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省东营市胜利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化学试题含答案
展开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Mg-24 C-12 O-16 Na-23 N-14 Cu-64 S-32 Cl-35.5
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研究物质的性质时,常用到观察、实验、分类、比较等方法
B. 1965年,我国化学家首次人工合成了具有生理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
C. 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提出了原子学说,为近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D. 化学家可以在微观层面上操纵分子和原子,组装分子材料、分子器件和分子机器
【答案】C
【解析】
【详解】A.研究物质的性质时,通常采用观察、实验、分类、比较等方法,A正确;
B.1965年,我国化学家首次人工合成了具有生理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B正确;
C.道尔顿提出了原子学说,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C错误;
D.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化学家可以在微观层面上操纵分子和原子,组装分子材料、分子器件和分子机器,D正确;
故答案选C。
2. 下列关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可用碳酸钠做糕点的膨松剂
B. 可用碳酸氢钠溶液来除油渍
C. 可通过加热法除去碳酸氢钠中的碳酸钠
D. 可用澄清石灰水鉴别碳酸钠与碳酸氢钠
【答案】B
【解析】
【详解】A.碳酸钠受热不分解,不能用做糕点膨松剂,应该用碳酸氢钠,故A错误;
B.因为NaHCO3水解呈碱性,在碱性环境下油脂会水解为甘油和高级脂肪酸盐,可用碳酸氢钠溶液来除油渍,故B正确;
C.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不能通过加热法除去碳酸氢钠中的碳酸钠,故C错误;
D.碳酸钠与碳酸氢钠都能和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白色沉淀,不能用澄清石灰水鉴别碳酸钠与碳酸氢钠,故D错误;
故选B。
3. 近年频繁发生的有关化学品泄漏或爆炸事件一次次给我们敲响了安全警钟,操作不当就会存在安全隐患。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 将水沿着烧杯内壁缓缓加入浓硫酸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B. 如果发生氯气泄露,可用沾Na2CO3溶液的湿毛巾捂住口鼻,向上风口或地势高的地方撤离
C. 夜间厨房发生煤气泄漏时,应立即开灯检查煤气泄漏原因,并打开所有门窗通风
D. 实验中当有少量的过氧化钠或金属钠剩余时,用纸包裹好后将其放入垃圾桶中
【答案】B
【解析】
【详解】A.浓硫酸稀释会释放大量的热量,为防止液体飞溅,稀释浓硫酸时应将浓硫酸缓慢加入水中,并不断搅拌,A错误;
B.氯气是密度大于空气的有毒气体,可被碱液吸收,Na2CO3溶液呈碱性能吸收氯气,可用沾Na2CO3溶液的湿毛巾捂住口鼻,向上风口或地势高的地方撤离,B正确;
C.可燃性气体和空气混合遇火花可能会引起爆炸,存在安全隐患,不能开灯,C错误;
D.实验中当有少量的过氧化钠或金属钠剩余时,应回收或放回原瓶,不能用纸包裹好后将其放入垃圾桶中,D错误;
故选:B。
4. 非金属单质溴与氯气的性质很相似。在探究溴单质的性质时,其基本程序应该是
A. 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分析,解释得出结论
B. 观察溴的外观性质→做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分析、解释,得出结论
C. 观察溴的外观性质→预测溴的化学性质→做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分析解释得出结论
D. 预测溴的化学性质→做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分析解释得出结论→观察溴的外观性质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探究物质的性质时其基本程序是:观察物质外观→预测物质的化学性质→做实验并观察现→分析现象,并用相应的化学知识解释-→得出结论;非金属溴与氯气的性质很相似,所以可以根据氯气的性质预测溴的性质,则探究溴的性质时其基本程序是:先从色、态方面观察溴的外观,然后根据氯气的性质预测溴可能具有的性质,再做实验验证预测,观察实验并记录现象,再分析实验现象并用已知化学知识解释现象,最后得出结论,答案选C。
5. 设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常温常压下,11.2L氧气所含的原子数为NA
B. 1.8g的NH离子中含有的电子数为10NA
C. 常温常压下,48gO3含有的氧原子数为3NA
D. 2.4g金属镁变为镁离子时失去的电子数为0.1NA
【答案】C
【解析】
【详解】A.常温常压下气体摩尔体积为24.5 L∙ml−1,因此11.2L氧气物质的量小于1ml,因此所含的原子数小于NA,故A错误;
B.1.8g的NH离子物质的量为,含有的电子数,故B错误;
C.常温常压下,48gO3物质的量为,含有的氧原子数为,故C正确;
D.2.4g金属镁物质的量为,2.4g金属镁变为镁离子时失去的电子数为,故D错误。
综上所述,答案 C。
6. 饱和氯水久置后,溶液中的各种粒子:①Cl2;②H2O;③Cl⁻;④HClO;⑤H⁺;减少的是
A. ①②④B. ①②③C. ①⑤D. ②③④⑤
【答案】A
【解析】
【详解】氯气溶于水反应,,新制氯水中主要含有HCl、HClO、Cl2、H2O,久置氯水,HClO易分解,,久置氯水成分为HCl;
【分析】①久置氯水中,Cl2减少,①符合题意;
②久置氯水中,H2O减少,②符合题意;
③久置氯水中,主要成分HCl,Cl-离子增加,③不符合题意;
④久置氯水中,HClO分解,浓度减小,④符合题意;
⑤久置氯水中,成分为HCl,酸性增强,⑤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7. 下列实验操作规范且能达到目的的是()
A. AB. BC. CD. D
【答案】C
【解析】
【详解】A、要把氢氧化钠固体要放在玻璃容器中称取,故A错误;
B、不能用容量瓶溶解或稀释溶液,故B错误;
C、CaCl2溶液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白色碳酸钙沉淀,CaCl2溶液与碳酸氢钠不反应,能用CaCl2溶液鉴别碳酸钠、碳酸氢钠,故C正确;
D、次氯酸具有漂白性,不能用pH试纸测新制氯水的pH,故D错误。选C。
8. 某温度下,wg某物质在足量氧气中充分燃烧,其燃烧产物立即与过量的Na2O2反应,固体质量增加wg。在①H2②CO③CO和H2的混合物④CH3CHO⑤CH3COOH⑥HOOCCOOH中,符合题意的是
A. 只有①④B. 只有①②③C. 只有①②③⑤D. ①②③④⑤⑥
【答案】C
【解析】
【详解】,固体质量增加的为氢气的质量;若该物质为CO,依次发生反应:,固体质量增加CO;经上述分析可知,凡分子组合符合的物质,均符合题目,综上,符合题意的物质有①②③⑤,答案选C。
9. 对陈述I、II的正确性及两者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的判断都正确的是
A. AB. BC. CD. D
【答案】A
【解析】
【详解】A.胃酸的主要成分是HCl,小苏打可与HCl发生反应,减小胃酸的浓度,因此用于治疗胃病,A正确;
B.滴有酚酞溶液的水溶液中加Na2O2,Na2O2与水反应生成NaOH和O2,NaOH是碱,可以使酚酞试液变为红色,但Na2O2具有强氧化性,会将红色物质氧化变为无色,因此最后的溶液为无色,B错误;
C.Na原子半径大,最外层电子数少,最外层电子受到原子核的引力小,容易失去,所以金属钠具有强还原性;高压钠灯发出透雾性强的黄光是由于Na元素的焰色反应呈黄色,二者没有关系,C错误;
D.过氧化钠可用作航天员的供氧剂,是由于Na2O2能和CO2、H2O反应生成O2,而帮助人呼吸,所以二者有关系,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A。
10. 氯化钡和氯化钠的混合溶液aL,将它均匀分成两份,一份滴加稀硫酸,使钡离子完全沉淀,另一份滴加硝酸银溶液,使氯离子完全沉淀。反应中消耗xml的稀硫酸、yml的硝酸银,则原混合溶液中钠离子的物质的量的浓度为
A. B. C. D.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意,反应的有关方程式是、,则每份溶液中Ba2+的物质的量是xml、氯离子的物质的量是yml,则根据溶液的电中性可知,每一份溶液中钠离子的物质的量是(y-2x)ml,所以钠离子的总的物质的量是2(y-2x)ml,因此钠离子的浓度是ml/L,答案选D。
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每小题有1-2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答对得4分,选对但不全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
11. 已知某饱和溶液的:①溶液的质量;②溶剂的质量;③溶液的体积;④溶质的摩尔质量;⑤溶质的溶解度;⑥溶液的密度。下列有关以上条件的组合,其中不能计算出该饱和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的是
A. ①②③④B. ①③④⑤C. ④⑤⑥D. ①④⑥
【答案】D
【解析】
【分析】先计算溶质的质量分数,再利用c=,计算出该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也可以根据n=、c=计算,据此分析。
【详解】A.溶质的质量=①溶液的质量-②溶剂的质量,再由n=、c=可以计算物质的量浓度,所以由①②③④可以求出物质的量浓度,A正确;
B.由=,可以求出溶质的质量,再由n=、c=,可以计算物质的量浓度,所以由①③④⑤可以求出物质的量浓度,B正确;
C.溶质的质量分数=;再利用c=,计算出该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所以由④⑤⑥可以求出物质的量浓度,C正确;
D.由溶液的质量、溶液的密度可以求出溶液的体积,溶质的质量不知道,无法计算物质的量,所以不能计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即由①④⑥不能用来计算该饱和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D错误;
故选D。
12. 已知浓硫酸的密度是1.84g/mL,物质的量浓度为18.4ml/L,质量分数为98%。取10mL浓硫酸和amL水混合得到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cml/L,质量分数为b%。下列组合正确的是
A. 若c=9.2,则a<18.4,b>49
B. 若c=9.2,则a<18.4,b<49
C. 若b=49,则a=18.4,c<9.2
D. 若b=49,则a=18.4,c>9.2
【答案】AC
【解析】
【详解】A.若c=9.2,则加入水的体积为10mL,即a=10mL,10mL浓硫酸中硫酸质量为1.84×10×98%=18.032g,加入10mL水,溶液总质量为18.4g+10g=28.4g,此时硫酸的质量分数为63.5%,A正确;
B.根据A中计算可知,b=63.5%>49%,B错误;
C.若b=49%,说明溶液总质量为18.032g÷49%=36.8g,则加入水18.4mL,即a=18.4,此时溶液的浓度为18.4ml/L×0.01L÷0.0284L=6.5ml/L,C正确;
D.根据C中计算可知,c=6.5<9.2,D错误;
故答案选AC。
13. 某同学欲探究Na2O2与H2能否反应,设计装置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若D中无水硫酸铜变蓝,则说明过氧化钠与氢气反应生成水(忽略空气中的水进入D)
B. 装置C加热前必须用试管在干燥管管口收集气体以检验气体纯度
C. 装置B中碱石灰的作用是除去A中挥发出来的少量水蒸气和氯化氢
D. 装置A也可用于二氧化锰与过氧化氢反应制取氧气
【答案】D
【解析】
【分析】A装置制备的H2中会混有HCl和水蒸气,B装置中的试剂用来吸收除去HCl和水蒸气,而且装置B是U形管,只能装固体,应该选择碱石灰,C装置中Na2O2与H2反应, D装置通过检验水蒸气的生成来证明C中的反应(忽略空气中的水进入D)。
【详解】A.忽略空气中的水进入D,若D中无水硫酸铜变蓝,则说明过氧化钠与氢气反应有水生成,A正确;
B.装置C加热前,应该先检验氢气的纯度,以防发生爆炸,方法是用试管在干燥管管口处收集气体点燃,通过声音判断气体纯度,B正确;
C.装置B是U形管中装的是碱石灰,目的是除去A中挥发出来的少量水蒸气和挥发的HCl,C正确;
D.装置A不可用于二氧化锰与过氧化氢反应制取氧气,因为二氧化锰是粉末,浸泡后会随液体从塑料孔中漏下去,D错误;
故选D。
14. 取一定量的NaOH溶液通入CO2后,再继续向该溶液中逐滴加入0.1ml/L的盐酸,产生CO2的体积与所加盐酸体积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原溶液中NaOH的物质的量为0.75ml
B. 通入CO2后所得的溶液溶质成分为NaOH和Na2CO3
C. 通入CO2后所得的溶液中含有2.5×10-3ml NaHCO3
D. 原溶液通入CO2标准状况下为112mL
【答案】CD
【解析】
【详解】A.消耗盐酸75mL时,溶液为恰好为氯化钠溶液,根据Na+、Cl-离子守恒,可知n(NaOH)=n(NaCl)=n(HCl)=0.075 L×0.1 ml/L=0.0075 ml,故A错误;B.由图示可知,滴加25 mL稀盐酸溶液后溶液中只存在NaHCO3,可知通入一定量CO2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为Na2CO3、NaHCO3,故B错误;C.溶液中Na2CO3、NaHCO3的物质的量相等,生成二氧化碳发生反应NaHCO3+HCl=NaCl+CO2↑+H2O,共消耗盐酸75 mL-20 mL=50 mL,n总(NaHCO3)=n(HCl)=0.05L×0.1 ml/L=0.005 ml,所以通入CO2后所得的溶液中含有NaHCO3为0.005 ml×=2.5×10-3 ml,故C错误;D.生成二氧化碳发生反应NaHCO3+HCl=NaCl+CO2↑+H2O,共消耗盐酸75mL-20 mL=50 mL,n(CO2)=n(HCl)=0.05 L×0.1 ml/L=0.005 ml,所以V(CO2)=0.005 ml×22.4 L/ml=0.112 L=112 mL,故D正确;故选CD。
【点睛】盐酸逐滴加入到碳酸钠溶液中的反应为:Na2CO3+HCl=NaCl+NaHCO3;NaHCO3+HCl=NaCl+CO2↑+H2O,由图可知,0~25 mL没有气体生成,从25mL开始加盐酸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共消耗盐酸75 mL-20 mL=50mL,0~25 mL段消耗的盐酸体积小于生成气体是消耗的盐酸体积50 mL,所以可以知道通入一定量CO2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为Na2CO3、NaHCO3,且根据消耗的盐酸的体积可以判断二者的物质的量相等。
15. 有①、②两个完全相同的装置,分别在装置①、②中加入1.06gNa2CO3和0.84gNaHCO3,然后再分别注入相同体积的盐酸,固体全部溶解,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①、②装置中的气球都会膨胀,①装置中的气球膨胀的更快
B. 若最终两气球体积不同,则盐酸溶液中n(HCl)≤0.01ml
C. 若最终两气球体积相同,则盐酸溶液中n(HCl)≥0.02ml
D. 溶液体积变化忽略不计,则最终两试管中Na⁺的物质的量浓度①>②
【答案】CD
【解析】
【分析】装置①、②中加入1.06gNa2CO3和0.84gNaHCO3,Na2CO3和NaHCO3的物质的量均为0.01ml,①向Na2CO3中加入盐酸,发生的反应有、,②中发生;
【详解】A.由分析可知,①②都有气体产生,气球都会膨胀,①反应一段时候后产生气体,②是立即产生气体,因此②装置中的气球膨胀的更快,A错误;
B.Na2CO3和NaHCO3的物质的量均为0.01ml,根据反应的方程式,当n(HCl)≥0.02ml时,两装置产生的气体体积相同,也就是0<n(HCl)≤0.02ml,两装置产生气体体积不相同,B错误;
C.根据B选项分析,当n(HCl)≥0.02ml时,两装置产生的气体体积相同,C正确;
D.0.01ml Na2CO3中含有n(Na+)=0.02ml,0.01mlNaHCO3中含有n(Na+)=0.01ml,根据钠元素守恒,当溶液体积变化忽略不计时,即溶液的体积相同,最终两试管中Na+的物质的量浓度不相等,且①>②,D正确;
故选CD。
第Ⅱ卷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五小题,共60分)
16. 按要求完成下列填空。
(1)将3.22g芒硝()溶于水中,要使每100个水分子中溶有1个Na+,则需水的质量为___________。
(2)写出工业制备漂白粉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
(3)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
(4)写出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5)写出向饱和碳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6)写出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7)室温下,某容积固定的密闭容器由可移动的活塞隔成A、B两室,分别向A、B两室充入H2、O2的混合气体和1ml空气,此时活塞的位置如图所示。
①A室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___;
②实验测得A室混合气体的质量为34g,若将A室H2、O2的混合气体点燃,恢复原温度后,最终活塞停留的位置在___________刻度处。
【答案】(1)342g
(2)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3)2NaHCO3Na2CO3+CO2↑+H2O
(4)2Na2O2+2H2O=4NaOH+O2↑
(5)Na2CO3+CO2+H2O=2NaHCO3↓
(6)2Na+2H2O+CuSO4=Cu(OH)2↓+H2↑+Na2SO4
(7) ①. 2ml ②. 2
【解析】
【小问1详解】
,,溶于水后使H2O的分子与Na+100:1,,所以加水的质量为36g-1.8g=34.2g;
故答案为:34.2g;
【小问2详解】
工业上将氯气通入石灰乳中制备漂白粉;
故答案为:;
【小问3详解】
碳酸氢钠受热不稳定,分解为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
【小问4详解】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与氧气;
故答案为:;
【小问5详解】
向饱和碳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生成碳酸氢钠;
故答案为:Na2CO3+CO2+H2O=2NaHCO3↓;
【小问6详解】
钠先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生成的NaOH与CuSO4反应;
故答案为:2Na+2H2O+CuSO4=Cu(OH)2↓+H2↑+Na2SO4;
【小问7详解】
①A、B两室压强与温度相同,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其气体的体积之比,则A室中气体物质的量为1ml×=2ml;
故答案为:2ml;
②设氢气物质的量为xml、氧气物质的量为yml,则:x+y=2ml,2x+32y=34g,解得x=1、y=1,由,可知氧气有剩余,剩余氧气为1ml-1ml×=0.5ml,恢复原温度后最终两室中压强相等,体积之比等于其物质的量之比,则A、B两室的体积之比为0.5ml:1ml=1:2,则活塞停留在2刻度处;
故答案为:2。
17. “碳捕捉技术”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将工业生产中产生的CO2分离出来并利用。某兴趣小组对于现有碳捕捉技术进行了研究学习。
(1)利用NaOH溶液来“捕捉”CO2的基本过程如图所示(部分条件及物质未标出)。在流程中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均填化学式)。
(2)反应分离室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O=Ca(OH)2和___________(写出一个即可),地球上最高效的碳捕捉过程就是叶绿素催化的光合作用合成葡萄糖。葡萄糖是生物体内的主要供能物质,具有良好的水溶性。20℃时,甲、乙两份葡萄糖饱和溶液的质量分别为200g和300g,在下列条件中,析出晶体质量相同的为___________(填字母)。
A.两份溶液都降温至10℃ B.甲溶液降温至10℃,乙液降温至0℃
C.两份溶液都蒸发掉20g水 D.甲溶液蒸发掉30g水,乙液蒸发掉20g
【答案】(1) ①. NaOH ②. CaO
(2) ①. Na2CO3+Ca(OH)2=CaCO3↓+2NaOH或NaHCO3+Ca(OH)2=CaCO3↓+NaOH+H2O ②. C
【解析】
【分析】捕捉室内用烧碱来吸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钠或碳酸氢钠,反应分离时碳酸钠或碳酸氢钠溶液与氧化钙反应生成烧碱和碳酸钙沉淀,过滤烧碱可以重新使用,碳酸钙在高温反应炉中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氧化钙可以循环利用。
【小问1详解】
由分析可知,在流程中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有NaOH,CaO;
【小问2详解】
反应分离室中,氧化钙和水生成氢氧化钙,过量氢氧化钙和碳酸氢钠生成碳酸钙沉淀、氢氧化钠和水:NaHCO3+Ca(OH)2=CaCO3↓+NaOH+H2O,氢氧化钙和碳酸钠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Na2CO3+Ca(OH)2=CaCO3↓+2NaOH;生成的氢氧化钠可以循环利用;
A.甲、乙两饱和溶液质量不一样,降温一样时,析出的溶质不同,故A错误;
B.甲、乙两饱和溶液质量不一样,乙质量更大,且乙降温幅度更大,则乙析出的溶质较大,故B错误;
C.甲、乙两饱和溶液都恒温蒸发掉20g水,析出的晶体质量就是20g水所溶解的溶质质量,故相等,故C正确;
D.甲、乙两饱和溶液分别恒温蒸发掉20g水和30克水,析出的晶体质量就是蒸发水所溶解的溶质质量,析出晶体不同,故D错误;
故选C。
18. 已知某“84消毒液”瓶体部分标签如图所示,该“84消毒液”通常稀释100倍(体积之比)后使用。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84消毒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约为___________(保留一位小数)。
(2)某同学取100mL该“84消毒液”,稀释后用于消毒,稀释后的溶液中c(Na+)=__________
(3)该同学参阅该“84消毒液”的配方,欲用NaClO固体配制480mL含NaClO质量分数为25%的消毒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
A. 如图所示的仪器中,有三种是不需要的,还需要一种玻璃仪器
B. 容量瓶用蒸馏水洗净后,应烘干后才能用于溶液配制
C. 配制过程中,未用蒸馏水洗涤烧杯和玻璃棒可能导致结果偏低
D. 需要称量NaClO固体的质量为143.0g
(4)若实验遇下列情况,则所配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A、偏高;B、偏低;C、不变(用字母回答)
Ⅰ.定容时俯视刻度线___________;
Ⅱ.未冷至室温就转移定容___________;
Ⅲ.转移前,容量瓶内有蒸馏水___________;
Ⅳ.定容时水多用胶头滴管吸出___________
(5)“84消毒液”与稀硫酸混合使用可增强消毒能力,消毒小组人员用98%(密度为1.84g/cm3)的浓硫酸配制2000mL2.3ml/L的稀硫酸用于增强“84消毒液”的消毒能力。所配制的稀硫酸中,H+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___。
【答案】(1)4.0ml•L-1
(2)0.04ml•L-1(3)C
(4) ①. A ②. A ③. C ④. B
(5)4.6ml•L-1
【解析】
【分析】配制一定物质量浓度的溶液,所需的步骤有计算、称量、溶解(冷却)、转移、洗涤、定容、摇匀、装瓶贴签;
【小问1详解】
由可知密度为12 g/cm3质量分数为25%的84消毒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ml/L=4.0 ml/L
【小问2详解】
该“84消毒液”通常稀释100倍(体积之比)后使用,则稀释后NaClO浓度为0.04ml/L,稀释后的溶液中c(Na+)=0.04ml/L;
【小问3详解】
A.需用托盘天平称量NaClO固体,需用烧杯来溶解NaClO,需用玻璃棒进行搅拌和引流,需用容量瓶和胶头滴管来定容,图示的A、B不需要,但还需玻璃棒和胶头滴管,故A错误;
B.配制过程中需要加入水,所以经洗涤干净的容量瓶不必烘干后再使用,故B错误;
C.配制过程中,未用蒸馏水洗涤烧杯和玻璃棒,导致溶质损失,配制的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减小,结果偏低,故C正确;
D.配制480mL含NaClO质量分数为25%的消毒液,应选取500 mL的容量瓶进行配制,然后取出480 mL即可,所以需要NaClO的质量0.5 L×4.0 ml•L-1×74.5 g•ml-1=149 g,故D错误;
故选C;
【小问4详解】
Ⅰ.定容时俯视刻度线,导致溶液体积偏小,浓度偏大,故答案为:A;
Ⅱ.未冷至室温就转移定容,冷却后体积偏小,则浓度偏大,故答案为:A;
Ⅲ.转移前,容量瓶内有蒸馏水,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故答案为:C;
Ⅳ.定容时水多用胶头滴管吸出,溶液体积偏大,浓度偏低,故答案为:B
【小问5详解】
配制2000mL2.3ml/L的稀硫酸用于增强“84消毒液”的消毒能力,所配制的稀硫酸中,H+的物质的量浓度为2×2.3ml/L=4.6ml/L。
19. 已知无水FeCl3在空气中遇水易潮解,加热易升华。实验室利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制取无水FeCl3。
已知:装置A是制备Cl2,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溶液X是饱和食盐水(饱和NaCl溶液),目的是除去Cl2中混有的HCl气体。
(1)装置C中的Y是浓硫酸,其作用是_______。
(2)装置D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3)实验结束时,应先熄灭_______(慎“A”或“D”)处酒精灯;E中冷水的作用是_______。
(4)装置F的作用是_______。
(5)图中的实验设计还存在不足,在图中方框内绘制应该补充的装置_______,并写出对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答案】(1)干燥氯气
(2)2Fe+3Cl22FeCl3
(3) ①. D ②. 冷却,使FeCl3蒸气转变为固体,便于收集FeCl3
(4)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进入E中,避免FeCl3潮解
(5) ①. 或 ②. Cl2+2NaOH=NaCl+NaClO+H2O
【解析】
【分析】装置A中利用MnO2和浓盐酸制得Cl2,因盐酸有挥发性,Cl2中混有的HCl可通过B中饱和食盐水除去;水蒸气可通过装置C中浓硫酸除去,干燥Cl2在D和铁粉共热生成的FeCl3;在装置E中凝华,尾气中氯气用NaOH溶液吸收处理,然后根据问题分析解答。
【小问1详解】
装置C中Y是浓硫酸,作用是干燥Cl2或除去Cl2中的水蒸气;
【小问2详解】
在装置D中Fe与Cl2在加热条件下反应产生FeCl3,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Fe+3Cl22FeCl3;
【小问3详解】
实验结束时先停止D处酒精灯,并继续加热装置A中酒精灯,利用生成的氯气防止有空气进入D中,直到试管冷却;
装置E中冰水有降温的作用,使无水FeCl3气体遇冷会凝华为固体,便于收集FeCl3;
【小问4详解】
FeCl3遇水易潮解,装置F中盛有无水CaCl2,作用是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进入E中,避免FeCl3潮解;
【小问5详解】
因为Cl2有毒,所以氯气需要用碱液吸收,又因为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大,故不需防倒吸,装置如图所示: 或使用装置 ;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l2+2NaOH=NaCl+NaClO+H2O。
20. 膨松剂是一种食品添加剂,某研究小组A对膨松剂进行了如下探究(已知:NH4HCO3NH3↑+H2O+CO2↑)
【趣味实验】步骤1:和面,向20g面粉中加入10mL水,制得的面团编为1号;向20g面粉中加入10mL水,再加入2g膨松剂M,制得的面团编为2号。
步骤2:发面,将和好的2个面团放入微波炉中加热,几分钟后,取出面团,发现1号面团无明显胀大,2号面团明显胀大且手感比较松软。
【提出问题】膨松剂M的成分是什么?
【提出假设】假设1:M是NH4HCO3;假设2:M是NaHCO3;假设3:M是NH4HCO3和NaHCO3。
【实验探究1】
(1)完成下表
【提出新问题】实验①试管中剩余固体是什么?
【实验探究2】实验②:将实验①所得固体继续加热,无明显现象。冷却,向试管中加水,固体全部溶解,将所得溶液分为两份,向其中一份溶液中滴加稀盐酸,一开始无气泡产生,继续滴加有气泡生成,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有白色沉淀生成;向另一份溶液中滴加足量氯化钙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静置,向上层清液中滴加2滴无色酚酞试液,溶液不变红。
【得出结论】
(2)实验①试管中剩余固体是___________(填化学式)。用化学方程式解释该固体滴加盐酸一开始不产生气泡的原因___________
【反思提高】
(3)热稳定性:Na2CO3_____(填“>”“=”或“<”)NaHCO3
【拓展应用】
(4)复合膨松剂一般由碳酸盐类、酸性物质、助剂三部分组成,某品牌复合膨松剂的配料表如图所示,其中的酸性物质是___________(填写名称)。某品牌复合膨松剂N为磷酸二氢钙、碳酸氢钠和玉米淀粉,N遇水会发生如下反应:Ca(H2PO4)2+2NaHCO3=CaHPO4↓+Na2HPO4+2CO2↑+2H2O,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填序号)。
a.常温下的溶解度:Na2HPO4>CaHPO4
b.碳酸氢钠在水溶液中遇到某些呈酸性的物质能产生气体
c.根据上述反应,产生0.22gCO2至少需要NaHCO3的质量为0.42g
【答案】(1) ①. 2 ②. 1、3
(2) ①. Na2CO3 ②. Na2CO3+HCl=NaHCO3+NaCl
(3)>(4) ①. 焦磷酸二氢二钠 ②. abc
【解析】
【小问1详解】
加热M时未产生刺激性气味,说明M中不含有碳酸氢铵,故假设1、3不成立,试管内壁有水珠,假设2成立;
故答案为:2;1、3;
【小问2详解】
向一份溶液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生成,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向另一份溶液中滴加足量氯化钙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向上层清液中滴加2滴无色酚酞试液,溶液不变红,说明试管中剩余固体只含有碳酸钠;碳酸钠加盐酸先生成碳酸氢钠,再加入过量盐酸生成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Na2CO3;Na2CO3+HCl=NaHCO3+NaCl;
【小问3详解】
将实验①所得固体继续加热,无明显现象,说明碳酸钠稳定性强于碳酸氢钠;
故答案为:>;
【小问4详解】
碳酸氢钠水溶液显碱性,焦磷酸二氢二钠为酸式盐,显酸性;
故答案为:焦磷酸二氢二钠;
a.由生成的物质中是沉淀说明常温下的溶解度:Na2HPO4>CaHPO4,故a正确;
b.碳酸氢钠中含有碳酸氢根,能与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则碳酸氢钠在水溶液中遇到某些呈酸性的物质能产生气体,故b正确;
c.根据反应可得关系式为,设产生0.22gCO2至少需要NaHCO3质量为x,则可得84:44=x:0.22g,解得x=0.22g,则产生0.22g至少需要的质量为0.42g,故c正确;
故答案为:abc。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称取2.0g NaOH固体
先在托盘上各放一张滤纸,然后在右盘上添加2g砝码,左盘上添加NaOH固体
B
配制0.1ml/L CuSO4溶液80mL
称取CuSO4·5H2O固体25.0g,放入100mL容量瓶中,加水溶解并稀释至刻度
C
鉴别碳酸钠、碳酸氢钠溶液
用CaCl2溶液分别滴入碳酸钠、碳酸氢钠溶液中
D
测定新制氯水的pH
用玻璃棒蘸取溶液,点在pH试纸上
选项
陈述I
陈述II
判断
A
小苏打可用于治疗胃病
NaHCO3可与盐酸反应
I对;II对;有关系
B
滴有酚酞溶液的水溶液中加Na2O2,溶液变红
Na2O2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
I对;II错;无关系
C
金属钠能与水反应
高压钠灯可发出透雾性强的黄光
I对;II对;有关系
D
过氧化钠可用作航天员的供氧剂
Na2O2能和CO2、H2O反应生成O2
I对;II对;无关系
84消毒液
【有效成分】NaClO
【规格】1000mL
【质量分数】25%
【密度】1.2g/cm3
实验①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M于试管中,加热一段时间
无刺激性气味;试管内壁有水珠;试管内有固体剩余
假设___________成立;假设___________不成立
【名称】XX符合膨松剂
【保质期】24个月
【净含量】1kg
【使用量】面粉用量的0.5%~2.5%
配料】碳酸氢钠、焦磷酸二氢二钠、葡萄糖酸-δ内酯、淀粉
【使用范围】使用于各类馒头、包子等发酵面制品以及面包、糕点等的制作
【储存方法】阴凉干燥处储存
山东省东营市胜利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化学试题(PDF版含答案): 这是一份山东省东营市胜利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化学试题(PDF版含答案),文件包含4月化学月考试题pdf、化学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8页, 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东营市胜利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化学试题: 这是一份山东省东营市胜利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化学试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3mlB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3,山东省东营市胜利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化学试题: 这是一份13,山东省东营市胜利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化学试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3mlB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