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句容市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江苏省句容市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阅读与理解,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斑斓 谰语 万丈狂澜B. 哺育 胸脯 捕风捉影
C. 怯懦 提挈 锲而不舍D. 无暇 瑕疵 闻名遐迩
2. 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不同一组是( )
A. 拗口 拗断 执拗B. 方便 便宜 便条
C. 称赞 称心 称雄D. 观察 道观 改观
3.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梳懒 滋长 全神灌注B. 迸裂 谦逊 苛捐杂税
C. 亘古 烦燥 憨然入梦D. 惊耸 挚痛 奋不顾生
4. 选词填空,恰当的一项是( )
可是,我要说,这是由于他跟我们的战士接触太少,还没有了解我们的战士: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 和 ,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 和 ,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 和 ,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A. 淳朴 谦逊 坚韧 刚强 纯洁 高尚
B. 纯洁 高尚 淳朴 谦逊 坚韧 刚强
C. 坚韧 刚强 淳朴 谦逊 纯洁 高尚
D. 纯洁 高尚 坚韧 刚强 淳朴 谦逊
5. 选自句子填空,恰当的一项是( )
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 ① ,像山泉在呜咽, ② 。
A. ①像野马奔驰在平原上 ②像波涛在澎湃
B. ①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 ②像澎湃的波涛
C. ①像野马奔驰在平原上 ②像澎湃的波涛
D. ①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 ②像波涛在澎湃
6. 下面横线处所填句子,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在人生的旅途中,能拥有那来自四面八方的种种提醒,该是多么令人欢欣鼓舞啊。提醒可以是婉转的和风细雨,也可以是 ;可以是寥寥的片言只语,也可以是 ;提醒可以直对相知的亲友,也可以 ;可以是简单的一个动作,也可以 。总之,不管你是受到提醒还是提醒别人,你都是幸福的。
①不停地絮絮叨叨
②只是悄无声息的暗示眼神
③朝向素不相识的陌生人
④凶猛的雷霆霹雳
A. ④①③②B. ④②①③C. ②①③④D. ②④①③
7. 下列关于《骆驼祥子》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刘四爷不愿女儿嫁给一个臭拉车的,更害怕祥子以女婿的身份继承他的家产,虎妞为了生计只得忍气吞声,不敢与父亲撕破脸。
B. 按照小说情节发展,祥子依次在夏先生、曹先生、杨先生家拉包月。
C. 虎妞与祥子结婚以后,刘四爷将一部分车卖出去,剩下的全卖给了西城一家有名的车主,“人和车厂”被更名为“仁和车厂”。
D. 刘四爷将车厂倒卖给了西城一家车主,虎妞听到这个消息非常失望,大哭一场后给祥子一百块,买下了同院老马的一辆二手车。
8. 祥子不拉刘四爷车却能住在人和车厂的原因是( )
A. 刘四爷特别喜欢祥子,眼看自己年纪大了家业无人继承,想要招祥子为女婿
B. 祥子特别勤劳,经常帮刘四爷干活
C. 虎妞爱上了祥子
D. 祥子贪图刘四爷家产,故意亲近刘四爷和虎妞
9. 下列句子中每组加点词词性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 ②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B. ①从街上买东西回来 ②在父亲闪腰的部位
C. ①因为他是单干户 ②我实在不大佩服她
D. ①作为学者的方面 ②对这一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的
10. 用《木兰诗》中的诗句,给下面这幅画配上相应的文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与理解
(一)(6分)
阅读宋代诗人陆游的两首诗,完成各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①东入海,五千仞岳②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注释】①河,指黄河;②岳,指华山;两者都金人统治区内。
11. 轮台,古地名,在今新疆轮台南,汉王朝曾在这里驻兵屯守;这里代指____________。“遗民”在这里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夜阑卧听风吹雨”一句一语双关:一方面交代了特定而真实的时间和环境,另一方面又象征着 。
13. 这两首诗都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但在思想情感的表达上又有一些差别。请结合这两首诗的最后一句,简要说说其不同之处。
(二)(1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白
李白,山东人。母梦长庚星而诞,因以命之。十岁通五经,夜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①,名闻天下。天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携所业投贺知章,读至《蜀道难》,叹曰:“子谪仙人也。”乃解金龟换酒,终日相乐,遂荐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时事,因奏颂一篇。帝喜,赐食,亲为调羹,诏供奉翰林。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力士耻之。晚节好黄、老②。度牛渚矶③,乘酒捉月,遂沉水中。
(选自辛文房《唐才子传》)
【注释】①赡逸:形容诗文词采富丽,感情奔放。②黄、老:黄帝、老子的道家学说。 ③牛渚矶:地名,传说唐李白捉月溺水处。
14.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因以命之 ( ) ②驴一鸣,虎大骇,远遁 ( )(《黔之驴》)
③亲为调羹 ( ) ④晚节好黄、老 ( )
15.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
②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力士耻之。
16. 文中哪些细节让李白的人生充满神话色彩?用原文语句回答。
17. 李白是个怎样的人?结合短文,简要回答。
(三)(11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萧红
①鲁迅先生从下午两三点钟起就陪客人,陪到五点钟,陪到六点钟,客人若在家吃饭,吃过饭又必要在一起喝茶,或者刚刚喝完茶走了,或者还没走就又来了客人,于是又陪下去,陪到八点钟,十点钟,常常陪到十二点钟。从下午两三点钟起,陪到夜里十二点,这么长的时间,鲁迅先生都是坐在藤躺椅上,不断地吸着烟。
②客人一走,已经是下半夜了,本来已经是睡觉的时候了,可是鲁迅先生正要开始工作。在工作之前,他稍微阖一阖眼睛,燃起一支烟来,躺在床边上,这一支烟还没有吸完,许先生差不多就在床里边睡着了。(许先生为什么睡得这样快?因为第二天早晨六七点钟就要来管理家务。)海婴这时也在三楼和保姆一道睡着了。
③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也是一点声音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到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
④许先生说鸡鸣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坐着,街上的汽车嘟嘟地叫起来了,鲁迅先生还是坐着。
⑤有时许先生醒了,看着玻璃窗白萨萨的了,灯光也不显得怎样亮了,鲁迅先生的背影不象夜里那样黑大。
⑥鲁迅先生的背影是灰黑色的,仍旧坐在那里。
⑦人家都起来了,鲁迅先生才睡下。
⑧海婴从三楼下来了,背着书包,保姆送他到学校去,经过鲁迅先生的门前,保姆总是吩附他说:
⑨“轻一点走,轻一点走。”
⑩鲁迅先生刚一睡下,太阳就高起来了,太阳照着隔院子的人家,明亮亮的,照着鲁迅先生花园的夹竹桃,明亮亮的。
⑪鲁迅先生的书桌整整齐齐的,写好的文章压在书下边,毛笔在烧瓷的小龟背上站着。
⑫一双拖鞋停在床下,鲁迅先生在枕头上边睡着了。
18. 选文第①段是否可以改为“鲁迅先生从下午两三点起就陪客人,一直陪到夜里十二点,这么长的时间,鲁迅先生都是坐在藤躺椅上,不断地吸着烟”?请说说你的理由。
19. 作者为什么多次写到鲁迅先生深夜工作时坐着的背影?有什么作用?
20. 请结合加点字,赏析下列语句。
保姆总是吩附他说:“轻一点走,轻一点走。”
21. 选段最后对太阳和鲁迅先生书桌的描写有何作用?
(四)(16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苹果红了
①过了白露,天气开始转凉。苹果树叶在秋风中蝴蝶般翻飞飘舞,苹果由青变红,而且红得越来越娇艳。走出家门放眼南山,苹果园已经红透了一片,犹如一抹红云,飘逸在半腰间。
②苹果园足有几百亩,每年都是县里果品站收购出口的大户。原本满山都是荒草桲椤(pó luó)棵子,是身为支书的父亲带着村里乡亲苦战几个冬天,挖出几千个“果树窝子”。山是砂岩土质,挖一个坑要几天功夫,有时还要放雷爆破。每一个“果树窝子”都是二米界方一米半深,填上熟土,施上有机肥,第二年春天栽上果树苗子。我上小学时,果树主干已长到胳膊粗,到了盛果期。每到春天,果树开花,南山便像裹上了一层绿中透白的轻纱,阵阵清香惹得蜜蜂从四面八方飞过来,蜂音恰如最美的音乐,整个山乡都要醉了。到了夏天,绿叶下结满了青绿油亮的果子,果园用木栅栏和铁丝网围裹起来,像一个充满诱惑的绿色城堡。孩子们放了学便不自觉地往南山跑。隔着栅栏看着青脆的果子,眼里放光,垂涎欲滴,多少孩子心底里发愿,长大后要当一名果树技术员。
③天越来越凉,庄稼地里也收得差不多了,父亲终于同意从各小队抽调劳力去果园摘苹果。这可是美差事,大家都争相报名,母亲有幸被选中,我和姐姐都很兴奋。心生无穷的想象和希望,似乎那些红艳艳的大苹果就在眼前,每天都期盼着母亲早点从果园回来。果园管束极严,虽然满眼都是苹果,但是谁也不敢吃一口动一个。收工后,妇女们经常要在果园外周围草地上拔些猪草捎回家,而这里不时会有苹果滚出来。对于这意外的收获,她们有着密而不宣的默契。每次母亲回家,我和姐姐都眼巴巴地看着母亲,希望她能变戏法似的变出苹果来。终于有一天,母亲抖搂开猪草,里边真的滚出一只苹果来。苹果不大,但是滚圆通红。母亲说是草地里拣的。她舀水将苹果洗净,切成两瓣让我和姐姐趁父亲没回来抓紧吃了,再三嘱咐不要告诉别人,更不能告诉父亲。
④大半个月后,果园的苹果全部采摘完毕,果品公司也收购完了,剩下的落果和不符合标准的要按人头分给每一位社员。
⑤“分苹果喽——”果树队长村头一阵吆喝,全村沸腾了。大田里也早早地收工,大人孩子们从四面八方往苹果园赶。像赶集,又像是过年。家家户户推着车子,带上麻袋筐篓集中到空地上。空地足有两个篮球场大,一大堆红艳艳的苹果,像一座小山。旁边一张长条桌一个地磅,果树队队长坐在桌后按帐簿大声喊着一家家户主的名字,户主和女人、孩子一齐答应着拎着家什跑过来。队员七手八脚地用簸箕往磅秤底座上的大筐里倒苹果。果园这时候完全开放了,大人孩子随便进出,苹果可以随意品尝,大人们手里攥着苹果边啃边忙活,孩子们人手一只苹果边啃边追逐打闹。分到苹果的装上车欢天喜地地驾车往山下赶。每个人的脸上也如熟透了的苹果,红扑扑的。
⑥这一年苹果大丰收,家家户户分到的苹果比往年翻了一番。母亲把里屋原本盛粮食的大缸腾出来放苹果,母亲高兴,孩子们也高兴,两大缸苹果,可以吃到明年春天。晚上回来母亲告诉父亲,父亲不仅不高兴反而一脸阴云。父亲说不是收成好是果品公司收的少。这就意味着年底收入的减少。我们村的苹果全是小国光,品种老化,父亲说该换品种了。
⑦换品种,就要砍了原来的老树,花钱买新品种树苗不说,更意味着几年没有收成。第二天,父亲来到果园,抚摸着一棵棵长了十几年,已经牛腿般粗的果树潸然泪下。几千棵啊,全都砍了,父亲不舍得,果树队也不舍得。
⑧到了冬天,父亲终于下了决心,不能再等了,必须换!父亲一拍板大家也都想通了。雪花飘起时,父亲带领乡亲们上山,含泪砍了那些老树。第二年春天改栽了几千棵红富士。
⑨二年桃三年李,四年苹果挂满枝。寄托着全村人希望的南山果园,第二年新苗开始开花,第三年开始挂果,第四年红艳艳的红富士终于挂满枝头。
⑩那时候我已离开村子到山外读书。秋假回村,放眼南山,果园重新披上了红装,硕大的红富士如一盏一盏点亮希望的灯笼,挂满枝头,红透满山满坡……
22. 阅读全文,根据提示,在横线上补充相应的内容。
挖出“果树窝子”→①_______→摘苹果→②_____→改栽果树品种
23. “对于这意外的收获,她们有着秘而不宣的默契。”简要说明这“默契”的具体内容和形成原因。
24. 为什么父亲面对家里多分到的苹果“反而一脸阴云”?
25. 最后一段中画线句子在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
三、写作(50分)
26. 校园里劳务工在楼道保洁,在食堂做饭,在校舍维修,许多同学并没有注意到他们的存在,这样的人生活中到处都有。他们拿着极低的报酬,做着辛苦的工作,背负着养家的重担。这些人虽然平凡,可能有弱点,但在他们身上又常常闪现优秀品格的光辉,引导人们务实、向善。你在生活中注意过他(她、他们)吗?你是如何思考的?
请以《 故事》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答案与解析
一、积累与运用(24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斑斓 谰语 万丈狂澜B. 哺育 胸脯 捕风捉影
C. 怯懦 提挈 锲而不舍D. 无暇 瑕疵 闻名遐迩
【答案】B
【解析】
【详解】A.斑斓——lán,谰语——lán,万丈狂澜——lán;
B.哺育——bǔ,胸脯——pú,捕风捉影——bǔ;
C.怯懦——qiè,提挈——qiè,锲而不舍——qiè;
D.无暇——xiá,瑕疵——xiá,闻名遐迩——xiá;
故选B。
2. 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不同的一组是( )
A. 拗口 拗断 执拗B. 方便 便宜 便条
C. 称赞 称心 称雄D. 观察 道观 改观
【答案】A
【解析】
【详解】A.à/ǎ/niù;
B.biàn/pián/biàn;
C.chēng/chèn/chēng;
D.guān/guàn/guān;
故选A。
3.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梳懒 滋长 全神灌注B. 迸裂 谦逊 苛捐杂税
C. 亘古 烦燥 憨然入梦D. 惊耸 挚痛 奋不顾生
【答案】B
【解析】
【详解】A.梳懒——疏懒,全神灌注——全神贯注;
C.烦燥——烦躁, 憨然入梦——酣然入梦;
D.惊耸——惊悚,奋不顾生——奋不顾身, 挚痛 ——炽痛;
故选B。
4. 选词填空,恰当的一项是( )
可是,我要说,这是由于他跟我们的战士接触太少,还没有了解我们的战士: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 和 ,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 和 ,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 和 ,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A. 淳朴 谦逊 坚韧 刚强 纯洁 高尚
B. 纯洁 高尚 淳朴 谦逊 坚韧 刚强
C. 坚韧 刚强 淳朴 谦逊 纯洁 高尚
D. 纯洁 高尚 坚韧 刚强 淳朴 谦逊
【答案】D
【解析】
【详解】纯洁:纯粹洁白,没有污点,多指品质;
高尚:具备朴实,大度,英勇,真诚,清廉等优秀品德和美好情操。与“卑鄙”相对而言等意思;
坚韧:坚韧指在遭遇身体及精神困难、压力时,坚持而不放弃的忍受力,即面对危险与灾难时精神和意志力的坚定、坚强的耐受力、勇气和后劲;
刚强:(性格、意志)坚强,不怕困难或不屈服于恶势力;
淳朴:形容人十分诚实,很朴素或比较老实。多指气质与品质方面;
谦逊:谦虚、不浮夸,不自大或不虚夸。常指气质、品质;
故“品质”选纯洁和高尚,“意志”选坚韧和刚强,“气质”选淳朴和谦逊;
故选D。
5. 选自句子填空,恰当的一项是( )
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 ① ,像山泉在呜咽, ② 。
A. ①像野马奔驰在平原上 ②像波涛在澎湃
B. ①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 ②像澎湃的波涛
C. ①像野马奔驰在平原上 ②像澎湃的波涛
D. ①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 ②像波涛在澎湃
【答案】D
【解析】
【详解】考查语句的衔接。
根据“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可知,写的声音应是有远有近,有大有小。且结合“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山泉在呜咽”可知选的句子的结构应是“像+名词+在+动词”。据此可知,“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 ”“像波涛在澎湃”的句式符合“像+名词+在+动词”的结构;
故选D。
6. 下面横线处所填句子,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在人生的旅途中,能拥有那来自四面八方的种种提醒,该是多么令人欢欣鼓舞啊。提醒可以是婉转的和风细雨,也可以是 ;可以是寥寥的片言只语,也可以是 ;提醒可以直对相知的亲友,也可以 ;可以是简单的一个动作,也可以 。总之,不管你是受到提醒还是提醒别人,你都是幸福的。
①不停地絮絮叨叨
②只是悄无声息的暗示眼神
③朝向素不相识的陌生人
④凶猛的雷霆霹雳
A. ④①③②B. ④②①③C. ②①③④D. ②④①③
【答案】A
【解析】
【详解】课程语句的排序。
第一个空。根据“和风细雨”可知应对“雷霆霹雳”,据此可知应填④;
第二个空。根据“片言只语”可知应对“絮絮叨叨”,据此可知应填①;
第三个空。根据“相知的亲友”可知应对“素不相识的陌生人”,据此可知应填③;
第四个空。根据“动作”可知应对“眼神”,据此可知应填②;
故选A。
7. 下列关于《骆驼祥子》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刘四爷不愿女儿嫁给一个臭拉车的,更害怕祥子以女婿的身份继承他的家产,虎妞为了生计只得忍气吞声,不敢与父亲撕破脸。
B. 按照小说情节发展,祥子依次在夏先生、曹先生、杨先生家拉包月。
C. 虎妞与祥子结婚以后,刘四爷将一部分车卖出去,剩下的全卖给了西城一家有名的车主,“人和车厂”被更名为“仁和车厂”。
D. 刘四爷将车厂倒卖给了西城一家车主,虎妞听到这个消息非常失望,大哭一场后给祥子一百块,买下了同院老马的一辆二手车。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知识。
A.根据书中情节可知,虎妞在刘四爷的生日会上,和他撕破了脸公开了自己和祥子的关系,并说决心跟祥子走。 和父亲大闹了一场,所以并非“只得忍气吞声,不敢与父亲撕破脸”,选项错误;
B.根据书中的情节应该是先后给“杨先生、曹先生、夏先生”拉过车,所以并非“夏先生、曹先生、杨先生”这个顺序,所以选项错误;
D.由书中情节可知,刘四爷扔了车厂一走了之了,虎妞心里着了慌,没了靠山她感到什么都不再可靠,拿出了一百大洋给祥子买车,她看清了自己的将来只能作一辈子车夫的老婆,大哭一场,然后就买了同院二强子的车,所以并非“买下了同院老马的一辆二手车”,所以选项错误;
故选C。
8. 祥子不拉刘四爷的车却能住在人和车厂的原因是( )
A. 刘四爷特别喜欢祥子,眼看自己年纪大了家业无人继承,想要招祥子为女婿
B. 祥子特别勤劳,经常帮刘四爷干活
C. 虎妞爱上了祥子
D. 祥子贪图刘四爷的家产,故意亲近刘四爷和虎妞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内容识记。
祥子之所以不拉刘四爷的车却能住在人和车厂的原因是祥子很勤劳,院子与门口总是打扫得干干净净,还经常帮着擦车;故选B。
9. 下列句子中每组加点词词性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 ②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B. ①从街上买东西回来 ②在父亲闪腰的部位
C. ①因为他是单干户 ②我实在不大佩服她
D. ①作为学者的方面 ②对这一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的
【答案】C
【解析】
【详解】A.都为副词;
B.都介词;
C.连词/副词;
D.都为介词;
故选C。
10. 用《木兰诗》中的诗句,给下面这幅画配上相应的文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开我东阁门 ②. 坐我西阁床 ③. 脱我战时袍 ④. 著我旧时裳 ⑤. 当窗理云鬓 ⑥. 对镜帖花黄
【解析】
【详解】考查古诗文的默写。根据图片可知,图片上画的是一个女子在对着镜子梳妆打扮,联系《木兰诗》可知,写的是木兰辞官还乡之后的情形。根据此把木兰到家之后梳妆打扮的表现的语句默写下来即可。注意不要有错别字。本题易错字有:著、鬓、帖。
二、阅读与理解
(一)(6分)
阅读宋代诗人陆游的两首诗,完成各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①东入海,五千仞岳②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注释】①河,指黄河;②岳,指华山;两者都在金人统治区内。
11. 轮台,古地名,在今新疆轮台南,汉王朝曾在这里驻兵屯守;这里代指____________。“遗民”在这里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夜阑卧听风吹雨”一句一语双关:一方面交代了特定而真实的时间和环境,另一方面又象征着 。
13. 这两首诗都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但在思想情感的表达上又有一些差别。请结合这两首诗的最后一句,简要说说其不同之处。
【答案】11. ①. 边关 ②. 金人占领区的宋朝百姓
12. 南宋王朝的处境和命运,如同风雨飘摇的海上孤舟,随时都有覆灭的危险。
13. 前者:“铁马冰河”进入了诗人的梦境,说明诗人始终有着一颗抗金杀敌、保家卫国的爱国心,情绪高亢,慷慨激昂。后者:“又”写出了遗民对王师的期盼,既表达了诗人对百姓的同情,也暗含对统治者未能及早收复失地的不满,情感悲壮深沉。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文词语理解。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意思是: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轮台”在此代指边疆、边关。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意思是: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遗民”指在金占领区生活的汉族人民,却认同南宋王朝统治的人民。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文内容理解。
“夜阑卧听风吹雨”紧承上两句,因“思”而夜阑不能成眠,不能眠就更真切地感知自然界的风吹雨打声,由自然界的风雨又想到国家的风雨飘摇,南宋朝廷处境艰难,命运难料,南宋朝廷国事衰微,作者联想到战争的风,国家随时都有覆灭的危险。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比阅读及作者情感。
“铁马冰河入梦来”意思是: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作者命途坎坷,孤独多病,但是梦中仍想投身抗战、为国雪耻,诗人始终有着一颗抗金杀敌、保家卫国的爱国心,岁年老力衰,但一想到国势危亡,便情绪高亢,慷慨激昂。
“南望王师又一年”意思是: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写遗民希望王师早日收复失地,但朝廷却没有作为,收复之日遥遥无期,既表达了作者对百姓的同情,又表现了对统治者未能及早收复失地的不满,情感真挚,深沉悲壮。
(二)(1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白
李白,山东人。母梦长庚星而诞,因以命之。十岁通五经,夜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①,名闻天下。天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携所业投贺知章,读至《蜀道难》,叹曰:“子谪仙人也。”乃解金龟换酒,终日相乐,遂荐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时事,因奏颂一篇。帝喜,赐食,亲为调羹,诏供奉翰林。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力士耻之。晚节好黄、老②。度牛渚矶③,乘酒捉月,遂沉水中。
(选自辛文房《唐才子传》)
【注释】①赡逸:形容诗文词采富丽,感情奔放。②黄、老:黄帝、老子的道家学说。 ③牛渚矶:地名,传说唐李白捉月溺水处。
14.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因以命之 ( ) ②驴一鸣,虎大骇,远遁 ( )(《黔之驴》)
③亲为调羹 ( ) ④晚节好黄、老 ( )
15.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
②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力士耻之。
16. 文中哪些细节让李白的人生充满神话色彩?用原文语句回答。
17. 李白是个怎样的人?结合短文,简要回答。
【答案】14. ①. 起名 ②. 逃 ③. 肉汤 ④. 喜欢
15. ①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呢!
②(李白)曾在皇上面前大醉,起草诏书,让高力士为他脱靴,高力士以此为羞辱。
16. 母梦长庚星而诞;夜梦笔头生花;乘酒捉月,遂沉水中。
17. 才华横溢:贺知章惊叹他为谪仙,唐玄宗赐他为翰林供奉。狂放不羁;曾经皇上面前大醉。蔑视权贵:让高力士亲自为他脱靴。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因而就以此给李白起名字。命:起名;
(2)句意为:驴一叫,老虎十分害怕,远远地逃开了。遁:逃;
(3)句意为:亲手为他调匀肉汤。羹:肉汤;
(4)句意为:晚年喜欢黄帝、老子的道家学说。好:喜欢。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词语:尔:你。安:怎么。轻:轻视。射:射术。
(2)重点词语:尝:曾经。草诏:拟写诏书。使:让。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细节描写。要求用原文回答。要扣住“神话色彩”来选择。
原文具有“神话色彩”的细节有:母梦长庚星而诞;夜梦笔头生花;乘酒捉月,遂沉水中。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理解。
根据“十岁通五经,夜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读至《蜀道难》,叹曰:‘子谪仙人也。’”从小有才,连贺知章都惊叹他为谪仙,可知,才华横溢;
根据“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力士耻之”在皇帝面前喝醉,并且皇帝宠臣让高力士脱靴,可知,狂放不羁,蔑视权贵。
【点睛】参考译文
李白,崤山以东人氏。母亲梦见长庚星就生下了他,因而就以此给李白起名字。李白十岁时就通晓五经,他自己梦见笔头长出花来,此后他天赋过人,才华横溢,名扬天下。天宝初年,李白从蜀中来到京城长安,就把自己所作的诗歌献给贺知章看,贺知章读到《蜀道难》一诗时,感叹地对李白说:“你啊,是被贬谪到人间的仙人。”于是,解下自己身上的金龟饰物来换酒,(与李白)整天相互欢乐,还在玄宗面前推荐了李白。玄宗在金銮殿召见了李白,与他谈论时局国政,李白献上颂文一篇,皇上很高兴,赐给他饭食,并亲手为他调匀肉汤,降旨命李白为翰林供奉。李白曾在皇上面前大醉,起草诏书,让高力士为他脱靴,高力士以此为羞辱。李白晚年喜欢黄帝、老子的道家学说,在牛渚矶泛舟,带着醉意捕捉月亮,就沉到水底去了。
(三)(11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萧红
①鲁迅先生从下午两三点钟起就陪客人,陪到五点钟,陪到六点钟,客人若在家吃饭,吃过饭又必要在一起喝茶,或者刚刚喝完茶走了,或者还没走就又来了客人,于是又陪下去,陪到八点钟,十点钟,常常陪到十二点钟。从下午两三点钟起,陪到夜里十二点,这么长的时间,鲁迅先生都是坐在藤躺椅上,不断地吸着烟。
②客人一走,已经是下半夜了,本来已经是睡觉的时候了,可是鲁迅先生正要开始工作。在工作之前,他稍微阖一阖眼睛,燃起一支烟来,躺在床边上,这一支烟还没有吸完,许先生差不多就在床里边睡着了。(许先生为什么睡得这样快?因为第二天早晨六七点钟就要来管理家务。)海婴这时也在三楼和保姆一道睡着了。
③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也是一点声音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到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
④许先生说鸡鸣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坐着,街上的汽车嘟嘟地叫起来了,鲁迅先生还是坐着。
⑤有时许先生醒了,看着玻璃窗白萨萨的了,灯光也不显得怎样亮了,鲁迅先生的背影不象夜里那样黑大。
⑥鲁迅先生的背影是灰黑色的,仍旧坐在那里。
⑦人家都起来了,鲁迅先生才睡下。
⑧海婴从三楼下来了,背着书包,保姆送他到学校去,经过鲁迅先生的门前,保姆总是吩附他说:
⑨“轻一点走,轻一点走。”
⑩鲁迅先生刚一睡下,太阳就高起来了,太阳照着隔院子的人家,明亮亮的,照着鲁迅先生花园的夹竹桃,明亮亮的。
⑪鲁迅先生的书桌整整齐齐的,写好的文章压在书下边,毛笔在烧瓷的小龟背上站着。
⑫一双拖鞋停在床下,鲁迅先生在枕头上边睡着了。
18. 选文第①段是否可以改为“鲁迅先生从下午两三点起就陪客人,一直陪到夜里十二点,这么长的时间,鲁迅先生都是坐在藤躺椅上,不断地吸着烟”?请说说你的理由。
19. 作者为什么多次写到鲁迅先生深夜工作时坐着的背影?有什么作用?
20. 请结合加点字,赏析下列语句。
保姆总是吩附他说:“轻一点走,轻一点走。”
21. 选段最后对太阳和鲁迅先生书桌的描写有何作用?
【答案】18. 不可以。本段不断出现具体的时间和“陪着”,既写出鲁迅先生家里客人多,又表现出鲁迅先生的热情好客和陪客的劳累。流露出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心疼。并不是重复啰嗦。
19. 显示出鲁迅先生深夜伏案工作、一动不动,体现鲁迅先生的专著和辛劳,给人以雕塑之感,体现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之情。
20. “总”字说明保姆一直在提醒海婴走路轻点,说明鲁迅先生睡得总是很迟,连保姆都知道要体恤鲁迅先生。
21. 选段对太阳的描写显示出鲁迅先生睡时已经很晚,已经是大白天了,书桌“整整齐齐”表现鲁迅先生认真细致的性格特点,体现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之情。
【解析】
【18题详解】
考查语句的理解。解答此题,需分析原句与改句的区别,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及主旨分析两个句子不同的表达效果,进而判断是否可以更改。
第①段中“鲁迅先生从下午两三点钟起就陪客人,陪到五点钟,陪到六点钟,客人若在家吃饭,吃过饭又必要在一起喝茶,或者刚刚喝完茶走了,或者还没走就又来了客人,于是又陪下去,陪到八点钟,十点钟,常常陪到十二点钟。从下午两三点钟起,陪到夜里十二点,这么长的时间,鲁迅先生都是坐在藤躺椅上,不断地吸着烟”这个句子与改句的区别在于,原句中反复出现了“陪到五点钟,陪到六点钟”“陪到八点钟,十点钟,常常陪到十二点钟”等具体的时间,起到了一个强调的作用,强调了鲁迅先生家来的客人之多,鲁迅先生陪客人的时间之长。这么长的时间,鲁迅先生一直陪着,有可看出鲁迅先生的热情好客及劳累,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心疼。如果改为“鲁迅先生从下午两三点起就陪客人,一直陪到夜里十二点,这么长的时间,鲁迅先生都是坐在藤躺椅上,不断地吸着烟”,没有反复出现具体的世界,就无法强调鲁迅先生陪客人的时间之长,也就无法突出鲁迅先生热情好客的特点及劳累。据此可分析不可以改。
【19题详解】
考查探讨作者的创作主旨及个性化阅读探究能力。“鲁迅先生背影是灰黑色的,仍旧坐在那里”一句写的是鲁迅先生深夜伏案工作的情形,犹如特写镜头,表明此时已是黎明了,此时的鲁迅先生工作了整整一夜。通过这些具体的描绘,展现出鲁迅先生工作的艰辛,突出其一天之内的工作状态和起居特点,展现出鲁迅先生忘我的工作的精神特点。这一背景让人觉得:鲁迅先生就像一个斗土,在漫漫黑夜里孤独而坚忍地战斗,用自己坚强的意志迎接黎明。由此可看出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之情。
【20题详解】
考查细节描写的作用。作为小孩来讲,天性活泼,喜欢吵闹和蹦跳。结合“人家都起来了,鲁迅先生才睡下”可知,保姆是因为怕吵醒了彻夜工作、刚刚才睡下的鲁迅先生,由此可看出保姆对鲁迅先生的体恤。“总是”意思是经常,表现鲁迅工作一夜已经成为一种习惯,通过保姆的话从侧面赞扬了鲁迅长期废寝忘食、忘我工作的态度。
【21题详解】
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第⑩段“鲁迅先生刚一睡下,太阳就高起来了,太阳照着隔院子的人家,明亮亮的,照着鲁迅先生花园的夹竹桃,明亮亮的”写鲁迅先生刚一睡下,太阳就高起来了,说明鲁迅先生睡时已经很晚,已经是大白天了,体现了鲁迅先生彻夜工作的艰辛和忘我工作的态度。第⑪段“鲁迅先生的书桌整整齐齐的,写好的文章压在书下边,毛笔在烧瓷的小龟背上站着”,这是一个细节描写,从“整整齐齐”“压”等词可看出鲁迅先生认真细致的特点。从中可看出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之情。
(四)(16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苹果红了
①过了白露,天气开始转凉。苹果树叶在秋风中蝴蝶般翻飞飘舞,苹果由青变红,而且红得越来越娇艳。走出家门放眼南山,苹果园已经红透了一片,犹如一抹红云,飘逸在半腰间。
②苹果园足有几百亩,每年都是县里果品站收购出口的大户。原本满山都是荒草桲椤(pó luó)棵子,是身为支书的父亲带着村里乡亲苦战几个冬天,挖出几千个“果树窝子”。山是砂岩土质,挖一个坑要几天功夫,有时还要放雷爆破。每一个“果树窝子”都是二米界方一米半深,填上熟土,施上有机肥,第二年春天栽上果树苗子。我上小学时,果树主干已长到胳膊粗,到了盛果期。每到春天,果树开花,南山便像裹上了一层绿中透白的轻纱,阵阵清香惹得蜜蜂从四面八方飞过来,蜂音恰如最美的音乐,整个山乡都要醉了。到了夏天,绿叶下结满了青绿油亮的果子,果园用木栅栏和铁丝网围裹起来,像一个充满诱惑的绿色城堡。孩子们放了学便不自觉地往南山跑。隔着栅栏看着青脆的果子,眼里放光,垂涎欲滴,多少孩子心底里发愿,长大后要当一名果树技术员。
③天越来越凉,庄稼地里也收得差不多了,父亲终于同意从各小队抽调劳力去果园摘苹果。这可是美差事,大家都争相报名,母亲有幸被选中,我和姐姐都很兴奋。心生无穷的想象和希望,似乎那些红艳艳的大苹果就在眼前,每天都期盼着母亲早点从果园回来。果园管束极严,虽然满眼都是苹果,但是谁也不敢吃一口动一个。收工后,妇女们经常要在果园外周围草地上拔些猪草捎回家,而这里不时会有苹果滚出来。对于这意外的收获,她们有着密而不宣的默契。每次母亲回家,我和姐姐都眼巴巴地看着母亲,希望她能变戏法似的变出苹果来。终于有一天,母亲抖搂开猪草,里边真的滚出一只苹果来。苹果不大,但是滚圆通红。母亲说是草地里拣的。她舀水将苹果洗净,切成两瓣让我和姐姐趁父亲没回来抓紧吃了,再三嘱咐不要告诉别人,更不能告诉父亲。
④大半个月后,果园的苹果全部采摘完毕,果品公司也收购完了,剩下的落果和不符合标准的要按人头分给每一位社员。
⑤“分苹果喽——”果树队长村头一阵吆喝,全村沸腾了。大田里也早早地收工,大人孩子们从四面八方往苹果园赶。像赶集,又像是过年。家家户户推着车子,带上麻袋筐篓集中到空地上。空地足有两个篮球场大,一大堆红艳艳的苹果,像一座小山。旁边一张长条桌一个地磅,果树队队长坐在桌后按帐簿大声喊着一家家户主的名字,户主和女人、孩子一齐答应着拎着家什跑过来。队员七手八脚地用簸箕往磅秤底座上的大筐里倒苹果。果园这时候完全开放了,大人孩子随便进出,苹果可以随意品尝,大人们手里攥着苹果边啃边忙活,孩子们人手一只苹果边啃边追逐打闹。分到苹果的装上车欢天喜地地驾车往山下赶。每个人的脸上也如熟透了的苹果,红扑扑的。
⑥这一年苹果大丰收,家家户户分到的苹果比往年翻了一番。母亲把里屋原本盛粮食的大缸腾出来放苹果,母亲高兴,孩子们也高兴,两大缸苹果,可以吃到明年春天。晚上回来母亲告诉父亲,父亲不仅不高兴反而一脸阴云。父亲说不是收成好是果品公司收的少。这就意味着年底收入的减少。我们村的苹果全是小国光,品种老化,父亲说该换品种了。
⑦换品种,就要砍了原来的老树,花钱买新品种树苗不说,更意味着几年没有收成。第二天,父亲来到果园,抚摸着一棵棵长了十几年,已经牛腿般粗的果树潸然泪下。几千棵啊,全都砍了,父亲不舍得,果树队也不舍得。
⑧到了冬天,父亲终于下了决心,不能再等了,必须换!父亲一拍板大家也都想通了。雪花飘起时,父亲带领乡亲们上山,含泪砍了那些老树。第二年春天改栽了几千棵红富士。
⑨二年桃三年李,四年苹果挂满枝。寄托着全村人希望的南山果园,第二年新苗开始开花,第三年开始挂果,第四年红艳艳的红富士终于挂满枝头。
⑩那时候我已离开村子到山外读书。秋假回村,放眼南山,果园重新披上了红装,硕大的红富士如一盏一盏点亮希望的灯笼,挂满枝头,红透满山满坡……
22. 阅读全文,根据提示,在横线上补充相应的内容。
挖出“果树窝子”→①_______→摘苹果→②_____→改栽果树品种
23. “对于这意外的收获,她们有着秘而不宣的默契。”简要说明这“默契”的具体内容和形成原因。
24. 为什么父亲面对家里多分到的苹果“反而一脸阴云”?
25. 最后一段中画线句子在全文中有怎样作用?
【答案】22. ①. 栽上果树苗子 ②. 分苹果
23. “默契”的具体内容指这意外的收获实际是妇女们事先藏好的;形成原因是:做母亲的想满足孩子们的希望,但果园管束极严,只能心照不宣。
24. 果品公司收的少,意味着年底收入减少;村里果树品种老化,买新品种需要花钱;几年内将没有收成。
25. 紧承上文,父亲带领乡亲们改栽的几千棵红富士大获成功;首尾呼应,描写出一片丰收景象;点出文章的题目,苹果红了;把红富士苹果比作一盏盏灯笼,预示着乡亲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
【解析】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情节的梳理与概括。文章讲述了一个村支书带领全村人民种苹果让全村致富的故事。作答时应注意分析给出提示进行分析,都是围绕着苹果来展开的。
根据第②段中“是身为支书的父亲带着村里乡亲苦战几个冬天,挖出几千个‘果树窝子’”,可概括出第一个情节为挖“果树窝子”;
根据第②段“每一个‘果树窝子’都是二米界方一米半深,填上熟土,施上有机肥,第二年春天栽上果树苗子”可概括出第一空应为栽果树苗子;
根据第③段中“父亲终于同意从各小队抽调劳力去果园摘苹果”,可概括为摘苹果;
根据第④段“果园的苹果全部采摘完毕,果品公司也收购完了,剩下的落果和不符合标准的要按人头分给每一位社员”分析,可概括为分苹果;
根据第⑧自然段中“第二年春天改栽了几千棵红富士”,概括出改换果树品种。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应注意结合语境进行分析。
结合前句“妇女们经常要在果园外周围草地上拔些猪草捎回家,而这里不时会有苹果滚出来”分析,句中的这种意外收获指妇女们能在收工后捡到苹果,而这苹果是妇女们事先就藏好的,这就是妇女们“秘而不宣的默契”。妇女们看到孩子们“眼里放光,垂涎欲滴”,将苹果带回后“切成两瓣让我和姐姐趁父亲没回来抓紧吃了”,可以概括出母亲们藏好苹果为了满足孩子对苹果的向往,体现出母亲对孩子的爱。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反而一片阴云”指父亲心情不好,作答时应找出父亲心情不好的原因。结合后文中父亲“父亲说不是收成好是果品公司收的少,这就意味着年底收入的减少”,可直接概括出因果品公司收的少而全村收入少。从“我们村的苹果全是小国光,品种老化,父亲说该换品种了”分析,可概括出果树品种老化,该换品种。从“换品种,就要砍了原来的老树,花钱买新品种树苗不说,更意味着几年没有收成”中概括出,要花钱买新果树品种,几年没有收入。
【25题详解】
本题考查段落作用。注意从内容(句子内容概括理解)和结构两个角度出发。
结合“挂满枝头,红透满山满坡”进行分析,展现的是村里苹果丰收的场景;“硕大的红富士如一盏一盏点亮希望的灯笼”句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红富士比作点亮希望的灯笼,结合全文可知,苹果是全村人的收入来源,在这里表示未来全村人生活红红火火,生活越来越美好;画线句子位于文章的结尾,起到收束全文的作用;结合第①段中“苹果园已经红透了一片”内容相仿,起到首位呼应的作用;“果园重新披上了红装”展现苹果通红的画面,照应标题。
三、写作(50分)
26. 校园里劳务工在楼道保洁,在食堂做饭,在校舍维修,许多同学并没有注意到他们的存在,这样的人生活中到处都有。他们拿着极低的报酬,做着辛苦的工作,背负着养家的重担。这些人虽然平凡,可能有弱点,但在他们身上又常常闪现优秀品格的光辉,引导人们务实、向善。你在生活中注意过他(她、他们)吗?你是如何思考的?
请以《 的故事》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答案】参考范文
小人物的故事
即使是一缕清泉,也能激起一朵白色的浪花;即使是一棵小草,也能摇曳出春天的气息。微小,并不意味着卑微,小人物也有大情怀。
随着疫情的来临,小区实行了封闭管理。每当进出门时都要进行测温、登记。那天我随母亲出门去,只见一位门卫老人正坐在台阶前,他六十岁的光景,据说是一位离休老人,过不惯在家喝茶看报的生活。紧皱着眉头,像两道弯弯的深沟。手中拿着电子体温计的说明书,时而用手推推那磨损的老花镜,时而眯起眼,细细地观看。光秃秃的脑袋上留下了参差不齐的几根短发,在风中摇曳着,让我不禁想起了家中小白熊玩偶的绒毛,白而闪亮。老人见我们走来,微笑的站起身为我们测量,体温计上快速的闪出数字。只见老人嘴角轻轻一抿,才缓缓的吐出度数,“好了”,随后又吐出的两个字,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对别人说话,而“好”字总会拉得很长,眉头也会在这一瞬间舒开来,像是完成了一件大事。忽地发现,这位老人身上似乎有一个温暖的光环,而光环之外正是他的认真、朴实。
冬天,自然少不了雪,它们不仅给小区增添了景致,也给行人带来了不便。每到雪花纷飞过后,总能听到一阵“哗啦、哗啦”的清扫声,不用猜,那准是门卫老人在工作。凛冽的寒风摇动挂满银絮的树枝,一片片素蕊翩然飞落。路上行人稀少,而他却戴着一副白手套,手执一把竹扫帚,一下一下用力地清扫。有时,也会有几个顽皮的孩子,在雪堆旁嬉闹,时而会用冻的通红的手扬起雪花,向空中扬去。老人见状,立刻眉毛竖起,走过去训斥他们,眼神中带着几分严厉,就像一位严厉的祖父正在教育着自己的孙子,那顿挫的声音和语调吓得孩子们惊恐地停住了游戏,又悻悻地跑开了。老人的眼神忽而一变,像是自责,又像是欣慰,随后又重新打扫了一番,唯独留下了那个刚堆好的雪人,在风中对着行人憨笑。
一位老人,虽极少有人知其姓名,却依然默默地守候着这个小区,温暖着这座小城,传递着一份情怀,正因为有了这些小人物的坚守,这个春天才会在不急不缓中走来。
【解析】
【详解】考查半命题作文的写作。
一、审题。解题的关键是细读题目中给出的材料,并从中分析得出文章需要表现的立意主旨。细读这则材料可知,本文应以身边的小人物或平凡人为写作对象,写自己身边正面的小人物形象,应以写人记事,刻画人物形象为主。据此可知,可以把题目补充为“小人物的故事”或“平凡人”的故事。
二、选材立意。可以歌颂崇高、伟大的小人物。他们可以是冒着寒风、顶着烈日的清洁工;可以是用晶莹的汗珠和大把的青春换来万家光明的电业工人;可以是天天穿着白大褂、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可以是默默耕耘在讲台上,无私地把自己的知识传递给下一代的园丁。通过对这些小人物的记叙和描写,歌颂他们的奉献精神,表达我们的敬意。可以关注不幸、痛苦的小人物。还有许多小人物,他们作为弱势群体中的一员,卑微甚至悲惨地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例如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残疾人、无业者等等,他们可能并无多少人格光辉,艰难、卑微地生活着,其生存状况令人同情。文章可以通过对这些小人物的记叙和描写,思考其社会原因,表达我们的关爱之心和人文情怀。可使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先写一个小人物的“小”,再写品质的高尚,来衬托精神的高贵。
三、文体。根据题目中的“故事”可知本文适合写记叙文。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江苏省句容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答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运用,阅读理解,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苏省句容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阶段性学习评价语文(期中)卷(含解析),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运用,阅读理解,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苏省句容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答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运用,阅读理解,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