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册物理(课件+作业)苏教版
初中物理苏科版九年级全册3 物质的比热容课后练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苏科版九年级全册3 物质的比热容课后练习题,文件包含123物质的比热容备作业原卷版docx、123物质的比热容备作业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6页, 欢迎下载使用。
A.乙液体的比热容大于甲液体的比热容
B.加热相同时间,甲、乙液体吸收热量一样多,增加的内能一样多
C.若甲、乙液体都是同种液体且质量相同,则甲液体中的电加热器功率大
D.若两个电加热器相同且甲乙都是同种液体,则甲的质量大
【答案】C
【解答】解:A、题意中没有明确两种液体的质量关系和两种电加热器的功率关系,由c=不能比较二者的比热容大小,故A错误;
B、题意中没有明确两种电加热器完全相同,所以在相同时间内两种液体吸收的热量不一定相同,故B错误;
C、若甲、乙液体都是同种液体且质量相同,由图像可知,在相同时间内甲液体升高的温度高,说明甲吸收的热量多,甲液体中的电加热器的功率P=大,故C正确;
D、若两个电加热器相同且甲乙都是同种液体,由c=可知,m=,在c、Q相同的情况下,温差越大,则该液体的质量越小,即甲液体的质量小,故D错误。
水的比热容较大,我们利用这一特性为生活、生产服务,或解释一些自然现象,下列事例中与它的这一特性无关的是( )
A.水暖设备让流动的热水流过散热器取暖
B.汽车发动机用水作为冷却剂
C.沿海地区昼夜温差比内陆地区小
D.夏天在房间内洒水降温
【答案】D
【解答】解:A、让流动的热水流过散热器供暖,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降低相同的温度,水放出的热量多,故A不符合题意;
B、汽车发动机的冷却循环系统用水作为工作介质,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升高相同的温度,水吸收的热量多,所以用水做内燃机的冷却液,故B不符合题意;
C、沿海地区昼夜温差较小是因为水的比热容大,在吸收或放出同样热量的情况下,水的温度变化较小,昼夜温差小,故C不符合题意;
D、夏天在房间内洒水降温是利用蒸发吸热的原理,与水的比热容没有关系,故D符合题意。
关于比热容及其生活中的应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一桶水的比热容比一杯水的比热容大
B.人中暑时,常在额头上擦冷水降温,利用了水的比热容较大的性质
C.物体的温度变化越大,比热容越大
D.沙漠地区昼夜温差大是因为砂石的比热容小
【答案】D
【解答】解:
AC、比热容的大小与质量、温度无关,与物质的种类和状态有关,所以一桶水的比热容等于一杯水的比热容,温度变化,比热容不变,故AC错误;
B、发现人中暑时,常在额头上擦冷水降温,利用了水汽化吸热,故B错误;
D、沙漠地区的砂石多,白天太阳照射,砂石吸收热量,由于砂石的比热容小,因此温度变化大,气温升得很高;晚上,砂石放出热量,由于砂石的比热容小,因此温度变化大,气温降得很低,故会出现早晚温差大的现象,故D正确。
炎炎夏日,小梅来到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她发现,在这里白天的风常常从海面吹向陆地,而每到夜晚风却从陆地吹向海面。她利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进行分析,并画出陆地和海面之间空气流动情况的示意图,如图所示。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水的密度小于砂石的密度
B.海水的密度大于砂石的密度
C.海水的比热容小于砂石的比热容
D.海水的比热容大于砂石的比热容
【答案】D
【解答】解:沿海地区水多,水的比热容较大;内陆地区,地表以砂石泥土为主,砂石泥土比热容较小;由于水的比热容大,所以对于相同质量的水和砂石相比较,在吸收或放出相同的热量时,水的温度变化小,而砂石的温度变化大,所以白天陆地的温度高、海水温度低,晚上陆地温度低、海水温度高;白天陆地上方空气的温度高度,密度小,砂石上方空气上升,海面上的冷空气过来补充,形成了白天的风常常从海面吹向陆地,而晚上海面上方的热空气上升,风从陆地吹向海面;故D正确。
如图1所示,用相同的电加热器给初温及质量均相同的甲、乙两种不同的液体加热,两种液体每秒吸收的热量相同,两种液体的温度加热时间的图像如图2所示。则( )
A.加热1min,两种液体吸热关系为Q甲>Q乙
B.乙液体在第2min时的比热容大于第1min时的比热容
C.甲液体的吸放热能力比乙强
D.通过图像分析可得,甲、乙两液体的比热容大小之比c甲:c乙=1:2
【答案】D
【解答】解:A、用相同的电加热器给初温及质量均相同的甲、乙两种不同的液体加热,加热时间相同,液体吸收的热量相同,所以加热1min,两种液体吸热关系为Q甲=Q乙,故A错误;
B、乙液体在第2min时和第1min时的种类不变,状态不变,比热容不变,故B错误;
C、根据图2可知,甲、乙两种液体升高相同的温度,甲的加热时间是乙的加热时间的一半,这说明乙吸收的热量多,乙的吸热能力强,故C错误;
D、由图可知,甲、乙升高相同的温度,乙的加热时间是甲的加热时间的2倍,则乙吸收的热量是甲吸收热量的2倍,根据Q=cmΔt可知,乙的比热容是甲的比热容的2倍,所以:c甲:c乙=1:2,故D正确。
小明同学用酒精灯对冰块加热,研究冰的熔化现象。他依据实验数据绘制了图中甲、乙两条图线中的一条,已知m冰=0.1kg,c水=4.2×103J/(kg•℃),c冰=2.1×103J/(kg•℃),酒精灯在相同时间内的加热效果相同,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小明绘制的是甲图线
B.1~3min内温度不变,说明冰块没有吸收热量
C.0~1min内冰块吸收的热量为2.1×103J
D.1~3min内,冰水混合物吸收的热量为2.1×103J
【答案】D
【解答】解:
A、由图可知,在0~1min内,冰吸收热量,温度升高了5℃;冰化成水后,质量不变,根据题意可知,水的比热容是冰的比热容的2倍,根据Q=cm△t可知,水升高5℃所需的热量为冰升高5℃所需热量的2倍,即水升高5℃,所需的加热时间为2min,故乙图线是水的升温图象,故A错误;
B、由图可知,冰在熔化的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为晶体,这个过程中,冰会吸收热量,内能增大,故B错误;
C、冰吸收的热量为:Q冰=c冰m冰△t=2.1×103J/(kg•℃)×0.1kg×5℃=1.05×103J,故C错误;
D、酒精灯在相同时间内的加热效果相同,2min吸收的热量是1min吸收热量的2倍,1~3min内,冰水混合物吸收的热量为Q=2Q冰=2×1.05×103J=2.1×103J,故D正确。
热平衡,指同外界接触的物体,其内部温度各处均匀且等于外界温度的状况。在热平衡时,物体各部分以及物体同外界之间都没有热量交换,即Q吸=Q放。将400g、5℃的冷水与200g、80℃的热水混合(与外界无热量交换),混合后的温度是( )
A.30℃B.37.5℃C.60℃D.70℃
【答案】A
【解答】解:冷水和热水混合,混合后冷水和热水最后的温度相同,
设混合后的温度为t℃,
冷水吸收的热量Q吸=c水m1Δt1=c水×400×10﹣3kg×(t℃﹣5℃),
热水放出的热量Q放=c水m2Δt2=c水×200×10﹣3kg×(80℃﹣t℃),
又因为冷水与热水混合时与外界无热量交换,冷水吸收的热量与热水放出的热量相等,即Q吸=Q放,所以c水×400×10﹣3kg×(t℃﹣5℃)=c水×200×10﹣3kg×(80℃﹣t℃),
解得混合后的温度t=30℃。
质量和温度都相同的冷金属块A和B,放在沸水中煮相当长时间后取出,马上分别投入甲、乙两杯盛有质量和温度都相同的冷水中(不计热量损失),到两杯水的温度不再升高时,发现甲杯水的温度低于乙杯水的温度。由此可知( )
A.甲杯冷水从金属块A吸收的热量多
B.金属块B的比热容较小
C.金属块A在冷水中放热比较多
D.金属块B在沸水中吸热比较多
【答案】D
【解答】解:A、甲杯水的温度低于乙杯水的温度,而初温相同,两杯水甲的温度变化小,而甲、乙两杯水的质量相同,由吸热公式Q吸=cm(t﹣t0)可知甲杯冷水比乙杯冷水吸收的热量少,故A错误;
B、两金属块都从沸水中取出、初温相同,
对于金属块A来说有:cAmA(t﹣tA)=c水m水(tA﹣t水初)…①
对于金属块B来说有:cBmB(t﹣tB)=c水m水(tB﹣t水初)…②
由mA=mB,则①÷②得:=,由于tA<tB,所以tA﹣t水初<tB﹣t水初,
则有cA(t﹣tA)<cB(t﹣tB),因为t﹣tA>t﹣tB,所以cA<cB,故B错误;
C、两金属块使水温升高,甲杯水的温度低于乙杯水的温度,根据Q吸=cm(t﹣t0)可知甲杯冷水吸热少、金属块A放热少,故C错误;
D、质量和温度都相同的冷金属块A和B,放在沸水中煮相当长时间后取出,升高的温度相同,由于cA<cB,根据Q吸=cmΔt可知金属块B在沸水中吸热比较多,故D正确。
小明在探究“物质的放热能力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分别用质量均为0.5kg的水和另一种液体(水的比热容大于另一种液体)进行对比实验,并用图象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处理,如图所示。实验过程中,水和另一种液体在相同时间内放出的热量相等,分析图象可以得出: 甲 (填“甲”或“乙”)物质为水,另一种液体的比热容为 2.1×103J/(kg•℃) ,这种液体在0~15min内放出的热量为 4.2×104 J。
【答案】甲;2.1×103J/(kg•℃);4.2×104。
【解答】解:(1)时间相等时,两种液体放出的热量相等,由图示可以看出,乙液体的温度降低的快,甲液体温度降低慢;根据热量的计算公式Q放=cm△t可知,在质量相等、初温相同、放热也相同的情况下,谁的温度降低得快,它的比热容小;
所以,甲液体的比热容大于乙液体的比热容,所以甲液体是水,乙液体是另一种液体,
由图可知:液体的初温是60℃,放热15分钟后甲液体的末温是40℃,
则水放出的热量:Q放=c水m水(t水﹣t0)=4.2×103J/(kg•℃)×m×(60℃﹣40℃)。
(2)由题知,而水和乙液体的质量相同,即m水=m乙,
Q水放=Q乙放,即:c水m水△t=c乙m(60℃﹣20℃)=4.2×103J/(kg•℃)×m×(60℃﹣40℃)。解得c乙=2.1×103J/(kg•℃)。
(3)读图可得,乙在15min内由60℃降低到20℃,降低的温度是60℃﹣20℃=40℃,
所以乙放出的热量Q放=cmΔt=2.1×103J/(kg•℃)×0.5kg×40℃=4.2×104J。
我国许多城市中心都建有大型绿地,绿地中的人工湖具更强的吸热功能,盛夏时大大减弱绿地和湖的周围地区的热岛效应。这是利用了水的 比热容 较大的持性。假设某一人工湖湖水的质量是1.0×107kg,若水温度升高2℃,则湖水吸收的热量为 8.4×1010 J(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若这些热量被同等质量的砂石或水泥块吸收(知:c砂石<c水),砂石升高的温度 大于 2℃(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答案】比热容;8.4×1010;大于。
【解答】解:(1)我国许多城市中建有大型绿地,绿地中的人工湖具有“吸热”功能,盛夏时节能大大减弱周围地区的“热岛效应”,这是因为水的比热容大,相同质量的水和其他物质相比较,吸收或放出相同的热量时,水的温度变化小;
(2)湖水吸收的热量:Q吸=cmΔt=4.2×103J/(kg•℃))×1.0×107kg×2℃=8.4×1010J;
(3)若这些热量被同等质量的砂石吸收,由于砂石的比热容小于水的比热容,所以根据公式Δt=可知,砂石升高的温度比水高,即砂石升高的温度大于2℃。
甲、乙两种液体的密度之比为ρ甲:ρ乙=5:4,体积之比为V甲:V乙=2:3,比热容之比为c甲:c乙=1:2,且它们的初温不等。现将它们混和,不计混和过程中的热损失,达到热平衡后液体温度相对各自初温变化量分别为Δt甲和Δt乙,则Δt甲:Δt乙为 12:5 。
【答案】12:5。
【解答】解:由ρ=得,液体的质量m=ρV,
则甲、乙两液体的密度比为:
===,
不计混合过程中的热损失,根据热平衡方程可得:Q放=Q吸,
即:c甲m甲Δt甲=c乙m乙Δt乙,
则液体温度相对各自初温变化量的绝对值:===。
“探究不同物质的吸、放热性能”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实验时,将初温和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种液体装在相同的烧杯中,用酒精灯给它们加热,每隔0.5min测量一次温度,数据记录在表中。
(1)设计实验时,需要对变量进行控制,下列变量控制中错误的是 C ;(选填字母序号)
A.两个烧杯的规格相同
B.两个相同的酒精灯
C.两种液体的体积相同
(2)分析以上实验数据可得:相同质量的不同种物质,加热相同时间内甲乙吸收的热量 相同 ,它们升高的温度 不同 (选填“相同”或“不同”)。
(3)图乙是根据实验数据画出的甲、乙两种液体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分析图像可知,当甲乙液体升高相间温度时, 甲 需要加热的时间短, 乙 需要吸收的热量更多,则两液体的比热容关系是c甲 < c乙(选填“>”、“<”或“=”)。
(4)若冬天小江想自制一个暖手袋,如果甲、乙两种液体都可装入暖手袋中作为供热物质,从物质放热能力角度考虑,则应选择 乙 (选填“甲”或“乙”)。
【答案】(1)C;(2)相同;不同;(3)甲;乙;<;(4)乙。
【解答】(1)AB、根据转换法,选用两个电加热器的规格相同,可控制电加热器相同时间放出的热量相同;用两个烧杯的规格相同,可控制甲和乙两种不同液体在相同时间吸热相同,AB正确;
C、根据比较吸热能力的方法,要控制不同物质的质量相同;而甲乙密度不同,根据m=ρV,体积相同的两种液体质量不同,故甲、乙两种液体的体积相同是错误的;
故选C;
(2)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相同质量的不同种物质,加热相同时间,甲、乙吸收的热量相同,它们升高的温度不同;
(3)根据乙图可知,升高相同的温度,甲加热时间短,乙加热的时间长,乙吸收的热量多,则乙的吸热本领更强,比热容大,所以两液体的比热容关系是c甲<c乙;
(4)根据Q=cmΔt,相同质量的甲、乙两种液体,降低相同的温度,乙放热多,故若冬天小江想自制一个暖手袋,如果甲、乙两种液体都可装入暖手袋中作为供热物质,从物质放热能力角度考虑,则应选择乙。
某实验小组用如图1所示的装置比较水和煤油的吸热本领。
(1)实验时应控制水和煤油的初温和 质量 相同;
(2)加热过程中,水和煤油吸收热量的多少是通过 加热时间 来判断的;
(3)用两个相同的电加热器来加热,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整个实验操作无误。图2甲中,图线 a 可以反映煤油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这是因为 水 的吸热能力强;
(4)某小组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图像,如图2乙所示,发现乙图像中AB段与OC段相互平行,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ma 大于 mb(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答案】(1)质量;(2)加热时间;(3)a;水;(4)大于。
【解答】解:(1)实验中,需要控制水和煤油的质量和初温相同;
(2)根据转换法,加热过程中,水和煤油吸收热量的多少是通过加热时间来判断的;
(3)实验中选用相同电加热器即相同的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相同的时间内放出的热量相同,液体吸收的热量相同;可观察图象,在加热时间相同的情况下,a的温度变化量大,故a的吸热能力弱,又因b是水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图象,水的比热容又大于煤油的比热容,故a为煤油;
(4)某小组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图象如图乙所示,发现乙图象中AB段与OC段相互平行,由下图知,根据数学全等的知识,即加热相同时间升高的温度相同,即吸热相同热量升高的温度相同,根据m=,因ca<cb,Q吸和Δt 相同,故ma>mb,故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ma>mb。
如图是一定质量的冰升温熔化的过程,从开始加热到冰开始熔化,冰温度升高了10℃,吸收了4.2×103J的热。若不计热量损失[c冰=2.1×103J/(kg•℃)]求:
(1)冰的质量。
(2)冰全部熔化成水后,升温过程中吸收多少热量。
(3)若用同一稳定热源加热,整个过程(12min内)冰的内能增加多少?
【答案】(1)冰的质量为0.2kg;(2)冰全部熔化成水后,升温过程中吸收4.2×103J的热量;
(3)若用同一稳定热源加热,整个过程(12min内)冰的内能增加1.26×104J。
【解答】解:(1)由Q吸=cmΔt得冰的质量:
m冰===0.2kg;
(2)由图像可得,冰全部熔化成水后,升高的温度Δt水=5℃,
水吸收的热量:Q水吸=c水m水Δt水=4.2×103J/(kg•℃)×0.2kg×5℃=4.2×103J;
(3)由题知,冰从开始到4min吸收的热量为4.2×103J,即4min吸收的热量为4.2×103J,
所以1min吸收的热量为1050J,
整个过程吸收的热量:Q=1050J/min×12min=1.26×104J,
则整个过程(12min内)冰的内能增加1.26×104J。
食物也是一种“燃料”,释放化学能的过程不断地发生在人体内,提供细胞组织所需的能量。人体摄入的能量(营养师常称之为热量)过多或过少,都有损于健康。
(1)某种油炸食品,每100g可提供的能量约为1.26×106J,假设这些能量全部被质量为5kg、温度为25℃的水吸收,可使这些水的温度升高到多少摄氏度?[c水=4.2×103J/(kg•℃)]
(2)如果上述这些能量全部用于克服重力做功,则能把多少千克的物体提升10m?(g取10N/kg)
【答案】(1)某种油炸食品,每100g可提供的能量约为1.26×106J,假设这些能量全部被质量为5kg、温度为25℃的水吸收,可使这些水的温度升高到85摄氏度;
(2)如果上述这些能量全部用于克服重力做功,则能把1.26×104千克的物体提升10m。
【解答】(1)每100g这种油炸食品可提供的能量约为1.26×106J,
假设这些能量全部被水吸收,则Q吸=1.26×106J,
根据公式Q吸=c水m(t﹣t0),则水升高到的温度t=+t0=+25℃=85℃。
(2)如果上述这些能量全部用于克服重力做功,则W=1.26×106J,
根据W=Gh=mgh得==1.26×104kg。
加热时间/min
0
0.5
1.0
1.5
2.0
2.5
3.0
3.5
4.0
温度/℃
甲
20.0
20.3
20.7
21.5
23.0
25.0
27.0
29.0
31.0
乙
20.0
20.2
20.5
21.0
22.0
23.0
24.0
25.0
26.0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苏科版九年级全册2 内能 热传递练习,文件包含122内能热传递备作业原卷版docx、122内能热传递备作业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1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苏科版九年级全册5 机械效率测试题,文件包含115机械效率备作业原卷版docx、115机械效率备作业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苏科版九年级全册3 物质的比热容优秀课后作业题,文件包含123物质的比热容原卷版docx、123物质的比热容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9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