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北京中考名校密题:化学最后冲刺30题-科学探究(一)
展开1. 学习小组开展了“设计和制作简易供氧器”的实践活动。
某品牌制氧机的制氧剂为过碳酸钠(化学式,相对分子质量为314,白色固体)和二氧化锰。制氧过程的反应为:,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活动一】认识制氧机
(1)观察窗的作用是______。
(2)加湿仓的作用是______。
【活动二】选择制氯剂
实验一:过氧化氢
小组设计了图2实验装置,用表中溶质质量相等的四组过氧化氢溶液进行实验。在集气瓶中加满水,锥形瓶中加入,注入溶液,记录并处理内数据如图3。
(3)检查图2装置气密性的操作是______。
(4)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5)④比③产氧量少,可能的原因是______。
实验二:过碳酸钠
往锥形瓶中加入过碳酸钠、和水,待反应完全后收集到约水(产生氧气的量与上表中药品得到氧气的最大量相等)。其它药品质量不变,再分别用不同体积的水进行实验。记录并处理内数据如图4。
(6)______。(氧气密度为,忽略其它因素的影响)。
(7)由图4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活动三】制作供氧器
(8)综合分析,选用过碳酸钠作制氧剂的理由是______。
(9)学习小组利用身边物品自制了如图5的简易供氧器。与真实产品对比中,形成的观点不正确的是______(填字母)。
2. ZB是常用的阻燃剂。已知:
I.用硼酸(H3BO3)与ZnO、H2O合成ZB,ZB的组成会受温度等合成条件的影响。
Ⅱ.ZB受热,先释放出水;当温度高于350℃,生成ZnO和B2O3固体;继续升温到400℃以上,B2O3熔化为玻璃态物质。
(1)ZB能起阻燃作用的原因是_______(写一种)。
(2)为研究温度对合成的ZB组成的影响,研究小组在不同温度下制取ZB。实验如下:
x、y分别为_______和_______。
(3)为检测102℃时合成的ZB含水的质量分数,某同学利用如下图装置(夹持仪器已略)进行实验。
①需要不断通入干燥空气的目的是_______。
②实验时,需要称量获得的数据有:ZB样品的质量、_______的质量。
(4)为评估102℃时合成的ZB的阻燃性能,进行木材粉末灼烧残重实验:某温度下,灼烧质量相同的两份干燥的木材粉末(一份经ZB处理)30min,测量残留固体质量;调整温度,重复实验,得到木材粉末灼烧后固体残留率(w)随温度变化关系如下图。
(注:w =×100%;残留固体质量已扣除ZB的残余质量)
①低于200℃时。两份木材粉末质量均保持不变的原因是_______。
②图中曲线_______(填“a”或“b”)对应的木材粉末是经ZB处理的,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
(5)为寻找阻燃性能最佳的ZB的合成温度,应开展的实验是_______。
3. 实验室常用双氧水和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制取氧气。
【提出问题】
二氧化锰是催化剂,二氧化锰的用量对反应速率是否有影响?
【设计实验】
(1)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2)实验记录:每次用30mL5%的过氧化氢溶液,采用不同量二氧化锰粉末做催化剂进行实验,测定相关数据记录于下表中:
【分析】
(1)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实验应该测定的“待测数据(mL)”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实验中,测定“待测数据”的装置(图中方框内)是______(填序号)。
(3)3次实验“每次用30 mL 5%的过氧化氢溶液”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
(4)若第Ⅱ次实验比第Ⅲ次实验的“待测数据”更________(填“大”或“小”),说明催化剂的用量越多,反应越快。二氧化锰可作为该反应的催化剂的依据是:加快该反应的反应速率,反应前后质量和_______________不改变。
(5)过氧化氢加热到80℃才有较多氧气生成,加入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立即生成氧气。采用等量过氧化氢溶液,(虚线表示加热分解制取氧气的曲线,实线表示利用催化剂制取氧气的曲线),放出氧气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正确的是___________。
A. B. C. D.
4. 在浓硫酸的催化作用下,固体草酸(H2C2O4)受热分解生成碳的氧化物和水。某化学课外兴趣小组对生成物中碳的氧化物种类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
I、生成物中有哪几种碳的氧化物?
【猜想假设】猜想1:有CO2;猜想2:有CO
【设计实验】依据CO2和CO的性质,兴趣小组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
【实验探究】
(1)观察到___________(填序号)装置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猜想1正确。
(2)有两种实验现象都能分别证明猜想2正确:
①C装置中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F装置中___________。
②E装置中出现___________的现象。
【实验结论】通过实验探究证明:
草酸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H2C2O4CO↑+CO2↑+H2O。
【问题讨论】
(1)B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D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
(2)装置末端酒精灯的作用是___________。
Ⅱ、对装置E中玻璃管内的产物成分探究
【查阅资料】
①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除生成铜外还可能生成氧化亚铜(Cu2O)。
②Cu2O为不溶于水的红色固体。
③Cu2O+H2SO4=CuSO4+Cu+H2O。
【提出问题】红色固体含有什么物质?
【猜想假设】
假设一:红色固体只含Cu;假设二:红色固体只含Cu2O。
【实验验证】
甲、乙两同学分别称取各自实验后的一定质量的红色固体,加到足量稀硫酸中使其充分反应,经过滤、洗涤、干燥后,称量剩余红色固体质量如下表所示,请完成表中内容。
5. 学习金属活动性顺序后,老师安排同学们开展系列实验探究金属间的置换反应规律。小明做完铝条和氯化铜溶液反应的实验后,将反应后的无色溶液(以下简称:待测溶液)倒入有水的废液缸中时,发现有白色沉淀析出的“异常现象”。小明设计实验开展了如下探究。请根据要求回答有关问题:
【发现问题】
小明取一滴管未倒完的待测溶液,将其注入盛有约三分之二试管体积的水中,依然产生大量白色沉淀(像牛奶一样)。
【提出问题】
待测溶液注入水中为什么有白色沉淀产生?白色沉淀是什么物质?
【查阅资料】
(1)AlCl3是一种无色透明晶体,极易与水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Al(OH)3而产生白色沉淀;
(2)CuCl是一种不溶于水的白色固体,易溶于一定浓度的KCl、NaCl等含C1-的溶液中;CuCl中Cu的化合价为___________。
【提出猜想】
猜想Ⅰ:白色沉淀是Al(OH)3
猜想Ⅱ:白色沉淀是CuCl
猜想Ⅲ:白色沉淀是A1(OH)3和CuCl的混合物
【实验探究】
【结论与反思】
(1)上述实验表明,Al和CuCl2溶液的反应是分步进行的。第一步反应生成CuCl,第二步CuCl继续和Al反应生成Cu。请分别写出上述两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第一步:___________,第二步:___________。
(2)待测溶液中含有大量CuCl,为什么它没有以白色沉淀的形式存在?请说明原因:___________。
(3)设计实验③的目的是___________。
【启示与拓展】
通过对Al和CuC12溶液反应的实验探究,使我们认识到,我们不少的传统认识远没有做到细致入微,特别是当观察到有红色固体析出,于是就贸然断定这个反应是个简单的、一步完成的置换反应。实际上还要关注物质变化的过程,通过比较和分析,得出可靠的结论。经过无数次实验证明,有些化学反应看似一步完成,实际上是分步进行的。请根据你所学知识,任举一例反应可能分步进行的实例:___________。
6. 探究碱的性质。
(1)通过分析实验一和实验二可知,氢氧化钠会吸收空气中的____。
(2)实验三方案是鉴别饱和的氢氧化钙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分别编号为A、B),观察到A试管中出现白色浑浊,B试管无明显现象,证明A中试剂为____溶液,A试管中出现浑浊的原因是_____。
(3)同学们看到盛有NaOH的试剂瓶上标注“NaOH含量不少于96.0%”,开始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氢氧化钠中含有什么杂质?
【查阅资料】工业制取NaOH的反应原理是:,然后蒸发溶剂获得NaOH固体(在化工生产中,原料往往不能完全转化为产品)。
【提出猜想】杂质为碳酸钠和氯化钠。
【实验探究】①甲同学取样溶于水,向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观察到液体变红色,认为杂质中含有碳酸钠。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实验不足以证明杂质中含有碳酸钠,理由是____。
②乙同学重新设计实验如下:
【分析交流】步骤a中所得溶液中的溶质除NaCl外,还有_____。
7. 兴趣小组的同学为探究在空气中久置的某氢氧化钠样品是否变质,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A、B、C、D四组探究实验。
【查阅资料】氯化钙、氯化钡溶液都呈中性。
【实验探究】取适量该氢氧化钠样品,加足量的水溶解,将得到的溶液分别加入到四支试管中,再向四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稀盐酸(足量)、酚酞试液、氢氧化钙溶液、氯化钙溶液,如图所示:
【分析与结论】(1)上述四组实验中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2)实验A中,观察到______的现象,说明该氢氧化钠样品已经变质。
(3)实验D中,证明该氢氧化钠样品已经变质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继续探究】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将四支试管中反应后的混合物全部倒入一个洁净的大烧杯中(如上图),充分搅拌、静置,观察到烧杯内上层清液呈红色,下层有白色沉淀。
【提出问题】上层清液呈红色,说明溶液呈碱性。上层清液中呈碱性的物质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上层清液中呈碱性的物质可能是碳酸钠、氢氧化钙和______三种物质中的一种或两种。
【设计实验】取少量烧杯中的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观察现象。
【现象与结论】
【实验反思】同学们认为上述预测现象②所得结论不严密,原因是______。
8. 春晚节目《只此青绿》取材于宋朝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画中主要用了石绿、石青两种矿物质颜料。
I.石绿,又称孔雀石,主要成分的化学式为Cu2(OH)2CO3,我国古代曾用孔雀石炼铜,涉及两步反应。
(1)请写出第一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Ⅱ.石青。又称蓝铜矿。主要成分的化学式为xCu(OH)2·yCuCO3,某学习小组设计实验对其组成进行探究(假设矿石中其它杂质受热不分解,不溶于水且不与稀硫酸反应。
方案1:收6.00g干燥样品放入图中硬质玻璃管中加热,充分反应后测得装置C增重0.27g,装置D增重1.32g。
(2)装置A和D中盛放的药品应选择:A_______,D_______(填序号)。
①碱石灰 ②浓硫酸 ③氯化钙 ④无水硫酸铜
(3)装置E中碱石灰的作用为_______。
(4)实验开始前先关闭弹簧夹b,打开弹簧夹a,通入空气,一段时间后,打开弹簧夹b,关闭弹簧夹a,点燃酒精灯加热。样品充分反应后,停止加热,继续通入空气至玻璃管冷却。反应后继续通空气的目的是_______。
(5)经计算得出x:y=_______,如果样品未干燥,可能导致x:y的值_______(填“偏大”或“偏小”)
方案2:向一定质量的干燥样品中加入足量稀硫酸,通过测定产生CO2气体体积和反应后剩余固体的质量来确定其组成,装置如图所示。
(6)为了减小实验误差,试分析量气装置中液体的选择原则____,量气装置读数时应____(填序号),最后平视凹液面最低处读数。
①先使量气装置两侧液面相平,再恢复至室温
②先恢复至室温,再使量气装置两侧液面相平
(7)橡胶管a连接分液漏斗和锥形瓶,试推测橡胶管a的作用:_______,_______。
(8)反应后读数时,若量气装置右侧液面高于左侧(其它操作均正确),可能会导致测定的气体体积___(填“偏大”或“偏小”)。
9. 2021年全球新冠疫情形势依然严峻,除了打疫苗、戴口罩、勤洗手外,还需要科学、正确、安全地消毒。84消毒液、H2O2溶液都是常用的消毒剂,某兴趣小组对这两种消毒剂进行了如下探究活动:
【实验】取少量84消毒液置于试管中,滴加H2O2溶液,有大量气泡产生,经检验产生的气体是氧气;
【查阅资料】84消毒液的有效成分是次氯酸钠(化学式为NaClO)
【提出问题】在上述反应中,NaClO的作用是什么?
【作出猜想】
猜想一:NaClO类似分解H2O2溶液制取氧气时MnO2的作用,作催化剂;
猜想二:NaClO与H2O2溶液发生化学反应,作_______。
【实验探究】
(1)按上图所示组装实验装置(固定装置省略)。加入药品前的操作是_______。
(2)实验Ⅰ:按上图装置经注射器甲注入10mL水,观察到注射器乙活塞向右移动10mL;(忽略大气压、摩擦等其他因素对测量结果造成的影响,下同)
(3)实验Ⅱ:先向锥形瓶中加入20mL84消毒液,再按上图装置将25mLH2O2溶液平均分5次经注射器甲注入锥形瓶中,待注射器乙活塞不再向右移动后,记录每次气体的总体积,数据见下表:
表中的数据a=_______。
【实验结论】根据表中数据判断_______(填“猜想一”或“猜想二”)是正确的,依据是_______。
【反思评价】通过该实验说明消毒剂混用可能会影响消毒的效果,因此生活中在使用各种消毒剂时不能随意混用,应科学使用,注意安全。
10. 《汉代古火井碑序》记载:“诸葛丞相躬莅视察,改进技法,刳斑竹以导气(气指天然气),引井火以煮盐”。5月24日仪征打通了西气、川气、海气等通道互联互通,国家管网天然气运行输送系统可靠性再次提升。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CH4),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甲烷燃烧的产物产生了兴趣,请你参与探究与分析:
【提出问题】甲烷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哪些物质?
【资料】①含碳元素的物质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CO2,不完全燃烧生成CO;
②无水CuSO4是一种白色粉末状固体,遇水变蓝色。
【猜想与假设】
(1)有人认为丙同学的猜想是错误的,理由是_______。
【实验探究】为了验证上述猜想与假设,将3.2g甲烷和xg氧气在密闭容器中充分燃烧(CH4 和O2均没有剩余),将燃烧产物依次通过下列装置(N2不参与反应,假设每步均完全反应):
(2)实验中观察到A中出现_______现象,并增重_______g,说明有水生成。
(3)装置B中变浑浊,装置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4)装置A、B装置的顺序_______(填“能”或“不能”)颠倒。
(5)装置C中表面为黑色氧化铜的铜网部分变红,质量减少2.4g,D中变浑浊,说明甲烷燃烧产物中有_______生成,由此推断_______同学的猜想成立。
(6)数据处理:x=_______。写出密闭容器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11. 酸雨是一种常见的环境污染问题。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选择了一个下雨天,对酸雨的成因、成分和防治展开了项目式学习。
任务一:分析酸雨的成因
【查阅资料】正常雨水的pH约为5.6,而酸雨是指pH<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常见的酸雨有硫酸型、硝酸型和混合型。
【收集证据】同学们收集了一些刚降落的雨水水样,用pH计(测量pH的仪器)每隔五分钟测定一次雨水水样的pH,其数据如下:
【小组交流】
①正常雨水显酸性的原因是______。
②酸雨的形成是因为在降雨过程中,雨水溶解了空气中的______(填一种)等物质,并发生了一系列反应。在上述测定期间,雨水的酸性______(填“增强”“减弱”或“基本不变”)。
任务二:探究酸雨的成分
【查阅资料】当地的酸雨主要含有颗粒物,Na+、K+、、H+和以及少量的等。
【实验计划】验证酸雨中含有和。
【进行实验】同学们将收集到的酸雨按一定比例浓缩,静置,分别取少量上层清液于两只试管中,按如图所示完成下列实验。
【反思评价】
(1)X是______,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2)小明提出:若用足量浓______代替X和浓NaOH溶液,加热,只需进行一次实验即可得出最终结论,这一建议得到了其他同学的一致认可。
(3)同学们认为:酸雨中通常不含,理由是______。
任务三:讨论酸雨的防治
【表达交流】酸雨的危害不容忽视,防治酸雨刻不容缓。如何防治酸雨?请提出你的一条建议:______。
12. (一)某兴趣小组对氯酸钾分解反应的催化剂进行研究,在相同的加热条件下,用如图装置完成表中实验:
(1)设置实验1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对比实验。
(2)表中所列3种催化剂的催化效果最佳的是_____________,氯酸钾分解的化学符号表达式为___________。
(3)由实验1和实验4可知,氯化钾_______________(填“有”或“无”)催化作用。维持加热条件不变,用实验1再继续收集收集50mL氧气,所需时间明显少于17ls,解释原因:______________。
(4)要比较氯酸钾分解反应中不同催化剂的催化效果,除了测量收集50mL氧气所需时间外,还可以测量相同时间内___________________。
(二)学习了MnO2对过氧化氢分解有催化作用的知识后,某同学想:CuO能否起到类似MnO2的催化作用呢?于是进行了以下探究。
【猜想】
(5)Ⅰ.CuO不是催化剂,也不参加反应,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Ⅱ.CuO参与反应生成O2,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发生改变;
Ⅲ.CuO是反应的催化剂,反应前后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及结论】用天平称量0.2gCuO,取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于试管中,进行如图一实验:
图一 图二
(6)填写下表:
【表达与交流】
(7)过氧化氢被CuO催化分解放出氧气的化学符号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
【反思与拓展】
(8)甲同学为研究催化剂种类对催化效果的影响,用等量的两份过氧化氢溶液设计了图二实验,大家认为该方案不可行,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9)以下有关催化剂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①二氧化锰是催化剂
②某些化学反应可以有多个催化剂
③一种物质可能作为多个反应的催化剂
④所有化学反应都需要催化剂
⑤催化剂只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13. 纯碱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用于玻璃、造纸、纺织和洗涤剂的生产。某化学兴趣小组对纯碱的制备、性质及用途等开展项目式学习。
任务一 了解纯碱的制备——“侯氏制碱法”
“侯氏制碱法”主要化学原理是利用饱和氯化钠溶液吸收两种气体,生成碳酸氢钠和氯化铵(NH4Cl),再加热碳酸氢钠即可制得纯碱。
(1)纯碱属于______(填“酸”“碱”或“盐”)。
(2)饱和氯化钠溶液吸收的两种气体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A.Cl2 B.NH3 C.SO2 D.CO2
任务二 探究纯碱的性质——Na2CO3溶液呈碱性
【查阅资料】①溶液呈碱性,是因为溶液中存在较多的OH-。
②Na2CO3在水中全部解离出Na+和。
③CaCl2溶液呈中性,Ca2+、Cl-对溶液的酸碱性没有影响。
【提出猜想】猜想一:H2O单独起作用,产生较多的OH-,使溶液呈碱性。
猜想二:Na+与H2O作用,产生较多的OH-,使溶液呈碱性。
猜想三:______。
【实验探究】
【解释与结论】同学们和老师交流,得知和H2O作用,产生较多的OH-和另一种阴离子。
【拓展与延伸】结合任务二的所有信息和结论,运用初中化学所学知识,经过分析推理可得出:Na2CO3溶液中含有的阴离子是______。
任务三 探究纯碱的用途——用于生产洗涤剂
【查阅资料】Na2CO3可用于生产洗涤剂。Na2CO3溶液呈碱性,可清洗油污,溶液碱性越强,去油污效果越好。
【实验探究】兴趣小组继续对影响Na2CO3溶液去油污效果的因素进行探究。
用不同温度的水,配制溶质质量分数分别为2%、6%和10%的Na2CO3溶液,并测定溶液pH,记录数据如下表:
【解释与结论】(1)实验①、②、③对比,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2)要证明Na2CO3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化与pH变化关系,可选择的3个实验的编号是______。
【拓展与应用】下列物质可用于去油污的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A.NaCl B.NaOH C.K2CO3 D.CaCO3
14. 2021年12月9日“天宫课堂”开讲,航天员王亚平带来了有趣的“太空泡腾片实验”,地面上的同学同步做了对照实验并进行了如下拓展探究。
【查阅资料】某品牌维生素C泡腾片的主要成分:维生素
辅料:碳酸钠、碳酸钙、碳酸氢钠、蔗糖、柠檬酸、橙味香料等
该泡腾片中含有的营养素除了_______外,还含有糖类、无机盐等。
【对照实验】同学们将该泡腾片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观察到与太空中相似的实验现象:有大量气泡产生,同时闻到橙汁香味。从分子的角度解释能闻到橙汁香味的原因,_______。
拓展深究一:探究气泡中气体成分,
【提出猜想】该气泡中可能含有CO2.猜想依据是_________。
【设计实验】
拓展探究二:探究该泡腾片中二氧化碳源的质量分数ω范围(二氧化碳源是指与酸反应能产生二氧化碳的物质)。
【设计实验】利用下图装置进行探究(装置气密性良好;固定装置已略去;碱石灰是氢氧化钠和生石灰的混合物),步骤如下:Ⅰ.称取10.00g该泡腾片粉末装入烧瓶中,松开弹簧夹K,通入一段时间空气;Ⅱ.称量装置D质量为220.00g,夹上弹簧夹K,滴加足量的稀硫酸;Ⅲ.松开弹簧夹,再通入一段时间空气;Ⅳ.称量装置D质量为220.88g。
【讨论解释】步骤Ⅲ中通入空气的目的是________。
【实验结论】该泡腾片中二氧化碳源的质量分数ω范围是_______。
15. 某学习小组的同学对木炭与氧化铜反应的产物进行了探究。
【知识回顾】碳还原氧化铜的装置如图1所示。
(1)试管①中的现象是______。
(2)试管中②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实验探究1】对木炭与氧化铜反应的气体产物进行探究。
第一步:按如图2所示的实验装置组装好仪器,并检查装置气密性。
第二步:将氧化铜与木炭粉以质量比40:3均匀混合,研磨3分钟。称取0.3g研磨后的混合粉末装入硬质试管。
第三步:分别向硬质试管和平底三颈烧瓶中充入氮气后,点燃酒精喷灯,先对试管进行预热,再集中加热,采集数据。实验数据如图3所示(图中的纵座标表示CO2或CO气体的含量)。
第四步:清洗试管并干燥,分别将氧化铜与木炭粉以质量之比为10:1、20:3均匀混合,重复上述实验步骤,实验数据如图4、图5所示(图中的纵座标表示CO2或CO气体的含量)。
【交流反思1】
(3)分析对比图3、图4、图5实验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①______;②______。
(4)点燃酒精喷灯前,向装置内充入氮气的目的是______。
(5)由图4可知,曲线AB段CO2的量出现了下降趋势,可能的原因是______。
【实验探究2】对木炭与氧化铜反应的固体产物进行探究。
第一步:按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组装好仪器,并检查装置气密性。
第二步:将质量为2.00g的氧化铜粉末和足量的木炭粉混合均匀后,装入试管中,并加热,待反应充分后停止加热。
第三步:冷却后,将得到的红色固体粉末全部放入烧杯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溶液呈蓝色,烧杯底部有红色固体。
第四步:过滤烧杯中的混合物,并将滤纸上的红色固体洗涤、干燥,得到单质的铜1.44g。
【交流反思2】
(6)已知Cu2O为红色固体,难溶于水,可与稀硫酸反应生成Cu和CuSO4。则第三步操作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7)该实验中,木炭与氧化铜反应后得到的固体产物中,Cu2O的质量为______g。
16. 化学使世界变得绚丽多彩,绿色生活理念深入人心。小明同学在帮助老师处理实验室固体废弃物时,对其中一包固体废弃物很感兴趣,这包固体废弃物可能由木炭粉、铁粉、氧化铜、碳酸钾、硝酸钡、碳酸氢钠、氯化钠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确定其成分,小明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了以下科学探究活动。
【查阅资料】NaHCO3的水溶液显碱性;NaHCO3+NaOH=Na2CO3+H2O
【实验探究】
步骤Ⅰ:取少量固体样品于烧杯中,加入足量的水,充分搅拌后过滤,得到滤液A和滤渣甲。
步骤Ⅱ:向滤液A中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液B。
步骤Ⅲ:取干燥后的滤渣甲用磁铁完全吸引得到固体乙,称量剩余滤渣,其质量为10g,然后向剩余滤渣中加入一定量稀硫酸,无气体产生,滤渣完全溶解,得到溶液C。
步骤Ⅳ:将固体乙加入到溶液C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将滤渣在低温下干燥,得到干燥固体丙。
【实验分析】
(1)若向滤液A中滴加少量无色酚酞试液,观察到的现象是 _____。
(2)步骤Ⅱ中产生的白色沉淀是_____(填化学式)。
(3)若向滤液B中加入足量稀硫酸,产生白色沉淀,则滤液B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_____(填化学式)。
(4)由以上实验可知,原固体废弃物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_____(填化学式)。
【拓展延伸】
(5)若固体乙和固体丙的质量相等且都为ag,则a的取值范围为_____。
17. 某可燃性气体可能是CO、H2、CH4中的一种或两种,为探究其成分,进行如下实验。(装置气密性良好,每一步均能完全反应)
(已知:)
实验步骤:
Ⅰ、关闭n,打开m,通入一段时间氮气后关闭m。分别称量装置A、B、C的质量。
Ⅱ、打开n,分别点燃两处酒精灯;通入X气体观察,记录现象。
Ⅲ、停止加热,关闭n,打开m,再通一段时间的N2。再次分别称量装置A、B、C的质量。数据如下表:
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Ⅰ中通N2的目的是______。
(2)步骤Ⅱ中,对“分别点燃两处酒精灯”,最适宜的操作是______。
a.先点燃A酒精灯,通一会儿X气体后点燃D酒精灯
b.先点燃D酒精灯,通一会儿X气体后点燃A酒精灯
c.同时点燃A、D两处酒精灯
(3)实验中装置A中的现象是______;装置B的作用______。装置C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不能将装置B、装置C位置互换,理由是______。
(4)根据表中实验数据,请分析气体X的成分______。
18. 铜是人类使用最早、应用广泛的金属材料。某兴趣小组对铜及其化合物的性质进行了探究。
(1)探究长期放置在空气中的铜表面生锈,生成“铜绿”(化学式:Cu2(OH)2CO3)的原因。
【查阅资料】碱石灰能吸收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
【设计实验】
【得出结论】①说明铜生锈需要水的一组实验是______(填实验序号);
②通过实验证明铜与H2O和______反应产生“铜绿”。
③碱石灰的作用是______。
(2)探究CuO和氢气的反应产物
【查阅资料】氧化亚铜为红色固体,溶于氨水得到蓝色溶液。
【进行实验】实验①,如图1所示实验装置,进行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并检验固体产物。
实验②:称取若干份质量均为0.6000g的CuO,在相同条件下分别用氢气还原,其在不同时间(t)所得固体中Cu2O的质量(m)如图2所示。
【实验结论】取实验①反应后的红色固体于烧杯中,加入氨水并搅拌,观察到______,证明固体产物有Cu2O。
【实验反思】兴趣小组认为,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反应过程主要为“经历, 两个反应,且在同一条件下两个反应同时进行”。请结合实验结果和计算分析,说明“在同一条件下两个反应能同时进行”合理的依据:______。
(3)探究硫酸铜溶液与铝反应的产物
【进行实验】兴趣小组同学在试管中进行如图3所示的实验,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实验过程中,小组同学惊奇的发现试管中铝片表面有气泡生成,并收集了该气体。
【提出问题】生成的气体是什么呢?
【猜想与假设】猜想1:可能是SO2;猜想2:可能是H2;……
【实验探究】甲同学用手轻的在盛有该气体的试管口煸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孔,发现该气体无气味,认为猜想1不成立,其原因是______。乙同学在甲同学实验的基础上,接着进一步实验,验证该气体为H2。
【解释和结论】铝片表面生成的少量气泡为H2,硫酸铜溶于水后,会发生如下变化:
①CuSO4在水中解离出Cu2+和;
②。
铝片和H+会发生如下变化:
【拓展延伸】材料1:硫酸铝溶于水也会发生类似的变化。
材料2:在一定条件下,氢氧化铝具有吸附性,可吸附水里的悬浮杂质。
根据以上信息,请解释硫酸铝也可以用来净水的原因:______。
19. 中国是最早冶炼和使用金属铜的国家之一,古代炼铜有“湿法炼铜”和“火法炼铜”。
(1)①火法炼铜:古代人们就发现了在翠绿色的孔雀石【主要成分为Cu2(OH)2CO3】上燃烧木炭会有红色的铜生成。该过程通过两步反应生成Cu,请写出第二步的化学方程式。
第一步:
第二步:______。
②湿法炼铜:《梦溪笔谈》中记载“熬胆矾铁金,久之亦化为铜”。胆矾溶于水可得硫酸铜溶液,请写出“铁金化为铜”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2)铜在潮湿的空气中会生锈,产生铜锈【主要成分为Cu2(OH)2CO3】。为探究铜生锈的条件,某实验小组设计了以下所示实验。
【提出猜想】铜生锈可能与空气中的CO2、H2O、O2有关。
【进行实验】实验小组的同学取形状大小均相同的铜片,并打磨光亮。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4个实验并持续观察。
说明:所用蒸馏水都是经煮沸迅速冷却的;固体干燥剂只吸收水分,不吸收CO2和O2。
①为探究铜生锈是否与CO2有关,应选择的实验为______(填编号),为探究铜生锈是否与H2O有关,实验D试管中所加的物质除了金属Cu和干燥剂外,还有______。
②有同学认为无需上述的实验也能推理出空气中的CO2和H2O肯定参加了铜生锈的反应,你认为该说法合理吗?说出你的观点并阐述理由:______。
(3)生活上常用醋酸(CH3COOH)浸泡法除去铜锈,其原理是:
现将100g生锈的铜器放入10%的醋酸溶液(密度约为1g/cm3)中浸泡(假设其他杂质不反应),一段时间后取出铜器,清洗、烘干、称重,质量为95.56g。计算理论上至少消耗该醋酸溶液______mL。(相对分子质量:Cu2(OH)2CO3-222;CH3COOH-60)
20. 碳单质在生产、生活中具有重要的用途。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对碳单质进行如下探究。
【活动一】认识碳单质
(1)金刚石与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是因为碳原子的______不同。
【活动二】定性探究碳与氧化铜反应的气体生成物
【提出问题】碳与氧化铜反应可能生成什么气体?
【作出猜想】猜想①:只生成;猜想②:只生成;猜想③:既生成,又生成。
【查阅资料】浸有磷钼酸溶液的氯化钯试纸遇无变化,但遇微量的会立即变成蓝色。
【实验验证】小红同学经过思考之后,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
步骤一:打开弹簧夹,先通一会儿纯净、干燥的氮气;步骤二:关闭弹簧夹,点燃酒精灯给玻璃管加热;步骤三:实验结束后,拆洗装置和仪器。
(2)实验开始时,先通一会儿氮气再加热的目的是______。
(3)给玻璃管集中加热一段时间后,玻璃管中黑色粉末逐渐变成红色,B装置和C装置中出现的现象分别是______。
【实验结论】
(4)通过分析得出,猜想③是正确的。写出C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实验反思】
(5)C装置的作用是______。
【活动三】用数字传感器探究碳与氧化铜反应的气体生成物
(6)小亮同学采用数字化传感器对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进行探究(如图2所示),对不同质量比的CuO与C反应产生的气体进行数据采集(1 ppm=0.0001%),结果如图3和图4所示。
①分析图3,浓度下降的原因可能是______。
②分析图4可得,反应物的质量比与产生的含量的关系是______。
21. 反应条件是影响化学反应的重要因素。
石墨相氮化碳/碳量子点的纳米复合物是一种新型的复合光催化剂,它可以利用太阳光实现高效分解水,其原理如图1所示。
(1)该反应原理实现了_______能向化学能的转化,反应Ⅱ是_______(填放热或吸热)反应。
(2)反应中的纳米复合物经烘干后可以直接反复使用,其原因是______。
(3)该反应原理的总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4)氮化碳中碳元素和氮元素的质量之比为9:14,碳元素的化合价为+4,氮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
(5)反应Ⅱ的原理可用于实验室制取氧气,以图2所示装置进行如下实验。(室温为20℃,氧气浓度传感器初始读数为A,水浴时间均为5分钟)
①实验I试管中产生的气泡是溶解在水中的空气,说明气体的溶解性受________影响。
②实验I的目的是______。
③实验中氧气浓度传感器的读数大小为:A分析对比实验Ⅰ、实验Ⅱ,由A
小强发现:带火星的竹签在空气中不会复燃,若用装有水的集气瓶倒置在水槽中收集氧气,得到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竹签复燃,为了找到能使带火星竹签复燃的氧气含量最小值,他们进行了如下探究:
【设计实验】
(1)小强设计了如图的装置,缓慢滴入过氧化氢溶液,圆底烧瓶内发生的反应符号表达式_________。
【实验研究】
(2)第一组实验:取只集气瓶,编号为①②③,分别装入15%、30%和45%的水,盖上玻璃片倒置在水槽中。当气泡________放出后,导管口伸入集气瓶把其中的水全部排出,将相同的支带火星竹签分别插入①②③号瓶中,记录实验现象。
获得第一组实验现象后,小强又做了第二组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两组实验数据和现象见下表:
(3)使用带火星的木条验满氧气的方法是否可靠:__________(填“是”或“否”)。
(4)根据两组现象得出: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氧气含量最小的值在第⑤组实验,这时集气瓶中氧气含量是_________(百分数,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5)小强认为上述两组实验现象还不能确定能使带火星竹签复燃的氧气含量最小值,需继续进行实验。则实验序号⑦的集气瓶装水的体积分数可以为 %(填序号)
【实验结论】再经过数次实验并计算后得出:能使带火星竹签复燃的氧气含量最小值为48.7%。
实验二:探究制取氧气的适宜催化剂
某研究小组对H2O2分解的各种催化剂的催化效果进行定量对比探究。
小组人员选用海藻酸钠(海藻酸钠是一种天然高分子物质,在本实验中性质稳定,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作为催化剂支架,制备负载等量催化剂的海藻酸钠微球,利用数字化手持技术展开探究。
【实验过程】 取负载各种等量催化剂的海藻酸钠微球各30粒分别放入a、b、c、d四个锥形瓶中,每个锥形瓶上连接压力传感器和注射器(如图1所示)。
用注射器分别向每个锥形瓶中注入20 mL浓度为5%的H2O2溶液,溶液全部注入后立即采集200 s内压强数据,发现微球表面附着大量气泡,最后用软件绘制实验图形(如图2所示)。
查阅资料:猪肝研磨液富含过氧化氢酶,酶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温度升高时,其活性会降低。
【实验分析】
(6)上述四种催化剂中催化效果最差的物质是__________。
(7)a、b瓶在60 s左右时压强突然恢复至常压,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
(8)a、b、c瓶中原来沉底的海藻酸钠微球都浮起来,主要原因__________。
(9)实验中发现a瓶中催化剂的性能随反应进行越来越弱,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
23. 现有N2、CO和CO2的混合气体100 g,其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2%。使该混合气体依次通过:足量的灼热CuO、过量的澄清石灰水,得到沉淀的质量为x g。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24. 科学探究是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
近年来,自热食品种类繁多。只需将撕去塑料膜的发热包放入凉水中,就能享用美食,很受年轻人的追捧。实验小组同学买来一份自热食品进行以下探究。
【资料】Ⅰ、发热包中物质的主要成分是生石灰、碳酸钠、铝粒。
Ⅱ、铝能和NaOH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NaAlO2)和氢气,偏铝酸钠溶于水。
探究一:发热包的发热原理。
(1)小组同学取出发热包,撕去塑料膜,放入适量凉水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固体迅速膨胀,同时还可观察到发热包内固体变硬结块,其可能的原因是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在使用发热包过程中,禁止明火的理由是______。
探究二:反应后混合物中部分成分的探究。
根据以上操作和实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3)操作Ⅰ的名称是______。
(4)根据现象①得出:滤液A中一定不含的物质是______。根据现象②③分析得出:固体B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______。综合分析得出:现象③中产生的气体,其成分的组成可能为______。
(5)通过以上探究,同学们进行反思总结,你认为其中正确的是______。
A.能与水混合放出热量的物质均可做发热包的发热材料
B.发热包应密封防潮保存
C.禁止用湿手接触发热包
D.使用过程中应保持通风
25. 从古至今,CO2一直被人类广泛应用。
一、CO2的发现
(1)西晋张华著作《博物志》记载:“烧白石作白灰 ……”,同时分解生成了CO2。白石主要成分同石灰石,白灰主要成分CaO。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______。
(2)17世纪初,海尔蒙特发现木炭燃烧后不仅有灰烬,还有不可见的气体产生,他将该气体命名为“森林之精”。烛火在该气体中会熄灭,这说明该气体具有______的化学性质。
(3)1773年,拉瓦锡首次通过实验测出了CO2组成,他测得碳元素质量分数为23.5%~28.9%。你算出CO2中碳元素质量分数为______%(精确到0.1%)。
二、CO2的吸收、应用
(4)CO2吸收:自然界有多种途径吸收CO2。
①绿色植物通过______吸收CO2。
②风化岩石中的CaCO3粉末可吸收空气中的CO2和H2O转化为Ca(HCO3)2,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______。
(5)CO2的捕捉:利用氨水(NH3·H2O)捕捉CO2,得到高纯度CO2的流程如下
①吸收塔中NH3•H2O常采用雾状喷淋技术,其目的是______。
②再生塔中发生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______。
(6)回收的CO2与H2在催化剂、高温条件下合成甲醇(CH4O)同时生成水。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______。
三、CO2的含量测定
m g甲醇与一定量O2置于密闭容器内充分反应,发生的反应如下:
CH4O+O2CO2+CO+ H2O
【资料】1、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
2.氢氧化钠溶液不吸收CO,能充分吸收CO2
3.浅绿色氯化亚铜溶液吸收CO生成红色固体Cu2C12(CO)2•2H2O
【实验】
(7)连接好装置,______(填一实验操作步骤)。将生成的气体通入下图装置
【现象】
(8)实验中观察到A装置中固体变蓝,说明有______生成;C中出现______(填现象),说明CO生成。B、C装置都增重,增重的质量总和为ag。
【数据】充分吸收生成的气体后测定,A装置增重3.6g
【计算】
(9)m=______g ;
a 的取值范围是2.8g<a g<______g(结果保留到0.1g,下同)。
若a=3.6,则生成气体中CO2 的质量为______g。
26. 工业生产中得到的碱式碳酸镁晶体是4MgCO3·Mg(OH)2·zH2O,为精确测量晶体的组成,某小组同学取4.66g该晶体,用热分析仪对固体进行热分解(加热使之逐步分解,首先失去结晶水,最后完全反应),测定剩余固体质量与分解温度之间关系。剩余固体质量和加热时间关系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t4~t5段固体为
_______(写化学式)。
(2)写出t5~t6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
(3)根据图中数据推算4MgCO3·Mg(OH)2·zH2O中z的数值是:
_______。
27. 为确定一包放置在空气中的生石灰干燥剂的成分,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28. 钢铁是现代工业的筋骨,保护金属资源,防止金属腐蚀已成为科学研究和技术领域中的重大问题。科技小组以“铁锈蚀”为主题开展如下项目式学习。
【任务一】探究铁锈蚀的条件
取三枚相同的洁净无锈铁钉分别放入试管,进行图1实验,一周后观察实验现象。
(1)对比A、B、C试管中实验现象,说明铁锈蚀主要是铁与空气中的_________________发生化学反应。
(2)铁锈蚀后应及时除锈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任务二】探究影响铁锈蚀的因素
小组设计了图2装置,检查气密性,将5g铁粉和2g碳粉加入三颈烧瓶,连接压强传感器、数据采集器,采集数据,绘制出压强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3。T1时刻利用注射器加入2mL饱和NaCl溶液,再将一只装有稀盐酸的注射器插到烧瓶上。
(3)据图3,对比AB段和BC段说明_________________,t3时刻压强突然变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任务三】探究盐酸除锈
向试管A中(含生锈铁钉)加入过量稀盐酸,浸泡。可观察到铁锈逐渐消失,铁钉表面有气泡产生,溶液呈黄色,一段时间后溶液由黄色逐渐变为浅绿色,得到溶液A。
(4)铁锈消失是因为Fe2O3与盐酸发生了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溶液A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_________________。
【分析总结】
(5)为防止铁制品锈蚀,应保持铁制品表面_________________。
29. (一)对古代金属制品的认识
(1)“三星堆遗址”出土了黄金面罩、象牙、青铜艺术品、残存的丝织品等重要文物,其中属于金属材料的有___________(选填序号)。
a、黄金面罩 b、象牙 c、青铜面具 d、丝织品
(2)《吕氏春秋·别类篇》载有“金(铜)柔锡柔,合两柔则刚”,表明青铜的硬度比纯铜___________(选填“大”或“小”)。
(3)文物中的“黄金面罩”依然金光闪闪,而“青铜面具”则布满锈斑,由此现象可知金的化学性质比铜更___________(选填“活泼”或“不活泼”)。
(4)青铜面具出土时表面存在绿色锈蚀,原因是铜与空气中O2、H2O、CO2反应,在表面慢慢生成一层铜绿【Cu2(OH)2CO3】,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二)古代金属铜的冶炼方法
方法一:“火法炼铜”是将孔雀石【主要成分Cu2(OH)2CO3】与木炭一起加热,就得到红色的金属铜;
方法二:《淮南万毕术》中记载“曾青得铁则化为铜”,先用孔雀石制取硫酸铜,再用“湿法炼铜”获得铜。其流程如下:
(5)方法一中涉及的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
(6)步骤①的反应方程式为,加入过量稀硫酸的目的是___________。
(7)步骤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任写一个),固体B的成分___________。
(8)与“火法炼铜”相比,“湿法炼铜”的优点有(至少答一条)___________。
(三)某碱式碳酸铜的组成测定
某碱式碳酸铜成分可表示为Cux(OH)Y(CO3)z,为探究其组成,用如图装置对样品27.1g进行热分解实验,观察到样品固体先变成黑色,然后部分出现红色。
资料:①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浓氢氧化钠溶液能充分吸收CO2。
②CuO加热会生成红色的Cu2O和O2。
(9)装配好实验装置后,先要___________,再加入样品。
(10)D装置中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
(11)停止加热后仍需继续通N2,可防止倒吸和___________。
(12)测得实验前后各装置的质量变化如下表。
①该碱式碳酸铜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
②最后装置A剩余固体中铜、氧元素质量比___________(最简整数比)。
30. 某露置于空气中的 CaO 固体,测得其中 Ca 元素质量分数为 50%,取 10g 该 CaO 固体样品,向其中加入足量稀盐酸使其完全溶解。正确的说法是
编号
浓度/
体积/
①
5
9.11
②
15
2.89
③
25
1.66
④
30
1.37
A.产氧和洗气装置组合不用一体化
B.内部气体流向采用高进低出方式
C.特定需求是选择制氧方法的重要依据
D.制氧机要符合美学、工程、安全等标准
m(H3BO3)/g
m(ZnO)/g
V(H2O)/mL
t/℃
实验1
28
10
100
94
实验2
x
10
100
98
实验3
28
y
100
102
过氧化氢体积(mL)
过氧化氢浓度
MnO2质量(g)
测量数据(mL)
I
30
5%
0.1
II
30
5%
0.2
III
30
5%
0.3
实验人员
红色固体/g
剩余红色固体/g
实验结论
甲
7.2
3.2
①___________
乙
4.08
2.48
②___________
序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
取一滴管待测溶液,将其注入盛有约三分之二试管体积一定浓度的NaCl溶液中
无明显实验现象
猜想___________正确
②
取约2mL待测溶液于试管中,向溶液中插入足量洁净的A1条,充分反应
有红色固体析出
③
取一滴管实验②后的溶液,将其注入盛有约三分之二试管体积的水中
无明显实验现象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步骤a:取样溶于水,向溶液中滴加过量稀硝酸
____
杂质中含有碳酸钠
步骤b:向a所得溶液中继续滴加硝酸银溶液
有白色沉淀产生
杂质中含有_____
预测现象
结论
①若有白色沉淀生成溶液呈红色
上层清液中呈碱性的物质是______
②若无沉淀生成溶液呈红色
上层清液中呈碱性的物质是氢氧化钙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H2O2溶液/mL
5
5
5
5
5
注射器乙中气体的总体积/mL
35
70
85
a
b
产物
甲
乙
丙
丁
猜想
CO2、H2O
CO、H2O
NH3、CO2、H2O
CO2、CO、H2O
测定时间
15:05
15:10
15:15
15:20
15:25
15:30
雨水的pH
4.95
4.95
4.94
4.88
4.86
4.85
方案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
向A试管中滴加几滴X
产生白色沉淀
含有
2
向B试管中滴加足量浓NaOH溶液,加热
有氨味
含有
编号
实验1
实验2
实验3
实验4
氯酸钾质量/g
5
5
5
5
催化剂
-
二氧化锰
氧化铁
氯化钾
催化剂质量/g
-
0.5
0.5
0.5
收集50mL氧气所需时间/s
171
49
58
154
步骤③现象
步骤⑥
步骤⑦现象
结论
溶液中有气泡冒出,带火星木条复燃
称量所得固体质量为___g
溶液中有气泡冒出,____
猜想Ⅰ、Ⅱ不成立;猜想Ⅲ成立。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向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蒸馏水,滴入2滴酚酞溶液
溶液无明显变化
猜想一不成立
(2)向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NaCl溶液,滴入2滴酚酞溶液
溶液无明显变化
猜想二不成立
(3)①向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Na2CO3溶液,滴入2滴酚酞溶液
②往①所得溶液中逐滴加入CaCl2溶液至过量
①溶液由红色变无色
②______
猜想三成立
实验编号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溶质质量分数
2%
2%
2%
6%
6%
6%
10%
10%
10%
溶液温度(℃)
20
40
60
20
50
60
20
40
70
溶液pH
10.90
11.18
11.26
11.08
11.27
11.30
11.22
11.46
11.50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向盛有该泡腾片的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塞上带导管的橡皮塞,并将导管另一端通入装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
_______
气泡中含有CO2
装置A中玻璃管(含药品)的质量
装置B的质量
装置C的质量
反应前
150g
152.6g
254.8g
反应后
143.6g
156.2g
259.2g
序号
a
b
c
d
实验装置
实验现象
铜片不生锈
铜片不生锈
铜片不生锈
铜片生锈
编号
A
B
C
D
实验
现象
铜丝表面出现铜锈
无明显现象
无明显现象
无明显现象
实验编号
具支试管内的试剂
水浴温度
试管内现象
传感器读数
I
10mL蒸馏水1mL2%H2SO4溶液
20℃
无气泡
A
40℃
极少量气泡
A
Ⅱ
10mL30%H2O2溶液1mL2%H2SO4溶液
20℃
无气泡
A
40℃
少量气泡
B
Ⅲ
10mL30%H2O2溶液1mL2%CuSO4溶液
20℃
少量气泡
C
40℃
大量气泡
D
实验分组
第一组
第二组
实验序号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集气瓶装水的体积分数
15
30
45
34
38
42
带火星竹签状况
亮
很亮
复燃
很亮
复燃
复燃
A.36
B.43
C.33
A.混合气体中N2的质量分数可能为50%
B.x的数值为100
C.混合气体中CO质量一定<28 g
D.气体通过灼热的CuO后得到44 g CO2
A.该样品中含钙元素的质量为
B.该样品中只含有和
C.该样品中只含有和
D.该样品中一定含有、和
温度/℃
装置A
装置B
装置C
装置D
实验前/g
227.1
100.0
100.0
100.0
实验后/g
219.0
102.7
104.4
101.0
A.加入稀盐酸后一定没有气泡产生
B.该 CaO 样品的成分可能是 CaO 和 Ca(OH)2
C.生成 CaCl2的质量为 13.875 g
D.该 CaO 样品的成分可能是 CaCO3和 Ca(HCO3)2
2024北京中考名校密题:化学最后冲刺30题-推断题(一): 这是一份2024北京中考名校密题:化学最后冲刺30题-推断题(一),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回答下列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北京中考名校密题:化学最后冲刺30题-实验题: 这是一份2024北京中考名校密题:化学最后冲刺30题-实验题,共3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根据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铁及其化合物具有重要用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北京中考名校密题:化学最后冲刺30题-图像专题: 这是一份2024北京中考名校密题:化学最后冲刺30题-图像专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某酸性含铜废水有多种处理方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