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题:生物(安徽卷)(解析版)
展开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选择题:本题共15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动物细胞膜上的信号分子受体多为糖蛋白,糖蛋白是在内质网或高尔基体中经糖基转移酶催化,将糖基团附加到蛋白质上形成的物质。甲流病毒囊膜上也有糖蛋白,与宿主细胞膜上受体结合后,该病毒侵染宿主细胞。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甲流病毒糖蛋白与宿主细胞膜上的受体的结合体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B.动物细胞膜上糖蛋白的合成过程需要核糖体,可由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供能
C.甲流病毒囊膜上的糖蛋白是在宿主细胞的内质网或高尔基体中加工形成的
D.抑制宿主细胞中糖基转移酶的活性,可治疗某些病毒感染导致的疾病
【答案】A
【分析】
题意分析,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具有识别功能,对细胞间信息交流起重要作用;结构决定功能,由于糖基化可调节蛋白质的功能,故蛋白质功能发生变化的原因在于蛋白质结构发生改变;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其蛋白质的合成和加工均由宿主细胞提供原料和场所,故其蛋白糖基化可能与宿主细胞内质网、高尔基体等有关;抑制糖基转移酶活性可以抑制病毒蛋白的糖基化,降低感染能力,可以作为一种抗病毒的方法。
【详解】A、细胞膜上的信号分子受体多为糖蛋白,均位于细胞膜的外侧,可以参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但是甲流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因此甲流病毒糖蛋白与宿主细胞膜上的受体的结合不能体现细胞间的信息交流,A错误;
B、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因此动物细胞膜上糖蛋白的合成过程需要核糖体,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需要消耗能量,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中可以发生细胞呼吸的过程,能够产生大量的能量用于生命活动,B正确;
C、动物病毒寄生于宿主细胞中,其糖蛋白可能在宿主细胞的内质网或高尔基体中形成,C正确;
D、抑制宿主细胞中糖基转移酶的活性,可能会抑制入侵的病毒的糖蛋白合成,导致病毒结构异常,不能与宿主细胞膜上的受体识别和结合,因此可治疗某些病毒感染导致的疾病,D正确。
故选A。
2.小肠是人体消化和吸收营养的主要器官,下图为小肠上皮细胞转运葡萄糖和Na+白的过程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葡萄糖从肠腔进入小肠上皮细胞时不需要消耗能量
B.小肠上皮细胞释放Na+时主要由线粒体供能
C.葡萄糖从小肠上皮细胞进入组织液的转运方式为协助扩散
D.小肠上皮细胞吸收Na+能促进葡萄糖的吸收
【答案】A
【分析】由图可知,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时,是由低浓度向高浓度一侧运输,属于主动运输;而运出细胞时,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运输,属于协助扩散。Na+进入小肠上皮细胞时,是由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运输,属于协助扩散。Na+运出细胞时,是通过Na+-K+泵的转运由低浓度向高浓度一侧运输,需要消耗能量,属于主动运输。
【详解】A、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是由低浓度向高浓度一侧运输,所需的能量直接来源于Na+浓度差造成的电化学梯度势能,属于主动运输,A错误;
B、小肠上皮细胞释放Na+时,需要消耗能量,主要由线粒体供能,B正确;
C、葡萄糖从小肠上皮细胞进入组织液,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运输,需要借助蛋白质,属于协助扩散,C正确;
D、Na+从肠腔进入小肠上皮细胞,是由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运输,浓度差造成的电化学梯度势能为葡萄糖的吸收提供能量,能促进葡萄糖的吸收,D正确。
故选A。
3.多细胞生物会经历出生、生长、成熟、繁殖、衰老直至最后死亡的生命历程。下列关于生物体及细胞的生命历程叙述错误的是( )
A.对真核生物来说,有丝分裂是其进行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
B.细胞分化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是个体发育的基础
C.细胞衰老时核质比变小,物质运输效率以及各种酶的活性降低
D.细胞通过自噬作用可清除受损的细胞器,维持细胞内部环境的稳定
【答案】C
【分析】多细胞生物会经历细胞分裂、细胞分化、细胞衰老、死亡等正常的生命历程。
【详解】A、真核生物的分裂方式有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无丝分裂,对真核生物来说,有丝分裂是其进行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A正确;
B、细胞分化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存在于个体发育的整个进程中,是个体发育的基础,B正确;
C、细胞衰老时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的体积增大,核质比增大。物质运输效率降低以及多种酶的活性降低,C错误;
D、自噬作用是细胞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是真核细胞通过形成“自噬体”用于清除细胞内聚物及受损细胞器,进而维持细胞内稳态的一种途径,D正确。
故选C。
4.抗坏血酸氧化酶(AAO)是紫花苜蓿重要的抗氧化剂之一,能清除由于低温等胁迫而产生的大量活性氧,保证植物正常的代谢。为研究低温胁迫对紫花苜蓿AA0活性的影响,某科研团队分别在4℃处理0h(CK)、24h(T1)、48h(T2)、72h(T3)后测定不同品种紫花苜蓿的AAO活性,结果如表。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紫花苜蓿通过提高AAO的活性来对抗低温伤害
B.紫花苜蓿抗氧化能力与处理时间不完全表现为正相关
C.中兰2号的CK组与T1组能产生等量的活性氧
D.青大1号比WL232更适合种植在低温寒冷地区
【答案】C
【分析】分析题意,本实验目的是研究低温胁迫对紫花苜蓿AA0活性的影响,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处理时间及不同处理品种,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A、分析表格数据可知,与CK相比,随处理时间的延长,不同品种的AAO活性变大,据此推测紫花苜蓿通过提高AAO的活性来对抗低温伤害,A正确;
B、紫花苜蓿抗氧化能力与处理时间不完全表现为正相关:如甘农3号的T3组AAO活性小于T2组,B正确;
C、据表可知,中兰2号的CK与T1组的AAO活性相同,但不能据此推测中兰2号的CK组与T1组能产生等量的活性氧,C错误;
D、整体而言,相同处理时间下,青大1号比WL232的AAO活性更高,故更适合种植在低温寒冷地区,D正确。
故选C。
5.某哺乳动物精原细胞(2n=4)的核DNA双链全部被32P标记,将其放在不含32P的培养液中先进行一次有丝分裂后再减数分裂形成精细胞。分裂过程中某时期细胞中染色体的状态如图所示。不考虑其他变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示的时期为减数分裂I的前期,发生了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互换
B.该细胞为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中可能有2条染色体含有32P
C.此细胞有2个四分体,可能有5条染色单体含有32P
D.分裂后形成的4个子细胞不可能只有2个含有32P
【答案】D
【分析】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又互相协助,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做一个染色体组。
【详解】A、图中表示的染色体行为是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了2个四分体,并且序号为①和②的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互换,A正确;
B、经一次有丝分裂后形成的染色体的DNA中有一条链是含有32P(用图中的虚线表示),另一条链是含有的普通P(用图中的实线表示),继续进行减数分裂时,原料为普通的P,经染色体复制后,每个染色体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的P元素的组成不同,有一条单体含有32P,另一条单体的两条DNA链均含有普通的P,发生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互换时,交换的片段可能是带有32P,也可能是普通的P的单体片段之间的互换,有以下两种情况:
因此,图中的细胞中不考虑含有32P与普通P的染色单体间的互换(图中第一种情况),则初级精母细胞中的两对同源染色体共有4条染色体单体含有32P,形成的次级精母细胞中含有2条非同源染色体,如①和③,可能有2条染色体含有32P,B正确;
C、若考虑第二种情况,则图中有5条染色单体含有32P,分别是①的2条单体、②的1条单体、③和④分别只有1条单体,C正确;
D、若按照第一种情况发生互换形成的次级精母细胞如①和③中含有32P的单体分到同一极,可能导致含有32P的染色体分到一个精细胞中,含有普通P的染色体分到一个精母细胞中,这样形成的4个精细胞中恰好有2个含有32P,另外2个不含有32P,D错误。
故选D。
6.RNA编辑是指转录后的RNA发生碱基的增添、缺失或替换等现象。CRISPR-Cas13系统是一套特异性靶向RNA的工具。gRNA(向导RNA)负责引导dCas13b蛋白和ADAR脱氨酶构建的融合蛋白与mRNA结合。ADAR脱氨酶能够对腺嘌呤核苷酸(A)进行脱氨反应,变成次黄嘌呤核苷酸(Ⅰ)。在翻译过程中Ⅰ被视为G,因此ADAR脱氨酶具备,A-G的编辑能力。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RNA编辑可能改变相关蛋白质的结构,属于基因突变
B.gRNA由两条核糖核苷酸链构成,两条链之间由氢键连接
C.修饰的mRNA碱基数目没变,翻译出的多肽链氨基酸数一定不变
D.翻译过程中,tRNA上3'端携带氨基酸参与合成多肽链
【答案】D
【分析】1、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
【详解】A、RNA编辑过程导致RNA碱基发生改变,但对应基因没有改变,所以不属于基因突变,A错误;
B、由图中可以发现,gRNA类似于tRNA,是自生折叠形成局部双链,所以由一条核糖核苷酸链构成,B错误;
C、修饰的mRNA碱基数目没变,但如果修饰后变为终止密码子,则多肽链氨基酸数会发生改变,C错误;
D、翻译过程中,tRNA上3’端携带氨基酸与mRNA结合合成多肽,D正确。
故选D。
7.研究表明,哺乳动物细胞只会让细胞中的一条X染色体保持活性。染色体失活中心Xic的Xist基因转录的RNA可招募某些蛋白质聚集在失活染色体的周围,与X染色体密切结合后使该染色体凝缩成巴氏小体而失活,相关过程如下图所示。该过程发生在胚胎时期,且失活的染色体是随机的,失活后的染色体可稳定遗传给子细胞。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雄性哺乳动物通常不会发生X染色体失活的现象
B.X染色体失活形成巴氏小体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
C.干扰Xist基因转录可用于验证X染色体的失活机制
D.基因型杂合的女性患血友病可能与X染色体失活有关
【答案】B
【分析】表观遗传是指DNA序列不发生变化,但基因的表达却发生了可遗传的改变,即基因型未发生变化而表现型却发生了改变,如DNA的甲基化,甲基化的基因不能与RNA聚合酶结合,故无法进行转录产生mRNA,也就无法进行翻译,最终无法合成相应蛋白,从而抑制了基因的表达。
【详解】A、哺乳动物细胞只会让细胞中的一条X染色体保持活性,雄性哺乳动物细胞中通常只有一条X染色体,故不会发生X染色体失活的现象,A正确;
B、X染色体失活形成巴氏小体,失活后的染色体可稳定遗传给子细胞,没有发生染色体数目变化,不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B错误;
C、Xist基因转录的 RNA 可招募某些蛋白质聚集在失活染色体的周围,与X染色体密切结合后使该染色体凝缩成巴氏小体而失活,干扰Xist 基因转录可使 X 染色体不失活,可用于验证X染色体的失活机制,C正确;
D、血友病是伴 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基因型杂合的女性患血友病,可能与含有正常基因的 X 染色体失活有关,D正确。
故选B。
8.现今生物的形态、结构和习性都是经过漫长年代的演化形成的,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自然界的生命史做出了科学的解释,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比较解剖学和胚胎学的实例都直接支持共同由来学说
B.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库中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C.适应的形成离不开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D.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答案】A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进而使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比较解剖学和胚胎学的实例可间接支持共同由来学说,A错误;
B、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因此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B正确;
C、自然选择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适应的形成离不开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与环境的相互作用,C正确;
D、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过程即为协同进化,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
故选A。
9.腺苷是一种信号分子,在睡眠调控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发现,胞外的腺苷能够与觉醒神经元上的A1受体结合,显著地抑制该类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同时腺苷还可以通过A2受体激活睡眠相关神经元来促进睡眠。咖啡因与腺苷结构类似,可阻断腺苷信号通路,起到提神醒脑的功能。如图为神经元活动引发腺苷释放的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突触前膜释放谷氨酸和突触后膜释放腺苷的方式相同
B.腺苷既可以作为信息分子也可参与细胞内ATP的合成
C.咖啡因可能通过与腺苷受体结合达到提神醒脑的效果
D.腺苷与A1受体结合可能导致觉醒神经元膜上Cl-内流
【答案】A
【分析】神经递质包括兴奋性神递质和抑制性递质,兴奋性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会导致后膜对Na+的通透性增大,Na+内流,后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兴奋传导至突触后膜。抑制性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会导致后膜对阴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阴离子内流,后膜电位仍然为外正内负,兴奋无法传导至突触后膜。
【详解】A、依据题图信息可知,突触前膜释放谷氨酸的方式属于胞吐,而突触后膜释放腺苷的方式是通过转运蛋白,属于协助扩散,A错误;
B、腺苷即ATP结构中的“A”,腺苷结合三个磷酸基团则成为ATP,因此腺苷既可以作为信息分子,也可参与细胞内ATP的合成,B正确;
C、咖啡因与腺苷结构类似,可与腺苷受体结合,从而阻止腺苷发挥作用,抑制睡眠神经,激活觉醒神经元,达到提神醒脑的效果,C正确;
D、腺苷与A1受体结合会抑制觉醒神经元,其机制可能是使神经元膜上Cl-内流,静息电位增大,细胞难以兴奋,D正确。
故选A。
10.白癜风是一种常见多发的色素性皮肤病。该病以局部或泛发性色素脱失形成白斑为特征,全身各部位可发生,常见于指背、腕、前臂、颜面、颈项及生殖器周围等。研究发现部分患者的发病机制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
A.黑色素细胞内各种氧化反应,会产生物质X,破坏细胞内生物分子,导致释放黑色素细胞特异性抗原。推测物质X为自由基
B.树突状细胞可将黑色素细胞特异性抗原摄取处理,机体中起类似作用的免疫细胞还有B细胞、巨噬细胞
C.据图分析,细胞毒性T细胞经两条途径共同作用而被激活。激活的T细胞会增殖、分化,从而产生更多的免疫细胞
D.白癜风病人的黑色素细胞内不是酪氨酸酶的活性低,就是控制酪氨酸酶基因异常,导致黑色素不能合成
【答案】D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黑色素细胞内各种氧化反应,会产生物质X,破坏细胞内生物分子,导致释放黑色素细胞特异性抗原;抗原可直接作用于细胞毒性T细胞,这是细胞毒性T细胞激活的第一个途径,黑色素细胞释放的抗原还可被树突状细胞吞噬摄取和处理并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T细胞分化为Th 17细胞,进而解除了调节性T细胞对细胞毒性T细胞的抑制作用,这是细胞毒性T细胞激活的第二个途径。激活的T细胞会增殖、分化,从而产生更多的免疫细胞。
【详解】A、细胞衰老的“自由基学说”认为,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细胞不断地进行各种氧化反应,在这些反应中很容易产生自由基。自由基产生后,即攻击和破坏细胞内各种执行正常功能的生物分子;分析图题图可知,黑色素细胞内各种氧化反应,会产生物质X,推测物质X为自由基,A正确;
B、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B细胞等能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后传递给T淋巴细胞,进一步激活免疫系统,这些细胞统称为抗原呈递细胞,B正确;
C、由图可知,抗原可直接作用于细胞毒性T细胞,这是细胞毒性T细胞激活的第一个途径,黑色素细胞释放的抗原还可被树突状细胞吞噬摄取和处理并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T细胞分化为Th 17细胞,进而解除了调节性T细胞对细胞毒性T细胞的抑制作用,这是细胞毒性T细胞激活的第二途径。激活的T细胞会增殖、分化,从而产生更多的免疫细胞,C正确;
D、白癜风病人的黑色素细胞内的酪氨酸酶的活性低,或者控制酪氨酸酶基因缺失,导致黑色素不能合成,可以导致患病,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图示的途径(属于自身免疫病)患病,D错误。
故选D。
11.人为砍伐树木可形成林中空地即林窗,林窗面积对土壤动物的影响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调查土壤动物丰富度可采用取样器取样法
B.土壤动物的平均密度和类群数呈正相关
C.林窗面积越大,土壤动物丰富度越大
D.林窗面积越大,土壤动物平均密度越大
【答案】A
【分析】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法,其中计数小动物种类和数量有记名计数法和目测估计法。
【详解】A、土壤小动物活动能力强、身体微小,调查土壤动物丰富度可采用取样器取样法,A正确;
B、分析题图可知,动物的平均密度(柱状图)和类群数(折线图)不是呈正相关,B错误;
C、分析题图数据可知,林窗面积在900~1225m2区间内林窗面积越大,土壤动物丰富度(类群数)反而降低,C错误;
D、据图可知,在900-1600范围内,随着林窗面积增大,土壤动物平均密度减小,D错误。
故选A。
12.如图表示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能量流动沿食物链流动是单向的
B.图中粪便中能量c可以看作生产者流入分解者的能量
C.生态系统中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少
D.图中d表示初级消费者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
【答案】C
【分析】能量流动的特点:
(1)单向流动:指能量只能从前一营养级流向后一营养级,而不能反向流动。原因:①食物链中各营养级的顺序是不可逆转的,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②各营养级的能量大部分以呼吸作用产生的热能形式散失掉,这些能量是生物无法利用的。
(2)逐级递减:指输入到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不能百分之百地流入下一营养级,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逐级减少的。传递效率:一个营养级的总能量大约只有10%~20%传递到下一个营养级。原因:①各营养级的生物都因呼吸消耗了大部分能量;②各营养级总有一部分生物未被下一营养级利用,如:枯枝败叶。
【详解】A、食物链中各营养级的顺序是不可逆转的,故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是单向的,A正确;
B、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是摄入食物中未同化的能量,属于其上一营养级生产者中的能量,B正确;
C、一般情况下,食物链中相邻两营养级之间能量的传递效率为10%~20%,故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多,C错误;
D、由图可知,d表示初级消费者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D正确。
故选C。
13.下列关于酒精的作用的描述,错误的是( )
A.低温诱导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变化实验中,用70%的酒精洗去卡诺氏液
B.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需要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和质量分数为15%盐酸混合液进行解离
C.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和无水碳酸钠提取叶绿体中光合色素
D.切片法鉴定花生子叶中的脂肪,用苏丹III染色后需用50%的酒精洗去浮色
【答案】A
【分析】酒精是生物实验常用试剂之一,如检测脂肪实验中需用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洗去浮色;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和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中都需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对材料进行解离;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需用无水乙醇来提取色素;果酒和果醋制作实验中可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进行消毒;DNA的粗提取和鉴定中可用体积分数为95%的冷酒精进一步纯化DNA等。
【详解】A、低温诱导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变化实验中,用50%的酒精洗去卡诺氏液,A错误;
B、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体积分数95%的酒精和质量分数15%的盐酸混合液(1:1 )对植物根尖细胞进行解离,B正确;
C、光合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中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和无水碳酸钠提取叶绿体中光合色素,C正确;
D、脂肪鉴定实验中用体积分数50%的酒精溶液洗去浮色,以防止多余染液对观察的干扰,D正确。
故选A。
14.清酒乳杆菌是臭鳜鱼中的优势乳酸菌,科研人员尝试从臭鳜鱼中分离优质的清酒乳杆菌,实验流程如图①~⑤所示。图中MRS培养基的主要成分有胰蛋白胨、牛肉膏、酵母粉、番茄汁、葡萄糖、碳酸钙(乳酸能与碳酸钙反应出现溶钙圈)、溴甲酚绿(pH显色剂,酸性显示黄色、碱性显示蓝绿色)、琼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制作上述平板时培养基中要加入血清,细胞才能正常生长
B.步骤③将菌悬液稀释了1000倍,④应进行厌氧培养
C.为清酒乳杆菌提供氮源的主要是胰蛋白胨和牛肉膏
D.步骤④应挑取平板上呈黄色、有溶钙圈的菌落进行重复划线培养
【答案】A
【分析】平板划线法:把混杂在一起的微生物或同一微生物群体中的不同细胞,用接种环在平板表面上作多次由点到线的划线稀释而获得较多独立分布的单个细胞,并让其成长为单菌落的方法。
【详解】A、图中实验的目的是分离清酒乳杆菌,是原核生物,无需加入血清,血清是动物细胞培养时需要加入的物质,A错误;
B、步骤③将1mL菌悬液加入9mL无菌生理盐水,稀释10倍,又取1mL菌液加入9mL无菌生理盐水,稀释100倍,再取1mL加入第3支试管,稀释了1000倍,乳杆菌进行严格的厌氧呼吸,因此④应进行厌氧培养,B正确;
C、氮源是为生物生长提供氮元素的物质,为清酒乳杆菌提供氮源的主要是胰蛋白胨和牛肉膏,C正确;
D、乳酸能与碳酸钙反应出现溶钙圈,乳酸呈酸性,使菌落呈黄色,步骤④应挑取平板上呈黄色、有溶钙圈的菌落进行重复划线培养,D正确。
故选A。
15.豆科植物苦参能产生苦参碱,苦参碱具有调节免疫、抗癌等作用。科研人员利用苦参下胚轴进行育苗和生物碱提取,过程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下胚轴切段需用无水乙醇和次氯酸钠进行消毒处理
B.过程①和过程②分别发生了细胞的脱分化和再分化
C.过程③所得苦参无毒幼苗具有抗病毒的遗传特性
D.通过植物细胞培养获得苦参碱的过程不需要实现细胞的全能性
【答案】D
【分析】植物细胞工程技术的应用:植物繁殖的新途径(包括微型繁殖、作物脱毒、人工种子等)、作物新品种的培育(单倍体育种、突变体的利用)、细胞产物的工厂化生产。
【详解】A、下胚轴切段需用75%的酒精和次氯酸钠进行消毒处理,A错误;
B、过程①发生的是细胞的脱分化,过程②是愈伤组织的扩大培养,不是再分化过程,B错误;
C、由无毒下胚轴经组织培养获得的苦参无毒幼苗只是不带病毒,并不是能抵抗病毒的侵染,C错误;
D、由工厂化细胞培养提取苦参碱的过程不需要完整的苦参植株,只需要进行在苦参细胞提取就可以了,因此不需要实现细胞的全能性,D正确。
故选D。
二、非选择题:共5题,共55分。
16.镉是耕地最主要的污染元素之一,其毒性大,污染面积广,且易被植物吸收累积,继而直接或间接威胁人体健康。为探究不同浓度镉变化对小麦幼苗生长的影响,科研人员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下表。回答下列问题。
(1)叶绿素主要吸收 光,叶绿体中光合色素吸收的光能可用于碳反应所需的(物质)合成,植物体内可促进叶绿素合成的激素是 。
(2)据表分析,本实验的因变量是 (至少答出两点)。据表分析可知,随着镉浓度的增加,小麦幼苗的光合速率降低,原因是 。
(3)经研究发现某些植物体和人体中镉浓度均高于环境中镉浓度,该现象称为 。生产实践中,在镉污染区域常种植镉超积累植物伴矿景天等修复改良土壤,该措施的优点有 (答出两点即可)。
【答案】(1) 红光和蓝紫光 细胞分裂素
(2) 叶绿素的含量、气孔导度 镉胁迫下叶绿素含量减少造成光反应减弱; 镉胁迫下,气孔导度减小而胞间CO2浓度却上升,CO2利用减少
(3) 生物富集作用 显著降低土壤中复合重金属等的含量、处理和修复效率高、生态环保,没有二次污染
【分析】光合作用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发生的场所分别是类囊体薄膜和叶绿体基质;光合色素包括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主要分布在叶肉细胞的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其作用是吸收、传递、转化光能;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镉是重金属在食物链中有生物富集现象,随着营养级的升高,镉的含量越来越多,最高营养级镉含量最高。
【详解】(1)叶绿体中含有的主要色素是叶绿素a和叶绿素b,它们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植物体内可促进叶绿素合成的激素是细胞分裂素;
(2)由表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镉的深度,因变量有叶绿素的含量、气孔导度、光合速率的变化等;据表分析可知,随着镉浓度的增加,小麦幼苗的光合速率降低,原因是镉胁迫下叶绿素含量减少造成光反应减弱; 镉胁迫下,气孔导度减小而胞间CO2浓度却上升,CO2利用减少;
(3)某些植物体和人体中镉浓度均高于环境中镉浓度,该现象称为生物富集现象;生产实践中,在镉污染区域常种植镉超积累植物伴矿景天等修复改良土壤,该措施的优点有显著降低土壤中复合重金属等的含量、处理和修复效率高、生态环保,没有二次污染。
17.下丘脑-垂体-靶腺轴是一个有等级层次的,且具有自动控制力的反馈环路,在激素分泌稳态中具有重要作用,其调控模式如下图所示。长反馈是指该环路中,终末靶腺分泌的激素对上位腺体(下丘脑和垂体)活动的反馈影响;短反馈是指垂体分泌的促激素对下丘脑分泌活动的反馈影响。
(1)在激素分泌的调控模式图中,属于长反馈的是 (填图中序号)。
(2)研究发现Ca2+和cAMP是两种重要的调节神经细胞功能的信号。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的分泌依赖Ca2+内流,细胞质中cAMP含量升高可提高CRH基因转录活性。科研人员进一步研究一定浓度的外源CRH对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的细胞质中Ca2+和cAMP的影响,其结果见下表。
据上述信息推测,CRH通过路径①对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分泌CRH的调节,属于 (填“正”或“负”)反馈调节。从细胞内这两种信号作用的角度分析,该反馈调节过程是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膜上存在 的受体,当此受体识别相应激素后,引发该细胞中 。
(3)某科研小组发现,给小白鼠注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会使下丘脑分泌的CRH减少。基于对下丘脑—垂体—靶腺轴的认识,有同学对此现象提出了一种解释:ACTH通过路径②对下丘脑进行反馈调节,请设计实验加以验证,简要写出实验思路和预期结果 。
【答案】(1)③④
(2) 正 CRH cAMP含量升高,促进CRH 基因表达,CRH 合成增多,同时 Ca2+内流增加,促进 CRH 分泌
(3)实验思路:选取生长发育状况相同的健康小白鼠若干,测定血液中CRH的含量,手术破坏小白鼠肾上腺皮质,注射适量ACTH,一段时间后测定血液中CRH的含量,预期结果: 与手术前相比,若小白鼠血液中的CRH含量明显减少,则说明解释正确;若小白鼠血液中的CRH含量无明显变化,则说明解释错误
【分析】分级调节是一种分层控制的方式,比如下丘脑能够控制垂体,再由垂体控制相关腺体。反馈调节是一种系统自我调节的方式,指的是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有正反馈和负反馈调节两种方式。
【详解】(1)长反馈是指该环路中,终末靶腺分泌的激素对上位腺体(下丘脑和垂体)活动的反馈影响,在激素分泌的调控模式图中,属于长反馈的是③④。
(2)一定浓度的外源CRH会促进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内Ca2+和cAMP均升高,据此推测,CRH通过路径①对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分泌CRH的调节属于正反馈调节。从细胞内这两种信号作用的角度分析,该反馈调节过程是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膜上存在CRH的受体,当此受体识别相应激素后,cAMP含量升高,促进CRH 基因表达,CRH 合成增多,同时 Ca2+内流增加,促进 CRH 分泌。
(3)基于对下丘脑—垂体—靶腺轴的认识,有同学对此现象提出了一种解释:ACTH通过路径②对下丘脑进行反馈调节,则实验需要破坏肾上腺皮质的影响,故欲验证上述推测,实验思路及预期结果如下:选取生长发育状况相同的健康小白鼠若干,测定血液中CRH的含量,手术破坏小白鼠肾上腺皮质,注射适量ACTH,一段时间后测定血液中CRH的含量,预期结果: 与手术前相比,若小白鼠血液中的CRH含量明显减少,则说明解释正确;若小白鼠血液中的CRH含量无明显变化,则说明解释错误。
18.1979年,互花米草作为一种生态工程植物被引入国内,但因互花米草对本地物种具有极强的竞争力,挤占本土动植物生存空间,导致潮间带生物多样性和湿地生态服务功能降低,因此,亟须遏制互花米草在我国滨海地区快速扩张的势头。某科研团队以黄河入海口南侧潮间带为研究区域,探究互花米草的生态特点。
(1)植被带按以下顺序从海洋向陆地发展:海草、互花米草、光滩、盐地碱蓬、芦苇、柽柳,这体现了该群落的 结构。
注:A、B、C、D、E分别表示桎柳、芦苇、盐地碱蓬、光滩、海草
(2)互花米草入侵后在短时间内常呈现“ ”形增长,严重影响了鸟类、底栖动物、贝类等黄河三角洲附近近海生物的栖息环境,破坏了本地的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是指 。
(3)芦苇是分布于我国滨海湿地的一种本土植物,与互花米草具有相似的生态位,二者之间的关系是 。据图推测互花米草成功入侵的原因是 。
(4)目前,利用生物天敌控制互花米草的研究非常少,研究人员尝试用玉黍螺、麦角菌和稻飞虱控制互花米草,这属于 防治,其优点是 。
【答案】(1)水平
(2) J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
(3) 种间竞争 随土壤盐度上升,互花米草比芦苇叶面积下降幅度小,说明互花米草具有更强的耐盐能力
(4) 生物 对人类生存环境无污染、有效;成本低、特异性强;可以减少化学农药滥用导致的抗药性问题等
【详解】(1)植被由于地形的变化和土壤含水量的差异而呈不同分布,属于水平结构。
(2)入侵的最开始一段时间,食物、空间资源丰富,属于“J”形增长,生态平衡指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
(3)芦苇与互花米草具有相似的生态位,说明二者为种间竞争关系。依据实验结果可以看出,随土壤盐度增加,互花米草比芦苇叶面积下降幅度小,使得互花米草在滨海湿地这样的环境中更具有竞争力,从而成功入侵。
(4)利用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行防治,属于生物防治,对人类生存环境无污染、有效;成本低、特异性强;可以减少化学农药滥用导致的抗药性问题等。
19.落粒性是作物种子成熟后脱落的现象。对收获种子的作物来说,落粒性大会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普通荞麦是非落粒的,但自交不亲和(自交无法产生后代)。进行杂交时,普通荞麦的非落粒性常常会丧失。研究者就荞麦非落粒性的遗传规律进行了杂交实验。
(1)选取不同的非落粒品系与落粒品系进行杂交,F1自交得到F2观察并统计F2的表型和比例,结果如下表。
①表分析,荞麦的落粒是 (填“显性”或“隐性”)性状。该性状由 对基因控制,作出该判断的理由是 。
②若用A/a、B/b……表示落粒与否的控制基因,则杂交组合三所得F2中,纯合落粒个体的基因型为 ,所占比例为 。
(2)为进一步验证控制落粒性状的基因对数,请在(1)的亲本、F1和F2中选择合适的植株,设计测交实验,并预期实验结果。
【答案】(1) 显性 三/3 杂交组合三F2中落粒占全部个体的比例为 27/64=(3/4)3,依据n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且完全显性时,F2代中显性个体的比例是(3/4)n,可判断这两对杂交组合涉及3对等位基因 AABBCC 1/64
(2)测交方案:取杂交组合三的 F1与非落粒品系3测交,观察后代表型及比例。预期结果:测交后代中落粒:非落粒=1:7
【分析】用分离定律解决自由组合问题:(1)基因原理分离定律是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2)解题思路首先将自由组合定律问题转化为若干个分离定律问题。在独立遗传的情况下,有几对基因就可以分解为几个分离定律问题。如AaBb×Aabb可分解为:Aa×Aa,Bb×bb。然后按分离定律进行逐一分析。
【详解】(1)①表中杂交组合二分析可知,F1自交得到F2,F2中落粒∶非落粒=3∶1,进而判断荞麦的落粒是显性。该性状由三对基因控制,理由如下:杂交组合三F2中落粒占全部个体的比例为 27/64=(3/4)3,依据n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且完全显性时,F2代中显性个体的比例是(3/4)n,可判断这两对杂交组合涉及3对等位基因。
②杂交组合三所得F2中,落粒占比27/(27+37)=27/64=(3/4)3,进而判断出A_B_C_为落粒。所以,纯合落粒个体的基因型为AABBCC,所占比例为(1/4)3=1/64。
(2)根据题意,杂交组合三所得F2中,落粒占比27/(27+37)=27/64=(3/4)3,进而判断出A_B_C_为落粒,故控制落粒性状的基因对数为3对。进而判断出杂交组合三种的F1落粒品系基因型为AaBbCc,且亲本为AABBCC的落粒品系和aabbcc的非落粒品系3。为了进一步验证,可以设计实验如下:测交方案:取杂交组合三的 F1与非落粒品系3测交,观察后代表型及比例。预期结果:测交后代中落粒(AaBbCc=1/2×1/2×1/2=1/8):非落粒(1-落粒=7/8)=1:7。
20.胃幽门螺杆菌(Hp)与胃炎、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等多种疾病有关。Hp的Ipp20基因能指导合成其特有的Ipp20蛋白,科研人员培育出转Ipp20基因山羊(将Ipp20基因导入山羊受精卵)利用乳腺生物反应器制备Hp疫苗。所用质粒和Ipp20基因两端序列以及相关限制酶识别序列如下图所示,已知Ipp20基因内部不含MfeI酶切序列而外部两端含有,回答下列问题:
(1)获取Ipp20基因的常用方法是PCR技术,PCR反应缓冲溶液中添加Mg2+的作用是 。
(2)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时,如果选择MfeI对目的基因和质粒进行切割,缺点是 ,如果选择EcRI和HindⅢ,利用PCR扩增Ipp20基因时,需要在两种引物上分别添加两种限制酶的识别序列,从而扩增出两端带有两种限制酶识别序列的Ipp20基因。依据图中已知碱基序列,在PCR扩增仪中加入的引物的碱基序列为5'— —3',和5'— —3'。
(3)转Ipp20基因山羊利用乳腺生物反应器制备Hp疫苗,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时需要选择 启动子,其目的是 。
(4)重组质粒导入山羊受精卵内,对受精卵有无性别要求并说明理由 。
【答案】(1)激活(耐高温的)DNA聚合酶
(2) 目的基因和载体可能自身环化以及反向连接 GAATTCATGGGC AAGCTTCTAGTG
(3) 山羊乳腺细胞中特异性表达的基因的启动子(乳腺蛋白基因的启动子) 从山羊的乳汁中提取获得p疫苗
(4)有,转基因山羊必须是雌性,才能分泌乳汁获得Ipp20蛋白
【详解】(1)PCR反应缓冲溶液中一般要添加Mg2+,因为真核细胞和细菌的DNA聚合酶都需要Mg2+激活。(2)同种限制酶切割目的基因和质粒,会使目的基因两端的黏性末端和切割后质粒两端的黏性末端都相同,而发生目的基因和载体的自我环化以及反向连接。Ipp20基因两端没有EcRI和HindⅢ识别序列,设计引物时需要在引物的5'端加上限制酶识别序列,以便PCR扩增目的基因后能够被切割质粒的同种限制酶酶切出相同的黏性末端,结合图中目的基因转录的方向和限制酶识别序列的方向,图中目的基因左侧为5'的单链做模板时引物结合在模板链的3'端,与模板碱基配对的引物序列为5'-ATGGGC-3',5'端加上限制酶识别序列5'-GAATTC-3',最终为5'-GAATTCATGGGC-3',同理,目的基因上面那条链做模板时引物结合在模板链的3'端,与模板碱基配对的引物序列为3'-GTGATC-5',5'端加上限制酶识别序列5'-AAGCTT-3',最终为5'-AAGCTTCTAGTG-3'。(3)乳腺生物反应器需使目的基因在雌性山羊乳腺中表达出蛋白质,所以需要选择山羊乳腺细胞中特异性表达的基因的启动子,其目的是从乳汁中获得目的蛋白。
(4)乳腺生物反应器的个体必须是雌性,才能分泌乳汁获得Ipp20蛋白。紫花苜蓿
不同品种
AAO活性/(mg·g—1min—1FW)
CK
T1
T2
T3
WL232
0.07
0.11
0.13
0.19
甘农3号
0.03
0.06
0.11
0.09
青大1号
0.08
0.11
0.15
0.31
中兰2号
0.07
0.07
0.12
0.10
镉浓度
(μml·1-1)
叶绿素a
(mg·g-1FW)
叶绿素b
(mg·g-1FW)
胞间CO2浓度(μml·ml-1)
气孔导度
(mlH2O·m-2·s-1)
光合速率
(μmlCO2m-2·s-1)
0
0.96
0.95
300
0.23
24.9
5
0.90
0.70
300
0.19
23.8
10
0.89
0.68
260
0.16
22.5
100
0.85
0.62
270
0.08
19.7
组别
细胞质中的Ca2+浓度(nM)
细胞质中的cAMP含量(pmldish)
对照组
154
0.44
实验组
240
3.26
杂交组合
亲本
F2表型及比例
一
非落粒品系1
落粒品系
落粒:非落粒=47:35(约9:7)
二
非落粒品系2
落粒品系
落粒:非落粒=85:28(约3:1)
三
非落粒品系3
落粒品系
落粒:非落粒=39:59(约27:37)
限制酶
EcRⅠ
BamHⅠ
HindⅢ
MfeI
识别序列和切割位点(5'—3')
G↓AATTC
G↓GATCC
A↓AGCTT
C↓AATTG
2024届高考生物挑战模拟卷 【安徽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生物挑战模拟卷 【安徽卷】(含答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实验探究题,读图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备战2024年高考生物仿真演练模拟预测卷(安徽卷)03(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备战2024年高考生物仿真演练模拟预测卷(安徽卷)03(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卷03-备战2024年高考生物仿真演练模拟预测卷安徽卷Word版含解析docx、卷03-备战2024年高考生物仿真演练模拟预测卷安徽卷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5页, 欢迎下载使用。
备战2024年高考生物仿真演练模拟预测卷(安徽卷)05(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备战2024年高考生物仿真演练模拟预测卷(安徽卷)05(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卷05-备战2024年高考生物仿真演练模拟预测卷安徽卷Word版含解析docx、卷05-备战2024年高考生物仿真演练模拟预测卷安徽卷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5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