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组11:文言文对比阅读(逐篇训练)-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题组训练(全国通用) 试卷 0 次下载
- 题组12:课外文言文阅读(真题训练)-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题组训练(全国通用) 试卷 0 次下载
- 题组14:小说阅读(多考点突破练习)-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题组训练(全国通用) 试卷 0 次下载
- 题组15:散文阅读(多考点突破练习)-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题组训练(全国通用) 试卷 0 次下载
- 题组16:说明文阅读(多考点突破练习)-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题组训练(全国通用) 试卷 0 次下载
题组13:课内诗歌鉴赏(逐篇训练)-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期期末复习题组训练(全国通用)
展开(21-22八年级下·河南新乡·期末)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问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请从写景的角度赏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2.“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中的“长”“跻”“右”分别突出了道路怎样的特点?在诗中反复吟咏有什么作用?
【答案】1.①点明主人公所处的环境;②渲染出深秋的凄清、悲凉的气氛;③烘托出主人公惆怅、伤感的心情;④选景典型,芦苇、白露展现了深秋典型的景物特征。 2.突出道路的漫长,高峻,曲折。反复吟咏,渲染道路的遥远与艰险,侧面烘托主人公对意中人的执着不变的追求,以及欲见而不可得的惆怅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对重点诗句的赏析。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意思是: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通过描写水边芦苇丛生、霜、露等景象,渲染了迷茫的气氛;接着写“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属于起兴的表现手法。这两句是以秋景起兴,引出下文对心上人的追求。“白露”“霜”点明了季节是秋天,“蒹葭”“在水一方”点明了地点是在水边,给人以凄清萧瑟之感,渲染了蒹苍露白的凄清气氛,从而烘托了诗中主人公追求心上人却不得的无限惆怅的心情,达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地。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道阻且长”意思是:追随她(他)的道路险阻又漫长;突出路的漫长。“道阻且跻”意思是:那道路高又陡;突出路的高峻。“道阻且右”意思是:那道路弯曲又艰险;突出路的曲折。从“道阻且长”,到“道阻且跻”,再到“道阻且右”,则是反复渲染追寻过程的艰难,以凸现抒情主人公坚执不已的精神。主人公对苍苍芦荡、茫茫秋水,上下求索,苦苦寻觅。虽历经千辛万苦,但伊人始终让人隔河企望,飘忽不定,可望而不可即,满含惆怅。
(22-23八年级下·贵州铜仁·期末)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
【甲】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莱,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莱,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莱,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乙】
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黄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3.阅读甲乙两首诗,下列结论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发现《诗经》内容美,这两首诗都描写了青年男女生活劳动的美好场景。
B.我们发现《诗经》主旨美,这两首诗都抒写了青年男子对意中人的爱慕之情。
C.我们发现《诗经》意境美,这两首诗都是直叙心情,近距离描述朦胧缥缈之感。
D.我们发现《诗经》音韵美,这两首诗都是四字一句,两字一顿,各章反复咏唱。
4.阅读甲乙两首诗歌,你发现它们在艺术手法有什么相同点?请结合其中一首诗歌赏析。
【答案】3.D 4.示例:比兴,诗的开篇,“关关雎鸠”描写看似主题无关的雎鸠,这是兴的手法;而雎鸠“关关”的和鸣声,又是对青年男女一唱一和的比喻,这是比的手法,表现了男女之间热烈的爱情。后面“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等几句,把男子的心情比喻成游移不定的荇菜,表现其对淑女的渴慕与追求。
【解析】3.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A.《关雎》中描写了女子劳动时的美好场景,但没有关于男子劳动的描写;《桃夭》是贺婚计,描述的结婚时的场面,没有劳动场景的描写;
B.《关雎》抒写了青年男子对意中人的爱慕之情;《桃夭》是贺婚诗,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
C.《关雎》是一首热情的恋歌,直接表现了对爱情和婚姻大胆执着的追求;《桃夭》直接赞美了新娘的美好品行;
故选D。
4.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
这两首诗,艺术手法上的共同点是:都运用了比兴手法。
《关雎》一诗反复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比如,诗的一开头就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来起兴,引出后面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使人由雎鸠鸟雌雄匹配联想到君子淑女必成佳偶,由听到雎鸠鸟清新流转的歌唱而春心荡漾想到君子对淑女的思念之切。又如以荇菜既得而“采之”“芼之”,兴起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使全诗产生了意味深长、回味无穷的艺术魅力。
《桃夭》也反复运用了比较手法。各章的前两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之夭夭,有蕡其实”“桃之夭夭,其叶蓁蓁”是全诗的兴句,每章都先以桃起兴,继以花、果、叶兼作比喻,极有层次:由花开到结果,再由果落到叶盛;所喻诗意也渐次变化,与桃花的生长相适应,自然浑成,融为一体。通篇以桃花起兴,以桃花喻美人,为新娘唱了一首赞歌。
(22-23八年级下·河南焦作·期末)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5.这首诗歌出自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诗人在歌唱淑女君子时先言“关关雎鸠”,这种手法叫做 。
6.“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这是主人公心理活动的描写,极其生动。其中连用两个“悠”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5. 《诗经》 起兴(“比兴”也对) 6.连用两个“悠”字,加重了感情色彩,表现出主人公长夜难眠、思绪万千以及难耐的相思之苦。
【解析】5.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这首诗歌出自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本诗前四句先写雎鸠在河中小洲上相对和鸣,进而引出君子对于淑女的追求,这是“比兴”的写法,这种写法的特点就是先言他物以引出所咏之物。由雎鸠的相爱相伴,写到青年男女的爱情,从而表现了君子对美丽女子的热烈追求。
据此填空即可。
6.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古人作诗进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好处,答题时不能把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的意思是:想要追求,但是这个美好的愿望难以实现,醒来梦中都是思念,想来想去思念不断,翻来覆去难入眠。其中连用两个“悠”字,突出了主人公对心上人的思念之苦,以致于辗转难眠,思绪万千,相似难熬。
据此回答即可。
(20-21八年级下·河南安阳·期末)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7.首联写景时用想象的眼睛看世界,展现出一种壮阔的境界。请结合画线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人眼中的景象。
8.有人说,江淹《别赋》所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是不能一概而论的,王勃的这首诗就是例证。你是否同意此观点?请说明理由。
【答案】7.[示例]我送外出做官的友人到都城外,回望长安城,它被辽阔的三秦之地护卫,遥望杜少府即将赴任的蜀州,风烟迷蒙,路途遥远,此一去不知何时才能相见。 8.同意。因为这首诗虽写的是送别,但重在劝慰友人,且一扫常人送别时的低沉、悲戚之感,抒发的情感乐观、豁达,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
【解析】7.本题考查描绘诗中画面。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意思是:雄伟长安城由三秦之地拱卫,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五津。来描述诗人眼中的景象即可。注意运用第一人称,写出诗人的感受。
示例:我在长安城外送友人去蜀川任职,近在咫尺的长安,它由三秦之地拱卫,都难以被一眼望尽,至于远在千里之外的五津更是根本看不见的。蜀川之地前路遥遥,此去一别不知和杜少府什么时候才能相见。
8.本题考查赏析诗歌主旨。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表现了离别时的忧愁。《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主旨是作者慰勉友人不要在离别之时悲伤,表达了作者对朋友远行的留恋之情,同时也勉励朋友乐观进取、勇往直前,去迎接新的生活,体现了作者宽阔的胸怀和远大的抱负,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故同意题目中的观点。
(22-23八年级下·湖北咸宁·期末)阅读下面两首王勃的诗,完成各题。
【甲】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乙】
白下①驿饯唐少府
下驿穷交日②,昌亭③旅食年。相知何用④早,怀抱⑤即依然⑥。
浦楼⑦低晚照,乡路隔风烟。去去⑧如何道,长安在日边⑨。
[注]①白下:古地名,今江苏南京西北。②穷交日:用典。虞卿和魏齐从小是穷朋友。③昌亭:用典。韩信早年因家贫寄食昌亭(南昌亭长)。④何用:何必。⑤怀抱:心心相印。⑥依然:依依不舍的样子。⑦浦楼:江边的楼。⑧去去:远去。⑨日边:是指相距遥远。
9.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首联写出了送行的地点和友人要赴任的地方。其中“三秦”是指关中地区,“五津”是指黄河上的五个渡口。
B.【甲】诗颔联写作者与友人同是为求官飘流在外的人,劝慰友人不必悲伤,表达诗人豁达、爽朗的胸怀。
C.【乙】诗颈联中的“低”“隔”,使得饯别场景的描写有了高低远近的层次感。
D.【乙】诗颔联和尾联中的问句,使语气起伏,也增添了诗作的豪迈昂扬气概。
10.说说【甲】诗的千古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好在哪里。
11.这两首诗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提示:从抒情方式和抒发的情感两方面作答)
【答案】9.A 10.示例:语言形象而凝练,饱含深情而寓含哲理,一改以往送别诗中的悲伤感情,写得昂扬乐观,能给人以莫大的安慰与鼓舞,这种对待离别的积极态度值得称道。(意近即可) 11.【甲】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抒情方式是直抒胸臆。【乙】诗表达了对友人未来的无限期待,同时也流露出自己被贬离长安的失落感和怅惘之情。主要抒情方式是借景抒情,
【解析】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A.有误,“五津”是指岷江上的五个渡口;
故选A。
10.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为: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如近在比邻。这一句写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比邻”,并邻,近邻。极言心意相通心灵相距之近。这两句运用了对比夸张的修辞,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这两句境界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全诗结构严谨,暗合首句营造的雄浑阔大的气势,把前面淡淡的伤离情绪一笔荡开。诗人设想别后:只要我们声息相通,即使远隔天涯,也犹如近在咫尺。这与一般的送别诗情调不同,含义极为深刻,既表现了诗人乐观宽广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也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
11.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白下驿饯唐少府》写两人相识相知都在仕途失意,潦倒落寞之时,又是要奔波劳碌中就此分别,想到前路漫漫,关山阻隔,更增添了无限迷茫感伤之情。颔联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写晚日江边楼景,蒙上一层消沉情调;写远望之景,风烟弥漫,不见家乡,更增添迷茫悲凉色调。尾联一问一答,运用想象的手法抒发对好友的祝福之情。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则以直接抒情为主,抒发了诗人的旷达乐观情怀。先是议论抒情,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展开议论抒情,只要彼此相知,即使远在天涯海角,也如同近邻。此联一反前人诗作的伤感情调,昂扬向上,积极乐观,成为千古名句。结句更是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劝慰友人不要在分手的路口泪洒衣襟,情感朴实饱满,给人以力量。
(2023·福建南平·二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起笔不凡,是整体描写,表现洞庭湖水天相连、开阔浩渺的景象。
B.颈联以欲渡无舟为喻,含蓄委婉地抒发从政心愿,期待得到丞相举荐。
C.尾联的“徒”字,充满惋惜之意,表达自己空有才华无人赏识的忧愤。
D.全诗把写景和抒情有机地结合起来,触景生情,情在景中,构思新颖。
13.“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采用什么写法?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答案】12.C 13.典故,表达诗人希望得到张九龄引荐,为国效力的思想感情。
【解析】1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分析和理解。
C.“表达自己空有才华却无人赏识的忧愤”理解有误。尾联说自己坐在湖边观看那些垂竿钓鱼的人,却白白地产生羡慕之情,表现了作者希望得到张九龄的引荐,毫无忧愤之意。
故选C。
13.本题考查对诗歌手法的辨析和诗歌情感的理解。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意思是: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可惜只能空怀一片羡鱼之情。《淮南子·说林训》 云:“临河而羡鱼, 不如归家织网。”诗人在这里巧妙地借用了这一古语,用典的手法,既与有关洞庭湖的描写相贴合,但又翻出干谒求荐的新意。
“垂钓者”既实指洞庭湖边的钓鱼人,亦喻指执掌朝政的丞相张九龄。这两句诗的言外之意是说:张丞相主持政事,诗人是很钦佩羡慕的,很愿追随在丞相左右,为朝廷做些事情;但自己现在仍是在野之身,尚无一官半职,虽然空有出仕从政的愿望,但却无法实现,因而希望能得到张丞相的推荐援引,为国效力。
(22-23八年级下·福建龙岩·期末)阅读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4.下列是小语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平”字写出了洞庭湖的水面平静,“混”字写出了水天相接的景象。
B.颔联是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上句以气蒸显浩阔,下句以波撼显气势。
C.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歌运用了多种手法,比如对偶、夸张、比喻、用典等。
D.这是作者写给张丞相的一首投赠诗,同时也是后人心中描摹山水的佳作。
15.小语一直不理解诗歌题目中的“望洞庭湖”与“赠张丞相”之间的关系,请你结合全诗帮她简要分析。
【答案】14.A 15.诗人以写洞庭湖(描写烟波浩渺的洞庭湖)为发端,以“欲济无舟楫”为喻,巧妙过渡,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从政的心愿,希望得到张丞相的举荐。或:全诗意在求仕,希望得到张丞相的举荐,却不直接告白,在描写洞庭湖中自然含蓄地表露。
【解析】14.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句的表现手法的能力。
A. “‘平’字写出了洞庭湖的水面平静”错,“八月湖水平”,首先点明时令,时值“八月”,湖水泛溢,可见当年秋汛汹涌,一个“平”字,可见湖水涨漫,已溢出堤岸,造成湖水与湖岸相平的景象。
故选A。
15.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情感主旨的能力。
题目中的“赠张丞相”表明作者写此诗的目的是赠与张丞相一阅。
诗歌前两联是紧扣题目中的“望洞庭湖”,写看到的洞庭湖的景象,意在引出后两联的抒情。
颈联中的“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对方原是丞相,“舟楫”这个典用得极为得体。“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事,说明自己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还是心焉向往的,不过还找不到门路而已。
于是尾联再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其实是专就张丞相而言。这最后两句,意思是说:执政的张大人啊,您能出来主持国政,我是十分钦佩的,不过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这几句话,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因此不大露出痕迹,但是他要求援引的心情是不难体味的。
故本诗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渴望出仕,为世所用,希望得到张丞相的引荐的写作意图。
(22-23八年级下·广西钦州·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6.下面对诗作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人从日暮投宿,到天明登程告别,整个故事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情节完整且颇为紧凑。
B.这是一首叙事诗,诗人巧妙地借用老妇之口,诉说了她一家人的悲惨遭遇,反映了战争的残酷。
C.诗人写老妇的哭诉,语言典雅华丽,典故巧妙恰当,一唱三叹,高低抑扬,达到沉郁顿挫的效果。
D.诗人用巧妙的构思,将丰富的内容和自己的感情融于客观的叙述中,让故事本身显露诗人的爱憎。
17.“独与老翁别”换成“挥手别老翁”好不好?请简要分析。
【答案】16.C 17.不好,原诗“独”暗示老妇已被带走。诗人日暮投宿,老翁与老妇共同接待,一夜之间,只剩老翁。“独”表现了凄苦、悲愤之情,改后的诗句表现不出这种意思和情感
【解析】16.本题考查对诗歌艺术特色的理解。
C.诗人写老妇的哭诉,语言朴实无华,未用典故,很切合“老妇”这一民间百姓形象的口吻。选项中“语言典雅华丽,用典巧妙恰当”表述错误;
故选C。
17.本题考查诗歌炼字。
“独与老翁别”意思是:天亮临走的时候,只同那个老翁告别。“独”是单独的意思,暗示老妇已被带走。联系前文“暮投石壕村”可知,诗人日暮投宿,老翁与老妇共同接待,一夜之间,只剩老翁一个人了。改后的诗句“挥手别老翁”只能表明与老翁告别,表现不出更深层的情感,而“独”则体现了凄苦、悲愤之情,所以改之前的句子更好。据此总结作答即可。
(21-22八年级下·青海西宁·期末)阅读《石壕吏》,回答问题。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8.这首诗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19.这首诗反映了诗人怎样的矛盾思想?
【答案】18.叙述了官吏深夜“捉人”,老妇自请应役的故事。(意对即可) 19.一方面他歌颂石壕老妇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表明自己支持唐王朝进行的这场平叛的战争,希望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另一方面又写出了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这又表明他为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深感悲痛。(意对即可)
【解析】18.考查概括情节。
根据诗歌内容可知,诗中故事的起因是“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作者晚上投宿在石壕村,有差役来捉人服役。故事的经过是“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老妇人与差役之间的对话。在对话中交代了老妇一家人的悲惨遭遇。“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是故事的结果,老妇被捉去服役,作者只与老翁一人告别。据此可概括为:叙述了官吏深夜“捉人”,老妇自请应役的故事。意近即可。
19.考查赏析作者感情。
根据诗中的“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可知,作者歌颂了石壕老妇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作者希望百姓能都支持这场战争,好早日取得胜利。
根据“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可知老妇一家人生活的苦难。因为战争,家中的成年男人都死去了,只剩下老弱相依为命。作者借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表达了他对战争的谴责和对发动战争的统治者的批判之意。
(22-23八年级下·河南南阳·期末)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2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歌行体古诗。以七言为主,辅以二言、九言,体现了“歌”的特点;连续的韵脚变换,体现了“行”的动感。
B.本诗根据主题的需要,叙写了“秋风破屋”“群童抱茅”“娇儿踏被”“屋漏床湿”等情节,为后文蓄势。
C.本诗语言既朴实准确,又形象生动,使诗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倚杖”一词。准确生动地描摹出诗人年迈、无奈的形象。
D.全诗先叙事,后抒情议论,既写了诗人贫困悲苦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甘愿为天下穷苦人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愿望。
21.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请你谈谈杜甫这首诗是如何“为时”“为事”而写的?
①“为时”(为反映社会现实):。
②“为事”(为体现诗人思想):。
【答案】20.A 21. 安史之乱背景下老百姓的苦难生活; 抒发了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解析】20.考查诗句赏析。
A.“以七言为主,辅以二言、九言,体现了‘歌’的特点;连续的韵脚变换,体现了‘行’的动感”有误,应为:以七言为主,辅以二言、九言,单行散句乃至长短句的错落搭配,体现了“行”的动感;连续的韵脚变换,体现了“歌”的特点。故选A。
21.考查赏析诗歌主旨。
为时:结合诗歌中“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以及“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可知,诗人通过自身的悲惨遭遇:阴冷的寒秋,一场秋风刮飞茅屋上的茅草,屋子里还漏雨,诗人一家人彻夜难眠的悲惨遭遇,其实也是以小见大,反映的是在安史之乱的历史背景下,千千万万受苦受难的老百姓。
为事:再结合诗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可知,诗人在风雨中发出呼告,希望国家安定,老百姓能有一所安身的房屋,真能这样的话,即使自己冻死也不足惜,表现出诗人旷达的胸襟,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伟大高尚情感。
(22-23八年级下·河南信阳·期末)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2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作者由这件事,联想到风雨中千千万万居无定所的穷苦百姓,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
23.请你赏析”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的表达效果。
【答案】22. 茅屋被秋风吹破 忧国忧民 23.该句主要运用了一系列动词,通过“卷”、“飞”、“渡”、“洒”、“挂罥”、“飘转”组成了一幅幅鲜明的图画,生动形象地写出暴风对茅屋的肆虐,表现出作者生活处境的艰难以及焦灼苦闷心情。
【解析】2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根据标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及第一段“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可知,本诗主要记叙了茅屋被秋风吹破一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从自家茅屋被吹破的艰难处境联想到风雨中千千万万居无定所的穷苦百姓,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
23.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该句主要运用了一系列动词,通过“卷”“飞”“渡”“洒”“挂罥”“飘转”生动准确地写出了风之大、风之猛、对茅屋破坏程度之深。一个接一个的动态描写不仅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而且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表现出作者生活处境的艰难以及痛惜之情。
(22-23八年级下·北京丰台·期末)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完成下面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24.从这首诗中,我们感受到身为寒士的诗人饱受秋风秋雨之苦:有 时的愁难无力,有眼望群童抱茅而去时的 ,有 时的彻夜无眠。
25.这首诗与《春夜喜雨》都因雨生情,虽一忧一喜, 体现的却是诗人同样的情怀。请结合两首诗的具体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注:此诗作于761年春天,杜甫定居成都第二年。两年来,诗人亲自耕作,与农民交往密切,深知春雨最解冬旱之苦。
【答案】24. 突遭狂风破屋 焦急无奈 难忍雨夜屋漏 25.答案示例:《春夜喜雨》中的春雨适时而下,缓解旱情。作者称春雨为“好雨”,难掩喜悦之情,是因为想到风调雨顺预兆着好年成,老百姓的生计有着落;《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不绝的夜雨,令人痛苦难眠。作者为自己草屋破漏而生忧之时,更想到天下众多受冻无依的寒士。所以两首诗中的喜悦和悲愁都不仅是个人忧乐,都体现出杜甫心系苍生、忧国忧民的情怀。
【解析】24.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①空:根据“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可知,八月秋深狂风大声吼叫,狂风卷走了诗人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面对大自然中的狂风暴雨,茅屋被破,体现了诗人的愁难无力。因此这空应填:突遭狂风破屋;
②空:根据“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可知,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诗人年老没力气,竟狠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明目张胆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去了。诗人费尽口舌也喝止不住,回到家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体现了诗人的焦急无奈;
③空:根据“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可知,如遇下雨整个屋子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雨点像下垂的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自从安史之乱后诗人的睡眠时间就很少了,长夜漫漫屋子潮湿不干如何才能挨到天亮?因而这里体现了诗人难忍雨夜屋漏时的彻夜无眠。
25.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和对比阅读。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雨,“自经丧乱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由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表达了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春夜喜雨》中,诗人以极大的喜悦之情细致描写了春雨的特点和和成都雨夜的景象,热情讴歌了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结合写作背景“两年来,诗人亲自耕作,与农民交往密切,深知春雨最解冬旱之苦”可知,作者之所以表达对春雨的喜爱,是因为它能为农民缓解旱情,体现的是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情怀。总之,两首诗虽然一悲一喜,但都表现了忧国忧民的情怀。
(22-23八年级下·河南驻马店·期末)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26.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一问一答,将卖炭翁的命运与他所烧所卖的炭紧紧联系在一起。
B.“牛困人饥日已高”七个字就直接写出了卖炭翁在雪地赶车行走的整个过程,形象地写出了卖炭翁卖炭的艰难困苦:路远、车重、雪厚、人苦。
C.“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把”“称”“叱”“牵”,几个简洁而有力的动词,将宫使狐假虎威、巧取豪夺的情形活灵活现地表现了出来。
D.《卖炭翁》一诗揭露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27.赏析“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的表达效果。
【答案】26.B 27.示例(1):运用外貌描写,反映了卖炭翁劳动的艰辛和生活的穷困;
示例(2):暗示卖炭翁生活的凄苦,表达作者的深切同情,反映宫市掠夺的残酷,人民生活的痛苦;
示例(3):卖炭翁的艰辛穷苦与下文“翩翩两骑”“黄衣使者白衫儿”的巧取豪夺形成鲜明对比。(意思对即可)
【解析】26.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辨析。
B.有误,“直接写出了卖炭翁在雪地赶车行走的整个过程”有误,此句通过写牛累了,人饿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间接写出了卖炭翁在雪地赶车行走的整个艰难过程;
故选B。
27.考查诗句赏析。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这两句大意是:满面灰尘,脸上呈现出被烟火燎烤的颜色,两鬓斑白,十指乌黑。这两句是对卖炭翁的肖像描写,“满面尘灰”可见其所干的活既脏又累;“两鬓苍苍”可知其已年老力衰,紧扣题目中的“翁”字;“烟火色”“十指黑”则显示其职业特征,紧扣“卖炭”二字。两句十四字,抓住三个部位(脸、鬓、手)、三种颜色(脸是焦黄色,鬓发是灰白,十指是乌黑),描绘出卖炭翁被烟熏火燎、鬓斑指黑、形容枯槁的形象,突出卖炭翁年岁已老,劳动艰辛,生活困苦。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说明老翁辛勤劳动,年老体衰,还承担繁重的体力劳动;“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写出宫使养尊处优,盛气凌人。前后对比,揭示宫使骄横霸道的样子,暴露宫市制度的不合理。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22-23八年级下·湖南常德·期末)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救,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28.本诗讲述了卖炭翁以伐薪烧炭艰难维持生计却横遭的悲惨故事。
29.有同学认为“翩翩”一词写出了太监及其手下的英俊潇洒之态,大家都说他的理解不对。请你说服他。
【答案】28.【示例】掠夺 29.【示例】“翩翩”一词,本意是轻快的样子,用在这里却含有讽刺、挖苦的意味,揭露了太监及其手下趾高气扬、目中无人的丑恶嘴脸,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的憎恶之情。
【解析】28.本题考查内容概括。
解答时,要读懂全诗,了解内容,把握诗歌的艺术特色。“身上衣正单”,自然希望天暖。然而这位卖炭翁是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的,所以他“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冻得发抖的时候,一心盼望天气更冷。卖炭翁的窘迫现实和他的希望作对比,突出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牛困人饥”“翩翩两骑”写出卖炭翁的辛苦不易与使者的骄横跋扈,两者形成对比,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一车炭,千余斤”“半匹红纱一丈绫”写出炭的重与交换物的少,两者形成对比,反衬出“宫市”掠夺的残酷,表达了诗人对封建统治阶级苛政的批判,对劳动人民痛苦生活的同情。据此可知,题干中填“掠夺”一词。
29.本题考查诗句鉴赏。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作者通过一问一答,指出黄衣使者是指皇宫内的太监,白衫儿是指太监手下的爪牙。“翩翩”二字本来是用以形容英俊潇洒之态,用在这里却含有讽刺、挖苦的意味。宫使以为拿着公文就可以横行霸道,写出宫使装模作样、横冲直撞、趾高气扬蛮不讲理的动作和神态,与卖炭翁为生活操劳的凄惨的个人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露了唐代宫使的罪恶。
阅读下面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卜算子·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30.本词分上下两阕,从内容上看,上阕写梅花的,下阕写梅花的。
31.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答案】30. 生存状况(生长环境) 品格精神(精神品质) 31.用托物言志(或拟人、以物喻人)手法,梅花象征正直坚贞的高洁品质,表达自己虽遭遇打击却依旧保持坚贞不屈、傲然独立的人格和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
【解析】30.本题考查诗词内容的理解。
《卜算子·咏梅》是南宋词人陆游创作的一首词。这是一首咏梅词,上片“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它植根的地方,是荒凉的驿亭外面,断桥旁边。驿亭是古代传递公文的人和行旅中途歇息的处所。加上黄昏时候的风风雨雨,处境及其艰难恶劣。下片“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写梅花的品格精神及生死观。一任百花嫉妒,我却无意与它们争春斗艳。即使凋零飘落,成泥成尘,我依旧保持着清香。词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以清新的情调写出梅花了傲然不屈,暗喻了自己虽终生坎坷却坚贞不屈,达到了物我融一的境界。
31.本题考查词的写作手法。这首词的上片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渲染了梅花落寞凄清、饱受风雨之苦的情形。下片写梅花的灵魂及生死观。梅花生在世上,既不与争奇斗妍的百花争夺春色,也不与菊花分享秋光,而是孤独地在冰天雪地里开放。对他物的侮辱、误解也一概不予理睬,而是“一任群芳妒”,听之任之。同时,不论外界舆论如何,梅花以不变应万变,只求灵魂的升华与纯洁,即使花落了,化成泥土了,轧成尘埃了,它的品格就像它的香气一样永驻人间。词人以物喻人,借饱受摧残、花粉犹香的梅花,比喻自己虽终生坎坷,但绝不媚俗、不屈服、忠贞不渝的情怀与抱负。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22-23八年级下·河北石家庄·期末)阅读诗歌,完成题目。
32.甲乙两首诗的作者分别是代的杜甫和南宋的。
33.乙词的上阕叙写梅花的生存状况,从生长环境的恶劣,到无人欣赏的,再到暮雨黄昏的,写出了梅花处境的悲凉。
34.甲诗(节选)部分抒发了诗人的博大胸怀,乙词的下阕借梅花表现出词人 ② 的高洁人格。
【答案】32. 唐 陆游 33. 寂寞 愁苦 34.推己及人(或:广济苍生、悲天悯人等);独立不倚(或:坚持正义等)
【解析】32.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积累。
甲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作者是唐代的杜甫;乙《卜算子·咏梅》的作者是南宋的陆游。
33.本题考查理解古诗词的内容。
乙词“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的意思是:驿站之外的断桥边,一树梅花孤单寂寞的绽放,无人过问。暮色降临,花儿在独自忧伤,又加上一场疾风骤雨,更是凄凉。这里状物写景,写风雨中梅花独自开放的处境和遭遇。“驿外断桥边”点名地点之荒凉偏僻,“寂寞开无主”写没有人赏识,体现了梅的寂寞;“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强调梅的处境悲凉,更是体现了梅的愁苦。
34.本题考查理解古诗词的主旨。
甲诗“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意思是: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护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这两句诗写出诗人推己及人,希望“天下寒士”都居“广厦”,都能安居乐业的心愿,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悲天悯人的博大胸怀。
乙词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写梅花,却又每一处都在写自己,梅花与词人巧妙融为一体,既写出了傲然不屈的梅花,也暗喻了自己终生坎坷却坚贞不屈的精神;“无意苦争春”说自己并不像那些阿谀奉承之人那样争宠邀媚。“一任群芳妒”写自己不在乎别人的中伤排挤。“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写自己哪怕粉身碎骨仍然坚贞不屈,表现了自己独立不倚,仍然高洁自守,坚持正义的高洁人格。
(22-23八年级下·陕西咸阳·期末)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35.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颔联呈现的画面。
36.诗人是如何通过具体景物将情与理融合在一起的?
【答案】35.示例: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往幽深寂静的远处,院内花木繁茂,花木丛中隐约可见禅房,香气馥郁。 36.诗歌通过描写日照山林、曲径通幽、花木青葱、山水空明、钟磬声等景色,营造了清幽雅致的意境;禅院环境的清幽雅致、山光水色的清明空灵,正与诗人除去杂念,追求禅意的心境相契合,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曲径通幽”蕴含了人生道路曲折、漫长,需要人们不断探索的哲理。(意近即可)
【解析】35.本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在理解的基础上,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即可。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意思是: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前后花木繁茂又缤纷。据此,展开合理的想象描写小路通往幽静处,只见禅房坐落在花木深处的景象来作答即可。
示例: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
36.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景交融手法的分析。
诗文大意:清晨我进入这古老寺院,初升的太阳照在山林上。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掩映在繁茂的花木丛中。山中明媚景色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题破山寺后禅院》以由外入内的游寺的路线贯穿全诗。首联从“入古寺”“见高林”写起,点明游寺的时间,烘托幽深的气氛;颔联写踏竹径,到进禅房,抓住山寺独特的景物,描绘了山寺幽,深寂静的景色,其中“曲径通幽”蕴含了人生道路曲折、漫长,需要人们不断探索的哲理;颈联点明全诗主旨,种种景物的描写,都是围绕“潭影空人心”层层铺垫;尾联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烘托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全诗井然有序地塑造了一个幽静、高远的境界,与诗人除去杂念,追求禅意的心境相契合,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
据此理解概括作答。
甲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乙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题组22:期末综合测试(押题预测卷)-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期期末复习题组训练(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题组22:期末综合测试(押题预测卷)-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期期末复习题组训练(全国通用),文件包含题组22期末综合测试押题预测卷-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期期末复习题组训练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题组22期末综合测试押题预测卷-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期期末复习题组训练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5页, 欢迎下载使用。
题组20:期末综合测试(能力提升卷)-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期期末复习题组训练(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题组20:期末综合测试(能力提升卷)-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期期末复习题组训练(全国通用),文件包含题组20期末综合测试能力提升卷-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期期末复习题组训练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题组20期末综合测试能力提升卷-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期期末复习题组训练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
题组13:课外古诗文阅读(诗歌+文言文)-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题组训练(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题组13:课外古诗文阅读(诗歌+文言文)-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题组训练(全国通用),文件包含题组13课外古诗文阅读诗歌+文言文-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期期末复习题组训练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题组13课外古诗文阅读诗歌+文言文-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期期末复习题组训练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9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