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版) 备战2024年高考生物模拟卷(安徽专用)
展开(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75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择题:本卷共16题,每题3分,共48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常食大蒜能保护心脏。大蒜切开后,其内的蒜素半胱氨酸能在胱硫醚连接酶的作用下分解产生H2S,该物质具有降低血浆胆固醇的作用。实验表明,经蒜素半胱氨酸处理的动物,左心室肌细胞内胱硫醚连接酶的活性增加,血浆里的H2S增多,动物的死亡率明显降低。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胆固醇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之一
B. 蒜素半胱氨酸的组成元素为C、H、O、N、S
C. 大蒜能保护心脏的原因之一是能产生硫化氢从而降低胆固醇
D. 胱硫醚连接酶的作用是降低核糖体中脱水缩合反应的活化能
【答案】D
【解析】
【分析】自由扩散特点是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不需要载体和能量,如H2S跨膜运输方式;蒜素半胱氨酸处理的动物,左心室肌细胞内胱硫醚连接酶的活性增加,血浆里H2S增多,胆固醇降低,动物的死亡率明显降低。
【详解】A、胆固醇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在血液中参与脂质的运输,A正确;
B、氨基酸的通式为,蒜素半胱氨酸能分解生成H2S,说明其组成元素为C、H、O、N、S,B正确;
C、根据题干信息“血浆里的增多H2S,动物的死亡率大为降低”,说明大蒜能保护心脏的原因之一是能产生硫化氢,降低胆固醇的作用,C正确;
D、酶催化的原理是降低反应所需的活化能,胱硫醚连接酶作用应是降低半胱氨酸分解成硫化物的活化能,不是降低核糖体中脱水缩合反应的活化能,D错误。
故选D。
2、植物体内的有机酸主要通过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合成,而后进入细胞质基质,再通过液泡膜上的转运蛋白进入到液泡;当液泡中有机酸浓度达到一定水平,会被运出液泡进入降解途径(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H+进入液泡的方式属于主动运输B. 有机酸的产生部位是线粒体内膜
C. 柠檬酸进出液泡的运输方式不同D. 液泡可以调节植物细胞内的环境
【答案】B
【解析】
【分析】液泡主要存在于植物的细胞中,内有细胞液,含糖类、无机盐、色素和蛋白质等,可以调节植物细胞内的环境,充盈的液泡还可以使植物细胞保持坚挺。
【详解】A、H+进入液泡需要ATP水解提供能量,属于主动运输,A正确;
B、植物体内的有机酸主要通过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合成,有氧呼吸第二阶段的场所是线粒体基质,B错误;
C、转运柠檬酸进出液泡的蛋白不同,出液泡利用H+的浓度梯度提供能量属于主动运输,进入液泡属于协助扩散,C正确;
D、液泡中含有糖类、无机盐、色素和蛋白质等,可以调节植物细胞内的环境,D正确。
故选B。
3、多酚氧化酶PPO催化酚形成黑色素是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引起果蔬褐变的主要原因。为探究不同温度条件下两种PPO活性的大小,某同学设计了实验并对各组酚的剩余量进行检测,结果如下图所示,各组加入的PPO的量相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和酶的种类,PPO用量是无关变量
B. 与酶B相比,相同温度条件下酶A的活性更高
C. 实验过程中应将底物和酶溶液分别放在相同温度下适当时间后再混合
D. 探究酶B最适温度时,应在30~50°C间设置多个温度梯度进行实验
【答案】B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不同温度条件下两种淀粉酶活性的大小,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和酶的种类,因变量是酚的剩余量,即酶的种类和温度;无关变量有pH、反应时间、溶液的量、酶的浓度等。
【详解】A、由分析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和酶的种类,PPO用量是无关变量,无关变量要求相同且适宜,A正确;
B、由实验结果可知,与酶B相比,相同温度条件下酶A的活性更低,因为酶A催化条件下底物的剩余量更多,B错误;
C、为避免实验过程中底物与酶混合过程中温度变化的影响,实验过程中应将底物和酶溶液分别放在相同温度下适当时间后再混合,C正确;
D、根据实验结果,为了探究酶B最适温度时,应在30~50°C间设置多个温度梯度进行实验,而后找到底物剩余量最少的实验组对应的温度即可确定该酶的最适温度,D正确。
故选B。
4、植物细胞中存在程序性死亡的现象。下列现象不属于程序性死亡的是( )
A. 在植物木质部成熟过程中管状细胞逐渐空心化成为运输水和无机盐的通道
B. 小麦种子萌发过程中糊粉层会慢慢退化直到消失
C. 某植物水淹时,茎秆中某些细胞发生自溶现象形成通气组织,时间持久出现烂根现象
D. 植物细胞在遭受细菌或真菌感染后发生主动、快速的死亡,限制病原体的生长和扩散
【答案】C
【解析】
【分析】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详解】A、在植物木质部成熟过程中管状细胞逐渐空心化成为运输水和无机盐的通道,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属于细胞程序性死亡,A不符合题意;
B、小麦种子萌发过程中糊粉层会慢慢退化直到消失,属于细胞的自然更新,属于程序性死亡,B不符合题意;
C、物理性或化学性的损害因子及缺氧与营养不良等均可能导致细胞坏死,某植物水淹时,茎杆中某些细胞发生自溶现象形成通气组织,时间持久出现烂根现象,这属于细胞坏死,C符合题意;
D、植物细胞在遭受细菌或真菌感染后发生主动、快速的死亡,限制病原体的生长和扩散,属于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属于程序性死亡,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实验结果的观察和判断是实验操作能力的重要部分。下图是科学家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蝶螺肺细胞分裂过程中的三个连续的阶段。据图分析不合理的是( )
A. 图a到c染色体逐渐变得更加清晰B. 图a细胞可能属于分裂的前期
C. 图b细胞可能在进行染色体复制D. 图c中着丝粒可能排列在赤道板上
【答案】C
【解析】
【分析】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图a到c染色体螺旋化,逐渐变得更加清晰,A正确;
B、细胞分裂前期核膜逐渐消失,则图a细胞可表示分裂的前期,B正确;
C、图b细胞核膜不完整,表示已解体,处于分裂前期,此时不可能在进行染色体复制,C错误;
D、图c中染色体数目清晰可能是分裂中期,此时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D正确。
故选C。
6、有关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选用T2噬菌体作为实验材料的原因之一是其仅由蛋白质外壳和DNA组成
B. 标记噬菌体的方法是分别用含32P和35S的普通培养基培养噬菌体
C. 在细菌体内复制时,噬菌体利用的原料是自身的脱氧核苷酸和氨基酸
D. 用35S标记的噬菌体的一组实验中,放射性主要分布在沉淀物中
【答案】A
【解析】
【分析】1、噬菌体的结构:蛋白质外壳(C、H、O、N、S)+DNA(C、H、O、N、P);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3、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详解】A、选用T2噬菌体作为实验材料的原因之一是其仅由蛋白质外壳和DNA组成,实验过程中能够使蛋白质和DNA彻底分离,A正确;
B、噬菌体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存,因此不能用培养基直接培养噬菌体,B错误;
C、噬菌体DNA在细菌体内复制利用的原料是细菌的脱氧核苷酸,C错误;
D、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进入细菌,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而合成子代噬菌体所需的原料都来自细菌,因此子代噬菌体都不含35S,因此放射性主要集中在上清液中,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该实验的原理、方法步骤和实验的结果以及结论,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利用病毒的生活特点分析实验过程,根据实验的原理正确分析实验结果中放射性出现的位置和原因,这是突破该题的关键。
7、近年来,研究表明DNA甲基化在果实发育过程中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在木本果树苹果和梨中,DNA甲基化会影响MYB基因的表达,进而影响酶反应的过程而引起花青苷代谢的变化,最终导致苹果和梨果皮颜色的差异。该研究也可证明DNA甲基化可以调控果实发育过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DNA甲基化不能使果树的遗传信息发生变化
B. DNA的甲基化通过影响碱基互补配对来影响基因的表达
C. 苹果和梨果皮的颜色差异是基因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D. DNA的甲基化仅发生在特定的生命活动中
【答案】A
【解析】
【分析】DNA甲基化修饰可以遗传给后代,使后代出现同样的表型。像这样,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但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叫作表观遗传。
【详解】A、遗传信息指DNA分子中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DNA甲基化不改变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A正确;
B、DNA甲基化能引起染色质结构、DNA构象、DNA稳定性及DNA与蛋白质相互作用方式的改变,从而控制基因表达,不影响碱基互补配对,B错误;
C、果皮的颜色由色素直接决定,色素不是蛋白质,故苹果和梨果皮的颜色差异是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C错误;
D、表观遗传现象普遍存在于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和衰老的整个生命活动过程中,D错误。
故选A。
8、人类(2n=46)14号与21号染色体二者的长臂在着丝点处融合形成14/21平衡易位染色体,该染色体携带者具有正常的表现型,但在产生生殖细胞的过程中,其细胞中形成复杂的联会复合物(如图),在进行减数分裂时,若该联会复合物的染色体遵循正常的染色体行为规律(不考虑交叉互换),下列关于平衡易位染色体携带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男性携带者的初级精母细胞中可形成22个正常四分体
B. 男性携带者的初级精母细胞含有47条染色体
C. 女性携带者的卵子最多含24种形态不同的染色体
D. 女性携带者的卵子可能有6种类型(只考虑图中的3种染色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详解】A、男性携带者的初级精母细胞中14号和21号染色体联会异常,其余21对同源染色体体正常联会,形成21个正常的四分体,A错误;
B、题干信息可知,14/21平衡易位染色体,由14号和21号两条染色体融合成一条染色体,故男性携带者的初级精母细胞含有45条染色体,B错误;
C、由于发生14/21平衡易位染色体,该女性卵母细胞中含有45条染色体,经过减数分裂该女性携带者的卵子最多含23种形态不同的染色体,C错误;
D、女性携带者的卵子可能有6种类型(只考虑图6中的3种染色体)分别是:①含有14、21号染色体的正常卵细胞、②含有14/21平衡易位染色体的卵细胞、③含有14/21平衡易位染色体和21号染色体的卵细胞、④含有14号染色体的卵细胞、⑤14/21平衡易位染色体和14号染色体的卵细胞、⑥含有21号染色体的卵细胞,D正确。
故选D。
9、野生稻具有谷粒细小、芒长、壳硬、脱壳困难、种子的蛋白质含量虽然高但产量很低、种子的休眠期很长且发芽不整齐等“缺点”。由野生稻选择、驯化而来的栽培水稻谷粒变大,芒变短甚至无芒,种子没有休眠期、产量高。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控制野生稻“缺点”的所有基因构成野生稻种群的基因库
B. 经过长期选择、驯化,栽培水稻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
C. 野生稻的“缺点”是不利于其适应自然环境的不利变异
D. 栽培水稻与野生稻的性状差异显著,说明它们之间一定存在生殖隔离
【答案】B
【解析】
【分析】1、种群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全部个体所有基因的总和。
2、生殖隔离是指在自然状态下不能相互交配或交配后无法产生可育后代。
【详解】A、种群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全部个体所有基因的总和,控制野生稻“缺点”的所有基因不等于野生稻种群的基因库,A错误;
B、据信息可知:野生稻和栽培稻某些性状存在差异,由野生稻驯化成栽培稻,该过程中有人工选择作用,故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B正确;
C、野生稻的“缺点”是对于人类的利用而言,并非是针对其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C错误;
D、生殖隔离是指在自然状态下不能相互交配或交配后无法产生可育后代,据题干信息可知:栽培水稻是由野生稻选择、驯化而来的,两者之间可能不存在生殖隔离,D错误。
故选B。
10、调定点是人的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预设的一个温度值,正常生理状态下为37℃左右。当体温偏离调定点时,机体能通过调节使体温回到调定点水平。下图表示某人受病毒感染引起发热时,体温与调定点的变化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高热持续期,可以加盖棉被增加排汗散热以降低体温
B. 体温调定点升高时,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量增加,以增加产热
C 体温上升期体温调定点升高,皮肤冷觉感受器产生兴奋传至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产生冷觉
D. 在高温持续期,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失去对体温的调节功能,此时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答案】B
【解析】
【分析】1、体温调节的的过程: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据图可知,某人没有受病毒感染引起发热前,调定点是37℃,人的体温也维持在37℃,此时产热量等于散热量;某人受病毒感染引起发热后,在上升期,调定点上升到39℃,此时产热量大于散热量,人的体温逐渐上升到39℃;在高热持续期,调定点是39℃,人的体温维持在39℃,此时产热量等于散热量;在下降期,调定点下降到37℃,此时产热量小于散热量,人的体温逐渐下降到37℃;在下降期之后,调定点是37℃,人的体温也维持在37℃,此时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详解】A、根据题图分析可知,在高热持续期,此时产热量等于散热量,加盖棉被减少热量散失,排汗增加,散热增加,但是体温不变,不会降低体温,A错误;
B、体温调定点升高时,此时产热量大于散热量,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量增加,B正确;
C、根据题图分析可知,在上升期,调定点上升到39℃,此时产热量大于散热量,说明冷觉感受器产生兴奋传至大脑皮层产生冷觉,调节产热增加,散热减少,体温逐渐上升,C错误;
D、在高热持续期,调定点是39℃,此时产热量等于散热量,D错误。
故选B。
11、“肿瘤免疫逃逸”是指肿瘤细胞通过多种机制逃避机体免疫系统的识别和攻击,从而得以在体内生存并增殖的现象。如某些肿瘤细胞表面有PD-L1蛋白,PD-L1蛋白与T细胞膜上的PD-1受体结合后,能诱导T细胞过早地进入自我凋亡程序,从而使肿瘤细胞逃过T细胞的攻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有( )
A. 癌细胞形成过程中,正常基因突变成原癌基因,导致蛋白质发生改变
B. PD-L1蛋白的存在降低了机体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
C. PD-LI与T细胞表面的PD-1结合,可能导致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降低
D. 研发与PD-L1蛋白结合的抗体,有助于肿瘤的治疗
【答案】A
【解析】
【分析】1、体液免疫的过程:大多数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暴露出这种病原体所特有的抗原,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T细胞将抗原传递给B细胞。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B细胞受到刺激后,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小部分形成记忆细胞。抗体可以与病原体结合,从而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在多数情况下,抗原、抗体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的变化,如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很长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的抗体。
2、细胞免疫的过程:T细胞在接受抗原的刺激后,通过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可以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这些细胞裂解死亡。病原体失去了寄生的基础,因而能被吞噬、消灭。
【详解】A、癌细胞的形成过程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的结果,A错误;
B、由题干可知,PD-L1蛋白的存在能使肿瘤细胞逃过T细胞的攻击,故PD-L1蛋白的存在降低了机体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B正确;
C、PD-L1蛋白与T细胞膜上的PD-1受体结合后,能诱导T细胞过早地进入自我凋亡程序,而T细胞既参与细胞免疫也参与体液免疫,因此T细胞大量死亡,会导致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降低,C正确;
D、由题干可知,PD-L1蛋白与T细胞膜上的PD-1受体结合后,能使肿瘤细胞逃过T细胞的攻击,因此研发与PD-L1蛋白结合的抗体可阻止PD-L1蛋白与T细胞膜上的PD-1受体结合,是T细胞能识别癌细胞,因此能有助于肿瘤的防治,D正确。
故选A。
12、研究人员在千岛湖地区两个面积、植被、气候等环境条件相似的甲、乙两岛上对社鼠进行种群数量调查,得到如图所示结果。已知乙岛上另一种鼠类——青毛硕鼠的数量要明显多于甲岛,且6到8月两岛上有黄鼠狼活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甲、乙两岛上的社鼠与青毛硕鼠存在互利共生关系
B. 从3月到11月,两岛社鼠的环境容纳量均保持不变
C. 两岛6月到7月期间社鼠的出生率均小于死亡率
D. 黄鼠狼的捕食是导致6月之后乙岛社鼠数量下降快的唯一因素
【答案】C
【解析】
【分析】1、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
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影响种群数量的主要因素。由图可知,两岛社鼠数量超过最高点后均开始下降,不能维持在最高点上下波动。5~6月,甲岛社鼠的种群数量是增加的,所以其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5~6月,乙岛社鼠的种群数量是降低的,所以其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详解】A、甲、乙两岛上的社鼠与青毛硕鼠不生活在一起,不存在共生关系,A错误;
B、环境容纳量会受到天敌、气候、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从3月到11月,两岛社鼠的环境容纳量均有改变,B错误;
C、两岛社鼠的数量在6月到7月期间都迅速下降,迁入率、迁出率、出生率、死亡率是影响种群数量的主要因素,两岛社鼠在6月到7月期间没有迁入和迁出,可见两种社鼠的出生率均小于死亡率,C正确;
D、6-8月B岛上有黄鼠狼活动,在6月之后B岛社鼠数量下降快的影响因素包括黄鼠狼的捕食,另外还包括竞争等,D错误。
故选C。
13、如图为桑基鱼塘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中所示的所有生物共同构成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
B. 该生态系统实现了对能量的循环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
C. 该生产模式应用了自生、循环、协调、整体等生态学原理
D. 阳光→桑→蚕→蚕沙→鱼共同构成一条捕食食物链
【答案】C
【解析】
【分析】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详解】A、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的种群组成一个群落,图中所示的所有生物没有包括该鱼塘的所有生物,比如没有微生物,不能构成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A错误;
B、桑基鱼塘能够实现物质循环,而能量是不能被循环利用的,B错误;
C、桑基鱼塘是在池塘附近或者池埂上栽种桑树,然后利用桑叶进行养蚕,再以蚕沙、蚕蛹等作为鱼饲料来养鱼,同时鱼的粪便、塘泥等又可以给桑叶提供营养物质,该生产模式应用了自生、循环、协调、整体等生态学原理,C正确;
D、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因此桑→蚕构成一条捕食食物链,不包括阳光和蚕沙,D错误。
故选C。
14、以下生物学实验的部分操作过程,正确的是( )
A. AB. BC. CD. D
【答案】A
【解析】
【分析】1、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提取色素原理:色素能溶解在酒精或丙酮等有机溶剂中,所以可用无水酒精等提取色素。分离色素原理: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溶解度大,扩散速度快;溶解度小,扩散速度慢。
2、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的原理:酵母菌可以用液体培养基来培养,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情况与培养液中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有关,我们可以根据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和时间为坐标轴做曲线,从而掌握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
【详解】A、研磨后使用单层尼龙布过滤研磨液,能更快地得到色素提取液,减少色素被分解,A正确;
B、探究重金属Cu2+对淀粉酶活性影响实验不能用斐林试剂来鉴定淀粉是否被分解成还原糖,因为斐林试剂中含有Cu2+,B错误;
C、为避免实验的盲目性,减少损失,为正式实验摸索条件,确定实验浓度的大致范围,需要先进行预实验,C错误;
D、先盖盖玻片,后在盖玻片一侧滴少量样液,让其自行渗入计数室,D错误。
故选A。
15、用啤酒酵母和麦芽汁发酵生产啤酒时,发酵过程分为主发酵和后发酵两个阶段。在主发酵阶段,液体表面先后出现低泡期、高泡期和落泡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主发酵前需对原麦芽汁蒸煮以破坏酶并灭菌
B. 在落泡期酵母菌能快速、大量的繁殖
C. 在高泡期应注意散热,防止发酵温度升高
D. 后发酵应在低温、密闭的环境下进行
【答案】B
【解析】
【分析】酵母菌兼性厌氧微生物,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把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能进行酒精发酵。
【详解】A、主发酵前需对原麦芽汁蒸煮,这样可以破坏酶的结构,避免酶进一步起作用,而且起到灭菌的作用,A正确;
B、在落泡期意味着此时主发酵过程即将结束,环境中代谢产物积累较多,且此时为无氧环境,因而酵母菌不会快速、大量的繁殖,B错误;
C、在高泡期主发酵进行旺盛,此时发酵罐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为了避免发酵罐温度上升,应注意散热,C正确;
D、啤酒发酵的过程分为主发酵和后发酵两个阶段,但酵母菌的繁殖、大部分糖的分解和代谢物的生成都在主发酵阶段完成,主发酵结束后在低温、密闭环境下储存一段时间属于后发酵,D正确。
故选B。
16、紫杉醇是存在于红豆杉属植物体内的一种次生代谢物,主要存在于紫杉的树皮和树叶中,具有高抗癌活性,现在已被广泛应用于乳腺癌等癌症的治疗。通过植物细胞工程技术获得紫杉醇的途径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③过程细胞进行的是有丝分裂
B. 该过程发生了细胞的脱分化和再分化
C. ①过程中生长素的用量要低于细胞分裂素的
D. 紫杉醇可能不属于红豆杉基本生命活动所必需物质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是通过植物细胞工程技术获得紫杉醇的途径,其中①表示脱分化过程,②表示将愈伤组织分散成单个细胞,③表示细胞增殖过程。
【详解】A、题图中的单个细胞属于体细胞,经过③过程即有丝分裂产生大量的子细胞群,A正确;
B、图中①表示脱分化过程,紫杉醇主要存在于紫杉的树皮和树叶细胞中,说明愈伤组织形成紫杉醇需经过再分化,B正确;
C、在愈伤组织的形成过程中,生长素的用量和细胞分裂素的用量比约为1或略高于1,C错误;
D、紫杉醇属于红豆杉的细胞代谢产物,虽可用于治疗人类癌症,但可能不属于红豆杉基本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D正确。
故选C。
二、非选择题:共 5 题, 共 52 分。
17、植物工厂是在人工精密控制光照、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和营养液成分等条件下,生产蔬菜和其他植物,有的植物工厂完全依靠LED灯等人工光源。回答下列问题:
(1)光合色素位于叶绿体的_______上;光反应中光合色素吸收的光能转化后储存在______(填物质)中。
(2)植物工厂常通过适当_______(填“升高”或“降低”)夜间温度以提高农作物产量。
(3)某研究小组为了探究不同颜色的光对某作物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分别用白光、红光和蓝光照射出苗后15天和30天的作物幼苗,并检测幼苗的各项指标,实验结果如下;
①与白光处理组相比,蓝光处理组叶肉细胞对CO2的利用率高,其依据是_________。
②研究发现,蓝光可激活保卫细胞内的系列生理过程,引发其细胞膜上K+通道打开,K+大量内流,有利于气孔张开。科研人员已培育出保卫细胞中大量表达K+通道蛋白的突变体植株,现设计实验探究增加K+通道蛋白对气孔开放速率的影响,则实验思路为_______。
【答案】(1) 类囊体薄膜 ATP和NADPH([H])
(2)降低
(3)与白光处理组相比,蓝光处理组的叶肉细胞对CO2的吸收量高、气孔导度大,但胞间CO2浓度低,所以CO2利用率高。 在蓝光照射下,测定并比较野生型植株和突变体植株的气孔开放速率。
【解析】
【分析】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光反应发生场所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色素吸收、传递和转换光能,并将一部分光能用于水的光解生成NADPH和氧气,另一部分光能用于合成ATP,暗反应发生场所是叶绿体基质中,首先发生二氧化碳的固定,即二氧化碳和五碳化合物结合形成两分子的三碳化合物,三碳化合物利用光反应产生的NADPH和ATP被还原。
【小问1详解】
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捕获光能的色素就分布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光反应中光合色素吸收光能后先转变为化学能,储存在ATP和NADPH中。
【小问2详解】
夜间为了减少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的喜好,应适当降低温度以提高农作物产量。
【小问3详解】
①与白光处理组相比,蓝光处理组叶肉细胞对CO2的吸收量高、气孔导度大,但胞间CO2浓度低,所以与白光处理组相比,蓝光处理组的叶肉细胞对CO2的利用率高。
②由题意可知,突变体植株的保卫细胞中能大量表达K+通道蛋白,野生型植株的K+通道蛋白相对较少,又由于蓝光照射后,可激活保卫细胞内的系列生理过程,引发其细胞膜上内向K+通道打开,K+大量内流,有利于气孔张开。所以若要探究增加K+通道蛋白能否提高气孔开合速率,可将野生型植株和突变体植株置于蓝光下照射,检测野生型植株和突变体植株的气孔开放速率,从而说明增加K+通道蛋白与气孔开放速率的关系。
18、陆羽《茶经》曰:“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香宁静却可以致远,茶人淡泊却可以明志。饮茶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茶叶。但茶树的萌芽生长是有季节性的,且与其品种、生长的海拔高度、气候条件以及茶园的管理都有一定关系,尤其是茶园的施肥修剪,技术调节措施等是调整采摘期的关键,请回答下列与茶有关的问题:
(1)茶一般用茶树的顶芽和幼叶制成。采茶主要集中在春、秋两季。随着采摘批次的增加,新梢(新芽)的数量会大大增加,从激素调节的角度看,原因是___。
(2)我国幅员辽阔,产茶区域不仅仅局限于南方,但受环境(如气候、土壤)的影响不同茶区的树形、叶形不同。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角度,如何确定不同区域的茶树是否属于同一物种?看它们之间是否有___。
(3)茶树常采用扦插繁殖-研究小组为探究不同浓度的三十烷醇(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茶树插条生根的影响,完成了一组预实验,结果如图。
①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
②从预实验的结果可知,三十烷醇对茶树插条生根的作用是______(填作用特点)。
③若要探究三十烷醇促进茶树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还应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增设浓度梯度更小的实验组,从图中数据判断,三十烷醇浓度的取值应设在___ppm范围内。
【答案】(1)解除了顶端优势
(2)生殖隔离
(3) 三十烷醇的浓度 在浓度较低时促进生根,在浓度过高时会抑制生根 8~15
【解析】
【分析】顶端优势的原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在侧芽部位积累,使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高,抑制侧芽发育成枝条,摘除顶芽可以暂时阻断侧芽部位生长素的来源而消除顶端优势。
【小问1详解】
采茶过程中摘除顶芽后,侧芽部位生长素来源被暂时阻断,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降低,顶端优势解除,侧芽发育,新梢数量增加。
【小问2详解】
在自然状态下能相互交配产生可育后代的个体属于同一物种,形成新物种的标志是出现生殖隔离,故确定不同区域的茶树是否属于同一物种的依据是看它们之间是否有生殖隔离,判断不同区域的茶树是否属于同一物种。
【小问3详解】
①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不同浓度的三十烷醇(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茶树插条生根的影响,自变量是三十烷醇的浓度。
②从预实验的结果可知,和对照组(三十烷醇浓度为0)相比,低浓度(三十烷醇浓度为8、12、15)组生根数较多,促进茶树生根,高浓度(三十烷醇浓度为20)组生根数较少,即抑制茶树生根,由此推测三十烷醇对茶树插条生根作用具有两重性,即在一定范围内,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
③分析题图可知,三十烷醇溶液为8ppm时生根数量是45.5,12ppm时是52.0,15ppm时是23.0,因此三十烷醇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宜浓度在8~15ppm之间,故探究三十烷醇促进茶树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还应增设浓度在8~ 15ppm的实验组。
19、在热带雨林中,切叶蚁切割红木属植物叶子,用于培养白环菇属的真菌,真菌长出微小的蘑菇可为切叶蚁提供食物。在森林中还生活着具有腐尸臭味凯氏大王花,它没有叶子只有花,身体的其余部分侵入到一种藤本植物的组织中获得养料。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上述生物中属于消费者的有__________,其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是__________。
(2)与草原相比热带雨林的抵抗力稳定性__________。若热带雨林被小范围破坏后,在较短时间内可以恢复到原状,这属于__________ 演替,原因是__________。
【答案】(1)切叶蚁##凯氏大王花 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2) 高 次生 具备良好的土壤条件及较多的植物繁殖体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就是无机环境,主要包括土壤、水、阳光、空气等。生物部分就是生物群落,根据各种生物取得营养和能量的方式,以及在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中所发挥的作用,可以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大类群。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多少及营养结构(即食物链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若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高越高,营养结构越复杂,则其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小问1详解】
由题干可知,切叶蚁以某种蘑菇为食,不能利用CO2合成有机物,因此其不是生产者,也不是分解者,属于消费者;凯氏大王花,它没有叶子只有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不是生产者,且其部分身体侵入到一种藤本植物的组织中获得养料,与该藤本植物为寄生关系,其为寄生者,因此属于消费者。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可以加快物质循环,同时还有利于植物传粉与种子的传播,在题干的实例中,只体现出其加快物质循环的作用。
【小问2详解】
抵抗力稳定性与物种丰富度、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与草原相比,热带雨林的生物多样性较高,营养结构更加复杂,因此抵抗力稳定性更高。热带雨林在遭受小范围破坏后,仍然保留有良好的土壤条件,土壤中也具有多种植物繁殖体,因此其演替的起点不是没有任何生物,所以属于次生演替。
20、菠菜雌性个体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雄性为XY。菠菜的叶有戟形和卵形,由等位基因A、a控制:菠菜的种子形态可分为有刺种与无刺种,由等位基因B、b控制。现有菠菜杂交实验及结果如下表,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性状中显性性状是__________,这两种性状的遗传__________(填“遵循”或“不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
(2)F1雌雄个体随机交配,后代出现卵形叶的概率为___________。
(3)菠菜的根的颜色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表现为红色和白色。利用该性状的纯合个体,设计实验确定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染色体上,写出实验思路,并预期结果及结论___________。
【答案】(1)戟形和有刺种 遵循 控制叶形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而控制种子形态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
(2)1/4
(3)实验思路:
选择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雌雄个体进行正交和反交,观察并统计后代的性状表现。
预期结果和结论:
若正交和反交结果不一致,则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若结果一致,则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解析】
【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小问1详解】
亲本表现型为戟形的雌雄个体杂交,后代无论雌雄均表现为戟形∶卵形=3∶1,说明戟形对卵形为显性,且相关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无刺种(雌)和有刺种(雄)杂交,后代中雄性均表现为无刺种,雌性均表现为有刺种,说明性状表现与性别有关,相关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有刺种对无刺种为显性。即显性性状为戟形和有刺种;综合分析可知,基因A/a、B/b为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它们的遗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小问2详解】
结合题(1)分析可知,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AaXbXb、AaXBY,若只考虑控制叶形的基因,则F1个体的基因型为1AA、2Aa、1aa,该群体中雌雄个体随机交配,由于群体中配子的种类和比例为A∶a=1∶1,则后代出现卵形叶的概率为1/2×1/2=1/4。
【小问3详解】
菠菜的根的颜色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表现为红色和白色。利用该性状的纯合个体,设计实验确定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染色体上,由于不知道相对性状的显隐关系,因此可根据常染色体和伴性遗传的特点设计实验,即选择相对性状的雌雄个体进行正、反交,产生足够多的后代,观察并统计后代的性状表现。设相关基因用D/d表示,若正交和反交结果不一致,即性状表现性别有关,则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亲本的基因型为XDXD和 XdY、XdXd和 XDY);若结果一致,即性状表现与性别无关,则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亲本的基因型为DD和dd)。
21、科学家将tetX基因(四环素降解酶基因)和pET28a质粒结合,导入大肠杆菌,通过发酵可生产四环素降解酶。某DNA分子上tetX基因片段附近和pET28a质粒上限制酶酶切位点如图1所示,其中BamHI的识别序列为5'G↓GATCC3',NdeI的识别序列是5'CA↓TATG3'。图2表示利用PCR技术从某DNA中获取tetX基因的一个环节。回答下列问题:
(1)基因转录时,3'端在启动子端的单链充当模板,为保证tetX基因能用β链充当转录模板,设计引物时最好在图2所示引物I的5端方框位置添加3'___________5'序列,经PCR扩增后,获得足量目的基因片段,再用___________酶切割质粒和tetX基因两端,从而构建重组质粒。
(2)某同学用PCR仪扩增tetX基因时,加入(2n-1)对引物,引物I(3'CGCGAA…AATGC5')和引物Ⅱ(5'CACTC…GCGCTT3')各半,其他条件符合要求,发现最终产物中tetX基因数量远少于2n个,试从所用引物I和引物Ⅱ序列的角度,分析原因___________,这种情况的存在,也是PCR产物需要利用___________进行鉴定的原因之一。
(3)tetX基因随上述重组质粒进入大肠杆菌中稳定存在并表达的过程称为____________。充当受体菌的大肠杆菌应____________(“抗”或“不抗”)卡那霉素,在含卡那霉素的培养基上能形成菌落的受体菌中未必含tetX基因,原因是__________。
【答案】(1) GTATAC BamHⅠ和NdeⅠ
(2)复性时,部分引物Ⅰ和引物Ⅱ的3'端序列可以相互配对形成双链,升高温度后它们未配对的部分可互为模板进行延伸 (琼脂糖)凝胶电泳
(3)转化 不抗 只转入未携带tetX基因的pET28a质粒的大肠杆菌也可以在含卡那霉素的培养基中存活
【解析】
【分析】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小问1详解】
据图1可知,tetX基因内部存在Sap Ⅰ的识别序列,在构建重组质粒时不能使用限制酶Sap Ⅰ切割目的基因,pET28a质粒上含有限制酶Sap Ⅰ、BamH I、Nde I识别序列,为防止质粒自身环化,应该用双酶切,因此采用BamH Ⅰ和Nde Ⅰ切割质粒,但tetX基因两端并没有这两种酶的识别序列,因此设计引物PCR扩增该基因时,需要构建这两种酶识别序列,由题干信息“基因转录时,3'端在启动子端的单链充当模板,”为保证tetX基因能用β链充当转录模板,设计引物时最好在图2所示引物I的5端方框位置添加NdeI的识别序列,即引物I的5端方框位置添加3'GTATAC5'序列(NdeI的识别序列是5'CA↓TATG3',两者互补)。
【小问2详解】
扩增目的基因形成2n个,需要引物(2n-1)对引物,据题意可知,引物I序列为3'CGCGAA…AATGC5',引物Ⅱ序列为5'CACTC…GCGCTT3',他们3'端序列可以相互配对形成双链,在PCR复性时,部分引物Ⅰ和引物Ⅱ的3'端序列可以相互配对形成双链,升高温度后它们未配对的部分可互为模板进行延伸,这样引物没有用来扩增tetX基因,因此加入(2n-1)对引物,最终产物中tetX基因数量远少于2n个。引物片段通常较目的基因短,这种情况下引物扩增出来的DNA比目的基因扩增出来的DNA短,可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将其区分出来。
【小问3详解】
etX基因随上述重组质粒进入大肠杆菌中稳定存在并表达的过程称为转化。据图1可知,质粒上含有标记基因是卡那霉素抗性基因,据此来筛选重组质粒,因此为排除大肠杆菌自身含有卡那霉素抗性基因的影响,充当受体菌的大肠杆菌应不抗卡那霉素。只转入未携带tetX基因的pET28a质粒的大肠杆菌也可以在含卡那霉素的培养基中存活,因此在含卡那霉素的培养基上能形成菌落的受体菌中未必含tetX基因。实验名称
实验操作或目的
A
提取和分离绿叶中色素实验
可用单层尼龙布来过滤研磨液
B
探究重金属Cu2+对淀粉酶活性影响实验
可通过斐林试剂来鉴定淀粉是否被分解成还原糖
C
探究扦插枝条生根最适生长素浓度实验
预实验目的是为正式实验摸索条件和减少实验的误差
D
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
先盖上盖玻片,再在盖玻片一侧滴加培养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
亲本表型
F1表型及比例
戟形无刺种(雌)
戟形有刺种(雄)
卵形有刺种(雌)1/8
戟形有刺种(雌)3/8
卵形无刺种(雄)1/8
戟形无刺种(雄)3/8
(解析版)-【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生物模拟卷(安徽专用): 这是一份(解析版)-【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生物模拟卷(安徽专用),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67,10,90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解析版) 备战2024年高考生物模拟卷(贵州专用): 这是一份(解析版) 备战2024年高考生物模拟卷(贵州专用),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6比15,00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05(解析版) 备战2024年高考生物模拟卷(吉林专用): 这是一份05(解析版) 备战2024年高考生物模拟卷(吉林专用),共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