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能力探究训练题(专题1——专题8)(74份)
-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能力探究训练题专题一先秦至秦汉时期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主题二家国同构__早期国家的治理与特征 试卷 0 次下载
-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能力探究训练题专题一先秦至秦汉时期第二课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主题一交融与变革__华夏认同与经济政治转型 试卷 0 次下载
-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能力探究训练题专题一先秦至秦汉时期第三课秦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主题一缔造一统__秦朝的统一及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试卷 0 次下载
-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能力探究训练题专题一先秦至秦汉时期第三课秦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主题二传承创新__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与国家治理 试卷 0 次下载
-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能力探究训练题专题一先秦至秦汉时期第四课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主题一统一与强盛__西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试卷 0 次下载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能力探究训练题专题一先秦至秦汉时期第二课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主题二文化奠基__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展开
这是一份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能力探究训练题专题一先秦至秦汉时期第二课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主题二文化奠基__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共2页。
史料 春秋战国时期空前的战乱动荡和社会变革为各个阶层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阐释自己的学说提供了空前的历史舞台。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著书立说,相互论辩又相互影响,有力地促进了学术文化的繁荣。诸子的理论虽然各成一家,但在其学说的立足点及关注对象方面又有趋同之处,如在其学说中体现出来的入世精神及对于基本伦理、哲学问题的关注,等等。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 新知识》
据史料指出,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和特点是什么?结合所学说明其影响。
试答:
[提示] 背景:百家争鸣局面是社会大变革、大动荡的产物。特点:不同学派之间既相互批驳又相互吸收,各成一家,但又具有相通性。影响: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是中华民族的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唯物史观——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思想上的反映
(1)政治变动:社会动荡不安,诸侯国林立纷争,兼并战争不断。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士阶层崛起。
(2)经济发展: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促进了小农经济形成、工商业繁荣和城市兴盛,传统的社会秩序受到猛烈冲击。
(3)文化下移:“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由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致使“私学勃兴”。
(4)学术自由:在各国竞相改革的风潮中,拥有文化知识的士人四处游说、讲学,极大地开阔了自身视野,促使了他们独立思考,从事创造性的探索。
史料证史——诸子百家的主张与治国理念
史料一 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
——摘编自《荀子》
“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
——摘编自《韩非子》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摘编自《墨子》
史料二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
——摘编自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
(1)根据史料一,指出儒、法、墨三家的思想主张。
试答:
(2)你如何认识史料二中司马迁的“不可易”“不可废”“不可改”的观点的内涵?
试答:
[提示] (1)主张:儒家的“仁政”思想;法家的严刑峻法治理国家的思想;墨家的“兼爱”思想。
(2)儒家的维护统治秩序“不可易”,墨家的讲求实际功利“不可废”,法家的加强君主集权,维护等级尊卑“不可改”。
历史解释——诸子百家之“争鸣”
治国理念
儒家主张“仁政”“德治”,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道家主张“无为而治”
社会伦理
孟子主张人性善,而荀子、韩非子主张人性恶
天人观念
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老子和庄子主张顺应自然,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人生态度
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主张“逍遥”,强调“超脱”;墨家提倡“非命”,即不从命;阴阳家提出“天命观”
人际关系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儒家主张尊卑有序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知识必备训练题专题一先秦至秦汉时期第五课先秦至秦汉的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共4页。
这是一份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知识必备训练题专题一先秦至秦汉时期第三课秦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共2页。
这是一份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知识必备训练题专题一先秦至秦汉时期第二课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