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逐客书》顺序版理解性情境默写教案word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807567/0-1717195111668/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语文必修 下册第五单元11(谏逐客书 *与妻书)11.1 谏逐客书教学设计
展开第一段:
1.臣闻吏议逐客 窃以为过矣
(1)《谏逐客书》中,开头“ , ”这一断语用非常警醒而委婉的言辞开宗明义,起句发意振聋发聩。
(2)在《谏逐客书》中,作者开篇即直入主题、表明观点的句子是: , 。
(3)《谏逐客书》中,作者开宗明义,申明论点的句子是“ , ”。
(4)在《谏逐客书》中,李斯开门见山提出总的论点,鲜明有力,明明是秦王下的逐客令,却把逐客的错误归咎于“吏”,“__________ ,__________”这两句措辞委婉,十分注意讽谏策略。
2. 民以殷盛,国以富强
《谏逐客书》中写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给人民和国家带来直接影响的句子:“ , 。
3.强公室,杜私门
在《谏逐客书》中,李斯写秦昭王加强和巩固了王室的权力,抑制了豪门贵族的势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
4.蚕食诸侯 使秦成帝业
在《谏逐客书》中,作者用蚕吃桑叶作比,指出昭王使秦成就帝业的句子是 ,
5.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1)作者以秦国历史上的四位君主的功业为事实论据,进行概括并得出成功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 ,进而提出诘问:“客何负于秦哉 !”以驳倒“吏议”。
(2)《谏逐客书》中,于秦的事实,用一连串排比句尽情铺写,给人以客卿之功绩说不尽之感;然后用“__________ ,__________ ”作结,一放一收,恰到好处。
6.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
(1)《谏逐客书》中,作者谈及导致国家没有丰厚的实力和强大的名声的原因两句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
(2)李斯在《谏逐客书》中从史实的角度通过假设“______,_____”的情况,得出国家就会既不富裕也不强大的结论,从而论证了“逐客过矣”的观点。
7.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在《谏逐客书》中,作者以事实为依据,以秦国历史上四位善于接纳外来人才的君主为例,并用假设的语气从反面论证不这样做的后果可能是“ ”。
(2)在《谏逐客书》中,李斯认为如果秦穆公、秦孝公、秦惠王、秦昭王却客疏士,那么最终结果会是“ ”。
8.窃以为过矣 国无富利之实
在《谏逐客书》中,作者直接表明自己对待逐客一事的态度的句子是“ ”,原因是逐客不但会使“ ”,而且会让秦国没有强大的名声。
第二段:
1.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
李斯在《谏逐客书》中用乐器演奏的场面“________ ,________ ”形象地说明了“真秦之声”。
击瓮叩缶 弹筝搏髀
对偶句“____ ,____”形象地说明了“真秦之声”。
2.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1)《谏逐客书》中,作者竭力陈述、渲染日常生活中秦王喜欢异国的奇珍异宝、器乐玩好、美色音乐,与下文其“________ ,________ ”的用人排外态度形成鲜明对照。
(2)作者认为秦王选取人才的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如此重物轻人,决非一代英主所当为。
(3)以人和物作比较,指出待非秦之人不如待非秦之物的句子是“ , ”。
3.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 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1)《谏逐客书》中,讽刺秦王看重的只是声色珠宝,轻视人才的句子是 ,
(2)在《谏逐客书》中,李斯立足现实,通过对比论证一针见血地指出,同样是非秦国所出,如果国君对待外来人采取不同的态度的话,会给人“ , ”这样的不良印象。
(3)《谏逐客书》中,作者罗列出秦王喜爱异国奇珍异宝与音乐后,点出了秦王喜爱的理由,并提出批评的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4)作者罗列秦王所喜爱的异国奇珍异宝及音乐,顺理成章地点出秦王对珍宝喜爱的原因:“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4.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1)《谏逐客书》中以成就统一大业作为出发点,说明重物轻人、驱逐外来人才错误的句子是:“ 、 ”。
(2)《谏逐客书》中,作者指出秦王对物与对人的行为形成矛盾和对比,揭示了他这种重物轻人做法危害的句子是“ ”。
(3)《谏逐客书》中“________、________”直接落到统一天下这个关键问题,切近要害。
第三段:
1.臣闻地广者粟多 国大者人众 兵强则士勇
《谏逐客书》中李斯写地广人多兵强的句子:“ , , 。”
2.是以太山不让土壤 故能成其大
(1)在《谏逐客书》中,李斯以泰山相比,说明要广纳人才才能成就大业的是 , 。
(2)启示我们与人交往要学会宽容,培养豁达的胸怀的句子是: , 。
(3)《谏逐客书》中,李斯认为太山不拒绝泥土,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这两句是:“______,______”。
3.河海不择细流 故能就其深
(1)荀子在《劝学》中的“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两句是从反面以水为例,表达了积累的重要性。而李斯在《谏逐客书》中写道:“ , ”,以水为例,说明君王应重视接纳人才。
(2)《谏逐客书》中,李斯以“河海”为例说明积累的重要性的两句是 , 。
(3)广纳贤能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方面。李斯《谏逐客书》以“水”为例说明君王应重视接纳人才的句子是“ , ”。
(4)荀子在《劝学》中的“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两句是以水为例从反面表达了积累的重要性,而李斯在《谏逐客书》中写道“ , ”,以水为例说明君王应重视接纳人才。
(5)李斯在《谏逐客书》中从正面论述逐客不利于秦的统一事业时,以泰山做类比后,又用"____,_____"一句类比,论述为君之道。
(6)《谏逐客书》中,李斯认为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这两句话是:“______,______”。
4.是以太山不让土壤 河海不择细流
(1)《谏逐客书》中,李斯认为三王五帝无敌的原因就是能兼容并包,就像_______,故能成其大;_____,故能就其深。
(2)李斯在《谏逐客书》中,用泰山和河海的例子说明君王应重视民众的力量,他认为“ ”成就了泰山的高大;“ ”成就了江河湖海的深邃。
5.王者不却众庶 故能明其德
(1)《谏逐客书》中李斯认为有志建立王业的人不嫌弃民众,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这两句话是“ , ”。
(2)《谏逐客书》中,连类设喻,运用排比,泰山、河海两个比喻是陪衬,“ , ”两句才是本意。
(3)《谏逐客书》中,用“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为喻来说明“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的道理。
(4)古典散文闪耀着思想的光辉,包含着浓郁的人文精神。李斯在《谏逐客书》中先以太(泰)山与河海为喻,引出“_____,____”,表明领导者只有广纳贤才,才能彰明美好的德行。
6. 四时充美,鬼神降福
指出五帝三王无敌于天下的原因是:“地无四方,民无异国, , 。”
7.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在《谏逐客书》中,李斯认为秦国“弃黔首”“却宾客”就好比“ ”,是资助了敌人而削弱了自己。
第四段:
1.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
(1)李斯在《谏逐客书》 的末尾作结时指出秦人“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这样做的危害是内部造成自己空虚而外部在诸侯中构筑怨恨,具有极强的理论说服力和艺术感染力。
(2)李斯在《谏逐客书》的末尾作结时指出秦人“________,________”的危害,具有极强的理论说服力和艺术感染力。
2.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
李斯在《谏逐客书》 中指出逐客以资敌国的危害是“_______”。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1.1 谏逐客书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a href="/yw/tb_c4001846_t8/?tag_id=27" target="_blank">11.1 谏逐客书教案</a>,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第五单元11(谏逐客书 *与妻书)11.1 谏逐客书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a href="/yw/tb_c4001846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五单元11(谏逐客书 *与妻书)11.1 谏逐客书教案</a>,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文本解读,素养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第五单元11(谏逐客书 *与妻书)11.1 谏逐客书优质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第五单元11(谏逐客书 *与妻书)11.1 谏逐客书优质教案及反思,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文本解读,素养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8799326979f03b68cbfed985436f761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