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理第二节 德国鲁尔区的产业结构变化学案设计
展开一、区域产业结构及其变化
1.概念:是指区域内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构成及三个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反映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发展阶段。
2.变化规律:一般来讲,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区域的产业结构重心会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逐步转移。
3.影响因素:区域的资源状况、科技水平、原有产业基础与生产传统、区域间的联系与分工等。
4.变化的原因:国家产业政策的影响、技术的进步、区域资源供应状况、区域主导产业的市场状况等。
5.产业结构的调整
(1)结果: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2)原则:与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与区域优势相适应,统筹三大产业协调发展。
把三大产业与其内容用直线连接起来。
[易错提醒] 三大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只能大致说明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因为一个区域的产业结构不仅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关,还与其他因素相关。例如,美国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大,是世界上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国,这与美国的耕地面积广、农业投入较多等有关,但并不能说它的经济发展水平较其他国家低。
二、鲁尔区产业结构变化
1.鲁尔区的兴起与衰退
(1)鲁尔区的兴起
①位置:位于德国西部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
②兴起:19世纪中叶,曾经是世界上著名的工业区。
③主要工业部门:煤炭、钢铁、重型机械、基础化工等。
④地位:是德国的能源基地、钢铁基地和重型机械制造基地。
(2)鲁尔区的衰落
①时间:20世纪50年代。
②衰落表现 eq \b\lc\{\rc\ (\a\vs4\al\c1(“煤炭危机”和“钢铁危机”,主导产业,开始衰落,经济增长放缓,失业率高涨,污染严重))
③衰落的主要原因:单一的产业结构。
2.鲁尔区产业结构变化过程
(1)20世纪50至60年代,传统产业结构调整。
(2)20世纪70年代,大力发展新兴产业。
(3)20世纪80年代以来,区域整体规划下重点发展优势产业,推进产业结构多样化。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鲁尔区工业的发展建立在丰富的煤铁资源基础之上。( )
2.新技术革命的冲击是鲁尔区传统工业衰落的内部因素。( )
提示:1.× 鲁尔区只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其铁矿石一是通过陆上交通就近从法国洛林铁矿进口,二是从海外进口铁矿石到荷兰鹿特丹港,再经莱茵河运到鲁尔区。
2.× 鲁尔区产业结构过于单一,不能适应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是鲁尔区传统工业衰落的内部因素。
三、鲁尔区产业结构调整的保障措施
1.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1)建立完善的立体交通体系。
(2)不断更新能源设施。
(3)建立起便利快捷、高效运行的现代通信和物流设施。
2.重视教育文化发展,依托高校和科研机构推进产业转型
(1)重视教育。
(2)积极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
(3)尊重历史,注重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
3.治理污染,营造绿色空间
(1)治理污染。
(2)实施营造绿色空间计划。
4.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借鉴鲁尔区经验,东北老工业基地应采取哪些发展措施?
提示:(1)改变单一的重工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2)将生产、学习经验与科学研究相结合;(3)提高生产水平,淘汰落后的生产方式,加强技术改造,提高产品技术含量;(4)全面治理环境污染,提高东北地区的环境质量;(5)大力拓展融资途径,引进民间资本。
材料一 德国鲁尔区煤矿与城市的分布图
材料二 比比皆是的焦炭工厂不断冒着黑烟,铸造厂也不停排出红褐色的污水,还有飘浮在空气中的悬浮粒子,使得户外一切东西都蒙上一层黑灰。洁白的衣物穿出门去,不一会儿便成为灰色。红瓦白墙、绿草如茵的家园,更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沿岸化学工厂林立的莱茵河,更犹如一道被六万多种不同化学药品调成的鸡尾酒。
——德国作家1958年形容鲁尔区
问题1 (区域认知)图中反映了鲁尔区工业发展有哪些区位优势?
提示:煤炭资源丰富,水陆交通便利,水资源丰富。
问题2 (区域认知)结合图示,推断鲁尔区主导工业部门是什么?工业结构有何特点?
提示:主导工业:煤炭工业、钢铁工业、化学工业、机械制造工业。
特点:产业结构单一。
问题3 (人地协调观)鲁尔区环境恶化的原因是什么?鲁尔区存在哪些严重的环境问题?对鲁尔区工业的发展有何影响?
提示:环境恶化的原因:鲁尔区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产业结构以重工业为主,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环境问题随之而来。
严重的环境问题:有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热污染等,生态环境破坏。
影响:严重的环境污染,加上用地紧张,使新兴企业不愿到此落户,致使鲁尔区的经济衰退。
1.鲁尔区发展的区位优势
(1)自然条件
(2)社会经济条件
对一个区域开发条件评价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分析:①地理位置;②资源状况;③交通条件;④市场条件;⑤劳动力及工业基础等。
2.鲁尔区衰落的原因
3.鲁尔区产业结构变化过程
1.德国鲁尔区经历了工业革命的兴盛期—替代能源冲击的衰退期—产业转型的复兴期三个阶段。埃森市是鲁尔区的转型代表,关税同盟矿区为其中最重要的地标,是鲁尔区从兴盛到衰退再到转型的缩影,开创了一条“工业文化之路”,成为世界上保护和利用工业遗产的典范。据此完成(1)~(2)题。
(1)埃森市产业转型复兴阶段( )
A.摒弃传统产业,优化工业布局
B.建设商业中心,提高生活质量
C.拆除工业厂矿,治理环境污染
D.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
(2)埃森市产业转型中,保留工业遗产,对城市的主要影响是( )
A.延续城市文化记忆
B.改变城市内部结构
C.提高了城市化水平
D.扩大城市用地规模
(1)D (2)A [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信息可知,埃森市转型复兴阶段主要是对传统工业的改造,优化工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D正确;并没有摒弃传统产业,A错误;埃森市转型复兴保留了工业遗产,C错误;建设商业中心,提高生活质量与产业转型关系不大,B错误。第(2)题,鲁尔区埃森市产业转型,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保留工业遗产,发展工业遗产文化旅游,可以传承城市的工业文化,有效保护城市的文化脉络,延续市民原有的城市记忆,A正确。]
2023年寒假期间,王纬同学跟随父亲去欧洲进行了一次难忘的旅游。在德国鲁尔区,王纬和父亲一起在导游的带领下,进行了新奇的工业旅游,参观了铸造博物馆等,旅途中的“名胜古迹”——一家早已停产的大型钢铁厂和一座早已停产的大型化工厂,让人流连忘返。
问题1 (人地协调观)以重工业著称的鲁尔区为什么会出现停产的钢铁厂和化工厂?
提示:传统工业的衰落和严重的环境污染。
问题2 (人地协调观)鲁尔区将停产的钢铁厂和化工厂改造成为人们游览的“名胜古迹”,体现了鲁尔区怎样的发展方向?
提示:尊重历史、注重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
鲁尔区产业结构调整的保障措施
2.逆工业化与工业遗产旅游开发是德国鲁尔区独特的开发模式。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位于鲁尔区杜伊斯堡,原为一个集采煤、炼焦、钢铁生产于一体的大型工业基地,于1985年停产。现在被改造为一个以煤—铁工业景观为背景的大型景观公园(如下图)。鲁尔区兴盛—衰落—重新崛起的发展过程对我国国企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读图,完成(1)~(3)题。
(1)下列属于该地区吸引新兴企业来此落户的措施有( )
①提高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 ②提供政策、资金和技术扶持 ③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 ④减小每个钢铁企业的规模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下列关于鲁尔区为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而采取的措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改造煤炭、化学工业,降低能源消耗
B.缩减钢铁、煤炭两大工业部门企业的生产规模
C.搬迁原有的传统工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D.新建或迁入电子、汽车和石油化工等工业企业
(3)图示反映该区的整治措施是( )
A.重视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B.对传统工业企业实行集中化、合理化的改造和整顿
C.重视环境保护,加强环境管理
D.在产业布局上采取平衡战略
(1)C (2)D (3)A [第(1)题,为了吸引新兴企业来此落户,政府为投资企业提供政策、资金和技术扶持;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改善投资环境,②③正确,C正确。第(2)题,鲁尔区传统产业部门没有电子、汽车工业等,新建或迁入这些产业部门,会促进鲁尔区经济结构的多样化,D正确。改造煤炭、化学工业,缩减钢铁、煤炭工业的生产规模及搬迁原有的传统工业,只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不能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第(3)题,在原有大型工业基地的遗址上建景观公园,吸引游客来此参观,有利于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说明鲁尔区重视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A正确。]
题组1 区域产业结构及其变化
读区域产业结构演进与自然资源支撑模式图,完成1~2题。
1.影响产业结构由M阶段向N阶段演进的主导因素是( )
A.交通 B.政策 C.人才 D.市场
2.随着产业结构的演进( )
A.纺织、煤炭、钢铁等传统工业部门消失
B.新兴工业部门的种类日趋多元化
C.资源要素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逐渐降低
D.工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攀升
1.C 2.B [第1题,读图可知,产业结构由M阶段向N阶段演进,即主导产业由高精加工工业向知识密集型产业演进,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主导因素是人才,故选C。第2题,随着产业结构的演进,会不断出现新的工业部门,同时原有的传统工业部门仍然会存在,只是在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会降低,新兴工业部门的种类会日趋多元化,A错误,B正确;图中显示不同的经济时代都倚重资源条件,只是倚重的资源类型有所不同,C错误;到后工业经济时代,工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会有所降低,D错误。]
题组2 鲁尔区产业结构的变化
读德国鲁尔区和我国辽中南工业区图,完成3~4题。
3.两地发展钢铁工业相同的区位优势是( )
①接近煤炭产地 ②铁矿石丰富 ③水陆交通便利 ④市场广阔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4.我国辽中南工业区与德国鲁尔区相比,在资源方面处于劣势的是( )
A.铁矿石 B.土地资源 C.水资源 D.劳动力
3.A 4.C [第3题,两工业区都有便利的交通条件,丰富的煤炭资源,广阔的市场。第4题,辽中南工业区与鲁尔区相比,水资源较缺乏。]
题组3 鲁尔区产业结构调整的保障措施
20世纪80年代,鲁尔区工业出现了严重的发展危机。通过整治,80年代末鲁尔区又重新焕发生机。读1970~1999年鲁尔区三大产业就业人数变化图(下图),完成5~6题。
5.鲁尔区产业就业结构变化主要依托于( )
A.现代服务业的发展B.现代农业的发展
C.新兴工业的发展D.传统工业规模的扩大
6.鲁尔区三次产业就业人数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①新兴产业吸引大量游客 ②制造服务业和旅游业的发展 ③工业自动化、信息化水平提高 ④规模化种植农场的发展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5.A 6.C [第5题,从图中鲁尔区三大产业就业结构的变化分析,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明显增加,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基本稳定,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出现下降,所以主要是依托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故选A。第6题,制造服务业和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是鲁尔区经济振兴的主要措施;工业自动化、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使工业生产用工数量下降。故选C。]
教材P41活动
提示:1.(1)20世纪50年代煤炭工业衰落。主要原因:
20世纪50年代以后,石油、天然气的广泛应用,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新技术使钢铁耗煤量减少,世界对煤炭的需求量下降;煤炭开挖深度增加和劳动力成本上升,使鲁尔区所产煤的价格在市场上失去竞争力。
(2)20世纪60年代,钢铁工业衰落。原因:世界上产钢和出口钢的国家越来越多,世界钢铁市场竞争激烈;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以及钢产品替代产品的广泛应用,使钢铁需求量减少。
(3)20世纪70年代以后,新技术革命的冲击,改变了传统的工业生产和组织方式。鲁尔区工业企业的传统生产和组织方式已不适应时代发展需求。
(4)用地紧张,环境污染,新兴企业不愿到此落户。
以上为鲁尔区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
2.鲁尔区产业结构调整应针对存在问题采取相应措施,具体如下所示:
教材P41思考
提示:调整方向:向新兴产业、产业结构多样化方向发展。
20世纪50至60年代,主要关注延长拉伸产业链条。
20世纪70年代,主要关注新兴产业。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主要关注产业结构多样化发展。
教材P46思考
提示:原因:失业问题影响鲁尔区的社会安定,造成人才流失,最终影响鲁尔区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把解决失业问题放在首位。
措施:(1)德国政府通过支付失业保险金、失业救济金、职业培训补助金等,从经济上尽可能把失业的危害控制在最低限度,并最大限度地促进再就业。(2)北威州政府给予优惠条件,吸引企业向鲁尔区煤矿集中的北区投资建厂,以增加就业岗位。(3)鲁尔区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推行职业教育,在职培训,尽可能吸引失业人员再就业。
教材P47思考
提示:1.气候凉爽,地质结构稳定,电力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国家政策的支持。
2.(1)①在农业方面,应用大数据技术对各种农业数据进行有效地收集、运用和分析,为农民合理安排生产提供支持。②在工业方面,应用大数据能够有效地收集和分析贵阳工业生产过程中的相关数据,将有价值的信息提供给工业生产部门,使其进行合理地设计及生产。③通过大数据可以对第三产业的各种数据进行有效地收集和分析,使企业能够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进而使运营效益得到提升。
(2)应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的升级改造,促进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
教材P48~49作业题
提示:1.(1)第一产业就业率下降,第二产业就业率下降,第三产业就业率上升。
(2)第二产业就业率变化最大。
原因:第一产业鲁尔区:2.4-1.1=1.3,第一产业德国:13.6-2.3=11.3,说明第一产业鲁尔区就业率减少变化较小;第二产业鲁尔区:61.3-27.8=33.5,第二产业德国:47.6-25.6=22,33.5-22=11.5,说明第二产业鲁尔区就业率减少变化较大;第三产业鲁尔区:71.1-36.3=34.8,第三产业德国:72.1-38.8=33.3,34.8-33.3=1.5,说明第三产业鲁尔区就业率增加变化稍大,综合比较可知,与德国相比鲁尔区第二产业就业率变化最大。
2.(1)原重庆钢铁厂在大渡口区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生产主线搬迁的原因主要是为了治理污染,保护环境。
(2)完善基础设施,创造良好投资环境,吸引新兴产业落户;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劳动力素质,实现产业转型;尊重历史,注重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发展旅游业;治理污染,营造绿色空间,促进产业转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工人再就业。
3.措施:(1)改造升级传统产业,淘汰“低散落”产业,承接和发展高层次产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2)利用信息化、智能化,不断改造生产工艺,提升制造业质量及效益。
有利条件:(1)临近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都市圈,受上海的辐射带动作用;(2)濒临杭州湾,海运便利。
课时分层作业(四)
德国鲁尔区曾经是欧洲最大的工业区。在经历了将近一个世纪的辉煌之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鲁尔区面临着如何实现产业转型、重振辉煌的问题。如今,鲁尔区已经完成了这一历史性的转变。高新技术与创业中心、文化与旅游产业已经取代传统的钢铁、冶金行业,成为地区经济新的发动机。结合下图回答1~2题。
1.鲁尔区衰落最为明显的工业部门是( )
A.化学、钢铁B.煤炭、钢铁
C.机械、煤炭D.钢铁、电力
2.鲁尔区衰落的主要原因是( )
①生产结构太复杂 ②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③煤炭的能源地位提高 ④廉价石油的竞争
A.①③B.②③
C.①④D.②④
1.B 2.D [第1题,鲁尔区的主导工业是钢铁和煤炭工业,在外界及自身因素影响下,衰落最为明显。第2题,由于廉价石油的竞争,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新技术革命的冲击,该区传统的生产和组织方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而且本地区单一重化工业经济结构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综上所述,②④说法是正确的。]
读德国鲁尔区简图,回答3~4题。
3.鲁尔区形成之初工业布局的类型是( )
A.市场导向型B.交通导向型
C.技术导向型D.动力导向型
4.鲁尔区发展钢铁工业的区位优势有( )
①接近煤炭基地 ②交通便利 ③市场广阔 ④廉价劳动力丰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3.D 4.A [第3题,鲁尔区形成之初,利用当地丰富的煤炭资源、西欧广阔的市场及充足的水源和距离洛林铁矿较近的有利条件,发展了煤炭、钢铁、化工、机械、电力等工业部门,其产业结构形成的基础是当地丰富的煤炭资源,所以其工业布局类型为动力导向型。第4题,鲁尔区有丰富的煤炭资源,①对。鲁尔区地处欧洲十字路口,水陆交通便利,②对。西欧人口稠密,同时经济发达,对工业产品的需求量大,市场广阔,③对。鲁尔区经济发达,工资水平较高,④错。]
读某国示意图,回答5~6题。
5.20世纪50年代以后,该国传统工业区迅速衰落,其原因是( )
A.煤炭资源耗尽
B.军事订单减少
C.新技术革命的兴起,新兴工业部门涌现
D.国家对国土的开发和整治
6.导致该地区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是( )
①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 ②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 ③机械制造业先进 ④经济发达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C 6.A [第5题,读图可知,图示国家为德国,其传统工业区为鲁尔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区煤炭资源储量丰富;军事订单主要是指美国“硅谷”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一个重要区位因素;一个国家对国土的开发和整治往往会使国家或地区趋向良性发展。第6题,机械制造业先进和经济发达不是环境恶化的必然原因,其主要原因是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和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产生大量废弃物。]
下图为我国甲、乙两区域示意图。读图,完成7~8题。
甲区域 乙区域
7.甲、乙两区域经济发展的共同限制性因素是( )
A.水资源B.劳动力
C.能源D.交通
8.与乙区域相比,甲区域产业升级面临困境。下列原因不正确的是( )
A.经济腹地较小B.产业基础较薄弱
C.科技实力较弱D.政策扶持不足
7.C 8.D [第7题,甲区域为珠三角,乙区域为长三角,甲、乙两区域经济发展的共同限制性因素是能源,两区域能源需求量大,供应紧张,C对。两区域的水资源、劳动力丰富,水陆空交通便利,A、B、D错。第8题,与乙区域相比,甲区域产业升级面临困境。甲区域受北部南岭山脉阻挡,经济腹地较小,A描述正确;甲区域开发较晚,产业基础较薄弱,B描述正确;甲区域高等院校较少,科技实力较弱,C描述正确;甲区域是我国最早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地区,政策扶持力度大,D描述不正确。根据题意,选D。]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1990年和2016年工业结构简图。读图,回答9~10题。
1990年 2016年
9.与1990年相比,该地区2016年( )
A.矿产资源储量减小B.新兴工业迅猛发展
C.已无环境污染D.失业人口明显增加
10.目前,该地区已发展成为我国的综合性工业基地,社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为此,该地区采取的有效措施可能是( )
①大力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 ②传统工业全部向外转移 ③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 ④大力开发水电,并禁止煤炭开采 ⑤加强环境管理,增大绿地面积
A.①②③B.①③⑤
C.①③④D.③④⑤
9.A 10.B [第9题,从图中可知,与1990年相比,2016年该地区矿产资源储量减小。第10题,该地区可能采取的措施: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新兴工业,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加强环境管理,增大绿地面积。]
11.读世界某著名工业区图和该工业区工业发展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甲
图乙
(1)图甲中阴影区是世界著名的________工业区。
(2)A、B、C为该工业区重要的工业城市,其中A为________,B为________,C为________。
(3)本区内河航运发达,D、E为莱茵河的两大支流,其中D为________河,E为________河。除内河航运外,本地区其他主要运输方式还有哪些?
(4)目前,在以下四种货物中,经莱茵河运入该区且运量最大的是( )
A.煤炭 B.铁矿石 C.钢材 D.机械
(5)写出图乙中字母代表的正确内容。
F________;G________;H________;I________。
由此可以看出,该工业区发展的优势资源条件和主导工业部门分别是什么?
[解析] 本题以鲁尔工业区图和工业发展示意图为背景,主要考查鲁尔区的概况及形成的区位条件。第(1)题,由图中矿产区分布及莱茵河即可判断为鲁尔区。第(2)题,根据所学知识,即可判断出A、B、C分别为杜伊斯堡、埃森和多特蒙德。第(3)题,鲁尔区的内河航运、公路、铁路和管道组成综合完整的运输系统。第(4)题,本区发展钢铁工业需要通过莱茵河大量运进铁矿石。第(5)题,根据所学知识和图示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 (1)鲁尔
(2)杜伊斯堡 埃森 多特蒙德
(3)利珀 鲁尔 公路、铁路、管道等。
(4)B
(5)F:丰富的煤炭资源 G:便捷的水陆交通(F、G可互换) H:钢铁工业 I:机械工业(H、I可互换) 优势资源条件:丰富的煤炭资源和充沛的水源。主导工业部门:煤炭工业和钢铁工业。
美国休斯敦是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的成功典型,其发展过程如下图所示。1980年油气工业产值占休斯敦经济总量的80%,同年国际原油价格暴跌,对休斯敦经济发展造成巨大冲击,促使政府引导产业结构向多元化发展。休斯敦目前是美国著名的能源中心、航空中心和世界上最大的医学中心。其医疗中心包含门诊、保健、研究、教育等全方位的服务。据此完成12~13题。
12.20世纪末,休斯敦经济实现多元化产业转型的直接原因是( )
A.市场多元发展B.技术水平提高
C.工业基础较好D.经济政策调整
13.休斯敦通过优惠政策吸引航空航天中心落户的主要目的是( )
A.方便居民出行B.发展高端产业
C.扩大服务范围D.增加旅游景点
12.D 13.B [第12题,结合材料可知,1980年油气工业产值占休斯敦经济总量的80%,同年国际原油价格暴跌,对休斯敦经济发展造成巨大冲击,促使政府引导产业结构向多元化发展。第13题,航空航天工业为高科技产业,因此休斯敦通过优惠政策吸引航空航天中心落户的主要目的是发展高端产业,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故选B。]
读德国鲁尔区和我国辽中南工业基地图,回答14~15 题。
14.下列有关德国鲁尔区经济衰退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
B.生产结构十分复杂
C.世界性钢铁产能过剩
D.环境污染严重
15.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调整应采取的措施是( )
A.进一步完善交通运输网络
B.大力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
C.建设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
D.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14.B 15.B [第14题,德国鲁尔区经济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生产结构单一。第15题,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衰退是受到产业结构单一、资源枯竭、东南沿海新兴工业冲击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调整应采取的措施是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对现有国有企业进行整合,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
16.鲁尔区是资源型工业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典型,结合下图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20世纪50年代以后,鲁尔区的部分炼铁企业转移至图中甲港口附近,这些企业转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在治理环境污染过程中,鲁尔区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
(3)我国东北的辽中南地区是发达的重工业基地。近几十年来,辽中南工业基地与东北其他一些老工业基地也出现了与鲁尔区同样的产业结构老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为此,我国政府提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借鉴鲁尔区产业调整经验,你认为振兴辽中南工业基地可采取哪些措施?
[解析] 第(1)题,20世纪50年代以后,鲁尔区的部分炼铁企业转移至鹿特丹港附近,主要是为了更方便地从瑞典等国家进口优质铁矿石,减少运费,降低生产成本。第(2)题,在治理环境污染过程中,鲁尔区主要采取了植树造林、建设治污设施、改组污染严重的企业等措施。第(3)题,振兴辽中南工业基地可采取改变单一的重工业结构、发展科技、加强技术改造、治理污染、保护环境、引进民间资本、政府给予优惠政策等措施。
[答案] (1)减少运费,降低生产成本。
(2)植树造林、建设治污设施、改组污染严重的企业等。
(3)改变单一的重工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第三产业;产学研相结合,加强技术改造;治理污染;引进民间资本;政府支持(或政策鼓励)。
专题强化练(二) 产业结构的变化
一、选择题
鲁尔区形成于19世纪中叶,被称为“德国工业的心脏”。结合下图,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德国鲁尔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鲁尔区位于德国东部
B.区内水源充沛,铁矿资源十分丰富
C.丰富的煤炭资源是鲁尔区工业发展的基础
D.鲁尔区内河航运极为发达,但不能直通海洋
2.我国最大的工业区和德国鲁尔区发展工业的共同区位条件有( )
①水源充足 ②铁矿石资源丰富 ③水陆交通便利 ④水力资源丰富 ⑤市场广阔 ⑥农业发达,为著名的“鱼米之乡”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⑤D.④⑤⑥
1.C 2.C [第1题,鲁尔区位于德国西北部,区内丰富的煤炭资源是鲁尔区工业发展的基础。鲁尔区内河航运发达,可直通海洋。第2题,我国最大的工业区为沪宁杭工业区,其工业发展的不利条件是原料、能源短缺,故排除②④。]
我国传统制造业产能普遍过剩,其中高消耗、高排放行业尤为突出。为此国家决定实施“供给侧改革”。“供给侧改革”是指从供给和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从而实现中国经济的转型和升级。据此完成3~4题。
3.“供给侧改革”的实施,受影响最大的工业部门是( )
A.智能装备制造
B.钢铁和船舶制造
C.生物医药制造
D.核电和新材料制造
4.下列关于湖南省制造业的转型和升级,叙述正确的是( )
A.淘汰全部传统制造业
B.购买国外设备转型升级
C.兼并优化产能过剩企业
D.关停全部高污染企业
3.B 4.C [第3题,根据材料,“供给侧改革”主要针对高消耗、高排放行业,结合各工业部门特点,受影响最大的工业部门是钢铁和船舶制造,B项正确;智能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制造、核电和新材料制造不是高消耗、高排放行业,A、C、D项错误。第4题,湖南省制造业的转型和升级,需要淘汰高消耗、高排放的传统制造工业,但不是淘汰全部传统制造业,A项错误;制造业的转型和升级,不只是更新设备,B项错误;优化产业结构,兼并优化产能过剩企业,可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和升级,C项正确;关停全部高污染企业治标不治本,应该提高污染物处理技术水平,D项错误。]
下图为我国某城市2021年主导产业增加值及同比增长速度。读图,完成5~6题。
5.该城市产业结构中( )
A.主导产业发展不平衡
B.新兴产业发展迅猛
C.产业发展创新力强
D.机械制造业增速最大
6.若长时期保持这种产业结构,对当地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水土流失B.土地次生盐渍化
C.大气污染D.生物多样性减少
5.A 6.C [第5题,读图可知,该城市2021年主导产业中增加值最大的是机械制造和煤炭产业,接近120亿元,煤化工和纺织服装几乎没有增加,说明主导产业发展不平衡,A正确;该城市的主导产业中以传统产业为主,从图中不能看出新兴产业的发展情况,B错误;该城市主导产业都是传统产业,不能说明产业发展创新力强,C错误;由图可知,增速最快的应该是电力工业,D错误。第6题,水土流失主要是由于地面坡度大、土地利用不当、地面植被遭破坏、耕作技术不合理、土质松散、滥伐森林、过度放牧等多种因素造成的,与大力发展煤炭产业关系不大,A错误;土地次生盐渍化主要因灌排系统不配套,过量灌水,排水受阻,引起地下水位上升所致,B错误;根据图中增加值曲线可知,煤炭工业的增加值较大;电力工业的增速最快,说明该城市目前的产业结构是以煤炭相关产业为主,若长期发展煤炭相关产业容易造成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C正确;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主要有生物栖息地的丧失和破碎化、荒漠化、过度利用与消费、生物入侵、规模化农业生产的影响,D错误。]
读2019年全国及四大地区三次产业结构统计表,完成7~8题。
7.四大地区中( )
A.甲地区正升级为重化工业为主
B.乙地区资金优势和技术优势明显
C.丙地区资源丰富,第二产业占比高
D.丁地区气候条件优越,第一产业占比高
8.丙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最主要制约因素是( )
A.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B.污染严重,环境恶化
C.专业技术人才短缺
D.交通拥堵,通达度低
7.C 8.C [第7题,由图可知,甲地区第三产业比重最大,说明甲地区经济最为发达,甲地区是东部地区,正升级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A错误;乙地区产业结构中农业比重是四个地区中最大的,说明该地区农业在全国地位比较重要,且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因此乙地区是东北地区,资金优势和技术优势不明显,B错误;丙地区第二产业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丙地区是中部地区,矿产资源丰富,第二产业占比高,C正确;丁地区第一产业占比较高,是我国西部地区,气候条件较差,D错误。第8题,由所学知识可知,科学技术发展是影响产业结构最主要的因素;结合上题分析可知,丙地区是我国的中部地区,国家提出了中部地区崛起的发展战略,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中部崛起,所以资金投入不足不是产业结构升级的最主要制约因素,主要制约因素为专业技术人才短缺,A错误,C正确;环境和交通与产业结构升级有一定的关系,但不是最主要的制约因素,B、D错误。]
鲁尔区随着资源开发规模的扩大,人地关系从相对协调走向日趋紧张,使区域发展面临极大的挑战。为此,需要通过转型、调整,以寻求新的发展。据此完成9~10题。
9.为治理鲁尔区的环境污染,营造绿色空间,下列行为不正确的是( )
A.建立完整的供水系统和污水净化系统
B.建立烟囱自动报警系统,回收有害气体和烟尘,变废为宝
C.植树造林,扩大人均绿地面积
D.禁止钢铁、煤炭工业在该地存在
10.德国鲁尔区实现产业结构多元化的措施有( )
①改善投资环境,鼓励新兴产业迁入 ②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③迁出钢铁工业 ④调整企业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技术含量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②④
9.D 10.A [第9题,为治理鲁尔区的环境污染,营造绿色空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建立完整的供水系统和污水净化系统;建立烟囱自动报警系统,回收有害气体和烟尘,变废为宝;植树造林,扩大人均绿地面积,A、B、C正确;禁止钢铁、煤炭工业在该地存在不利于经济的发展,D错误。第10题,鲁尔区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了区域可持续发展,具体措施包括改善投资环境,鼓励新兴产业迁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迁出钢铁工业;调整企业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技术含量。①②③④正确,故选A。]
读湘江流域图和莱茵河流域图,完成11~12题。
11.下列有关鲁尔工业区和长株潭经济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都属于新兴的工业地域
B.都是以有色金属冶炼为主的工业地域
C.工业地域内水资源丰富
D.工业地域内大量工厂外迁
12.鲁尔工业区的发展对长株潭经济圈的发展有明显借鉴作用的是( )
A.合理利用水资源
B.积极引进资源型企业
C.优化工业结构与布局
D.加大资源的开发力度
11.C 12.C [第11题,读图可知,鲁尔工业区和长株潭经济圈都位于河流沿岸,工业地域内水资源丰富,C正确;鲁尔工业区属于典型的传统老工业地域,不属于新兴工业地域,A错误;鲁尔工业区是以煤炭工业和钢铁工业为主的工业地域,B错误;长株潭经济圈内工业发展迅速,吸引大量工厂迁入,工厂外迁量不大,D错误。第12题,鲁尔工业区是传统工业区综合整治的典范,优化工业结构和布局是鲁尔区综合治理的重要举措,对长株潭经济圈的发展有明显借鉴作用,C正确;鲁尔工业区和长株潭经济圈水资源丰富,整治措施不包括合理利用水资源,A错误;调整产业结构,压缩资源型企业,控制资源的开采量,B、D错误。]
读某类型产业迁移过程图,完成13~14题。
13.日本、韩国的企业迁入中国的主要原因是( )
A.日本污染严重
B.中国工资水平较低
C.中国服务业发达
D.日本人口数量剧减
14.下列关于这种产业转移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利于迁出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B.导致迁入地失业人口增加
C.阻碍了迁入地的城市化进程
D.加剧迁出地的环境污染
13.B 14.A [第13题,日本、韩国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中国,主要原因是中国人口众多,劳动力价格低,有利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第14题,将原有的产业向国外转移,有利于将生产要素集中到新兴产业,促进迁出地产业结构的升级,A对。接受产业转移,增加了迁入地的就业岗位,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城市化进程,B、C错。一般会将重污染的产业迁出,可以减轻迁出地的环境污染,D错。]
二、综合题
1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太原市是我国建立的第2个航天发射基地所在地。从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太原市重工业完成了从修理仿制到自主生产的转变,太原工业以重工业、能源工业、化工和军工为主。自20世纪末以来,太原市承担起全省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领头羊”的重任。目前,太原经济圈以太原市为中心,向外辐射面积约2.5万平方千米,在经济总量上占山西省的40%,是带动全省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1)指出早期太原市发展重工业的有利条件。
(2)说明自20世纪末以来,太原市能够承担起全省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领头羊”重任的原因。
(3)分析太原经济圈的形成对经济圈内资源型城市发展的积极影响。
[解析] 第(1)题,工业区位的影响因素主要有资源、交通、政策、劳动力、工农业基础等,再结合山西省太原市的地理位置进行分析。由图可知,山西省太原市附近煤矿、铁矿等矿产资源丰富,且人口密度大,有丰富且廉价的劳动力。有河流流经,提供充足的水源,有多条交通干线,说明交通便利。太原市是我国建立的第2个航天发射基地所在地,说明有国家政策的支持。第(2)题,太原市能够承担起全省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领头羊”重任的原因是太原市地理位置优越,承东启西,并且是山西省省会,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从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太原市重工业完成了从修理仿制到自主生产的转变,具有良好的工业基础,拥有先进的科技水平,并且科技人才集中,创新能力较强。第(3)题,由材料可知,目前,太原经济圈以太原市为中心,是带动全省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所以太原经济圈的形成对经济圈内资源型城市发展的积极影响是带动了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有利于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同时扩大太原市经济圈内的城市知名度,有利于解决区域内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有利于资源型城市经济的协调发展和转型。
[答案] (1)煤矿、铁矿等资源丰富;汾河提供水源;交通便利;国家政策的支持,政府的投资;丰富且廉价的劳动力。
(2)有雄厚的工业基础;拥有省内众多的科研机构和领先的科技水平,科技人才集中,创新能力较强;省会城市,经济实力强大。
(3)有利于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资源型城市经济协调发展和转型。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初,随着当地油气资源的开发和通海运河(休斯敦与墨西哥湾之间开凿的深水运河且修建了一系列人工港)的建成,休斯敦发展成为“世界能源之都”。80年代,休斯敦开始调整产业结构,石油产业开始走向世界,通过向第三方国家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获得所在国的廉价原料;休斯敦还致力于医疗保健业发展,建成了全美医疗保健中心。
材料二 下图为休斯敦及周边地区略图。
(1)推测休斯敦石油工业布局特点,并说明理由。
(2)从第二产业角度,简述休斯敦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
(3)从市场角度,分析休斯敦医疗保健业发达的原因。
[解析] 第(1)题,石油工业应布局在交通便利、水源充足的地方,结合材料分析回答。第(2)题,休斯敦石油产业要发展首先调整产业结构,减少石油企业数量,扩大石油企业规模,提高市场竞争力;根据材料“20世纪80年代,休斯敦开始调整产业结构,石油产业开始走向世界,通过向第三方国家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获得所在国的廉价原料”可知,石油工业通过向海外转移,延长了石油工业产业链,增加了附加值,可以缓解原料不足及转移污染的问题;由材料“休斯敦还致力于医疗保健业发展,建成了全美医疗保健中心”可知,因为石油企业污染严重,健康问题多,老年人口比重大,对医疗保健业需求大,故可以发展医疗产业;由材料可知,20世纪初,休斯敦就开始发展石油工业,工业发展历史长,工业基础好,经济发达,科技水平高,可以发展宇航等高新技术产业。第(3)题,由材料可知,休斯敦石油工业发展历史长,城市化水平高,城市环境问题多,加之石油企业早期对环境的污染严重,对居民的健康影响大;休斯敦是发达城市,老龄化问题严重,老年人口比重大,民众的医疗保健意识强,对医疗保健业需求大;由图可知,该地区交通便利,为跨区域求医提供了方便。
[答案] (1)沿深水运河布局,水运便利;水源充足;环境容量大。
(2)减少石油企业数量,扩大石油企业规模;石油工业向海外转移;延长石油工业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发展医疗、宇航等高新技术产业。
(3)早期环境污染严重,健康问题多;老年人口比重大,对医疗保健业需求大;经济发达,民众医疗保健意识强;交通便利,跨区域求医人员多。
课程标准
以某产业转型地区为例,分析该类地区产业结构变化过程及原因。
学习目标
1.结合实例,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过程及影响因素。(综合思维)
2.以鲁尔区为例,掌握传统工业区兴衰的区位条件及产业结构变化过程。(区域认知)
3.通过鲁尔区产业结构调整的保障措施掌握传统工业区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与策略。(综合思维)
鲁尔区产业结构的变化
因素
特点
对工业发展的影响
位置
德国西部,莱茵河下游支流鲁尔河与利珀河之间
地处欧洲的十字路口,自古就是东、西欧往来的必经之地,也是北欧通往中欧、南欧的捷径
地形
以平原为主
利于工业建设
资源
煤炭
储量大,品种多,煤质好,埋藏浅
丰富的煤炭资源是鲁尔区煤炭工业、钢铁工业和电力工业发展的基础
铁矿
本地区铁矿贫乏,但离法国洛林铁矿较近,交通便利,也可从瑞典、俄罗斯等国进口
水源
为湿润地区,降水丰富;河网稠密,水量充足
充沛的水源与煤炭结合,促进了鲁尔区化学工业的发展
因素
特点
对工业发展的影响
交通
天然河道及运河形成发达的内河航道网,又有公路、铁路等组成综合、完整的运输系统
水陆交通发达,便于区内和区外联系
市场
德国及西欧工业发达
促进了该区资源的开发、工业的发展
劳动力
人口、城市密集
劳动力充足,素质较高
鲁尔区产业结构调整的保障措施
保障措施
具体方法
完善基础设施
建立完善的立体交通体系:对原交通线路进行技术改造,加强水陆联运,修建新的高架铁路和高速公路,引进新型列车,建立区内快车线,增强区内边远地区与中心城市以及它们内部的相互联系
不断更新能源设施:对太阳能发电给予补贴,推动太阳能发电系统的规模化应用,使光伏发电、绿色建筑逐步成为主流
建立起便利快捷、高效运行的现代通信和物流设施,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
重视教育文化发展,依托高校和科研机构推进产业转型
重视教育:建立了20多所应用科技类大学,成为世界上最密集的教育和研究中心之一;教育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大
积极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建立起了技术转化之路,还成立了专门的风险资本基金会和专业的新技术服务公司,为新技术应用提供资金、咨询服务
尊重历史,注重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将工业遗产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形成了3 500多处工业遗址、200多座博物馆、100多个文化中心和音乐厅
治理污染,营造绿色空间
治理污染:对大气污染、河道污染、报废的矿井和污染的土地都分别采取了不同的治理措施
实施营造绿色空间计划:已经成为鲁尔区转型之路的亮点
完善社会
保障体系
面对转型带来的失业问题,德国政府从经济上尽可能把失业的危害控制在最低限度,并最大限度地促进再就业
1.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是什么?
2.说出鲁尔区兴起的时间和建立的主要工业部门。
3.说出鲁尔区产业结构变化过程。
4.鲁尔区衰落的表现和主要原因是什么?
5.鲁尔区产业结构调整的保障措施有哪些?
地区
全国
甲
乙
丙
丁
三次产业结构/%
第一产业
7.2
4.6
13.2
8.2
11.0
第二产业
39.1
38.9
34.4
41.8
37.0
第三产业
53.7
56.5
52.4
50.0
51.1
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三节 资源枯竭型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已德国鲁尔区为例第1课时导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a href="/dl/tb_c4004463_t4/?tag_id=42" target="_blank">第三节 资源枯竭型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已德国鲁尔区为例第1课时导学案及答案</a>,共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我的问题,必~~~填内容!,征集中,欢迎投稿,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当堂检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第三节 资源枯竭型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已德国鲁尔区为例第2课时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a href="/dl/tb_c4004463_t4/?tag_id=42" target="_blank">第三节 资源枯竭型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已德国鲁尔区为例第2课时学案设计</a>,共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我的问题,必~~~填内容!,征集中,欢迎投稿,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当堂检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图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5章第2节德国鲁尔区的产业结构变化学案: 这是一份中图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5章第2节德国鲁尔区的产业结构变化学案,共11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区域产业结构及其变化,鲁尔区产业结构变化,鲁尔区产业结构调整的保障措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