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下册2.预测课时练习
展开这是一份苏教版四年级下册2.预测课时练习,文件包含2024年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八校联考模拟预测科学试题原卷版docx、2024年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八校联考模拟预测科学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考生须知:
1.全卷共四大题,34小题,满分为16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全卷分为卷Ⅰ(选择题)和卷Ⅱ(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3.请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
4.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O—16;S—32;Cl—35.5;Ca—40;Fe—56。
5.本卷不能使用计算器,计算中g取10牛/千克。
卷Ⅰ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15小题,1~10题每小题3分,11~15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 2024年伊始,持续的霾天,让人体会到“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的重要性。下列做法符合这一要求的是( )
A. 严禁燃放鞭炮,减少空气污染
B. 秸秆焚烧还田,增加农田肥料
C. 大量使用化肥,增加粮食产量
D. 废弃电池深埋,防止土壤污染
【答案】A
【解析】
【详解】A、燃放鞭炮会产生大量的烟尘和有害气体而造成空气污染,因此禁止燃放鞭炮,减少空气污染,故符合要求;
B、焚烧秸秆会产生大量的烟尘和有害气体,加重空气污染,故不符合要求;
C、大量使用化肥,会污染水体和土壤等,故不符合要求;
D、废旧电池深埋,会造成水体和土壤污染,废弃电池应回收处理,可防止土壤污染,故不符合要求。
故选A。
2. 电流通过导体会将电能转化为热能,这是电流的热效应。下列用电器利用电流热效应工作的是( )
A. 电视机B. 电冰箱C. 平板电脑D. 电饭煲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电视机工作时,将电能转化为光能和声能,不是根据电流的热效应工作的,故A不符合题意;
B.电冰箱工作时主要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不是利用电流热效应工作的,故B不符合题意;
C.平板电脑工作时,主要将电能转化为光能和声能,不是根据电流的热效应工作的,故C不符合题意;
D.电饭锅主要是把电能转化为内能,是利用电流的热效应工作的,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3. 生活在西藏等高原地区的人刚到江浙等低海拔地区,会由于摄入过多的氧而发生醉氧,原因是高原地区生活的人的血液含有较多成分的( )
A. 无机盐B. 白细胞C. 血小板D. 红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细胞由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组成。
【详解】白细胞能够吞噬病菌,具有防御作用;血小板有止血和加速凝血的功能;红细胞里有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叫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在氧含量高的地方,与氧容易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又与氧容易分离;血红蛋白的这一特性,使红细胞具有运输氧的功能。高原地区含氧量低,与此相适应,居住在高原地区的人体内红细胞的数量很高,这样,参与运输氧的红细胞的数量增多,可以运输更多的氧,来满足人体对氧气的需要。因此生活在西藏等高原地区的人刚到江浙等低海拔地区,会由于摄入过多的氧而发生醉氧,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4. 金华八婺各地拥有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下列相关非遗产品制作过程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 古婺青瓷B. 浦江剪纸C. 东阳木雕D. 永康锡雕
【答案】A
【解析】
【详解】A、烧制瓷器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剪纸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木雕雕刻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锡雕雕刻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A。
5. 日常生活中会用到很多工具,下列工具在正常使用时,属于费力杠杆的是( )
A. 筷子B. 园艺剪
C. 喷水壶压缩手柄D. 水龙头的扭柄
【答案】A
【解析】
【详解】A.筷子在使用时,动力臂小于阻力臂,是费力杠杆,故A符合题意;
B.园艺剪在使用时,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是省力杠杆,故B不符合题意;
C.喷水壶压缩手柄在使用时,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是省力杠杆,故C不符合题意;
D.水龙头的扭柄属于轮轴,相当于可连续转动的杠杆,动力臂大于阻力臂,可以省力,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6. 为了解决塑料污染问题,科学家利用各种材料发明了可降解塑料,如利用淀粉制成可食用“淀粉吸管”。“淀粉吸管”在消化道中被分解的部位是( )
A. 口腔和胃B. 口腔和小肠
C. 胃和小肠D. 小肠和大肠
【答案】B
【解析】
【分析】食物在消化道里被分解成小分子物质的过程叫消化。营养物质由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叫做吸收。淀粉的消化开始于口腔,在口腔中淀粉被唾液淀粉酶分解成麦芽糖,进入小肠后被肠液和胰液彻底分解成葡萄糖。蛋白质的消化开始于胃,在胃中胃液对蛋白质进行初步消化,进入小肠后被肠液和胰液彻底分解成氨基酸。脂肪的消化开始于小肠,脂肪先被胆汁乳化成脂肪微粒,最后被肠液和胰液彻底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详解】AC.胃有贮存食物和磨碎食物的功能,并能初步将蛋白质消化为多肽,蛋白质完全消化在小肠,AC错误。
B.“淀粉吸管”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的消化从口腔开始,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能够将部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当淀粉和麦芽糖进入小肠后,由于小肠中的胰液和肠液中含有消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酶,淀粉等糖类物质在小肠内被彻底消化为葡萄糖,所以“大米吸管”主要成分在消化道中被分解的部位是口腔和小肠,B正确。
D.大肠没有消化功能,但能够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而绝大部分营养物质是由小肠吸收的,D错误。
故选B。
7. 人体各消化腺产生的消化液的pH值各不相同,对杀灭进入消化道的微生物起到重要作用,下列消化液的正常pH值如下,其中酸性最强的是( )
A. 唾液(pH:6.6~7.1)B. 胃液(pH:0.9~1.5)
C. 胆汁(pH:7.1~7.3)D. 胰液(pH:7.5~8.0)
【答案】B
【解析】
【分析】当溶液的pH等于7时,呈中性;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且pH越小,酸性越强;当溶液的pH大于7时,呈碱性,且pH越大,碱性越强。
【详解】A、唾液的pH为6.6-7.1,可能显酸性、中性或碱性;
B、胃液的pH为0.9-1.5,小于7,显酸性;
C、胆汁的pH为7.1-7.3,大于7,显碱性;
D、胰液的pH为7.5-8.0,大于7,显碱性;
根据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且pH越小,酸性越强,胃液的pH最小,酸性最强。
故选B。
8. 如图所示为小金和小丽一起坐在秋千凳上从最高点下摆到最低点的过程,已知小金的重力大于小丽,不计摩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整个过程中,两人的动能越来越小
B. 该过程中,两人的机械能越来越小
C. 该过程中,小金比小丽重力做的功多
D. 该过程中,小金比小丽重力做功慢
【答案】C
【解析】
【详解】A.从最高点下摆到最低点的过程中,两人的质量不变,速度增大,动能增大,故A错误;
B.从最高点下摆到最低点的过程中,由于不计摩擦,不用克服摩擦做功,所以两人的机械能不变,故B错误;
C.在此过程中,两人下落的高度相同,小金的重力大于小丽的重力,根据W=Gh可知,小金比小丽重力做的功多,故C正确;
D.在此过程中,两人下落的时间相同,小金比小丽重力做的功多,根据可知,小金的功率大于小丽的,因此小金比小丽重力做功快,故D错误。
故选C。
9. 人体的免疫方式多种多样,如图人体免疫方式中,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
【分析】(1)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功能和免疫的特点如表:
(2)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人人都有,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包括第一、二道防线。
(3)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是患过这种病或注射过疫苗后获得的。
【详解】AC.皮肤和黏膜阻挡病原体的侵入、溶菌酶溶解病原体,都属于第一道防线,因此都是非特异性免疫,AC不符合题意;
B.抗体消灭抗原,是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B符合题意。
D.吞噬细胞能吞噬和消灭侵入人体的病原体,是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0. 在进行“探究稀硫酸与氧化铜的反应”实验中,下列操作错误的是( )
A. 取极少量氧化铜B. 倒少量稀硫酸
C. 点燃酒精灯D. 加热
【答案】C
【解析】
【详解】A、取用粉末状药品,试管倾斜(或平放),用药匙或纸槽把药品送到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正确;
B、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试管要倾斜,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试管口,正确;
C、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禁止用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要用火柴点燃酒精灯,错误;
D、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试管夹夹在中上部,用手拿试管夹的长柄,试管口斜向上,与水平方向大约成45°夹角,图正确。
故选C。
11. 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问题,很久以来便吸引着人们去探求,但也不断出现各种各样的争论。下列争论错误的是( )
A. 科学家推测,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
B. 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机会更多
C. 在地质年代较晚的地层中也可以找到低等生物的化石
D. 科学实验表明,原始地球上能产生生物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各种不同的证据的发现,人们对生命起源的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研究,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在地球形成的最初是没有生命的,在地球上生命发生之前,经历了由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的化学进化过程。米勒用实验验证了这一步。
【详解】A.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的物质,原始大气(包括水蒸气、氢、氨、甲烷等)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一些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逐渐形成了许多简单的有机物,最终经过复杂的变化、漫长的时间在原始海洋里终于演变出原始的生命,A正确。
B.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更容易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故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机会更多,B正确。
C.研究发现,不同的地层中埋藏着不同类型的生物化石:埋藏于较浅地层中的化石与现代生物结构比较相似,埋藏于较深地层中的化石与现代生物结构差别较大,并且越是古老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简单、低等。低等生物至今仍然存在,因此在地质年代较晚近的地层中也可能找到低等生物的化石,C正确。
D.科学实验表明,原始地球上尽管不能形成生物体,但能产生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D错误。
故选D。
12. 中国的瓷器制作工艺流传数千年,从晒坯到烧制,小小的瓷器见证了人类迈向文明的历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晒制泥坯时,泥坯温度越高,含有的热量越多
B. 烧制瓷器时,燃料燃烧越充分,其热值越大
C. 绘制泥坯时,釉料在泥坯表面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
D. 高温烧制时,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瓷器的内能
【答案】D
【解析】
【详解】A.热量是过程量,不能说含有热量,故A错误;
B.热值是燃料的一种特性,与燃料是否充分燃烧无关,故B错误;
C.绘制泥坯时,没有新物质生成,因此釉料在泥坯表面发生了物理变化,故C错误;
D.高温烧制时,瓷器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内能增大,因此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瓷器的内能,故D正确。
故选D。
13. 《天工开物》中记载了锡的冶炼方法:用木炭和锡砂(主要含)共同加热产生锡,最关键一步是“点铅勾锡”,即使锡较易熔化流出。如图所示为我国古代炼锡的过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木炭和锡砂中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B. 木炭和锡砂中的反应是利用了碳的氧化性
C. 混入少许铅使产物更易熔化是利用了合金熔点高
D. 我国古代也曾用铜置换锡的方法进行湿法冶炼
【答案】A
【解析】
【详解】A、高温下,木炭和锡砂中的反应生成锡和二氧化碳,此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故说法正确;
B、高温下,木炭使SnO2还原为Sn,木炭得到了氧,体现了木炭的还原性,故说法错误;
C、炼锡时,有关键的一步“点铅勾锡”,即加铅能形成合金,为熔点降低,使锡较易熔化流出,故说法错误;
D、铜不如锡活泼,所以铜不能将锡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故说法错误。
故选A。
14. 由于肾脏的血流丰富,肾脏便成为体内药物代谢和排泄的重要器官,同时,药物也会引起肾功能的改变,如甘露醇可降低肾小管对水的重新吸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肾小球是肾结构和功能基本单位
B. 血液流经肾小球可形成尿液
C. 原尿中的葡萄糖被肾小管重新吸收
D. 使用甘露醇会导致尿量减少
【答案】D
【解析】
【分析】(1)肾单位是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肾单位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肾小体包括呈球状的肾小球和呈囊状包绕在肾小球外面的肾小囊,囊腔与肾小管相通。
(2)尿的形成要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两个连续的过程。
【详解】A.肾单位是肾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包括肾小管、肾小球、肾小囊,A错误。
B.当血液流经肾小球和肾小囊壁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肾小球过滤到肾小囊中,肾小囊中的液体称为原尿,B正确。
C.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包括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C正确。
D.甘露醇可降低肾小管对水的重新吸收,使用甘露醇会导致尿量增加,D错误。
故选D。
15. 如图所示是超市常用的塑料袋封口夹电路原理图,电源电压为5V,电热丝。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设备利用电流的化学效应实现高温封口
B. 该设备电路正常工作时的功率为5W
C. 正常使用3s产生的热量为75J
D. 若使用时总将塑料袋烫坏,可以减小电热丝的阻值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电流通过电阻,因为电流的热效应,电阻发热产生热量,温度升高, 高温封口。故A错误;
B.根据可得,该设备电路正常工作时的功率为
故B错误;
C.根据欧姆定律可得,通过电阻的电流为
根据可得,正常使用3s产生的热量为
故C正确;
D.根据
可知,电压不变,要减小电阻产生的热量,应增大电热丝的阻值,故D错误。
故选C。
卷Ⅱ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有8小题,共40分)
16. 奥司他韦类药物可有效抑制“甲流”“乙流”等流感病毒,从而起到治疗流行性感冒的作用。治疗时口服磷酸奥司他韦,吸收后在肝脏等部位迅速转化为活性代谢产物,然后进入肺、支气管、鼻黏膜等部位,从而起到抗病毒作用。回答下列问题:
(1)从传染病角度分析,流感病毒属于流行性感冒______。
(2)奥司他韦活性代谢产物从肝脏进入到肺部,需要经过心脏______次。
【答案】 ①. 流感病毒 ②. 1
【解析】
【分析】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因此流行性感冒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患有传染病的人或动物是传染源,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详解】(1)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流感病毒是流行性感冒的病原体。
(2)血液循环路线如图所示:
根据血液循环图可知,药物进入血液经肝脏毛细血管→体静脉→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患病部位)。因此,奥司他韦活性代谢产物从肝脏进入到肺部,需要经过心脏1次。
17. 体育运动中蕴含着许多科学知识,如图所示有关撑杆跳高的过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运动员在助跑阶段,是为了增大其______能;
(2)运动员被撑杆向上弹起的过程中,撑杆的______主要转化为运动员的重力势能。
【答案】 ①. 动 ②. 弹性势能
【解析】
【详解】(1)[1]跳高运动员在比赛中都是先助跑一段距离后才起跳,改变的只是速度,而没改变运动员的质量,所以增加了运动员的动能。
(2)[2]运动员被撑杆向上弹起的过程中,运动员的高度增加,重力势能增大,撑竿的弹性势能减小,所以撑杆的弹性势能主要转化为运动员的重力势能。
18. 2023年10月26日,神州十七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飞船逃逸燃料使用复合材料联氨()和四氧化二氮()。回答下列问题:
(1)飞船构件及配件使用多种材料,其中船体大量使用国产第三代铝锂合金以减轻质量,主要利用了第三代铝锂合金的______的性质。
(2)飞船内部使用了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以防止产生POGO振动,其中橡胶属于______材料。
(3)联氨()和四氧化二氮()反应产物为氮气和水,具有反应释放能量多、动力强、易于储存等优点,还具有的优点是______。(答出一点即可)
载玻片
【答案】 ①. 密度小 ②. 合成 ③. 无污染(合理即可)
【解析】
【详解】(1)船体大量使用国产第三代铝锂合金,使飞机构件质量显著减轻,由于铝锂合金的密度更小,所以与同体积的普通铝合金相比其质量更小;
(2)橡胶是一种合成橡胶,属于合成材料;
(3)联氨()和四氧化二氮()反应产物为氮气和水,不会造成粉尘等污染等。
19. 如图为“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实验部分装置示意,请根据实验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维持小鱼正常呼吸,需要用______(填“酒精”“生理盐水”或“清水”)浸湿的棉絮将小鱼头部的鳃盖和躯干部包裹起来。
(2)观察尾鳍血管时,应选择使用______倍物镜的镜头。
【答案】 ①. 清水 ②. 低
【解析】
【分析】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时,判断小动脉、小静脉和毛细血管的依据是:从主干流向分支的血管是小动脉,血液流动的速度最快;由分支汇集而成的血管是小静脉,红细胞单行通过的是毛细血管,连通于最小的动脉和静脉之间。
【详解】(1)小鱼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来获得水中的溶解氧,因此在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的实验过程中,要用清水浸湿的棉絮将小鱼的头部的鳃盖和躯干包裹起来,目的是保持小鱼正常的呼吸。
(2)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暗,倍数越小,视野越亮,小鱼尾鳍内的毛细血管中有血液,颜色较重,因此我们要用低倍镜观察,视野较亮。
20. 用如图所示装置提升重为800N的物体A,动滑轮重为200N。在卷扬机对绳子的拉力F作用下,物体A在10s内竖直匀速上升了2m。在此过程中,不计绳重和摩擦,回答下列问题:
(1)卷扬机拉动绳子的速度为______;
(2)该滑轮组此次使用时的机械效率为______。
【答案】 ①. 0.4m/s ②. 80%
【解析】
【详解】(1)[1]物体A在10s内竖直匀速上升了2m,则卷扬机拉动绳子移动了4m,根据可得,卷扬机拉动绳子的速度为
(2)[2]根据题图可知,绳子承重股数为n=2,不计绳重和摩擦,则该滑轮组此次使用时的机械效率为
21. 上海脑科学研究团队曾培育出第一批生物节律核心基因(BMAL1)被敲除的猕猴,这些猕猴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昼夜节律紊乱。研究团队从中采集了一只BMAL1基因被敲除彻底、且睡眠紊乱症状最明显的猕猴体细胞,通过克隆技术,成功获得5只克隆猴,用以研究人节律紊乱机理。回答下列问题:
(1)BMAL1基因被敲除的猕猴,均出现昼夜节律紊乱,说明基因和性状的关系是______。
(2)猕猴的BMAL1基因被敲除后,出现了睡眠紊乱症状,依此可以判断这种睡眠紊乱的症状______(填“能”或“不能”)遗传。
(3)相对于第一批BMAL1被敲除的猕猴,从实验方案设计的角度看5只克隆猴更适合作为人类疾病研究的模型猴,其原因是______。
【答案】 ①.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②. 能 ③. 克隆猴的 BMAL1基因被敲除彻底、且睡眠紊乱症状最明显
【解析】
【分析】克隆属于无性生殖,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区别是有无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
【详解】(1)基因控制生物体的性状,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生殖过程把基因传递给子代。BMAL1基因被敲除的猕猴,均出现昼夜节律紊乱,说明基因和性状的关系是基因控制生物性状。
(2)猕猴的BMAL1基因被敲除后,出现了睡眠紊乱症 状,这种症状是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可以遗传。
(3)克隆猴的遗传物质与被克隆的猕猴相同,克隆猴的BMAL1基因被敲除彻底、且睡眠紊乱症状最明显,更适合作为人类疾病研究的模型猴。
22. 学习小组在实验室设计并进行如图所示实验(实验中所用金属均已用砂纸打磨)探究铜、锌、银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
(1)同学们观察到实验Ⅰ中只有锌片表面有气泡产生;实验Ⅱ中铜片表面有银白色固体生成,溶液由无色变成蓝色,则可得出三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______。
(2)某同学又取了金属M放入试管中,滴加稀硫酸,发现有气泡产生,则金属M的活动性比铜______。
(3)同学们用不同形状的锌(质量相同)和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在室温下进行实验,发现产生相同氢气的体积时,锌片所用的时间比锌粒短,则说明在其他条件相同时,锌与稀硫酸接触面积越______,反应速率越快。
【答案】 ①. 锌、铜、银 ②. 强 ③. 大
【解析】
【详解】(1)观察到实验Ⅰ中只有锌片表面有气泡产生,说明锌的金属活动性排在氢的前面,而铜、银排在氢后;实验Ⅱ中铜片表面有银白色固体生成,溶液由无色变成蓝色,是因为铜片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银和硝酸铜,说明铜比银活泼,由此得出三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锌、铜、银;
(2)某同学又取了金属M放入试管中,滴加稀硫酸,发现有气泡产生,说明金属M的活动性大于氢,而铜的金属活动性小于氢,则金属M的活动性大于铜;
(3)同学们用不同形状的锌(质量相同)和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在室温下进行实验,发现产生相同氢气的体积时,锌片所用的时间比锌粒短,由此得出:在其他条件相同时,锌与稀硫酸接触面积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23. 电流做的功与电压、电流和通电时间三个因素都有关。小科想通过实验验证电功与电流的关系,选用的器材如图所示。其中两侧U形管内所装液体液面起初相平,电阻阻值如图所示。
(1)将两根电阻和并联后再与串联,可控制和的电流大小______;
(2)通电一段时间后,通过观察______来比较电流做功多少;
(3)若通过的电流为1A,通电1min,则电流通过做功为______J。
【答案】 ①. 不相等 ②. U形管液面高度差 ③. 300
【解析】
【详解】(1)[1]将两根电阻和并联后再与串联,由串并联电路电流的规律可知通过R2的电流大于通过R1的电流,可控制和的电流大小不相等。
(2)[2]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热量的多少不能直接观察,但容器中空气温度的变化可以通过U形管液面高度差的变化来反映,这种研究方法叫转换法。
(3)[3]通电1min,则电流通过做功为
W=I2R2t=(1A)2×5Ω×60s=300J
24. 幽门螺旋杆菌可通过饮食等途径传染。资料显示,67%~80%的胃溃疡和95%的十二指肠溃疡是由幽门螺旋杆菌引起的,溃疡容易导致胃癌。研究者将实验小鼠平均分为三组,每组若干只,按下表进行处理,以探究幽门螺旋杆菌与胃黏膜炎症的关系,以及乳酸菌对幽门螺旋杆菌的影响。一段时间后检测三组小鼠胃黏膜炎症因子水平相对值(炎症因子水平相对值越高,炎症越严重),并计算出每组的平均值,结果如柱状图所示。
【注】“灌胃”是使用灌胃器,将药液由动物的口直接注入到胃中。
(1)实验中1组和2组结果对照,实验的变量是______。
(2)从该研究者的实验结果可以得到的结论:幽门螺旋杆菌与胃黏膜炎症的发生______(填“有关”或“无关”)。
(3)实验中2组和3组结果对照,说明乳酸菌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胃黏膜起到______(填“抑制”或“加强”)作用。
(4)根据以上实验结论,给我们生活的启示是______。(答一点即可)
【答案】 ①. 三周后是否灌胃幽门螺旋杆菌 ②. 有关 ③. 抑制 ④. 我们在生活中可以适量摄入乳酸菌发酵类食物,如酸奶、泡菜等
【解析】
【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为: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详解】(1)(2)对照实验是指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实验中甲组和乙组结果对照,实验的变量是幽门螺旋杆菌。其结果是乙组小鼠比甲组小鼠胃黏膜的炎症严重得多,可以得到实验结论:幽门螺旋杆菌与胃黏膜炎症的发生有关。
(3)实验中乙组和丙组结果对照,其结果是乙组小鼠比丙组成小鼠胃黏膜的炎症严重得多,说明乳酸菌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胃黏膜起到抑制作用。
(4)根据以上实验结论,我们在生活中可以适量摄入乳酸菌发酵类食物,如酸奶、泡菜等。
25. 许多食品包装中都带有脱氧剂,同学们都很好奇脱氧剂中的物质组成。学习小组从食品“海苔”包装中取出一袋脱氧剂,根据老师提供的仪器和药品对其组成进行初步的探究。
问题1:黑色粉末是什么?
【提出猜想】打开包装,发现脱氧剂中物质呈黑色、粉末状,结合脱氧剂需要在常温下发生缓慢氧化反应的性质,因此猜想脱氧剂中的黑色物质是铁粉。
【实验探究】同学们进行实验探究:取少量粉末放入试管,加入稀硫酸,看到粉末全部溶解,并有______产生,溶液变成浅绿色,证明是铁粉。
但又有同学提出问题:发现脱氧剂中还有一部分红色的粉末混杂在里面,红色粉末是什么?
问题2:混在其中的红色粉末是什么?
探究的步伐继续……
【提出猜想】其中氧化铁呈红棕色,因此猜想可能是______。
【实验探究】取少量粉末放入试管,加入稀硫酸。但并没能观察到预想中的溶液颜色,难道不是氧化铁?
【反思改进】可能是黑色的铁粉和红色粉末混在一起,对实验产生干扰。重新用______吸引除去其中的干扰物质,再加入稀硫酸。
【得出结论】观察到溶液呈现______色,确认猜想正确。
【答案】 ①. 气泡 ②. 铁和氧化铁 ③. 磁铁 ④. 黄
【解析】
【详解】[实验探究]
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所以观察的现象是:粉末全部溶解,并有气泡产生,溶液变成浅绿色;
[提出猜想]
铁粉是黑色,氧化铁呈红棕色,因此猜想可能是铁和氧化铁;
[反思改进]
铁粉能被磁铁吸引,而氧化铁不能被磁铁吸引;
[得出结论]
氧化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所以观察的现象是:粉末全部溶解,溶液变成黄色。
26. 汽车“多拉快跑”是追尾事故中的罪魁祸首,超速与超载严重危害了道路交通安全。小科利用小车(模拟货车)、木块(模拟被追尾车辆)、砝码若干、坡度固定的斜面等器材,通过实验探究货车超速与超载在追尾事故中的危害:将小车从如图甲所示的A处自由释放,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一段距离后停止,可视为刹车后运动的距离。将木块静置于小车右侧所在的位置B处,表明符合核载量并在限速内的货车不会对前车追尾。请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可用______反映追尾的危害程度;
(2)如图乙所示,木块置于B处,小车由斜面C处释放,撞击木块并与木块共同运动一段距离,这表明货车超速会产生追尾的危害。本实验中C点位置比A点______(填“高”“低”或“相同”);
(3)如图丙所示,木块置于B处,将砝码固定在小车上,仍从A处释放小车,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逐次增加砝码个数重复实验,发现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几乎都为,均未与木块撞击。小科猜想:小车每次到达斜面底端时,虽其动能随______的逐次增大而增大,但仍未追尾,原因可能是小车此时速度还不够大;
(4)由(3)问中实验观测不到小车因超载而追尾前车,但生活中货车超载引起的追尾事故却频频发生。于是小科在之前实验基础上重新增加一步实验操作方案(木块仍置于B处)来证明因超载车追尾而带来危害:将装有砝码的小车放在C处释放,测量撞击后木块移动距离并与______(填“甲”“乙”或“丙”)图木块移动距离比较大小,即可得出仅因超载带来的危害程度。
【答案】 ①. 木块运动的距离 ②. 高 ③. 质量 ④. 乙
【解析】
【详解】(1)[1]根据转换法,小车撞击木块并与木块共同运动一段距离,是小车“追尾”木块的结果,因此这表明货车超速会产生追尾的危害,追尾的危害程度越大,木块被推动移动的距离越远,因此本实验可用木块运动的距离反映追尾的危害程度。
(2)[2]小车在斜面的不同高处滑下,到达斜面底端具有的速度不同,斜面高度越高,达到斜面底端具有的速度就越大。比较甲、乙两图,乙图中木块和小车一起滑行了一段距离,说明小车从斜面滑到斜面底端具有的速度较大,则可知C点位置比A点高。
(3)[3]动能大小的影响因素:质量和速度,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动能越大;每次小车都从A处释放,每次到达斜面底端时,速度相同,小车逐次增加砝码的个数,使得小车的质量逐次增加,因此小车的动能逐次增大。
(4)[4]根据控制变量法可知,为了探究超载车追尾而带来危害,即探究质量对动能的影响,故应控制速度相同,在本实验中,控制小车在斜面的高度相同,而质量不同,所以,将装有砝码的小车放在C处释放,测量撞击后木块移动距离并与乙图木块移动距离比较大小,即可得出仅因超载带来的危害程度。
27. 某校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稀盐酸、碳酸钠、溶液三种物质探究“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做了如图①②③的实验。请回答有关问题:
(1)试管①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
(2)通过试管①和②两组实验,可以初步得出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是______。
(3)为了证明试管③中发生了复分解反应,还需要在______溶液中加入酚酞试液才便于观察。
(4)兴趣小组的同学将试管①反应后的物质过滤,取滤液少量置于试管中,加入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则滤液中溶质的成分为______。
【答案】 ①. 有气泡产生 ②. 要有气体或沉淀或水生成 ③. Ca(OH)2 ④. Na2CO3、NaCl
【解析】
【详解】(1)碳酸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二氧化碳,所以试管①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有气泡产生。
(2)通过试管①和②两组实验,可以初步得出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是要有气体或沉淀或水生成。
(3)酚酞试液遇酸性、中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红。所以为了证明试管③中发生了复分解反应,还需要在Ca(OH)2溶液中加入酚酞试液才便于观察。
(4)兴趣小组的同学将试管①反应后的物质过滤,取滤液少量置于试管中,加入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则滤液中含有碳酸根离子,因为反应生成了氯化钠,所以滤液中溶质的成分为Na2CO3、NaCl。
28. 课后服务社团活动中,“创新”兴趣小组在“测定小灯泡电功率”的实验中连接如图甲所示的实物图(未完成)进行实验,其中电源电压为4.5V,小灯泡额定电压为2.5V(正常发光时电阻约为12Ω)。
(1)请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在图甲中将实物电路连接完整______(要求连线不得交叉);
(2)为能顺利完成该实验,下列不同规格的滑动变阻器应选用______;
A.“10Ω 0.5A”的滑动变阻器 B.“20Ω 0.1A”的滑动变阻器 C.“5Ω 1A”的滑动变阻器
(3)电路连接完成后,闭合开关S,移动滑动变阻器R的滑片P到某一位置时,电压表示数如图乙所示。要测量小灯泡L的额定功率,滑片P应向______(填“左”或“右”)端移动;
(4)通过小灯泡的电流随它两端电压变化的关系如图丙所示,则小灯泡的额定功率为______W。
【答案】 ①. ②. A ③. 左 ④. 0.5
【解析】
【详解】(1)[1]滑动变阻器选择“一上一下”的接法接入电路中,如图所示
(2)[2]灯泡额定电流大约为
根据串联电路的电压特点可得,滑动变阻器的两端电压为
根据欧姆定律可得,变阻器的最大阻值为
故A符合题意,BC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3]由乙图可知,电压表选0~3V的量程,分度值为0.1V,电压表示数为1.8V,小灯泡的额定电压为2.5V,要测额定功率,小灯泡两端电压应该等于额定电压2.5V,也就是使小灯泡两端电压变大,使通过小灯泡的电流变大,电路中的电阻变小,由图甲可知,滑片应该向左移动,才能使其接入电路的电阻变小,一直到小灯泡两端的实际电压等于其额定电压2.5V,小灯泡的实际功率才等于额定功率,才能测量额定功率。
(4)[4]由图丙可知,当小灯泡电压为2.5V时,通过小灯泡的电流为0.2A,额定功率为
四、解答题(本大题共有6小题,共40分)
29. 萤火虫是萤科中可以发光的昆虫的总称,它们体内含有的荧光素酶将荧光素和氧化剂混合发生化学反应而产生强烈的萤光。萤火虫是一种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陆生萤火虫幼虫以小型蜗牛为食,所以有益于农作物保护,可用于害虫防治。成虫口器退化,取食较少。回答下列问题:
(1)与蝗虫相比,萤火虫发育过程中多了一个______期。
(2)写出一条与萤火虫有关的食物链:______。
(3)与农药防治害虫相比较,利用萤火虫防治害虫的优点有______。(写出一点即可)
【答案】 ①. 蛹 ②. 植物→蜗牛→萤火虫 ③. 减少农药的使用量(不污染环境;对植物无伤害)
【解析】
【分析】昆虫的发育过程分为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完全变态发育过程经常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不完全变态发育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
【详解】(1)萤火虫的发育经过受精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昆虫幼虫与成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差异很大,属于完全变态发育。而蝗虫的发育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因此,萤火虫比蝗虫多了蛹期。
(2)根据题目信息:陆生萤火虫幼虫以小型蜗牛为食,所以有益于农作物保护,可用于害虫防治。可知与萤火虫有关的食物链:植物→蜗牛→萤火虫。
(3)人类利用萤火虫防治害虫就属于生物防治,生物防治利用了生物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以一种或一类生物抑制另一种或另一类生物。它的最大优点是减少农药的使用量,不污染环境,对植物无伤害,是农药等非生物防治病虫害方法所不能比的。
30. 2024年春节前夕,多地雨雪冰冻天气,让回家的路充满曲折。汽车在冰冻的路上行驶,车轮容易打滑,如果将防滑链缠住车轮,如图所示,可有效防止打滑,提高冰冻路面上行车安全。完成下列问题:
(1)若冰冻路面全长1km,汽车以36km/h做匀速直线运动,求汽车驶出该路段所需要的时间;
(2)上述行驶过程车辆发动机的功率为100kW,如果不计损耗,求该汽车受到的摩擦力。
【答案】(1)100s;(2)1×104N
【解析】
【详解】解:(1)根据可得,汽车驶出该路段所需要的时间为
(2)根据
可得,车辆受到的牵引力为
由于汽车是做匀速直线运动,因此汽车受到的摩擦力大小等于牵引力大小,即
答:(1)汽车驶出该路段所需要的时间为100s;
(2)该汽车受到的摩擦力为1×104N。
31. 右图为某同学在校园科技节上的参赛作品——血液循环演示模型,其中单向阀模拟瓣膜(箭头表示液体流动方向),软管模拟血管,装置内的红墨水模拟血液。他们制定的产品评价表部分如下。请根据题意回答:
(1)推动注射器A的活塞,红墨水沿A→B→C→①→D→E→F流动,该过程模拟肺循环。注射器A表示心脏的______。
(2)若在单向阀②处,血液与组织细胞能充分地进行物质交换,则可判断该处血管具有管径细、管壁薄和血流速度______等特点。
(3)对模型进行测试时,该模型除了无法显示心房和心室的结构特点外,还存在其他问题。结合评价表,判断该模型的“指标一”评价等级为______。
【答案】 ①. 右心室 ②. 最慢 ③. 待改进
【解析】
【分析】血液循环途径如图:
【详解】(1)肺循环的循环途径为: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推动注射器A的活塞,红墨水沿A→B→C→①→D→E→F流动,该过程模拟肺循环。因此,注射器A表示心脏的右心室。
(2)若在单向阀①处,血液与组织细胞能充分地进行物质交换,则可判断该处血管是毛细血管,毛细血管具有管径细、管壁薄和血流速度最慢等特点。
(3)该模型不能同时模拟体循环和肺循环,该模型无法显示心房和心室的结构特点或无法显示不同类型血管的特点,因此,该模型还有待改进。
32. 随着电动汽车的普及,为电动汽车提供电能的充电桩数量在全国迅猛增加;如图所示为充电桩给某电动汽车充电时充电功率P随充电时间t的变化图像。若充电过程的前18min充电电流不变,充电18min时充电电压升至500V。忽略充电时的能量损耗,回答下列问题:
(1)充电桩为电动汽车的电池充电时,电能转化为______(填“机械”或“化学”)能;
(2)在充电第9min时,求充电电流的大小______;
(3)若某电动汽车充电前和充电30min时电池显示的储能量分别为20%和70%,充电30min的时间内,平均充电功率为80kW,求该电池充满电时的储能量为多少kW·h______。
【答案】 ①. 化学 ②. 200A ③. 80kW·h
【解析】
【详解】(1)[1]充电桩为电动汽车的电池充电时,消耗电能,产生化学能,所以是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
(2)[2]充电过程的前18min充电电流不变,充电18min时充电电压升至500V,可知充电9min时和充电18min时电流相等,由图2可知充电18min时对应的电功率P=100kW,充电18min时充电电压U=500V,根据P=UI可得第18分钟时,充电电流为
故充电9min时,充电电流为200A。
(3)[3]电动汽车充电前和充电30min时电池显示的储能量分别为20%和70%,可知充电30min所充电能占总储能的50%,充电30min的时间内,平均充电功率为80kW,可得30min所充电能为
W=P′t=80kW×0.5h=40kW·h
该电池充满电时的储能量为
33. 如图为“管道疏通剂”包装袋上相关信息。某科学兴趣小组同学对家中“管道疏通剂”的成分作用及各成分的量进行了下列探究:
查阅资料:铝和氢氧化钠固体遇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加快毛发等淤积物的腐蚀,同时增加管道内气压而利于疏通。
(1)硝酸钠与氢氧化钠和铝粉均不反应。通过科学方法检验、该疏通剂与水反应前后硝酸钠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均没有改变。由此,小金猜测:硝酸钠可能是铝粉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催化剂。为判断该猜测是否正确,请你完成如下实验方案:______(完成操作和现象。可选用的试剂有:铝粉、氢氧化钠溶液、硝酸钠粉末);结论:硝酸钠能加快铝和氢氧化钠的反应。
(2)小丽设计了图1装置测定该疏通剂样品中铝粉的质量分数。将300mg固体样品和足量水分别放在Y型管两侧,倾斜Y型管,将水倒入左侧:充分反应后,冷却到室温,利用量气管和水准管测定反应生成的氢气体积为100mL。已知该条件下氢气密度为0.09mg/mL。请计算样品中铝粉的质量分数______。
【答案】 ①. 取两只规格相同的试管,分别加入等质量的铝粉和氢氧化钠溶液,再在其中一支试管中加入少量硝酸钠粉末,观察到加入硝酸钠粉末的试管中产生气泡的速率明显加快,说明硝酸钠可以加快铝粉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速率,由此可知,硝酸钠是铝粉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催化剂 ②. 27%
【解析】
【详解】(1)在化学反应中,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但其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保持不变。通过科学方法检验,该疏通剂与水反应前后硝酸钠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均没有改变。由此,小金猜测:硝酸钠可能是铝粉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催化剂,则可设计如下实验来证明硝酸钾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取两只规格相同的试管,分别加入等质量的铝粉和氢氧化钠溶液,再在其中一支试管中加入少量硝酸钠粉末,观察到加入硝酸钠粉末的试管中产生气泡的速率明显加快,说明硝酸钠可以加快铝粉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速率,由此可知,硝酸钠是铝粉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催化剂;
(2)生成氢气的质量为100mL×0.09mg/mL=9mg,设铝的质量为x,
x=81mg
样品中铝粉质量分数为×100%=27%
答:样品中铝粉的质量分数为27%。
34. 世界上第一个旋转式升船机——福尔柯克轮(如图1),能在15分钟内将4艘船(包括水)起吊到35米的高度。与此同时,另一只吊臂将4艘船放下,这大大减少了船只渡过有高度差运河时的时间。福尔柯克轮两边各有一个对称的可封闭水槽,里面装满水,当船要由高水位开到低水位的运河时,它就由高架水道开入水槽内,然后把水槽封闭,接着大转轮旋转半圈,通过旋转进行提升或降下,把船运到低水位的运河(如图2)。该装置运作耗能少,升降一次只需消耗1.5千瓦时的电能。根据上述信息以及所学知识,解释福尔柯克轮运作耗能少的原因。
【答案】见解析
【解析】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福尔柯克轮能在15分钟内将4艘船(包括水)起吊到35米高度,与此同时,另一只吊臂将4艘船放下,在此过程中,吊臂放下时,其重力势能减小,而另一个吊臂升起,其重力势能增大,所以一个吊臂减小的重力势能可以转化为另一吊臂增大的重力势能,因此整个装置不需要额外提供很大的能量就可以完成运作,这就是运作耗能少的原因。处理
1组
2组
3组
是否灌胃乳酸菌
否
否
是
三周后是否灌胃幽门螺旋杆菌
否
是
是
评价指标
评价等级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指标一
血液单向流动且能区分动静脉
血液单向流动但不能区分动静脉
血液不能单向流动也不能区分动静脉
品名:管道疏通剂
成分:氢氧化钠固体、铝粉、硝酸钠
注意事项:使用时要防明火
保存方法:密封
适用范围:毛发、残渣等淤积物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苏教版四年级下册2.预测课后测评,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2024年6月22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2022-2023学年四年级下学期期末科学试题,共12页。
这是一份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2023届小升初科学试卷(含解析),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