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话明月,千里共婵娟(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主题班会通用
展开1、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让学生了解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以及中秋节的来历,中秋节的民间传说,中国各地过中秋的风俗等知识。
2、积累与“月”有关的古诗词。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了解中秋节的来历,中秋节的民间传说,以及各地过中秋的风俗。
2、积累与“月”相关的古诗词。
难点:
1、通过“中秋节”主题班会初步让学生理解中国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真正了解中秋节,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感情。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论法、启发法、绘画法、直观演示法、自主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说中秋来历
1、播放《花好月圆》视频,营造中秋氛围。
2、老师引出本次班会主题——中秋话明月,千里共婵娟。
老师:同学们,刚刚我们一起看了《花好月圆》的沙画视频,大家想到了什么?对,视频中的节日就是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从2008年开始,国家把这个节日定为法定节假日,可以休息一天。由此可以看出,国家对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的重视。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中秋话明月,千里共婵娟”主题班会,感受中秋的味道。让我们进入今天主题班会的第一个环节,说中秋来历。有请我们的小主持人介绍中秋节的由来。
3、主持人介绍中秋节的由来。
主持人:中秋节,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为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古时称为“仲秋”,因处于秋季之中和八月之中,故民间称为“中秋”。
老师:哦,那你知道中秋节还有什么别称吗?
主持人:我知道啊!中秋节又称秋夕、八月节、夕节、月节、团圆节、女儿节。
老师: 你知道的可真多!是的,因为八月十五的月亮最圆,象征团圆,所以也叫团圆节。它起源于魏晋时期,在唐朝初期成为我们国家固定的节日,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传统节日呢!
二、听中秋故事
1、主持人引:了解了中秋节的来历,我们马上进入听中秋故事的环节。大家都听过嫦娥奔月的故事,而关于中秋节的传说还有很多,谁来给大家讲讲有关中秋的其他传说或者民间故事呢?
2、老师:请大家注意听故事的要求:1)专注;2)耐心;3)尊重;4)移情(把自己至于说话者的位置,努力理解说话者想表达的含义)。
学生讲述不同版本的传说。(吴刚伐桂、玉兔捣药)
3、老师小结:你们可真是爱学习的孩子,知道的可真不少,除了刚刚讲的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外,还有玄宗揽月、貂蝉拜月、朱元璋月饼起义、李白月下独酌等等。这些美好的传说有的带有神话色彩,但它们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体现。
三、话中秋习俗
1、主持人引:听完了中秋的故事,让我们去了解一下中秋节的习俗吧!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中秋节这一天,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灯塔、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下面,让我们掌声有请“嫦娥姑娘”为大家介绍我国中秋节有趣的传统习俗。
“嫦娥姑娘”上台介绍部分中秋节的传统习俗。(《拜月娘》《玩花灯》)
老师相机播放图片。
2、老师:感谢“嫦娥姑娘”给我们带来的分享。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也同样影响着周边许多国家和地区,他们也有庆祝中秋节的习俗,如:1)韩国中秋节习惯吃“松糕”(有点类似月饼的食物);2)泰国,八月十五,男女老少都要参拜月亮;3)越南的中秋节,各地都要举行花灯节。(课件出示相关图片)
四、品中秋诗韵
(一)欣赏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1、主持人引:了解了中秋的习俗,我们再来品一品中秋诗韵吧!“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团圆节这份思念自然会更加浓烈,尤其是一轮明月高高的挂在天空,引得无数诗人情不自禁的地对月吟诵,以此来表达思念之情。
课件出示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同时播放背景音乐《明月几时有》的伴奏。
2、 主持人:像这首《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更是其中的佳作。这是丙辰年的中秋节(指公元1076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他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下了这首词,表达对弟弟苏辙的思念之情。
3、老师:看着这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老师忍不住想来读一读了,同学们可要认真听哦,看看能不能品出苏轼对弟弟的思念之情。
(老师范读,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这首词。)
4、老师小结:同学们都是小小朗诵家,读得可真有感情。老师也感受到了那份思念之情。
5、主持人:苏轼用月来表达自己对弟弟的思念之情,那你还知道哪些与“月”有关的诗句吗?我们来个小型诗歌朗诵会吧,比一比,看谁积累的诗歌多!
(二)积累以“月”为题材的古诗词
1、指名学生背诵已知的与“月”相关的古诗词。
2、老师补充部分学生没有说到的内容。
老师:大家积累的古诗词可真丰富呀!老师也收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课件出示与“月”有关的古诗词。)
1)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唐 白居易《暮江吟》)
2)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三国魏 曹植《怨歌行》)
3)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唐 陈子昂《春夜别友人》)
4)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 张九龄《望月怀远》)
5)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唐 李白《把酒问月》)
6)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 王建《十五夜望月》)
7)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唐 李白《忆山东二首》)
五、享中秋味道
1、聊中秋,重温“中秋味道”。
(1)主持人:刚刚的品诗韵可真是精彩,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分享中秋的味道吧!中秋节,苏轼是饮酒作诗表达对弟弟的思念之情,今年的中秋节你们又是怎样过的呢?
学生回答。
(2)老师:刚刚有同学说到,中秋节这天家里人会一起包粽子,吃粽子。没错,过中秋吃粽子,是我们嘉禾一个独特的中秋习俗,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相传当时,嘉禾籍的太平军将士靠着粽子解决了肚子问题而成为了英雄,从那时起,嘉禾就兴起了在中秋节包粽子的习俗,并一直流传至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秋粽”。今天,咱们班就有生活小能手将给大家现场展示如何包粽子,让我们掌声有请。
(2)学生代表上台展示,同时播放学生过节“包粽子”的图片。
老师相机总结:咱们的生活小能手可真了不起,希望我们在生活中能多看多学,都成为生活中的小能手。再一次把掌声送个她们。
2、画月饼,感受月饼的寓意。
(1)主持人介绍月饼的由来。
主持人:咱们的中秋节除了吃粽子,月饼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种美食。月饼象征着团圆和睦,古代月饼被作为祭品于中秋节所食。据说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始于唐朝。北宋之时,这种饼被称为“宫饼”,在宫廷内流行,但也流传到民间,当时俗称“小饼”和“月团”。发展至今,月饼的品种更是五花八门,风味也因地各异。其中京式、苏式、广式、潮式等月饼为我国南北各地的人们所喜爱。
(2)屏幕出示月饼实物图,学生仔细观察月饼的外形及图案。
老师:刚刚我们了解了月饼的由来,大家是否想自己动手设计一个专属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月饼呢?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动手画一画吧!
(3)学生动手设计一个别致、独特的月饼造型或图案。(播放轻快的背景音乐)
(4)作品欣赏。
现场展示,由学生自己讲解设计意图。
3、老师小结:同学们,你们的设计都太有有创意了,真是了不起的艺术家!相信你们以后一定会有更多的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作品!
六、课堂总结
1、主持人对本次班会活动做出总结。
主持人:同学们,今天我们的班会活动通过说中秋来历、听中秋故事、话中秋习俗、品中秋诗韵、享中秋味道五个环节学习了中秋节的有关知识。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除了中秋节,我们还有:除夕、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等传统佳节,它们也和中秋节一样有着特定的来历、意义和庆祝方式,这些都值得我们去好好了解和学习。
2、结束语:(播放苏轼的《水调歌头》)
老师:是啊,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我们都应该好好学习,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美好的时光带给了我们无限的快乐,也留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感谢同学们的热情参与,相信我们的明天会更美好。今天的班会就到这里。
七、课后作业布置
1、积累与“月”有关的古诗词。
2、用你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本次班会活动的感受,可用文字记录,也可以画一幅以中秋为主题的画或者手抄报等。
传统节日——中秋季(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主题班会通用: 这是一份传统节日——中秋季(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主题班会通用,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猜谜导入,激发兴趣,中秋由来,七嘴八舌话中秋,出示一篇小范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学会赞美(教学设计)(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主题班会通用: 这是一份学会赞美(教学设计)(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主题班会通用,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设计意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秋节(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主题班会通用: 这是一份中秋节(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主题班会通用,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猜灯谜,赏中秋,话中秋,闹中秋,课堂小结,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