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好题精练专题(65份)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好题精练专题一先秦至秦汉时期第六课先秦至秦汉的经济生活与文化传承
展开
这是一份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好题精练专题一先秦至秦汉时期第六课先秦至秦汉的经济生活与文化传承,共3页。
(2023·高考北京卷)中国传统音乐以宫、商、角、徵、羽为五声音阶。《史记·乐书》记载:“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闻商音,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音,使人恻隐而爱人;闻徵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这一表述体现了中华文化( )
A.重视选贤任能 B.尊重个性自由
C.强调多元互鉴 D.注重仁义道德
解析:选D。据题干材料中的温舒广大、方正好义、恻隐爱人、乐善好施、整齐好礼等信息可知,都是强调传统音乐五音对人品行修养方面的影响,故选D项。材料中未提及五音与人才选拔方面的关系,排除A项;题干所述五音的影响是针对人心性养成的,非突出人的个性自由,排除B项;多元互鉴是指不同文化或文明形态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借鉴,材料只涉及中国传统音乐五音的功能问题,排除C项。
命题点2 汉武帝经济制度的特点
(2022·高考湖南卷)汉武帝南征北伐,东巡西幸,奢靡无度,致府库告竭,遂用聚敛之臣,“至于卖爵、更币、算车船、租六畜、告缗、均输、盐铁、榷酤,凡可以佐用者一孔不遗,独于田租不敢增益”。武帝此举( )
A.体现以农为本 B.服务于汉初战事
C.意在藏富于民 D.解决了财政危机
解析:选A。根据“独于田租不敢增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统治者视农业为国本,不敢增加田租是为了避免动摇国本,A项正确。汉武帝敛财不仅是为了战事,还有满足巡幸和奢侈挥霍的原因,排除B项;汉武帝推行各种政令,其本质的目的不是“藏富于民”,而是要充盈国库,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汉武帝的措施“解决了”财政危机,排除D项。
命题点3 汉代长江以南经济的发展
(2021·高考全国乙卷)
西汉末、东汉中期部分地区民户数量表
单位:户
据表可知,在此期间( )
A.长江以南经济发展加速
B.豪强大族势力没落
C.南北经济的不平衡加剧
D.个体农耕经济衰退
解析:选A。从表格信息看,与西汉末年相比,东汉中期长江以南的豫章、零陵地区民户数量大大增加,这说明在此期间长江以南经济发展加速,故选A项。东汉时期豪强大族势力强大,故B项错误;东汉中期北方代郡、太原等地的民户数量大大减少,而南方豫章、零陵地区民户数量大大增加,从侧面说明南北经济的不平衡相对缓解,故C项错误;表格数据无法说明个体农耕经济的变化,故D项错误。
命题点4 汉代的经济制度
汉初,各郡国每年都要向中央交纳一定的实物贡输,由于路远费烦,贡品多有损坏,往往得不偿失。汉武帝元鼎二年,规定各郡国把贡品按当地市价折合成土特产品,上缴当地均输官,均输官负责分类,运往京师或缺少这类产品的地区出售。上述改革( )
A.活跃了商品流通
B.保障了商人利益
C.冲击了自然经济
D.增加了百姓负担
解析:选A。由材料“均输官负责分类,运往京师或缺少这类产品的地区出售”可知政府参与商业经营活动,进一步活跃了商品流通,故选A项。政府参与商业活动,官营贸易与民争利,抑制了商人利益,排除B项;近代西方列强的入侵冲击了自然经济,排除C项;由材料“各郡国把贡品按当地市价折合成土特产品”可知减轻了百姓负担,排除D项。
命题点5 古代传统文化的内涵
(2024·揭阳模拟)周朝建立后,统治者反复强调“用保乂民”“用康保民”“唯民其康乂”“惠康小民”,文献中还有“裕民”“民宁”“恤民”等相关记载。这些言论和记载( )
A.旨在强调对小农经济重视
B.体现出浓厚的民本观念
C.说明周朝放弃了鬼神思想
D.确保了周朝的长治久安
解析:选B。据材料信息可知,统治者反复强调民众的重要性,体现出浓厚的民本观念,故选B项。
命题点6 文化传承的载体
(2024·广州模拟)胡适认为:“《春秋》只可当作孔门的参考书,却不可当作模范的史书。《春秋》的宗旨在于写个人心中对实事的评判。”下列选项可以解释胡适观点的是( )
A.《春秋》不能算作史书,没有继承意义
B.《春秋》开启历史作为道德载体的传统
C.史学以求是为要,评判的历史不是历史
D.史学以求真为旨,价值观入史不宜过多
解析:选B。据材料“《春秋》的宗旨在于写个人心中对实事的评判”并结合所学“春秋笔法,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可以得出,《春秋》开启历史作为道德载体的传统,所以才有了胡适这一番言论,故选B项。郡名
西汉末
东汉中期
代郡(今河北、山西间)
56 771
20 123
太原(今属山西)
169 863
30 902
南阳(今河南南部及湖北、陕西部分地区)
359 316
528 551
汝南(今河南东南、安徽西北)
461 587
404 448
豫章(今属江西)
67 462
406 496
零陵(今湖南、广西间)
21 092
212 284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通练透】 专题一 先秦至秦汉: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专题检测卷),文件包含专题一先秦至秦汉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试卷版docx、专题一先秦至秦汉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模块一 中国古代史 专题01 先秦至秦汉 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考试易错题(新高考专用)(含解析),共39页。
这是一份专题通关卷(一) 先秦秦汉时期,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