱,魏国忙于迁都大梁。孰可断言,至少三年内不会有大举攻秦的战事”,可见卫鞅对国际形势也非常理解,各国都在忙于自己的事务,暂时无暇西顾,可以为变法赢得时间。
由原文“变法所生之动荡,是利害冲突,法令得当,可迅速平息冲突稳定国人,变法可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强国家战力……再者,列国变法,无一不强。何以秦国变法,诸侯却生出削弱国力之虑”,可见卫鞅认为变法的功效显著,秦也可以成功。
9.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题干要求分析商鞅变法的进步性。
由原文“秦国仍是春秋旧制,距离战国新法差距甚大。这种旧制,只能治民于小争之时,而不能强国于大争之世……百里奚治秦,全赖一贤之力临机处置,无法令规制为后世遵守,此乃人治,绝非法治”,可见商鞅变法,改变杂乱无章的治国制度。让秦国拥有较为完备的法令规制为后世遵守,使封建制度更加健全,有利于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这是政治上的进步。
由原文“秦国旧制第二弊,法无要领,奖罚不明。世族有罪不罚,庶民有功不赏。农人耕有余依然贫困,军士战有功依然无爵。奋勇为国之正气如何激扬”可见商鞅变法,改变法无要领,奖罚不明的现状。强调天下为公,不论世族与庶民,国家官署爵位惟有才有功者居之,可极大地鼓舞秦军士气进而提高秦军的战斗力,可让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主动权,这是军事上的进步。
由原文“秦国旧制,无聚民之力,无摄乱之威,此为第三弊也。何谓聚民假乱之威?法令一统,令行禁止,有罪重罚,有功激赏,公正严明。如此则官吏无贪,庶民无私,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人人奋勇立功,个个避罪求赏,朝野形成浩然正气,则国家不怒自成。秦人厚重坚韧,若元气养成,则必将大出于天下”,可见商鞅变法,凝聚了人心,弘扬了正气。
由原文“再者,列国变法,无一不强。何以秦国变法,诸侯却生出削弱国力之虑”可见,列国变法都成功了,这是历史的必然。因此,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潮流,变法图强是大势所趋。
综上所述,商鞅变法具有历史的进步性。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楚人和氏得玉璞于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荆山之下。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谁,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夫珠玉,人主之所急也。和虽献璞而未美,未为王之害也。然犹两足斩而宝乃论。论宝若此其难也!今人主之于法术也,未必和璧之急也。然则有道者之不戮也,特帝王之璞未献耳。主用术,则大臣不得擅断,近习不敢卖重[注];官行法则浮萌趋于耕农而游士危于战阵则法术者乃群臣士民之所祸也人主非能背大臣之议越民萌之诽独用乎道言也则法术之士,虽至死亡,道必不论矣。昔者吴起教楚悼王以楚国之俗曰:“大臣太重,封君太众。若此则上通主而下虐民,此贫国弱兵之道也。不如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绝灭百吏之禄秩,损不急之枝官,以奉选练之士。”悼王行之期年而薨矣,吴起肢解于楚。商君教秦孝公以连什伍,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而遂公家之劳,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国以富强。八年而薨,商君车裂于秦。楚不用吴起而削乱,秦行商君法而富强,二子之言也已当矣。然而肢解吴起而车裂商君者,何也?大臣苦法而细民恶治也。当今之世,大臣贪重,细民安乱,甚于秦、楚之俗,而人主无悼王、孝公之听,则法术之士安能蒙二子之危也,而明己之法术哉?此世所以乱无霸王也。
(选自《韩非子·和氏》,有删改)
[注]近习:国君身边的人。卖重:买卖权力。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官行法/则浮萌趋于耕农/而游士危于战阵/则法术者乃群臣/士民之所祸也/人主非能背大臣之议越民/萌之诽/独用乎道言也/
B.官行法/则浮萌趋于耕农/而游士危于战阵/则法术者/乃群臣士民之所祸也/人主非能背大臣之议越民/萌之诽/独用乎道言也/
C.官行法/则浮萌趋于耕农/而游士危于战阵/则法术者乃群臣/士民之所祸也/人主非能背大臣之议/越民萌之诽/独用乎道言也/
D.官行法/则浮萌趋于耕农/而游士危于战阵/则法术者/乃群臣士民之所祸也/人主非能背大臣之议/越民萌之诽/独用乎道言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虽至死亡”与“虽有槁暴”(《劝学》)两句中的“虽”字含义相同。
B.商君,商鞅,战国政治家,曾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史称“商鞅变法”。
C.《诗》《书》属于五经,五经还有《礼》《易》《春秋》,是儒家经典著作。
D.“二子之言也已当矣”与“人君当神器之重”(《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当”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在讲完“和氏之璧”的故事以后,接着将论宝与“法术之士”帝王进献“法术”的相似之处对应起来,将故事揭示的道理升华。
B.作者认为人主对于法律的态度并不像和氏之璧那般急切,而下面的大臣和游说之民讨厌以法治国,习惯势力造成法术之道不行。
C.吴起与商鞅两人都遭到酷刑,而当今的法术之士没有像吴起、商鞅那样甘冒危险阐明自己主张的,这是当今没有霸主的原因。
D.作者善于把丰富的内涵在直观的形式中得以显现,如写大臣士民有如“玉人”,他们本来是鉴定璞玉的专家,却成为宝玉价值的否定者。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
(2)损不急之枝官,以奉选练之士。
14.作者开头引用“和氏之璧”的故事,揭示出什么哲理?(3分)
【答案】10.D 11.D 12.C
13.(1)我悲伤的是它本是宝玉却用石来称呼它,忠贞的人被认为是欺骗,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啊。
(2)裁减多余的官吏,来供养经过选拔和训练的士兵。
14.卞和挖到玉石,不被人认识,反而对他处之以严刑峻法,这个故事以玉来引申出有真本事的人就像这玉一样,不被人赏识。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官府执行法令,游民就得从事农耕,游说之士就得冒着危险去当兵打仗;那么法术就被群臣百姓看成是祸害了。君主不能违背大臣的议论,摆脱黎民百姓的诽谤,单要完全采纳法术之言。
“则法术者乃群臣士民之所祸也”是“……者……也”句式,表判断,“者”后应断开,且“群臣士民”指群臣百姓,中间不必停顿,据此排除AC;
“大臣之议”作“背”的宾语,“越”应是“民萌之诽”的谓语,因此应从“越”前断句,据此排除B。
故选D。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理解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D.“含义相同”错。前“当”:形容词,得当,正确。句意:二人的主张已经够正确的了。后“当”:动词,掌握。句意: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这是当今没有霸主的原因”错。原文说“当今之世,大臣贪重,细民安乱,甚于秦、楚之俗,而人主无悼王、孝公之听,则法术之士安能蒙二子之危也,而明己之法术哉?此世所以乱无霸王也”,由此可知,当今没有霸主的原因是:大臣贪权,小民安于动乱;君主又没有楚王、秦孝公那样的判断力;当今的法术之士没有像吴起、商鞅那样甘冒危险阐明自己主张的。选项以偏概全。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1)“宝玉”,名词作动词,是宝玉;“题之以石”,介宾短语后置,用石来称呼它;“诳”,欺骗;“此吾所以悲也”,判断句,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
(2)“损”,裁减;“枝官”,冗官,闲散无用的官;“奉”,供养;“选练”,挑选和训练。
1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探究文中思想观点的能力。
文章说“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谁,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卞和在楚山上偶尔得一璞玉,先后献于楚厉王、楚武王,却遭楚厉王、楚武王分别给予膑刑惩罚。卞和挖到玉石,不被人认识,反而对他处之以严刑峻法。文章以玉来引申出有真本事的人就像这玉一样,不被人所赏识。
参考译文:
楚国人卞和在楚山中得到一块玉石,捧着它献给楚厉王。楚厉王派治玉的工匠来鉴定它,玉匠说:“这是块石头。”楚厉王认为卞和欺骗自己,就处于砍掉左脚的刑罚。到楚厉王死后,楚武王登上王位,卞和又捧着那块玉石献给楚武王。楚武王叫玉匠来鉴定,玉匠又说:“是块石头。”楚武王也认为卞和是欺骗自己,于是又砍掉他的右脚。楚武王死后,楚文王即位,卞和抱着那块石头在楚山脚下哭泣,哭了三天三夜,眼泪流干后流出了血。楚文王听说后,派人询问他痛哭的缘故,对他说:“天下被砍掉脚的人多了,你为什么哭得这样悲伤呢?”卞和说:“我并不是悲伤被砍掉脚,我悲伤的是它本是宝玉却用石来称呼它,忠贞的人被认为是欺骗,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啊。”楚文王于是派玉匠雕刻那块石头,从中果然得到宝玉,随即把这块玉命令为“和氏之璧”。珍珠宝玉是君主急需的,即使卞和献的玉璞不够完美,也并不构成对君主的损害,但还是在双脚被砍后宝玉才得以论定,鉴定宝玉就是如此的困难。如今君主对于法术,未必像对和氏璧那样急需。既然这样,那么法术之士还没被杀戮的原因,只是促成帝王之业的法宝还没进献罢了。君主运用法术,大臣就不能擅权独断,左右近侍就不敢卖弄权势:官府执行法令,游民就得从事农耕,游说之士就得冒着危险去当兵打仗;那么法术就被群臣百姓看成是祸害了。君主不能违背大臣的议论,摆脱黎民百姓的诽谤,单要完全采纳法术之言,那么法术之士即使到死,他们的学说也一定不会被认可。从前吴起向楚悼王指出楚国的风气说:“大臣的权势太重,分封的贵族太多,像这样下去,他们就会上逼主而下虐民,这是造成国贫兵弱的途径。不如使分封贵族的子孙到第三代时君主就收回爵禄,取消或减少百官的俸禄,裁减多余的官吏,来供养经过选拔和训练的士兵。”楚悼王施行此法一年就死了,吴起在楚遭到肢解。商君教秦孝公建立什伍组织,设置告密连坐的制度,焚烧诗书,彰明法令,堵塞私人的请托而进用对国家有功的人,约束靠游说做官的人而使农民士兵显贵起来。孝公实行这些主张,君主因此尊贵安稳,国家因此富庶强大。八年后秦孝公死了,商鞅在秦受到车裂。楚国不用吴起变法而削弱混乱,秦国推行商鞅变法而富庶强大。二人的主张已够正确的了,但是肢解吴起,车裂商鞅,又为的什么呢?为的是大臣苦于法令而小民憎恨社会安定呀。当今之世,大臣贪权,小民安于动乱,比秦、楚的坏风气还要严重,而君主又没有楚王、秦孝公那样的判断力,那么法术之士又怎能冒吴起、商鞅的危险来阐明自己的法术主张呢?这就是社会混乱而没有霸王的原因。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刈麦行
范成大
梅花开时我种麦,桃李花飞麦丛碧。
多病经旬①不出门,东陂已作黄云色。
腰镰刈熟趁晴归,明朝雨来麦沾泥。
犁田待雨插晚稻,朝出移秧夜食麨②
【注】①经旬:很长时间。②麨(chǎ):炒的米粉或面粉,一种干粮。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入冬时节,梅花绽放枝头之时,农夫们整理土地,抓紧播种小麦。
B.“桃李花飞”点明了季节特征,“麦丛碧”表现出小麦生长情况。
C.三、四句写农夫久病不能侍弄小麦,导致小麦一片枯萎而产量减少。
D.诗歌写景叙事,多用农家语,本色朴素,毫无铅华,但感染力极强。
16.本诗五到八句与白居易《观刈麦》中“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的诗句,刻画了农夫哪些相同的形象特征?请结合具体的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案】15.C
16.①不怕苦。白诗描写了劳动环境的艰苦,范诗写了割麦、犁田等,都表现了农夫不惧怕劳动的艰辛。②勤劳。白诗写农夫用尽力气劳动,感觉不到环境的炎热;范诗描写割麦、犁田等整日劳动,体现了农夫的勤劳。③惜时。白诗写农夫对夏日长珍惜、范诗写农夫早出晚归的状态等,都表现了农夫惜时的品格。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C.“导致小麦一片枯萎而产量减少”错误,“黄云色”是写小麦成熟的景象。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中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四句正面描写收麦劳动。他们脸对着大地,背对着蓝天,下面如同笼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们用尽一切力量挥舞着镰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记了炎热,因为这是“虎口夺粮”,时间必须抓紧呀!舍不得浪费。天气如此之热,白天又如此之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可见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程度。“惜”字在这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此地的感情烈度。
本诗五到八句描写“三忙”季节紧张的生活。农人们趁着晴天朗朗,抓紧收割。所以,农夫也顾不得大病初愈之后嶙峋瘦弱的身体了,他腰插镰刀,冒着灼背炙肤的炎炎烈日,来到麦田,也加入了收割的行列。他心中明白,说不定明早就会有暴雨降临,万一延误,成熟的小麦就要坏在地里了,一年的辛劳也将随之付之东流。这是一年中最忙的季节,忙着收割,忙着打场,同时还要忙着犁田整地,栽种晚稻,为秋季的丰收创下基础。在这三忙季节,农夫将小麦抢收完毕,又赶着黄牛来到田里,犁田耙地,单待天降大雨,安排秋季作物。他带着用新打下来的小麦做的干粮,一大早就到田头移秧去了,夜深了还在田间忙碌着。
由此可见,两首诗都刻画了农夫不怕苦、勤劳、惜时的品格。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东风作为古诗中常见的意象,常用来表示春风,比如李煜《虞美人》中的“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又比如李商隐《无题》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表达了自己坚定的志向即使死了也不会改变。屈原《离骚》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同样的情感。
(3)韩愈在《师说》一文中,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凝练地概括了“师道之不复”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岂余心之可惩 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背诵和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残”“犹”“余”“盛”“近谀”。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纵观国风舞蹈的发展之路,其源源不断的创造创新离不开科技助力。从诞生伊始就与互联网密切相关的国风舞蹈,互联网不仅深度介入创作,更推动国风舞蹈传播。与传统舞蹈不同,国风舞蹈多以屏幕为舞台,以影像技术为翼。
国风舞蹈突破舞台限制,大量运用影视剧创作手法。同时,不同舞蹈之间也因剧情形成巧妙呼应。《侠骨伞影》和《越女凌风》本是两支独立的国风独舞,但节目通过男女演员不同视角的讲述,将其编织成一个侠肝义胆、______的故事。
在当前蓬勃发展的国风舞蹈中,我们还看到专业舞者与舞蹈爱好者相互学习、______,二者形成合力,共同推动舞蹈艺术不断创新,以更多优秀作品舞出中华文化气韵。北京舞蹈学院教师创编了国风舞蹈《纸扇书生》。舞蹈中的角色______,高蹈进取,既有诗意生活的趣味,又有挥斥方遒的刚劲,为年轻观众所认同。
18.依次在文中横线上的填写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4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4分)
【答案】18.荡气回肠 取长补短 风华正茂
19.国风舞蹈从诞生伊始就与互联网密切相关,互联网不仅推动国风舞蹈传播,更深度介入创作。
20.①构成:本体是“屏幕”和“影像技术”,喻体是“舞台”和“翼”,事物之间存在相似性。句中把屏幕比作舞台,把影像技术比作羽翼,屏幕和舞台外在形态和功用相似,影像技术的运用让国风舞蹈发展得更精彩。
②表达效果:这句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国风舞蹈与传统舞蹈的不同,突出国风舞蹈运用互联网媒介、影视剧创作手法等表现形式,展示出国风舞蹈的创新性。
【解析】
18. 根据语境“国风舞蹈节目将舞蹈编织成故事”,用“荡气回肠”。荡气回肠:形容文章、乐曲十分婉转动人。
语境“专业舞者与舞蹈爱好者二者形成合力”,用“取长补短”。取长补短:吸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也泛指在同类事物中吸取这个的长处来弥补那个的短处。
结合下文“挥斥方遒的刚劲”及“为年轻观众所认同”,用“风华正茂”。风华正茂:正是青春焕发、风采动人和才华横溢的时候,形容青年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
一是“从诞生伊始就与互联网密切相关的国风舞蹈”和第二个主语“互联网”,构成结构混乱,存在中途易辙的错误,可改为“国风舞蹈从诞生伊始就与互联网密切相关”;
二是“不仅深度介入创作,更推动国风舞蹈传播”语序不当,可改为“不仅推动国风舞蹈传播,更深度介入创作”。
2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从构成上看,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屏幕”比作“舞台”,把“影像技术”比作“翼”,屏幕和舞台外在形态和功用相似,影像技术的运用让国风舞蹈发展得更精彩。
从表达效果上看,语段主要阐述国风舞蹈与传统舞蹈不同之处,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二者之间的不同,“屏幕”“影像技术”突出国风舞蹈运用互联网媒介、影视剧创作手法等表现形式,展示出国风舞蹈的创新性。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冰雪文化,源于人们适应严寒环境的生存需求,体现了人类长期在冰雪环境下生产生活的精神体验与趣味追求,具有季节的约束性、自然的创造性、广泛的参与性、艺术的实践性等特点。面对寒冷的冬季,我国北方各民族逐渐发展出巧借冰雪的智慧。比如,为加强防御,古人浇水成冰,再将冰与泥土混合,一夜之间就能筑起城墙。再比如,古人冬季狩猎时为提高追捕速度发明了冰爬犁;为了 ① ,人们利用冰雪储存食物,冬储的习惯一直沿袭至今。
北京冬奥会场馆的设计,更是对冰雪元素的创造性转化。主场馆之一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气势恢宏,造型采用传统如意元素, ② 。国家速滑馆“冰丝带”设计理念来自冰和速度的结合:22条曲面玻璃幕墙环绕,犹如速滑运动员在冰上滑过的痕迹, ③ ,也寓意北京冬奥会举办的2022年。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几个较短的语句,改成一个长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6分)
【答案】
21.源于人们适应严寒环境的生存需求的具有季节的约束性、自然的创造性、广泛的参与性、艺术的实践性等特点的冰雪文化,体现了人类长期在冰雪环境下生产生活的精神体验与趣味追求。(源于人们适应严寒环境的生存需求,体现了人类长期在冰雪环境下生产生活的精神体验与趣味追求的冰雪文化,具有季节的约束性、自然的创造性、广泛的参与性、艺术的实践性等特点。)
22.①解决冬季食物供给问题 ②以表达美好祝愿 ③象征速度与激情
【解析】
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
首先要确定句子的主语是“冰雪文化”,三个分句分别写“冰雪文化源于……”“体现了……精神体验与趣味追求”“具有……特点”。
改成长句可以先确定一句主干句,将其他两个句子作为修饰主语“冰雪文化”的定语,组合成长句。如确定“体现了人类长期在冰雪环境下生产生活的精神体验与趣味追求”为主干句,则可以得出“源于人们适应严寒环境的生存需求的具有季节的约束性、自然的创造性、广泛的参与性、艺术的实践性等特点的冰雪文化,体现了人类长期在冰雪环境下生产生活的精神体验与趣味追求”;
如确定“具有季节的约束性、自然的创造性、广泛的参与性、艺术的实践性等特点”为主干句,则可以得出“源于人们适应严寒环境的生存需求,体现了人类长期在冰雪环境下生产生活的精神体验与趣味追求的冰雪文化,具有季节的约束性、自然的创造性、广泛的参与性、艺术的实践性等特点”。
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把“源于人们适应严寒环境的生存需求”作为主干句。
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由前文“古人冬季狩猎时为提高追捕速度发明了冰爬犁;为了……”可知,所填内容应是阐述所举事例的目的;再结合后文“人们利用冰雪储存食物,冬储的习惯一直沿袭至今”可知,此处应是阐述“冬储”的目的,可以填入“解决冬季食物供给问题”之类的内容。
第二处,由前文“北京冬奥会场馆的设计,更是对冰雪元素的创造性转化……‘雪如意’气势恢宏,造型采用传统如意元素”可知,此处应是说冬奥会场馆“采用传统如意元素”的用意,“如意”意味“万事如意”,这是一种祝愿,可以填入“表达美好祝愿”之类的内容。
第三处,由前文“国家速滑馆‘冰丝带’设计理念来自冰和速度的结合……犹如速滑运动员在冰上滑过的痕迹”可知,此处是说“‘冰丝带’设计理念来自冰和速度的结合”的象征意义,可以填入“速度和激情”之类的内容。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汉字组成中有着直观体现,比如这个“赢”字,就蕴涵着令人叹服的智慧。从“赢”字你感悟了哪些道理?请根据图内的内容和寓意并结合自身发展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例文】
要想稳操胜券,赢在五方助力
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汉字组成中有着直观体现,比如“赢”字,就蕴含着令人叹服的智慧。“赢”字由五要素组成:亡、口、月、贝、凡。这五要素,有人这么理解,认为“亡”代表有危机意识,“口”代表会沟通,“月”代表有时间,“贝”在古代作过钱币代表物质基础,“凡”代表平常心。这五要素合成发力,就构成赢字的本义。
仔细一琢磨,如此拆分“赢”字,以各部分的偏旁会意成“赢”的意义,还是有点意思,貌似是有道理的。当个人、组织或国家有危机意识,就需要与朋友或敌对势力沟通。做这些工作,需要时间和金钱。当然,有时候化解了矛盾,付出了大量精力,还不一定就能见到成效,此时需要有一颗平常心,久久为功,最后方能“赢”!
战国时候,诸侯争霸互相攻伐,很多国家如芒在背,时时感觉到灭亡的威胁。这时候,纵横家出现了,比如张仪、苏秦等。张仪是连横派的代表,苏秦是合纵派的代表。这些人能说会道,口吐莲花,在各个国家之间展开了复杂的政治外交活动。张仪本是魏国人,在金钱的驱使下却为秦国服务,通过一流的口才让楚怀王昏招迭出,以至搞衰楚国;苏秦本是周天子直辖下的东周人,有了金钱相助,他劝说东方列国联合起来抗击秦国,使得秦军多年出不了函谷关。张仪也好,苏秦也罢,他们一生的事业,无一不是“赢”字五要素相互助力的结果。
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关头。宋美龄在美国悠闲访问,以她独特的魅力和人缘,怀着平常心,在美国国会用英语演讲,向美国朝野宣传了中国的抗战情况,争取到了大量的军事援助,推动了美国各界对中国的募捐,促成了美国国会废除了《排华法》。宋美龄美国国会演讲,对中国持续抗战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见,五方合力的重要。
作为学子,我们也要利用好“赢”字的五要素,方能在人生当中稳操胜券。生于忧患,居安思危。我们国家现在越来越发达了,未来的我们将如何游刃有余取决于我们现在的努力。平时,充分与同学和老师沟通,搞好人际关系,在老师的指点下和同学的帮助下,科学利用时间,发愤努力,认真学习。当然,父母是我们精神上的坚强后盾,也是我们物质上的有力保障。怀着一颗平常心,悦意进取,锲而不舍,不断进步,终将会考入我们心目中的理想学府。
因此,抓稳五要素,方能成为赢家。赢得人生,赢得事业,直至赢得国泰民安。
【解析】
审题:
这是一道图画式材料作文题。
首先我们要清晰地解读图文。材料选取了中华汉字“赢”字,来直观体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图片中“赢”字显示为上中下三部分:上部分一个“亡”字,代表“危机意识”;中间一“口”字,表示“沟通”之意;下部分分列“月”“贝”“凡”三字,分别代表“时间”“物质基础”和“平常心”,此字真的是蕴涵着令人叹服的智慧。
其次,根据题目要求,由图中要素来感悟“赢”字让我们明白了哪些道理。图片五要素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联系,这是审题的关键。五要素有机联系在一起,即当个人、组织或国家有危机意识时,就需要与别人沟通。在这个过程中,时间和金钱是不可缺少的因素,而有时候化解矛盾、付出精力之后,还不一定能见到成效,此时需要有一颗平常心,坚持不懈,最后方能“赢”得胜利。
最后由五要素的辩证有机的联系形成相应的顺序来行文布局,论证材料要与五要素紧密联系,阐述清晰,以保证事例的说服力。
【参考立意】
(1)“赢”字五要素助你来成功。
(2)抓住“赢”字的内涵,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3)稳操胜券,“赢”在五方助力。
高考语文暑假模拟评估卷(二)(北京版)(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暑假模拟评估卷(二)(北京版)(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高考语文暑假模拟评估卷二北京版原卷版docx、高考语文暑假模拟评估卷二北京版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语文暑假模拟评估卷(二)(全国通用)(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暑假模拟评估卷(二)(全国通用)(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高考语文暑假模拟评估卷二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高考语文暑假模拟评估卷二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2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语文暑假模拟评估卷(三)(新高考地区专用)(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暑假模拟评估卷(三)(新高考地区专用)(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高考语文暑假模拟评估卷三新高考地区专用原卷版docx、高考语文暑假模拟评估卷三新高考地区专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