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组11:文言文对比阅读(逐篇训练)-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题组训练(全国通用)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5886662/0-1719019100502/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题组11:文言文对比阅读(逐篇训练)-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题组训练(全国通用)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5886662/0-1719019100544/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题组11:文言文对比阅读(逐篇训练)-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题组训练(全国通用)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5886662/0-1719019100591/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题组11:文言文对比阅读(逐篇训练)-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题组训练(全国通用)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5886662/1-1719019103792/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题组11:文言文对比阅读(逐篇训练)-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题组训练(全国通用)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5886662/1-171901910381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题组11:文言文对比阅读(逐篇训练)-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题组训练(全国通用)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5886662/1-1719019103834/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 题组09:名句默写(真题精选)-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题组训练(全国通用) 试卷 0 次下载
- 题组10:名著导读(两大篇目,两种题型)-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题组训练(全国通用) 试卷 0 次下载
- 题组12:课外文言文阅读(真题训练)-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题组训练(全国通用) 试卷 0 次下载
- 题组13:课内诗歌鉴赏(逐篇训练)-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期期末复习题组训练(全国通用) 试卷 0 次下载
- 题组14:小说阅读(多考点突破练习)-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题组训练(全国通用) 试卷 0 次下载
题组11:文言文对比阅读(逐篇训练)-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题组训练(全国通用)
展开(22-23八年级下·河北保定·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明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
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②甫:刚。③洵(xún):确实。④汲井且浣衣:从井里打水洗衣。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阡陌交通 交通:
(2)禾苗油油然 油油然:
(3)舍骑步行 舍:
(4)俱耘于田间 俱: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
3.乙文结尾画线句抒发了哪些思想感情?
4.两文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
【答案】1. 交通:交错相通 油油然:绿油油的样子 舍:舍弃,舍掉 俱:全 2.(1)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
(2)路过一个农家,她丈夫正在挑粪浇园子。 3.作者对农家田园生活的羡慕向往之情,很遗憾自己远远不如他们。(答出羡慕向往即可) 4.答案示例一:两文都描绘了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生活图景。其中男女老少都生活得安逸自足。答案示例二: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生活图景。(意思对即可)
【解析】1.本题考查对重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
(1)“阡陌交通”的句意是:田间小路交错相通。交通:交错相通。
(2)“禾苗油油然”的句意是:禾苗油然茂盛。油油然:绿油油的样子。
(3)“舍骑步行”的句意是:放弃骑马开始步行。舍:舍弃,舍掉。
(4)“俱耘于田间”的句意是:男女老少全都在田间耕作。俱:全,都。
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1)句中的“黄发(指老人)、垂髫(指小孩)、并(全)”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句中的“过(路过,经过)、方(正,正在)、灌(浇)”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3.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分析。语句“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的意思是:我看着越来越羡慕他们,觉得这一家子中,万物都怡然自得,我自恨比他们差得远呢!从中可以看出:语句表现了作者对农家田园生活的羡慕、向往之情和自愧不如的遗憾之情。
4.考查筛选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甲文中描写生活图景的句子有:“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乙文中描写生活图景的句子有:“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衣。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从中可以看出两文的生活图景有这类似之处:都没有遭受战乱的侵扰,生活都很和谐安宁,男女老少都自得其乐。
【点睛】参考译文:
[甲]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面隐隐约约仿佛透着点光亮。渔人便下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向前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全都与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样。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乙]第二天住在了旦子冈。刚行走了几里地,看见田间禾苗油然茂盛,男女老少在田间耕作。大概是江北的习俗,女人也参加农业生产,比较西北那些不从事农业生产的懒惰男子,江北的习俗的确好得多。偶然间我放弃骑马开始步行,路过一农家,这家男主人正在给园子浇肥,女子从井里打水洗衣。园中有豆篷瓜架,还有几颗郁郁葱葱的树木,孩子嬉戏欢笑,鸡鸣狗跳。我看着越来越羡慕他们,觉得这一家子中,万物都怡然自得,我自恨比他们差得远呢!
(22-23八年级下·广东湛江·期末)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各题。
【甲】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5.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 (2)心乐之( ) (3)斗折蛇行( )
6.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2)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乙】
浪游记快
暇日出游,得至吼山。近①山见一石洞,豁然空其中,四面皆峭壁,俗名之曰“水园”。临流建石阁五椽②,对面石壁有“观鱼跃”三字,水深不测,相传有巨鳞潜伏,余投饵试之,仅见不盈尺者出而唼食③焉。阁后有道通旱园,拳石乱矗,有横阔如掌④者,有柱石平其顶而上加大石者,凿痕⑤犹在,一无可取。游览既毕,宴于水阁,命从者放爆竹轰然一响万山齐应如闻霹雳⑥生。此幼时快游之始。
(节选自沈复《浪游记快》)
(注释)①近:靠近。②五椽:五间(石阁)。③唼(shà)食:鱼争食食物。④横阔如掌:横向摊开如手掌。⑤凿痕:人工雕凿的痕迹。⑥霹雳:打雷声。
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临流建石阁五椽/临溪而渔B.俗名之曰“水园”/名之者谁?
C.游览既毕/录毕,走送之D.宴于水阁/宴酣之乐
8.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命 从 者 放 爆 竹 轰 然 一 响 万 山 齐 应 如 闻 露 雳 生
9.【甲】【乙】两篇文都写到了水中的游鱼,两文写鱼的目的相同吗?为什么?
【答案】5. 向西 以……为乐 像北斗星那样 6.(1)(鱼儿)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2)使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凄凉幽深。 7.B 8.命从者放爆竹/轰然一响/万山齐应/如闻霹雳生 9.不相同。[甲]文写鱼是衬托小石潭的水清澈见底,用鱼游水中的美景烘托作者内心的孤寂,而[乙]文写水中游鱼争食是表现作者幼时用诱饵逗鱼的快乐。
【解析】5.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句意为: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2)句意为:心里为之高兴。乐:意动用法,以……为乐;
(3)句意为:像北斗星一样弯曲,像蛇一样曲折行进。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一样。
6.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语:
(1)佁然:静止不动的样子。俶尔:忽然。翕忽:轻快迅疾的样子。
(2)凄:使动用法,使……感到凄凉。寒:使动用法,使……感到寒冷。悄怆:凄凉。邃:深。
7.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A.均译为:靠近;
B.名称/命名;
C.均译为:完毕;
D.均译为:宴会;
故选B。
8.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句意为:叫随从燃放爆竹,轰然一响,千山万壑一齐回应,好像听到了打雷的声音。
“命从者放爆竹”动宾结构,应在“竹”后停顿;“轰然一响”偏正结构,应在“响”后停顿;“万山齐应”主谓结构,应在“应”后停顿;
因此断句为:命从者放爆竹/轰然一响 /万山齐应/如闻霹雳生。
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先表明观点,不同,再结合内容进行分析。根据甲文第二段“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写潭中鱼,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写鱼的不同形态,看似写鱼,实则写水,目的是为了表现小石潭水的清澈。“似与游者相乐”是作者的感觉。此时柳宗元被贬永州,借山水排遣内心的孤寂烦闷,这里是用鱼游水中的景致烘托作者内心的孤寂。
根据乙文,因“相传有巨鳞潜伏”,所以“投饵试之”,表现作者幼时的好奇心和用诱饵逗鱼的快乐。
【点睛】参考译文:
【甲】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曲曲折折,(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乙】在闲暇的日子里出外游玩,我们来到吼山。靠近吼山看见一个石洞,里面豁然空阔,四面都是悬崖峭壁,俗名叫“水园”。临水建构了五间石阁,对面石壁上有“观鱼跃”三字。水流深不可测,相传有巨大的鱼潜伏其中,我投鱼饵来试探,仅仅见到不足一尺的鱼儿跃出水面来争食。石阁后面有条路通旱园,旱园内乱石林立,有的像拳头胡乱矗立,有的横向摊开如手掌,有的柱石削平了顶端,再在上面垒块大石头,人工雕凿的痕迹清晰可见,毫无可取之处。游览完毕,我们在水阁里设宴饮酒,叫随从燃放爆竹,轰然一响,千山万壑一齐回应,好像听到了打雷的声音,这是我小时候畅游的开始。
(22-23八年级下·云南大理·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廖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初五日有雨色,不顾,取寒、明两岩道,由寺向西门觅骑。骑至,雨亦至。五十里至步头,雨止,骑去。二里,入山,峰索水映,木秀石奇,意甚乐之。一溪从东阳来,势甚急,大若曹娥①。四顾无筏,负奴背而涉。深过于膝,移渡一涧,几一时②。三里,至明岩。明岩为寒山、拾得③隐身地,两山回曲,《志》所谓八寸关也。
(节选自《徐霞客游记·游天台山日记》)
【注释】①曹娥:曹娥江。②几一时:将近花去一个时辰。③寒山、拾得:唐代二僧。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日光下澈 澈: (2)悄怆幽邃 邃:
(3)木秀石奇 奇: (4)势甚急 甚: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2)四顾无筏,负奴背而涉。
12.请自选一个角度,对下面的句子进行赏析。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13.【甲】【乙】两文在写景手法上有什么共同之处?试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
【答案】10. 澈:穿透 邃:深 奇:奇异 甚:很,非常 11.(1)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向下看见一个小潭,水格外清凉。
(2)四处一看没有竹筏可以渡江,只好由仆人背着涉水过溪。 12.示例一:运用拟人修辞手法,说游鱼好像在和游人玩乐,赋予游鱼以人的特征,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游鱼的活泼和快乐。
示例二:动静结合的描写。“佁然不动”是静止的画面,“俶尔远逝”是活动的画面,对鱼静态和动态的描写准确生动。 13.都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甲】文用“隔”“闻”“伐”“取”“见”五个动词,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使读者跟随作者的踪迹,眼前逐一出现不同景物;【乙】文从(国清)寺→西门→步头→山中→渡溪涧→明岩,一路景色随观赏者的游踪渐次展现。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注意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1)句意为:阳光直照到水底。澈,穿透;
(2)句意为:真是寂静极了,幽深极了深邃极了。邃,深;
(3)句意为:树木秀丽,岩石奇异。奇,奇异;
(4)句意为:水势很湍急。甚,很,非常。
11.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的时候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到倒装句就要按现代汉语语序疏通,如遇到省略句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1)重点词:伐,砍伐;取,这里指开辟;伐:砍伐。取:这里指开辟。下,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向下;见,看见;尤,格外,特别;清冽,清凉。
(2)重点词:顾,看;筏,竹筏;负奴背,由仆人背着;涉,涉水。
12.本题考查对文章词句的理解赏析。
根据“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乎,似与游者相乐。”可知,其意思是: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在和游玩的人逗乐。
根据“似与游者相乐”可知,说游鱼好像在和游人玩乐,赋予游鱼以人的特征;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游鱼的活泼和快乐;
根据“佁然不动”可知,这是静态,“俶尔远逝”是动态,运用动静结合的描写,对鱼静态和动态的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游鱼的活泼和快乐。
13.本题考查表现手法。
甲:
通读全文可知,甲文主要叙写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
根据“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潭中鱼可百许头”、“潭西南而望”、“坐潭上”等表示地点变化的词句可知,是按照地点的转移描写景物的,即移步换景的手法写景;
乙:
通读全文可知,乙文主要写出了天台山水流清澈、树木秀丽、岩石奇异等景色特点;
根据“取寒、明两岩道,由寺向西门觅骑”、“五十里至步头”、“二里,入山”、“一溪从东阳来”、“负奴背而涉”、“三里,至明岩”等词句可知,是按照地点的转移描写景物的,即移步换景法;
由此可知,两文所运用的写作手法同为:移步换景。
【点睛】参考译文
【甲】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十分高兴。砍伐竹子,开辟(一条)道路,顺势往下走可以看见(一个)小潭,水格外清澈。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来,露出水面,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条左右,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在和游玩的人逗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小溪像北斗七星一样曲折,像蛇爬行一样弯曲,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小潭的岸势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我坐在潭边,四周竹林和树木环绕合抱,寂静冷落、没有旁人,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真是寂静极了,幽深极了。因为这里的环境太过凄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记录下了当时的情景就离开了。
【乙】初五这天,虽有下雨的迹象,也顾不上了,选择了去寒岩、明岩的两条山路,由国清寺去西门寻找乘骑。乘马来到,雨也下来了。走完五十里路后到达步头,雨停了,乘马也打发走了。步行二里路后,进入山中,山峰倒映在缠绕流动的溪水之中,树木秀丽,岩石奇异,心情因此而很快乐。一条溪水从东阳流来,水势很湍急,流量大小与曹娥江相似。四处一看没有竹筏,只好由仆人背着涉水过溪。溪水深过膝盖,渡过一条溪涧,将近花去一个时辰。又走三里路,到达明岩。明岩是寒山、拾得两位高僧隐居之地,两座山迂回曲折,即《大明一统志》所记述的八寸关。
(22-23八年级下·四川成都·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马说》)
乙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选自《核舟记》)
1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吃
B.右手攀右趾 攀:抓住,拉
C.左手抚炉 抚:摸着
D.其人视端容寂 容:神色
1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策之不以其道 以其境过清
B.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C.执策而临之 鹏之背
D.其真无马邪 请循其本
16.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住在右边的船工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靠一根木头保持平衡。
B.住在右边的船工用椎拍打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放的木头
C.在右边的船工用椎拍打着发髻,仰着脸,左手靠一根木头保持平衡。
D.在右边的船工梳着椎形的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放的木头。
17.下列对文段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两文皆写人物。甲文刻画了食马者,乙文介绍了舟尾的两个船工。
B.两文形象鲜明。甲文凸显食马者的懒惰,乙文表现两个舟子的悠闲。
C.两文都有描写。甲文写食马者的动作语言,乙文写舟子的神态动作。
D.两文语言简练。甲文“不知”中含嘲讽,乙文“卧”暗写小舟随波漂荡。
【答案】14.A 15.B 16.D 17.B
【详解】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A.句意: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食:同“饲”,喂。
故选A。
2.本题考查重点词义及用法。
A.介词,按照/连词,因为 ;
B.均为连词,表转折;
C.代词,代指千里马/结构助词,的;
D.副词,表示加强诘问语气/代词,代指这个话题。
故选B。
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句中重点词语有:椎髻,梳着椎形发髻;倚,靠。
句意为:右边的船工梳着椎形的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放的木头。
故选D。
4.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B.甲文凸显食马者不识马的鄙陋。与选项表述不相符。
故选B。
【点睛】【参考译文】
【甲】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 “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这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乙】船尾横放着一支桨。桨两旁各有一个船夫。 右边那个梳着椎形发髻,仰面朝天,左手靠在一根横木上,右手扳住右脚趾头,象嘬着嘴唇在吹口哨的样子。左边那个右手拿着一柄蒲葵扇,左手摸着炉子,炉子上放一把水壶,那个人目光注视茶炉,脸色平静,好像在凝神倾听茶水烧煮的声音。
(21-22八年级下·山东济宁·期末)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乙】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1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冥:同“溟”,海
B.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怒:发怒,生气
C.《齐谐》者,志怪者也 志:记载
D.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是:这样
19.下面句子中,加点“以”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去以六月息者也
A.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C.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D.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20.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解释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选自《庄子•逍遥游》,庄子是战国时期哲学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B.甲文中的大鹏是一个硕大无比、力大无穷、志存高远、善借长风的正面形象。
C.乙文中的惠子尽管是庄子的好友,但是一个醉心于功名利禄且无端猜忌的人。
D.乙文中鹓雏象征庄子高洁傲岸的精神,“鸱得腐鼠”是庄子对惠子及相位的嘲讽。
21.句意理解。
①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②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子知之乎
【答案】18.B 19.D 20.A 21.①天空是那么湛蓝湛蓝的,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亦或是高旷辽远没法看到它的尽头呢?②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子知之乎
【解析】18.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作答时可见结合句意来分析加点字词的意思。
B.“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的意思是: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怒: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选项理解为“发怒,生气”不正确;
故选B。
19.本题考查一词多义。“去以六月息者也”的意思是: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以:介词,凭借。
A.句意:想要从柴草堆中打洞来从后面攻击屠户。以:连词,来,表目的。与例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不同;
B.句意: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以:动词,及,比得上。与例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不同;
C.句意: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以:连词,因为。与例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不同;
D.句意:凭你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减。以:介词,凭借。与例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故选D。
20.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文学常识。
A.庄子是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选项“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表述不正确;
故选A。
21.①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时应注意如下重点字词的意思。
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苍苍:深蓝色。其:表选择。正色:真正的颜色。邪:同“耶”,吗。无所至极:没办法看到它的尽头。
②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作答时可结合句意和语法结构来分析。
“南方有鸟”和“其名为鹓雏”都是完整的陈述句,“南方”“其名”做主语,“有鸟”“为鹓雏”是动宾结构,做谓语和宾语,因此这两个句子中间应断开;“子知之乎”是完整的疑问句,因此“子知之乎”前面应断开;句意为: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鶵,你知道它吗?故断为: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子知之乎?
【点睛】参考译文:
【甲】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体积,真不知道大到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这只鹏鸟呀,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的大池。《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海面上急骤的狂风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春日林泽原野上蒸腾浮动犹如奔马的雾气,低空里沸沸扬扬的尘埃,都是大自然里各种生物的气息吹拂所致。天空是那么湛蓝湛蓝的,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亦或是高旷辽远没法看到它的尽头呢?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不过也就像这个样子罢了。
【乙】惠施在梁国做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是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了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雏,你知道它吗?鹓雏是从南海起飞,要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就不栖息,不是竹子所结的子就不吃,不是甘甜的泉水就不喝。在此时鹞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雏从它面前飞过,鹞鹰看到仰头发出‘喝!’的怒斥声。难道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相位来威吓我吗?”
(22-23八年级下·河北石家庄·期末)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甲】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乙】
王敦①有废明帝②意,欲以不孝废之。每言帝之不孝,皆云温太真③所说。及温来,敦便奋其威容,问温:“太子作人何似?”温曰:“小人无以测君子。”敦声色并厉,欲使温从己,乃重问温:“太子何以称佳?”温正色曰:“钩深致远④,盖非浅识所测。然以礼侍亲,可称为孝。”
【注解】①王敦:东晋大臣,有谋权篡位之心。②明帝:司马绍,即后文所说的太子。③温太真:东晋政治家,曾任太子的侍从。④钩深致远:指学识广博精深。
22.庄子是战国时期的哲学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23.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子固非鱼也:
(2)请循其本:
(3)及温来:
(4)欲使温从己:
24.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2)小人无以测君子。
25.下对句子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甲文这场对话中,惠子力辩,看重的是事物的真实性;庄子巧辩,超然于物事之外。
B.庄子认为鱼很快乐,这其实是一种主观看法,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C.惠子认为水中的游鱼并不快乐,所以当庄子说出自己的看法时,他立即给予了反驳。
D.乙文通过温太真与王敦的对话,表现了温太真这位真正勇者的威武不屈。
【答案】22.道家 23. 本来 追溯 等到 听从(服从、顺从) 24.(1)你不是鱼,怎么能知道鱼的快乐?(2)我没有资格估量君子的德行。 25.C
【解析】22.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识记。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庄氏,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23.本题考查对重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
(1)句意:你本来就不是鱼。固:本来。
(2)句意:请追溯话题本源。循:追溯。
(3)句意:等到温太真来。及:等到。
(4)句意:想靠威力来迫使温太真顺从自己。从:听从,服从,顺从。
2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1)句中的“子(你)、非鱼(不是鱼)、安(怎么)”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句中的“小人(指‘我’)、无以(没有办法)、测(估量,估测)”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5.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
C.依据“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可知,惠子认为庄子不是鱼,不知道鱼是否快乐。
故选C。
【点睛】参考译文:
甲文:庄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鲦鱼在濠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惠子说:“我不是你,当然不知道你(是否知道鱼的快乐);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庄子说:“请追溯话题本源。你说‘你哪里知道鱼快乐’的话,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乙文:王敦想借不孝的罪名废掉明帝。每次说到明帝不孝的状况,都说:“这是温太真说的。”等到温太真来了,王敦便摆出他的威严的神色,问太真:“皇太子为人怎样样?”温太真答复说:“小人没法儿估量君子。”王敦声色俱厉,想靠威力来迫使对方顺从自己,便重新问道:“依据什么称颂太子好?”温太真说:“太子才识的广博精深,似乎不是我这种认识浅薄的人所能估量的;可是能按照礼法来侍奉双亲,这可以称为孝。”
(22-23八年级下·湖北十堰·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
【乙】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①,輮②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③,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④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节选自荀子《劝学》)
【注释】①中(zhòng)绳:合乎拉直的墨线;②輮(róu):通“煣”,用火烤使木条弯曲;③暴:通“曝”,晒干。④参:通“叁”,多次。
2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輮使之然也 子之不知鱼之乐
B.不知其善也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C.虽有嘉肴 虽有槁暴
D.学而不思则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7.翻译下列句子。
(1)《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8.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甲文运用了类比的写作手法,引出了阐述的论点:教学相长。
B.乙文开头就提出了论点“学不可以已”,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比喻论证和举例论证。
C.《虽有嘉肴》选自《礼记•学记》,《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
D.甲文中的“教学相长”,论述了教师和学生这两个主体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乙文则是为了告诉我们,学习要持之以恒。
29.请联系学习生活,谈谈你读了这两篇短文后的在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上的收获。
【答案】26.C 27.(1)《兑命》上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这话说得就是这个道理吧!(2)冰,是是变成的,但是却比水要更加寒冷。 28.D 29.(1)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实践才能出真知。(2)学习要持之以恒,要下苦功夫(3)学习中要不断反省自己,才能不断进步。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26.本题考查文言字词的意义和用法。注意结合语境分析。
A.代词,它/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B.动词,知道/名词,同“智”的通假,智慧,才智;
C.连词,表示假设,即使/连词,表示假设,即使;
D.连词,表示转折,却/连词,表示递进;
故选C。
27.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语有:
(1)第一个“学”同“敩”意思是教;学学半:教导别人,占学习的一半;其:表示推测,大概;之:是代词,复指前置的宾语“此”;
(2)为:形成,成为,由……而来;而:却;于:比。
2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写作手法的理解和文学常识的识记。
D.“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的意思是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甲文中的“教学相长”,论述的是教师的教和教师的学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而不是教师和学生这两个主体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
故选D。
29.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联系自己的学习实际和文中内容,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两方面谈谈收获。
从甲文的“教学相长”中我们可以懂得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从“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可知,实践才能出真知;
从乙文“学不可以已”“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我们明白学习要持之以恒,要下苦功夫;从“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我们懂得在学习中要不断反省自己,才能不断进步,行为没有过失。
【点睛】参考译文:
(甲)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乙)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斧锯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22-23八年级下·山东聊城·期末)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甲】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乙】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①。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②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③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注释】①雪宫:齐宣王的离宫(古代帝王在正宫以外临时居住的宫室)。②非:诋毁,埋怨。③非:错误。
30.解释加点的词语。
(1)讲信修睦
(2)男有分
(3)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
(4)乐民之乐者
31.翻译句子。
(1)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2)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3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讲仁爱、重民本等思想理念,【甲】文描述了以“”(用原文语句回答)为核心的儒家大同社会理想,【乙】文则明确提出了“,”(用原文语句回答)的观点。
【答案】30.(1)培养 (2)职分,职守 (3)接见 (4)以……为快乐 31.(1)财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但(之所以厌恶)不一定是因为想要据为己有。
(2)以百姓之忧为忧的,百姓也会以君主之忧为忧。 32. 天下为公 乐以天下 忧以天下
【解析】30.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人们都讲求诚信,培养和睦的气氛。修:培养;
(2)句意为:男子有职务。分:职分,职守;
(3)句意为:齐宣王在自己的雪宫里接见孟子。见:接见;
(4)句意为:国君以百姓的快乐为快乐。乐:以……为快乐。
31.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
(1)货:财物。恶:厌恶。弃:丢弃。藏于己:据为己有。
(2)第一个和第三个“忧”都是“以……为忧”的意思;第二个和第四个“忧”的意思都是“忧愁”。
3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结合甲文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等内容可知,本文在阐明“大同”社会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指出了“大同”社会的美好前景。作者通过自己对理想社会的描写,表达出希望建立一个百姓安居乐业的社会的政治理想。据此可知,本文描述了以“天下为公”为核心的儒家大同社会理想。
依据乙文中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意思可知,这是体现了孟子要以乐民、忧民为重的民贵君轻的政治主张。“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是其政治主张的具体表现。据此,可概括“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点睛】参考译文:
甲
大道在天下实行时,把天下作为大家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人们都讲求诚信,培养和睦的气氛。因此人们不只是把自己的父母当做父母,把自己的孩子当做孩子,让老人能够终其天年,成年人能够为社会效力,年幼的人能够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都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是理想社会。
乙
齐宣王在自己的雪宫里接见孟子。宣王说:“贤德的人也会有这种享乐吗?”孟子回答说:“有的。人们要是得不到这种享乐,就会埋怨他们的国君。得不到这种享乐就埋怨国君是不对的;可是作为百姓的君王不与民同乐也是不对的。国君以百姓的快乐为快乐,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快乐为快乐。国君以老百姓的忧愁为忧愁,老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忧愁为忧愁。以天下人的快乐为快乐,以天下人的忧愁为忧愁,这样还不能够使天下归服,还从来没有过。
(22-23八年级下·湖北·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东郭之儿,生而未尝逢马,意其四足而甚大者皆牛也。他日,适市而逢马焉,惊而呼曰:“是牛,何以是班班①也?”其闻者笑之。语诸市人,而市人笑之。东郭之儿自失②焉归而语诸长者则马也。以是不语者三日。东郭之先生,闻而过之曰:“孺子亦有所失乎?”曰:“非也。吾常以马为牛,既知其为马矣,吾惭而未言,将无以见市人也!”先生曰:“噫!马信③为马矣,孺子以为牛,孺子之过也。市人乃能笑孺子者,是以马云也。苟不以马而以他使是非④,几不能以牛为马,其与孺子有间⑤乎?孺子殆⑥未之学耳,固不足惭也。”
(王令《广陵先生文集》,有删改)
【注释】①班班:端庄强壮;②自失;茫然失措;③信:的确;④使是非:辨别是非;⑤间:区别:⑥殆:只是
33.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的作者是韩愈,世称“韩昌黎”,是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B.甲文“策之不以其道”句中“策”原意指马鞭,这里作动词,表示用马鞭驱赶。
C.乙文“闻而过之曰”与“孺子之过也”两句中“过”的用法和意思是相同的。
D.乙文“适市而逢马焉”句中“市”是“集市”的意思,“市人”则指集市上的人。
3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其闻者笑之
B.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其与孺子有间乎
C.不以千里称也 孺子以为牛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适市而逢马焉
35.用“/”为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东郭之儿自失焉归而语诸长者则马也
36.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生而未尝逢马,意其四足而甚大者皆牛也。
37.填空
两文都借马展开批评。甲文批判的对象是的当权者,而乙文批评的对象则是的市人。(用自己的语言回答)
【答案】33.C 34.B 35.东郭之儿自失焉/归而语诸长者/则马也 36.(1)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不能办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有生以来(生下来之后、一直)没有见过马,以为四只脚又很大的(动物)都是牛。 37. ①不能识别人才、埋没人才 ②自以为是,嘲笑他人(或:不能明辨是非)
【解析】33.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文言词语。
C.“闻而过之曰”意思是:听说后责备他道,“过”是动词,“责备”的意思。“孺子之过也”意思是:是小孩的错,“过”是名词,“过错”的意思。两句中“过”的用法和意思不同;
故选C。
34.考查一词多义。
A.助词,的\代词,他;
B.都为代词,它,它们;
C.介词,凭借\动词,认为;
D.表转折,却\表顺承,可不译;
故选B。
35.本题考查文言句子断句。
句意:东郭的小孩茫然失措,回家说给长者听,原来是马啊。“东郭之儿自失焉”是东郭之儿的心情,“归而语诸长者”是他回家后的行为,“则马也”是东郭之儿得到的结果。故断为:东郭之儿自失焉/归而语诸长者/则马也。
36.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重点词:
(1)且,尚且。欲,想要。等,同样。不可得,做不到。安,怎么。
(2)未尝,一直没有。意,以为。而,表并列。皆,都,都是。
37.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第一空:根据甲文中的“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可知,统治者不能用好人才。根据“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可知,统治者不能发现人才。因此,甲文批判的对象是不能识别人才、埋没人才的当权者。
第二空:根据乙文中的“市人乃能笑孺子者,是以马云也。苟不以马而以他使是非,其与孺子有间乎?孺子殆未之学耳固不足惭也”可知,东郭之先生认为,如果不以马的事而以其他的事来分辨是非,(他们)几乎连指牛为马都做不到,他们和小孩根本没有什么区别。所以本文批评的对象是那些自以为是、嘲笑他人的人。
【点睛】参考译文:
【甲】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虽然有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中受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能因日行千里而闻名于世。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优良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叫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乙】东郭(地名)的一个小孩,有生以来未曾见到过马,心想四条腿很大的动物都是牛了。一天,他到市场上碰见了马,惊呼道:“这头牛,怎么整齐强壮啊?”听见的人们都笑他。传扬于市场的人,市场的人全笑他。东郭的小孩茫然失措,回家说给长者听,原来是马啊。因为这事他三天没有说话。东郭的先生,听说后责备他道:“小孩也有觉得难为情的事吗?”回答说:“不是。我一直以为马就是牛,已经知道那是马了,我惭愧得没什么说的,今后没有脸面见市场上的人了!”先生说了:“唉!马就是马,小孩以为是牛,是小孩的错。市场的人们可以取笑小孩的,是就马这件事。如果不以马的事而以其他的事来分辨是非,(他们)几乎连指牛为马都做不到,他们和小孩又有什么区别呢?小孩只是没有学到而已,所以不必在市场的人们面前惭愧什么。”
(22-23八年级下·重庆南川·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
【乙】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道之行也》)
3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屋舍俨然 俨然:
(2)阡陌交通 交通:
(3)不独子其子 子:
(4)货恶其弃于地也 恶:
3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2)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40.下面对甲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语言精练、多用短句,文中有些语句逐渐固定为成语,活跃在现代汉语中,如“世外桃源”“豁然开朗”等。
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黄发”“垂髫”用借代手法,用“黄发”代指青年,“垂髫”代指孩子。
C.文章既具有奇幻神奇的浪漫色彩,又具有真实感人的写实力量。二者在文中相得益彰,交融得天衣无缝。
D.文章讲述了一个渔人发现桃花林、探访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后再次寻访而不得的故事,借此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
41.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因此两者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请参照示例,从两段选文中再找出一例,说说它们的相似之处。
示例: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以看出“桃源”中社会环境和平安宁,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盗窃乱贼而不作”。
【答案】38.(1)整齐的样子;(2)交错相通;(3)以……为子;(4)厌恶 39.(1)其他的人各自又邀请渔人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和饭菜来招待他。
(2)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孩子。 40.B 41.示例: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社会的关爱,所以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老有所终”“幼有所长”。
【解析】38.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句意: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俨然:整齐的样子;
(2)句意:田间小路交错相通。交通:交错相通;
(3)句意:不只把自己的孩子当做孩子。第一个“子”:以……为子;
(4)句意:对于财货,人们都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恶:厌恶。
39.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
(1)复:又;延:邀请;皆:都;
(2)独:只;第一个“亲”:以……为亲;第二个“亲”:父母;子:第一个“子”:以……为子;第二个“子”:子女。
4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B.有误。“黄发”代指老人;
故选B。
4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对比甲乙两文找出相似点即可。
示例:“其中往来种作”可以看出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男有分,女有归”,人们各司其职。
【点睛】参考译文:
【甲】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面隐隐约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下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向前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装束,完全如同世俗之外的人一样。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乙】大道在天下实行时,把天下作为大家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人们都讲求诚信,培养和睦的气氛。因此人们不只是把自己的父母当做父母,不只把自己的孩子当做孩子,让老人能够终其天年,成年人能够为社会效力,年幼的人能够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都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是理想社会。
题组15:散文阅读(多考点突破)-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题组训练(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题组15:散文阅读(多考点突破)-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题组训练(全国通用),文件包含题组15散文阅读多考点突破-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期期末复习题组训练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题组15散文阅读多考点突破-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期期末复习题组训练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9页, 欢迎下载使用。
题组14:小说阅读(多考点突破)-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题组训练(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题组14:小说阅读(多考点突破)-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题组训练(全国通用),文件包含题组14小说阅读多考点突破-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题组训练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题组14小说阅读多考点突破-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题组训练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2页, 欢迎下载使用。
题组13:课外古诗文阅读(诗歌+文言文)-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题组训练(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题组13:课外古诗文阅读(诗歌+文言文)-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题组训练(全国通用),文件包含题组13课外古诗文阅读诗歌+文言文-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期期末复习题组训练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题组13课外古诗文阅读诗歌+文言文-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期期末复习题组训练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31c23b6141fe3610b7ae5ce90bd68e9.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