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人教版课题3 元素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1.理解元素的概念,知道元素在学习联系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作用、意义。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包括宏观、微观),掌握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能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1.元素的概念形成;
2.元素、物质、分子、原子、离子的关系。
难点:元素概念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引入】科普视频:《人体中的钙》。
【过渡】在这段视频中,讲到了生命的一切都离不开钙,钙是人体之本。那这里讲的“钙”是指什么呢?你知道什么是元素吗?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有关的内容。
【板书】 课题3 元素
【思考】在上节课我们提到:相对原子质量就是用一种碳12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值。在这儿为什么要明确的提出用碳12原子作为标准呢?
【总结与交流】碳12指的是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构成原子核的碳原子,除了这种碳原子外,还有可能存在着6个质子与5个中子、7个中子或8个中子构成的碳原子核。科学实验证明:这样的碳原子是确实存在的,不仅是碳原子,其它的原子也存在着类似情况,如氢原子。
【观察与思考】表格中同一类型的原子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总结与交流】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同一种类的原子质子数一定相同,可能中子数是不同的,只要这质子数相同,科学上就将这些质子数相同的原子归为一类,统称元素。
【概念】质子数(或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自然界中所有的碳原子总称为碳元素,所有的氢原子统称为氢元素。
【讲解】在理解元素的概念时要注意以下事项:
1.决定元素种类的是原子核内的质子数;
2.同种元素,质子数一定相同,中子数不一定相同。
【过渡】物质是不断变化的,让我们从微观和宏观的角度追踪化学反应前后分子、原子、元素的变化情况。
【交流讨论】观察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氢气和氯气反应制取氯化氢两个化学反应,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相比,分子、原子和元素是否发生变化?
【总结】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发生变化,原子的种类不变,元素也不变。
【讲解】特别提醒:
1.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发生变化,原子的种类不变,元素也不变。
2.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如不能讲氢、氧两个元素;
3.不同的物质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也可由相同种元素组成,如金刚石、石墨均由碳元素组成。
【过渡】元素概念是从宏观的角度解释物质宏观组成的问题,与从微观的角度解释物质微观构成问题的分子、原子和离子的有什么关系?
【课件展示】元素、分子、原子、离子之间的关系
【讲解】
1.从微观的角度看,化学变化中,原子组合成分子,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得失电子变成离子,分子、原子、离子都能构成物质;从宏观角度看,元素组成物质。
2.元素是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分子、原子、离子是微观概念:既讲种类,又讲个数。
3.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特别是最外层电子数目有关。
【过渡】自然界中的物质千千万万种,但是组成物质的元素种类却只有一百多种,并且含量也是不一样的。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59,了解元素的种类及地壳和生物细胞中元素的分布情况。思考地壳和人体内大致含有多少种元素吗?含量较多的又是什么吗?
【课件展示】地壳中和生物细胞中元素的分布情况。
【过渡】在元素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人民也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从元素的中文名称中就可以判断元素的种类和存在状态。
【总结与交流】根据元素的名称,可分为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凡是中文名称中带有“钅”字旁的为固态的金属元素(金、汞除外),带有“石”字旁的为固态非金属元素,带“气”字头的为气态非金属元素,带“氵”旁的为液态非金属元素。另外稀有气体元素也是属于非金属元素:氦、氖、氩、氪、氙。
【过渡】元素的中文名称虽然有好处,但不利于交流,因此国际化学界迫切需要一种简单、易于交流的符号来表示元素,于是元素符号应运而生了。
【讨论】根据表中的符号,观察一下有什么特点和规律?
【总结与交流】元素符号统一采用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大写)来表示,如果第一个字母相同,就附加一个小写字母来区别。书写时要注意,有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二个字母必须小写。
【练习】根据元素符号的书写原则,找出下列元素符号书写正确的一项。钙CA、银ag、钠Na、镁mG。
【过渡】上表中出示的常用的元素符号,请同学们记住并要求会写。元素符号除了表示一种元素外,还有其它的表示意义吗?
【讲解】1.宏观意义:表示氧元素;2. 微观意义:表示一个氧原子。
下面我们通过一段视频了解一下。
【播放视频】《元素符号的意义》
【课件展示】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和相对原子质量。
【过渡】各元素的化学性质是不同的,但有些元素的化学性质又是类似的,科学家们为了表达、研究元素的化学性质,创立了元素周期表。首位编制元素周期表的是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1869年2月,门捷列夫编制了他的第一张元素周期表。经过科学家们的不断探索,编制成了现在的化学周期表。
【交流讨论】仔细观察教材附加的元素周期表,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1.元素周期表上共有几个横行和几个纵行?共有几个周期和几个族?
2.每种元素符号前都有一个数字,这些数字叫做什么?它的排列有什么规律?
3.根据每种元素的图示,你能确定元素的哪些信息?
4.每周期开头的是什么类型元素?靠近尾部的是什么类型元素?结尾又是什么类型的元素?这说明元素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规律性联系?
【总结与交流】
1.周期:每一横行叫一周期,共7个周期。
2.族:每一纵行叫一族(其中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共18个纵行,16个族)。
3.元素周期表的起始: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其中稀有气体元素又称0族元素。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其化学性质呈周期性的变化。
4.根据元素周期表能确定元素的分类、元素名称、元素符号、相对原子质量及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等(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
一、元素
1.定义: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前四种元素:氧、硅、铝、铁
(2)生物体内含量最多的前三种元素:氧、碳、氢
3.分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包括稀有气体元素)
二、元素符号
1.读法及写法
2.含义:表示一种元素;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三、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课堂练习】略
【板书设计】
课题3 元素
一、元素
1.元素:是核电荷数(或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地壳和生物体中元素的含量。
3.元素的分类
二、元素符号
1.元素符号的写法。
2.元素符号的表示意义。
三、元素周期表
在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原子名称
质子数
核电荷数
中子数
核外电子数
元素名称
氢1(氕 )
1
1
0
1
氢
氢2(氘 )
1
1
1
1
氢
氢3(氚 )
1
1
2
1
氢
碳12
6
6
6
6
碳
碳13
6
6
7
6
碳
碳14
6
6
8
6
碳
化学九年级上册课题2 氧气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化学九年级上册<a href="/hx/tb_c9844_t8/?tag_id=27" target="_blank">课题2 氧气教学设计</a>,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氧化反应与缓慢氧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题3 元素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题3 元素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重难点,教学用具,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3 元素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3 元素教学设计,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