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9页未读,
继续阅读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16《散文二篇》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16《散文二篇》课件,共37页。
16 散文二篇八年级语文人教版·上册永 久 的 生 命一、新课引入 生命是什么?它是青藏高原上那辽远的天穹,它是峡谷中那激荡的长江水,它是内蒙古高原一望无际的绿色。草有生命,花有生命,大树也有生命,而对于这个问题,作者严文井的答案又是什么呢?1.反复朗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文章主旨。2.理解作者对生命和人生追求的认识。3.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谈谈自己对生命和人生追求的理解。学习目标二、新课讲解二、新课讲解 严文井,原名严文锦。1915年生,湖北武昌人。1934年毕业于湖北省立高中,次年到北京图书馆工作,并开始以“严文井”的名字发表作品。历任《人民文学》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等职。主要著作有:《严文井散文选》《严文井童话集》等。在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中被授予荣誉奖。兴味( ) 洗涤( ) 卑微( )茸毛( ) 蔓延( ) xìnɡdíwēirónɡ màn读准注音二、新课讲解二、新课讲解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划分层次,概述段落大意。第一层:(第1自然段) 谈生命的易逝,表现出人对生命的无奈。第二层:(第2-4自然段) 通过小草和牛犊具体表现生命永久不朽的意义。第三层:(第5自然段) 了解了生命真实的意义,联系现实生活,高唱 生命的凯歌。二、新课讲解 齐读第1自然段,思考并回答问题。 第一部分(第1段)1.作者是怎样描述生命易逝的?有何好处? 作者从生活中的一些细琐的事情入手,通过生活中的点滴小事的变化表现出生命的易逝。这样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更有利于读者感知生命的易逝,通俗易懂。 2.从人的生理变化写起有何妙处? 原文: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一个人到了三十岁的边头就会发现自己丢失了一些什么:一颗臼齿,一段盲肠,一些头发,一点点和人开玩笑的兴味,这意味着他已经失去了那大半个青春。人们感受最真切,既符合实际,又能感染人。二、新课讲解 原文:有限的岁月只能一度为你所有,它们既然离开,就永远不会再返回。智者对此也无能为力!个人生命不像一件衬衣,当你发现它脏了、破了的时候,就可以脱下它来洗涤,把它再补好。那存在过的忧愁,也许你能忘却,但却不能取消它遗留下的印迹。我们都非常可怜! 3.为什么说“个人生命不像一件衬衣”? 衬衣是具体物件,可以洗涤、缝补,但是生命一去不复返,无法修补留存。二、新课讲解 4.第一段末尾写道:“我们都非常可怜”。为什么这样说? 因为过去了的日子永不再回来,我们的力量是那样的渺小,对于生命上的事我们丝毫不能做主。作者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为下一步赞美生命蓄势。二、新课讲解二、新课讲解1.小组内认真朗读第2自然段,说说写小草和小牛犊的用意是什么?原文:人们却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我们没有时间悲观。我们应该看到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地面上的小草……永远的小牛犊,永远的金黄色茸毛!第二部分(第2-4段) 从生命的流动性上与小草和小牛犊作比较,化抽象为具体,便于理解,形象生动。二、新课讲解2.原文:“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生命生生不息,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失去的只是暂时的,希望永远在前方。我们应该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生命。 文章最后一段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最后一段采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篇末点题,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生命是一个奇迹,它将永久存在,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二、新课讲解第三部分(第5段)1.本文结构安排有什么特点?二、新课讲解 作者先谈生命易逝,欲扬先抑;再谈生命永 久,正面展开;最后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凯歌。合作探究,难点质疑。2.作者对生命的本质有怎样的认识?谈谈你的理解。(学生自己探究,自由发言。)二、新课讲解① 每一个人的生命虽然是卑微、柔弱的,但整个人类的生命却是无穷无尽的。② 生命的道路是曲折的,要经历种种磨难。但它是强大的,永久不朽,不能被任何的艰难困苦所阻挡。③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要用有限的生命去创造无限的价值。④ 我们都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人生,去创造美好的未来。⑤ 珍惜时间,珍爱生命,做有意义的事。三、归纳小结 《永久的生命》这篇散文抒写了生命的卑微、柔弱、易逝,但它又是永久的、充满希望的,我们应该赞美生命,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去感谢生命,回报生命。主旨概括四、拓展延伸《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描写保尔·柯察金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它给予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他临死的时侯就能够说:“我已把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名家关于生命的理解 生命本没有意义。没有人会替你确定人生的意义,但如果你无法确定人生的意义,你将一辈子活在无意义状态里面。大到每一天,小到每做一件事,你都会感到无名的痛苦,因为你不知道往什么地方走。所以,每个人必须为自己的人生确定意义。这是做人的本分之一,而且确立目标要趁早。 著名作家毕淑敏的观点:四、拓展延伸我 为 什么 而 活 着一、新课引入 “我为什么而活着?”古往今来,人们千百次地这样追问过自己。我究竟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既简单又复杂。 人活着是为了什么?朋友说,人活着是为了吃饭;那吃饭是为了什么?吃饭是为了活着…… 罗素(1872—1970),英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作家,20世纪著名的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为表彰他“捍卫人道主义思想和思想自由的多种多样、意义重大的作品”,1950年,授予其诺贝尔文学奖。二、新课讲解遏制( ) 濒临( )飓风( ) 震颤( ) 俯瞰( ) 星辰( )èbīnkànchén jù chàn 读准注音二、新课讲解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共分为三个部分。1.文章采用了什么写作结构?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第一层:(第1自然段) 总写“我”的三种追求。第二层:(第2-4自然段) 通过具体分析,分别表述“我”追求的爱情、知识和同情是什么。第三层:(第5自然段) 总写“我”这样活着是值得的。二、新课讲解1.齐读第1段,想想作者一生有几种追求?分别是什么?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第一部分(第1段)二、新课讲解 2.怎样理解“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的含义? 运用了形象的比喻,表明了这三种感情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追寻、奋斗的原动力,在给他带来快乐的同时也带来不安和痛苦。二、新课讲解1.认真朗读第2段,说说罗素渴望爱情的原因?能够给人带来狂喜;能够摆脱孤寂;看到古今圣贤以及诗人们所想象的仙境的缩影。第二部分(第2-4段)二、新课讲解2.如何理解作者在本文中关于“爱情”的论述? “爱情”,主要是指男女之间的爱恋之情,同时又包括父母与子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的亲情。这种感情是人类最原始、也是最纯最浓的情感。它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原动力,所以作者把它放在三大情感的首位,这种安排是很有见地的。3.默读第3段,作者写追求知识包括了几个方面?(1)了解人的心灵;(2)知道星辰为什么闪闪发光;(3)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人——自然——社会二、新课讲解4.罗素同情人类苦难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同情人类苦难包括同情饥饿中的孩子;同情被压迫被折磨者;同情无助的老人;同情全球性的孤独、贫穷和痛苦。二、新课讲解5.第4段开头这一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爱情和知识把罗素引向美好的理想境界,而对于人类苦难的同情又使他把目光投向了现实世界,这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二、新课讲解热爱人类、热爱生活,具有博大胸襟和高洁情怀的大思想家。第三部分(第5段)思考:虽然罗素一生的追求常给他在人生苦海上带来绝望,但他仍认为值得活,这体现了他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二、新课讲解1.其中哪一种追求令他最执着,也是最重要的?合作探究,难点质疑。 同情心。爱情的获得和知识的追求使作者体验到了如在天堂般的幸福,但世界上触目皆是的战争、疾病、贫困和孤独又把他从天堂带回尘世。而且如果没有对人类的同情心、没有爱和悲悯,追求爱情可能会产生爱情恐怖主义,追求知识可能会成为灾难的帮凶。 二、新课讲解2.三种追求的顺序能否调换? 不能。这三种追求是按照境界、感情的由浅入深的逻辑顺序排列的。对爱情的追求是人本能的追求,对知识的渴望则进了一层,而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则深化到了博爱的境界。二、新课讲解三、归纳小结 作者认为爱情和知识把人引向美好的理想境界,对于人类苦难的同情让人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 主旨概括四、拓展延伸课外积累关于爱情、知识、同情心的名言或诗句。关于爱情: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裴多菲)爱情是生命的火把。 (维斯冠)关于知识:知识就是力量。 (培根)知识是引导人生到光明与真实境界的灯烛。 (李大钊)关于同情:把爱拿走,世界将变成一座坟墓。 (白朗宁)道德中最大的秘密就是爱。 (雪莱)五、布置作业 读了课文,你感受到两位作者怎样的胸怀和境界?你对自己的人生有哪些新的认识与思考?
16 散文二篇八年级语文人教版·上册永 久 的 生 命一、新课引入 生命是什么?它是青藏高原上那辽远的天穹,它是峡谷中那激荡的长江水,它是内蒙古高原一望无际的绿色。草有生命,花有生命,大树也有生命,而对于这个问题,作者严文井的答案又是什么呢?1.反复朗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文章主旨。2.理解作者对生命和人生追求的认识。3.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谈谈自己对生命和人生追求的理解。学习目标二、新课讲解二、新课讲解 严文井,原名严文锦。1915年生,湖北武昌人。1934年毕业于湖北省立高中,次年到北京图书馆工作,并开始以“严文井”的名字发表作品。历任《人民文学》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等职。主要著作有:《严文井散文选》《严文井童话集》等。在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中被授予荣誉奖。兴味( ) 洗涤( ) 卑微( )茸毛( ) 蔓延( ) xìnɡdíwēirónɡ màn读准注音二、新课讲解二、新课讲解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划分层次,概述段落大意。第一层:(第1自然段) 谈生命的易逝,表现出人对生命的无奈。第二层:(第2-4自然段) 通过小草和牛犊具体表现生命永久不朽的意义。第三层:(第5自然段) 了解了生命真实的意义,联系现实生活,高唱 生命的凯歌。二、新课讲解 齐读第1自然段,思考并回答问题。 第一部分(第1段)1.作者是怎样描述生命易逝的?有何好处? 作者从生活中的一些细琐的事情入手,通过生活中的点滴小事的变化表现出生命的易逝。这样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更有利于读者感知生命的易逝,通俗易懂。 2.从人的生理变化写起有何妙处? 原文: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一个人到了三十岁的边头就会发现自己丢失了一些什么:一颗臼齿,一段盲肠,一些头发,一点点和人开玩笑的兴味,这意味着他已经失去了那大半个青春。人们感受最真切,既符合实际,又能感染人。二、新课讲解 原文:有限的岁月只能一度为你所有,它们既然离开,就永远不会再返回。智者对此也无能为力!个人生命不像一件衬衣,当你发现它脏了、破了的时候,就可以脱下它来洗涤,把它再补好。那存在过的忧愁,也许你能忘却,但却不能取消它遗留下的印迹。我们都非常可怜! 3.为什么说“个人生命不像一件衬衣”? 衬衣是具体物件,可以洗涤、缝补,但是生命一去不复返,无法修补留存。二、新课讲解 4.第一段末尾写道:“我们都非常可怜”。为什么这样说? 因为过去了的日子永不再回来,我们的力量是那样的渺小,对于生命上的事我们丝毫不能做主。作者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为下一步赞美生命蓄势。二、新课讲解二、新课讲解1.小组内认真朗读第2自然段,说说写小草和小牛犊的用意是什么?原文:人们却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我们没有时间悲观。我们应该看到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地面上的小草……永远的小牛犊,永远的金黄色茸毛!第二部分(第2-4段) 从生命的流动性上与小草和小牛犊作比较,化抽象为具体,便于理解,形象生动。二、新课讲解2.原文:“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生命生生不息,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失去的只是暂时的,希望永远在前方。我们应该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生命。 文章最后一段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最后一段采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篇末点题,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生命是一个奇迹,它将永久存在,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二、新课讲解第三部分(第5段)1.本文结构安排有什么特点?二、新课讲解 作者先谈生命易逝,欲扬先抑;再谈生命永 久,正面展开;最后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凯歌。合作探究,难点质疑。2.作者对生命的本质有怎样的认识?谈谈你的理解。(学生自己探究,自由发言。)二、新课讲解① 每一个人的生命虽然是卑微、柔弱的,但整个人类的生命却是无穷无尽的。② 生命的道路是曲折的,要经历种种磨难。但它是强大的,永久不朽,不能被任何的艰难困苦所阻挡。③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要用有限的生命去创造无限的价值。④ 我们都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人生,去创造美好的未来。⑤ 珍惜时间,珍爱生命,做有意义的事。三、归纳小结 《永久的生命》这篇散文抒写了生命的卑微、柔弱、易逝,但它又是永久的、充满希望的,我们应该赞美生命,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去感谢生命,回报生命。主旨概括四、拓展延伸《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描写保尔·柯察金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它给予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他临死的时侯就能够说:“我已把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名家关于生命的理解 生命本没有意义。没有人会替你确定人生的意义,但如果你无法确定人生的意义,你将一辈子活在无意义状态里面。大到每一天,小到每做一件事,你都会感到无名的痛苦,因为你不知道往什么地方走。所以,每个人必须为自己的人生确定意义。这是做人的本分之一,而且确立目标要趁早。 著名作家毕淑敏的观点:四、拓展延伸我 为 什么 而 活 着一、新课引入 “我为什么而活着?”古往今来,人们千百次地这样追问过自己。我究竟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既简单又复杂。 人活着是为了什么?朋友说,人活着是为了吃饭;那吃饭是为了什么?吃饭是为了活着…… 罗素(1872—1970),英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作家,20世纪著名的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为表彰他“捍卫人道主义思想和思想自由的多种多样、意义重大的作品”,1950年,授予其诺贝尔文学奖。二、新课讲解遏制( ) 濒临( )飓风( ) 震颤( ) 俯瞰( ) 星辰( )èbīnkànchén jù chàn 读准注音二、新课讲解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共分为三个部分。1.文章采用了什么写作结构?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第一层:(第1自然段) 总写“我”的三种追求。第二层:(第2-4自然段) 通过具体分析,分别表述“我”追求的爱情、知识和同情是什么。第三层:(第5自然段) 总写“我”这样活着是值得的。二、新课讲解1.齐读第1段,想想作者一生有几种追求?分别是什么?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第一部分(第1段)二、新课讲解 2.怎样理解“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的含义? 运用了形象的比喻,表明了这三种感情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追寻、奋斗的原动力,在给他带来快乐的同时也带来不安和痛苦。二、新课讲解1.认真朗读第2段,说说罗素渴望爱情的原因?能够给人带来狂喜;能够摆脱孤寂;看到古今圣贤以及诗人们所想象的仙境的缩影。第二部分(第2-4段)二、新课讲解2.如何理解作者在本文中关于“爱情”的论述? “爱情”,主要是指男女之间的爱恋之情,同时又包括父母与子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的亲情。这种感情是人类最原始、也是最纯最浓的情感。它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原动力,所以作者把它放在三大情感的首位,这种安排是很有见地的。3.默读第3段,作者写追求知识包括了几个方面?(1)了解人的心灵;(2)知道星辰为什么闪闪发光;(3)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人——自然——社会二、新课讲解4.罗素同情人类苦难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同情人类苦难包括同情饥饿中的孩子;同情被压迫被折磨者;同情无助的老人;同情全球性的孤独、贫穷和痛苦。二、新课讲解5.第4段开头这一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爱情和知识把罗素引向美好的理想境界,而对于人类苦难的同情又使他把目光投向了现实世界,这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二、新课讲解热爱人类、热爱生活,具有博大胸襟和高洁情怀的大思想家。第三部分(第5段)思考:虽然罗素一生的追求常给他在人生苦海上带来绝望,但他仍认为值得活,这体现了他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二、新课讲解1.其中哪一种追求令他最执着,也是最重要的?合作探究,难点质疑。 同情心。爱情的获得和知识的追求使作者体验到了如在天堂般的幸福,但世界上触目皆是的战争、疾病、贫困和孤独又把他从天堂带回尘世。而且如果没有对人类的同情心、没有爱和悲悯,追求爱情可能会产生爱情恐怖主义,追求知识可能会成为灾难的帮凶。 二、新课讲解2.三种追求的顺序能否调换? 不能。这三种追求是按照境界、感情的由浅入深的逻辑顺序排列的。对爱情的追求是人本能的追求,对知识的渴望则进了一层,而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则深化到了博爱的境界。二、新课讲解三、归纳小结 作者认为爱情和知识把人引向美好的理想境界,对于人类苦难的同情让人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 主旨概括四、拓展延伸课外积累关于爱情、知识、同情心的名言或诗句。关于爱情: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裴多菲)爱情是生命的火把。 (维斯冠)关于知识:知识就是力量。 (培根)知识是引导人生到光明与真实境界的灯烛。 (李大钊)关于同情:把爱拿走,世界将变成一座坟墓。 (白朗宁)道德中最大的秘密就是爱。 (雪莱)五、布置作业 读了课文,你感受到两位作者怎样的胸怀和境界?你对自己的人生有哪些新的认识与思考?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